赤口白舌尽消除是什么意思_赤口白舌尽消除

tamoadmin 成语之最 2024-06-09 0
  1. 诗人屈然及端午节的来历
  2. 留得屈原香粽在,龙舟竞渡尽争先.从今剪断缘丝索.不用来生复结缘
  3. 灵璧钟馗画的钟馗画的特色
  4. 五毒的天敌
  5. 今天是端午,不知道各位的家乡在这一天都有什么风俗?
  6. 端午节五毒是什么意思

五毒是指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五种毒物是民间盛传的一些害虫,以金庸的武侠***而出名。

民间传说中的“五毒”是五种动物,它们应该分别是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谷雨节流行禁杀五毒的习俗。谷雨以后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为了减轻虫害对作物及人的伤害,农家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贴,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这一习俗在山东、山西、陕西一带十分流行。 

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蜘蛛、蟾蜍)出没之时,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端午节驱五毒用意是提醒人们要防害防病。每到端午节,民间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这是一种辟邪巫术遗俗。民间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有的地方的人们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即剪纸),或贴在门、窗、墙、炕上,或系在儿童的手臂上,以避诸毒。

赤口白舌尽消除是什么意思_赤口白舌尽消除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端午也以桃印为门饰。桃是民俗中驱鬼之物,源于神荼、郁垒之神话,以桃刻印,亦为祛攘之意。《续汉书·礼仪志》:“朱索、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后世的昧符、吉祥葫芦即源于此。《梦粱录》卷三:“士官等家以生朱于午时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这是宋代之俗。 《燕京岁时记》又记:“端阳日用彩纸剪成各样葫芦,倒粘于门阑上,以泄毒气。”这是清代之俗。有的还在纸葫芦上垂丝穗、飘带等,更为好看,或在葫芦中剪出五毒形状,挂贴于门,亦表示将五毒之气泄尽之意,你为“倒灾葫芦”。至今民间仍有悬镜于门以避邪之俗。在唐代,专于五月五日午时于扬州扬子江心铸铜镜,以进贡皇帝,称为“天子镜”,这也是辟邪之意(见《唐国史补》 )。所以后世多于门前挂镜驱邪。 

这五种毒物的毒性各不相同,比如:大蝎子的毒素是眼镜蛇的100倍。五种毒物之中,尤以蜈蚣位居榜首。蜈蚣对人的致命毒杀能力远远胜过其余的四种毒物,几乎一碰即亡。 

蜘蛛不是“五毒”之一,说蜘蛛是五毒之一是因为金庸在***中关于“五毒教”的设定用有毒的蜘蛛代替了无毒的壁虎(五毒是五毒教供奉的圣物若真的沿用无毒壁虎的说法那才是笑话呢!由此可见金庸渊博学识和在创作过程中严谨的态度)。 

也有一种说法为蝎、蛇、蜂、蜮、蜈蚣.

诗人屈然及端午节的来历

1. 关于白蛇传的端午诗句

关于白蛇传的端午诗句 1.求有关白蛇传的诗词歌赋

咏白蛇传事

白蛇初下峨眉山,坐对青峰结翠鬟。白蛇初见西湖水,游女如花彩云里。

不慕繁华不为恩,自爱西湖万种春。谁知波上同舟子,便是三生石上人。

雨露初结湖上缘,还依湖水作家园。解炼金丹图济世,便是鸳鸯亦是仙。

可怜琴瑟有人妒,悲歌却起无声处。都缘佛子太愚执,肯信鸳鸯能独宿。

柔肠有愤亦如雷,千里江南一片哀。零雨暗从阊阖下,海潮飞压镇江来。

虹霓缭乱与云低,百万鱼龙天上嬉。最怜意气倾肝胆,同行妙手空空儿。

雷峰塔下重门闭,想见报仇心未死。到今岁岁有余波,广陵潮吞金山寺。

沧海桑田谁复记,雷峰亦已当风屺。更待西湖彻底干,此间应有再生缘。

2.关于白素贞的诗句

1、更待西湖彻底干,此间应有再生缘。(全文如下)

咏白蛇传事

白蛇初下峨眉山,坐对青峰结翠鬟。白蛇初见西湖水,游女如花彩云里。

不慕繁华不为恩,自爱西湖万种春。谁知波上同舟子,便是三生石上人。

雨露初结湖上缘,还依湖水作家园。解炼金丹图济世,便是鸳鸯亦是仙。

可怜琴瑟有人妒,悲歌却起无声处。都缘佛子太愚执,肯信鸳鸯能独宿。

柔肠有愤亦如雷,千里江南一片哀。零雨暗从阊阖下,海潮飞压镇江来。

虹霓缭乱与云低,百万鱼龙天上嬉。最怜意气倾肝胆,同行妙手空空儿。

雷峰塔下重门闭,想见报仇心未死。到今岁岁有余波,广陵潮吞金山寺。

沧海桑田谁复记,雷峰亦已当风屺。更待西湖彻底干,此间应有再生缘。

2、半是凡心半是仙,蛾眉空付一千年。

断桥难断尘寰事,西子湖畔续前缘。

端午节闲说白蛇传

当代·九彩鹿

时逢端午说许仙,邂逅借伞红线牵。

心诚情动白娘子,也因厚道也在天。

3、白素贞

峨嵋一跃到西湖,浓抹清妆恋画图。

借伞雨中心已许,红楼招作女仙夫。

法海心歹伎俩多,夫妻恩爱受煎磨。

险峰***得灵芝草,水漫金山怒斗魔。

可憎法海举金钵,更恨雷峰锁白娥。

喜得小青三昧火,一家又唱镜圆歌。

小青

爱情卫士逞英豪,双剑璘璘任怨劳。

每见不平娇颜怒:负心人你看吾刀!

许仙

雨中借伞结奇缘,不慎曾迷雾与烟。

法海枉施伎俩尽,情经劫后更婵娟。

半是凡心半是仙,蛾眉空付一千年。

断桥难断尘寰事,西子湖畔续前缘。

小青率性质天真,出生入死侠胆存。

拔剑欲斩窝囊废,不解白姊百日恩。

最恨伤天法海蛮,佛禅扫地恶迹斑。

深扼白娘亏一篑,未能灭顶漫金山。

叹服前人凄丽篇,蛇心原本也缠绵。

湖边又耸雷峰塔,活该二字应永传。

活该:见鲁迅先生著《论雷峰塔的倒掉》

3.有没有关于赞美白蛇的诗词

1断桥 依稀记得千年之前那凄凉的回首和化蝶的两两相望 以及渡忘川水,登忘乡台,饮孟婆汤,我的眼里含有六滴泪 而今,修行千年的白蛇,含泪饮尽千年的孤独和相思 从遥远的时空踏月而来,以期寻觅那遗落在人间的最后一滴泪 ***如上天注定,你我都将遭遇一场劫难 遭遇一场妖和神的殊死搏斗以及人与妖的 势不两立。

我原本只想找回那滴爱的泪珠,只想用那隔世的痴情 褪去被世俗嫁接的妖媚 真的,我喜欢这样一见如故的相遇 一把伞的邂逅,把沉睡了千年的记忆莫名唤醒 我们于是穿越生命的迷宫 欣喜一座断桥的热度,擦干濡湿面颊的雨,微笑着牵手而行 续接一次隔世的相儒以沫 终于我知道,那把遮雨的丝绸伞 原本如你清醇的眼睛,透露一场化蝶的轮回 既心有灵犀又柔情似水2药店 似乎有一个心愿,这样牵引 我会在人间和你风醉月迷,倾听满池的芬芳次第开放 或者在药方子里掺入一韵弦的温柔 接着生长一颗爱心,感动千千万万善良的生灵 于是,我想得到的那滴泪珠,沉醉不知归路 它总希望在明月清风之中,忘却前世今生 在杨柳依依的西子湖畔,缱绻一弯忧郁的幸福 而你我都会在药店的门外或房内 看着彼此的泪隐约闪烁玉的晶莹 于是放它一条生路,去感受七彩阳光的微笑 以及蝴蝶花开紫丁香的风流3端午惊变 我很想告诉你那是一场阴谋,为了这端午的劫 我已经蓄积了千年的担忧 那滴泪一直在我眼眶中打着转,你却无法从这忍隐中 读懂生死离别的预示,阻击那迷惑人的诡言以及地狱使者 敲响的九曲丧钟。这个端午节,我不知道是如何饮尽你悉心为我准备的药店桌上的 那三杯雄黄酒,多情的妖和善良的人就这样阴阳两相隔 就将这样无辜将我们前世今生千年的眷恋葬送于几杯浊酒之中 葬送于那蓄谋已久的唇边的轻笑 我还想和你牵手半生 我还想看看那把遮雨的丝绸伞,是否依然美丽着我们的初见 那座断桥的热度,是否依然美丽如湖畔的杨柳 你已离去,但也只不过是桥的中央一瞬间的断裂 裂痕是可以弥补的,我为何还要失魂落魄于这桥断的悲伤呢 我还想和你牵手半生,只半生好吗?4盗灵芝 我怎么也忘不了,**那棵灵芝仙草有多难 我们的劫数,也许是前世悲伤的复演 我深深地记得,那天的云彩被火烧红,一条落单的白蛇 毫无惧色地与强悍的群鹤生死相博 几十个轮回,九死一生的希望 真情感动上苍的时候,我遍体鳞伤地飞回,衔着那棵灵芝仙草 从生死交界的黄泉路上,凄凉地拉回我生死相许的那个人 再次看到你温柔歉意的笑,我爱的泪珠在眼眶里汹涌着忧伤的快乐5水漫金山 我真想把心儿化成两颗 自己留一颗凄惨的,另一颗我已经调制好温度 穿过禁锢你自由的金山的顶,轻放在你的怀里 也许会伤痕累累,可它依然痴情 真诚善良,依然如我们初见时如丝的细雨和 那临风依依的杨柳 这爱的泪珠在汹涌的波浪里夺眶而出,我已经不是妖了 泪珠里那些药店的茶水和相视的微笑,我不忍回忆 蛊惑人心的雄黄酒和起死回生的灵芝,我也不忍回忆 只有那座断桥的热度,依然鲜明 自从你离开,她的悲哀始终如我弹落的泪珠 正好我们的孩子哭泣着来到世上 我可以把所有的期望寄托到他的身上呀 我生死相许的人,我将用我苦苦寻觅的第七滴泪 抚慰我依然凄凉的那颗心6雷峰塔 金钵断梦之时,这里正是圆月当空 七月七,我们原本能够去湖畔感受明月清风 或者在断桥上依偎着数天上的星星 手牵手,在彼此的心跳声中约定三生的幸福 我不要这么凄凉,这冷酷的雷峰塔 虽然坚硬,但阻隔不了我千年的爱恋 我已不是妖媚的白蛇精,你何必用千斤压顶的 这种力量,摧残我们在那座断桥滋生的隔世情缘 如果,那断裂的桥,真的只是断裂了 我们悲哀的长叹,谁喜欢如此不可触摸的对视 爱,难道始终是单飞的蝴蝶夜里的哭泣 和白天隔壁的凄凉一笑吗7七彩桥 超越千古的感慨悲凉 终于在一个不朽的夜晚 结束了怨悔的历程和最后的孤独 感谢上苍在岁月老去之时 给守望千年的恋人,又一次牵手的机会 还是这样的七月七,月光如水 断桥复合为七色彩虹桥 一对生死相许的恋人在桥上微笑同行,他们的身旁 是翩翩起舞的彩蝶------------------------------------------------ 伤白蛇 白乙情,青虹义,姊妹协心欲成愿;观音言,凡间泪,生老病死恨离散;半步多,萤火星,舍命互助情生源;通界舟,忘情槌,有情却遭无情害。

