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不出位出自的象辞_思不出其位,正以戒在位者

tamoadmin 成语口诀 2024-06-11 0
  1. 形容缺乏的成语
  2. 出自《论语》的成语有多少
  3. 觉悟《道德经》,思不出位、拒绝诱惑
  4. 以思为开头的成语?
  5. 需要一篇演讲稿关于论语中的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这句话为核心论点展开论述的稿子 5分钟左右
  6.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是贬义词的吗? 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7. “君子思不出其位.”里面曾子指的是谁

思字开头的成语有思前想后、思潮起伏、思绪万千、思如涌泉、思贤如渴、思深忧远、思睿观通、思所逐之、思不出位、思归其雌。

1、思前想后:思、想:考虑。前:前因。后:后果。反复地考虑事情发生的缘由和后果。也作“前思后想”。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五十二回:“且闻太师见后无袭兵;领人马徐徐而行;又见折了余见;辛环带伤;太师十分不乐;一路上思前想后。”

2、思潮起伏:思想活动极频繁。近义词:浮想联翩、心潮澎湃、百感交集。

思不出位出自的象辞_思不出其位,正以戒在位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思绪万千:思绪:思考的头绪。形容想法很多,许多事情一下涌上心头。

4、思如涌泉:文思如同涌出的泉水。形容才思敏捷。也作“思若涌泉”。出处:《旧唐书·苏_传》:“舍人思如涌泉,峤所不及也。”

5、思贤如渴:希望得到贤能的人如同口渴思饮一样迫切。形容求贤心情十分迫切。

6、思深忧远:思虑得深,为久远的事操心。形容考虑周到。出处:《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何忧之远也。”

7、思睿观通:善思善通善行。出自《尚书·洪范》。

8、思所逐之:盘算着如何驱赶他们。

9、思不出位:思:考虑。位:职位。考虑问题不越出自己的职责范围。指不作非分之想而侵扰他人。出处:《易·艮》:“《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10、思归其雌:谓退藏潜服。语本《老子》:“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形容缺乏的成语

宪问第十四

 

  胡氏曰:“此篇疑原宪所记。”凡四十七章。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宪,原思名。谷,禄也。邦有道不能有为,邦无道不能独善,而但知食禄,皆可耻也。宪之狷介,其于邦无道谷之可耻,固知之矣;至于邦有道谷之可耻,则未必知也。故夫子因其问而幷言之,以广其志,使知所以自勉,而进于有为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 此亦原宪以其所能而问也。克,好胜。伐,自矜。怨,忿恨。欲,贪欲。 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有是四者而能制之,使不得行,可谓难矣。仁则天理浑然,自无四者之累,不行不足以言之也。程子曰:“人而无克、伐、怨、欲,惟仁者能之。有之而能制其情使不行,斯亦难能也。谓之仁则未也。此圣人开示之深,惜乎宪之不能再问也。”或曰:“四者不行,固不得为仁矣。然亦岂非所谓克己之事,求仁之方乎?”曰:“克去己私以复乎礼,则私欲不留,而天理之本然者得矣。若但制而不行,则是未有拔去病根之意,而容其潜藏隐伏于胸中也。岂克己求仁之谓哉?学者察于二者之间,则其所以求仁之功,益亲切而无渗漏矣。”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居,谓意所便安处也。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行、孙,并去声。危,高峻也。孙,卑顺也。尹氏曰:“君子之持身不可变也,至于言则有时而不敢尽,以避祸也。然则为国者使士言孙,岂不殆哉?”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有德者,和顺积中,英华发外。能言者,或便佞口给而已。仁者,心无私累,见义必为。勇者,或血气之强而已。尹氏曰“有德者必有言,徒能言者未必有德也。仁者志必勇,徒能勇者未必有仁也。”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适,古活反。羿,音诣。奡,五报反。荡,土浪反。南宫适,即南容也。羿,有穷之君,善射,灭夏后相而篡其位。其臣寒浞又杀羿而代之。奡,春秋传作“浇”,浞之子也,力能陆地行舟,后为夏后少康所诛。禹平水土暨稷播种,身亲稼穑之事。禹受舜禅而有天下,稷之后至周武王亦有天下。适之意盖以羿奡比当世之有权力者,而以禹稷比孔子也。故孔子不答。然适之言如此,可谓君子之人,而有尚德之心矣,不可以不与。故俟其出而赞美之。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夫,音扶。谢氏曰:“君子志于仁矣,然毫忽之间,心不在焉,则未免为不仁也。”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苏氏曰:“爱而勿劳,禽犊之爱也;忠而勿诲,妇寺之忠也。爱而知劳之,则其为爱也深矣;忠而知诲之,则其为忠也大矣。”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裨,婢之反。谌,时林反。裨谌以下四人,皆郑大夫。草,略也。创,造也,谓造为草?也。世叔,游吉也,春秋传作子太叔。讨,寻究也。论,讲议也。行人,掌使之官。子羽,公孙挥也。修饰,谓增损之。东里地名,子产所居也。润色,谓加以文***也。郑国之为辞命,必更此四贤之手而成,详审精密,各尽所长。是以应对诸侯,鲜有败事。孔子言此,盖善之也。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 子产之政,不专于宽,然其心则一以爱人为主。故孔子以为惠人,盖举其重而言也 问子西。曰:“彼哉!彼哉!” 子西,楚公子申,能逊楚国,立昭王,而改纪其政,亦贤大夫也。然不能革其僭王之号。昭王欲用孔子,又沮止之。其后卒召白公以致祸乱,则其为人可知矣。彼哉者,外之之辞。 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人也,犹言此人也。伯氏,齐大夫。骈邑,地名。齿,年也。盖桓公夺伯氏之邑以与管仲,伯氏自知己罪,而心服管仲之功,故穷约以终身而无怨言。荀卿所谓“与之书社三百,而富人莫之敢拒”者,即此事也。或问:“管仲子产孰优?”曰:“管仲之德,不胜其才。子产之才,不胜其德。然于圣人之学,则概乎其未有闻也。”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易,去声。处贫难,处富易,人之常情。然人当勉其难,而不可忽其易也。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公绰,鲁大夫。赵魏,晋卿之家。老,家臣之长。大家势重,而无诸侯之事;家老望尊,而无官守之责。优,有余也。滕薛,二国名。大夫,任国政者。滕薛国小政繁,大夫位高责重。然则公绰盖廉静寡欲,而短于才者也。胡氏①曰:“知之弗豫,枉其才而用之,则为弃人矣。此君子所以患不知人也。言此,则孔子之用人可知矣。”

