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之地的生机_死生存亡之地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6-11 0
  1. 请列出《孙子兵法》中的名句...
  2. 死生之地和生死之地区别
  3.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句话出自
  4. 孙子兵法中。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是什么意思
  5. 孙子兵法始计篇:兵者,诡道也
  6. 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出自什么
  7. 生死存亡是什么意思

出自《孙子兵法》。

根据百度百科资料显示:《孙子兵法》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着民众的生死,决定着国家的存亡,因此,不得不认真、谨慎地去研究。

死亡之地的生机_死生存亡之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请列出《孙子兵法》中的名句...

才德全尽谓之圣人全文翻译:

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挑选人才的方法,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而委任,与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原因何在?因为君子持有才干把它用到善事上;而小人持有才干用来作恶。持有才干作善事,能处处行善;而凭借才干作恶,就无恶不作了。愚人尽管想作恶,因为智慧不济,气力不胜任,好像小狗扑人,人还能制服它。而小人既有足够的阴谋诡计来发挥邪恶,又有足够的力量来逞凶施暴,就如恶虎生翼,他的危害难道不大吗!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爱;对喜爱的人容易宠信专任,对尊敬的人容易疏远,所以察选人才者经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自古至今,国家的乱臣奸佞,家族的败家浪子,因为才有余而德不足,导致家国覆亡的多了,又何止智瑶呢!所以治国治家者如果能审察才与德两种不同的标准,知道选择的先后,又何必担心失去人才呢!

出处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中华十二圣

1.酒圣杜康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杜康,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酿酒始祖”。由于杜康善于酿酒,后世将杜康尊为“酒圣”,制酒业奉杜康为祖师爷。

2.文圣孔子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先河,广收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据说有3000名***,其中优秀的有72人。

他也是文化传播的使者,曾周游列国。孔子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

他的学生将他的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儒家,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

3.史圣司马迁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

司马迁(约前145年~前90年),字子长,夏阳龙门人(今陕西韩城南),是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所著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后人尊称他为“史圣”。

因替李陵辩护,身体和心灵遭受巨大的折磨。他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史记》。

4.医圣张仲景

“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被称为“医圣”。相传他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人类医药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医学典籍,他第一次系统、完整地阐述了流行病和各种内科杂症的病因、病理以及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并为后世临床各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5.武圣关羽

“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

关羽,字云长,东汉末年名将。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又称“美髯公”。

从南北朝开始,直到清朝末年,关羽受历代封建帝王的祟封有增无减,褒封不尽,庙祀无垠,关羽名扬海内外,成为历史上最受崇拜的神圣偶像之一,以致与孔夫子齐名,并称“文武二圣”。

6.书圣王羲之

琅琊众望标千古,王草颜真冠书府。我今执笔也题碑,鲁班门前弄大斧。——启功

王羲之(303年~361年),东晋著名书法家,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有“书圣”之称。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他为“王右军”。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从小就跟随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之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7.画圣吴道子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好理于豪放之外。”——苏轼

吴道子(约686年~760年前后),又名道玄,画史尊称“吴生”。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唐代著名画家,被称为“百代画圣”。吴道子少年时贫穷,最初做过民间画工,年轻时就有画名。他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但不久后辞职。后来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

吴道子的绘画具有独特风格,是中国山水画之祖师。他创造了笔间意远的山水“疏体”,使得山水成为独立的画种,从而结束了山水只作为人物画背景的附庸地位。

8.茶圣陆羽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梅尧臣

陆羽,生于唐玄宗***年间,复州竟陵郡人(今湖北省天门县)。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后世誉为“茶仙”,尊为“茶圣”,视为“茶神”。

陆羽也很善于写诗,但其诗作目前世上存留的并不多。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在中国茶文化史上,陆羽所创造的一套茶学、茶艺、茶道思想,以及他所著的《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9.兵圣孙武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 《始计第一》

孙武,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春秋时期吴国名将和伟大的军事理论家。他的曾祖父、祖父都是齐国名将,在对内、对外战争中立过赫赫战功。家学的熏陶使孙武从小就喜爱兵法。孙武被后人尊崇为“兵圣”“兵家之祖”和“兵家之师”。

孙武除了战功显赫外,更主要的是他留给后世一部不朽的军事名著——《孙子兵法》,此部兵法共13篇,5000余字,包含着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和十分丰富的思想内容,对中国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历代兵学家、军事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