断桥雨,破油伞,借来还去续前缘;忘情丹,俗世爱,归仙比翼两徘徊;无根水,试情崖,终痴鸳鸯不羡仙;广济难,喜结缘,仕途连理结两愿。端午酒,情郎魂,讨药斗僧救夫难;金山水,心境仇,忘情绝义魔阻拦;佛动容,爱生泪,千年夙愿皆自埋;塔中伞,寺外晒,雷峰扫尽空恋眷。

救一命,还一生,人妖绝唱谁来全,谁来全。

4.关于端午的典故传说,越多越好(屈原,白娘子的就不要讲了)

从明朝时起,淮安就流传着端午节吃透糖的习俗。

传说,明朝淮安城内有一个小茶食店,店里有父女两人,姑娘乳名叫莲儿,才十六岁,生得心灵手巧,做得一手好糕点。小小的茶食店,天天顾客盈门。

小店的名气越来越大,生意越做越好,这可气坏了那些大字号的茶食店店主们。一天,他们把全城茶食业同行召集在一起,莲儿的父亲也被邀来啦。一个大店主首先开口:“端午节快到了,大家该思谋思谋,能不能制作一种新奇、独特、外地没有的应节糕点啊!”别的店主们纷纷应和:“对呀,对呀!”停了一会,有人挤眉眨眼地对莲儿父亲说:“哎哟哟,差点儿忘啦!你家莲儿姑娘心眼伶俐,手艺精巧,你回去何不叫她翻翻花样,拿出一手来给同行看看呢?!”莲儿父亲知道这些人存心捉弄他。只好含糊地回答:“难啊。”

莲儿父亲回去,把这件事告诉姑娘。莲儿说;“他们想捉弄我啊,我倒要搞出点名堂来给他们看看!”莲儿盘算了一夜,第二天就动手把平时卖糕点积下的各种各样的碎屑儿,统统收拢在一起,过了秤,算了算斤两,再兑上些新鲜面粉,揉和成大面团儿。接着切成小方块儿,再用刀顺着每个块儿的正中划一条浅浅的沟纹。随即引火烧锅,例入麻油,放进油里炸熟,再捞起来放在铁丝络上晾,然后装进瓷皿,浇上白糖、桂花、玫瑰卤儿,调和而成。

隔了一天,莲儿打开大瓷皿一看,饼儿在甜汁里泡浸了一天,卤汁大半都渗进去,已经变得松软酥透了。她用筷子拣起来尝尝,啊!又甜又香,又酥又粘,多么爽口呀!她高兴万分地朝店堂喊道:“爹,成功啦!”父亲跑来一看,莲儿用筷子拣起一块饼儿递进他嘴里,一尝,真是又惊又喜。他问姑娘:“这种新糕点该起个什么名字呀”?莲儿想了想说:“就叫它‘透糖’好啦,糖卤儿都渗到饼里嘛!”父亲频频点头:“叫‘透糖’?行行行!”

端午节前两天,莲儿店里的透糖上市啦,全城只此一家,别无分店。顾客们觉得新鲜,争着要买到一尝,***夸不绝口。接连五、六天,做出的透糖一拿到店里,很快就卖光了。

消息一传开,那些原先想捉弄莲儿的大茶食店店主们,虽然心里不服气,但是为了做生意挣钱,也只得硬着头皮去向莲儿讨教。都照着莲儿教给的方法制作透糖,大量应市。从那以后,家家户户端午吃透糖,就成为淮安的一种民俗了。

5.有管端午节的故事 诗歌

一、传说故事(说明性故事)

(一)屈原投江

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居民为了不让跳下汨罗江的屈原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在江里投下许多用竹叶包裹的米食(粽子),并且竞相划船(赛龙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尸体。

(二)曹娥寻父尸

东汉孝女曹娥,因曹父溺江而亡,年仅十四岁的她沿江豪哭,经十七日仍不见曹父尸首,乃在五月一日投江,五日后两尸合抱而浮起的感人事迹, 乡人群而祭之。

(三)白蛇传

传说白蛇白素贞,为了报答许仙的恩惠,与许仙结为夫妻的凄美的爱情故事,传说端午节当天白蛇喝了雄黄酒,差点现出蛇形,加上法海白蛇及水淹金山寺的情节,都是脍炙人口的民间戏曲的曲目。

(四)伍子胥的忌日

传说伍子胥助吴伐楚后,吴王阖闾逝世,皇子夫差继位,伐越大胜,越王句践请和,伍子胥主战,夫差不听,却听信奸臣言,赐伍子胥***,并于于五月五日将尸体投入江中,此后人们于端午节纪祀伍子胥。

二、相关习俗

端午节又称天中节,因为农历五月以后,天气渐渐炎热,因此蚊虫苍蝇孳生,传染病很容易发生,所以古人称五月为「恶月」或「百毒月」。而到了端午节时阳光最为炽热,百毒齐出。古人就用天中五瑞--五种植物: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山丹来去除各种毒害,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卫生节。 民国成立以后订为「夏节」,另外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又称「诗人节」。 端午节,因家家户户悬挂菖蒲避邪,故称「蒲节」。

端午节诗选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 渡 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 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 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6.以端午夏花的诗词

