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肉眼,不识罪福,佛眼观之,旷劫至今,所作所受_肉眼凡夫打一动物

tamoadmin 成语之最 2024-06-12 0
  1. 西方发愿的原文及意思
  2. 描写眼睛鼻子的词语

西方发愿原文;[明]莲池*** 作

稽首西方安乐国,接引众生大导师。

我今发愿愿往生,唯愿慈悲哀摄受。

凡夫肉眼,不识罪福,佛眼观之,旷劫至今,所作所受_肉眼凡夫打一动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某甲(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及众生,旷劫至今,迷本净心,纵贪瞋痴。染秽三业,无量无边。所作罪垢,无量无边。所结冤业,愿悉消灭。从于今日,立深誓愿,远离恶法,誓不更造;勤修圣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觉;誓度众生。

阿弥陀佛,以慈悲愿力,当证知我,当哀愍我,当加被我。愿禅观之中,梦寐之际,得见阿弥陀佛金色之身,得历阿弥陀佛宝严之土,得蒙阿弥陀佛甘露灌顶,光明照身,手摩我头,衣覆我体。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长。

疾空烦恼,顿破无明。圆觉妙心,廓然开悟。寂光真境,常得现前。至于临欲命终,预知时至。身无一切病苦厄难,心无一切贪恋迷惑。诸根悦豫,正念分明。舍报安详,如入禅定。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诸圣贤众,放光接引,垂手提携。

楼阁幢幡,异香天乐,西方圣境,昭示目前。令诸众生,见者闻者,欢喜感叹,发菩提心。我于尔时,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生极乐国,七宝池内,胜莲华中。华开见佛,见诸菩萨,闻妙法音,获无生忍。

于须臾间,承事诸佛,亲蒙授记。得授记已,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一切功德,皆悉成就。然后不违安养,回入娑婆。分身无数,遍十方刹。

以不可思议自在神力,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咸令离染,还得净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如是大愿,世界无尽,众生无尽,业及烦恼一切无尽,我愿无尽。愿今礼佛、发愿、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法界众生,同圆种智。

扩展资料

译文;稽首西方安乐国,接引众生大导师。我今发愿愿往生,惟愿慈悲哀摄受。 这四句,是在发愿文前边,先说一个偈,把所发的愿,大略先说一说,下边再详详细细的说明白。“首”,就是“头”。“稽首”,是把头拜到地下去。

第一、第二两句,就是拜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最安乐的地方,所以叫“安乐国”。阿弥陀佛是专心接引修行的众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所以称接引众生的大导师。

“导师”上边加一个“大”字,是因为阿弥陀佛接引众生的愿心大的很,凡是十方世界的众生,没有一个不接引的,所以称“大”。 第三、第四两句,是说我现在发愿,情愿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但愿阿弥陀佛,发慈悲心,哀怜我,收受我。?

***某某,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开头要把自己的名字,加在“***”两个字底下念的。没有法名的,用平常的姓名。有法名的,就用法名。?

“普为”,就是普遍为了大众的意思。所说的大众,就是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四恩”,是说我受过恩德的四种人:第一是佛的恩,第二是国王的恩,第三是父母的恩,第四是师长的恩。“三有”,就是三界。?

“一乘”,就是一佛乘。佛法是最高的法,没有第二种法可以比得的,所以叫“一乘”,就是第一的意思。“持念”,就是常常念,譬喻捏住在手里头不放松的意思。“期”字,是希望的意思。?

这几句的意思,是说我***某人,普遍的为了四种有恩德给过我的人,同了三界里头的众生,还有各法界的一切众生,求十方三世一切佛独一无二最高的佛道的缘故,专心常常念阿弥陀佛万德齐备的大名号,希望能够生到西方净土去。

这一段,是为了大众发的愿心,并不是为了自己,所以说“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

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

“染心”,是污秽的心。我们本来的心,是清净的。因为造了种种的恶业,这个清净心,就变成了污秽心了。

譬如一块白的布,染了别种颜色一样,所以叫“染”。“炽”,是火旺的意思。这个污秽的心,常常要发出来,譬如火常常要旺起来一样。?

这四句的意思,是又因为我自己的恶业重、善福轻、业障深、智慧浅,这个污秽心,容易像火那样的旺起来;清净的功德,就难成功了。这一段,是为了自己发的愿心。?

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翘”字,同了“勤”字差不多的意思。“披”字,是披开来的意思。“沥”字,是滴出来的意思。“投诚”,是把诚心来投到佛面前的意思。

这四句的意思,是说我现在在佛的面前,勤勤恳恳,五体投地的拜(头同了两手、两脚,叫“五体”。五体一齐着地,叫“五体投地”)。并且把这个心披露开来,把心里头的血滴出来(这是譬喻诚心的意思),投到佛的面前,很诚心的忏悔。?

我及众生,旷劫以来,迷本净心,纵贪瞋痴。染秽三业,无量无边。所作罪垢,无量无边。所结冤业,愿悉消灭。?

“旷”字,本来是“空”的意思,这里当他长久解释。“旷劫”,就是经过许多劫数的意思。“纵”,是“放”的意思。“染秽”,是说染上了污秽,就是说三业都犯了罪恶。“垢”,本来是污秽的意思,比罪业轻一些的,各种烦恼,都可以叫做“垢”的。

这一段,是说我同了众生,是从无始一直到现在,经过许多的劫数,迷惑了本来的清净心,把贪心、瞋心、痴心,尽管放他长大起来,使得身、口、意三种业,都染污秽了,成了三恶业了。

所造的罪业,所起的烦恼,所结的冤仇,都是无量无边的多。现在既经忏悔了,情愿完全消灭清净,一些也不留。?

从于今日,立深誓愿,远离恶法,誓不更造;勤修圣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觉;誓度众生。?

“深誓愿”,是很切实的愿,不是浮面的愿,所以叫做“深”。?

这一段,是说从今天起,立很切实的愿。一切恶的事情,要远远的离开,立誓决不再造。佛的道理,要勤勤恳恳的修,立誓决不退回转去,也没有一些懒惰的心。立誓一定要修成佛。立誓一定要度众生。?

阿弥陀佛,以慈悲愿力,当证知我,当哀悯我,当加被我。?

情愿阿弥陀佛,拿慈悲的愿心、慈悲的力量,来证明白我现在的忏悔、现在的发愿,哀怜我的苦恼(“悯”字,就是哀怜的意思),保佑我的身心(“加被”,就是保佑的意思)。?

愿禅观之中,梦寐之际,得见阿弥陀佛金色之身,得历阿弥陀佛宝严之土,得蒙阿弥陀佛甘露灌顶,光明照身,手摩我头,衣覆我体。?

“禅”,是参禅。“观”,是观照。闭了眼睛,定了心,描摹各种佛的境界,一边看,一边想,是一种作观的修行方法。“寐”,就是睡。?

这一段,是说情愿在参禅的时候,或是在作观的时候,或是在夜间睡了做梦的时候,能够见到阿弥陀佛金色的身体,能够踏到阿弥陀佛七宝庄严的地土。

能够得到阿弥陀佛的恩德,拿甘露来灌在我的头顶上,放出光来照在我的身体上,把手来摩我的头,把衣服来盖在我的身体上(“覆”字,就是盖的意思)。?

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长。疾空烦恼,顿破无明。圆觉妙心,廓然开悟。寂光真境,常得现前。

“宿障”,是从前所有的业障。“疾”,是快的意思。“顿”,是立刻的意思。?“圆觉妙心”,是圆满觉悟的清静心,就是本来有的真实心。“廓然”,是“开”同了“空”两种的意思。?

“寂光真境”,就是常寂光土,这个地方完全是佛的清净法身所住的。这种境界,是真实的,不是虚***的,所以叫“真境”。菩萨、缘觉、声闻,都不能够到这个地方的。?

这一段,是说要使得我从前所有的业障,自然而然的一齐消灭清净。所有的善根,渐渐加添长大起来。一切烦恼,快快的变成空的、没有的。

各种无明,立刻破除消灭。本来有的圆满觉悟的清净妙心,大大的开悟起来。常寂光土的佛境界,常常能够显现在眼面前。?

至于临欲命终,预知时至。身无一切病苦厄难,心无一切贪恋迷惑。诸根悦豫,正念分明。舍报安详,如入禅定。?