10.谋圣张良

“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刘邦

张良,汉初大臣,字子房,传城父(今安徽毫县东南)人,是刘邦的重要谋士。楚汉战争期间,张良提出了不立六国后代,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刘邦西入武关后,在峣下用计破敌;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脱离险境;“为汉王请汉中地”;在楚汉战争中“长计谋平天下”,都为刘邦所***纳。汉朝建立后,封张良为留侯。

张良身居乱世,胸怀国亡家败的悲愤,投身于倥偬的兵戎生涯,为刘邦击败项羽以及汉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他官拜大司马之后,辞官归隐,是汉初三杰当中唯一一位得以善终的人。

11.木圣(科圣)张衡

“痴儿不了天下事,男子要为天下奇。”——张衡

东汉时期(公元117年),一台利用水力推动运转的大型天文仪器――“水运浑象”在东汉的京都洛阳制造成功。相隔二十年后(公元138年),安置在京都洛阳的又一台仪器――“候风地动仪”,准确地报告了西方千里之外发生的地震。这标志着人类开始了用仪器记录研究地震的新纪元。

这两台著名仪器的发明者就是张衡——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对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地震学和机械力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传说他还制造过指南车、记里鼓车等,因其机械制造水平很高,被尊称为“木圣”。

12.商圣范蠡

“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司马迁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字少伯,华夏族,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今河南淅川县滔河乡)人。他是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归隐而去。他还著有《范蠡》二篇,今佚。

范蠡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他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而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

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范蠡后定居于定陶(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在此期间,他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财神”。

创作背景

司马光曾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因欲撮取其要,撰纪传体史。初成《通志》8卷,起战国至秦二世,表进于朝,引起宋英宗的重视。治平三年(1066),诏置书局于崇文院,继续编纂。宋神宗即位,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并序以奖之。元丰七年(1084)书成。

《通鉴》由司马光总其大成,协修者有刘恕、刘攽、范祖禹3人。刘恕博闻强记,自《史记》以下诸史,旁及私记杂说,无所不览,对《通鉴》的讨论编次,用力最多。刘攽于汉史、范祖禹于唐史,都有专深的研究。他们分工合作,各自作出了重要贡献。最后,由司马光修改润色,写成定稿。其中是非予夺,一出于光。

《通鉴》征引史料极为丰富,除十七史外,所引杂史诸书达数百种。书中叙事,往往一事用数种材料写成。遇年月、事迹有歧异处,均加考订,并注明斟酌取舍的原因,以为《考异》。《通鉴》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尤以《隋纪》、《唐纪》、《五代纪》史料价值最高。

《通鉴》因司马光一人精心定稿,统一修辞,故文字优美,叙事生动,且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古代之史家绝笔。于叙事外,还选录了前人的史论***篇,又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写了史论118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政治、历史观点。对历史上有关图谶、占卜、佛道等宗教迷信,***取了批判的态度,是史学思想的重要进步。

《通鉴》成书后,元丰八年,范祖禹、司马康、黄庭坚、张舜民等奉命重行校定,元祐元年(1086)校定完毕,送往杭州雕版,元祐七年刊印行世。今元祐本已不可见。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有余姚重刻本,亦多残缺。中华书局据清胡克家翻刻的元刊本,加以标点校勘,重新出版,是《通鉴》较好的版本。

作品影响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和阅读学习。

司马光在编修《资治通鉴》时,不仅妥善地将纪传体揉入编年体中,使纪传之详细与编年之简明结合起来,我国古代编年体史书因按年纪事,故没有篇目,不作目录,只是以年检索。司马光突破这种旧例,分三部分将年表、帝纪、历法、天象、目录、举要及索引集于一块,开创了编年体史书多功能目录的新体例,使《资治通鉴》更臻于完善,将中国的历史编纂推进到了新的水平上。

司马光对《资治通鉴》文献整理思想,文献整理模式及方法,不仅结出了丰硕成果,丰富了中国古典文献学理论,而且对文献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作为历代君王的教科书,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外,几乎都不可以和《资治通鉴》媲美。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所谓“史学两司马”。?