屈原传说尚未广泛流传前端午习俗仍袭恶禁忌 保健、避疫主要原则 . 悬艾叶菖蒲: 民间古门前悬艾、菖蒲俗 .艾即艾蒿草本植物 .菖蒲水草本植物 .两者皆入药 .艾叶制灸条传统医针灸疗必缺用品 .燃点艾条灸治种病症 .艾与菖蒲都含芳香油充作杀虫防治病虫害农药 .端午期间近夏至气转热空气潮湿蚊虫滋 疫病增 .古缺乏科观念误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故节早便艾蒿、菖蒲扎形悬挂门前用祛鬼禳邪、保持健康 .其实 真起净化环境、驱虫祛瘟作用两草香气 .江南区习俗端午节饮菖蒲酒则其药用效能更直接 .通节前便菖蒲切碎伴雄黄浸入酒节便饮用 . 南北朝端午称「浴兰节」荆楚带***艾习俗 .***艾要鸡未鸣前发挑选具形艾草带挂门或用针灸 .据说种艾草针灸候别具疗效 .般则艾草扎虎形或剪彩作虎 再粘贴艾叶於其端午节配戴 .除***艾外***菖蒲泡酒 . 写符念咒: 古代五视 "恶月 "所端午驱鬼民间非盛行 .驱鬼许见种节前五月初晚插桃树枝 .认桃木能避邪所落前折些桃树枝插门前、窗达驱崇作用 .另种重要室内挂避邪驱鬼符咒 .挂驱鬼符些严格仪式 .要求必须端午或午书写书写材料用朱砚内、书写口必须放硝石等 .较通行符咒:" 五月五节赤口白舌尽消灭 "类 .另外类似于祛鬼禳魔习俗童额点雄黄酒 .节早便童耳夹艾蒿戴菖蒲用雄黄酒额写 "王 "字 .据说使百鬼畏惧保命 .今民水平提高驱鬼逐邪迷信风俗逐渐减少偏僻农村则尚未绝迹 . 挂荷包拴五色丝线: 应劭《风俗通》则记载:「五月五五彩丝系臂名命缕名续命缕命辟兵缯名五色缕名朱索辟兵及鬼命病瘟」 . 古代崇拜五色五色吉祥色 .节清晨各家起床第件事便孩手腕、脚腕、脖拴五色线 .系线禁忌童口说. 五色线任意折断或丢弃能夏季场雨或第洗澡抛河. 据说戴五色线童避蛇蝎类毒虫伤害;扔河意味着让河水瘟疫、疾病冲走童由保安康 . 孟元《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鼓花花巧画扇香糖、粽白团 .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香药相 用梅红匣盛裹 .自五月及端午前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 . 家家铺陈於门首与五色水团、茶酒供养 .钉艾於门士庶递相宴赏. 陈示靓《岁广记》引《岁杂记》提及种「端五赤白彩造囊彩线贯搐使花形 .或带或钉门禳赤口白舌谓搐钱」 .及另种「蚌粉铃」:「端五蚌粉纳帛缀绵若数珠 .令带吸汗」 .些随身携带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吸汗蚌粉、驱邪灵符、铜钱辟虫雄黄粉发展装香料香囊制作趋精致端午节特民间艺品 . 饮雄黄酒: 江南民间端午节吃 "五黄 "食俗 . "五黄 "指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及雄黄酒 .神传说《白蛇传》白娘饮雄黄酒现蛇身原形 .故民间便认蛇蝎蜈蚣等毒虫由雄黄酒破解端午佳节饮雄黄酒驱邪解毒身体健康 . 赛龙舟: 靠近江河则端午举行龙舟竞渡 .张岱《陶庵梦忆》卷五记「金山竞渡」:瓜州龙船二十刻画龙尾取其怒;傍坐二十持楫取其悍;用彩蓬前旌幢绣伞取其绚;撞钲挝鼓取其节;艄列军器器取其锷;龙足倒竖其取其危;龙尾挂取其险 .自五月初至十五画五金山镇江亦 .惊湍跳沫群龙格斗偶堕洄涡则百捷蟠委 .金山团簇隔江望附蜂屯蠢蠢欲 .晚则万齐两岸汨汨沸 . 杨嗣昌《武陵竞渡略》详细记载明朝沅湘带竞渡习俗 .俗传竞渡禳灾划龙舟前要举行种种祭祀要聘请;巫师作祈求胜利 .划龙舟居民舀取龙舟水加入百草用洗澡用意於辟恶 . 西湖龙舟则两种 .其两层层孩装扮各种历史、神仙物层载鼓吹手敲锣打鼓两傍坐著划船水手种龙舟较具表演色彩 .竞赛用龙舟则绕著龙舟周围打转待龙舟抛物件龙舟水手便水争抢 .其钱、鸭两物难抢钱币入水即沈鸭则四处游窜躲避 . 端午节称端阳节、重午节、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本午月午节突午所叫重午节:午月斗柄指午月即农历五月;午即农历五月十二支纪第午据黄石考证自先秦至两汉端午每变随干支记定五月第午端午名由即五月第午谓;约魏晋由于用干支表示节便记忆形代数字期趋势于巳定三月三端午定五月五端五约起代替较古端午端午固定五月初五端午节称浴兰节、蒲节、节古代于兰汤沐浴风习故称五月称蒲月端五则称蒲节五月菖蒲熟端五悬蒲于门首、或菖蒲浸制药酒饮用俗节:明沈榜《宛署杂记》卷十七记曰五月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至初五饰闺尽态极妍嫁亦各归宁呼节 端午节习俗祛毒禳灾保健康求吉祥社交近世变突水系允许项龙舟竞渡 插菖蒲、艾蒿 菖蒲、艾蒿期相信具巫术药用双重价值系列习俗艾蒿历制艾、师艾、艾虎等厌胜物艾早见于梁宗懔《荆楚岁记》该书记云:五月五四民并蹋百草斗百草戏***艾悬门户禳毒气师指道教师张(道)陵五斗米道创始俗传善于捉鬼降妖 吴自牧《梦粱录》记南宋行都杭州端午师艾说道艾与百草缚师悬于门额或悬虎白泽宋陈元靓《岁广记·画师》引《岁杂记》说:宋代端午节京都除画师像贩卖外作泥塑张师像艾须蒜作拳置于门称师艾 外更著名艾虎艾虎用艾枝艾叶编则布帛剪虎粘艾叶陈元靓《岁广记》引《岁杂记》说:端午艾虎形至黑豆者或剪彩虎粘艾叶戴古诗云‘玉燕钗艾虎轻'即意 作厌胜物艾制品通与蒲制品并用尤艾虎配蒲剑见宋陈元靓《岁广记》引《岁杂记》云:端午刻蒲剑或葫芦形带辟邪 古俗蒲叶似剑称蒲剑谓避邪;艾叶驱邪扎虎形或剪彩绸虎形粘艾叶称艾虎清富察敦崇《燕京。

7.求一段关于端午节的诗歌或者其它

端午节的怀念

回到吃粽子的家里

回到挂菖蒲的门前

回到飘满艾香的城市与乡村

回到屈原纵身的一跳

回到诗歌本身

一条止于湖南的河流

却流经中国每一个人的心灵

打捞也罢,求索也罢

龙舟再快,也不过是

时间的一枚梭子

端午节,中国老百姓

自发地一个节日

几千年地打捞

几千年地存在

应该比什么都重要都深刻

一个伟大的主题

一个伟大的身影

一个痛苦的问号和句号

一块问路的石头和一颗

求索的头颅

至今伫立江边

汩罗江,一条永远流淌着

诗歌的光荣与梦想的河流

8.白蛇与许仙的唯美爱情诗句

1、更待西湖彻底干,此间应有再生缘。

(全文如下)咏白蛇传事白蛇初下峨眉山,坐对青峰结翠鬟。白蛇初见西湖水,游女如花彩云里。

不慕繁华不为恩,自爱西湖万种春。谁知波上同舟子,便是三生石上人。

雨露初结湖上缘,还依湖水作家园。解炼金丹图济世,便是鸳鸯亦是仙。

可怜琴瑟有人妒,悲歌却起无声处。都缘佛子太愚执,肯信鸳鸯能独宿。

柔肠有愤亦如雷,千里江南一片哀。零雨暗从阊阖下,海潮飞压镇江来。

虹霓缭乱与云低,百万鱼龙天上嬉。最怜意气倾肝胆,同行妙手空空儿。

雷峰塔下重门闭,想见报仇心未死。到今岁岁有余波,广陵潮吞金山寺。

沧海桑田谁复记,雷峰亦已当风屺。更待西湖彻底干,此间应有再生缘。

2、半是凡心半是仙,蛾眉空付一千年。 断桥难断尘寰事,西子湖畔续前缘。

端午节闲说白蛇传 当代·九彩鹿 时逢端午说许仙,邂逅借伞红线牵。 心诚情动白娘子,也因厚道也在天。

3、白素贞一峨嵋一跃到西湖,浓抹清妆恋画图。借伞雨中心已许,红楼招作女仙夫。

二法海心歹伎俩多,夫妻恩爱受煎磨。险峰***得灵芝草,水漫金山怒斗魔。

三可憎法海举金钵,更恨雷峰锁白娥。喜得小青三昧火,一家又唱镜圆歌。

小青爱情卫士逞英豪,双剑璘璘任怨劳。每见不平娇颜怒:负心人你看吾刀!许仙雨中借伞结奇缘,不慎曾迷雾与烟。

法海枉施伎俩尽,情经劫后更婵娟。半是凡心半是仙,蛾眉空付一千年。

断桥难断尘寰事,西子湖畔续前缘。 小青率性质天真,出生入死侠胆存。

拔剑欲斩窝囊废,不解白姊百日恩。 最恨伤天法海蛮,佛禅扫地恶迹斑。

深扼白娘亏一篑,未能灭顶漫金山。 叹服前人凄丽篇,蛇心原本也缠绵。

湖边又耸雷峰塔,活该二字应永传。 活该:见鲁迅先生著《论雷峰塔的倒掉》。

9.关于端午节的歌谣和诗词

1:端午节 端午节,艳阳照, 家家门上插艾蒿。

挂丝线,戴香包, 娃娃乐得蹦又跳。 吃粽子,划龙船, 纪念屈原永记牢。

2: 端午节 五月五,是端午,小朋友们来跳舞。吃粽子,赛龙舟,高高兴兴过端午。

3: 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4: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坐下拉手划船)5: 五月节,天气热,放下锄头歇一歇;山上清风爽,杨梅红彤彤。

留得屈原香粽在,龙舟竞渡尽争先.从今剪断缘丝索.不用来生复结缘

端午节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的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端午节诗选: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 渡 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 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 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民间古来有门前悬艾、菖蒲之俗 .艾,即艾蒿,多年生草本植物 .菖蒲,多年水生草本植物 .两者皆可入中药 .艾叶可制灸条,是传统中医针灸疗法中必不可缺的用品 .燃点艾条可灸治多种病症 .艾与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因而可充作杀虫防治病虫害的农药 .端午期间,时近夏至,天气转热,空气潮湿,蚊虫滋生 ,疫病增多 .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故而节日一早便将艾蒿、菖蒲扎成人形,悬挂在门前,用以祛鬼禳邪、保持健康 .其实, 真正起到净化环境、驱虫祛瘟作用的,还是两草的香气 .中国江南地区,有的习俗是在端午节饮菖蒲酒,则其药用效能就更为直接 .通常是在节前,便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黄,浸入酒中,节日便可饮用 .

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浴兰节」,荆楚一带有***艾的习俗 .***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或是用来针灸 .据说这种艾草,在针灸的时候别具有疗效 .一般人则将艾草扎成虎形,或是剪彩作为小虎 ,再粘贴艾叶於其上,在端午节时配戴 .除了***艾之外,也***菖蒲来泡酒 .