  ①“胡氏”,清仿宋大字本作“杨氏”。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知,去声。成人,犹言全人。武仲,鲁大夫,名纥。庄子,鲁卞邑大夫。言兼此四子之长,则知足以穷理,廉足以养心,勇足以力行,艺足以泛应,而又节之以礼,和之以乐,使德成于内,而文见乎外。则材全德备,浑然不见一善成名之迹;中正和乐,粹然无复偏倚驳杂之蔽,而其为人也亦成矣。然亦之为言,非其至者,盖就子路之所可及而语之也。若论其至,则非圣人之尽人道,不足以语此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复加“曰”字者,既答而复言也。授命,言不爱其生,持以与人也。久要,旧约也。平生,平日也。有是忠信之实,则虽其才知礼乐有所未备,亦可以为成人之次也。程子曰:“知之明,信之笃,行之果,天下之达德也。若孔子所谓成人,亦不出此三者。武仲,知也;公绰,仁也;卞庄子,勇也;冉求,艺也。须是合此四人之能,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然而论其大成,则不止于此。若今之成人,有忠信而不及于礼乐,则又其次者也。”又曰:“臧武仲之知,非正也。若文之以礼乐,则无不正矣。”又曰:“语成人之名,非圣人孰能之?孟子曰:‘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如此方可以称成人之名。”胡氏曰“今之成人以下,乃子路之言。盖不复闻斯行之之勇,而有终身诵之之固矣。未详是否?”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公叔文子,卫大夫公孙拔也。公明姓,贾名,亦卫人。文子为人,其详不可知,然必廉静之士,故当时以三者称之。 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厌者,苦其多而恶之之辞。事适其可,则人不厌,而不觉其有是矣。是以称之或过,而以为不言、不笑、不取也。然此言也,非礼义充溢于中,得时措之宜者不能。文子虽贤,疑未及此,但君子与人为善,不欲正言其非也。故曰“其然岂其然乎”,盖疑之也。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要,平声。防,地名,武仲所封邑也。要,有挟而求也。武仲得罪奔邾,自邾如防,使请立后而避邑。以示若不得请,则将据邑以叛,是要君也。范氏曰:“要君者无上,罪之大者也。武仲之邑,受之于君。得罪出奔,则立后在君,非己所得专也。而据邑以请,由其好知而不好学也。”杨氏曰:“武仲卑辞请后,其迹非要君者,而意实要之。夫子之言,亦春秋诛意之法也。”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谲,古穴反。晋文公,名重耳。齐桓公,名小白。谲,诡也。二公皆诸侯盟主,攘夷狄以尊周室者也。虽其以力***仁,心皆不正,然桓公伐楚,仗义执言,不由诡道,犹为彼善于此。文公则伐卫以致楚,而阴谋以取胜,其谲甚矣。二君他事亦多类此,故夫子言此以发其隐。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 纠,居黝反。召,音邵。按春秋传,齐襄公无道,鲍叔牙奉公子小白奔莒。及无知弑襄公,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纠奔鲁。鲁人纳之,未克,而小白入,是为桓公。使鲁杀子纠而请管召,召忽死之,管仲请囚。鲍叔牙言于桓公以为相。子路疑管仲忘君事雠,忍心害理,不得为仁也。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九,春秋传作“纠”,督也,古字通用。不以兵车,言不***威力也。如其仁,言谁如其仁者,又再言以深许之。盖管仲虽未得为仁人,而其利泽及人,则有仁之功矣。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与,平声。相,去声。○子贡意不死犹可,相之则已甚矣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被,皮寄反。衽,而审反。霸,与伯同,长也。匡,正也。尊周室,攘夷狄,皆所以正天下也。微,无也。衽,衣衿也。被发左衽,夷狄之俗也。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谅,小信也。经,缢也。莫之知,人不知也。后汉书引此文,莫字上有人字。程子曰:“桓公,兄也。子纠,弟也。仲私于所事,辅之以争国,非义也。桓公杀之虽过,而纠之死实当。仲始与之同谋,遂与之同死,可也;知辅之争为不义,将自免以图后功亦可也。故圣人不责其死而称其功。若使桓弟而纠兄,管仲所辅者正,桓夺其国而杀之,则管仲之与桓,不可同世之雠也。若计其后功而与其事桓,圣人之言,无乃害义之甚,启万世反复不忠之乱乎?如唐之王圭魏征,不死建成之难,而从太宗,可谓害于义矣。后虽有功,何足赎哉?”愚谓管仲有功而无罪,故圣人独称其功;王魏先有罪而后有功,则不以相掩可也。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 僎,士免反。臣,家臣。公,公朝。谓荐之与己同进为公朝之臣也。 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文者,顺理而成章之谓。谥法亦有所谓锡民爵位曰文者。○洪氏曰:“家臣之贱而引之使与己并,有三善焉:知人,一也;忘己,二也;事君,三也。”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 夫,音扶。丧,去声。丧,失位也。 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仲叔圉,即孔文子也。三人皆卫臣,虽未必贤,而其才可用。灵公用之,又各当其才。尹氏曰“卫灵公之无道宜丧也,而能用此三人,犹足以保其国,而况有道之君,能用天下之贤才者乎?诗曰:‘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而不自度其能否矣。欲践其言,岂不难哉?

 陈成子弑简公。 成子,齐大夫,名恒。简公,齐君,名壬。事在春秋哀公十四年。 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朝,音潮。是时孔子致仕居鲁,沐浴齐戒以告君,重其事而不敢忽也。臣弑其君,人伦之大变,天理所不容,***得而诛之,况邻国乎?故夫子虽已告老,而犹请哀公讨之。 公曰:“告夫三子!” 夫,音扶,下“告夫”同。三子,三家也。时政在三家,哀公不得自专,故使孔子告之。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孔子出而自言如此。意谓弑君之贼,法所必讨。大夫谋国,义所当告。君乃不能自命三子,而使我告之邪?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以君命往告,而三子鲁之强臣,素有无君之心,实与陈氏声势相倚,故沮其谋。而夫子复以此应之,其所以警之者深矣。程子曰:“左氏记孔子之言曰:‘陈恒弑其君,民之不予者半。以鲁之众,加齐之半,可克也。’此非孔子之言。诚若此言,是以力不以义也。若孔子之志,必将正名其罪,上告天子,下告方伯,而率与国以讨之。至于所以胜齐者,孔子之余事也,岂计鲁人之众寡哉?当是时,天下之乱极矣,因是足以正之,周室其复兴乎?鲁之君臣,终不从之,可胜惜哉!”胡氏曰“春秋之法,弑君之贼,人得而讨之。仲尼此举,先发后闻可也。”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犯,谓犯颜谏争。范氏曰:“犯非子路之所难也,而以不欺为难。故夫子教以先勿欺而后犯也。”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君子循天理,故日进乎高明;小人殉人欲,故日究乎污下。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为,去声。程子曰:“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欲见知于人也。”程子曰:“古之学者为己,其终至于成物。今之学者为人,其终至于丧己。”愚按:圣贤论学者用心得失之际,其说多矣,然未有如此言之切而要者。于此明辨而日省之,则庶乎其不昧于所从矣。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 使,去声,下同。蘧伯玉,卫大夫,名瑗。孔子居卫,尝主于其家。既而反鲁,故伯玉使人来也。 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与之坐,敬其主以及其使也。夫子,指伯玉也。言其但欲寡过而犹未能,则其省身克己,常若不及之意可见矣。使者之言愈自卑约,而其主之贤益彰,亦可谓深知君子之心,而善于辞令者矣。故夫子再言使乎以重美之。按庄周称“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又曰:“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盖其进德之功,老而不倦。是以践履笃实,光辉宣着。不惟使者知之,而夫子亦信之也。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重出。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此艮卦之象辞也。曾子盖尝称之,记者因上章之语而类记之也。范氏曰:“物各止其所,而天下之理得矣。故君子所思不出其位,而君臣、上下、大小,皆得其职也。”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行,去声。耻者,不敢尽之意。过者,欲有余之辞。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知,去声。自责以勉人也。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道,言也。自道,犹云谦辞。尹氏曰:“成德以仁为先,进学以知为先。故夫子之言,其序有不同者以此。”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夫,音扶。方,比也。乎哉,疑辞。比方人物而较其短长,虽亦穷理之事。然专务为此,则心驰于外,而所以自治者疏矣。故褒之而疑其辞,复自贬以深抑之。谢氏曰:“圣人责人,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如此。”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凡章指同而文不异者,一言而重出也。文小异者,屡言而各出也。此章凡四见,而文皆有异。则圣人于此一事,盖屡言之,其丁宁之意亦可见矣。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逆,未至而迎之也。亿,未见而意之也。诈,谓人欺己。不信,谓人疑己。抑,反语辞。言虽不逆不亿,而于人之情伪,自然先觉,乃为贤也。杨氏曰:“君子一于诚而已,然未有诚而不明者。故虽不逆诈、不亿不信,而常先觉也。若夫不逆不亿而卒为小人所罔焉,斯亦不足观也已。”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 与,平声。微生,姓,亩,名也。亩名呼夫子而辞甚倨,盖有齿德而隐者。栖栖,依依也。为佞,言其务为口给以悦人也。 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疾,恶也。固,执一而不通也。圣人之于达尊,礼恭而言直如此,其警之亦深矣。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骥,善马之名。德,谓调良也。尹氏曰:“骥虽有力,其称在德。人有才而无德,则亦奚足尚哉?”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德,谓恩惠也。 子曰:“何以报德? 言于其所怨,既以德报之矣;则人之有德于我者,又将何以报之乎?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于其所怨者,爱憎取舍,一以至公而无私,所谓直也。于其所德者,则必以德报之,不可忘也。或人之言,可谓厚矣。然以圣人之言观之,则见其出于有意之私,而怨德之报皆不得其平也。必如夫子之言,然后二者之报各得其所。然怨有不雠,而德无不报,则又未尝不厚也。此章之言,明白简约,而其指意曲折反复。如造化之简易易知,而微妙无穷,学者所宜详玩也。

