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思善不思恶还你本来面目,不思善不思恶还你本来面目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之最 2024-06-11 0
  1. 圣严法师:如何能明心见性
  2. 六祖惠能大师说的“正与么时”该如何解释
  3. “不思善、不思恶” 要觉性清明,不是无记啊!
  4. 不思善,不思恶,那我们想什么?
  5. 佛教!什么不思善不思恶即见本性

成语:本来面目

成语:本来面目

拼音:běn lái miàn mù

不思善不思恶还你本来面目,不思善不思恶还你本来面目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简拼:blmm

解释:原为佛家语,指人的本性。后多比喻事物原来的模样。

出处:唐·慧能《六祖坛经?行由品》:“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宋·苏轼《老人行》诗:“一任秋霜换鬓毛,本来面目长如故。”

示例:这一润色,留传固然留传了,但可惜的'是一定失去了许多~。 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

近义词:庐山真面目、真相大白

反义词:涂脂抹粉、乔装打扮

语法:作主语、宾语;用于人与事物

英文:original(real,unmasked) ***earance(character

日文:本来面目

德文:das wahre Gesicht

成语故事:佛教禅宗六代世祖慧能从小听人念诵佛经,心中有所觉悟,就到黄梅县东禅寺投奔禅宗五世弘忍***学习佛法,被秘密授与祖师衣钵,连夜逃到南方,遇到僧人慧明,要求讲佛法。慧能说:“不思善,不思恶,这是一念不生的境界,就是你的本来面目。”

