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致正的解释_大中至正其介如石出自哪里

tamoadmin 成语口诀 2024-06-12 0

    “大中至正”一词,出自明·王守仁(阳明)《传习录》上卷:“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

    意思是:不知道先生在这居住,待在这里养生修性,精通于这一个,已经到达了一定的程度,看待事情都是中立的态度。

    “其介如石”一词,出自《易》,大中至正,唯中才能得其正。做人要不偏不倚,看待事物要从中立的立场去看。做人不偏不倚,就是不要对人有成见,看人要持中,公允,不要因人废言。

    大中致正的解释_大中至正其介如石出自哪里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看待事物要从中立的立场去看,就是不要预设立场,多听他人意见,多考虑他人立场,不固执,不偏执。这样,自身才能正,才能不为小事、琐事烦恼,才能生活愉快幸福,才能服人。

    扩展资料:

    《传习录》是哲学著作,作者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此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

    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和谐辨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

    《易经》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易经》长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群经之首,儒家、道家共同的经典。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传习录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易经

    三姑六婆的详细解释:比喻不务正业的妇女

    基本解释

    三姑指尼姑、道姑、卦姑(占卦的),六婆指牙婆(以介绍人口买卖为业从中取利的妇女)、媒婆、师婆(女巫)、虔婆(鸨母)、药婆(给人治病的妇女)、稳婆(以接生为业的妇女)(见于元代陶宗仪《辍耕录》卷十)。

    旧社会里三姑六婆往往借着这类身份干坏事,因此通常用“三姑六婆”比喻不务正业的妇女。

    出自

    元·陶宗仪《辍耕录》卷十三:“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也;六婆者,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也。”

    成语接龙

    三姑六婆 婆娑起舞 舞凤飞龙 龙举云兴? 兴云致雨?雨丝风片?片云遮顶?顶名冒姓?姓甚名谁?谁是谁非?非亲非故?故人之情?情不可却?却之不恭?恭而有礼?礼为情貌?貌似强大?大中至正?正中下怀?怀丸操弹?弹丝品竹?竹报平安?安不忘危?危于累卵?卵与石斗?斗丽争妍? 妍姿艳质?质伛影曲?曲不离口?

    口不二价?价值连城?城下之盟?盟山誓海?海不扬波?波光鳞鳞?鳞次栉比?比众不同?同休共戚?戚戚具尔?尔汝之交?交口同声?声东击西?西台痛哭?哭丧着脸?脸无人色?色丝虀臼?臼头深目?目下十行?行不从径?径情直遂?遂心如意?意义深长? 长久之计?计上心头?头一无二?二三其德?德厚流光?光前启后?

    后不僭先?先人后己?己溺己饥?饥不择食?食不下咽?咽苦吐甘?甘之如饴?饴含抱孙?孙庞斗智?智勇兼全?全军覆没?没世不忘?忘乎其形?形具神生?生上起下?下不为例?例直禁简?简丝数米?米已成炊?炊沙作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