 子曰:“莫我知也夫!” 夫,音扶。夫子自叹,以发子贡之问也。 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不得于天而不怨天,不合于人而不尤人,但知下学而自然上达。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渐进耳,无以甚异于人而致其知也。然深味其语意,则见其中自有人不及知而天独知之之妙。盖在孔门,惟子贡之智几足以及此,故特语以发之。惜乎其犹有所未达也!程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在理当如此。”又曰:“下学上达,意在言表。”又曰:“学者须守下学上达之语,乃学之要。盖凡下学人事,便是上达天理。然习而不察,则亦不能以上达矣。”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 朝,音潮。公伯寮,鲁人。子服氏,景谥,伯字,鲁大夫子服何也。夫子,指季孙。言其有疑于寮之言也。肆,陈尸也。言欲诛寮。 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与,平声。谢氏曰:“虽寮之愬行,亦命也。其实寮无如之何。”愚谓言此以晓景伯,安子路,而警伯寮耳。圣人于利害之际,则不待决于命而后泰然也。

 子曰:“贤者辟世, 辟,去声,下同。天下无道而隐,若伯夷太公是也。 其次辟地, 去乱国,适治邦。 其次辟色, 礼貌衰而去。 其次辟言。” 有违言而后去也。程子曰:“四者虽以大小次第言之,然非有优劣也,所遇不同耳。”

 子曰:“作者七人矣。” 李氏曰:“作,起也。言起而隐去者,今七人矣。不可知其谁何。必求其人以实之,则凿矣。”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与,平声。石门,地名。晨门,掌晨启门,盖贤人隐于抱关者也。自,从也,问其何所从来也。胡氏曰“晨门知世之不可而不为,故以是讥孔子。然不知圣人之视天下,无不可为之时也。”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 荷,去声。磬,乐器。荷,担也。蒉,草器也。此荷蒉者,亦隐士也。圣人之心未尝忘天下,此人闻其磬声而知之,则亦非常人矣。 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 硁,苦耕反。莫己之己,音纪,余音以。揭,起例反。硁硁,石声,亦专确之意。以衣涉水曰厉,摄衣涉水曰揭。此两句,卫风匏有苦叶之诗也。饥孔子人不知己而不止,不能适浅深之宜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果哉,叹其果于忘世也。末,无也。圣人心同天地,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不能一日忘也。故闻荷蒉之言,而叹其果于忘世。且言人之出处,若但如此,则亦无所难矣。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 高宗,商王武丁也。谅阴,天子居丧之名,未详其义。 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言君薨,则诸侯亦然。总己,谓总摄己职。冢宰,太宰也。百官听于冢宰,故君得以三年不言也。胡氏曰:“位有贵贱,而生于父母无以异者。故三年之丧,自天子达。子张非疑此也,殆以为人君三年不言,则臣下无所禀令,祸乱或由以起也。孔子告以听于冢宰,则祸乱非所忧矣。”

 子曰:“上好礼,***易使也。” 好、易,皆去声。谢氏曰“礼达而分定,故民易使。”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修己以敬,夫子之言至矣尽矣。而子路少之,故再以其充积之盛,自然及物者告之,无他道也。人者,对己而言。百姓,则尽乎人矣。尧舜犹病,言不可以有加于此。以抑子路,使反求诸近也。盖圣人之心无穷,世虽极治,然岂能必知四海之内,果无一物不得其所哉?故尧舜犹以安百姓为病。若曰吾治已足,则非所以为圣人矣。程子曰:“君子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惟上下一于恭敬,则天地自位,万物自育,气无不和,而四灵毕至矣。此体信达顺之道,聪明睿知皆由是出,以此事天飨帝。”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孙、弟,并去声。长,上声。叩,音口。胫,其定反。原壤,孔子之故人。母死而歌,盖老氏之流,自放于礼法之外者。夷,蹲踞也。俟,待也。言见孔子来而蹲踞以待之也。述,犹称也。贼者,害人之名。以其自幼至长,无一善状,而久生于世,徒足以败常乱俗,则是贼而已矣。胫,足骨也。孔子既责之,而因以所曳之杖,微击其胫,若使勿蹲踞然。

 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 与,平声。阙党,党名。童子,未冠者之称。将命,谓传宾主之言。或人疑此童子学有进益,故孔子使之传命以宠异之也。 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礼,童子当隅坐随行。孔子言吾见此童子,不循此礼。非能求益,但欲速成尔。故使之给使令之役,观长少之序,习揖逊之容。盖所以抑而教之,非宠而异之也。

出自《论语》的成语有多少

按部就班:部、班:门类,次序;就:归于。按照一定的步骤、顺序进行。也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

白面书生:指缺乏阅历经验的读书人。也指面孔白净的读书人。

半心半意:指对人或事物缺乏诚心,只是敷衍应付。

兵微将乏:乏:缺乏。形容军队战斗力薄弱。

兵无斗志:士兵缺乏作战的决心和勇气。

不辨菽麦:菽:豆子。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麦子。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

不辨菽粟: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小米。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

不辩菽麦: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麦子。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

不经世故:经:经历;世故:人情世事的变故。形容缺乏为人处世的经验。

不识好歹:不知好坏。指愚蠢,缺乏识别能力。

不学无识:指没有学问,缺乏见识。

不知丁董:比喻不懂事,缺乏知识。

不知薡蕫:薡蕫:草名,质地柔软可制绳子。比喻不懂事,缺乏知识。

财匮力绌:指钱财缺乏,力量不足。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思:考虑。在物资丰富时要考虑到缺乏的日子,不要到了缺乏时才后悔。指应注意节约,不要浪费。