写符念咒:

中国古代将五有视为 "恶月 ",所以端午驱鬼在民间非常盛行 .驱鬼的方法有许多,常见的一种,是在节前五月初一晚上插桃树枝 .当时,人们认为桃木能避邪,所以日落之前折些桃树枝,插在门前、窗上,以达驱崇的作用 .另一种重要的方法,是在室内挂避邪驱鬼的符咒 .当时,挂驱鬼符也有一些严格的仪式 .如有的要求必须在端午日出或正午时书写,书写材料用生朱,砚内、书写人口中必须放上硝石等 .较为通行的符咒有:" 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 "之类 .另外,类似于此的祛鬼禳魔的习俗,还在儿童额上点雄黄酒 .节日一早,便将儿童耳上夹艾蒿,头上戴菖蒲,然后用雄黄酒在额上写一个 "王 "字 .据说,这样可使百鬼畏惧,保命长生 .如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驱鬼逐邪的迷信风俗逐渐减少,但在偏僻农村则尚未绝迹 .

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

应劭的《风俗通》则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 .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 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团 .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 ,用梅红匣子盛裹 .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 .

次日家家铺陈於门首,与五色水团、茶酒供养 .又钉艾人於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 .或带或钉门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谓之搐钱」 .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 .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 .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

饮雄黄酒:

中国江南民间端午节有吃 "五黄 "的食俗 . "五黄 "指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及雄黄酒 .神话传说《白蛇传》中,白娘子饮雄黄酒,现出蛇身的原形 .故而,民间便认为蛇蝎蜈蚣等毒虫可由雄黄酒破解,端午佳节饮雄黄酒可以驱邪解毒,身体健康 .

赛龙舟:

靠近江河的地方,则在端午举行龙舟竞渡 .张岱的《陶庵梦忆》卷五记「金山竞渡」:瓜州龙船一二十只,刻画龙头尾,取其怒;傍坐二十人持大楫,取其悍;中用彩蓬,前后旌幢绣伞,取其绚;撞钲挝鼓,取其节;艄后列军器一器取其锷;龙头上一人足倒竖,其上,取其危;龙尾挂一小儿,取其险 .自五月初一至十五日,日画地而出,五日出金山,镇江亦出 .惊湍跳沫,群龙格斗,偶堕洄涡,则百捷,蟠委出之 .金山上人团簇,隔江望之,附蜂屯,蠢蠢欲动 .晚则万齐开,两岸汨汨然而沸 .

杨嗣昌的《武陵竞渡略》详细记载了明朝沅湘一带的竞渡习俗 .当地俗传竞渡是为了禳灾,因此划龙舟前要举行种种祭祀,还要聘请;巫师来作法以祈求胜利 .划过龙舟后,居民会舀取龙舟中的水,加入百草用来洗澡,用意也在於辟恶 .

西湖的龙舟则分为两种 .其一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有小孩装扮各种历史、神仙人物,下层载有鼓吹手,敲锣打鼓,两傍坐著划船的水手,这种龙舟较具表演色彩 .竞赛用的龙舟则绕著大龙舟周围打转,待大龙舟上抛下物件,小龙舟上的水手便下水争抢 .其中以钱、鸭两物最难抢得,因为钱币入水即沈,鸭子则会四处游窜躲避 .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中天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本是午月午日节,有时还突出它的正时是在午时,所以也叫重午节:午月为斗柄指午之月,即农历五月;午日即农历五月十二支纪日的第一个午日。据黄石考证,自先秦至两汉,端午的日子每年变动,随干支记日而定在五月的第一个午日,端午之名由此而生,即五月的第一个午日之谓;大约魏晋以后,由于用干支表示的节日不便记忆,形成代之以数字日期的趋势,于是上巳定在三月三日,端午定在五月五日,而端“五”大约也在此时起来代替较古的端“午”。后来端午就固定在五月初五日。端午节有时还称为浴兰节、蒲节、女儿节。因为古代有于是日兰汤沐浴的风习,故称。五月又称蒲月,端五则称蒲节,这是因为五月菖蒲成熟,而端五又有悬蒲于门首、或以菖蒲浸制药酒饮用之俗。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卷十七记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端午节习俗的中心是祛毒禳灾,保健康,求吉祥,但和社交在近世变得很突出,在水系允许的地方还多了一项龙舟竞渡。

插菖蒲、艾蒿 菖蒲、艾蒿长期被相信具有巫术和药用的双重价值,因此而生成一系列的习俗。艾蒿历来被制成艾人、天师艾、艾虎等厌胜之物。艾人早见于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该书记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天师指道教法师张(道)陵,是五斗米道的创始人,俗传他善于捉鬼降妖。

吴自牧《梦粱录》记南宋行都杭州端午的天师艾说道,“以艾与百草缚成天师,悬于门额上,或悬虎头白泽。”宋陈元靓《岁时广记·画天师》引《岁时杂记》说:宋代的端午节,京都的人们除画天师像贩卖外,又作泥塑的张天师像,以艾为须,以蒜作拳,置于门上,称“天师艾”。

此外,更著名的是艾虎。艾虎有的是用艾枝艾叶编成的,有的则是布帛剪成的老虎上粘艾叶。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说:“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

作为厌胜之物,艾制品通常是与蒲制品并用的,而尤以艾虎配蒲剑最为常见。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云:“端午刻蒲剑为小人子,或葫芦形,带之辟邪”。

古俗以蒲叶似剑,称为蒲剑,谓可避邪;艾叶也可驱邪,多扎成虎形,或剪彩绸成虎形,上粘艾叶,称为艾虎。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云:“端五日,用菖蒲、艾子插于门旁,以禳不祥,亦古者艾虎、蒲剑之遗意。”

缠挂各种端午索 端午期间历代沿袭用彩色或曰五色的线、缕、索作为驱邪辟凶的节物,可以概称为端午索。

端午索有许多别称,从材料的色彩着眼,称朱索、五色丝、五彩缕、五色缕、五彩缯等;从辟兵的角度着眼称辟兵缯;从延寿的角度着眼,称寿索、长命缕、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百岁索等等。

不管名称如何,端午索的形制和功用则是大体相同的,或系于小儿手臂,或挂在床帐、摇篮等处,或敬献尊长,以辟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用符图驱邪 道家把自己的符归在张天师的名下,叫天师符。旧时,道教宫观端午节有用朱砂笔在黄表纸上画符馈送或出售的习俗,供民间端五贴在门楣上辟邪。《燕京岁时记·天师符》载北京此俗云:“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于中门,以辟祟恶。”1929年的调查所记录的广州午时符有两种图,一是天师像,一是太极八卦图,所配的文字是一样的:中间是“敕令五月五日午时书破官非口舌鼠蚁蛇虫一切尽消除”,两侧是“艾旗迎百福”和“蒲剑斩千邪”。

吃粽子 《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晋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端,初也。俗重五日与夏至同。先节一日又以菰叶裹粘米,以粟枣灰汁煮,令熟,节日啖。煮肥龟,令极熟,去骨加盐豉秋蓼,名曰俎龟黏米,一名粽,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包裹未(分)之象也。龟表肉里,阳内阴外之形,所以赞时也。”据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云,当时的粽子已达数种之多:“端五粽子,名品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锥粽、茭粽、筒粽、秤锤粽,又有九子粽。”

关于粽子的起源及其形制有几种传说,其中最流行的是屈原的传说。南朝吴均《续齐谐记》的记录较早:“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年,长沙欧回见人自称三闾大夫,谓回曰,‘见祭甚善,常苦蛟龙所窃,可以菰叶塞上,以彩丝约缚之。二物蛟龙所畏'。”后世粽子的传说大多与此有关。

饮用药酒 作为端午节俗的药酒主要是蒲酒和雄黄酒。蒲酒也叫菖蒲酒、菖华酒等,古代民间常在端五制作、饮用,俗云可避瘟气。宗懔《荆楚岁时记》载:“端午,以菖蒲生山润中一寸九节者,或镂或屑,泛酒以辟瘟气”。唐代殷尧藩的七律《端午日》有“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的诗句。虽然蒲酒之名史不绝书,但是近世民间以雄黄酒最普及,饮雄黄酒既是家喻户晓的《白蛇传》情节,也是大家都遵行的习俗。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端阳》记曰:“午前细切蒲根,伴以雄黄,曝而浸酒。饮余则涂抹儿童面颊耳鼻,并挥酒床帐间,以避毒虫。”用雄黄酒涂抹小儿面颊耳鼻俗称“画额”,通常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字似虎的额纹)以镇邪。

赛龙舟 赛龙舟是民间过端午节的***,是会让整个地方狂热起来的竞技。竞渡之俗早见于南方(吴越、荆楚)。东汉末年应劭《风俗通》有言,“屈原以是日(5月5日)死于汨罗,人伤其死,所以并将舟楫以拯之,今之竞渡,是其遗迹”。

赛龙舟和吃粽子一样在古代被认为是纪念屈原的活动,南朝吴均《续齐谐记》载:“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

闻一多的研究结论是这两大节俗都由龙图腾崇拜转化而来:“古代吴越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为表示他们‘龙子'的身分,藉以巩固本身的被保护权,所以有那断发文身的风俗。一年一度,就在今天,他们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将各种食物,装在竹筒,或裹在树叶里,一面往水里扔,献给图腾神吃,一面也自己吃。完了,还在急鼓声中(那时或许没有锣)划着那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上作竞渡的游戏,给图腾神,也给自己取乐。......这便是最古端午节的意义。”