“诸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悦豫”,是快乐的意思。“舍报”,是丢开这一世的果报,就是死的意思。因为我们人在这个世界上,就是要受业报,所以生出来的。若是到了要死的时候,那是业报已经受完了,可以舍弃这种世界了。?

这一段,是说到了寿命完结,差不多要死的前,可以预先晓得死的日期、时候。身体上没有病痛的苦,也没有别种苦恼的灾难(“厄”,是小的灾难)。心里头也没有什么贪,没有什么舍不得(“恋”,就是舍不得),也一些不迷迷惑惑、糊糊涂涂。

六根清静得很,快乐得很,一些不被眼、耳、鼻、舌、身、意牵动、搅扰。不像有恶业的人,到差不多要死的时候,或是眼睛里头,看见什么可怕的境界了;耳朵里头,听到什么吓人的声音了;鼻管里头,闻着什么臭秽的气味了;

舌根硬了,不能够说话了;身体各处不舒服了;心里头就要烦恼起来了,念头多的很,颠颠倒倒乱起来了。这种样子,一些也没有。

只有念佛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正念,清清楚楚。晓得这个受报的身体,报应满了,可以丢开了,安安定定、和和平平的去了(“安详”的“祥”字,本来是同了“和气”的“和”字,一样的意思。

用在这里,是很和平,一些没有发火的意思),像参禅人的入了定一样。?

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诸圣贤众,放光接引,垂手提携。楼阁幢幡,异香天乐,西方圣境,昭示目前。令诸众生,见者闻者,欢喜感叹,发菩提心。?

到了这个时候,阿弥陀佛,同了***菩萨、大势至菩萨,还有许多菩萨、缘觉、声闻等,许多圣人、贤人,大家放出光来接引,并且大家都放下手来牵引(“提携”,就是牵手的意思)。天空里头,现出又好看,又宝贵,七宝装饰成的楼阁幢幡。

还有很稀奇的香气,天上边发出各种很好听的乐器的声音来。西方极乐世界圣人的境界,明明白白,都显现在眼面前(“昭”字,是明白的意思。“示”字,是给人看的意思)。

使得许多众生,无论看见的,或是听到的,大家都很欢喜、感动、称赞(“叹”字,就是称赞的意思),就各各发出求成佛的心来。?

我于尔时,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生极乐国,七宝池内,胜莲华中。华开见佛,见诸菩萨,闻妙法音,获无生忍。?

我在这个时候,坐在金刚台上边(“乘”,就是坐的意思。“金刚台”,是莲华下面的座子,是金刚的。这是上品上生的,才能够有金刚的莲华座),跟随在佛的后面,像手指弹一弹的时候,就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去了。

在七种宝贝装饰成的池里头,七种宝贝装饰成的莲华里头(莲华,也是七宝的,所以叫“胜莲华”。“胜”,就是好)。等到华开了,就见到了阿弥陀佛同了各位大菩萨,听到了很好的法音(“法音”,就是讲佛法的声音)。

就可以得到无生忍(“获”字,本来是“捉”的意思。用在这里,是得到的意思。“无生忍”,是能够把这个心安住在真如实相上边,觉得丝毫没有凡夫的情念可以丢弃,也没有圣人的见解可以取得的意思。一切众生,本来没有生,也没有灭。

所以大家看见生生死死,都因为贪瞋痴种种虚的***的乱念头太多了,就现出这种生灭的形相来。讲到真如实相的道理,的确是没有灭,也没有生的。说的没有生,那没有灭就包括在里头了,所以只说“无生”。

“忍”字,本来是忍耐的意思,现在是拿忍耐来比那得无生忍的人,心里头很安逸舒服,没有一些念头发生的意思。“无生忍”,是证得心念没有生灭的道理,就是能够不动心的意思。

证得了心念没有生灭的道理,就能够见到一切法都没有生灭的形相,所以又叫“无生法忍”。这是要真正见到了真如实相的道理,才能够得到这种忍的。得到了这种无生忍,就永远不会被外面的境界,迷惑摇动他的心,使得他再退回转去了。

“无生忍”在《佛法大意》里头,也讲到过的,可以一同看看)。就可以永远脱离生死,真正的自由了。?

若是要晓得往生西方的详细情形,只消看《阿弥陀经白话解释》,就可以明白了。?

于须臾间,承事诸佛,亲蒙授记。得授记已,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一切功德,皆悉成就。?

“须臾”,是一刻儿功夫。“承事”,是伺候的意思。“授记”的“授”字,是给他的意思;“记”字,是记名,就是记名成佛。在没有成佛的前,先受佛的记名,将来成佛后,叫什么名号。把名号先记好,等到成了佛,就称这个名号。

像释迦牟尼佛,没有成佛的时候,燃灯佛为释迦牟尼佛记名,说道:“你下一世,应该成佛了,名号叫释迦牟尼。”到了下一世,释迦牟尼佛真是成佛了,就把燃灯佛所给的“释迦牟尼”四个字,当作名号。?

“陀罗尼”,是梵语,翻译中国文,是“总持”两个字,是把住了不放他失去的意思。就是常常想念各种的佛法,不放他忘却的意思。也可以当做“法”字解释的。?

这一段,是说在一刻儿功夫,就可以伺候到许多许多的佛,亲自受着佛替我记将来成佛的名号。

等到记了成佛的名号后,所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无边的法门(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在《佛法大意》,同了《阿弥陀经白话解释》里头,都有详细解释的),一切的功德,完全都可以成功了。?

然后不违安养,回入娑婆。分身无数,遍十方刹。以不可思议自在神力,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咸令离染,还得净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

一切功德,都已经修成了,那末可以本体不离开西方极乐世界(“违”字,是离开的意思。“安养”,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本体,是原来的身体),用化身来回到娑婆世界。化出多得数不清的身体,遍满十方刹土。

用不可以心思来想、说话来讲的自由自在的神力,行出种种的方便法门,来度脱众生。使得他们一齐离开这污秽的妄心(“咸”字,就是一齐的意思),回复他们本来有的清净心(“还”字,就是回复的意思。

实在清净心是个个人本来在的,因为被妄心染污了,所以清净心显不出来了。现有既经离开了这种污秽心,那末清净心自然回复了。实在是回复,并不是本来没有的,现在才得到的。

所以“还得”两个字,只可以当他回复解释的),一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到那个不会退转来的地位

如此大愿,世界无尽,众生无尽,业及烦恼一切无尽,我愿无尽。?

像上边所说的种种大愿心,世界没有穷尽,众生没有穷尽,众生的业同了烦恼都没有穷尽,我的愿心也就没有穷尽。?

这几句的意思,就是要世界没有了,众生度尽了,众生的业同了烦恼都消灭清净了,我的愿才算满足。要晓得世界多到无穷无尽,哪里会完全没有。

众生无量无边,哪里会完全度尽。众生的业同了烦恼,那就更加多到了不得的。一个人所造的业,照《华严经》上说,若是业有体的,那就尽虚空也装不下去。

一个人的业,已经这样多了,何况无穷无尽的众生,各各所造的业,那还了得么?哪里会消灭清净呢?这几种都是不能够完尽的。那末所发的愿,也永远没有完尽的时候了。?

莲池***所发的愿,大不大呢?不是同了普贤菩萨所发的愿,差不多么?所以能够上品上生到极乐世界去,就因为愿心大的缘故。我们怎么可以不学莲池***,快快的勇猛精进,发那样的大愿心呢!?

愿今礼佛发愿,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法界众生,同圆种智。?

我现在情愿拜佛发愿,修行种种的功德(“修持”,就是修行。因为修行不可以间断的,要像捏住了一件东西不放手一样,所以用一个“持”字)。

回转来把这种种的功德,布施给所有的有情众生。四种恩德,一齐要报答的。三界众生,都要使得他们得到我的帮助(“资”,是帮助的意思)。九法界的众生,一同圆满一切种智,一同成佛。?

念到这里末了再加念一句“***某某发愿”。念完了,拜三拜,功课就圆满了。?