冲弱寡能:冲弱:幼小。幼稚而缺乏才能

初出茅庐:茅庐:草房。原比喻新露头脚。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缺乏经验。

粗俗之辈:指庄稼人或佃农,现指缺乏文化教养、行为、意识粗野庸俗的人。

蹈袭前人:蹈袭:因袭,沿用。因袭前人,缺乏创新。

东家丘:丘:孔丘。孔子的西邻不知孔子的学问,称孔子为“东家丘”。指对人缺乏认识,缺乏了解。

尔雅温文:尔雅:文雅。形容人态度温和,举动斯文。指缺乏斗争性,做事不大胆泼辣,没有闯劲。

耳食目论:耳食:轻信听来的话。像用耳朵吃饭而不知食物味道,像眼睛能看见细毛而不见睫毛。比喻轻信他人的话,缺乏确凿根据。

凡夫肉眼:比喻缺乏观察人的眼光。也比喻平凡的见识。

浮名绊身:绊:羁绊,束缚。虚浮的名声,使自身受到拘束,缺乏自由。

附庸风雅:附庸:依傍,追随;风雅:泛指诗歌。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顾头不顾脚:比喻只顾眼前,不顾今后,缺乏通盘打算。形容做事或考虑事不仔细周到。

广武之叹:广武:地名。为缺乏能人反使徒有虚名的人得意于一时而发出的感叹。

葫芦依样:依样画葫芦。比喻只是模仿,缺乏创造。

家长作风:家长:封建家庭中的一家之长。指个人专断,缺乏民主作风。

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不会挑担子,也拿不动什么东西。形容缺乏劳动锻炼的人。

嚼饭喂人:比喻把经过改写而缺乏新意的作品塞给别人。

久而不匮:匮:缺乏。指物资储蓄充足,在很长时间内不缺乏供应。

客囊羞涩:指旅途中缺乏财物。

空话连篇:连篇:整篇。整篇都是空话,缺乏具体内容。

枯燥乏味:枯燥:单调无趣。指单调缺乏情趣兴味。

老气横秋:老气:老年人的气派;横:充满。形容老练而自负的神态。现形容自高自大,摆老资格。也形容缺乏朝气。

老学究:指年老迂腐、缺乏想象力、狭隘空谈的人或在陈述或运用知识时过分强调细节的人。

冷血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的动物。比喻缺乏感情、对人对事冷漠的人。

茫无端绪:毫无头绪,纷乱缺乏条理。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匮:缺乏。人民的生计在于勤劳,勤劳就不会缺少衣食。

民无信不立:无信:缺乏信任;不立:立不起来人民如果对国家缺乏信任,这个国家就不稳固。

目光短浅:缺乏远见卓识的、只顾眼前利益的性质或状态。

目光如豆:目光:眼光。眼光象豆子那样小。形容目光短浅,缺乏远见。

暮气沉沉:暮气:黄昏时的烟霭;沉沉:低沉。形容精神萎靡不振,缺乏朝气。

囊橐萧然:囊橐:口袋。形容缺乏财物,没有什么积蓄。

囊橐萧瑟:囊橐:口袋。形容缺乏财物,没有什么积蓄。

懦弱无能:懦弱:软弱无能。形容胆小怕事,缺乏才能。

平淡无味:本指质性平和无味。后含贬义,多指平平常常,缺乏特色。

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不值得注意,缺乏魅力。

杞国忧天: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同“杞人忧天”。

杞国之忧: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同“杞人忧天”。

杞人忧天:杞: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杞县一带。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杞人之忧: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同“杞人忧天”。

杞天之虑: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同“杞人忧天”。亦省作“杞虑”。

巧妇做不得无面馎饦:馎饦:汤饼。如果没有米面,最灵巧的媳妇也做不出饭食来。比喻缺乏必要的条件,事情不可能做到。

缺心眼儿:缺乏心计或机智,尤指智力发育不健全。

缺衣无食:缺乏衣食。形容非常贫困。

仁柔寡断:谓柔弱而缺乏主见。

少年老成:原指人年纪虽轻,却很老练。现在也指年轻人缺乏朝气。

少吃缺穿:缺乏衣食。比喻贫困。

少衣缺食:缺乏衣食。比喻贫困。

书呆子:指只知读书而缺乏实际知识的人。

书生气:书生:读书人。常用来形容看问题简单、幼稚,对实际问题缺乏了解。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比喻办事缺乏好手,让能力一般的人出来负责。

思不出其位:思:考虑;位:职位。考虑事情不超过自己的职权范围。比喻规矩老实,守本分。也形容缺乏闯劲。

思不出位:思:考虑;位:职位。考虑事情不超过自己的职权范围。比喻规矩老实,守本分。也形容缺乏闯劲。

四平八稳:原形容身体各部位匀称、结实。后常形容说话做事稳当。也形容做事只求不出差错,缺乏积极创新精神。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随波漂流: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能随着别人走。

随波逐尘:犹言随波逐流。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能随着别人走。

随波逐流:逐:追随。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能随着别人走。

随世沉浮:沉浮:在水面上出没。形容缺乏操守,随俗俯仰。亦作“与世沉浮”、“随俗浮沉”。

头痛治头:指针对疼痛部位医治,不追究病因。比喻做事缺乏通盘***,被动应付,不从根本上彻底的解决。

未辨菽麦:菽:豆子。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麦子。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

温良恭俭: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等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温良恭俭让: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温文尔雅:温文:态度温和,有礼貌;尔雅:文雅。形容人态度温和,举动斯文。现有时也指缺乏斗争性,做事不大胆泼辣,没有闯劲。

无所作为:作为:作出成绩。没有做出任何成绩。指工作中安于现状,缺乏创造性。

无头告示:用意不明的文告。也指缺乏主要内容的官样文章。

无知妄说:妄说:胡说。缺乏知识,随意瞎说。

无知妄作:缺乏知识、不明事理而胡为。

五谷不分: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五音不全:五音:五声音阶上的五个级,宫、商、角、徵、羽,相当于简谱上的1、2、3、5、6;唐代以来叫合、四、乙、尺、工。指人缺乏音乐细胞。

袭蹈前人:袭:因袭;蹈:踩,引申为遵循。因袭前人,缺乏创新。

瞎子摸鱼:比喻做事盲目,缺乏调查研究。

小水长流:比喻做事一点一滴地进行,长期坚持不懈。也比喻节约使用财物,使之长期不缺乏。

孝思不匮:匮:缺乏。指对父母行孝道的心思时刻不忘。

幸灾乐祸:幸:高兴。指人缺乏善意,在别人遇到灾祸时感到高兴。

寻章摘句:寻:找;章:篇章;摘:摘录。旧时读书人从书本中搜寻摘抄片断语句,在写作时套用。指写作时堆砌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

言者不知:指多言多语的人缺乏智能。

言者弗知:指多言多语的人缺乏智能。同“言者不知”。

眼光如豆:指目光短浅,缺乏深远的见解。

一击即溃:溃:溃败。刚一交战就立即溃败。指军队缺乏战斗力。

一言堂:旧时商店表示不二价的匾。现比喻领导缺乏民主作风,独断专行,一个人说了算。

衣食不周:周:齐备。形容衣食缺乏,生活困窘。

依模画样:按照模式样子描摹。比喻单纯模仿,缺乏创新。

以聋辨声:让聋子分辨声音。比喻缺乏必要条件,事情无法弄清楚。

以盲辨色:让盲人去分辨颜色。比喻缺乏必要条件,事情无法弄清楚。

亦步亦趋:原意是说,你慢走我也慢走,你快走我也快走,你跑我也跑。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

