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緼请火,束蕴请火文言文翻译和原文

tamoadmin 成语俗语 2024-06-11 0
  1. 媪的文言文
  2. 束缊请火文言文翻译
  3. 媪文言文
  4. 束蕴请火文言文古事解释
  5. 跪求《汉书·蒯通传》全文及翻译!!主要是翻译!谢谢!!!

臣里妇与里母相善。妇见疑盗肉,其姑去之,恨而告於里母,里母曰:‘安行。今令姑呼汝。’即束蕴请火去妇之家,曰:‘吾犬争肉相杀,请火治之。’姑乃直使人追去妇还之。

我家乡的一位妇女和一位老妈妈关系很好。妇女在家中被怀疑偷了肉,她的婆婆赶走了她.妇女心中怨恨,告诉了和他关系好的老妈妈. 老妈妈说:“你先慢慢地走,我让你婆婆去追你。”于是(老妈妈)拿着一束柴禾到了妇女家里,说:“我家的狗因争肉互相咬死了,借你家的火烹煮了它们。”妇女的婆婆于是赶紧让人把妇女追了回来。

里:家乡

束緼请火,束蕴请火文言文翻译和原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妇:妇女

母:妈妈

相善:关系非常好

媪的文言文

1. 束缊请火 文言文翻译 急

查东西建议上百度百科

束缊请火 拼音:shù yùn qǐng huǒ 解释:束缊:束一扎可烧的***为火把;请火:借火。搓麻为引火绳,向邻家讨火。比喻求助于人。也比喻为人排难解纷。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求人 近义词束缊还妇、束缊举火 出处:《汉书·蒯通传》:“即束缊请火于亡肉家。” 用乱麻搓成引火物,持之向邻家讨火点燃。《汉书·蒯通传》: “臣之里妇,与里之诸母相善也。里妇夜亡肉,姑以为盗,怒而逐之。妇晨去,过所善诸母,语以事而谢之。里母曰:‘女安行,我今令而家追女矣。’即束缊请火於亡肉家,曰:‘昨暮夜,犬得肉,争斗相杀,请火治之。’亡肉家遽追呼其妇。”《韩诗外传》卷七亦有此说,“缊”作“蕴”。后用为求助于人之典。唐李德裕《积薪赋》:“时束缊以请火,访蓬茨於善邻。”缊,一本作“蕴”。亦省作“束缊”、“束蕴”。唐骆宾王《上瑕丘韦明府君启》:“是以临邛遣妇,寄束缊於齐邻;邯郸下客,效处囊於赵相。”宋林逋《和酬周寺丞》:“门横野水席凝尘,束缊谁能问乞邻?”亦用为不出儿媳之典。

2. 文言文 束缊请火 译文 原文开头是 ‘臣之里妇,与里之诸

我以前居住在一个巷子里,隔壁有一家的媳妇和婆婆吵架了,因为婆婆发现家里不见了一块肉,认为是媳妇偷吃了,于是要赶媳妇出门,这个媳妇临走的时候和邻居们告别,邻居们都知道她是好人,婆婆冤枉她了,其中有一个人想了个办法,就对这个媳妇说,你慢慢走,我有办法让你婆婆出来把你追回家。

然后,这个邻居就拿了一个束麻的火把,到这个恶婆婆家敲门,对恶婆婆说‘昨天我们家的两只狗不知从哪里叼来一块肉,抢来抢去,都得了重伤死掉了,我想借个火来把它们烧了’。恶婆婆一听明白了,原来肉是被狗偷了啊,自己错怪好媳妇了,果然马上去把媳妇追了回来。

3. 束媪请火文言文

成语“ 束緼请火” 发音 shù yùn qiǐng huǒ 又作 “束蕴请火”解释 緼(蕴):乱麻,可束以燃火;请火:乞火,讨火。搓乱麻为讨引火绳,向邻家讨火。

出处 汉·班固《汉书·蒯通传》:“里妇夜亡肉,姑以为盗,怒而逐之。晨妇去,过所善诸母,语以事而谢之。里母曰:‘女(汝)安行,我今令而(女)家追女(汝)矣。’即束緼请火于家亡肉,曰:‘昨暮夜,犬得肉,争斗相杀,请火治之。’亡肉家遽追呼其妇。”

还有一种原文为:李妇与李母相善。妇⑴见疑盗肉,其姑去之,恨而告于李母,李母曰:“安行。今令姑呼汝。”即术蕴请火去妇之家,曰:“吾犬争肉相杀,请火治之。”姑乃直使人追去妇,还之。

1蕴:乱麻,可以来燃火。

2见疑:受到怀疑。

3姑:丈夫的母亲。

4 安:慢慢地。

5去:赶走、打发走。

6杀:厮杀。

7直:径直、一直。

8相善:关系好。

翻译:乡里的妇女和一位乡里的老妈妈关系很好。妇女在家中被怀疑偷了肉,她的婆婆赶走了她,妇女怨恨告诉了和他关系好的老妈妈,老妈妈说:“你先慢走,我让你婆婆去追你。”于是拿着一束柴禾到了妇女家里,说:“我家的狗因争肉互相咬死了,借你家的火烹煮了它们。”妇女的婆婆于是赶紧让人把妇女追了回来。

比喻求助于人。也比喻为人排难解纷。同 束蕴请火

4. 束缊请火的翻译

“缊”是什么呢?原来古人没有电灯,晚上天黑了,出门的时候就用火把,将晒干的,有些蓬松不结实的***梗扎在一起,束成一个火把,这个火把就叫“缊”。

请火,也就是借火的意思,古人是最讲礼貌的,请字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是礼貌常用词了。以前的人没有火机,也没有发明火柴,他们点火一般是用两块打火石敲出火星来引燃。

火石就是石头,随时揣两个石头也不是容易的事情,因此,常常需要互相借个火,是很正常的。束缊请火,意思就是我有一个扎好了的火把,要向人家借个火来点燃它。

那么用它来比喻什么呢,当然是求助于人啦。这个成语来源非常有趣,并且故事的本意与这个成语的本意并不相同。

在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有个齐国,齐国有个大官叫蒯通,当时的宰相曹参让他帮忙推荐有能力的人来为国家出力,这个宰相曹参在历史上也是很有名的一个人,官做到最大,人却非常谦虚,喜欢下边的人给他随时提出自己的错误,从不生气,说对了还会给奖金。当时有个朋友对蒯通说,以前的大王对知识分子不好,很多知识分子都躲起来隐居了,象梁石君和东郭先生这样的名望的人也隐居了,你为什么不赶快去请这二人出来到曹宰相那里做事呢?蒯通这时候讲了一个故事,他说:“我以前居住在一个巷子里,隔壁有一家的媳妇和婆婆吵架了,因为婆婆发现家里不见了一块肉,认为是媳妇偷吃了,于是要赶媳妇出门,这个媳妇临走的时候和邻居们告别,邻居们都知道她是好人,婆婆冤枉她了,其中有一个人想了个办法,就对这个媳妇说,你慢慢走,我有办法让你婆婆出来把你追回家。

然后,这个邻居就拿了一个束麻的火把,到这个恶婆婆家敲门,对恶婆婆说‘昨天我们家的两只狗不知从哪里叼来一块肉,抢来抢去,都得了重伤死掉了,我想借个火来把它们烧了’。恶婆婆一听明白了,原来肉是被狗偷了啊,自己错怪好媳妇了,果然马上去把媳妇追了回来。

蒯通当时讲这个故事,意思是说,我和那个束缊请火的邻居一样,现在去请了名士来为宰相出力,并不是根本的法子,国君要真正有诚意,有好的环境来给这些名士,他们自己会主动来为国家出力的。上面讲到的东郭先生,大家最熟悉的就是讲他救了一条中山狼却反被狼咬了的故事,其实那是编出来的,这里讲到的可是真实的东郭先生,他在那个时代里是非常有文化,有能力的一个人,可惜没有遇到好的国君,因此也没有做出伟大的事情来。

蒯通故事里的恶婆婆,虽然对媳妇不好,很凶恶,动不动要赶媳妇出门,但是她有错能够马上改正,并且用行动来改正错误,这一点是非常可取的,和当时的大宰相曹参一样。我们现在可以这样使用这个成语,能够让文章句子更加生动活泼,比如:我现在遇到了很大的困境,唯有向你束缊请火,帮我度过难关。