本来面目 成语接龙

顺接:目下十行 目不交睫 目不别视 目不妄视 目不忍睹 目不忍覩 目不忍见 目不忍视

顺接:案剑瞋目 稗耳贩目 本来面目 避人眼目 避人耳目 播穅眯目 播糠眯目 不堪入目

逆接:秉要执本 不惜工本 不惜血本 澄源正本 除恶务本 慈悲为本 掂梢折本 根深固本

逆接:本乡本土 本位主义 本同末异 本同末离 本固枝荣 本固邦宁 本地风光 本小利微

圣严法师:如何能明心见性

南怀瑾 一个问题:“不思善、不思恶,于么时,”这三句话就是《六祖坛经》上六祖接引惠明的时候,六祖叫惠明不思善、不思恶,“于么时”,“于么”就是唐代的术语,客家话里头好像有这一句。这个还保存。闽南话有没有相(似的话?)……这个时候——“于么”这一句话,中原、湖北人还有这句话——“么子”,你来做什么?有什么事啊?么子,就是“于么”的么子。“于么时”,这个时候,“那(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这个“那(哪)个”是问号。后来有许多人讲禅学的,把“于么时”、正是这个时候,不思善,“那个”——变成肯定语了,他说这个就是本性,完全错了,这个禅学这样讲很危险了!不思善、不思恶,这个时候,你要晓得,如果有一般人认为这是得道的境界,刚才首先提过,是错误的。“不思善、不思恶”,当我们不思善不思恶,你就要看自己;有时愣住了,也没有想好的、也没有想坏的,这是属于“无记性”。那么无记性你说是哪一种“量”呢?这就很难讲。怎么很难讲呢?这个拿“三量”来讲,意识境界——不思善不思恶是意识停止作用一下,暂时——不是“停止作用”,这个话有语病,讲唯识讲因明就不可以乱下一个名词了。不思善不思恶,意识——暂时,用三个字,唯识的:“流注住”。这个留住一样、停留。流水的“流”、注意那个“注”,停住在那里。我们意识之流之流注,像一股流水在流。不思善不思恶,并没有两头切断,不是“三际托空”,这个时候啊,愣住了的境界是“无记性”。那么“无记”当然不是意识清明的现量。如果说这是意识糊涂的现量啊,这个“现量”可以用。但是“现量”几乎限制在清明。那么它是属于非意识的现量。那么这个时候,不思善不思恶,无记性不是无念,正是有念,这个“念”是什么?念在无记。所以啊,我们宋朝以前,有禅宗的***到***来传禅宗的佛法。说禅宗以什么为宗?无念为宗。把六祖的无念拿到了一半。《六祖坛经》自己有解释,六祖把这个名词分开了,“无”是无妄想、没有一切妄想,“念”是念真如。这个叫无念。《六祖坛经》自己有解释。那么一般人把无念当成什么都不想,不思善不思恶,那很糟!那是无记性。无记性当然不是“性境”。(也)可以说是性境,什么性境?糊涂的性境,就是糊涂性境,它不能算是“独影”,它也不能算是“带质”。所以啊,这个无念要注意,所以学佛、一般人的学佛,尤其大家学佛,以为打坐学佛,到达了无念什么都不知道是入定,很糟糕的!你们许多打坐学外道也好、学佛也好、学密宗也好、学显教也好,认为什么都不知道,目的也想达到自己什么都不知道,没有感觉、没有知觉,以为(是)入定……你恰恰到了“无念境”,无念境无记性。你这样修持来生的果报走入畜生道,资格最高的是变猪。变成动物,吃饱了,头脑没得思想。不要说这个,我可以告诉你(我)本身的经验。我曾经修过无念定,修了半年以后,我所有的文字忘记了,拿起笔来不会写字,一个字也写不出来。我马上可以做到。统统丢光了。马上自己警觉到这不是(道)。所以宗喀巴***也晓得,所以西***批驳***没有佛法、没有(真正的佛法,)就是这样来的。这个无念怎么是佛法呢?无念是无记性、大昏沉。所以它是这个道理。那么六祖接引惠明禅师呢?看《六祖坛经》你要注意哦,他是一个教育的方法。他(惠明禅师)不是赶六祖吗?从那个山岭上大庾岭,江西朋友有好几位,蔡生就是江西人,大庾岭他晓得的,大庾岭头翻过去就是广东了,广东境界了。爬上那个大庾岭(气喘嘘嘘的),这样赶上去呢,那么六祖没有办法了,已经赶到人,都看到啦。六祖所以把衣钵一丢,扔在那个石头上,人就躲到草里头了。那个惠明法师军人出身,是个将军,(实际上什么军人出身呢?唐代好几个军人出身的。)那么他出家了以后——他武功很高,所以他就赶到了,那么,很多的师兄弟还没有到。结果一看到衣钵啊,他一边喘气一边赶紧抢这个衣钵,衣钵拿不动了。这个里头就是问题了,一件衣服一个饭碗,他当过军人,武功也很高,大庾岭爬得那么快上来,一个衣服都拿不动了。难道手麻痹了?怎么样都拿不起来,他就叫了,叫六祖,说:能上座呀,我不是为衣钵来的啊!我不是抢衣钵、不是为传位来的呀!我是为求法来的啊!六祖才钻出来,“是真的呀?”“真的!”那么他要传法。那么你想在那个气喘嘘嘘的,那个一身汗流,六祖趁这个时候,六祖的禅宗的教育方法来了!人到疲劳劳累到极点,这个杂念妄念自然少了。所以文人不运动,那个思想永远停不了,脑子越来越灵光,身体越来越差劲,一个个有病,眼睛的近视越来度数越高,那就是缺乏运动了。他那个运动之下,那个上来,然后叫他,——“唔,这个时候,你好好站着!”没有叫他打坐哦。想象(中),当然(应该)是站着,你看那个书上记载。“不思善不思恶”,你什么都不要想。一个那么讲,一个就听他的样子了,就站在那里什么也不想,那么六祖讲:“于么时,”这个时候,问他了:“那(哪)个是你的本来面目?”这个“那(哪)个”是问号,提起来的参究、思维,(善恶)也不想,什么都不想,不想的时候,哪个是你的本来面目?虽然不思善不思恶,你知道自己不思的灵知之性还在呀!所以这个时候——啊!悟道了。不是说“不思善不思恶”就是禅哪!大错而且特错啊!那个是猪禅。拿闽南话叫“嘀唝禅”,那还叫禅啊?!“所以啊,不思善不思恶,再进一步说,真达到无念境界,不是不思善不思恶。所谓禅宗的语录上经常:“善恶路头相次绝”,这就对了。很多祖师讲,“相次绝”。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路头”,两条路,两头的路。相对的,相次的。绝,那么当中(中)间的空灵、自性灵明现出来了。所以要注意哦!所谓不思善不思恶,唯识教了你,研究《成唯识论》的(知道),无想定就可以做到这样。无想定不是正定,外道定,没有悟道的,所以无念无想,特别注意。所以你看,通宗不通教很严重。佛法教你三十七菩提道品,(从)四念处开始。四念处,“念”是中国的翻译,所以念佛也是念。这个念实际上代表了什么?你研究了唯识,念就是代表了心量,整个的心量的统称,心的量。这个叫做念。

六祖惠能***说的“正与么时”该如何解释

惠能***谓惠明曰:「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又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即于此言下大悟。

这是说,六祖惠能传承五祖的心法之后,即离开五祖道场,去了岭南,而五祖座下有位将军出家的***惠明,追着惠能想把法抢到手,惠能跟他说:「你既为求法而来,那么,心中的一切念头皆应放下,不可向外攀缘,不要思量或善或恶,当这时候,看看你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惠明用了这个方法后,当下就开悟了。

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练习,当境界在面前出现时,心中不要产生喜欢不喜欢、好或者不好、爱或是不爱等的反应,当作跟你毫不相干看待。事实上,未悟的人,当你的念头认为已是如此这般地不去管它时,你已经在管它了。不过,若经常用这样的方法练习,即使未必能够开悟,你的烦恼总会减少很多的。

如何能明心?