意气用事:意气:主观偏激的情绪;用事:行事。缺乏理智,只凭一时的想法和情绪办事。

因循守旧:因循:沿袭;守旧:死守老的一套。死守老一套,缺乏创新的精神。

优柔不断:优柔:犹豫不决。指做事犹豫,缺乏决断。

优柔寡断:优柔:犹豫不决;寡:少。指做事犹豫,缺乏决断。

有勇无谋:只有勇气,没有计谋。指做事或打仗只是猛打猛冲,缺乏***,不讲策略。

缘悭一面:悭:欠缺。缺乏缘份,没有和对方会面一次的机会。

凿空立论:凿空:缺乏根据,牵强附会。比喻本来缺乏根据,却挖空心思穿凿附会地作出论断。

凿空之论:凿空:缺乏根据。空泛而没有根据的言论。

赒穷恤匮:赒:周济,救济;恤:抚恤;匮:缺乏,不足。接济救助鳏寡孤独及其他贫困的人。

逐浪随波:逐浪:追逐浪潮;随波:随顺波流。喻指一个人缺乏主见,总是随顺时尚,人云亦云。

筑室道谋:筑:建造;室:房屋;道谋:与过路的人商量。比喻做事自己没有主见,缺乏***,一会儿听这个,一会儿听那个,终于一事无成。

筑室谋道:筑:建造;室:房屋;谋道:与过路的人商量。比喻做事自己没有主见,缺乏***,一会儿听这个,一会儿听那个,终于一事无成。

觉悟《道德经》,思不出位、拒绝诱惑

《学而篇第一》

1、学而时习之2、不亦乐乎4、巧言令色5、一日三省6、三省吾身7、入孝出悌8、行有余力9、贤贤易色10、言而有信11、慎终追远12、温良恭俭让13、小大由之14、敏于事慎于言15、贫而乐道16、精益求精17、告往知来

《为政篇第二》

1、众星拱北2、北辰星拱3、一言以蔽之4、三十而立5、而立之年6、不惑之年7、知命之年8、耳顺之年从心所欲10、犬马之养11、因材施教12、温故知新13、君子不器14、周而不比1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6、异端邪说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18、多闻阙疑19、言寡尤,行寡悔20、举直措枉2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22、见义勇为

《八佾篇第三》

1、是可忍,孰不可忍2、杞宋无征3、了如指掌了若指掌如指诸掌4、告(gù)朔饩(xì)羊5、爱礼存羊6、乐而不*7、哀而不伤8、成事不说9、既往不咎不咎既往10、尽美尽善

《里仁篇第四》

1、里仁为美2、造次颠沛3、观过知仁4、朝闻夕死5、恶衣恶食6、无适无莫7、一以贯之8、见贤思齐9、游必有方10、一则以喜,一则以惧11、讷言敏行

《公冶长篇第五》

1、瑚琏之器2、闻一知二3、闻一知十4、朽木不雕朽木难雕朽木不可雕5、朽木粪土朽木粪墙6、听其言而观其行7、敏而好学8、不耻下问9、善与人交10、三思而行三思而后行11、愚不可及12、斐然成章13、不念旧恶14、安老怀少15、计过自讼

《雍也篇第六》

1、行不贰过2、迁怒于人3、肥马轻裘乘肥衣轻4、周急继乏周急济贫周贫济老5、犁生骍角6、一箪一瓢7、箪食瓢饮8、陋巷箪瓢9、不改其乐10、不堪其忧11、行不由径12、祝鮀之佞13、文质彬彬14、敬而远之15、先难后获16、乐山乐水17、从井救人18、博文约礼19、中庸之道20、博施济众21、立人达人22、能近取譬

《述而篇第七》

1、述而不作2、信而好古3、爱素好古4、学而不厌5、诲人不倦6、不愤不启7、不悱不发8、举一反三9、一举三反10、一隅三反11、用行舍藏12、一虎不河13、暴虎冯河14、死而无悔15、临事而惧16、执鞭随蹬17、不知肉味三月不知肉味18、求仁得仁19、饮水曲肱20、饭蔬饮水21、曲肱而枕22、乐在其中23、富贵浮云24、发愤忘食25、乐以忘忧26、不知老之将至27、生而知之28、怪力乱神29、三人行必有我师30、择善而从

《泰伯篇第八》

1、战战兢兢2、如临深渊3、如履薄冰4、人之将死,其言也善5、犯而不校6、六尺之孤7、托孤寄命8、任重道远9、死而后已10、笃信好学11、不在其位,不谋其政12、学如不及,犹恐失之13、巍巍荡荡14、卑宫菲食

《子罕篇第九》

1、斯文扫地2、空空如也3、仰之弥高4、循循善诱5、欲罢不能6、韫椟而藏7、待贾而沽待价而沽8、善贾而沽9、炫(zuì)玉自售10、逝者如斯11、不舍昼夜12、为山止篑13、苗而不秀14、秀而不实15、后生可畏16、年富力强17、知过必改18、不忮不求19、松柏后凋20、岁寒松柏21、岁寒知松柏22、勇者不惧

《乡党篇第十》

1、侃侃而谈2、侃侃訚訚(yín)3、鞠躬屏气4、敛容屏气5、屏气凝神6、屏声敛息8、适可而止

《先进篇第十一》

1、三复白圭2、三复斯言3、不得其死4、一仍旧贯5、言必有中6、登堂入室升堂入室7、过犹不及8、鸣鼓而攻鸣鼓而攻之10、一日之长11、有勇知方12、春风沂水13、沂水弦歌14、沂水舞雩(yú)

《颜渊篇第十二》

1、克己复礼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内省不疚4、司马牛之叹5、死生有命,富贵在天6、恭而有礼7、四海之内皆兄弟8、浸润之谮9、足食足兵10、必不得已11、一言既出,驷马难追12、驷不及舌13、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14、片言折狱15、成人之美16、风行草偃17、化若偃草18、察言观色19、一朝之忿20、以文会友

《子路篇第十三》

1、名正言顺名不正言不顺2、手足无措无所措手足3、鲁卫之政4、胜残去杀5、一言兴邦6、一言丧邦9、迩安远至10、欲速不达欲速则不达11、父为子隐12、子为父隐13、言必信,行必果14、斗筲之人15、斗筲之器16、和而不同17、刚毅木讷

《宪问篇第十四》

1、危言危行2、没齿无怨3、见危授命4、谲而不正5、一匡天下6、披发左衽(rèn)7、匹夫匹妇8、匹夫沟渎9、匹夫小谅10、文子同升11、大言不惭12、思不出位13、夫子自道14、以德报怨15、以直报怨16、以德报德17、怨天尤人18、循序渐进19、下学上达20、知其不可而为之21、深厉浅揭

《卫灵公篇第十五》

1、在陈之厄2、君子固穷3、无为而治4、参前倚衡5、志士仁人6、求生害仁7、杀身成仁8、成仁取义取义成仁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1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11、言不及义12、好行小慧13、群而不党14、以言举人15、以人废言16、不以人废言17、直道而行18、小不忍则乱大谋19、众好众恶20、当仁不让21、敬事后食22、有教无类23、道不相谋24、不相为谋

《季氏篇第十六》

1、陈力就列2、持危扶颠3、开柙出虎4、玉毁椟中5、龟玉毁椟6、既来之,则安之7、分崩离析8、大动干戈9、祸起萧墙10、事在萧墙11、直谅多闻12、在色之戒13、血气方刚14、困而不学15、隐居求志16、求志达道17、过庭之训18、诗礼之训

《阳货篇第十七》

1、怀宝迷邦2、岁不我与3、时不我与4、割鸡焉用牛刀5、磨而不磷6、涅而不缁7、不磷不缁8、磨而不磷,涅而不缁9、色厉内荏10、穿窬之盗11、匏(páo)瓜空悬12、道听涂说13、患得患失14、无所不至15、恶紫夺朱16、以紫乱朱以紫为朱17、免怀之岁18、饱食终日19、无所用心20、博弈犹贤21、居下讪上

《微子篇第十八》

1、枉道事人2、父母之邦3、季孟之间4、来者可追5、不敢问津6、四体不勤,五谷不分7、降志辱身8、无可无不可

《子张篇第十九》

1、见危致命2、文过饰非3、即温听厉4、小德出入5、有始有终6、有始有卒7、学而优则仕8、恶居下流9、文武之道10、学无常师11、赐墙及肩12、门墙桃李13、生荣死哀

《尧曰篇第二十》

1、兴灭继绝存亡继绝继绝存亡2、惠而不费3、望而生畏4、不教而杀不教而诛

以思为开头的成语?