端午的节俗是在汉唐期间逐渐形成的,其基本形态在更古的时候并不存在,其中一些内容可能与龙崇拜有关,但是,他的具体叙述只是一种主观的推测。端午的节俗吸收了古文化因素,但基本形态完全是汉唐的文化创造。

姻亲交往 近世的所有节庆除了本身的宗旨之外,都具有一定的社交功能,而端午突出的社交功能是姻亲的交往,乃至许多地方呼此节为“女儿节”。《帝京岁时纪胜 .端阳》说,“饰小女尽态极妍,已嫁之女亦各归宁,呼是日为女儿节。”

在近世端午的民间姻亲交往中,一是订婚的男方绝对要给未来的岳家送节礼,如果准备在下一个端午前结婚,还要正式送大礼,主要是给长辈的酒和肉以及给未婚妻的衣物;一是媳妇回娘家,带去酒和肉,同时娘家也给女儿女婿一些礼物。例如,陕西一些地方把端阳节也叫女娃节、女儿节。每到这一天,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娘家要给出嫁的女儿一定的端阳礼,俗称:“送裹肚儿”,礼物可以包括夏令衣物、扇子、凉帽汗衫等,但必不可少的是绣有蛤蟆(蟾蜍)的花裹肚兜。蛤蟆代表生儿育女、繁衍子孙的能力。

灵璧钟馗画的钟馗画的特色

五月之忆

五月之忆饱满如一只竹叶粽子。

艾蒲和河水平长

三两声早起的龙舟鼓点

端午还青

五月就是梅子黄时的雨

一声鞭哨春天走得远了

泥脚背的汉子掮起犁铧

气息是春天的温和以及夏天的热

野蒿的熟香溢出来了

五月的回忆远离城市

远离乡村的时候是提及的重点

与中秋、重阳以及旧历年底

在远望故乡的情境中容易被突出

五月是一幅图画

小时候连着酸甜的杏、粽子以及龙舟

长大后是无法表达

而我故乡的人们都懂的

5.以粽子为题作的诗:

四角尖尖草缚腰,

浪荡锅中走一遭。

若还撞见唐三藏,

将来剥得赤条条。

香粽年年祭屈原,

斋僧今日结良缘。

满堂供尽知多少,

生死工夫那个先?

包中香黍分边角,

彩丝剪就交绒索。

樽俎泛葛蒲,

年年五月初。

主人恩义重,

对景承欢宠。

何日玩山家?

葵蒿三四花!

辞世颂

生时重午,为僧重午,得罪重午,死时重午。

为前生欠他债负,若不当时承认,又恐他人受苦。

今日事已分明,不着抽身回去!

五月五日午时书,赤口自舌尽消除;

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

留得屈原香粽在,

龙舟竞渡尽争先。

从今剪断缘丝索,

不用来生复结缘。

五毒的天敌

 寓意寄情是灵璧钟馗画艺术的一大特色。灵璧钟馗画走进了人民的生活,大都与民俗心理相关。人们敬仰钟馗一是驱邪消灾,二是祈福纳祥,寄托美好的愿望。历代灵璧钟馗画家在创作中巧妙地运用借物寓意,或文字同声谐音的艺术手法,形成口彩吉语。数百年来,佳作联翩,五彩缤纷,闪耀亮丽,丰富了灵璧钟馗画的创作内容,散发着浓郁的泥土芳香,感知灵璧钟馗画的乡土人情,体认民间艺术“土而不陋”、“俗不伤雅”的艺术审美情趣。  1、谐音表意  蝙蝠是灵璧钟馗画中必画的属物,它是点缀之睛,也是灵璧钟馗画主题的精髓内容。它不但衬托画面的活泼,最主要的是通过它来点出并寓意钟馗为“福神”的主题。钟馗被称作“福神”,寄意驱邪降福。蝙蝠的“蝠”字与幸福的“福”字同音,所以在钟馗身边往往画上一个蝙蝠(称作“天蝠”)或两个蝙蝠(意为“双福骈至”),还有的根据构图需要,画上五个蝙蝠(意为“五福临门”),以表达钟馗画的主题。灵璧钟馗画围绕“福”(蝠)字创作了不少谐音吉语的画作。如画钟馗手执宝剑,仰望空中飞翔的蝙蝠,取“执剑”谐音为“只见福来”。钟馗骑在马上,一只蝙蝠迎面投怀而来,取意“马上得福”。钟馗以手执笏,指向云中飞来的蝙蝠,题做“福自天来”。钟馗持爵进酒,仰望蝙蝠,取题为“晋爵得福”(“晋爵”意为“升官”)。钟馗怀抱花瓶,瓶内插满四季鲜花,题作“四季平安”。钟馗手持双柿,题作“事事如意”。钟馗肩背男孩,题作“盼子得子”。因钟馗又称“判官”或“判子”,是由“判”与“盼”谐音而得。如此等等。  2、托物寄情  借助自然物象,或借寓吉祥,或借物抨虐,或寄意平安。充实灵璧钟馗画的文化涵量,加强民间美术的风土情趣。  灵璧钟馗画常画钟馗手持蒲叶艾草。蒲叶形似利剑,又称“蒲剑”。艾草为中草药,可以除秽避瘟。农历五月为“恶月”,五月五日端阳节早晨,家家门旁悬艾,用以驱恶消灾。这天儿童们也都配带艾叶香裹,“五毒”不得近身。《齐民要求》载:“是日也、阴阳争、血气散”。民谚云“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民间则涂雄黄于耳鼻,喝菖蒲酒,悬挂钟馗神像,设供焚香,祈求驱邪祛病。这天灵璧钟馗画店更加活跃,相传五月五日是钟馗诞辰,以这天正午时点睛的钟馗最“灵应”,因此五月五日来璧求购吉作的人群如潮。体现出灵璧钟馗画与民俗活动的互动。  还有:端午节画钟馗脚踩“五毒”(毒蛇、蝎子、蜈蚣、蟾蜍、蜥蜴)手挥利剑,题作“立斩五毒”。画钟馗身旁有蜘蛛垂下,取意“喜从天降”。按:蜘蛛善结网,粘捕毒蚊恶蜂。古人视蜘蛛为神奇珠儿,故以蜘蛛象征喜气,又称之为“喜珠儿”。  灵璧钟馗画上端必定盖有“灵璧县印”,这是灵璧钟馗画特有的标志。既是标志,同时也具有托物寄情之意。清人《不下带编》也有“上有县篆者尤灵应云”的记载。“县篆”即县印,因古代县印均为篆书,故称县篆。寄意何在?按宋黄山谷在跋潘侯所藏《五宰相书》时,引道人借县印却祸事,谓“县印能祸福百里,尚可以却不祥”。据此,在灵璧钟馗画上加盖县印也是作为魇胜物的巫术理念,也是“托物寄情”的手法。另外还有历史的流传:相传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幼年便虔信灵璧钟馗画有祛邪赐福之灵,他在登基第一年的春节前夕,就令大臣到灵璧置办钟馗图分赐给大臣,以表关爱和恩宠,以后并奉为惯例。后来朱棣在北京登极,年号永乐,效法前朝,亦仍旧制。到了成化年间,宪宗皇帝朱见深登基。宪宗皇帝痴爱书画,尤擅神像,亦喜作钟馗,他更喜爱灵璧钟馗画。他即位后,圣谕灵璧钟馗画为贡品,每年向灵璧县诏百幅晋京,分赐给宫廷大内及旧勋重臣,用以祛邪赐福。为张显灵璧钟馗画真品,每幅均加盖灵璧县印,并布为“品”字形,以作灵璧贡品的标志。后来灵璧钟馗画家在商品画上也加盖县印,流传既久,已成定式。灵璧钟馗画每岁可售数万纸,若到县衙加盖县印是不可能的事,灵璧县城隍庙的“县印”却派上了用场。古时城隍神为阴间的县官,也有一方铜质的“灵璧县印”,与真县印大体相同,于是这方“县印”就成为灵璧钟馗画家所共用。  3、缘物达志  灵璧钟馗画家笔下的钟馗,常以形象怪诞、诙谐、幽默惹人喜爱,更以“穷酸书生”、“清官廉吏”的形象使人动之以情。灵璧钟馗画常常表现钟馗衣衫褴缕、破鞋破帽、乘骞驴、擎破伞、挑破灯、摇破扇,表现了钟馗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高尚廉洁的品德,与人世间见到的贪赃鬼,敛财鬼,吸血鬼,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画面,使观者可法可成戒,对世人进行德业相劝。  灵璧钟馗画传统中的“四破图”,画面上的钟馗穿着破衣、登着破靴、擎着破伞、挑着破灯。钟馗在大雪冷雨之夜,不顾地冻天寒之苦,仍然竞竞业业地巡逻,到处去捕拿恶鬼。画家并系之以“打油诗”云:“衣破尚可缝、靴破尚可行、伞破尚可擎、灯破尚光明。莫笑我正气文人太寒酸,请看那,贪鬼见我自潜形,毕竟是身正压邪真英雄”。人们敬贤尚廉,憎恶豪贪和为富不仁的恶德败行。看到了“四破图”,聊感惬意,慰藉心灵。曹植曾说:“存于鉴戒者,图画也。”灵璧钟馗画亦然。  4、熔古铸魂  灵璧钟馗画渊源久远,文化积淀丰厚。其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古史典籍,互相渗透,文化内涵更加博大精深。灵璧钟馗画的传统题材《钟馗神兽宝伞八锦屏》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钟馗神兽宝伞八锦屏》在形式与内容上俱有独特之处。此图***取“四幅条屏”或“八幅条屏”形式,以图中八个不同造型的钟馗乘坐八种不同的神兽,八个不同的侍从擎着八种不同的宝伞故名。此八种神兽俱都出自古代文献典籍,如《轩辕本纪》、《山海经》、《符瑞志》、《斩鬼传》等,源出有自,各有所本,充分地体现出灵璧钟馗画与古代文化典籍的互相熔冶渗透与互通共融,和衷地构成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如:其中钟馗坐骑之一为“白泽”,白泽神兽原本于《轩辕本纪》:“帝巡狩,东至海,登桓山,于海滨得白泽神兽,能言,因问天下鬼神之事。”另据烟霞散人《斩鬼传》其略云:阎君赐“白泽”与钟馗为坐骑,谓“白泽”原是伯嚭所变,只因害了伍子胥,将他贬入阴山。数百年来自怨自艾,颇有改邪归正之心,特赐予钟馗,帮助杀戮鬼魅魍魉,藉以将功赎罪。坐骑之二为“獬豸”。据《神异经》云:“东北荒中有兽如羊,性忠直,见人斗则触不直,闻人论则咋不正,名曰獬豸,一名任法兽”。其三曰“狡”,据《西次内经》云:“狡状如马,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食虎豹,可御兵”。其四曰“角端”,见《宋书·符瑞志》。志云:“角端日行八千里,又晓四夷之语,明达方外幽远之事。盖白泽之类”。其馀坐骑还有驺吾、飞黄、麟麟和兕等类。均取之古籍神话中忠直、勇猛、识鬼、御兵、任法、善行和象征吉祥之兽为之,从这里可以看出灵璧钟馗画在尺幅之内却具有博大精深之文化内涵,“八锦屏”则更是民族文化之集大成者。这种形式的钟馗画是历史上的任何一位画家,或任何一地的年画都未曾出现过,它是最具灵璧特色的钟馗画代表作。它具有丰厚的文化,独特的风格,奇妙的构思,独到的手法,别开生面,独树一帜。  钟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我们的民族自古以来世代相传的潜在心理。它经历了一个以巫术无所不能的自我陶醉阶段,图腾崇拜、祈禳行为正是源于先民们所共有的超自然力量存在的想像力。灵璧钟馗画是中华古老民族文化的载体,探之弥深,仰之弥高。它渊源于轩辕,肇始于盛唐,楚风唐韵,蕴藉大千。灵璧钟馗画冶民间画、宫廷画、文人画于一炉;融宗教史、民俗史、哲学史、美术史、文学史于一体,具有精神文化与审美功能的双重价值。在今天的审美趣尚里,其与文人画是一种互补共存融会贯通的中国艺术形态,因之它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审美价值和学术价值,是全球多元文化体系中卓具特色神秘幽深的一元。她在中国人民心理上永生,在世界美术大观园里熠耀生辉!

