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革命生活》,创办《革命生活》的意义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5-31 0
  1. 沈粹缜的相濡以沫
  2. 1927年有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3. 关于孙中山的辛亥革命小故事
  4. 徐朗西的简介

李公朴(1902年-1946年7月12日),原名李永祥、号晋祥,后改名公朴,号什如,笔名长啸。原籍江苏武进,生于江苏淮安。中国社会教育家,中国民主同盟的发起人和***之一。

李公朴生于江苏淮安,家境贫困,曾在镇江当过学徒。先后就读于镇江润州中学、武昌文华大学附中,1925年入沪江大学学习,受孙中山革命民主主义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于同年加入中国***。五卅运动中,代表沪江大学学生团体参加上海学联,任工人科长。

1926年初,李公朴离开学校,赴广州任职于国民革命军东路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1927年5月,任国民革命军东路前敌总政治部沪宁路属党政特派员。后来,因不满***“清党”,李公朴离开军队。

创办《革命生活》,创办《革命生活》的意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928年8月赴美国俄勒冈州雷德大学(现译作里德学院)政治系学习。1930年夏,李公朴毕业后,自费赴纽约和欧洲考察。同年冬,经欧洲归国。

归国后,李公朴任环球新闻社社长。1932年出版《申报月刊》、《申报年鉴》,并创办《申报》业余妇女补习学校与《申报》流通图书馆,1933年创办《申报》业余补习学校。

1934年11月10日与柳湜、艾思奇在上海共同创办《读书生活》半月刊。1936年,与邹韬奋等人共同创办读书生活出版社,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会联合会执行委员、常务委员。他发表宣言,提出“停止一切内战”,“释放一切政治犯”。

1936年11月23日,国民***以“危害民国”的罪名,逮捕了救国会***沈钧儒、李公朴、章乃器、邹韬奋、史良、王造时、沙千里等七人,史称“七君子***”。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7月他们被释放出狱。

1937年12月,李公朴在武汉与邹韬奋、沈钧儒、陶行知一起创办《全民抗战》三日刊,建立全民通讯社。同年,任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委员和宣传部长。

1937年底,应阎锡山邀请,任山西民族革命大学副校长。1938年11月,赴延安参观,会见了***及其他***中央***。在中国***支持下,李公朴组建“抗战建国教学团”,在晋察冀边区、晋冀鲁豫边区培训抗日宣传人员。

1941年,李公朴到达云南昆明,在昆明组织“青年读书会”,出版《青年周刊》。1942年,在昆明创办创办北门书屋,传播马列主义思想;1943年创办北门出版社。

1944年10月,中国民主同盟云南省支部在昆明成立,李公朴当选支部执行委员。1945年10月1日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执行委员,还兼任中国民主同盟民主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还担任中国人民救国会中央委员。

1946年1月与陶行知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宗旨是“人民创造大社会,社会变成大学堂”,李公朴任副校长兼教务长。

1946年2月10日发生“校场口***”,大会***团成员、大会总指挥李公朴当场被打得头破血流。同年5月,李公朴在伤愈后自重庆返回昆明。1946年7月11日,李公朴在昆明大兴街学院坡被开枪行刺,于7月12日凌晨在云南大学医院因抢救无效逝世,年仅44岁。

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怒斥暗杀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被暗杀。

扩展资料:

李公朴被周恩来称为“为民主革命而献身的战士”,被郭沫若拜为“民主之神”,他就是常州籍著名爱国学者、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李公朴。在红军长征时期,也正是李公朴为动员全民抗战而奔走呼号最繁忙的时期。

1936年,李公朴参加全国救国联合会,被推选为负责人之一,他与沈钧儒、邹韬奋、史良等人联合发表宣言性文章,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合红军共同抗日,被******逮捕,这就是震动全国的“七君子”***。

抗战爆发后,在全国进步人士和国际友人的声援下,李公朴等七人获释。随后,他辗转于太原、大同、徐州等地,宣传抗战统一战线。他还开办各种短训班,培养知识青年,介绍到延安去。

“红军长征胜利2年后,1938年,***红军在陕北站稳了脚跟以后,他干脆就直接千里迢迢两次奔赴延安,同***等***领导会晤,共同探讨全民抗战、以及抗战教育等问题。