觉悟《道德经》,思不出位、拒绝诱惑

《道德经》云:民不畏死, 奈何以死惧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 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生杀大权不可取代“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说一般人并不怕死,以做生意的人来讲,中国老古话说:“杀头的生意有人做,赔本的生意没人做。”只要有钱赚他敢冒险,不怕杀头;如果不赚钱要赔本,绝对没人会干的。为什么会如此?因为“民不畏死”之故,人并不是真正的怕死,所以“奈何以死惧之”。从老子这句话看到春秋战国时代,都是以死来威胁,作为统治的方法,这是最笨的事情。现在有些集权统治的国家也是走这个路线,杀了那么多人,而其人民真的怕了吗?没有。人们会怨恨反抗,就是基于这个威胁,所以说没有用,因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使说人的心里真怕死的话,当局就可以用杀来威吓,天下岂不是就可以得到太平了吗?但是,根据历史的法则,越杀越不太平,越以杀统治越造成社会的不安和愤怒。孟子也曾说过“不嗜者能一之”,“一”就是统一,政治的王道思想,不是理想主义,而是非常现实,真正的仁慈,就是最高的手段,也是最高的成功。不过,如果把仁慈视做手段运用,那就犯了错误,也就不会成功。这是老子说的道理

“常有司杀者杀”,人们常以杀去威胁人,以为权威可以控制一切,这是绝对错误的。在哲学上的道理来说,宇宙间真正的赏罚就是“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地生万物,同时也杀万物,因为结束你的时候正是爱护你。秋天到了,万物必定凋零,今年的草木凋零了,明年的草木生长得更茂盛。不经过这一杀,就没有下一次的生,所以生杀之间或利害之间,的确很难评断。人的生死之间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老子提出来“常”,那是一个永恒无形的存在,这个“常有司杀者”,等于管理生杀的权柄。“司杀者杀”,只有它有能力、有道德、有理,可以杀。

老子说,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头的人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的。由此可联想到两个成语,一是越俎代庖,即厨师就算不做祭祀,用的饭菜管祭祀的人也不能越位来代他下厨做菜。比喻超出自己职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二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是孔子的话,是说一个人应该做自己该做的,不要思考自己不该思考的。曾子说:“思不出其位”,也是同样的意思。

小张是个很活跃的女孩,点子多,做事有股冲劲儿。刚到公司时,她的表现让领导颇为满意,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小张更加自信,觉得工作形势一片大好。

有一次,她所在的部门开会,但到了会议室才发现别的部门还没有开完会,于是大家就在门口等候。小张却一个人跑了进去,并且对这个部门的工作发表了一通自己的见解,告诉大家应该如何如何。她哪里知道这番指手画脚的评论,让这个部门的同事十分反感。

这样的事一次又一次发生,对于任何人的工作,她都要发表一通评论,自认为别人都没有她想得多、想得好。

直到有一次,一个需要领导签字的合同,她竟自作主张给签了。当领导问起她时,小张竟然说:“我觉得没什么问题,所以就签了。”

结果可想而知,她很快就被解雇了。小张是位思维活跃的员工,可惜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她不仅到处评论他人的工作。最后竟然还越俎代庖,替领导做主,犯了职场大忌。

其实,如果她能正确定位、脚踏实地,多把自己活跃的思维用在本职工作上,多提有价值的建议。完全能够成为领导的得力助手。在企业里,有些人从不主动做事,总希望别人包揽一切,自己坐在那里拿拿工资、拿拿奖金就行了。而与此相反的另一个极端则是一些自以为是的有为青年总喜欢越俎代庖,事事都要插上一手。这种工作热情应该鼓励,但超过了度,好事就会变成坏事。

黄大学一毕业就进了一家高科技公司,由于专业对口,他在公司如鱼得水。很快成了技术人员中的佼佼者,颇受经理重视,经理为人不错,常向下属征求意见,而且向来很看重年轻人。

于是小黄就将自己对公司管理方面的一些看法,直截了当地向经理提出。一开始经理还很高兴,直夸他将公司的事业当做自己的事业。小黄也因此开始飘飘然起来,隔三差五向经理指出,管理上的不当之处,甚至还不经意间流露出对经理的轻视。时间一长,经理心里厌烦了,最后胡乱找了个理由就将他辞退了。

同事们得出一致的结论。经理雇佣小黄是因为看重他的技术,而不是每天让他在企业管理方面说三道四。相信再大度的领导都很难接受下属一而再、再而三的指责自己的管理行为。

多动脑子,积极提出建议当然是好的。事实上,每一个开明的领导都会喜欢这样的下属。但是,领导需要的是,在了解情况后认真思考而得出有针对性的建议,而不是超越自己的职权范围胡乱呱噪。有些年轻员工在得到肯定后,就有些飘飘然,心浮气躁,忘乎所以,对什么事都喜欢别具一格表一下态,并热衷于给别人提意见和建议。但是,如果你的这个职能部门的工作方式和内容都不懂,你的意见又有何价值?你的话又怎能服众呢?指手画脚只会惹人反感罢了。

《道德经》云: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统治者如果把自己当做民众的天,就会把民众据为己有,高高处于民众之上,骑在民众的头上作威作福,用国家的暴力机器肆意生杀掠夺,所以老子轻蔑地把他们称作“居其上者”。百姓为什么常常遭遇饥荒民不聊生,是因为在上的统治者吞吃的赋税太多,所以民众才陷于饥饿,故称“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人民之所以难以统治,是因为在上的统治者政令繁苛,喜欢有所作为,所以民众就难以统治,故称“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人民之所以轻生冒死,是因为在上的统治者养尊处优,把民脂民膏都搜刮干净了,民众觉得生不如死也就不怕死了,所以拼死起来反抗,故称“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有道的圣君既不以自生为生而以天下苍生为生,也不恣意妄为而处无为之事,是为“无以生为者”。无道的统治者只考虑自己的荣华富贵,追求生生之厚而不管百姓的死活,是为“贵生者”。唯有不过分追求生活享受和作为的人,要比过分贪求奢侈生活的人贤明,故称“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老子对繁重的经济剥削进行了指责,对执政者提出了严重警告。老子揭示了老百姓与执政者之间的矛盾对抗。他认为,宽容的政治比暴虐的政治要高明得多。因为执政者赋税太重,多行暴政贪图奢侈,人们就会因此遭受饥饿,难以治理。轻视死亡,终将铤而走险,纷纷造反,执政者也由面临倒闭死亡的命运。从根本上讲,人民的反抗是由执政者的苛政和沉重的租税所引起的,也就是说,剥削与高压是政治祸乱的最深层的原因。面对深重的压迫,为了生存,老百姓没有选择的余地,只有奋起抗争,这一条路可走。死亡在他们看来已经不再可怕。

如何才能减少人民的苦难,使人民安居乐业,不去铤而走险呢?老子给出的方法是,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

小鱼问大鱼道:“妈妈,我的朋友告诉我,钓饵上的东西是最美的,可就是有点儿危险。怎样才能尝到这种美味而又保证安全?”