发愿的话头,本来可以照了自己的愿心,自己做一篇文,或是做一个偈来念的。不过自己做的,恐怕终没有像从前的大德所做的好(大德,是有很大的功德的人)。

所以还不如把旧时候现成的发愿文,或是偈,至诚恳切的念,觉得更加容易得益。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西方发愿文

西方发愿的原文及意思

稽首和南十方诸佛、诸大菩萨众。***今作此论,恐不会圣心,愿赐忏悔;若会圣理,尽将回施一切有情,愿于来世,尽得成佛。 问:欲修何法?即得解脱。答:唯有顿悟一门,即得解脱。云何为顿悟?答: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 问:从何而修?答:从根本修。云何从根本修?答:心为根本。云何知心为根本?答:楞伽经云:心生即种种法生,心灭即种种法灭。维摩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遗教经云:但制心一处,无事不办。经云: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人调心不调身,愚人调身不调心。佛名经云:罪从心生,还从心灭;故知善恶一切,皆由自心,所以心为根本也。若求解脱者,先须识根本;若不达此理,虚费功劳,于外相求,无有是处。禅门经云:于外相求,虽经劫数,终不能成;于内觉观,如一念顷,即证菩提。 问:夫修根本,以何法修?答:惟坐禅,禅定即得。禅门经云:求佛圣智,要即禅定;若无禅定,念想喧动,坏其善根。 问:云何为禅?云何为定?答: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本性者,是汝无生心。定者,对境无心,八风不能动;八风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是名八风;若得如是定者,虽是凡夫,即入佛位。何以故?菩萨戒经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得如是者,即名解脱,亦名达彼岸、超六度、越三界、大力菩萨、无量力尊,是大丈夫。 问:心住何处即住?答:住无住处即住。 问:云何是无住处?答:不住一切处,即是住无住处。云何是不住一切处?答:不住一切处者,不住善恶有无内外中间,不住空、亦不住不空,不住定、亦不住不定,即是不住一切处;只个不住一切处,即是住处也;得如是者,即名无住心也,无住心者是佛心。 问:其心似何物?答:其心不青不黄、不赤不白、不长不短、不去不来、非垢非净、不生不灭,湛然常寂,此是本心形相也、亦是本身。本身者,即佛身也。 问:身心以何为见—是眼见、耳见、鼻见及身心等见?答:见无如许种见。 问:既无如许种见,复何见?答:是自性见。何以故?为自性本来清净,湛然空寂,即于空寂体中,能生此见。 问:只如清净体尚不可得,此见从何而有?答:喻如明鉴,中虽无像,能见一切像。何以故?为明鉴无心故。学人若心无所染,妄心不生,我所心灭,自然清净;以清净故,能生此见。法句经云: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是善知识也。 问:涅槃经金刚身品:不可见、了了见,无有知者、无不知者,云何?答:不可见者,为自性体无形,不可得故,是名不可见也。然见不可得者,体寂湛然,无有去来,不离世流,世流不能流,坦然自在,即是了了见也。无有知者,为自性无形,本无分别,是名无有知者;无不知者,于无分别体中,具有恒沙之用,能分别一切,即无事不知,是名无不知者。般若偈云:般若无知,无事不知;般若无见,无事不见。 问:经云:不见有无,即真解脱。何者是不见有无?答:证得净心时,即名有,于中不生得净心想,即名不见有也;得想无生无住,不得作无生无住想,即是不见无也;故云不见有无也。楞严经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亦名解脱。 问:云何是无所见?答:若见男子女人、及一切色像,于中不起爱憎,与不见等,即是无所见也。 问:对一切色像时,即名为见;不对色像时,亦名见否?答:见。 问:对物时从有见?不对物时,云何有见?答:今言见者,不论对物与不对物。何以故;为见性常故,有物之时即见,无物之时亦见也;故知物自有去来,见性无来去也,诸根亦尔。 问:正见物时,见中有物否?答:见中不立物。 问:正见无物时,见中有无物否?答:见中不立无物。 问:有声时即有闻,无声时还得闻否?答:亦闻。 问:有声时从有闻,无声时云何得闻?答:今言闻者,不论有声无声,何以故?为闻性常故;有声时即闻,无声时亦闻。 问:如是闻者是谁?答:是自性闻,亦名知者闻。 问:此顿悟门以何为宗?以何为旨?以何为体?以何为用?答:无念为宗,妄心不起为旨,以清净为体,以智为用。问既言无念为宗,未审无念者无何念?答:无念者,无邪念;非无正念。云何为邪念?云何名正念?答:念有念无,即名邪念;不念有无,即名正念。念善念恶,名为邪念;不念善恶,名为正念;乃至苦乐生灭、取舍怨亲憎爱,并名邪念;不念苦乐等,即名正念。 问:云何是正念?答:正念者,唯念菩提。 问:菩提可得否?答:菩提不可得。 问:既不可得,云何唯念菩提?答:只如菩提,***立名字,实不可得,亦无前后得者;为不可得故,即无有念,只个无念,是名真念。菩提无所念,无所念者,即一切处无心,是无所念;只如上说如许种无念者,皆是随事方便,***立名字,皆同一体,无二无别;但知一切处无心,即是无念也。得无念时,自然解脱。 问:云何行佛行?答:不行一切行,即名佛行,亦名正行,亦名圣行;如前所说,不行有无憎爱等是也。大律卷五菩萨品云:一切圣人,不行于众生行,众生不行如是圣行。 问:云何是正见?答:见无所见,即名正见。 问:云何名见无所见?答:见一切色时,不起染著;不染著者,不起爱憎心,即名见无所见也;若得见无所见时,即名佛眼,更无别眼。若见一切色时起爱憎者,即名有所见;有所见者,即是众生眼,更无别眼;作众生眼乃至诸根亦复如是。 问:即言以智为用者,云何为智?答:知二性空,即是解脱;知二性不空,不得解脱;是名为智,亦名了邪正,亦名识体用。二性空即是体,知二性空即是解脱,更不生疑,即名为用。言二性空者,不生有无、善恶、爱憎,名二性空。 问:此门从何而入?答:从檀波罗蜜入。 问:佛说六波罗蜜是菩萨行,何故独说檀波罗蜜、云何具足而得入也?答:迷人不解五度皆因檀度生,但修檀度,即六度悉皆具足。 问:何因缘故名为檀度?答:檀者,名为布施。 问:布施何物?答:布施却二性。 问:云何是二性?答:布施知善恶性,布施却有无性,爱憎性、空不空性、定不定性、净不净性,一切悉皆施却,即得二性空。若得二性空时,亦不得作二性空想,亦不得作念有施想,即是真行檀波罗蜜,名万缘俱绝。万缘俱绝者,即一切法性空是也。法性空者,即一切处无心是。若得一切处无心时,即无有一相可得。何以故?为自性空故,无一相可得。无一相可得者,即是实相。实相者,即是如来妙色身相也。金刚经云: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问:佛说六波罗蜜,今云何说一即能具足?愿说一具六法之因。答:思益经云:网明尊谓梵天言:若菩萨舍一切烦恼,名檀波罗蜜,即是布施。于诸法无所起,名尸波罗蜜,即是持戒。于诸法无所念,名羼提波罗蜜,即是忍辱。于诸法离相,名毗离耶波罗蜜,即是精进。于诸法无所住,名禅波罗蜜,即是禅定。于诸法无戏论,名般若波罗蜜,即是智慧。是名六法。今更名六法不异,一舍、二无起、三无念、四离相、五无住、六无戏论。如是六法,随事方便,***立名字;至于妙理,无二无别;但知一舍,即一切舍;无起,即一切无起;迷途不契,悉谓有差;愚者滞其法数之中,即长轮生死。告汝学人,但修檀之法,即万法周圆,况于五法,岂不具耶? 问:三学等用,何者是三学?云何是等用?答:三学者:戒定慧是也。 问:其义云何是戒定慧?答:清净无染是戒。知心不动,对境寂然是定。知心不动时,不生不动想;知心清净时,不生清净想;乃至善恶皆能分别,于中无染,得自在者,是名为慧也。若知戒定慧体,俱不可得时,即无分别,即同一体,是名三学等用。 问:若心住净时。不是著净否?答:得住净时,不作住净想,是不著净。 问:心住空时,不是著空否?答:若作空想,即名著空。 问:若心得住无住处时,不是著无所处否?答:但作空想,即无有著处。汝若欲了了识无所住心时,正坐之时,但知心莫思量一切物,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过去事已过去而莫思量,过去心自绝,即名无过去事。未来事未至,莫愿莫求,未来心自绝,即名无未来事。现在事已现在,于一切事但知无著;无著者,不起憎爱心,即是无著;现在心自绝,即名无现在事。三世不摄,亦名无三世也。心若起去时,即莫随去,去心自绝;若住时亦莫随住,住心自绝,即无住心,即是住无住处也,若了了自知,住在住时,只物住,亦无住处,亦无无住处也。若是了了知心不住一切处,即名了了见本心也,亦名了了见性也。只个不住一切处心者,即是佛心,亦名解脱心,亦名菩提心,亦名无生心,亦名色性空。经云:证无生法忍是也。汝若未得如是之时,努力努力!勤加用功,功成自会。所言会者,一切处无心即是会。言无心者,无***不真也。***者爱憎心是也,真者无爱憎心是也。但无憎爱心,即是二性空。二性空者,自然解脱也。 问:为只坐用,行时亦得为用否?答:今言用功者,不独言坐,乃至行住坐卧,所造运为,一切时中,常用无间,即名常住也。 问:方广经云:五种法身:一实相法身、二功德法身、三法性法身、四应化法身、五虚空法身,于自己身何者是?答:知心不坏,是实相法身。知心含万像,是功德法身。知心无心,是法性法身。随根应说,是应化法身。知心无形不可得,是虚空法身。若了此义者,即知无证也。无得无证者,即是证佛法身;若有得有证者,即邪见增上慢人也,名为外道。何以故?维摩经云:舍利弗问天女曰:汝何所得?何所证?辩乃得如是。天女答曰:我无得无证,乃得如是;若有得有证,即于佛法中为增上慢人也。 问:经云等觉妙觉,云何是等觉?云何是妙觉?答:即色即空,名为等觉。二性空故,名为妙觉。又云:无觉无无觉,名为妙觉也。 问:等觉与妙觉为别为不别?答:为随事方便,***立二名,本体是一,无二无别,乃至一切法皆然也。 问:金刚云: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其义云何?答:般若体毕竟清净,无有一物可得,是名无法可说;即于般若空寂体中,具恒沙之用,即无事不知,是名说法。故云: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问: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义云何?答:只如有人未遇大善知识,唯造恶业,清净本心被三毒无明所覆,不能显了,故云应堕恶道也。以今世人轻贱者,即是今日发心求佛道,为无明灭尽,三毒不生,即本心明朗,更无乱念,诸恶永灭,故以今世人轻贱也;无明灭尽,乱念不生,自然解脱,故云当得菩提。即发心时名为今世,非隔生也。又云如来五眼者何?答:见色清净,名为肉眼。见体清净,名为天眼。于诸色境、乃至善恶,悉能微细分别,无所染著,于中自在,名为慧眼。见无所见,名为法眼。无见无无见,名为佛眼。又云:大乘、最上乘,其义云何?答:大乘者是菩萨乘,最上乘者是佛乘。又问:云何修而得此乘?答:修菩萨乘者,即是大乘。证菩萨乘,更不起观,至无修处,湛然常寂,不增不减,名最上乘,即是佛乘也。 问:涅槃云:定多慧少,不离无明;定少慧多,增长邪见;定慧等故,即名解脱。其义如何?