今天是端午,不知道各位的家乡在这一天都有什么风俗?

蛇的天敌是獴,蝎子的天敌刺猬,蜈蚣的天敌是鸡,壁虎和蟾蜍的天敌是蛇。

在我们民间一般流传的“五毒”就是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这五种动物的习性和适合的生活环境是非常广泛的,几乎是遍布全国的每个省份。人们对这些毒物应该也是比较熟悉的,而且现在夏天已经来临了,天气一天比一天炎热,人们的着装也是越来越清凉。

民间习俗

端午也以桃印为门饰。桃是民俗中驱鬼之物,源于神荼、郁垒之神话,以桃刻印,亦为祛攘之意。《续汉书·礼仪志》:“朱索、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后世的昧符、吉祥葫芦即源于此。《梦粱录》卷三:“士官等家以生朱于午时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这是宋代之俗。

《燕京岁时记》又记:“端阳日用彩纸剪成各样葫芦,倒粘于门阑上,以泄毒气。”这是清代之俗。有的还在纸葫芦上垂丝穗、飘带等,更为好看,或在葫芦中剪出五毒形状,挂贴于门,亦表示将五毒之气泄尽之意,意为“倒灾葫芦”。

五毒耳枕,青蛙来保佑老人孩童安康,并把它作为礼品赠送亲友,特别是老人和孩子以表示吉祥、和善、友爱。辟邪,保平安。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五毒

端午节五毒是什么意思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山东省〕

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在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陕西省〕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甘肃省〕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江苏省〕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街***。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习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下,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

〔淅江省〕

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医家则于午时***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湖北省〕

黄岗县端午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宜昌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

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广东省〕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台湾省)

台湾地处亚热带,早期来自大陆的移民多无法适应这里的气候,死于瘴疠时疫者,时有所闻。因此,端午这个以驱疾避疫为基本精神的节日,便显得格外重要。

前清时期的端午习俗,可以王瑛曾的《重修凤山县志》(十七***年)卷三附录中的记述为代表:五月五日清晨,燃稻梗一束,向室隅熏之,用楮钱送于路旁,名日送蚊。门楣悬蒲艾兼插禾稗,谓可避蚊蚋;榕一枝,谓老而弥健。彼此以西瓜、角黍相馈遗。好事者于海口浅处,用钱或布为标,三皮渔般争相夺取,胜者鸣锣喝***,号日斗龙舟。午为小儿女结五***缕,男系左腕,女系右腕,名日神炼。

民间另有一种说法,认为插艾、榕能使身体强健。俗话说“插榕较勇龙,插艾较勇健”。私塾里的学生,照例要在端什节送红包给先生作谢礼,先生则以一把扇子作为回礼。

铃木清一郎的《台湾旧惯冠婚葬祭年中行事》(一九三四年)记载,丧期中的家庭,端午节不包粽子,而是由亲友赠送,称之为“送节”。丧家则以糖做为回礼。而农家把称为“福金”的金纸来在竹竿上,插在间,据说可以防害而获丰收。有些地方在端午节有作“咸茶”的习俗,就是用盐来腌紫苏叶和蕃石榴叶,据说可以当药茶,清除一切毒气。

日治时代的屏东县佳冬乡,还有在端午节这天打石战的习俗。石战在佳冬地区已流传了数百年,每年到了端午节前几天,众人纷纷拳擦掌,准备打场硬仗。石战以村落为单位,组织一如军队,并设有参谋长等职位。组织一如军队,并设有参谋长等职位。男人在“前线”掷石作战。妇女则在后方负责运送石头。单况泪烈时,动辄造成伤亡。战胜的一方可至战败的村子大肆吃喝一番。战败的村民则落荒而逃。若不幸被对方俘虏了,会被强迫脱裤处罚,当众羞辱一番。这项奇特的习俗,据说可保一整年好运,所以佳冬人乐此不疲。但是因为石战常造成严重的伤亡,再加上地方***一再的禁止,遂在日治末期逐渐式微。

端午节,家家户户还有打“午时水”的风俗。午时水指的就是端午节中午打上的井水。据说午时水用来泡茶酿酒特别香醇,生饮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谚语道:“午时洗目睭(眼睛),明到若乌鹙”,又说“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最富***色彩的午时水,则来自大甲镇砧山上的剑井。传说井是当年郑成功插剑祷泉的地点,而自又相传鎑砧山盛产各种灵药仙草,于是剑井午时水的功效便被传说得神奇无比。每年端午节,剑井旁边争没午时水的人总是挤得密不通风。据说端午节正午对着井中仔细观看,还可以看见郑成功的那把影。而看见剑影的人,这一年一定无灾厄。

划龙舟,台湾称为“扒龙船”。据《民俗台湾》一卷六号上记载,日据时代士林的端午龙舟的习俗如下:自五月初一起,就先到水边“迎水神”。初五正午,即敲响锣鼓,扛起龙舟到河岸,途都有居民烧香礼拜。俗语说:“五月五。龙船鼓,满街路”。表示欢迎,称为“接龙船”。赛过龙,还要于初十“送水神”,并举行“谢江”的仪式。

台中南屯的头店,自清朝中叶,就有在开春后,穿木醒穿山甲的习俗。光复后,这个习俗固定在每年的端什节举行。犁头店在清朝,是台中最繁荣的地区,据说,这是因为当地位居穿七甲穴的缘故。所以,当地居民每年端午都会穿上木屐,来回重踏地面,以期用巨大的声响震醒穿山甲。目前,这项习俗已改***趣味竞赛的型式。由四个人自组一队,穿上两条长木皮钉成的环木屐竞走。卡卡的木屐声,确也震醒了犁头店居民们怀旧的情绪。

在节日食俗方面,台湾俗传端午吃桃、茄子及菜豆,可以健康、长。俗话说:“食茄吃到会摇,吃豆吃到老老”。台式的粽子制法分为南北两种。北部作法是米漏泡于水中,沥干后用油炒香,并君入五香粉、胡椒粉、酱油等调味料。将米蒸熟后再用竹叶包裹填馅,再一次使人味。也有人宜接用油将米粒炒至半熟,包裹真馅后蒸食。南部的作法是用纯白糯米漏泡后加肉馅,以绿竹叶包裹,水煮至熟透。因为制作方式有别,所以南北两地的粽子也风味各异。北部的粽子有浓郁的五香胡椒味,南部的肉粽则带有淡淡的竹叶清春,各特色。料的内容则有猪肉、香菇、虾米、花生、咸蛋黄、红葱头、栗子、蚝干等,随个人喜好增添。

苗栗地区的客家人过端午,也吃茄子及长豆、桃李等。但这些食物所代表的意义则和南人有别。吃子固然是取其长之意,吃李子则象征子孙繁衍,有人还认为可以预防中暑。吃长豆是为不被蛇咬(因长豆形状像蛇)。吃茄子则可预防蚊子咬(茄子客语叫做“吊菜”,而“咬”,土音为“ㄉ一ㄠ”,取其谐音)。