5. 翻译文言文

“我以前居住在一个巷子里,隔壁有一家的媳妇和婆婆吵架了,因为婆婆发现家里不见了一块肉,认为是媳妇偷吃了,于是要赶媳妇出门,这个媳妇临走的时候和邻居们告别,邻居们都知道她是好人,婆婆冤枉她了,其中有一个人想了个办法,就对这个媳妇说,你慢慢走,我有办法让你婆婆出来把你追回家。然后,这个邻居就拿了一个束麻的火把,到这个恶婆婆家敲门,对恶婆婆说‘昨天我们家的两只狗不知从哪里叼来一块肉,抢来抢去,都得了重伤死掉了,我想借个火来把它们烧了’。恶婆婆一听明白了,原来肉是被狗偷了啊,自己错怪好媳妇了,果然马上去把媳妇追了回来。”

蒯通当时讲这个故事,意思是说,我和那个束缊请火的邻居一样,现在去请了名士来为宰相出力,并不是根本的法子,国君要真正有诚意,有好的环境来给这些名士,他们自己会主动来为国家出力的。

《汉书·蒯通传》:“即束缊请火于亡肉家。”

用乱麻搓成引火物,持之向邻家讨火点燃。《汉书·蒯通传》: “臣之里妇,与里之诸母相善也。里妇夜亡肉,姑以为盗,怒而逐之。妇晨去,过所善诸母,语以事而谢之。里母曰:‘女安行,我今令而家追女矣。’即束缊请火於亡肉家,曰:‘昨暮夜,犬得肉,争斗相杀,请火治之。’亡肉家遽追呼其妇。”《韩诗外传》卷七亦有此说,“缊”作“蕴”。后用为求助于人之典。唐李德裕《积薪赋》:“时束缊以请火,访蓬茨於善邻。”缊,一本作“蕴”。亦省作“束缊”、“束蕴”。唐骆宾王《上瑕丘韦明府君启》:“是以临邛遣妇,寄束缊於齐邻;邯郸下客,效处囊於赵相。”宋林逋《和酬周寺丞》:“门横野水席凝尘,束缊谁能问乞邻?”亦用为不出儿媳之典。

6. 束縕请火的现代译文

到了齐悼惠王的时候,曹参为相国,礼贤下士,邀请蒯通为门客。

当初,齐王田荣怨恨项羽,谋划发兵背叛项羽,劫持齐地士人,不服从的处死。齐国不曾做官的东郭先生、梁石君也被劫持,勉强服从。待田荣起兵失败,二人以曾参与叛乱为耻,就一同入深山隐居。有人对蒯通说:“先生为曹相国所倚重,帮他拾遗补缺,指出过失,为他推荐贤能之人,在齐国没有人能赶上您了。先生知道梁石君和东郭先生,他们二人本是世俗的人所不及的,为什么不推荐给曹相国呢?”蒯通说:“好。我居住的里巷有一妇人,与同里诸老妇关系很好。一次这个妇人家夜里丢了肉,婆母认为是她偷了,愤怒地把她驱逐了。她早晨离开家,顺路看望跟她友好的各位老妇,把因丢肉被婆母驱逐的事说了,并向她们告辞。里巷老妇们说:‘你且慢慢走,我们今天就让你家人追你回来。’于是她们把麻絮束成引火物,向丢肉家求借火种,说:‘昨天夜晚,狗得到一块肉,互相抢夺厮杀,死了一条狗,想借火回去煮了吃。’丢失肉的那家人赶紧追赶呼叫他家的妇人回来。本来巷里诸老妇并非游说之土,用束麻絮引火的手段也并非是使妇人还归的正当办法,然而事物有相互感应的道理,事有碰巧成功的时候。我这就去向曹相国借火。”于是他求见曹相国,说:“妇人中有死了丈夫三天就出嫁的,有深居守寡不出门的,***若您找妻子,要哪个?”曹参说:“要不出门的。”蒯通说:“那么寻找臣子也应当这样,那东郭先生、梁石君,是齐国的才智过人之士,隐居不出,未曾卑节屈意而乞求做官。希望您派人对他们二人以礼相请。”曹相国说:“我接受你的指教。”于是对东郭先生和梁石君均以上宾接待。

7. 文言文中”火”的意思

huǒ(ㄏㄨㄛˇ)

[1]燃烧,物质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力。~烛。~源。~焰。烟~。~中取栗(喻为别人冒险出力,而自己吃亏上当,毫无所获)。

[2]紧急:~速。十万~急。

[3]指枪炮等:~药。~炮。

[4]发怒,怒气:~暴。~性。

[5]中医指发炎、红肿、烦躁等的病因:肝~。毒~攻心。

[6]形容红色的:~红。~腿。

[7]古代军队组织,一火十个人。

[8]姓。

部首: 火 笔画: 4 外笔画: 0

束缊请火文言文翻译

1. 束媪请火文言文

成语“ 束緼请火” 发音 shù yùn qiǐng huǒ 又作 “束蕴请火”解释 緼(蕴):乱麻,可束以燃火;请火:乞火,讨火。搓乱麻为讨引火绳,向邻家讨火。

出处 汉·班固《汉书·蒯通传》:“里妇夜亡肉,姑以为盗,怒而逐之。晨妇去,过所善诸母,语以事而谢之。里母曰:‘女(汝)安行,我今令而(女)家追女(汝)矣。’即束緼请火于家亡肉,曰:‘昨暮夜,犬得肉,争斗相杀,请火治之。’亡肉家遽追呼其妇。”

还有一种原文为:李妇与李母相善。妇⑴见疑盗肉,其姑去之,恨而告于李母,李母曰:“安行。今令姑呼汝。”即术蕴请火去妇之家,曰:“吾犬争肉相杀,请火治之。”姑乃直使人追去妇,还之。

1蕴:乱麻,可以来燃火。

2见疑:受到怀疑。

3姑:丈夫的母亲。

4 安:慢慢地。

5去:赶走、打发走。

6杀:厮杀。

7直:径直、一直。

8相善:关系好。

翻译:乡里的妇女和一位乡里的老妈妈关系很好。妇女在家中被怀疑偷了肉,她的婆婆赶走了她,妇女怨恨告诉了和他关系好的老妈妈,老妈妈说:“你先慢走,我让你婆婆去追你。”于是拿着一束柴禾到了妇女家里,说:“我家的狗因争肉互相咬死了,借你家的火烹煮了它们。”妇女的婆婆于是赶紧让人把妇女追了回来。

比喻求助于人。也比喻为人排难解纷。同 束蕴请火

2. "翁"在文言文有什么涵义

(1) (形声。从羽,公声。本义:鸟颈毛)

(2) 同本义

翁,颈毛也。——《说文》

鸟头上毛曰翁。翁,一身之最上。——唐· 玄应《一切经音义》

(3) 祖父 [grandfather]。如:翁翁(犹公公。老翁,多指祖父)

(4) ***借为“公”。父亲 [father]

翁,父也。——《广雅·释亲》

吾翁及汝翁。——《汉书·项藉传》

(5) 又如:翁媪(年老的父母。同“翁妪”)

(6) 夫之父或妻之父 [father-in-law]。如:翁婿(岳父和女婿)

(7) 泛称男性老人 [old man]

凡尊老,周晋秦陇谓之公,或谓之翁。——《方言》六

卖炭翁。——唐· 白居易《卖炭翁》

老翁逾墙走。——唐· 杜甫《石壕吏》

独与老翁别。

卖油翁。——宋· 欧阳修《归田录》

(8) 又如:塞翁失马;渔艄翁;翁翁(祖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翁甫(对老者的尊称);翁长(对老者的尊称)

(9) 对男性的敬称 [man]。如:字某曰某翁

另外,还有一个特别一点的用法是通***字:

通“滃”。腾涌

俞樾议:“翁当为滃。《文选·江赋》曰:‘气滃渤而雾杳。’翁博犹滃渤也,博与渤亦一声之转。”

3. 加急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学而》

……

尔安敢轻吾射。——宋· 欧阳修《归田录》

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后汉书·梁鸿传》

召有司案图。——《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是罢酒。——《史记·魏公子列传》

与人相接,礼简而情至,周旋累年,未尝有罢倦之色。—— 唐陆龟蒙《丁隐君歌序》

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凡有颁犒,均给军吏。——《宋史·岳飞传》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