答:对一切善恶,悉能分别是慧;于所分别之处,不起爱憎,不随所染,是定;即是定慧等用说。又问:无言无说,即名为定,正言说之时得名定否?答:今言定者,不论说与不说常定。何以故?为用定性言说分别时,即言说分别亦定。若以空心观色时,即观色时亦空。若不观色,不说不分别时亦空;乃至见闻觉知,亦复如是。何以故?为自性空,即于一切处悉空;空即无著,无著即是等用;为菩萨常用如是等空之法,得至究竟,故云定慧等者,即名解脱也。今更为汝譬喻显示,令汝惺惺得解断疑,譬如明鉴照像之时,其明动否?不也!不照时亦动否?不也!何以故?为明鉴用无情明照,所以照时不动,不照亦不动。何以故?为无情之中,无有动者,亦无不动者。又如日光照世之时,其光动否?不也!若不照时动否?不也!何以故?为光无情;故用无情光照,所以不动,不照亦不动。照者是慧,不动者是定;菩萨用是定慧等法得三菩提;故云定慧等用,即是解脱也。今言无情者,无凡情,非无圣情也。 问:云何是凡情?云何是圣情?答:若起二性,即是凡情;二性空故,即是圣情。 问:经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其义如何?答:以言显义,得义言绝;义即是空,空即是道,道即是绝言,故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谓得义实际,更不起观;不起观故,即是无生;以无生故,即一切色性空;色性空故,即万缘俱绝;万缘俱绝者,即是心行处灭。 问:如如者云何?答:如如是不动义,心真如故,名如如也。是知过去诸佛行此行,亦得成道;现在佛行此行,亦得成道;未来佛行此行,亦得成道。三世所修证道无异,故名如如也。维摩经云:诸佛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乃至一切众生悉皆如也。何以故?为佛性不断,有性故也。 问:即色即空,即凡即圣,是顿悟否?答:是。 问:云何是即色即空?云何是即凡即圣?答:心有染即色,心无染即空。心有染即凡,心无染即圣。又云真空妙有故即色,色不可得故即空。今言空者,是色性自空,非色灭空。今言色者,是空性自色,非色能色也。 问:经云尽无尽法门如何?答:为二性空故。见闻无生是尽。尽者,诸漏尽。无尽者,于无生体中,具恒沙妙用,随事应现,悉皆具足,于本体中亦无损灭,是名无尽。即是尽无尽法门也。 问:尽与无尽,为一为别?答:体是一,说即有别。 问:体既是一,云何说别?答:一者是说之体,说是体之用。为随事应用,故云体同说别;喻如天上一日,一置种种盆器盛水,一一器中皆有于日,诸器中日悉皆圆满,与天上日亦无差别,故云体同。为随器立名,即有差别,所以有别,故云体同,说即有别。所现诸日悉皆圆满,于上本日,亦无损减,故云无尽也。 问:经云不生不灭,何法不生?何法不灭?答:不善不生,善法不灭。 问:何者善?何者不善?答:不善者是染漏心,善法者是无染漏心;但无染无漏,即是不善不生;得无染无漏时,即清净圆明,湛然常寂,毕竟不迁,是名善法不灭也;此即是不生不灭。 问:菩萨戒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其义云何?答:佛戒者,清净心是也。若有人发心修行清净行,得无所受心者,名受佛戒也。过去诸佛皆修清净无受行,得成佛道;今时有人发心,修无受清净行者,即与佛功德等用,无有异也,故云入诸佛位也。如是悟者,与佛悟同,故云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从清净心生智,智清净名为诸佛子,亦名真佛子。 问:只如佛之与法,为是佛在先?为是法在先?若法在先,法是何佛所说?若佛在先,承何教而成道?答:佛亦在法先,亦在法后。 问:因何佛法先后?答:若据寂灭法,是法先佛后;若据文字法,是佛先法后。何以故?一切诸佛,皆因寂灭法而得成佛,即是法先佛后。经云:诸佛所师,所谓法也;得成道已,然始广说十二部经,引化众生,众生承佛法教修行得成佛,即是佛先法后也。 问:云何是说通宗不通?答:言行相违,即是说通宗不通。 问:云何是宗通说亦通?答:言行无差,即是说通宗亦通。 问:经云:到不到、不到到之法云何?答:说到行不到,名为到不到;行到说不到,名为不到到;行说俱到,名为到到。 问:佛法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何者是不尽有为?何者是不住无为?答:不尽有为者,从初发心,至菩提树下成等正觉,后至双林入般涅槃,于中一切法,悉皆不舍,即是不尽有为也。不住无为者,虽修无念,不以无念为证;虽修空,不以空为证;虽修菩提涅槃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即是不住无为也。 问:为有地狱,为无地狱?答:亦有亦无。 问:云何亦有亦无?答:为随心所造一切恶业,即有地狱;若心无染,自性空故,即无地狱。 问:受罪众生有佛性否?答:亦有佛性。 问:既有佛性,正入地狱时佛性同入否?答:不同入。 问:正入之时佛性复在何处?答:亦同入。 问:既同入,正入时,众生受罪,佛性亦同受罪否?答:佛性虽随众生同入,是众生自受罪苦,佛性元来不受。 问:既同入,因何不受?答:众生者,是有相,有相者,即有成坏;佛性者,是无相,无相者,即是空性也。是故真空之性,无有坏者,喻如有人于空积薪,薪自受坏,空不受坏也。空喻佛性,薪喻众生,故云同入而不同受也。 问:转八识成四智,束四智成三身,几个识共成一智?几个识独成一智?答:眼耳鼻舌身,此五识共成成所作智,第六是意识独成妙观察智,第七意独成平等性智,第八含藏识独成大圆镜智。问此四智为别为同?答:体同名别。 问:体既同,云何名别?既随事立名,正一体之时,何者是大圆镜智?答:湛然空寂,圆明不动,即大圆镜智。能对诸尘不起爱憎,即是二性空,二性空即平等性智。能入诸根境界,善能分别,不起乱想而得自在,即是妙观察智。能令诸根随时应用,悉入正受,无二相者,即是成所作智。 问:束四智成三身者,几个智共成一身?几个智独成一身?答:大圆镜智独成法身,平等性智独成报身,妙观察智与成所作智共成化身。此三身亦***立名字分别,只令未解者看,若了此理,亦无三身应用。何以故?为体性无相,从无住本而立,亦无无住本。 问:云何是见佛真身?答:不见有无,即是见佛真身。 问:云何不见有无即是见佛真身,答:有因无立,无因有显;本不立有,无亦不存;既不存无,有从何得?有之与无,相因始有;既相因而有,悉是生灭也。但离此二见,即是见佛真身。 问:只如有无尚不可交建立,真身复从何而立?答:为有问故,若无问时,真身之名亦不可立。何以故?譬如明镜人,若对物像时即现像,若不对像时,终不见像。 问:云何是常不离佛?答:心无起灭,对境寂然,一切时中,毕竟空寂,即是常不离佛。 问:何者是无为法?答:有为是。 问:今问无为法,因何答有为是?答:有因无立,无因有显;本不立有,无从何生?若论真无为者,即不取有为,亦不取无为,是真无为法也。何以故?经云: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即是取真法也。若了此理,即真解脱,即会不二法门。 问:何者是中道义?答:边义是。 问:今问中道,因何答边义是?答:边因中立,中因边生;本若无边,中从何有?今言中者,因边始有,故知中之与边,相因而立,悉是无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问:何名五阴等?答:对色染色,随色受生,名为色阴。为领纳八风,好集邪信,即随领受中生,名为受阴。迷心取想,随想受生,名为想阴。结集诸行,随行受生,名为行阴。于平等体,妄起分别系著,随识受生,名为识阴。故云:五阴。 问:经云:二十五有,何者是?答:受后有身是也。后有身者,即六道受生也。为众生现世心迷,好结诸业,后即随业受生,故云:后有也。世若有人,志修究竟解脱,证无生法忍者,即永离三界,不受后有;不受后有者,即证法身;法身者,即是佛身。 问:二十五有名,云何分别?答:本体是一,为随用立名,显二十五有。二十五有:十恶、十善、五阴是。 问:云何是十恶十善?答:十恶:杀、盗、*,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乃至贪、嗔、邪见,此名十恶。十善者,但不行十恶即是也。 问:上说无念,尚未尽决。答:无念者,一切处无心是;无一切境界,无余思求是;对诸境色,永无起动,是即无念。无念者,是名真念也;若以念为念者,即是邪念,非为正念。何以故?经云:若教人大念,名为非念。有六念名为邪念,无六念者,即真念。经云:善男子!我等住于无念法中,得如是金色三十二相,放大光明,照无余世界,不可思议功德,佛说之犹不尽,何况余乘能知也。得无念者,六根无染故,自然得入诸佛知见;得如是者,即名佛藏,亦名法藏;即能一切佛、一切法。何以故?为无念故。经云:一切诸佛等,皆从此经出。 问:既称无念,入佛知见,复从何立?答:从无念立。何以故?经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又云:喻如明鉴,鉴中虽无像,而能现万像。何以故?为鉴明故,能现万像;学人为心无染故,妄念不生,我人心灭,毕竟清净;以清净故,能生无量知见。顿悟者,不离此生,即得解脱。何以知之?譬如师子儿,初生之时,即真师子;修顿悟者,亦复如是,即修之时,即入佛位;如竹春生笋,不离于春,即与母齐,等无有异。何以故?为心空故。修顿悟者,亦复如是,为顿除妄念,永绝我人,毕竟空寂,即与佛齐,等无有异,故云即凡即圣也。修顿悟者,不离此身,即超三界。经云:不坏世间,而超世间;不舍烦恼,而入涅槃。不修顿悟者,犹如野干,随逐师子,经百千劫,终不得成师子。又问:真如之性,为实空,为实不空?若言不空,即是有相。若言空者,即是断灭。一切众生,当依何修,而得解脱?答:真如之性,亦空亦不空。何以故?真如妙体,无形无相,不可得也,是名亦空;然于空无相体中,具足恒沙之用,即无事不应,是名亦不空。经云:解一即千从,迷一即万惑;若人守一,万事毕,是悟道之妙也。经云:森罗及万像,一法之所印。云何一法中,而生种种见?如此功业,由行为本;若不降心,依文取证,无有是处;自诳诳他,彼此俱坠。努力努力!细细审之,只是事来不受,一切处无心,得如是者,即入涅槃,证无生法忍,亦名不二法门、亦名无诤、亦名一行三昧。何以故?毕竟清净,无我人故;不起爱憎,是二性空,是无所见,即是真如无得之辩。此论不传无信,唯传同见同行,当观前人有诚信心,堪任不退者,如是之人,乃可为说,示之令悟。吾作此论,为有缘人,非求名利,只如诸佛所说,千经万论,只为众生迷故,心行不同,随邪应说,即有差别;如论究竟解脱理者,只是事来不受,一切处无心,永寂如空,毕竟清净,自然解脱;汝莫求虚名,口说真如,心似猿猴,即言行相违,名为自诳,当堕恶道;莫求一世虚名快乐,不觉长劫受殃。努力努力!众生自度,佛不能度;若佛能度众生时,过去诸佛如微尘数,一切众生总应度尽,何故我等,至今流浪生死,不得成佛;当知众生自度,佛不能度。努力努力自修!莫倚他佛力。经云:夫求法者,不著佛求。 问:于来世中,多有杂学之徒,云何共住?答:但和其光,不同其业,同处不同住。经云:随流而性常也。只如学道者,自为大事因缘解脱之事,俱勿轻未学,敬学如佛;不高己德,不疾彼能;自察于行,不举他过;于一切处,悉无妨碍,自然快乐也。重说偈云: 忍辱第一道 先须除我人 事来无所受 即真菩提身 金刚经云: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又云:不取亦不舍,永断于生死;一切处无心,即名诸佛子。涅槃经云:如来证涅槃,永断于生死。偈曰: 我今意况大好 他人骂时无恼 无言不说是非 涅槃生死同道