客家人包粽子还分碱粽及咸粽。碱粽特别是用来祭祀的。客家人过端午须准备四份牲醴,一付拜土地公,一付拜万善爷,一付拜附近的大庙。而碱粽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祭品。咸粽则分米粽及粄(粿)粽两种,纯粹用来解馋。

回答者:jsgymoon - 门吏 *** 6-19 15:19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 在江淮地区, 家家悬钟馗像, 用以镇宅驱邪。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 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赶迫拯救, 是为尤舟竞渡之起源, 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 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 盛行于吴,越、楚。

台湾开始有尤舟竞渡是始于清乾隆二十九年, 由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 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均举行尤舟竞赛, 香港有竞渡之举,近英国人亦仿效我国人作法, 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据近代著名的爱国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说:“端午节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妃的节日, 而赛龙舟便是祭仪中半宗教。半性节目。”

四五千年前, 居住在原始图腾社会的水乡部落的人民,受到蛇虫、 疾病的侵害和水患威胁,为了抵御这些天灾, 他们尊奉想象中的具有威力的龙作为自己的祖先兼保护神(即图腾), 并把船建造成龙形、 画上龙纹, 每年端午举行竞渡。以表示对龙的尊敬,也说明自己是龙的子孙,龙的传人。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 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雄黄本属矿物, 含有三硫化砷成分,与酒混合。即成雄黄酒,用以驱虫解五毒,小儿涂于头额。耳鼻,手足心。 并洒墙壁问, 以法诸毒。流传民间之《白蛇传》故事,即是以雄黄酒解蛇虺诸毒,而现白蛇原形。此种习佰,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为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男女老幼往野外游玩, 穿新衣, 在中午一时左右, 路上山上或树下挤满人群,手抱花草, 非常快乐。晚上回家将花草和水煮开洗澡,老年人称为“游百病”及“洗百病”,不出去游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头就不会获得吉利。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藏有朱砂。 雄黄。香药, 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 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玲珑夺目

回答者:zhxr63 - 魔神 十六级 6-19 15:21

在屈原的传说尚未广泛流传前,端午的习俗仍因袭对恶日的禁忌 ,以保健、避疫为主要原则 .

悬艾叶和菖蒲:

民间古来有门前悬艾、菖蒲之俗 .艾,即艾蒿,多年生草本植物 .菖蒲,多年水生草本植物 .两者皆可入中药 .艾叶可制灸条,是传统中医针灸疗法中必不可缺的用品 .燃点艾条可灸治多种病症 .艾与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因而可充作杀虫防治病虫害的农药 .端午期间,时近夏至,天气转热,空气潮湿,蚊虫滋生 ,疫病增多 .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故而节日一早便将艾蒿、菖蒲扎成人形,悬挂在门前,用以祛鬼禳邪、保持健康 .其实, 真正起到净化环境、驱虫祛瘟作用的,还是两草的香气 .中国江南地区,有的习俗是在端午节饮菖蒲酒,则其药用效能就更为直接 .通常是在节前,便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黄,浸入酒中,节日便可饮用 .

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浴兰节」,荆楚一带有***艾的习俗 .***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或是用来针灸 .据说这种艾草,在针灸的时候别具有疗效 .一般人则将艾草扎成虎形,或是剪彩作为小虎 ,再粘贴艾叶於其上,在端午节时配戴 .除了***艾之外,也***菖蒲来泡酒 .

写符念咒:

中国古代将五有视为 "恶月 ",所以端午驱鬼在民间非常盛行 .驱鬼的方法有许多,常见的一种,是在节前五月初一晚上插桃树枝 .当时,人们认为桃木能避邪,所以日落之前折些桃树枝,插在门前、窗上,以达驱崇的作用 .另一种重要的方法,是在室内挂避邪驱鬼的符咒 .当时,挂驱鬼符也有一些严格的仪式 .如有的要求必须在端午日出或正午时书写,书写材料用生朱,砚内、书写人口中必须放上硝石等 .较为通行的符咒有:" 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 "之类 .另外,类似于此的祛鬼禳魔的习俗,还在儿童额上点雄黄酒 .节日一早,便将儿童耳上夹艾蒿,头上戴菖蒲,然后用雄黄酒在额上写一个 "王 "字 .据说,这样可使百鬼畏惧,保命长生 .如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驱鬼逐邪的迷信风俗逐渐减少,但在偏僻农村则尚未绝迹 .

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

应劭的《风俗通》则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 .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 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团 .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 ,用梅红匣子盛裹 .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 .

次日家家铺陈於门首,与五色水团、茶酒供养 .又钉艾人於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 .或带或钉门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谓之搐钱」 .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 .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 .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

饮雄黄酒:

中国江南民间端午节有吃 "五黄 "的食俗 . "五黄 "指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及雄黄酒 .神话传说《白蛇传》中,白娘子饮雄黄酒,现出蛇身的原形 .故而,民间便认为蛇蝎蜈蚣等毒虫可由雄黄酒破解,端午佳节饮雄黄酒可以驱邪解毒,身体健康 .

赛龙舟:

靠近江河的地方,则在端午举行龙舟竞渡 .张岱的《陶庵梦忆》卷五记「金山竞渡」:瓜州龙船一二十只,刻画龙头尾,取其怒;傍坐二十人持大楫,取其悍;中用彩蓬,前后旌幢绣伞,取其绚;撞钲挝鼓,取其节;艄后列军器一器取其锷;龙头上一人足倒竖,其上,取其危;龙尾挂一小儿,取其险 .自五月初一至十五日,日画地而出,五日出金山,镇江亦出 .惊湍跳沫,群龙格斗,偶堕洄涡,则百捷,蟠委出之 .金山上人团簇,隔江望之,附蜂屯,蠢蠢欲动 .晚则万齐开,两岸汨汨然而沸 .

杨嗣昌的《武陵竞渡略》详细记载了明朝沅湘一带的竞渡习俗 .当地俗传竞渡是为了禳灾,因此划龙舟前要举行种种祭祀,还要聘请;巫师来作法以祈求胜利 .划过龙舟后,居民会舀取龙舟中的水,加入百草用来洗澡,用意也在於辟恶 .

西湖的龙舟则分为两种 .其一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有小孩装扮各种历史、神仙人物,下层载有鼓吹手,敲锣打鼓,两傍坐著划船的水手,这种龙舟较具表演色彩 .竞赛用的龙舟则绕著大龙舟周围打转,待大龙舟上抛下物件,小龙舟上的水手便下水争抢 .其中以钱、鸭两物最难抢得,因为钱币入水即沈,鸭子则会四处游窜躲避 .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中天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本是午月午日节,有时还突出它的正时是在午时,所以也叫重午节:午月为斗柄指午之月,即农历五月;午日即农历五月十二支纪日的第一个午日。据黄石考证,自先秦至两汉,端午的日子每年变动,随干支记日而定在五月的第一个午日,端午之名由此而生,即五月的第一个午日之谓;大约魏晋以后,由于用干支表示的节日不便记忆,形成代之以数字日期的趋势,于是上巳定在三月三日,端午定在五月五日,而端“五”大约也在此时起来代替较古的端“午”。后来端午就固定在五月初五日。端午节有时还称为浴兰节、蒲节、女儿节。因为古代有于是日兰汤沐浴的风习,故称。五月又称蒲月,端五则称蒲节,这是因为五月菖蒲成熟,而端五又有悬蒲于门首、或以菖蒲浸制药酒饮用之俗。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卷十七记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端午节习俗的中心是祛毒禳灾,保健康,求吉祥,但和社交在近世变得很突出,在水系允许的地方还多了一项龙舟竞渡。

插菖蒲、艾蒿 菖蒲、艾蒿长期被相信具有巫术和药用的双重价值,因此而生成一系列的习俗。艾蒿历来被制成艾人、天师艾、艾虎等厌胜之物。艾人早见于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该书记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天师指道教法师张(道)陵,是五斗米道的创始人,俗传他善于捉鬼降妖。

吴自牧《梦粱录》记南宋行都杭州端午的天师艾说道,“以艾与百草缚成天师,悬于门额上,或悬虎头白泽。”宋陈元靓《岁时广记·画天师》引《岁时杂记》说:宋代的端午节,京都的人们除画天师像贩卖外,又作泥塑的张天师像,以艾为须,以蒜作拳,置于门上,称“天师艾”。

此外,更著名的是艾虎。艾虎有的是用艾枝艾叶编成的,有的则是布帛剪成的老虎上粘艾叶。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说:“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

作为厌胜之物,艾制品通常是与蒲制品并用的,而尤以艾虎配蒲剑最为常见。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云:“端午刻蒲剑为小人子,或葫芦形,带之辟邪”。

古俗以蒲叶似剑,称为蒲剑,谓可避邪;艾叶也可驱邪,多扎成虎形,或剪彩绸成虎形,上粘艾叶,称为艾虎。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云:“端五日,用菖蒲、艾子插于门旁,以禳不祥,亦古者艾虎、蒲剑之遗意。”

缠挂各种端午索 端午期间历代沿袭用彩色或曰五色的线、缕、索作为驱邪辟凶的节物,可以概称为端午索。

端午索有许多别称,从材料的色彩着眼,称朱索、五色丝、五彩缕、五色缕、五彩缯等;从辟兵的角度着眼称辟兵缯;从延寿的角度着眼,称寿索、长命缕、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百岁索等等。