***在他夫人的画作《长城》上亲笔题词《清平乐·六盘山》,还亲自指示、安排,让罗瑞卿帮助他建立抗战建国教学团,并且派部队武装沿途保卫他们进行抗战和民主教育,由此李公朴同***建立了牢不可破的革命友谊

金明德表示,李公朴和***人的挚友情,一直持续到1946年,7月11号晚,李公朴被***特务***。

李公朴牺牲后,***中央******、朱德联名发表唁电:“先生尽瘁救国事业与进步文化事业,威武不屈,富贵不*。今为和平民主而遭反动派毒手,实为全国人民之损失,抑亦为先生不朽之光荣。”

新中国成立后,李公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2009年当选为新中国双百人物。70年来,无数常州人把对李公朴的缅怀、追忆转化为建设美好家乡的动力。

尤其是常州民盟的成员们,通过创作拍摄电视传记片《风雨同心李公朴》、创办常州民盟北门书屋、重走公朴路等形式,继承传统,激发爱国情怀。

百度百科-李公朴

沈粹缜的相濡以沫

新文化运动的年代:1915-1923

我们通常将新文化运动分成前期和后期两个时期,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分界线。?

前期是从1915到1919年, 后期是从1919年开始 ,大概于1923年结束。结束的原因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思想潮流,新文化运动宣传的资本主义思想已经落伍。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四个提倡、四个反对的阐述,真正体现出了新文化运动的“新”之所在。即:

一、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二、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三、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四、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新文化运动的后期进入了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

扩展资料:

进步性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百度百科-新文化运动

1927年有什么重大历史***

沈粹缜的丈夫是著名的“七君子”之一邹韬奋,他创办了著名的《生活》系列报章杂志,成为出色的新闻工作者。在他的革命征途中,夫人沈粹缜始终默默地支持着他。邹韬奋的出色和沈粹缜的平凡相互辉映,堪称中国知识分子家庭的楷模。

在邹韬奋身后,夫人沈粹缜始终默默追随。她要带孩子,要操持家务,虽然忙碌的邹韬奋很少顾家,但她从不以经济上的问题来影响丈夫。据范长江回忆:1941年在香港时,“我发现他的夫人沈粹缜女士有些为难的样子,仔细一问,原来他在香港的生活和子女的教育费用均无着落,才由朋友们商量以预支稿费的方式按月给他四百元港币,才算解决了他全家的生活问题。”

1942年,邹韬奋在广东梅州隐居,回到上海后,经诊断得了中耳癌。邹

韬奋在稍微平静的时候,对沈粹缜说:“你瘦了,是我的病把你折磨瘦了。”病榻上的邹韬奋念念不忘革命,在遗嘱中要求入党。他对沈粹缜说:“等我病好了,我们一定到延安去。”临终前,邹韬奋在一张纸上专门为沈粹缜写了“不要怕”三个字,这是邹韬奋留给沈粹缜最后的话。

在上海,因为邹韬奋正受到日本侵略军的通缉,他的遗体也只能用化名暂时寄放在上海殡仪馆里。人们都沉痛悼念这位党外的布尔什维克。9月28日,中国***中央委员会发出唁电:“先生遗嘱,要求追认入党,骨灰移葬延安,我们谨以严肃而沉痛的心情,接受先生临终的请求,并引此为吾党的光荣。”***在挽辞中说:“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对邹韬奋一生革命实践的最确切评价。

韬奋的事业是从《生活》周刊起步的。《生活》周刊创办于1925年10月11日,其初衷是对普通市民进行职业教育。1926年1月,邹韬奋与沈粹缜结婚。主编《生活》和解决个人生活,对年轻的韬奋来说都是一大飞跃。

婚后的邹韬奋得到了一个典型的东方妇女所给予他的真挚、朴素而淳厚的爱情。沈粹缜理解和支持丈夫的思想和性格以及他的事业。韬奋要独立主编《生活》周刊,因为人手不够,他不得不全心扑上去,早出晚归。邹韬奋1937年在苏州监狱中曾回忆起这段生活:“我的妻子有一次和我说笑话,她说:‘我看你恨不得把床铺搬到办公室里面去!’其实后来纵然‘把床铺搬到办公室里面去’也是来不及的。”我们不难想象邹韬奋在说这段话时幸福与戏谑相交融的甜蜜,也可以体会到沈粹缜对邹韬奋嗔爱参半的复杂的感情。