识达自家本宗 犹来无有青草 一切妄想分别 将知世人不了

寄言凡夫末代 除却心中蒿草 我今意况大宽 不语无事心安

从容自在解脱 东西去易不难 终日无言寂寞 念念向理思看

自然逍遥见道 生死定不相干 我今意况大奇 不向世上侵欺

荣华总是虚诳 弊衣粗食充饥 道逢世人懒语 世人咸说我疾

外道瞪瞪暗钝 心中明若琉璃 默契罗侯密行 非汝凡夫所知 吾恐汝等不会了真解脱理,再示汝等。 问:维摩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云何是净心?答:以毕竟净为净。 问:云何是毕竟净为净?答:无净无无净,即是毕竟净。 问:云何是无净无无净?答: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即名无净也。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即是无无净也。 问:修道者,以何为证?答:毕竟证为证。 问:云何是毕竟证?答:无证无无证,是名毕竟证。 问:云何是无证?云何是无无证?答:于外不染色声等,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即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即名无证也;得此无证之时,亦不得作无证想,是名无证即名无无证也。 问:云何解脱心?答:无解脱心,亦无无解脱心,即名真解脱也。经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者是有,非法是无也;但不取有无,即真解脱。 问:云何得道?答:以毕竟得为得。 问:云何是毕竟得?答:无得无无得,是名毕竟得。 问:云何是毕竟空?答:无空无无空,即名毕竟空。 问:云何是真如定?答:无定无无定,即名真如定。经云: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定法如来可说。经云:虽修空不以空为证,不得作空想,即是也。虽修定不以定为证,不得作净想,即是也。若得定得净,得一切处无心之时,即作得如是想者,皆是妄想,即被系缚,不名解脱;若得如是之时,了了自知得自在,即不得将此为证,亦不得作如是想,即得解脱。经云: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先把这个看懂吧

