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第一原文,论语原文

tamoadmin 成语口诀 2024-06-09 0
  1. 《论语》之“学而第一”的翻译及全文是什么?
  2. 论语第一章内容
  3. 论语学而篇第一章原文及翻译
  4. 论语第一篇原文和译文

学而篇是《论语》中的第一篇,以下是学而篇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第一原文,论语原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翻译:

孔子说:“学习之后,时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生气,不是很像君子吗?”

学而篇是《论语》中的第一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学习、人际关系、品德修养等方面的思考和建议。其中的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被广泛引用和传颂,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句。

学而篇中,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观点,强调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他还讲到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提出了“朋友之道”、“不怨天,不尤人”的观点,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在品德修养方面,孔子提出了“君子不器”、“君子谋道不谋食”等思想,强调了追求道德境界和高尚品质的重要性。

论语的简介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及其***的言行记录而成。论语主要讲述孔子及其***的思想和言行,包括道德、政治、教育、礼仪等方面的问题,以及对人生、人情、人性的思考。

它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出了“仁爱”、“中庸”、“诚信”、“忠恕”等重要思想。论语的影响深远,对中国文化、政治、教育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论语共有20篇,包括学而篇、为政篇、八佾篇、里仁篇、公冶长篇、雍也篇、述而篇、泰伯篇、乡党篇、先进篇、颜渊篇、子路篇、宪问篇、卫灵公篇、季氏篇、阳货篇、微子篇、公孙龙篇、曾子篇和子张篇。

《论语》之“学而第一”的翻译及全文是什么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子曰:或说;子男子之通称。”或说:”五等爵名。春秋以后,执政之卿亦称子其后匹夫为学者所宗亦称子,孔子、墨子是也。或说,孔子为鲁司寇其门人称之曰子。称子不成辞则曰夫子。”《论语》孔子***惟有子、曾子二人称子,闵子、冉子单称子仅一见。

学:诵,习义。凡诵读练习皆是学。旧说:“学,觉也,效也。后觉习效先觉之所为” 谓之学。然社会文化日兴,文字使用日盛.后觉习效先觉,不能不诵读先觉之著述测二义仍相通。

时习:此有三说。一指年岁言。古人六岁始学识字,七八岁教以日常简单礼节,十岁教书写计算,十三岁教歌诗舞蹈,此指年为时。二指季节言。古人春夏学诗乐弦歌,秋冬学书礼射猎,此指季节为时。三指晨夕言。温习、进修、游散、休息,依时为之。习者,如鸟学飞,数数反复。人之为学,当日复日,时复时,年复年,反复不已,老而无倦。

悦:欣喜义。学能时习,所学渐熟,人之日深,心中欣喜也。

有朋自远方来:朋,同类也。志同道合者,知慕于我,自远来也。或以方来连读,如言并来,非仅一人来。当从上读。

乐:悦在心,乐则见于外。孟子曰:“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慕我者自远方来,教学相长,我道日广,故可乐也。

人不知而不愠:学日进,道日深远,人不能知。虽贤如颜子,不能尽知孔子之道之高之大,然孔子无愠焉。愠,怫郁义,怨义。学以为己为道,人不知,义无可愠。心能乐道,始脐此境也。或曰:“人不知,不我用也。”前解深,后解浅。然不知故不用,两解义自相贯。

不亦君子乎:君子,成德之名。学至此,可谓成德矣。

本章乃叙述一理想学者之毕生经历,实亦孔子毕生为学之自述。学而时习,乃初学事,孔子十五志学以后当之。有朋远来,则中年成学后事,孔子三十而立后当之。苟非学邃行尊,达于最高境界,不宜轻言人不我知,孔子五十知命后当之。学者惟当牢守学而时习之一境,斯可有远方朋来之乐。最后一境,本非学者所望。学求深造日进,至于人不能知,乃属无可奈何。圣人深造之已极,自知弥深,自信弥笃,乃曰:“知我者其天乎”,然非浅学所当骤企也。

