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微见著的微是什么意思_以微知着的典故

tamoadmin 成语俗语 2024-05-31 0
  1. 见微知著出处是什么?
  2. “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 “夫妄人曰:古今异情,其以治乱者异道。”的释义。
  3. 见微知著的意思(防微杜渐和见微知著)
  4. 以微知著的意思解释

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知道有哪些 成语 见微知著的可以知道摘抄的好 句子 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成语见微知著的 造句 ,供大家参考

一、见微知著含义

见到事物刚露出的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其本质和发展的趋向。宋苏洵《辨奸论》:“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为能见微而知著。” 微:微小。著:显著。

知微见著的微是什么意思_以微知着的典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二、见微知著 典故

韩非子·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汉·袁康《越绝书·越绝德序外传》:“故圣人见微知著,睹始知终。”

三、见微知著造句

1.明智的人善于见微知著,从而做出科学的论断,于是便成了所谓的未卜先知。

2.明智的人善于见微知著,并不是未卜先知。

3.好好培养你见微知著的能力对你今后的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的。

4.也可由小见大,见微知著。

5.本片 文章 没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缺乏立意的新颖和深刻。

6.学习就是一个见微知著的过程,自己好好把握吧。

7.配合是心理学研究、是见微知著、是看得懂眉头眼额,更重要的,是对老板和公司品味的掌握。

8.我们专栏作家往往能见微知著,从自己的生活***中摸索到新的时代精神,但时下一些重要的事情可能正在发生变化:父亲们在工作中正逐渐开始把照顾孩子当作借口。

9.夜雨潇湘说:见微知著,人微言轻,这些话题都可以,"微"时代,就是草根的力量汇聚的时代。

10.见微知著,小小的言行足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教养与修为。

11.科学家们太了不起啦,搞科研时见微知著,为人类谋福啊!

12.文世间之事往往能见微知著。

13.因事见理、见微知著,从而使主题得到升华和深化。

14.他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还很多,比如他那见微知著的能力就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15.同行们能见微知著,但一般公众往往会忽视底层构造。

16.强者见微知著,而弱者却视而不见。

17.每个科学家都要具有见微知著的能力。

18.见微知著,母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渗透着丝丝爱意。

19.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见微知著,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20.从一些我们常常熟视无睹的"小事"入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让读者自己去悟出"规律"。

21.人们对自然现象往往还能见微知著,而对社会现象却不能见微知著,原因就在于不能"静",为"好恶""利害"所惑。

22.当然,之所以知此见微知著的探照出社会百态也得益于作者精湛的叙事艺术。

23.我想每一个成功的人都应该有见微知著的能力吧。

24.诸葛亮胸藏百汇,博闻强识,善于筹划,善于分析,见微知著,在隆中就已经定下了三分天下之计。

25.我很欣赏你的这种见微知著的变现,对你今后的发展很有好处的。

26.本篇文章没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缺乏立意的新颖和深刻。

27.见微知著,由小见大,诸如此类,乱七八糟,反正我是生出了很多感慨,想到了很多事情,很多细节,此间与你们回忆一二。

28.今天我有道题不会可我要追根求源,无独有偶我看到了司空见惯的水,我见微知著,突然明白了,我知道这是我锲而不舍的结果。

29.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们都喜欢讨论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很多人都认为见微知著、以小便能见大,总的来说就是见一叶落知天下秋。

30.今天我有到题不会可我要追根求源,无独有偶我看到了司空见惯的水,我见微知著,突然明白了,我知道这是我锲而不舍的结果。

31.第四,***官员治理加上经济管理,从而发展得更好,再次充分体现见微知著。

32.但是,这并不代表当今社会是一个没有规律的存在,正相反这是一个见微知著的时代。

33.这没什么错,但又一次告诉我们,开幕式想突显一个有趣的 故事 :见微知著;开幕式多引用著名的英国**,而引用诗人、作家、舞蹈家要少得多。

见微知著的成语含义和造句相关文章:

★ 见微知著的意思及造句

★ 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

★ 见微知著议论文800字5篇

★ 见微知著的意思是什么

★ 什么是见微知著及其造句

★ 见微知著的反义词是什么

★ 见微知著的造句

★ 见微知著是怎样的意思

★ 关于见微知著的造句

★ 见微知著议论文800字5篇

见微知著出处是什么?