双兔傍地走。——《乐府诗集·木兰诗》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遂西定河南地,按榆溪旧塞。——《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4. 钱缪文言文主要内容

钱镠,临安石鉴乡人。唐僖宗时,平浙寇王仙芝,拒黄巢,灭董昌,积功自显。梁开平元年,封镠为吴越王。有讽镠拒梁命者,镠笑曰:“吾岂失一孙仲谋耶!”遂受之。是年,省茔垄①,延故老,旌钺鼓吹,振耀山谷。

一邻媪九十余,携壶泉迎于道左,镠下车亟拜②。媪抚其背,以小字呼之曰:“钱婆留,喜汝长成。”盖初生时光怪满室父惧将沉于了溪。此媪苦留之,遂字焉。为牛酒③大陈,以饮乡人。镠起劝酒,自唱还乡歌以娱宾。时将筑宫殿,望气者④言:“因故府大之,不过百年;填西湖之半,可得千年。”武肃⑤笑曰:“焉有千年而其中不出***⑥者乎?奈何困吾民为!”遂弗改造。

媪文言文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总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束缊请火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与收藏。

 束缊请火

 《汉书·蒯通传》: “臣之里妇,与里之诸母相善也。里妇夜亡肉,姑以为盗,怒而逐之。妇晨去,过所善诸母,语以事而谢之。里母曰:‘女安行,我今令而家追女矣。’即束缊请火於亡肉家,曰:‘昨暮夜,犬得肉,争斗相杀,请火治之。’亡肉家遽追呼其妇。

 文言文翻译

 我以前居住在一个巷子里,隔壁有一家的媳妇和婆婆吵架了,因为婆婆发现家里不见了一块肉,认为是媳妇偷吃了,于是要赶媳妇出门,这个媳妇临走的时候和邻居们告别,邻居们都知道她是好人,婆婆冤枉她了,其中有一个人想了个办法,就对这个媳妇说,你慢慢走,我有办法让你婆婆出来把你追回家。然后,这个邻居就拿了一个束麻的火把,到这个恶婆婆家敲门,对恶婆婆说‘昨天我们家的.两只狗不知从哪里叼来一块肉,抢来抢去,都得了重伤死掉了,我想借个火来把它们烧了’。恶婆婆一听明白了,原来肉是被狗偷了啊,自己错怪好媳妇了,果然马上去把媳妇追了回来。

 shù yùn qǐng huǒ束缊:束一扎可烧的xx为火把;请火:借火。搓麻为引火绳,向邻家讨火。比喻求助于人。也比喻为人排难解纷。《汉书·蒯通传》:“即束缊请火于亡肉家。”

 近义词

 束缊还妇、束缊举火

 成语解释:

 束缊:束一扎可烧的xx为火把;请火:借火。搓麻为引火绳,向邻家讨火。比喻求助于人。也比喻为人排难解纷。

 常用程度:

 生僻

 感彩:

 褒义词

 语法用法:

 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

 连动式

 产生年代

 古代

 成语故事

 从前有一个婆婆诬告儿媳偷家里的肉,儿媳百口莫辩被婆婆赶出家门,只好去找邻居大婶帮助伸冤。大婶深知她的为人,就想出一个办法,拿一团乱麻到那个婆婆家去借火,说是自家的狗因为争吃别人家的肉被咬死。婆婆知错就去追儿媳回家。

 出处

 即束缊请火于亡肉家。

 《汉书·蒯通传》《韩诗外传》卷七亦有此说,“缊”作“蕴”。

 解释

 比喻求助于人。也比喻为人排难解纷。同“束缊请火”。

 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求人

 结构

 连动式

 相近词

 束缊请火、束缊举火、束缊还妇

 押韵词

 东涂西抹、六经注我、多历年所、依然故我、楼堂馆所、高识远度、翠围珠裹、金装玉裹、冥思苦索、重垣迭锁

束蕴请火文言文古事解释

1. 束媪请火文言文

成语“ 束緼请火” 发音 shù yùn qiǐng huǒ 又作 “束蕴请火”解释 緼(蕴):乱麻,可束以燃火;请火:乞火,讨火。搓乱麻为讨引火绳,向邻家讨火。

出处 汉·班固《汉书·蒯通传》:“里妇夜亡肉,姑以为盗,怒而逐之。晨妇去,过所善诸母,语以事而谢之。里母曰:‘女(汝)安行,我今令而(女)家追女(汝)矣。’即束緼请火于家亡肉,曰:‘昨暮夜,犬得肉,争斗相杀,请火治之。’亡肉家遽追呼其妇。”

还有一种原文为:李妇与李母相善。妇⑴见疑盗肉,其姑去之,恨而告于李母,李母曰:“安行。今令姑呼汝。”即术蕴请火去妇之家,曰:“吾犬争肉相杀,请火治之。”姑乃直使人追去妇,还之。

1蕴:乱麻,可以来燃火。

2见疑:受到怀疑。

3姑:丈夫的母亲。

4 安:慢慢地。

5去:赶走、打发走。

6杀:厮杀。

7直:径直、一直。

8相善:关系好。

翻译:乡里的妇女和一位乡里的老妈妈关系很好。妇女在家中被怀疑偷了肉,她的婆婆赶走了她,妇女怨恨告诉了和他关系好的老妈妈,老妈妈说:“你先慢走,我让你婆婆去追你。”于是拿着一束柴禾到了妇女家里,说:“我家的狗因争肉互相咬死了,借你家的火烹煮了它们。”妇女的婆婆于是赶紧让人把妇女追了回来。

比喻求助于人。也比喻为人排难解纷。同 束蕴请火

2. "翁"在文言文有什么涵义

(1) (形声。从羽,公声。本义:鸟颈毛)

(2) 同本义

翁,颈毛也。——《说文》

鸟头上毛曰翁。翁,一身之最上。——唐· 玄应《一切经音义》

(3) 祖父 [grandfather]。如:翁翁(犹公公。老翁,多指祖父)

(4) ***借为“公”。父亲 [father]

翁,父也。——《广雅·释亲》

吾翁及汝翁。——《汉书·项藉传》

(5) 又如:翁媪(年老的父母。同“翁妪”)

(6) 夫之父或妻之父 [father-in-law]。如:翁婿(岳父和女婿)

(7) 泛称男性老人 [old man]

凡尊老,周晋秦陇谓之公,或谓之翁。——《方言》六

卖炭翁。——唐· 白居易《卖炭翁》

老翁逾墙走。——唐· 杜甫《石壕吏》

独与老翁别。

卖油翁。——宋· 欧阳修《归田录》

(8) 又如:塞翁失马;渔艄翁;翁翁(祖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翁甫(对老者的尊称);翁长(对老者的尊称)

(9) 对男性的敬称 [man]。如:字某曰某翁

另外,还有一个特别一点的用法是通***字:

通“滃”。腾涌

俞樾议:“翁当为滃。《文选·江赋》曰:‘气滃渤而雾杳。’翁博犹滃渤也,博与渤亦一声之转。”

3. 钱缪文言文主要内容

钱镠,临安石鉴乡人。唐僖宗时,平浙寇王仙芝,拒黄巢,灭董昌,积功自显。梁开平元年,封镠为吴越王。有讽镠拒梁命者,镠笑曰:“吾岂失一孙仲谋耶!”遂受之。是年,省茔垄①,延故老,旌钺鼓吹,振耀山谷。

一邻媪九十余,携壶泉迎于道左,镠下车亟拜②。媪抚其背,以小字呼之曰:“钱婆留,喜汝长成。”盖初生时光怪满室父惧将沉于了溪。此媪苦留之,遂字焉。为牛酒③大陈,以饮乡人。镠起劝酒,自唱还乡歌以娱宾。时将筑宫殿,望气者④言:“因故府大之,不过百年;填西湖之半,可得千年。”武肃⑤笑曰:“焉有千年而其中不出***⑥者乎?奈何困吾民为!”遂弗改造。