萨空了回忆说:“邹韬奋差不多大我十岁,可是在我看来,他天真得像一个孩子,这一点他的夫人沈粹缜女士是有同感的,她经常也像照顾一个孩子一样地照顾着他。”

关于孙中山的辛亥革命小故事

1927年重大历史***有:

1、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是由中央***书记兼特别***书记周恩来担任总指挥,带领上海工人发动的起义,1927年3月21日中午12时,上海总工会发布总同盟***令,全市80万工人实现了总***并立即转入武装起义,租界里的中国工人也***到华界参加起义,工人武装经过30个小时的浴血奋战,于22日6时许攻克了敌人的全部据点,占领了上海,取得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的胜利。

2、许克祥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

1927年5月21日晚,驻守长沙的武汉***辖军,***反动军官许克祥率叛军捣毁了***控制的组织革命机关、团体,解除工人纠察队和农民自卫军武装,释放所有在押的土豪劣绅。***员、***左派及工农群众百余人被***。因21日的电报代日韵目是“马”字,故称这次事变为“马日事变”。

3、南昌起义爆发,中国人民***成立。

八一南昌起义常简称南昌起义或者八一起义,指在1927年8月1日***联合***左派,打响了武装反抗***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

4、***领导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是***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部队在文家市会师,***主持前委会议,及时作出从进攻大城市转向农村进军的决定,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是继南昌起义之后,中国***领导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是***党史军史上的三大起义之一。

5、***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

八七会议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

此外还有:***在井冈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宋庆龄成立***临时行动委员会、上海机制国货工厂联合会成立、***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举行等等。

徐朗西的简介

1、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当了临时大总统。有一次,他身穿便服,到参议院出席一个重要会议。然而,大门前执勤的卫兵,见来人衣着简单,便拦住他,并厉声叫道:“今天有重要会议,只有大总统和议员们才能进去,你这个大胆的人要进去干什么?快走!快走!否则,大总统看见了会动怒。

一定会惩罚你的!”?孙中山听罢,不禁笑了,反问道,“你怎么知道大总统会生气的?”一边说着,一边出示了自己的证件。卫兵一看证件,才知道这个普通着装的人竟是大总统。惊恐之下,卫兵扑倒在地,连连请罪。孙中山急忙扶卫兵起身,并幽默地说:“你不要害怕,我不会打你的。

2、一天,孙中山到同盟会总部去讲演,不坐汽车,步行前往。走到总部门口的时候,被卫兵拦住,不让进门。卫兵说:“今天孙大总统要来,闲人不得入内。”孙中山微笑着对他说:“大总统也是人,是人民的公仆,怎么他一来,就不许别人进去了呢?”接着,他慢慢地拿出名片来。

卫兵一看“孙文”两字,惊惶万状。孙中山和蔼地点点头,走进门去。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后,护卫队长郭汉章请求终身跟随孙中山。孙中山说:“我从四月一日起已是老百姓,不能再有什么侍从队长,你是国家军官,就该服从***调配,跟黄兴同志一首工作。

3、1913年,孙中山组织的“二次革命”失败后,再次逃亡日本。当时,有两个上海人专程来到东京,想为孙中山推算“八字”。“八字?”孙中山双手朝腰间一撑说:“如果我的‘八字’不好,就不要革命了?”他将手一挥说:“也好。

干脆对你们讲明我的‘八字’吧:打倒军阀,革命到底!”两人一听,愣了半天说不出话来。孙中山哈哈大笑道:“你们千里迢迢而来,我也送你们个‘八字’:百折不挠,挽救中华!”