《忏悔品》中告诉我们有两种方法,能够达到明心的目的:

1.修五分法身:

修戒: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瞋、无劫害。

修定:覩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

修慧: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修众善法,自心无碍,心不执著。

修解脱: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

修解脱知见:自心亦不沉空守寂,并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

2.修无相忏悔:

从前念、今念、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愚迷等罪,悉皆忏悔。

从前念、今念、后念,念念不被骄诳染,从前所有骄诳等罪,悉皆忏悔。

从前念、今念、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嫉妒等罪,悉皆忏悔。

如果修了五分法身的法门,还是不能明心,便是因为罪障太重,所以要修无相忏悔法门。《六祖坛经》告诉我们,要不断地使自己的心,对于善恶的境界,尽量不以自我的观点或自私自利的立场,产生反应。当你生起愚迷心、憍诳心、嫉妒心时,要不断地忏悔,愿这种种的念头不再生起,不再用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的心,去判断它、执著它。

如何能见性?

《坐禅品》云:「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

又云:「对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又云:「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般若品》云:「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令得见性。」「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又云:「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

又云:「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

以上都是教我们如何能见性的办法。

“不思善、不思恶” 要觉性清明,不是无记啊!

六祖惠能***说的“正与么时”该如何解释

六祖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也就是说,在你不思前也不思后的当下,正在这个时候,你在何处?你的念头是什么?当下这个时候,当下这一念,就叫“正与么时”。你所要观照的就是当下这一念,所指向的是时间。语气一种疑情反问。佛教界一般都这样解释。

“正与么时”,这是唐代的一个方言土话,我认为可能是湖北的方言土话。六祖在黄梅得法,后来遇到惠明上座,他当时用了这句“正与么时”,以后这句话就用得特别多,“正与么时”,正确的解释我认为值得商榷。

湖北鄂东南方言中,还留存着大量唐时古音的痕迹,有的白读系列其渊源甚至追溯到《诗经》时代。记得自己读中学时,语文老师教古诗,直接用方言读,甚合古诗音韵。“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中的“斜”,当地方言读“xia”,和后面的韵脚“家,花”正好合韵,但用普通话就没有这个味道了。看来方言也要地方普及。

“么”,鄂东南方言中即是什么的意思。

比如方言说:

什么时候叫“么zao”“ 么er”

什么目的“么 di”

是什么“么si”

什么(问对方)“么ai”(合音)

什么原因“么jing”

六祖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么时”——即方言“是什么--么si”的意思。正,即方言“这”,结合湖北地方所含唐时古音痕迹的方言应该这样解释: 不思善,不思恶(时候),这是什么?那就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也就是说不思善,不思恶,当下纯粹的能觉知性里面离四边八戏的“那个”——那就是你的本来面目,真正的主人!!!直指心性!毫无拖泥带水!

当然知道了不等于做到了,要想回到纯粹能觉性那里要经过漫长修行。

所以“正与么时”不是“正在这个时候”的意思,而是“(当下)这是什么”的意思。

不思善,不思恶,那我们想什么?

----南怀瑾

不思善、不思恶,这个时候,你要晓得,如果有一般人认为这是得道的境界,刚才首先提过,是错误的。“不思善、不思恶”,你所问的问题的本身都有,怎么样都有呢?当我们不思善不思恶,你就要看自己;有时愣住了,也没有想好的、也没有想坏的,这是属于“无记性”。

那么无记性你说是哪一种“量”呢?这就很难讲了。怎么很难讲呢?这个拿“三量”来讲,意识境界——不思善不思恶是意识停止作用一下;不是“停止作用”,这个话有语病,讲唯识讲因明就不可以乱下一个名词了。不思善不思恶,意识暂时,用三个字,唯识的——“流注住”。我们意识之流之流注,像一股流水在流。不思善不思恶,并没有两头切断,不是“三际托空”;这个时候啊,愣住了的境界是“无记性”。那么“无记”当然不是意识清明的现量。如果说这是意识糊涂的现量啊,这个现量可以用。但是“现量”几乎限制在清明。那么它不是属于意识的现量。那么这个时候,不思善不思恶,无记性不是无念,正是有念,这个“念”是什么?念在无记。