4. 赵之灭亡文言文《战国策.赵四》

战国策.赵四 卷二十一 赵四 国学○为齐献书赵王 国学为齐献书赵王使臣与复丑曰:“臣一见而能令王坐而天下致名宝,而臣窃怪王之不试见臣而穷臣也。

群臣必多以臣为不能者,故王重见臣也。以臣为不能者非他,欲用王之兵成其私者也。

非然,则交有所偏重者也;非然,则知不足者也;非然,则欲以天下之重恐王而取行于王者也。臣以齐循事王,王能亡燕,能亡韩、魏,能攻秦,能孤秦。

臣以为齐致尊名于王,天下孰敢不致尊名于王?臣以齐致地于王,天下孰敢不致地于王?臣以齐为王求名于燕及韩、魏,孰敢辞之?臣之能也,其前可见已。齐先重王,故天下尽重王;无齐,天下必尽轻王也。

秦之强以无齐之故重王,燕、魏自以无齐故重王。今王无齐独安得无重天下?故劝王无齐者非知不足也,则不忠者也;非然,则欲用王之兵成其私者也;非然,则欲轻王以天下之重取行于王者也;非然,则位尊而能卑者也。

愿王之孰虑无齐之利害也。” 国学○齐欲攻宋 国学齐欲攻宋,秦令起贾禁之,齐乃捄赵以伐宋。

秦王怒,属怨于赵。李兑约五国以伐秦,无功,留天下之兵于成皋,而阴构于秦。

又欲与秦攻魏,以解其怨而取封焉。国学魏王不说。

之齐,谓齐王曰:“臣为足下谓魏王曰:‘三晋皆有秦患。今之攻秦也,为赵也。

五国伐赵,赵必亡矣。秦逐李兑,李兑必死。

今之伐秦也,以救李子之死也。今赵留天下之甲于成皋,而阴鬻之于秦,已讲,则令秦攻魏以成其私封,王之事赵也何得矣?且王尝济于漳而身朝于邯郸,抱阴成,负蒿葛薜,以为赵蔽,而赵无为王行也。

今又以何阳、姑密封其子,而乃令秦攻王,以便取阴。人比然而后如贤不,若王若用所以事赵之半收齐,天下有敢谋王者乎?王之事齐也,无入朝之辱,无割地之费。

齐为王之故,虚国于燕、赵之前,用兵于二千里之外,故攻城野战未尝不为王先被矢石也。得二都,割河东,尽效之于王。

自是之后,秦攻魏,齐甲未尝不岁至于王之境也。请问王之所以报齐者可乎?魏呡处于赵,去齐三千里,王以此疑齐,曰有秦阴。

今王又挟国外薛公以为相,善韩徐以为上交,尊虞商以为大客,王固可以反疑齐乎于?’魏王听此言也甚诎,其欲事王也甚循。其怨于赵。

臣愿王之曰闻魏而无庸见恶也,臣请为王推其怨于赵,愿王之阴重赵,而无使秦之见王之重赵也。秦见之且亦重赵。

齐、秦交重赵,臣必见燕与韩、魏亦且重赵也,皆且无敢与赵治。五国事赵,赵从亲以合于秦,必为王高矣。

臣故欲王之偏劫天下,而皆私甘之也。王使臣以韩、魏与燕劫赵,使丹也甘之;以赵劫韩、魏,使臣也甘之;以三晋劫秦,使顺也甘之;以天下劫楚,使呡也甘之。

则天下皆逼秦以事王,而不敢相私也。交定,然后王择焉。”

国学○齐将攻宋而秦楚禁之 国学齐将攻宋而秦、楚禁之。齐因欲与赵,赵不听。

齐乃令公孙衍说李兑以攻宋而定封焉。李兑乃谓齐王曰:“臣之所以坚三晋以攻秦者,非以为齐得利秦之毁也,欲以使攻宋也。

而宋置太子以为王,下亲其上而守坚,臣是以欲足下之速归休士民也。今太子走,诸善太子者皆有死心。

若复攻之,其国必有乱,而太子在外,此亦举宋之时也。“臣为足下使公孙衍说奉阳君曰:‘君之身老矣,封不可不早定也。

为君虑封,莫如于宋,他国莫可。夫秦人贪,韩、魏危,燕、楚辟,中山之地薄,莫如于阴。

失今之时,不可复得已。宋之罪重,齐之怒深,残乱宋,得大齐,定身封,此百代之一时也以。

’奉阳君甚食之,唯得大封,齐无大异。臣愿足下之大肆发攻宋之举,而无庸致兵,姑待已耕,以观奉阳君之应足下也。

县阴以甘之,循有燕以临之,而臣待忠之封,事必大成。臣又愿足下有地效于襄安君以资臣也。

足下果残宋,此两地之时也,足下何爱焉?若足下不得志于宋,与国何敢望也?足下以此资臣也,臣循燕观赵,则足下击溃而决天下矣。” 国学○五国伐秦无功 国学五国伐秦无功,罢于成皋。

赵欲构于秦,楚与魏、韩将应之,秦弗欲。苏代谓齐王曰:“臣以为足下见奉阳君矣。

臣谓奉阳君曰:‘天下散而事秦,秦必据宋,魏冉必妒君之有阴地也。秦王贪,魏冉妒,则阴不可得已矣。

君无构,齐必攻宋。齐攻宋,则楚必攻宋,魏必攻宋,燕、赵助之。

五国据宋,不至一二月阴必得矣。得阴而构,秦虽有变,则君无患矣。

若不得已而必构,则愿五国复坚约,愿得赵,足下雄飞,与韩氏大吏东免齐王,必无召呡也。使臣守约,若与有倍约者,以四国攻之;无倍约者,而秦侵约,五国复坚而宾之。

今韩、魏与齐相疑也,若复不坚约而讲,臣恐与国之大乱也。齐、秦非复合也,必有踦重者矣。

后合与踦重者,皆非赵之利也。且天下散而事秦,是秦制天下也。

秦制天下,将何以天下为?臣愿君之蚤计也。国学“‘天下争秦,有六举,皆不利赵矣。

天下争秦,秦王受负海内之国,合负亲之交以据中国,而求利于三晋,是秦之一举也。秦行是计,不利于赵,而君终不得阴,一矣。

天下争秦,秦王内韩珉于齐,内成阳君于韩,相魏怀于魏,复合衍交,两王王贲、韩他之曹皆起而行事,是秦之一举也。秦行是计也,不利于赵,而君又不得阴,二矣。

天下争秦,秦王受齐受赵,三强三亲,以据魏而求安邑,是秦。

跪求《汉书·蒯通传》全文及翻译!!主要是翻译!谢谢!!!

1. 束缊请火 文言文翻译 急

查东西建议上百度百科

束缊请火 拼音:shù yùn qǐng huǒ 解释:束缊:束一扎可烧的***为火把;请火:借火。搓麻为引火绳,向邻家讨火。比喻求助于人。也比喻为人排难解纷。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求人 近义词束缊还妇、束缊举火 出处:《汉书·蒯通传》:“即束缊请火于亡肉家。” 用乱麻搓成引火物,持之向邻家讨火点燃。《汉书·蒯通传》: “臣之里妇,与里之诸母相善也。里妇夜亡肉,姑以为盗,怒而逐之。妇晨去,过所善诸母,语以事而谢之。里母曰:‘女安行,我今令而家追女矣。’即束缊请火於亡肉家,曰:‘昨暮夜,犬得肉,争斗相杀,请火治之。’亡肉家遽追呼其妇。”《韩诗外传》卷七亦有此说,“缊”作“蕴”。后用为求助于人之典。唐李德裕《积薪赋》:“时束缊以请火,访蓬茨於善邻。”缊,一本作“蕴”。亦省作“束缊”、“束蕴”。唐骆宾王《上瑕丘韦明府君启》:“是以临邛遣妇,寄束缊於齐邻;邯郸下客,效处囊於赵相。”宋林逋《和酬周寺丞》:“门横野水席凝尘,束缊谁能问乞邻?”亦用为不出儿媳之典。

2. 束媪请火文言文

成语“ 束緼请火” 发音 shù yùn qiǐng huǒ 又作 “束蕴请火”解释 緼(蕴):乱麻,可束以燃火;请火:乞火,讨火。搓乱麻为讨引火绳,向邻家讨火。