见微知著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战国·韩非子《韩非子·说林上》。

该成语的意思是指见到细微的苗头,就能预知事物发展的方向。能透过微小的现象看到本质,推断结论或结果。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宾语

中文名

见微知著

拼音

jiàn wēi zhī zhù

近义词

原始见终、因小见大

反义词

以偏概全、坐井观天

成语出处

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战国·韩非子《韩非子·说林上》)。

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见微知著”。

成语故事

故事一

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帝辛年少时,天资聪颖,气力过人,是一个能文能武很有本领的人。他继位后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不杀奴隶,发展生产,更新观念,不事鬼神。征服东夷后,疆土扩大,农业发展,财粮增多。但到了统治后期,王朝生活渐渐变得奢靡。一天,大臣箕子向帝辛汇报工作,看到帝辛的生活出现了一点小变化,帝辛正在使用一双象牙筷子。

箕子联想了很多,他认为:用象牙筷子吃饭就一定不肯用陶土粗制碗具,必将用犀牛角或玉做成杯盘;餐具改变了,食品也会随之改变,盛的不可能是豆菽青菜,肯定会进一步升级到山珍海味,珍禽异兽将成盘中之物;食物改变了,将不满足穿着,麻布为衣将不再流行,朝中之人进而会穿绫着缎;穿着改了,下一步将造豪华的车子,建高阔殿宇楼台,追求享乐。如此下去将一发不可收拾,***之风会很快盛行起来。

后来正如箕子所料,商朝出现了“酒池肉林”“炮烙之刑”。如此昏庸残暴,难怪最后会被西周所灭。后人也将帝辛称为纣王,意为残暴的帝王。

中国古代思想家韩非子把箕子这种联想,说成“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

故事二

楚汉相争时期,韩信的谋士蒯通曾经劝告韩信背汉自立,韩信不听,最终为吕后所杀,追悔莫及。然而,他的智谋也可谓“流泽深远”了,数百年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陈宝应那里找到了知音。只是陈氏所用不当,成了自取灭亡之道。

梁武帝末年,发生了“侯景之乱”。当时,名士虞寄正在梁朝廷内做官,当京城被侯景攻陷后,虞寄便逃回到家乡。后来,他的朋友张彪往临川,强请虞寄与之同行,不料中途发生变故,虞寄便被劫持到晋安郡(治今福建福州)。其时,占据福建地区的是豪强陈宝应。陈宝应听说虞寄有才,便将他留在自己手下。陈霸先起兵,虞寄劝陈宝应响应,陈宝应从之,后来,朝廷要召虞寄为和戎将军、中书侍郎,陈宝应爱虞寄之才,便以道路险阻为由,留住他不放。[4]

陈宝应是地方上的豪强,其家为闽中四姓之一,势力十分强大。他的父亲陈羽,有才干,为郡中雄豪。萧梁之时,晋安郡数次发生反叛朝廷的事情,陈羽先为叛乱的煽动者与参与者,后又为官军向导,帮助镇压叛乱,因此掌握了一郡的兵权。梁末陈初,地方豪强势力崛起,朝廷对他们控制不住。陈羽自觉年事已高,便将郡守之位传给儿子陈宝应。

陈宝应大权在握,渐渐地生出了反叛之意。对此,虞寄已经有所察觉,他多次利用一切机会,向陈宝应暗示叛逆必亡的道理,但陈宝应都当做耳旁风。有一次,陈宝应让左右之人为他念《汉书》,他自己斜卧在床上闭目聆听。正好念到《蒯通传》中的蒯通劝韩信造反一节,只听人念道:“蒯通知天下权在信,欲说信令背汉,乃先微感信曰:‘仆尝受相人之术,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而不安;相君之背,贵而不可言。’”陈宝应听到这里,猛地坐起来,连声称赞说:“蒯通真是智士。”

虞寄听了他的话,知道陈宝应的心思,便严肃地说:“蒯通在韩信身边,一番话使郦食其丧生,又一番话使韩信骄狂,使得二人都没有什么好下场,算得上什么智谋之士!”陈宝应虽口上没说什么,心里却不高兴。虞寄察知道陈宝应反意已定,自己劝也无用,为避免陈宝应祸及于己,便辞别陈宝应在东山寺中隐居。陈宝应多次派人前来请他,他都推说脚有病,不能走。陈宝应认为虞寄佯装,便派人在他的屋外放了一把火,告诉下人说,只要虞寄躲避,便说明他能走,立即将他带来。放火以后,眼看着燃着了虞寄的卧室,亲近之人都劝虞寄避一避,虞寄说:“生死有命,我能逃到何处?”仍坚卧不动。放火的人见虞寄没有动静,只得将火扑灭,返回去复命。陈宝应这才认为虞寄真的有脚病,没有什么用处,不再强求他了。

后来,陈宝应果然举兵造反,被朝廷军队打败。那些与陈宝应有关系的人全都受到株连,只有虞寄免于祸难。[4]