作品评价

南宋史学家王应麟:“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

宋末元初胡三省:“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通鉴》不特记治乱之迹而已,至于礼乐、历数、天文、地理、尤致其详。读者如饮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

清代顾炎武《日知录·著书之难》:(《资治通鉴》和《文献通考》)“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

清代学者王鸣盛:“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读十七史,不可不兼读《通鉴》。《通鉴》之取材,多有出正史之外者,又能考诸史之异同而裁正之。昔人所言,事增于前,文省于旧,惟《通鉴》可以当之。”

清代曾国藩:“窃以先哲惊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正公之《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

近代学者评价《通鉴》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自称曾十七次批注过《资治通鉴》,并评价说:“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通鉴》里写战争,真是写得神***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字公实,后改君实,原号迂夫,后改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司马光著述颇多。除了《资治通鉴》,还有《通鉴举要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此外,他在文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诗草》《注古文学经》《易说》《注太玄经》《注扬子》《书仪》《游山行记》《续诗治》《医问》《涑水记闻》《类篇》《司马文正公集》等。在历史上,司马光曾被奉为儒家三圣之一(其余两人是孔子和孟子)。

死生之地和生死之地区别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兵者,诡道也。

故兵贵胜,不贵久。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破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 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故曰: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每战必殆。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已,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有余,攻则不足。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

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惟民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故为兵之事,在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

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补故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 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已,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有余,攻则不足。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势者,因力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计篇第一>>

兵闻拙速,未睹工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兵贵胜,不贵久. ----<<作战篇第二>>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不得已也.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谋攻篇第三>>

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

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形篇第四>>

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势篇第五>>

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

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走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敌而制胜.

兵无成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长短,月有死生.

-----<<虚实篇第六>>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军争篇第七>>

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速忿,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

----<<九变篇第八>>

卒为专亲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专亲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

合之以文,齐之以武.

令素行以教其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不服.

-----<<行军篇第九>>

料敌制胜,计险扼远近,上将之道也.

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

知己知彼,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地形篇第十>>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兵之情主速.

投之死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九地篇第十一>>

主不可以怒而兴军,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

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火攻篇第十二>>

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

-----<<用间篇第十三>>

始计第一

孙子曰: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

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

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

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听

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

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

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

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

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作战第二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

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

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

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

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中原、内虚于

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

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①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

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

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注:①:“忌”加“艹”头。

谋攻第三

孙子曰: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

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①□②,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

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

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

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

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

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

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

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贻;不知彼而知

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注:①:〔车贲〕。②:“温”字“氵”旁换“车”旁。

军形第四

孙子曰: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

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

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见胜

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

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

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苤?兀

皇У兄?芤病J枪适け*

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

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称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兵势第五

孙子曰:

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

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①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

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

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

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

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乱生于

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故善战者,求

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

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注:①:“瑕”的“王”旁换“石”旁。

虚实第六

孙子曰: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

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

所必趋,趋其所不意。

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

必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

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

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

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

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

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

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

者也。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之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

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

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候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

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

不能谋。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

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

短长,月有死生。

军争第七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

直,以患为利。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军争为利,军争为危。

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

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

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故不知

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

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

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

法也。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

以一民之耳目也。民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金

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

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

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常?槭ξ*

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九变第八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合。泛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

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

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诸侯者以

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

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凡此五者,将之

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行军第九

孙子曰:

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

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渡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

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唯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

军也。平陆处易,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

也。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

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流至,欲涉者,待其定也。凡地有绝涧、天井、

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军旁有

险阻、潢井、蒹葭、小林、□①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众树动者,来

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

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辞卑而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

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者,期也;半进半退

者,诱也;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

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杀马肉食者,军无粮

也;悬□②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③□③,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

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

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卒

未亲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故合之以文,齐之以

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

相得也。

注:①:“翳”加“艹”头。②:〔垂瓦〕。③:〔讠翕〕。

地形第十

孙子曰:

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

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

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

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

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

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

不可不察也。

凡兵有走者、有驰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地之灾,将

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驰;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

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

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

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

此而用战者必败。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

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

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

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

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

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九地第十一

孙子曰:

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泛地,有围地,有

死地。诸侯自战其地者,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撸?岬兀晃业靡嗬?*

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众

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泛

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

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

掠,泛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

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而整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

所爱则听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

兵计谋,为不可测。

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

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

所之。

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

颐,投之无所往,诸、刿之勇也。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

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

也,当其同舟而济而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如一,政之

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

识;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

发其机。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

也。

九地之变,屈伸之力,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彻者,衢地也;入深者,

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

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交地吾将

固其结,衢地吾将谨其恃,重地吾将继其食,泛地吾将进其途,围地吾将塞其阙,死地吾将

示之以不活。

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

导,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一不知,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