出处 汉·班固《汉书·蒯通传》:“里妇夜亡肉,姑以为盗,怒而逐之。晨妇去,过所善诸母,语以事而谢之。里母曰:‘女(汝)安行,我今令而(女)家追女(汝)矣。’即束緼请火于家亡肉,曰:‘昨暮夜,犬得肉,争斗相杀,请火治之。’亡肉家遽追呼其妇。”

还有一种原文为:李妇与李母相善。妇⑴见疑盗肉,其姑去之,恨而告于李母,李母曰:“安行。今令姑呼汝。”即术蕴请火去妇之家,曰:“吾犬争肉相杀,请火治之。”姑乃直使人追去妇,还之。

1蕴:乱麻,可以来燃火。

2见疑:受到怀疑。

3姑:丈夫的母亲。

4 安:慢慢地。

5去:赶走、打发走。

6杀:厮杀。

7直:径直、一直。

8相善:关系好。

翻译:乡里的妇女和一位乡里的老妈妈关系很好。妇女在家中被怀疑偷了肉,她的婆婆赶走了她,妇女怨恨告诉了和他关系好的老妈妈,老妈妈说:“你先慢走,我让你婆婆去追你。”于是拿着一束柴禾到了妇女家里,说:“我家的狗因争肉互相咬死了,借你家的火烹煮了它们。”妇女的婆婆于是赶紧让人把妇女追了回来。

比喻求助于人。也比喻为人排难解纷。同 束蕴请火

3. 文言文中”火”的意思

huǒ(ㄏㄨㄛˇ)

[1]燃烧,物质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力。~烛。~源。~焰。烟~。~中取栗(喻为别人冒险出力,而自己吃亏上当,毫无所获)。

[2]紧急:~速。十万~急。

[3]指枪炮等:~药。~炮。

[4]发怒,怒气:~暴。~性。

[5]中医指发炎、红肿、烦躁等的病因:肝~。毒~攻心。

[6]形容红色的:~红。~腿。

[7]古代军队组织,一火十个人。

[8]姓。

部首: 火 笔画: 4 外笔画: 0

4. 束蕴请火

里妇与里母相善。妇见疑盗肉,其姑去之,恨而告于里母,里母日:‘安(慢慢地)行。今令始呼汝。'即束蕴请火去妇之家,曰:‘吾犬争肉相杀,请火治之。'姑乃直使人追去妇还之。

乡里的妇女和一位乡里的老妈妈关系很好。妇女在家中被怀疑偷了肉,她的婆婆赶走了她,妇女怨恨告诉了和他关系好的老妈妈,老妈妈说:“你先慢走,我让你婆婆去追你。”于是拿着一束柴禾到了妇女家里,说:“我家的狗因争肉互相咬死了,借你家的火烹煮了它们。”妇女的婆婆于是赶紧让人把妇女追了回来。

5. 文言文 束缊请火 译文 原文开头是 ‘臣之里妇,与里之诸

我以前居住在一个巷子里,隔壁有一家的媳妇和婆婆吵架了,因为婆婆发现家里不见了一块肉,认为是媳妇偷吃了,于是要赶媳妇出门,这个媳妇临走的时候和邻居们告别,邻居们都知道她是好人,婆婆冤枉她了,其中有一个人想了个办法,就对这个媳妇说,你慢慢走,我有办法让你婆婆出来把你追回家。

然后,这个邻居就拿了一个束麻的火把,到这个恶婆婆家敲门,对恶婆婆说‘昨天我们家的两只狗不知从哪里叼来一块肉,抢来抢去,都得了重伤死掉了,我想借个火来把它们烧了’。恶婆婆一听明白了,原来肉是被狗偷了啊,自己错怪好媳妇了,果然马上去把媳妇追了回来。

6. 束縕请火的现代译文

到了齐悼惠王的时候,曹参为相国,礼贤下士,邀请蒯通为门客。

当初,齐王田荣怨恨项羽,谋划发兵背叛项羽,劫持齐地士人,不服从的处死。齐国不曾做官的东郭先生、梁石君也被劫持,勉强服从。待田荣起兵失败,二人以曾参与叛乱为耻,就一同入深山隐居。有人对蒯通说:“先生为曹相国所倚重,帮他拾遗补缺,指出过失,为他推荐贤能之人,在齐国没有人能赶上您了。先生知道梁石君和东郭先生,他们二人本是世俗的人所不及的,为什么不推荐给曹相国呢?”蒯通说:“好。我居住的里巷有一妇人,与同里诸老妇关系很好。一次这个妇人家夜里丢了肉,婆母认为是她偷了,愤怒地把她驱逐了。她早晨离开家,顺路看望跟她友好的各位老妇,把因丢肉被婆母驱逐的事说了,并向她们告辞。里巷老妇们说:‘你且慢慢走,我们今天就让你家人追你回来。’于是她们把麻絮束成引火物,向丢肉家求借火种,说:‘昨天夜晚,狗得到一块肉,互相抢夺厮杀,死了一条狗,想借火回去煮了吃。’丢失肉的那家人赶紧追赶呼叫他家的妇人回来。本来巷里诸老妇并非游说之土,用束麻絮引火的手段也并非是使妇人还归的正当办法,然而事物有相互感应的道理,事有碰巧成功的时候。我这就去向曹相国借火。”于是他求见曹相国,说:“妇人中有死了丈夫三天就出嫁的,有深居守寡不出门的,***若您找妻子,要哪个?”曹参说:“要不出门的。”蒯通说:“那么寻找臣子也应当这样,那东郭先生、梁石君,是齐国的才智过人之士,隐居不出,未曾卑节屈意而乞求做官。希望您派人对他们二人以礼相请。”曹相国说:“我接受你的指教。”于是对东郭先生和梁石君均以上宾接待。

7. 翻译文言文

“我以前居住在一个巷子里,隔壁有一家的媳妇和婆婆吵架了,因为婆婆发现家里不见了一块肉,认为是媳妇偷吃了,于是要赶媳妇出门,这个媳妇临走的时候和邻居们告别,邻居们都知道她是好人,婆婆冤枉她了,其中有一个人想了个办法,就对这个媳妇说,你慢慢走,我有办法让你婆婆出来把你追回家。然后,这个邻居就拿了一个束麻的火把,到这个恶婆婆家敲门,对恶婆婆说‘昨天我们家的两只狗不知从哪里叼来一块肉,抢来抢去,都得了重伤死掉了,我想借个火来把它们烧了’。恶婆婆一听明白了,原来肉是被狗偷了啊,自己错怪好媳妇了,果然马上去把媳妇追了回来。”

蒯通当时讲这个故事,意思是说,我和那个束缊请火的邻居一样,现在去请了名士来为宰相出力,并不是根本的法子,国君要真正有诚意,有好的环境来给这些名士,他们自己会主动来为国家出力的。

《汉书·蒯通传》:“即束缊请火于亡肉家。”

用乱麻搓成引火物,持之向邻家讨火点燃。《汉书·蒯通传》: “臣之里妇,与里之诸母相善也。里妇夜亡肉,姑以为盗,怒而逐之。妇晨去,过所善诸母,语以事而谢之。里母曰:‘女安行,我今令而家追女矣。’即束缊请火於亡肉家,曰:‘昨暮夜,犬得肉,争斗相杀,请火治之。’亡肉家遽追呼其妇。”《韩诗外传》卷七亦有此说,“缊”作“蕴”。后用为求助于人之典。唐李德裕《积薪赋》:“时束缊以请火,访蓬茨於善邻。”缊,一本作“蕴”。亦省作“束缊”、“束蕴”。唐骆宾王《上瑕丘韦明府君启》:“是以临邛遣妇,寄束缊於齐邻;邯郸下客,效处囊於赵相。”宋林逋《和酬周寺丞》:“门横野水席凝尘,束缊谁能问乞邻?”亦用为不出儿媳之典。