描写眼睛鼻子的词语

西方发愿原文;[明]莲池*** 作

稽首西方安乐国,接引众生大导师。

我今发愿愿往生,唯愿慈悲哀摄受。

***某甲(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及众生,旷劫至今,迷本净心,纵贪瞋痴。染秽三业,无量无边。所作罪垢,无量无边。所结冤业,愿悉消灭。从于今日,立深誓愿,远离恶法,誓不更造;勤修圣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觉;誓度众生。

阿弥陀佛,以慈悲愿力,当证知我,当哀愍我,当加被我。愿禅观之中,梦寐之际,得见阿弥陀佛金色之身,得历阿弥陀佛宝严之土,得蒙阿弥陀佛甘露灌顶,光明照身,手摩我头,衣覆我体。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长。

疾空烦恼,顿破无明。圆觉妙心,廓然开悟。寂光真境,常得现前。至于临欲命终,预知时至。身无一切病苦厄难,心无一切贪恋迷惑。诸根悦豫,正念分明。舍报安详,如入禅定。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诸圣贤众,放光接引,垂手提携。

楼阁幢幡,异香天乐,西方圣境,昭示目前。令诸众生,见者闻者,欢喜感叹,发菩提心。我于尔时,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生极乐国,七宝池内,胜莲华中。华开见佛,见诸菩萨,闻妙法音,获无生忍。

于须臾间,承事诸佛,亲蒙授记。得授记已,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一切功德,皆悉成就。然后不违安养,回入娑婆。分身无数,遍十方刹。

以不可思议自在神力,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咸令离染,还得净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如是大愿,世界无尽,众生无尽,业及烦恼一切无尽,我愿无尽。愿今礼佛、发愿、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法界众生,同圆种智。

扩展资料

译文;稽首西方安乐国,接引众生大导师。我今发愿愿往生,惟愿慈悲哀摄受。 这四句,是在发愿文前边,先说一个偈,把所发的愿,大略先说一说,下边再详详细细的说明白。“首”,就是“头”。“稽首”,是把头拜到地下去。

第一、第二两句,就是拜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最安乐的地方,所以叫“安乐国”。阿弥陀佛是专心接引修行的众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所以称接引众生的大导师。

“导师”上边加一个“大”字,是因为阿弥陀佛接引众生的愿心大的很,凡是十方世界的众生,没有一个不接引的,所以称“大”。 第三、第四两句,是说我现在发愿,情愿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但愿阿弥陀佛,发慈悲心,哀怜我,收受我。?

***某某,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开头要把自己的名字,加在“***”两个字底下念的。没有法名的,用平常的姓名。有法名的,就用法名。?

“普为”,就是普遍为了大众的意思。所说的大众,就是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四恩”,是说我受过恩德的四种人:第一是佛的恩,第二是国王的恩,第三是父母的恩,第四是师长的恩。“三有”,就是三界。?

“一乘”,就是一佛乘。佛法是最高的法,没有第二种法可以比得的,所以叫“一乘”,就是第一的意思。“持念”,就是常常念,譬喻捏住在手里头不放松的意思。“期”字,是希望的意思。?

这几句的意思,是说我***某人,普遍的为了四种有恩德给过我的人,同了三界里头的众生,还有各法界的一切众生,求十方三世一切佛独一无二最高的佛道的缘故,专心常常念阿弥陀佛万德齐备的大名号,希望能够生到西方净土去。

这一段,是为了大众发的愿心,并不是为了自己,所以说“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

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

“染心”,是污秽的心。我们本来的心,是清净的。因为造了种种的恶业,这个清净心,就变成了污秽心了。

譬如一块白的布,染了别种颜色一样,所以叫“染”。“炽”,是火旺的意思。这个污秽的心,常常要发出来,譬如火常常要旺起来一样。?

这四句的意思,是又因为我自己的恶业重、善福轻、业障深、智慧浅,这个污秽心,容易像火那样的旺起来;清净的功德,就难成功了。这一段,是为了自己发的愿心。?

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翘”字,同了“勤”字差不多的意思。“披”字,是披开来的意思。“沥”字,是滴出来的意思。“投诚”,是把诚心来投到佛面前的意思。

这四句的意思,是说我现在在佛的面前,勤勤恳恳,五体投地的拜(头同了两手、两脚,叫“五体”。五体一齐着地,叫“五体投地”)。并且把这个心披露开来,把心里头的血滴出来(这是譬喻诚心的意思),投到佛的面前,很诚心的忏悔。?

我及众生,旷劫以来,迷本净心,纵贪瞋痴。染秽三业,无量无边。所作罪垢,无量无边。所结冤业,愿悉消灭。?

“旷”字,本来是“空”的意思,这里当他长久解释。“旷劫”,就是经过许多劫数的意思。“纵”,是“放”的意思。“染秽”,是说染上了污秽,就是说三业都犯了罪恶。“垢”,本来是污秽的意思,比罪业轻一些的,各种烦恼,都可以叫做“垢”的。

这一段,是说我同了众生,是从无始一直到现在,经过许多的劫数,迷惑了本来的清净心,把贪心、瞋心、痴心,尽管放他长大起来,使得身、口、意三种业,都染污秽了,成了三恶业了。

所造的罪业,所起的烦恼,所结的冤仇,都是无量无边的多。现在既经忏悔了,情愿完全消灭清净,一些也不留。?

从于今日,立深誓愿,远离恶法,誓不更造;勤修圣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觉;誓度众生。?

“深誓愿”,是很切实的愿,不是浮面的愿,所以叫做“深”。?

这一段,是说从今天起,立很切实的愿。一切恶的事情,要远远的离开,立誓决不再造。佛的道理,要勤勤恳恳的修,立誓决不退回转去,也没有一些懒惰的心。立誓一定要修成佛。立誓一定要度众生。?

阿弥陀佛,以慈悲愿力,当证知我,当哀悯我,当加被我。?

情愿阿弥陀佛,拿慈悲的愿心、慈悲的力量,来证明白我现在的忏悔、现在的发愿,哀怜我的苦恼(“悯”字,就是哀怜的意思),保佑我的身心(“加被”,就是保佑的意思)。?

愿禅观之中,梦寐之际,得见阿弥陀佛金色之身,得历阿弥陀佛宝严之土,得蒙阿弥陀佛甘露灌顶,光明照身,手摩我头,衣覆我体。?

“禅”,是参禅。“观”,是观照。闭了眼睛,定了心,描摹各种佛的境界,一边看,一边想,是一种作观的修行方法。“寐”,就是睡。?

这一段,是说情愿在参禅的时候,或是在作观的时候,或是在夜间睡了做梦的时候,能够见到阿弥陀佛金色的身体,能够踏到阿弥陀佛七宝庄严的地土。

能够得到阿弥陀佛的恩德,拿甘露来灌在我的头顶上,放出光来照在我的身体上,把手来摩我的头,把衣服来盖在我的身体上(“覆”字,就是盖的意思)。?

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长。疾空烦恼,顿破无明。圆觉妙心,廓然开悟。寂光真境,常得现前。

“宿障”,是从前所有的业障。“疾”,是快的意思。“顿”,是立刻的意思。?“圆觉妙心”,是圆满觉悟的清静心,就是本来有的真实心。“廓然”,是“开”同了“空”两种的意思。?

“寂光真境”,就是常寂光土,这个地方完全是佛的清净法身所住的。这种境界,是真实的,不是虚***的,所以叫“真境”。菩萨、缘觉、声闻,都不能够到这个地方的。?

这一段,是说要使得我从前所有的业障,自然而然的一齐消灭清净。所有的善根,渐渐加添长大起来。一切烦恼,快快的变成空的、没有的。

各种无明,立刻破除消灭。本来有的圆满觉悟的清净妙心,大大的开悟起来。常寂光土的佛境界,常常能够显现在眼面前。?