成语寓意

见微知著是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微小的细节,预知趋势的智慧。要学会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发现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同样,通过发现微小的不足而***取措施改正,避免酿成大祸。要改正就事论事、浅尝辄止的做法,提高透过现象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力。这需要长期读书学习,积累古今中外的知识,提升“见微知著”的能力。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连动式;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宾语;指事物的苗头推断发展趋势。

示例运用

清·郑观应《盛世危言·弭兵》:“上揆天道,下察民情,酌古准今,见微知著。”

汉·袁康《越绝书·越绝德序外传》:“故圣人见微知著,睹始知终。”

“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 “夫妄人曰:古今异情,其以治乱者异道。”的释义

见微知著,语出《韩非子·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汉代班固 《白虎通·情性》:“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於事,见微知著者也。” 郑观应 《盛世危言·弭兵》:“上揆天道,下察民情,酌古准今,见微知著。”微:小,指事物微小的迹象;著:明显,指事情的发展,意思是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事物的实质和发展趋势,以及它可能会发生的显著变化。在此,我们把它加以引申,微,小,隐含在事物发展中积极的稍纵即逝的微妙的因素,事物观、自然观等;著,指事情发展的潜在规律,价值观、世界观等;知,认识,特指感性认识;见,洞察、琢磨分析、发现总结,特指理性认识。今天多比喻知道或发现一个小小的细节,就去细细琢磨,洞察大的影响和结果,从而做出科学的论断,以小见大。

格物致知,语出《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历代文人多有认识,兹列如下几例:老子概括为“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司马光认为,“抵御外物诱惑,而后知晓德行至道”;李翱认为“万物所来感受,内心明知昭然不惑”;程颢认为“穷究事物道理,知性不受外物牵役”;程颐认为“穷究事物道理,致使自心知通天理”;陆九渊认为“修持心性不为物牵,回复天理之知”;王阳明认为“端正事业物境,达致自心良知本体”……我们的理解如下:格物,格除物欲的迷惑,不为外境所牵引;知,是智慧;致知,引申为理性认识、科学判断;格物致知就是积极探索了解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原理及其规律性,科学分析判断当前实际和周边事物,多想出智慧,及时引导实践,寻得普遍性而积极推广之。

见微知著的意思(防微杜渐和见微知著)

1、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

释义:凭借近世来了解远古,凭借一件事物来了解上万件事物,凭借隐微的东西来了解明显的东西,说的解释这种道理。

出处《荀子·非相》。

2、夫妄人曰:古今异情,其以治乱者异道。

释义:那些无知而胡言乱语的人说:“古今情况不同,古今之所以治乱者,其道不同。”

原文出自荀子的一段话:“故曰: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周道,则审其人,所贵君子。故曰: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

翻译为:所以说:“根据近世来了解远古;从一件事物来了解上万件事物,由隐微的东西来了解明显的东西。”说的就是这种道理。

原文: 夫妄人曰:“古今异情,其以治乱者异道(1)。”而众人惑焉。彼众人者,愚而无说、陋而无度者也。其所见焉,犹可欺也,而况于千世之传也。妄人者,门庭之间,犹可诬欺也,而况于千世之上乎

翻译为:那些无知而胡言乱语的人说:“古今情况不同,古今之所以治乱者,其道不同。”于是一般群众就被他们搞糊涂了。那所谓一般群众,是才性愚昧而说不出道理、见识浅陋而不会判断是非的人。他们亲眼看见的东西,尚且可以欺骗他们,更何况是那些几千年前的传闻呢!那些无知而胡言乱语的人,就是近在大门与庭院之间的事,尚且可以欺骗人,更何况是几千年之前的事呢!

以微知著的意思解释

在《后汉书·丁鸿列传》记载了这么一则故事:

东汉的和帝继位时才有十四岁,由于年纪太小,便由窦太后执政,于是乎,她的哥哥窦宪就拜了大将军,国家的军政大权就落在了窦宪为首的他们兄弟等人手中,真是为所欲为啊。但是,他们还是不知足,密谋篡权,想改朝换代。看到这样的景象,朝中的大臣们,心中非常的着急,都为汉朝的存亡忧心忡忡。

其中,大臣司徒丁鸿也是非常的气愤,他也是很有学问的人,尤其对经书极有研究,他目睹了窦太后兄弟们的专横跋扈 ,也想一除而后快,也一直等待有合适的机会。

话说这几年时间过去了,一次,天上发生了日蚀,丁鸿觉得这是个很好的机会,就上书给皇帝说,这是不详之兆,建议皇帝趁着窦氏兄弟们权势尚不大时,加紧制止,以防后患。他在奏章里写道,“杜渐防萌则凶妖可灭”,加之,皇帝也渐渐成人了,手中有了权利和手段。于是***纳哪里丁鸿的意见,任命丁鸿为太尉兼卫尉,派卫队进驻皇宫,同时罢免了窦宪的一切官职。窦氏兄弟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已是难逃一死,便先都***了,这样才避免的一场宫廷***。