《汉书·蒯通传》翻译没找到,但有《史记》翻译

武臣等人从白马津渡过黄河,到各县对当地杰出的人物游说道:“秦国的乱政酷刑残害天下百姓,已经几十年了。北部边境有修筑万里长城的苦役,南边广征兵丁戍守五岭,国内国外动荡不安,百姓疲惫不堪,按人头收缴谷物,用簸箕收敛,用来供给军费开支,财尽力竭,民不聊生。加上严重的苛法酷刑,致使天下的父父子子不得安宁。陈王振臂而起,首先倡导天下,在楚地称王,纵横两千里,没有不响应的,家家义愤填膺,***斗志旺盛,有怨的报怨,有仇的报仇,县里杀了他们的县令县丞,郡里杀了他们的郡守郡尉。如今已经建立了大楚国,在陈地称王,派吴广、周文率领百万大军向西攻击秦军。在这时不成就封侯大业的,不是人中的豪杰。请诸位互相筹划一番!天下所有的人一致认为苦于秦国的暴政时间太长久了。凭着普天下的力量攻打无道昏君,报父兄的怨仇,而完成割据土地的大业,这是有志之士不可错过的时机啊。”所有的豪杰都认为这话说得很对。于是行军作战、收编队伍,扩充到几万人的军队,武臣自己立号称武信君。攻克赵国十座城池,其余的都据城坚守,没有肯投降的。

于是带兵朝东北方向攻击范阳。范阳人蒯通规劝范阳令说:“我私下听说您将要死了,所以前来表示哀悼慰问。虽然如此,但是还要恭贺您因为有了我蒯通而能获得复生。”范阳令说:“为什么对我哀悼慰问?”蒯通回答说:“秦国的法律非常严酷,您做了十年的范阳县令,杀死多少父老,造成多少孤儿寡母,砍断人家脚的,在人家脸上刺字的,数也数不清。然而慈祥的父辈孝顺的子女没有人敢把刀子插入您肚子里的原因,是害怕秦国的酷法罢了。如今天下大乱。秦国的法令不能施行了,然而,那些慈父孝子就会把利刃***您肚子而成就他们的名声,这就是我来哀悼慰问您的原因啊。如今,各路诸侯都背叛了秦廷,武信君的人马即将到来,您却要死守范阳,年轻的人都争先要杀死您,投奔武信君。您应该迫不及待地派我去面见武信君,可以转祸为福就在而今了。”

范阳令就派蒯通去见武信君说:“您一定要打了胜仗而后夺取土地,攻破了守敌然后占领城池,我私下认为错了。您果真能听从我的计策,就可以不去攻打而使城邑降服,不通过战斗而夺取土地,只要发出征召文告就让您平定广阔的土地,可以吗?”武信君说:“你说的是什么意思?”蒯通回答说:“如今范阳令应当整顿他的人马用来坚守抵抗,可是他胆小怕死,贪恋财富而爱慕尊贵,所以他本打算走在天下人的前面来投降,又害怕您认为他是秦国任命的官吏,像以前被攻克的十座城池的官吏一样被杀死。可是,如今范阳城里的年轻人也正想杀掉他,自己据守城池来抵抗您。您为什么不把侯印让我带去,委任范阳令,范阳令就会把城池献给您,年轻人也不敢杀他们的县令了。让范阳令坐着彩饰豪华的车子,奔驰在燕国、赵国的郊野。燕国、赵国郊野的人们看见他,都会说这就是范阳令,他是率先投降的啊,马上就得到如此优厚的待遇了,燕、赵的城池就可以不用攻打而投降了。这就是我说的传檄而平定广阔土地的计策。”武信君听从了他的计策,派遣蒯通赐给范阳令侯印。赵国人听到这个消息,不战而降的有三十余座城池。

《史记 张耳陈馀列传》

韩信领兵向东进发,还没渡过平原津,听说汉王派郦食其已经说服齐王归顺了。韩信打算停止进军。范阳说客蒯通规劝韩信说:“将军是奉诏攻打齐国,汉王只不过暗中派遣一个密使游说齐国投降,难道有诏令停止将军进攻吗?为什么不进军呢?况且郦生不过是个读书人,坐着车子,鼓动三寸之舌,就收服齐国七十多座城邑。将军率领数万大军,一年多的时间才攻克赵国五十多座城邑。为将多年,反不如一个读书小子的功劳吗?”于是韩信认为他说得对,听从他的计策,就率军渡过黄河。齐王听从郦生的规劝以后,挽留郦生开怀畅饮,撤除了防备汉军的设施。韩信乘机突袭齐国属下的军队,很快就打到国都临菑。齐王田广认为被郦生出卖了,就把他煮死,而后逃往高密,派出使者前往楚国求救。韩信平定临菑以后,就向东追赶田广,一直追到高密城西。楚国也派龙且率领兵马,号称二十万,前来救援齐国。

齐王田广和司马龙且两支部队合兵一起与韩信作战,还没交锋,有人规劝龙且说:“汉军远离国土,拼死作战,其锋芒锐不可挡。齐楚两军在本乡本土作战,士兵容易逃散。不如深沟高垒,坚守不出。让齐王派他亲信大臣,去安抚已经沦陷的城邑,这些城邑的官吏和百姓知道他们的国王还在,楚军又来援救,一定会反叛汉军。汉军客居两千里之外,齐国城邑的人都纷纷起来反叛他们,那势必得不到粮食,这就可以迫使他们不战而降。”龙且说:“我一向了解韩信的为人,容易对付他。而且援救齐国,不战而使韩信投降,我还有什么功劳?如今战胜他,齐国一半土地可以分封给我,为什么不打?”于是决定开战,与韩信隔着潍水摆开阵势。韩信下令连夜赶做一万多口袋,装满沙土,堵住潍水上游,带领一半军队渡过河去,攻击龙且,***装战败,往回跑。龙且果然高兴地说:“本来我就知道韩信胆小害怕。”于是就渡过潍水追赶韩信。韩信下令挖开堵塞潍水的沙袋,河水汹涌而来,龙且的军队一多半还没渡过河去,韩信立即回师猛烈反击,杀死了龙且。龙且在潍水东岸尚未渡河的部队,见势四散逃跑,齐王田广也逃跑了。韩信追赶败兵直到城阳,把楚军士兵全部俘虏了。

汉四年(前203),韩信降服且平定了整个齐国。派人向汉王上书,说:“齐国狡诈多变,反复无常,南面的边境与楚国交界,不设立一个暂时代理的王来镇抚,局势一定不能稳定。为有利于当前的局势,希望允许我暂时代理齐王。”正当这时,楚军在荥阳紧紧地围困着汉王,韩信的使者到了,汉王打开书信一看,勃然大怒,骂道:“我在这儿被围困,日夜盼着你来帮助我,你却想自立为王!”张良、陈平暗中踩汉王的脚,凑近汉王的耳朵说:“目前汉军处境不利,怎么能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趁机册立他为王,很好地待他,让他自己镇守齐国。不然可能发生变乱。”汉王醒悟,又故意骂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做真王罢了,何必做个暂时代理的王呢?”就派遣张良前往,册立韩信为齐王,征调他的军队攻打楚军。

楚军失去龙且后,项王害怕了,派盱眙人武涉前往规劝齐王韩信说:“天下人对秦朝的统治痛恨已久了,大家才合力攻打它。秦朝破灭后,按照功劳裂土分封,各自为王,以便休兵罢战。如今汉王又兴师东进,侵犯他人的境界,掠夺他人的封地,已经攻破三秦,率领军队开出函谷关,收集各路诸侯的军队向东进击楚国,他的意图是不吞并整个天下,不肯罢休,他贪心不足到这步田地,太过份了。况且汉王不可信任,自身落到项王的掌握之中多次了,是项王的怜悯使他活下来,然而一经脱身,就背弃盟约,再次进攻项王。他是这样地不可亲近,不可信任。如今您即使自认为和汉王交情深厚,替他竭尽全力作战,最终还得被他所擒。您所以能够延续到今天,是因为项王还存在啊。当前刘、项争夺天下的胜败,举足轻重的是您。您向右边站,那么汉王胜,您向左边站,那么项王胜。***若项王今天被消灭,下一个就该消灭您了。您和项王有旧交情,为什么不反汉与楚联和,三分天下自立为王呢?如今,放过这个时机,必然要站到汉王一边攻打项王,一个聪明睿智的人,难道应该这样做吗?”韩信辞谢说:“我侍奉项王,官不过郎中,职位不过是个持戟的卫士,言不听,计不用,所以我背楚归汉。汉王授予我上将军的印信,给我几万人马,脱下他身上的衣服给我穿,把好食物让给我吃,言听计用,所以我才能够到今天这个样子。人家对我亲近、信赖,我背叛他不吉祥,即使到死也不变心。希望您替我辞谢项王的盛情!”