至于临欲命终,预知时至。身无一切病苦厄难,心无一切贪恋迷惑。诸根悦豫,正念分明。舍报安详,如入禅定。?

“诸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悦豫”,是快乐的意思。“舍报”,是丢开这一世的果报,就是死的意思。因为我们人在这个世界上,就是要受业报,所以生出来的。若是到了要死的时候,那是业报已经受完了,可以舍弃这种世界了。?

这一段,是说到了寿命完结,差不多要死的前,可以预先晓得死的日期、时候。身体上没有病痛的苦,也没有别种苦恼的灾难(“厄”,是小的灾难)。心里头也没有什么贪,没有什么舍不得(“恋”,就是舍不得),也一些不迷迷惑惑、糊糊涂涂。

六根清静得很,快乐得很,一些不被眼、耳、鼻、舌、身、意牵动、搅扰。不像有恶业的人,到差不多要死的时候,或是眼睛里头,看见什么可怕的境界了;耳朵里头,听到什么吓人的声音了;鼻管里头,闻着什么臭秽的气味了;

舌根硬了,不能够说话了;身体各处不舒服了;心里头就要烦恼起来了,念头多的很,颠颠倒倒乱起来了。这种样子,一些也没有。

只有念佛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正念,清清楚楚。晓得这个受报的身体,报应满了,可以丢开了,安安定定、和和平平的去了(“安详”的“祥”字,本来是同了“和气”的“和”字,一样的意思。

用在这里,是很和平,一些没有发火的意思),像参禅人的入了定一样。?

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诸圣贤众,放光接引,垂手提携。楼阁幢幡,异香天乐,西方圣境,昭示目前。令诸众生,见者闻者,欢喜感叹,发菩提心。?

到了这个时候,阿弥陀佛,同了***菩萨、大势至菩萨,还有许多菩萨、缘觉、声闻等,许多圣人、贤人,大家放出光来接引,并且大家都放下手来牵引(“提携”,就是牵手的意思)。天空里头,现出又好看,又宝贵,七宝装饰成的楼阁幢幡。

还有很稀奇的香气,天上边发出各种很好听的乐器的声音来。西方极乐世界圣人的境界,明明白白,都显现在眼面前(“昭”字,是明白的意思。“示”字,是给人看的意思)。

使得许多众生,无论看见的,或是听到的,大家都很欢喜、感动、称赞(“叹”字,就是称赞的意思),就各各发出求成佛的心来。?

我于尔时,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生极乐国,七宝池内,胜莲华中。华开见佛,见诸菩萨,闻妙法音,获无生忍。?

我在这个时候,坐在金刚台上边(“乘”,就是坐的意思。“金刚台”,是莲华下面的座子,是金刚的。这是上品上生的,才能够有金刚的莲华座),跟随在佛的后面,像手指弹一弹的时候,就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去了。

在七种宝贝装饰成的池里头,七种宝贝装饰成的莲华里头(莲华,也是七宝的,所以叫“胜莲华”。“胜”,就是好)。等到华开了,就见到了阿弥陀佛同了各位大菩萨,听到了很好的法音(“法音”,就是讲佛法的声音)。

就可以得到无生忍(“获”字,本来是“捉”的意思。用在这里,是得到的意思。“无生忍”,是能够把这个心安住在真如实相上边,觉得丝毫没有凡夫的情念可以丢弃,也没有圣人的见解可以取得的意思。一切众生,本来没有生,也没有灭。

所以大家看见生生死死,都因为贪瞋痴种种虚的***的乱念头太多了,就现出这种生灭的形相来。讲到真如实相的道理,的确是没有灭,也没有生的。说的没有生,那没有灭就包括在里头了,所以只说“无生”。

“忍”字,本来是忍耐的意思,现在是拿忍耐来比那得无生忍的人,心里头很安逸舒服,没有一些念头发生的意思。“无生忍”,是证得心念没有生灭的道理,就是能够不动心的意思。

证得了心念没有生灭的道理,就能够见到一切法都没有生灭的形相,所以又叫“无生法忍”。这是要真正见到了真如实相的道理,才能够得到这种忍的。得到了这种无生忍,就永远不会被外面的境界,迷惑摇动他的心,使得他再退回转去了。

“无生忍”在《佛法大意》里头,也讲到过的,可以一同看看)。就可以永远脱离生死,真正的自由了。?

若是要晓得往生西方的详细情形,只消看《阿弥陀经白话解释》,就可以明白了。?

于须臾间,承事诸佛,亲蒙授记。得授记已,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一切功德,皆悉成就。?

“须臾”,是一刻儿功夫。“承事”,是伺候的意思。“授记”的“授”字,是给他的意思;“记”字,是记名,就是记名成佛。在没有成佛的前,先受佛的记名,将来成佛后,叫什么名号。把名号先记好,等到成了佛,就称这个名号。

像释迦牟尼佛,没有成佛的时候,燃灯佛为释迦牟尼佛记名,说道:“你下一世,应该成佛了,名号叫释迦牟尼。”到了下一世,释迦牟尼佛真是成佛了,就把燃灯佛所给的“释迦牟尼”四个字,当作名号。?

“陀罗尼”,是梵语,翻译中国文,是“总持”两个字,是把住了不放他失去的意思。就是常常想念各种的佛法,不放他忘却的意思。也可以当做“法”字解释的。?

这一段,是说在一刻儿功夫,就可以伺候到许多许多的佛,亲自受着佛替我记将来成佛的名号。

等到记了成佛的名号后,所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无边的法门(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在《佛法大意》,同了《阿弥陀经白话解释》里头,都有详细解释的),一切的功德,完全都可以成功了。?

然后不违安养,回入娑婆。分身无数,遍十方刹。以不可思议自在神力,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咸令离染,还得净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

一切功德,都已经修成了,那末可以本体不离开西方极乐世界(“违”字,是离开的意思。“安养”,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本体,是原来的身体),用化身来回到娑婆世界。化出多得数不清的身体,遍满十方刹土。

用不可以心思来想、说话来讲的自由自在的神力,行出种种的方便法门,来度脱众生。使得他们一齐离开这污秽的妄心(“咸”字,就是一齐的意思),回复他们本来有的清净心(“还”字,就是回复的意思。

实在清净心是个个人本来在的,因为被妄心染污了,所以清净心显不出来了。现有既经离开了这种污秽心,那末清净心自然回复了。实在是回复,并不是本来没有的,现在才得到的。

所以“还得”两个字,只可以当他回复解释的),一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到那个不会退转来的地位。

如此大愿,世界无尽,众生无尽,业及烦恼一切无尽,我愿无尽。?

像上边所说的种种大愿心,世界没有穷尽,众生没有穷尽,众生的业同了烦恼都没有穷尽,我的愿心也就没有穷尽。?

这几句的意思,就是要世界没有了,众生度尽了,众生的业同了烦恼都消灭清净了,我的愿才算满足。要晓得世界多到无穷无尽,哪里会完全没有。

众生无量无边,哪里会完全度尽。众生的业同了烦恼,那就更加多到了不得的。一个人所造的业,照《华严经》上说,若是业有体的,那就尽虚空也装不下去。

一个人的业,已经这样多了,何况无穷无尽的众生,各各所造的业,那还了得么?哪里会消灭清净呢?这几种都是不能够完尽的。那末所发的愿,也永远没有完尽的时候了。?

莲池***所发的愿,大不大呢?不是同了普贤菩萨所发的愿,差不多么?所以能够上品上生到极乐世界去,就因为愿心大的缘故。我们怎么可以不学莲池***,快快的勇猛精进,发那样的大愿心呢!?

愿今礼佛发愿,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法界众生,同圆种智。?

我现在情愿拜佛发愿,修行种种的功德(“修持”,就是修行。因为修行不可以间断的,要像捏住了一件东西不放手一样,所以用一个“持”字)。

回转来把这种种的功德,布施给所有的有情众生。四种恩德,一齐要报答的。三界众生,都要使得他们得到我的帮助(“资”,是帮助的意思)。九法界的众生,一同圆满一切种智,一同成佛。?

念到这里末了再加念一句“***某某发愿”。念完了,拜三拜,功课就圆满了。?