4、有一次,孙中山在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讲民族主义。礼堂不大,听的人很多,天气又热一些,听着听着有人就要入睡。这时,孙中山便穿插一个故事说:“那年我在香港读书时,看见许多苦力工人聚在一起谈得很起劲,有人哈哈大笑。

觉得奇怪,便上前问一下。有一个苦力说:后生哥!读书好了,知道我们的事于你无益。又一个告诉我:我们当中一个行家,辛辛苦苦地积蓄了五块钱,买一张马票,牢牢记住那上面的号码,把它藏在日常用来挑东西的竹杠里。等到***,竟真的中了头奖。

他欢喜万分,以为领奖后可以买洋房、做生意。这一生再也不用这根挑东西的杠子过生活了,就把竹杠***地扔到大海里。不消说,连那张马票也一齐丢了。钱没有到手却先丢了竹杠,结果是空欢喜一场。说到这儿。大家听得入迷,禁不住笑了起来。

孙中山接着归到本题:“对于我们大家,民族主义就是这根竹杠,千万不能丢啊!”孙中山就是运用这种生动风趣的谈吐宣传革命道理,唤起民众,深受群众的欢迎。

5、辛亥革命推翻清***后,中山先生因形势所迫,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以革命尚未成功,仍以国民一分子身份,周游各省,广事宣传,以期唤起群众,把革命进行到底。在唤起群众上,孙中山对报界人士特别寄予深切的期望。1912年5月初,孙中山自福州抵达广州。

广州、香港等地报界人士于5月4日联合***座东园(故址在今越秀南路,系一所具有文化公园性质的巨大庭园)开会欢迎,孙中山在欢迎会上致辞勖勉报界人士,恳切指出"舆论为事实之母,报界诸君又为舆论之母,望诸君认定宗旨,造成一健全之舆论。"

时革命党人冯自由等在香港创办《大光报》,以广东全省(包括香港、澳门)及国内外各大城市为行销对象,孙中山特给它题赠"与国同春"四个大字,勉励它为民主共和国的巩固和发展而大造革命舆论,务求"与国同春",也就是要与民主共和国共存共荣。

孙中山在勖勉广州、香港报界人士的同时,为新创办的《大光报》题赠"与国同春"四个大字。不少报界人士没有辜负孙中山的期望,刚正不阿,为巩固民主共和国而尽到应尽的责任。其中尤以《大光报》执着"与国同春"的精神持正义以抗强权,威武不屈,甚得读者好评。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俄国爆发革命,成立社会主义***,世界观感为之一新。《大光报》敏锐地觉察到社会主义已经登上世界舞台,适时地站在时代的前列,开展以"社会主义与中国"为中心的宣传活动,予读者以社会主义及劳工解放问题的新知识。

颇能唤起社会各界人的注意,也受到孙中山赞许。1920年1月,《大光报》发行年刊,孙中山应邀为之撰《大光年刊题词》,借报名"大光"立论,申述报刊对国家与人民责任。题词说:"......光明者,不外是使人认识实在,认识真理之工具。苟有工具而不用,或遗其实而鹜其名。

则无益而有害。抑且以光明与人者,其功固大而责任亦重。苟挟其成心而以先入为主,则非光明主义,而祸患将由是而始。“大光”之名吾固深喜之,而又望其能与人真实之知识,互助之精神,不负其名也。"这篇题词进一步发挥了"与国同春"的含义。

徐朗西,早年在家乡随著名教育家朱佛光读书,后入正谊书院和宏道学堂深造,曾考取附生。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5月赴日本留学,入东京预备日语学校。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奉孙中山之命负责联络帮会,并加入帮会组织。因国内反清革命斗争的需要,徐在日本只待了半年, 就和陕籍留学生马凌甫、郗朝俊等回国。徐留上海,作为孙中山的代表与帮会联络,被尊为洪帮山堂“峪云山”的山主;青帮也尊他为“大字辈”。此间,徐和另一位在上海联络帮会势力反清的陈其美结下友谊,并与陈其美、蒋介石结拜为换帖兄弟。辛亥革命时上海起义,徐领导下的洪帮势力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民国成立,徐任南京临时***造币厂厂长。孙中山就任全国铁路督办时,以徐为秘书,为实现孙中山十年内在全国建设20万里铁路的宏伟设想尽心尽力。“二次革命”期间,徐与陈其美在上海起兵

讨袁。失败后,徐在上海参与创办《民意》《生活日报》《民国日报》,继续从事反袁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