武涉走后,齐国人蒯通知道天下胜负的关键在于韩信,想出奇计打动他,就用看相的身份规劝韩信,说:“我曾经学过看相技艺。”韩信说:“先生给人看相用什么方法?”蒯通回答说:“人的高贵卑贱在于骨骼,忧愁、喜悦在于面色,成功失败在于决断。用这三项验证人相万无一失。”韩信说:“好,先生看看我的相怎么样?”蒯通回答说:“希望随从人员暂时回避一下。”韩信说:“周围的人离开吧。”蒯通说:“看您的面相,只不过封侯,而且还有危险不安全。看您的背相,显贵而不可言。”韩信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呢?”蒯通说:“当初,天下举兵起事的时候,英雄豪杰纷纷建立名号,一声呼喊,天下有志之士像云雾那样聚集,像鱼鳞那样杂沓,如同火焰迸飞,狂风骤起。正当这时,关心的只是灭亡秦朝罢了。而今,楚汉分争,使天下无辜的百姓肝胆涂地,父子的尸骨暴露在荒郊野外,数不胜数。楚国人从彭城起事,转战四方,追逐败兵,直到荥阳,乘着胜利,像卷席子一样向前挺进,声势震动天下。然后军队被困在京、索之间,被阻于成皋以西的山岳地带不能再前进,已经三年了。汉王统领几十万人马在巩县、洛阳一带抗拒楚军,凭借着山河的险要,虽然一日数战,却无尺寸之功,以至遭受挫折失败,几乎不能自救。在荥阳战败,在成皋受伤,于是逃到宛、叶两县之间,这就是所说的智尽勇乏了。将士的锐气长期困顿于险要关塞而被挫伤,仓库的粮食也消耗殆尽,百姓疲劳困苦,怨声载道,人心动荡,无依无靠。以我估计,这样的局面不是天下的圣贤就不能平息这场天下的祸乱。当今刘、项二王的命运都悬挂在您的手里。您协助汉王,汉王就胜利;协助楚王,楚王就胜利。我愿意披肝沥胆,敬献愚计,只恐怕您不***纳啊。果真能听从我的计策,不如让楚、汉双方都不受损害,同时存在下去,你和他们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形成那种局面,就没有谁敢轻举妄动。凭借您的贤能圣德,拥有众多的人马装备,占据强大的齐国,迫使燕、赵屈从,出兵到刘、项两军的空虚地带,牵制他们的后方,顺应百姓的心愿,向西去制止刘、项分争,为军民百姓请求保全生命,那么,天下就会迅速地群起而响应,有谁敢不听从!而后,割取大国的疆土,削弱强国的威势,用以分封诸侯。诸侯恢复之后,天下就会感恩戴德,归服听命于齐。稳守齐国故有的疆土,据有胶河、泗水流域,用恩德感召诸侯,恭谨谦让,那么天下的君王就会相继前来朝拜齐国。听说:‘苍天赐予的好处不接 受反而会受到惩罚;时机到了不***取行动,反而要遭祸殃’。希望您仔细地考虑这件事。”

韩信说:“汉王给我的待遇很优厚,他的车子给我坐,他的衣裳给我穿,他的食物给我吃。我听说,坐人家车子的人,要分担人家的祸患,穿人家衣裳的人,心里要想着人家的忧患,吃人家食物的人,要为人家的事业效死,我怎么能够图谋私利而背信弃义呢!”蒯通说:“你自认为和汉王友好,想建立流传万世的功业,我私下认为这种想法错了。当初常山王、成安君还是平民百姓时,结成割掉脑袋也不反悔的交情,后来因为张黡、陈泽的事发生争执,使得二人彼此仇恨。常山王背叛项王,捧着项婴的人头逃跑,归降汉王。汉王借给他军队向东进击,在泜水以南杀死了成安君,身首异处,被天下人耻笑。这两个人的交情,可以说是天下最要好的。然而到头来,都想把对方置于死地,这是为什么呢?祸患产生于贪得无厌而人心又难以猜测。如今您打算用忠诚、信义与汉王结交,一定比不上张耳、陈余结交更巩固,而你们之间的关连的事情又比张黡、陈泽的***重要的多,所以我认为您断定汉王不会危害自己,也错了。大夫文种、范蠡使濒临灭亡的越国保存下来,辅佐勾践称霸诸侯,功成名就之后,文种被迫***,范蠡被迫逃亡。野兽已经打完了,猎犬被烹杀。以交情友谊而论,您和汉王就比不上张耳与成安君了,以忠诚信义而论也就赶不上大夫文种、范蠡与越王勾践了。从这两个事例看,足够您断定是非了。希望您深思熟虑地考虑。况且我听说,勇敢、谋略使君主感到威胁的人,有危险;而功勋卓著冠盖天下的人得不到赏赐。请让我说一说大王的功绩和谋略吧:您横渡西河,俘虏赵王,生擒夏说,带领军队夺取井陉,杀死成安君,攻占了赵国,以声威镇服燕国,平定安抚齐国,向南摧毁楚国军队二十万,向东杀死楚将龙且,西面向汉王捷报,这可以说是功劳天下无二。而计谋出众,世上少有。如今您据有威胁君主的威势,持有不能封赏的功绩,归附楚国,楚国人不信任;归附汉国,汉国人震惊恐惧:您带着这样大的功绩和声威,那里是您可去的地方呢?身处臣子地位而有着使国君感到威胁的震动,名望高于天下所有的人,我私下为您感到危险。”韩信说:“先生暂且说到这儿吧!让我考虑考虑。”

此后过了数日,蒯通又对韩信说:“能够听取别人的善意,就能预见事情发展变化的征兆,能反复思考,就能把握成功的关键。听取意见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决策失误而能够长治久安的人,实在少有。听取意见很少判断失误的人,就不能用花言巧语去惑乱他;计谋筹划周到不本末倒置的人,就不能用花言巧语去扰乱他。甘愿做劈柴喂马差事的人,就会失掉争取万乘之国权柄的机会;安心微薄俸禄的人,就得不到公卿宰相的高位。所以办事坚决是聪明人果断的表现,犹豫不决是办事情的祸害。专在细小的事情上用心思,就会丢掉天下的大事,有判断是非的智慧,决定后又不敢冒然行动,这是所有事情的祸根。所以俗话说:“猛虎犹豫不能决断,不如黄蜂、蝎子用毒刺去螫;骏马徘徊不前,不如劣马安然慢步;勇士孟贲狐疑不定,不如凡夫俗子,决心实干,以求达到目的;即使有虞舜、夏禹的智慧,闭上嘴巴不讲话,不如聋哑人借助打手势起作用’。这些俗语都说明付诸行动是最可宝贵的。所有的事业都难以成功而容易失败,时机难以抓住而容易失掉。时机啊时机,丢掉了就不会再来。希望您仔细地考虑斟酌。”韩信犹豫不决,不忍心背叛汉王,又自认为功勋卓著,汉王终究不会夺去自己的齐国,于是谢绝了蒯通。蒯通的规劝没有被***纳,就***装疯癫做了巫师。

高祖从平叛陈豨的军中回到京城,见韩信已死,又高兴又怜悯他,问:“韩信临死时说过什么话?”吕后说:“韩信说悔恨没有***纳蒯通的计谋。”高祖说:“那人是齐国的说客。”就诏令齐国捕捉蒯通。蒯通被带到,皇上说:“你唆使淮阴侯反叛吗?”回答说:“是。我的确教过他,那小子不***纳我的计策,所以有自取灭亡的下场。***如那小子***纳我的计策,陛下怎能够灭掉他呢?”皇上生气地说:“煮了他。”蒯通说:“哎呀,煮死我,冤枉啊!”皇上说:“你唆使韩信造反,有什么冤枉?”蒯通说:“秦朝法度败坏,***瓦解的时候,山东六国大乱,各路诸侯纷纷起事,一时天下英雄豪杰象乌鸦一样聚集。秦朝失去了他的帝位,天下英

杰都来抢夺它,于是才智高超,行动敏捷的人率先得到它。跖的狗对着尧狂叫,尧并不是不仁德,只因为他不是狗的主人。正当这时,我只知道有个韩信,并不知道有陛下。况且天下磨快武器、手执利刃想干陛下所干的事业的人太多了,只是力不从心罢了。您怎么能够把他们都煮死呢?”高祖说:“放掉他。”就赦免了蒯通的罪过。

《史记 淮阴侯列传》

太史公说:蒯通的计谋实在是厉害呀!它既搞乱了齐国而又骄纵坏了淮阴侯,最后又害死了田横、韩信这两个人!蒯通擅长于纵横之说,曾写书论战国时期的权变方策,总共八十一篇。蒯通与齐国人安期生要好,安期生曾谋求项羽任用他,但项羽不能***用他的策谋。后来项羽又想封他们二人爵位,但他们不肯受爵,就逃走了。田横节操高尚,宾客仰慕他的高义而愿意随他去死,这难道还不是至为贤能的人吗?我根据事实把他的事迹记录在这里。但是非常可惜,当时没有善于绘画的人,没有把他的容貌和业绩描画下来,什么原因呢?