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则其

城可拔,其国可隳。

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害,

勿告以利。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故为兵之事,在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是谓巧能成事。是故政举之日,夷

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之

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火攻第十二

孙子曰:

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

行火必有因,因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

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发于内,则早应之

于外;火发而其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则上。火可发于外,无

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凡军必知五火之变,以数守

之。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

夫战胜攻取而不惰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惰之,非利不动,

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

上。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说,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主慎之,良将警

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用间第十三

孙子曰:

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

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

也,非民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

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

神纪,人君之宝也。乡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

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闻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故三军之

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贤不能用

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而先闻

者,间与所告者兼死。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

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敌间之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

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

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

厚也。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

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句话出自

死亡和生存。

《易·系辞上》:"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今死生荣辱,贵贱尊卑,此时不再至,愿公详计而无与俗同。" 宋 苏轼 《题文与可墨竹》诗:"谁云死生隔,相见如龚隗。"

2、犹言盈亏、消长。

《孙子·虚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长短,月有死生。"

3、杀生。

《国语·越语下》:"死生因天地之刑。" 韦昭 注:"死,杀也。"

4、偏义复词。指生命。

唐杜甫 《房兵曹胡马》诗:"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5、偏义复词。指死亡。

唐 高适 《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宋 苏轼 《侄安节远来夜坐》诗之二:"畏人默坐成痴钝,问旧惊呼半死生。"

孙子兵法中。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是什么意思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句话出自《孙子兵法》。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显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出自《孙子兵法》,意思是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慎重考察研究。

孙子兵法始计篇:兵者,诡道也

《孙子兵法》开宗明义,首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把战争与国家命运,人民的生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指出战争在国家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且也明确指出战争的政治目的在于确保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这就把战争推到了国家大事的首要位置。“兵者,国之大事”,道理非常浅显,但并不见得为所有的治国者所深知。在这方面,《孙子》的基本思想就是要重战、慎战、备战,以确保“安国全军之道”。不仅在《始计篇》从生死存亡的战争后果论述了重战的思想,在《作战篇》又从战争与经济的关系上进一步阐述了战争后果的严重性,反复指出:“带甲十万”要“日费千金”,“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兵外而国利者未之有也”。同样,出于战争后果的考虑,《火攻篇》则告诫人们:“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由此可以看出,以利为动,是孙子重战慎战思想的核心,是《孙子》对待战 争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思想。

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出自什么

《孙子兵法》一书,开篇即说始计。那始计为何意呢?始计,是对开战前对战争的推理和判断而知胜负有几分。孙子开篇点题,直言兵法,军事对国家的重要性。 乃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校之以计,而索其情。然后,孙子从5个方面论述了进行了解释。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所谓道,就是说君主和民众的思想要一致,得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方可生死与共。可所谓鱼离不开水,水却能离开鱼,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皇帝得道为明君,国家昌盛有希望,人民就有信仰和力量。反之,无道即是昏君,得不到天下百姓的支持,则国恒亡。可见,孙子把“道”放在第一位是有多么重要。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天地易解,所谓“天”就是指天气的阴晴变化,一年四季的时令更迭;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和平易,战场的广阔还是狭隘。这些种种,都不可疏忽大意,因为它们关系的是死生和存亡之理。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将就是将帅,统领万兵的首领,智、信、仁、勇、严。此五者缺一不可。“法”指军队组织的编制制度,军官的职权范围,军需物品的管理制度。为将者,需懂法用法,方可使军队强大。

孙子总结道: 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君王有道,将有能力,天时地利,法令严明,兵卒强大,士兵精练,赏罚分明。通过看这个方面,即是还未开战,结局胜负便已是定局。

落实形势,瞬息万变。我们又该如何去把握呢?孙子提出“ 因利而制权 ”。即所谓造成的军事上的势,是在瞬息万变的现场中抓住有利的时机***取恰当的行动。势,是很可怕的。没有人能改变它,只能谨慎,小心,一步步慢慢地发现它,抓住机遇,则战可成,战必胜。

“诡道十二法”这也是读起来最让人回肠荡气的名句。诡道,也就是阴谋。针对对手的弱点,去设计其谋略,让对手受到迷惑,使我方处于主动地位,对手处于被动地位,我方在暗处,对方在明处,一步步击垮对手,做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进而赢得战争的胜利,又焉能不胜?