“我的孩子,”大鱼说,“这两者不能并存的,最安全的办法就是绝不去吃它。”

“可它们说,那是最便宜的,因为它不需付出任何代价。”小鱼说。

“这可完全错了,”大鱼说,“最便宜的很可能是最贵的,因为它希图别人付出的代价是整个生命。你知道吗,它里面裹着一只钓钩?”

“要判断里面有没有钓钩,必须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呢”小鱼问。

“那原则就是你刚才说的。”大鱼说,“一种东西,味道最美,又最便宜,似乎不用付出任何代价,钓钩很可能就藏在里面。”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诱惑,手握大权是诱惑,获取暴利是诱惑,惬意享受是诱惑,痛快玩耍也是诱惑。在生命的旅程中,我们唯有学会拒绝诱惑。

陶渊明辞去官职居住在一个宁静的村庄,因此有了“***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独立人格。周敦颐拒绝官场***,才有了出淤泥而不染的洁身自好。王冕淡泊名利,留下了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佳话。他们都学会了拒绝名利与金钱的诱惑,因此流芳千古。

物质享受方面要求多了会妨碍精神境界的提高。因此,在对待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时,要善于引导自己,追求更高精神生活,努力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而在物质享受方面,则不宜要求太高太多。

在拒绝物质诱惑方面,孔子与老子有着相似的观点,他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一个人总以吃穿不好,维持心思都放在追求物质享受方面,那就很难谈得上树立远大的理想了。

孔子赞扬学生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在孔子看来,颜回洒脱淡泊而不去计较个人物质生活的困难是个有志向的人。他还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吃粗粮喝水,把手臂当作做枕头,乐意也在其中了,用不道义的手段弄来的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一样。

此外,孔子还教导学生:“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谋求的是道而不去谋求衣食。耕作,常常会有饥饿;学习,往往得到棒禄。君子担忧是否能学到道,不担忧贫穷。

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不应迷恋和陶醉于眼前的物质享受,更不能为了追求一时享乐而去贪图不义之财,葬送自己的前途。

话虽如此,但很多年轻人意志薄弱,贪图玩乐享受,常常是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不懂得拒绝惬意、享受、痛快玩耍的诱惑,这种追求不过是物质生活,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表现。这样的生活就如同一杯白开水,毫无营养可言。

丁俊贵

2021年7月29日

需要一篇演讲稿关于论语中的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这句话为核心论点展开论述的稿子 5分钟左右

一 以思开头的四字成语

思断义复绝

感情破裂。制多指夫妻离异。

思不出位

思:考虑;位:职位。考虑事情不超过自己的职权范围。比喻规矩老实,守本分。也形容缺乏闯劲。

思潮起伏

思想活动极频繁。

思患预防

想到会发生祸患,事先***取预防措施。

思前想后

思:考虑;前:前因;后:后果。对事情发生的缘由,发展后果,作再三考虑。

思如涌泉

才思犹如喷出的泉水。形容人的才思敏捷,才力充沛。

思深忧远

思虑得深,为久远的事操心。形容考虑周到。

思贤如渴

如渴:如口渴思饮那般,形容迫切。比喻迫切的想延致有才德的人。

思所逐之

盘算着如何驱赶他们。

思妇病母

指因想念妻子欲归家乡而托言母病。比喻作伪。

思归其雌

指退藏潜服。

思绪万千

思绪:思想的头绪。万千:极多。指思想的头绪相当多,思虑复杂多端。

waltz_tz

|

2012-02-07

103

0

二 思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思不出位

2012年抄08月

成语解释:袭 思:考虑;位:职位。考虑事情不超过自己的职权范围。比喻规矩老实,守本分。也形容缺乏闯劲。成语出处: 《易·艮》:“《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则虑周也。 ◎章炳麟《分镇

思贤如渴

2012年08月

思深忧远

2012年08月

思如涌泉

2012年08月

思绪万千

2012年08月

思妇病母

2012年08月

思潮起伏

2012年08月

思患预防

2012年08月

思归其雌

2012年08月

思前想后

2012年08月

三 “思”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思”字开头的成语:

1、成语: 思断义绝

拼音: sī àn yì jué

解释: 感情破裂。多指夫妻离异。

2、成语: 思潮起伏

拼音: sī cháo qǐ fú

解释: 思想活动极频繁。

出处: 王宗仁《夜明星》:“我睡不着,走出帐篷,站在一个土坡上,望着漫山遍野的夜明星,思潮起伏。”

3、成语: 思古之情

拼音: sī gǔ zhī qíng

解释: 思:想念;古往昔;情:情感。怀念往昔的一种情感。

出处: 汉·班固《西都赋》:“愿宾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宋书·索虏传》:“于时戎车外动,王命相属,裳冕委蛇,轺轩继路,旧老怀思古之情,行人或为之殒涕。”

举例造句: 一白一黑这两种简单明快的食物引起我的幽幽思古之情。 ——苏童《南方的堕落》

4、成语: 思若泉涌

拼音: sī ruò quán yǒng

解释: 思:思绪,文思。指人的文思如泉水涌出。形容文思丰富敏捷。

出处: 宋·王禹偁《谢赐御制月诗表》:“伏惟尊号皇帝陛下精心六义,思若泉涌,锐意万机,居多暇曰。”

5、成语: 思前想后

拼音: sī qián xiǎng hòu

解释: 思:考虑;前:前因;后:后果。对事情发生的缘由,发展后果,作再三考虑。

出处: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2回:“且闻太师见后无袭兵,领人马徐徐而行;又见折了余庆,辛环带伤,太师十分不乐,一路上思前想后。”

举例造句: 一路上思前想后,苦无良策。 ——金庸《笑傲江湖》

四 以思开头的成语

思如涌泉

才思犹如喷出的泉水。形容人的才思敏捷,才力充沛。

思患预防

想到会发生祸患版,事先***取预防措施。

思前权想后

思:考虑;前:前因;后:后果。对事情发生的缘由,发展后果,作再三考虑。

思潮起伏

思想活动极频繁。

思贤如渴

如渴:如口渴思饮那般,形容迫切。比喻迫切的想延致有才德的人。

思断义绝

感情破裂。多指夫妻离异。

思不出位

考虑事情不超过自己的职分。

思妇病母

谓因想念妻子欲归家乡而托言母病。喻作伪。

思归其雌

谓退藏潜服。语本《老子》:“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思深忧远

思虑得深,为久远的事操心。形容考虑周到。

思所逐之

盘算着如何驱赶他们。

思绪万千

思绪:思想的头绪。万千:极多。指思想的头绪相当多,思虑复杂多端。

五 请问思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思前想后

思绪万千

思断义绝

思朝起伏

思深忧远

思贤如渴

六 以"思"字开头的成语

思断义绝

思之千里

思不出位

思潮起伏

思妇病母

思归其雌

思患预防

思前想后

思如涌泉

思深忧远

思所逐之

思贤如渴

思绪万千

七 思字开头的成语

思断义绝 感情破裂.多指夫妻离异.

思不出位 思:考虑;位:职位.考虑事情不超过自己的内职权范围.比喻规矩容老实,守本分.也形容缺乏闯劲.

思潮起伏 思想活动极频繁.

思患预防 想到会发生祸患,事先***取预防措施.

思前想后 思:考虑;前:前因;后:后果.对事情发生的缘由,发展后果,作再三考虑.

思如涌泉 才思犹如喷出的泉水.形容人的才思敏捷,才力充沛.

思深忧远 思虑得深,为久远的事操心.形容考虑周到.