《史记田儋列传赞》

蒯通,范阳人也,本与武帝同讳。楚汉初起,武臣略定赵地,号武信君。通说范阳令徐公曰:“臣,范阳百姓蒯通也,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虽然,贺公得通而生也。”徐公再拜曰:“何以吊之?”通曰:“足下为令十余年矣,之父,孤人之子,断人之足,黥人之首,甚众。慈父孝子所以不敢事刃于公之腹者,畏秦法也。今天下大乱,秦政不施,然则慈父孝子将争接刃于公之腹,以复其怨而成其名。此通之所以吊者也。”曰:“何以贺得子而生也?”曰:“赵武信君不知通不肖,使人候问其死生,通且见武信君而说之,曰:‘必将战胜而后略地,攻得而后下城,臣窃以为殆矣。用臣之计,毋战而略地,不攻而下城,传檄而千里定,可乎?’彼将曰:‘何谓也?’臣因对曰:‘范阳令宜整顿其士卒以守战者也,怯而畏死,贪而好富贵,故欲以其城先下君。先下君而君不利之,则边地之城皆将相告曰‘范阳令先降而身死’,必将婴城固守,皆为金城汤池,不可攻也。为君计者,莫若以黄屋朱轮迎范阳令,使驰骛于燕、赵之郊,则边城皆将相告曰‘范阳令先下而身富贵’,必相率而降,犹如阪上走丸也。此臣所谓传檄而千里定者也。”徐公再拜,具车马遣通。通遂以此说武臣。武臣以车百乘、骑二百、侯印迎徐公。燕、赵闻之,降者三十余城。如通策焉。

后汉将韩信虏魏王,破赵、代,降燕,定三国,引兵将东击齐。未度平原,闻汉王使郦食其说下齐,信欲止。通说信曰:“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得以得无行!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舌,下齐七十余城,将军将数万之众,乃下赵五十余城。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于是信然之,从其计,遂度河。齐已听郦生,即留之纵酒,罢备汉守御。信因袭历下军,遂至临菑。齐王以郦生为欺己而亨之,因败走。信遂定齐地,自立为齐***王。汉方困于荥阳,遣张良即立信为齐王,以安固之。项王亦遣武涉说信,欲与连和。

蒯通知天下权在信,欲说信令背汉,乃先微感信曰:“仆尝受相人之术,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而不安;相君之背,贵而不可言。”信曰:“何谓也?”通因请间,曰:“天下初作难也,俊雄豪桀建号壹呼,天下之士云合雾集,鱼鳞杂袭,飘至风起。当此之时,忧在亡秦而已。今刘、项分争,使人肝脑涂地,流离中野,不可胜数。汉王将数十万众,距巩、雒、岨山河,一日数战,无尺寸之功,折北不救,败荥阳,伤成皋,还走宛、叶之间,此所谓智勇俱困者也。楚人起彭城,转斗逐北,至荥阳,乘利席胜,威震天下,然兵困于京、索之间,迫西山而不能进,三年于此矣。锐气挫于险塞,粮食尽于内藏,百姓罢极,无所归命。以臣料之,非天下贤圣,其势固不能息天下之祸。当今之时,两主县命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臣愿披心腹,堕肝胆,效愚忠,恐足下不能用也。方今为足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立,其势莫敢先动。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强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以制其后,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天下孰敢不听!足下按齐国之故,有淮、泗之地,怀诸侯以德,深拱揖让,则天下君王相率而朝齐矣。盖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弗行,反受其殃’。愿足下孰图之。”

信曰:“汉遇我厚,吾岂可见利而背恩乎!”通曰:“始常山王、成安君故相与为刎颈之交,及争张黡、陈释之事,常山王奉头鼠窜,以归汉王。借兵东下,战于鄗北,成安君死于泜水之南,头足异处。此二人相与,天下之至F52A也,而卒相灭亡者,何也?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难测也。今足下行忠信以交于汉王,必不能固于二君之相与也,而事多大于张黡、陈释之事者,故臣以为足下必汉王之不危足下,过矣。大夫种存亡越,伯句践,立功名而身死。语曰:‘野禽殚,走犬亨;敌国破,谋臣亡。’故以交友言之,则不过张王与成安君;以忠臣言之,则不过大夫种。此二者,宜足以观矣。愿足下深虑之。且臣闻之,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足下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下井陉,诛成安君之罪,以令于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数十万众,遂斩龙且,西乡以报,此所谓功无二于天下,略不出出者也。今足下挟不赏之功,戴震主之威,归楚,楚人不信;归汉,***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高天下之名,切为足下危之。”信曰:“生且休矣,吾将念之。”

数日,通复说曰:“听者,事之候也;计者,存亡之机也。夫随厮养之役者,失万乘之权;守儋石之禄者,阙卿相之位。计诚知之,而决弗敢行者,百事之祸也。故猛虎之犹与,不如蜂虿之致B063;孟贲之狐疑,不如童子之必至。此言贵能行之也。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值而易失。‘时乎时,不再来。’愿足下无疑臣之计。”信犹与不忍背汉,又自以功多,汉不夺我齐,遂谢通。通说不听,惶恐,乃阳狂为巫。

天下既定,后信以罪废为淮阴侯,谋反被诛,临死叹曰:“悔不用蒯通之言,死于女子之手!”高帝曰:“是齐辩士蒯通。”乃诏齐召蒯通。通至,上欲亨之,曰:“昔教韩信反,何也?”通曰:“狗各吠非其主。当彼时,臣独知齐王韩信,非知陛下也。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材者先得。天下匈匈,争欲为陛下所为,顾力不能,可殚诛邪!”上乃赦之。

至齐悼惠王理,曹参为相,礼下贤人,请通为客。

初,齐王田荣怨项羽,谋举兵畔之,劫齐士,不与者死。齐处士东郭先生、梁石君在劫中,强从。及田荣败,二人丑之,相与入深山隐居。客谓通曰:“先生之于曹相国,拾遗举过,显贤进能,齐功莫若先生者。先生知梁石君、东孝先生世俗所不及,何不进之于相国乎?”通曰:“诺。臣之里妇,与里之诸母相善也。里妇夜亡肉,姑以为盗,怒而逐之。妇晨去,过所善诸母,语以事而谢之。里母曰:‘女安行,我今令而家追女矣。’即束缊请火于亡肉家,曰:‘昨暮夜,犬得肉,争斗相杀,请火治之。’亡肉家遽追呼其妇。故里母非谈说之士也,束缊乞火非还妇之道也,然物有相感,事有适可。臣请乞火于曹相国。”乃见相国曰:“妇人有夫死三日而嫁者,有幽居守寡不出门者,足下即欲求妇,何取?”曰:“取不嫁者。”通曰:“然则求臣亦犹是也,彼东郭先生、梁石君,齐之俊士也,隐居不嫁,未尝卑节下意以求仕也。愿足下使人礼之。”曹相国曰:“敬受命。”皆以为上宾。

通论战国时说士权变,亦自序其说,凡八十一首,号曰《隽永》。

初,通善齐人安其生,安其生尝干项羽,羽不能用其策。而项羽欲封此两人,两人卒不肯受。

《汉书·卷四十五·蒯伍江息夫传第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