“防微杜渐”这一成语,就由此而来。它的意思是指当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刚刚有苗头和征兆时,就要加以预防和制止,坚决不让它继续发展。

成语"见微知著”一词,

出自《韩非子·说林上》。大意思是说,箕子是朝歌有名的人物,其有一双洞察力超强的慧眼,被 世人称道。有一次,他看到商纣王让人给自己做了一双象牙的筷子,箕子感到非常的担心和害怕。箕子见微知箸联想了很多,下一步,肯定会吃山珍海味,进而穿绫罗绸缎 ,再造殿宇楼台,更是香车美女,如此追求享乐,到最后肯定一发不可收拾,骄奢必败。果不其然,最后的商纣王由于荒*无度,专横跋扈,残害百姓,不过五年,就被周武王所灭。

“见微知著”一词由此而来,其意思是指见到事物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比喻小中见大,以小见大。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维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在这里是说,事物处于安稳状态的时候比较容易保持,问题未露出征兆以前比较容易对付,事物处于脆弱状态的时候比较容易消解,事物在刚刚萌芽的时候比较容易解决。做事情要在还没有发生问题之前就妥善处理,治理国家更要在祸乱刚刚萌芽的时候就要将其扼杀。两臂才能环抱起来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极高的土台,是从一堆泥土开始构筑的;千里远行,是从跨出第一步开始的。

施以强有力的统治,往往会把事情弄糟;想要掌控天下,反而会失去天下。因此,圣人不妄自作为就不会招致失败,不妄图执掌一切就不会丧失一切。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只有在事情快要结束的时候仍然像刚刚开始时那样保持谨慎的态度,才不会把事情弄遭。圣人总是学习别人所不学的,补救众人所常犯的过错。圣人以此***天地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妄加干涉。

西汉的丞相丙吉,去一个地方视察,他和随行人员走在大街上,远远的看见两个人不知道为什么发生了争执,不一会就打在了一起。他却若无其事地从旁边一闪而过,***装没看见似的。走着走着,他们看见一头牛趴在街上,这时,丞相赶忙停下了脚步,忙询问当地的官员,牛得病的原因。此时,众人不解的望着他,有一个下属实在沉不住气了,就问:“丞相大人,我实在想不明白,你不管人打架,却来关心这头牛呢?”

“我之所以不去管打架的事,那是因为管打架是地方官的事,属于不用丞相管的小事,但如果牛生病了,就可能说明今年的气候异常,这才是大事。”丞相面对着众人,微笑着说。以此可见,很多时候,细微的东西往往反映着事物的发展本质,代表着事物的发展方向,是忽视不得的。

所以,老子提出来‘为之余未有,治之余未乱”,这就是一种大智慧,它要求人们能够做到“防微杜渐”,“见微知著”,及时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及时地把握事物的发展方向。那么,在为人处世的时候,就会处变不惊,得心应手!

以微知著的意思是通过微小的事物来认识显著的事物。

1、以微知著的释义

以微知著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通过微小的事物来认识显著的事物”。这个成语与另一个成语“见微知著”有相同的含义,但用法不同。“见微知著”是连动式,作谓语、宾语;“以微知著”是介词短语,作状语、定语。

2、以微知著的出处

这个成语出处是《韩非子·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见微以知萌”就是“以微知著”的意思。《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韩非的著作,主张以法治国,强调对人性的控制和利用。

3、以微知著的组词

以微知著之道

指通过观察细微的现象,推断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以微知著之术

指通过利用细微的手段,影响事物的变化和结果的技巧。

以微知著之功

指通过把握细微的机会,达到事物的完善和成功的效果。

4、以微知著的反义词

以偏概全

指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或一方面,而忽视了整体或结果。

坐井观天

指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或一方面,而不了解事物的全貌。

一叶障目

指因为小事而遮住了眼睛,看不清楚事物的本质和发展。

以微知著的例句

1、他从对方的眼神和语气中,以微知著,感觉到了不妙的预兆。

2、她对音乐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能够以微知著,发现新人的潜力和特色。

3、他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能够以微知著,抓住市场的变化和机遇。

4、她从小就表现出了对数学的兴趣和天赋,能够以微知著,解决复杂的问题。

5、他们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以微知著,还原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