所以啊,我们宋朝以前,有禅宗的***到***来传禅宗的佛法。说禅宗以什么为宗?无念为宗。把六祖的无念拿到了一半。《六祖坛经》自己有解释,六祖他把这个名词分开了:“无”是无妄想、没有一切妄想,“念”是念真如,这个叫无念,《六祖坛经》自己有解释。那么一般人把无念当成什么都不想,不思善不思恶,那很糟!那是无记性。无记性当然不是“性境”。(也)可以说是性境,什么性境?糊涂的性境,就是糊涂性境,它不能算是“独影”,它也不能算是“带质”。

所以啊,这个无念要注意,所以学佛、一般人的学佛,尤其大家学佛,以为打坐学佛,到达了无念什么都不知道是入定,很糟糕的!你们许多打坐学外道也好、学佛也好、学密宗也好、学显教也好,认为什么都不知道,目的也想达到自己什么都不知道,没有感觉、没有知觉,以为(是)入定——你恰恰到了”无记性“。你这样修持来生的果报走入畜生道,资格最高的是变猪,变成动物,吃饱了,头脑没得思想。

不要说这个,我可以告诉你本身的经验。我曾经修过无念定,修了半年以后,我所有的文字忘记了,拿起笔来不会写字,一个字也写不出来。我马上可以做到。统统丢光了。马上自己警觉到这不是。所以宗喀巴***也晓得,所以西***大批驳***没有佛法、没有(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就在***,就是这样来的。这个无念怎么是佛法呢?无念是无记性、大昏沉。所以它是这个道理。

所谓不思善不思恶,唯识教了你,研究《成唯识论》的(知道),无想定就会做到这样。无想定不是正定——外道定,没有悟道的。所以无念、无想,特别注意。

......

三性有两个东西,普通所讲的三性:”善、恶、无记“——三性。这叫三性。唯识还有个名词也叫三性,可以加这个(无)——三无性,那个再说。所以学了唯识更要知道,我们讲转识成智啊,拿儒家的道理来讲就是“去恶为善”。所以真正的佛法就是八个字,没有什么,你不要认为打坐啊、神通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转恶为善”,就是佛境界。

不过善恶的两个相对中间,中间还有个路线的——无记。无记等于是中性。我们这个人性——这个人性不是讲本性啊!阿赖耶识后天的人性染污以后,我们这个思想心理不属于善的、就属于恶的,善恶两个性。

昨天我在下面听我们显明老法师讲《法华经》,很大胆的告诉大家一句话,《法华经》的道理,他说一切佛还有恶法。不要搞错了,认为一切佛没有恶;也有恶。我在下面听着,哦,好!这位师兄不错,很大胆的;也是真正佛法,并不是大胆,是天台宗的道理。不然的话,佛的种性就不具足一切;具足一切——具足一切善,也具足一切恶。[引磬响]

但是,成了佛的人,纯善无恶;念念恶起来他就转了,转成善的一面。等于善恶是阴阳面,他阴面一转了,他就翻过来是阳面了。凡夫是翻不过来。但是有三面,有个中性的一面,阴阳两界中间是无记。

无记我们很多哦!常常有时候我们思想停留住,脑子愣住了,***了、发呆了,看花也好、读书也好,你们读书经常你看,读了半天看不进去,就是这么……尤其年轻人看书,所以记忆力没有,记忆力不好,书也看不进去。你们年轻读书,都造的无记业太多,脑子昏的,真的哦!畜生道、猪、牛就是无记多,无记生昏沉,昏昧状况。所以我们记忆力不够,容易失念等等。所以失念也是过错,是无记业。因此大家不要搞错了,以为打坐啊、学佛啊、求空啊,你拼命求空,你修的是无记啊!无记不得了的啊!所以诸佛菩萨慈悲,尤其是弥勒菩萨吩咐无著菩萨著《瑜伽师地论》,把这个修持道理非常清楚地分析告诉你。 往往把无记的这个境界当作入定,很多很多不计其数的人这样下去,很严重的!

佛者觉也,是觉性清明啊!不是无记啊!呆住了、停留不起念头,正在无记中啊!要注意啊!

佛教!什么不思善不思恶即见本性

想想自己的本来面目···

‘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这句话是《六祖坛经》中六祖开示惠明的,如果您悟到其中的义理,那么您将会有很大的思想提升···

祝您吉祥如意

这里讲的是不要在心中产生差别判断,不要生起错误的执著。

***设善是金子,恶是石头,那么背负金子走路的人与背负石头走路的人一样累。

只有知道石头是石头,金子是金子,知道他们分别的价值而不去贪取执著,走路才是轻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