论语第一章内容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於子贡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翻译: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孔子说:“***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论语简介: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及再传***编纂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主要由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及再传***完成,纪念老师,忧虑师道失传。并由子夏开创了章句的读法。故汉儒曰:章句发明始于子夏。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论语》,圣人之学,载道之学,君子治天下之学也。 周子曰:“圣学,一为之要。”?庄子曰:“道又名一,其号无双。” 月牙山人曰:“诸子之学,无文不一,无一不文。”

论语特点: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记载,同是***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的表现之一为克己复礼,有所不为);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己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欲施做答,欲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之取舍,施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实践,用好心坏心来说,要防止好心办坏事,就要慎施。)答司马牛“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牛则答以细目。又如,”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的高度的责任心!

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属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属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成为中国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他兴办私学,突破官府垄断,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去世后,其***及其再传***把孔子及其***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作者:

主要由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及再传***完成,纪念老师,忧虑师道失传。

论语学而篇第一章原文及翻译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出处:《论语·学而篇》

译文:孔子说:“学了并不断去实践它,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切磋道德学问,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恼怒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孔子认为,人生有三条重要法则:

一、终身学习并不断实践。如是,则永不落伍,永葆青春。有人说,你给别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甚至要有一河水。意思是,在指导别人的时候,自己要不断去学习沉淀自己的学养,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帮到别人,对方才能真正实现自游、畅游、远游,才能“直挂云帆济沧海”。

二、与道义相期者交流。人是群居动物,必须交流,重要的是与什么人交流;儒家认为应与志同道合、道义相期者保持交流常态。

生命中每一分都不可逆,什么人都交往,势必迷失自己,甚至迷失心智,生命状态是迷茫、困惑抑或无聊,人生的轨迹不是向前、向善、向成功,而是停滞、犹豫、平庸。有人说,跟谁混,很重要。

三、修养德行。遇事不顺,“反求诸己”,提升境界,则“人皆可以尧、舜”。渴望被认知、渴望被赏识、渴望被尊重是人的本性;被人误解,甚至被诽谤中伤而不怨天尤人者,朝着既定目标前进,往往容易成功!

扩展资料: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孔子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因避宫廷祸乱而迁居鲁国。孔子的父亲是一名武士,虽跻身于贵族之列,但地位很低。孔子三岁时,父亲便死去了,他跟着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孔子年轻时做过“委吏”、“乘田”一类的小官,但他却把任何事情都办得很好。

鲁定公时,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 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政治生涯到了顶峰。由于与当时主宰鲁国***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政治观点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希望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先后到了卫、宋、陈、蔡、楚等国,都没有受到重用。晚年回到鲁国一心一意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资料,曾整理删定《诗经》、《尚书》等,并根据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着作。孔子讲学,学生多达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百度百科—论语·学而

论语第一篇原文和译文

论语学而篇第一章原文及翻译如下:

一、原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二、释义

1、 学习后及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 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 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 第一句讲学习的方法,强调学习和复习;第二句讲学习的心态,强调乐观和分享;第三句讲学习的修养,强调包容和自省。

3、第二句中的“朋”指志同道合的人,“自远方来”说明志同道合的人来自远方,有远道而来的感觉。“不亦乐乎”意思是“不是很快乐吗”。

4、第三句中的“人”指他人,“知”指了解、理解,“不愠”指没有怨气或责备。“不亦君子乎”意思是“不是很君子吗”。

三、出处?

《论语·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涉及孔子的“仁德观”、“礼仪观”、“忠孝观”等,同时又对《易经》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本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孔子***及其再传***关于孔子及其***言行、对话、问答等的汇集。

论语的介绍

《论语》的“论”读作“lún”,意思是编纂、汇编,而“语”是话语、言辞的意思,所以《论语》的意思是言论的汇编。《论语》是孔子的***和再传***根据自己的记忆或者听闻,把孔子的言论和行为记录下来,然后汇集成书的。

《论语》的成书过程大约历时200多年,从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论语》的版本也有很多,最早有鲁论、齐论、古论三种,后来由张禹和郑玄整理成今本《论语》,共20篇492章,约有1万2千字。

论语第一篇原文和译文如下: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