思贤如渴 如渴:如口渴思饮那般,形容迫切.比喻迫切的想延致有才德的人.

思所逐之 盘算着如何驱赶他们.

思妇病母 指因想念妻子欲归家乡而托言母病.比喻作伪.

思归其雌 指退藏潜服.

思绪万千 思绪:思想的头绪.万千:极多.指思想的头绪相当多,思虑复杂多端.

八 开头是思的成语

思开头的成语 :

思前想后、

思潮起伏、

思绪万千、

思所逐之、

思深忧远、专

思虑营营、

思妇病母、

思前属虑后、

思过半矣、

思归张翰、

思患预防、

思不出位、

思虑恂达、

思绪云骞、

思如泉涌、

思念存想、

思归其雌、

思睿观通、

思古之情、

思前算后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是贬义词的吗? 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详解:这是一个几乎所有中国人都知道的句子,但基本上没有人能真明白其意思。通常的解释大致都是“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要考虑那个职位上的政事。”由于这样的解释经常被指责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不思进取。因而就此有了许多借题发挥的申辩来把这个似乎是贬义的话褒义化。例如说“关键是要找准自己的位置,不在其位不了解情况,隔行如隔山,谈论起来于事无补,反而添乱,还是素其位而行,安宁本分为好”等等,诸如此类的,都是将错就错,错上加错,岂真知何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哉!

以前所有的解释,都因为其人见识、心量太小,孔中窥天,又岂能真识孔子?针对本章,前几章反复提到“无所位而生其本、无所本而生其位”,何谓“位”?就是指变化的位次。例如《易经》乾卦,从“初九”到“上九”,就是不同的位次,对应着变化的不同状态。而一切都从也只能从现实出发,现实在什么阶段,什么位次,是必须首要分析的问题。相应的,“其政”必须要与“其位”相适应。“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是“不谋不在其位之政”,不谋划与现实变化的位次不符的政事、政治关系、政治制度、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等等。归根结底,不在其位而谋其政,就是历史上一切乌托邦悲剧的总根源。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在马克思对社会总体结构的考察中,有所谓的“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之说,这其实就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在社会总体结构运动中的特殊表述。马克思是以生产力的变化位次来界定社会总体结构位次的,而“其政”必须适应“其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可能超越生产力的位次而行高位次生产力所对应的生产关系。同样,“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也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对社会结构内部关系的特殊表述。可惜,历史上真明白“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除了孔子,也就马克思了。虽然他们的表述不同,但其内涵是一致的,还是那句话:孔子、马克思,总是那么心心相印。

而违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恶果,在历史上数不胜数,为什么这样?因为那些人对“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没有认识,把现实乌托邦化从而抛弃现实最终被现实所抛弃,更不知道要“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如此一来,不出现那些闹剧、悲剧才怪了。那些喊着要打倒“孔家店”的人,例如鲁迅、胡适之流,连“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都搞不懂,还好意思厚着脸皮去鲁莽、去胡扯,真是有史以来最***之徒,不对之正本清源,难道还让他们继续遗毒后世?必剿之灭之而后快!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禅师执笔于公元2006年11月12日中午12点05分

详解:“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刚在上一章说完,怎么又说一次?其实,在原来《论语》的排序中,上一章出在《泰伯》一篇,而这一章出在《宪问》一篇,由此也见原来编排的混乱。前章,只记录了孔子的原话,而本章,增加了曾参(孔子关门***)的话。但就是他这话,使得千古以来无知之徒的错解错上加错。当然,责任不在曾参,只是更暴露了无知之徒妄言《论语》、妄批《论语》的可笑。

先引用一个通常的关于本章的解释:“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那么,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了。不过,谋其政也应“思不出其位”,不越出自己的职位范围考虑问题”。这类的解释,都是错得一塌糊涂。而对于该句的批判,在现代,最出名的可能要算鲁迅在《且介亭杂文·隔膜》里的冷嘲热讽,引用如下:“奴隶只能奉行,不许言议;评论固然不可,妄自颂扬也不可,这就是“思不出其位”。譬如说:主子,您这袍角有些儿破了,拖下去怕更要破烂,还是补一补好。进言者方自以为在尽忠,而其实却犯了罪,因为另有准其讲这样的话的人在,不是谁都可说的。一乱说,便是“越俎代谋”,当然“罪有应得”。倘自以为是“忠而获咎”,那不过是自己的胡涂。”这以打倒孔家店为忽悠的鲁迅小儿,因此文就把自己的无知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架上。他根本就不知何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更不知何谓“君子思不出其位”。以其陋识而发如此***之言,其人之***便可想而知。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真义,在上一章里已经说了,不再赘言。至于“君子思不出其位”,朱熹比鲁迅等白话痴儿还是要高明一点的,至少知道这其实是《易经》“艮卦”象辞的引用,也就是说,朱熹正确地指出了,曾参是引用《易经》“艮卦”象辞来解释、印证“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当然,这其实也不需要什么工夫,对四书五经熟悉的人,都知道“君子思不出其位”这话的出处。但知道出处并不意味着真明白,朱熹比鲁迅之流也就好这一点儿,至于意义上,都是蛤蟆跳水、扑通扑通。更有今人李泽厚,认为曾参相对孔子可以有多种原因、解释的话显得太保守了,证明其根本就不知何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更不知道何谓“君子思不出其位”。

“艮卦”,其象“兼山”,两座大山夹着,《彖传》说“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这是什么意思,就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是上一章里相应的解释。对于喜欢扑通扑通的,以为本作者所解是胡编乱造,故意曲解圣解孔子的意思,但却不知道,作者所解皆不出孔子其义,象辞、《彖传》也是孔子所写,即使像钱穆之流,怀疑象辞、《彖传》是后出,但也不可否认象辞、《彖传》所论是孔子、儒家所认同的。而由《论语》、象辞、《彖传》之契合,可见本文解释的客观公正、不偏不倚。

六经且不能注我,更非我注六经,巨著《论语》、圣人孔子,作者李彪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视角而生其视角,看孔子、马克思的思想如己一般,所以才如此轻易就能发前人所未发,炼《论语》500多章散金为一金刀,横扫两千多年来一切陈言滥调。能有如此之解,并非需要熟读《论语》多遍。说实话,本作者也没太认真研读《论语》,只是见其文就自识其义,一气贯通,如见故物,如观掌中果,实不用多遍研读才明白、贯通?

回到本章,“君子思不出其位”,“思”不是通常鲁迅、钱穆、李泽厚等所认为的“思想”,而是“司”的通***,“司”什么?政,和“为政”是一个意思。“君子”,“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人,“思不出其位”,就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相应的解释可参考上一章。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这就是君子行“圣人之道”必须时刻谨记的。《彖传》的话,这里就不详细解释了。

但有一点必须指出:“时”,不是依其时或与时俱进的意思,而是本书最开始几章反复强调的“与天其时而天与其时”;“止”,何谓“止”?就是上几章反复强调的“无所位而生其本、无所本而生其位”,这才是“止”,而不是通常所理解的“驻守、居住、停止、止息、阻止”等所谓的“止”。

“君子思不出其位.”里面曾子指的是谁

应该不是贬义词吧。它的意思是: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语出《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宪问》亦有此语。其旨 “欲各专一于其职”(刘宝楠《论语正义》)。也是儒家一贯的处世态度。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后孟子又言“位卑而言高,罪也”;《中庸》也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均与此。

1、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曾子指的是

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山东嘉祥县)。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之一,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曾子主张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著写了《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奉为“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

2、含义

曾子说:“君子考虑问题,从来不超出自己的职位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