不管名称如何,端午索的形制和功用则是大体相同的,或系于小儿手臂,或挂在床帐、摇篮等处,或敬献尊长,以辟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用符图驱邪 道家把自己的符归在张天师的名下,叫天师符。旧时,道教宫观端午节有用朱砂笔在黄表纸上画符馈送或出售的习俗,供民间端五贴在门楣上辟邪。《燕京岁时记·天师符》载北京此俗云:“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于中门,以辟祟恶。”1929年的调查所记录的广州午时符有两种图,一是天师像,一是太极八卦图,所配的文字是一样的:中间是“敕令五月五日午时书破官非口舌鼠蚁蛇虫一切尽消除”,两侧是“艾旗迎百福”和“蒲剑斩千邪”。

吃粽子 《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晋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端,初也。俗重五日与夏至同。先节一日又以菰叶裹粘米,以粟枣灰汁煮,令熟,节日啖。煮肥龟,令极熟,去骨加盐豉秋蓼,名曰俎龟黏米,一名粽,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包裹未(分)之象也。龟表肉里,阳内阴外之形,所以赞时也。”据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云,当时的粽子已达数种之多:“端五粽子,名品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锥粽、茭粽、筒粽、秤锤粽,又有九子粽。”

关于粽子的起源及其形制有几种传说,其中最流行的是屈原的传说。南朝吴均《续齐谐记》的记录较早:“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年,长沙欧回见人自称三闾大夫,谓回曰,‘见祭甚善,常苦蛟龙所窃,可以菰叶塞上,以彩丝约缚之。二物蛟龙所畏'。”后世粽子的传说大多与此有关。

饮用药酒 作为端午节俗的药酒主要是蒲酒和雄黄酒。蒲酒也叫菖蒲酒、菖华酒等,古代民间常在端五制作、饮用,俗云可避瘟气。宗懔《荆楚岁时记》载:“端午,以菖蒲生山润中一寸九节者,或镂或屑,泛酒以辟瘟气”。唐代殷尧藩的七律《端午日》有“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的诗句。虽然蒲酒之名史不绝书,但是近世民间以雄黄酒最普及,饮雄黄酒既是家喻户晓的《白蛇传》情节,也是大家都遵行的习俗。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端阳》记曰:“午前细切蒲根,伴以雄黄,曝而浸酒。饮余则涂抹儿童面颊耳鼻,并挥酒床帐间,以避毒虫。”用雄黄酒涂抹小儿面颊耳鼻俗称“画额”,通常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字似虎的额纹)以镇邪。

赛龙舟 赛龙舟是民间过端午节的***,是会让整个地方狂热起来的竞技。竞渡之俗早见于南方(吴越、荆楚)。东汉末年应劭《风俗通》有言,“屈原以是日(5月5日)死于汨罗,人伤其死,所以并将舟楫以拯之,今之竞渡,是其遗迹”。

赛龙舟和吃粽子一样在古代被认为是纪念屈原的活动,南朝吴均《续齐谐记》载:“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

闻一多的研究结论是这两大节俗都由龙图腾崇拜转化而来:“古代吴越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为表示他们‘龙子'的身分,藉以巩固本身的被保护权,所以有那断发文身的风俗。一年一度,就在今天,他们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将各种食物,装在竹筒,或裹在树叶里,一面往水里扔,献给图腾神吃,一面也自己吃。完了,还在急鼓声中(那时或许没有锣)划着那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上作竞渡的游戏,给图腾神,也给自己取乐。......这便是最古端午节的意义。”

端午的节俗是在汉唐期间逐渐形成的,其基本形态在更古的时候并不存在,其中一些内容可能与龙崇拜有关,但是,他的具体叙述只是一种主观的推测。端午的节俗吸收了古文化因素,但基本形态完全是汉唐的文化创造。

姻亲交往 近世的所有节庆除了本身的宗旨之外,都具有一定的社交功能,而端午突出的社交功能是姻亲的交往,乃至许多地方呼此节为“女儿节”。《帝京岁时纪胜 .端阳》说,“饰小女尽态极妍,已嫁之女亦各归宁,呼是日为女儿节。”

在近世端午的民间姻亲交往中,一是订婚的男方绝对要给未来的岳家送节礼,如果准备在下一个端午前结婚,还要正式送大礼,主要是给长辈的酒和肉以及给未婚妻的衣物;一是媳妇回娘家,带去酒和肉,同时娘家也给女儿女婿一些礼物。例如,陕西一些地方把端阳节也叫女娃节、女儿节。每到这一天,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娘家要给出嫁的女儿一定的端阳礼,俗称:“送裹肚儿”,礼物可以包括夏令衣物、扇子、凉帽汗衫等,但必不可少的是绣有蛤蟆(蟾蜍)的花裹肚兜。蛤蟆代表生儿育女、繁衍子孙的能力。

回答者:hb_sy_hgp - 见习魔法师 *** 6-19 15:22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

问题一:端午节时除五毒,五毒指的是什么? 蝎、蛇、蜈蚣、壁虎、蟾蜍。

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问题二:端午节为啥要"驱五毒"? 农历五月,酷暑将临,瘟疫毒虫滋生,老话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人们把五月初五定为驱赶瘟疫毒虫的日子,驱赶蝎子、蛇饥壁虎、蜈蚣、蟾蜍这五种毒虫,俗称驱五毒。端午节这天人们在门上贴上纸剪的五毒图象,以避其毒。

古时候,端午节被人们认为是“毒日”、“恶日”、“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一定要用各种方法驱除五毒之害”,这些信仰长期在民间流传,因此才有了***药、沐兰汤、以雄黄酒洒墙壁门窗、饮蒲酒、***茶、制凉茶等各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民间避五毒,一般是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等等,均含驱除之意。

问题三:不是端午节习俗“驱五毒”中的“五毒”是什么 民间传矗中的“五毒”是五种动物,它们分别是青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其实,把这五种动物合称为“五毒”是古人的一种误解,因为壁虎无毒,却被认为是剧毒物。这就像鹤顶红是无毒的东西,却被认为是剧毒物一样。

蜘蛛不是“五毒”之一,那是金庸***中关于“五毒教”***使用毒物的错误说法。如提问者还无法判别,我再把各种“五毒”列于下:1、五种毒药:石胆、丹砂、雄黄、慈石和yu 石;2、五种酷刑:鞭、捶、灼、徽、g;3、五种毒虫:蝎、蛇、蜂、蜮、蜈蚣――多见于“五毒符”,青蛇、蜈蚣、蝎子、壁虎、蟾蜍――民间百姓多用此说

问题四:五毒具全中的五毒是哪个五毒?都是什么意思? 蟾蜍 蛇 蝎 壁虎 蜈蚣

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端午节驱五毒用意是提醒人们要防害防病。每到端午节,民间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这是一种辟邪巫术遗俗。民间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唬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有的地方的人们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即剪纸),或贴在门、窗、墙、炕上,或系在儿童的手臂上,以避诸毒。

吃(用不应该属于自己的钱吃)、喝(用不应该属于自己的钱喝)、嫖()、赌()、抽(、又叫抽大烟),一般都是指一些领导的***!!

问题五:端午节的“五毒”、“十二红”指什么? 民间传说中的“五毒”是五种动物,它们分别是青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其实,把这五种动物合称为“五毒”是古人的一种误解,因为壁虎无毒,却被认为是剧毒物。这就像鹤顶红是无毒的东西,却被认为是剧毒物一样。 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端午节驱五毒用意是提醒人们要防害防病。每到端午节,民间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这是一种辟邪巫术遗俗。民间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有的地方的人们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即剪纸),或贴在门、窗、墙、炕上,或系在儿童的手臂上,以避诸毒。 端午也以桃印为门饰。桃是民俗中驱鬼之物,源于神荼、郁垒之神话,以桃刻印,亦为祛攘之意。《续汉书?礼仪志》:“朱索、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后世的昧符、吉祥葫芦即源于此。《梦粱录》卷三:“士官等家以生朱于午时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这是宋代之俗。 《燕京岁时记》又记:“端阳日用彩纸剪成各样葫芦,倒粘于门阑上,以泄毒气。”这是清代之俗。有的还在纸葫芦上垂丝穗、飘带等,更为好看,或在葫芦中剪出五毒形状,挂贴于门,亦表示将五毒之气泄尽之意,你为“倒灾葫芦”。至今民间仍有悬镜于门以避邪之俗。在唐代,专于五月五日午时于扬州扬子江心铸铜镜,以进贡皇帝,称为“

问题六:端午节五毒酒是什么 端午节五毒酒是一种由五种有剧毒的动植物泡出来的酒。它们是斑蝥、红娘、樟脑、全蝎 和蜈蚣。从医学的角度讲,主要的功能是活血化瘀,治疗风湿病痛。古代的人们认为,端午节前后,万物更新,邪毒也傍之复活,喝这酒能够“驱邪”“解毒”。其实,这一类使用毒性较强的动植物炮制的药酒本身也是有毒的,不能随便喝,有些习俗本身就是建立在一种不科学的认识基础上的。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要改变那些对身体 有伤害的习俗,科学地生活。

问题七:端午节是个驱邪防灾的节日,主要活动围绕除五毒、驱病灾而产生。请问除五毒中的五毒是指哪五毒? 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 竹筒 香蕉

问题八:关于端午节的五红、五毒和五黄是什么? 五红:烤鸭、笕菜、红油鸭蛋、龙虾、雄黄酒;

五黄:烧黄鱼、烧黄鳝、拌黄瓜、咸蛋黄和黄豆芽(或者是豆腐);

五毒:蛇、蜘蛛、蝎子、蜈蚣、壁虎;

问题九:端午节跳什么舞去除五毒寓意 这个真不清楚

问题十:端午节消除五毒,四季平安的习俗是什么 端午节的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