生死存亡是什么意思

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出自中国古代著名的兵书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由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和战略家孙武所著,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最重要的兵书之一。该书以古代中国的战争和军事战略为背景,涵盖了战争的性质、目的、***和执行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句话是孙子兵法中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人民的生死存亡,必须认真考察和研究。这句话强调了战争的重要性和严肃性,以及决策者应该认真对待战争和军事战略的重要性。

在孙子兵法中,孙武强调了战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认为战争是一种非常危险和残酷的行为,需要慎重考虑和精心策划。他还提出了兵者,诡道也的思想,即战争是一种欺骗和诡计的行为,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策略和方法来获得胜利。

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表达的思想:

1、战争是国家的大事:这句话强调了战争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战争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也关系到人民的生死存亡。因此,决策者必须认真对待战争,不能掉以轻心。

2、战争的生死存亡性质:这句话指出战争是一种生死存亡的斗争。在战争中,国家和人民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因此,决策者必须认真考察和研究战争的各个方面,制定出正确的战略和决策,以获得胜利。

3、战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这句话强调了战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战争中,情况变化多端,难以预测和控制。因此,决策者必须灵活运用各种策略和方法来应对战争中的变化和不确定性,才能获得胜利。这个思想对于我们理解和应对现代战争和军事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死存亡意思:生存或者死亡,形容局势或斗争的的发展已到最后关头。

生死存亡 或生或死,或存或亡,生与死、存与亡的因素与机会并存。形容事关重大、事态严重、形势危急,用于危急的关键时刻,是贬义的。

例:国家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我们不能再犹豫不决了。 英文解释:(gr***e crisis between) life and death “生死存亡”之类的成语: 生死攸关、置之死地而后生、千钧一发、命悬一线。 《生死存亡》,反贪电视剧。30集。 主要演员 :巍子 陶泽如 赵静 王海平 陈炜 姚鲁 一个检察长突然遇害,一个目击者奇特经历,一个平民百姓的呐喊?

汉字书写?:生死存亡

汉语注音?:shēng sǐ cún wáng

成语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定公十五年》:子赣观焉,曰:“以礼观之,二君者皆有死亡焉。夫礼,死生存亡之体也。将左右周施,进退俯仰,于是乎取之;朝祀丧戎,于是乎观之。今正月相朝,而皆不度,心已亡矣。嘉事不体,何以能久?高仰,骄也;卑俯,替也。骄近乱,替近疾。君为主,其先亡乎!”

成语语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紧急关头。

生死存亡的意思?:生存或者死亡。形容局势或斗争的发展的情势危如累卵,已到最后关头。

生死存亡的近义词?:生死关头、生死攸关;

生死存亡的反义词?:安如泰山、安然无恙;

生死存亡的故事

春秋时期,鲁定公举行仪式欢迎邾隐公,赫赫有名的`子贡也被邀请参加。仪式开始后邾隐公手拿玉器高高举起,他态度傲慢。鲁定公接受玉器的时侯无精打***,大家看到两位君王的神情都目瞪口呆。子贡开诚布公地说:“诸侯相见手执玉器是周朝开始的礼节,礼是生死存亡的主体,今天诸侯会见违背礼仪,邾隐公是骄傲;鲁定公是衰颓,骄傲引起,衰颓表示疾病,我看这两位国君都快要死了。眼下是元月,在一年之初诸侯朝见,又不顾规定的礼仪,说明他们心中已不存在礼了。相见不合于礼哪里能够长久?鲁定公是主人,恐怕他要先死去!”大夫们对子贡的话将信将疑。几个月后鲁定公果真死了,因为鲁定公病入膏肓身体衰弱,入夏以后病情加重一命呜呼了,碰巧被子贡说中。

生死存亡例句

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亲承懿旨到西宫,生死存亡掌握中。”

王春《虎贲》:“1937年,国难当头,卢沟桥***爆发,淞沪会战打响,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唐_(tāo)《我也为伤兵***》:“为什么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到了中华民族以白刃和敌人相见的时候,前线的将士慷慨浴血,而在后方,却偏有许多材料、许多人力、许多钱财闲着呢?”

生死存亡造句

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军民是否齐心同力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毫无疑问是第一位的。

他在敌强我弱、千钧一发的情况下,不顾个人的安危,为民族的生死存亡而奋不顾身地战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