发愿的话头,本来可以照了自己的愿心,自己做一篇文,或是做一个偈来念的。不过自己做的,恐怕终没有像从前的大德所做的好(大德,是有很大的功德的人)。

所以还不如把旧时候现成的发愿文,或是偈,至诚恳切的念,觉得更加容易得益。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西方发愿文

1.描写脸形,眼睛,鼻子,嘴唇,眼眉,的好词

描写脸形,眼睛,鼻子,嘴唇,眼眉,的好词。

唇红齿皓 皓齿唇白 朱唇粉面 朱唇榴齿 朱唇皓齿 朱唇玉面 齿如瓠犀 丹唇外朗 皓齿内鲜

齿如含贝 皓齿星眸 素齿朱唇 绛唇映日 唇红齿白 丹唇素齿 明眸皓齿 嘴唇红润 嘴唇柔嫩

描写眼睛的成语:眉青目秀 浓眉打眼 明眸皓齿 眉梢细长 火眼金睛 顾盼生辉 炯炯有神

蛾眉粉黛

天庭饱满

珠圆玉润

胖呼呼

樱桃小嘴

柳叶眉

唇红齿白

面如满月

粉妆玉琢

披肩长发

顺滑丝柔

乌黑顺滑

青丝飘飘

乌黑油亮

挺直 小巧 秀美 微翘 塌鼻 高鼻 红鼻 鹰鼻 鼻头 鼻梁 鼻冀 鼻尖 鼻腔

尖鼻子 狮子鼻 塌鼻梁 酒糟鼻 蒜头鼻 鹰钧鼻 朝天鼻 高鼻梁 高鼻子 扁鼻子

鼻似弯钩 鼻子端正 鼻子扁阔 鼻子粗短 鼻尖扁平 鼻头微句 鼻孔饱满 鼻孔朝天

鼻青脸肿 鼻歪脸肿 鼻梁挺直 鼻直口方 挺鼻如峰 端庄秀丽 端正阔大 细巧挺秀

2.描写人物眼睛、鼻子、牙齿、面孔、手、身材、衣着、神态的词语

眼睛〕

丹凤眼 三角眼 斜白眼 斗鸡眼 细眯眼 单眼皮 双眼皮 眉青目秀

浓眉打眼 明眸皓齿 眉梢细长 火眼金睛 炯炯有神 大眼睛忽闪忽闪

乌溜溜的眼珠 眼睛布满血丝 会说话的眼睛 慈祥的目光 明亮的眼睛

目光锐利 目光迟钝 凶狠的目光 眼睛眯成一条缝 眼泡浮肿

〔鼻子〕

蒜头鼻 鹰钩鼻 酒糟鼻 朝天鼻 塌鼻梁 又遍又平的鼻子

又高又直的鼻子 尖尖的鼻子 宽鼻阔嘴

〔嘴、牙〕

樱桃小嘴 血盆大口 尖嘴猴腮 抿着小嘴 厚嘴唇 薄嘴唇 嘴唇苍白

唇如胭脂 唇无血色 齿白唇红 参差不齐的牙齿 白而发亮的牙齿

咬紧牙关 满口银牙

〔面容〕

苹果脸 瓜子脸 鹅蛋脸 长方脸 四方脸 俊美的脸 丑陋的脸 清瘦的脸

满脸憔悴 一脸稚气 古铜色的脸 黑里透红的脸 红扑扑的脸

布满皱纹的脸 脸色苍白 愁眉苦脸 嬉皮笑脸 面黄肌瘦 满脸雀斑

面如桃花 面如土色 天庭饱满 脸颊绯红 面目可憎 油头粉面 面不改色脸“刷”地一下白了 脸“腾”地一下红了

〔手、身材〕

十指尖尖 纤纤素手 粗壮的大手 身材矮小 身材苗条 身材丰腴

体态轻盈 身材臃肿 佝偻着身子 身强力壮 虎背熊腰 膀阔腰圆

肌腱发达 腰板挺直 彪形大汉 大腹便便 脑满肠肥 身材高挑

亭亭玉立 袅袅婷婷 弱不禁风 瘦骨〔衣着〕

朴素 大方 整洁 时髦 摩登 讲究 笔挺 邋遢 俗气 穿戴整齐

衣冠楚楚 穿红戴绿 衣着入时 珠光宝气 花枝招展 衣衫不整 不修边幅破破烂烂 袒臂露肩 衣不蔽体 赤身 ***

[神态〕

庄重 端庄 安闲 安详 恬静 文雅 镇静 沉着 诚挚 憨厚 恳切

潇洒 妩媚 羞涩 腼腆 严厉 冷酷 坚毅 傲慢 疲惫 沮丧 失神

诧异 *** 尴尬 踌躇 容光焕发 英姿勃勃 精神矍铄 精神抖擞

嶙峋 瘦骨如柴 短小精悍

不够去?si=5看看、

3.描写眼睛的词语

描写眼睛的成语:眉青目秀 浓眉打眼 明眸皓齿 眉梢细长 火眼金睛 顾盼生辉 炯炯有神

描写眼睛的词语:目光敏锐 明亮 水汪汪,鼠目寸光,顾盼神飞,回眸一笑百媚生

眼大无神 。左右顾盼。神***飞扬。眼花缭乱 獐头鼠目,,贼眉鼠眼 眉清目秀 浓眉大眼

炯炯有神,鼠目寸光,顾盼神飞,回眸一笑百媚生

眼大无神 。左右顾盼。神***飞扬。眼花缭乱

目不转睛 目光如炬 一叶障目 有眼无珠 有目共睹 眼不见为净 苍天有眼 目不暇接 耳聪目明 展眼舒眉 眼花缭乱 望眼欲穿 手疾眼快 肉眼凡胎 眉来眼去 过眼云烟 大开眼界 愁眉泪眼 愁眉锁眼 慈眉善眼 大处着眼 丢人现眼 点胸洗眼 望眼欲穿 画龙点睛目不识丁 目光短浅 目中无人 目不忍睹 目不交睫 目不斜视 目不转睛 目瞪口呆 目光如豆 目光如鼠 目空一切 目无王法 目无尊长 明眸善睐 极目远眺 有目共睹

安眉带眼 别出手眼 傍观冷眼 别具慧眼 别具手眼

别具只眼 白眉赤眼 鼻青眼乌 鼻青眼肿 鼻青眼紫

避人眼目 闭塞眼睛捉麻雀 豹头环眼 白眼相看 鼻肿眼青

别作一眼 吹胡子瞪眼 迟眉钝眼 愁眉苦眼 愁眉泪眼

愁眉锁眼 慈眉善眼 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仇人相见,分外眼明

仇人相见,分外眼睁 大处着眼 独具只眼 大开眼界 低眉垂眼

打马虎眼 低眉顺眼 丢人现眼 点胸洗眼 大眼望小眼

安眉带眼 别出手眼 傍观冷眼 别具慧眼 别具手眼

别具只眼 白眉赤眼 鼻青眼乌 鼻青眼肿 鼻青眼紫

避人眼目 闭塞眼睛捉麻雀 豹头环眼 白眼相看 鼻肿眼青

别作一眼 吹胡子瞪眼 迟眉钝眼 愁眉苦眼 愁眉泪眼

愁眉锁眼 慈眉善眼 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仇人相见,分外眼明

仇人相见,分外眼睁 大处着眼 独具只眼 大开眼界 低眉垂眼

打马虎眼 低眉顺眼 丢人现眼 点胸洗眼 大眼望小眼

瞪眼咋舌 耳闻是虚,眼观为实 鳄鱼眼泪 凡夫肉眼 凡胎肉眼

反眼不识 飞眼传情 佛眼佛心 放眼世界 佛眼相看

鼓睛暴眼 观眉说眼 狗眼看人 鼓眼努睛 过眼烟云

过眼云烟 好汉不吃眼前亏 横眉瞪眼 横眉冷眼 横眉立眼

横眉竖眼 横挑鼻子竖挑眼 活眼活现 火眼金睛 合眼摸象

活眼现报 金刚眼睛 焦眉愁眼 挤眉溜眼 挤眉弄眼

焦眉皱眼 见钱眼红 见钱眼开 开阔眼界 开眉笑眼

开眉展眼 看人眉眼 楞眉横眼 柳眉星眼 冷眼静看

另眼看待 另眼看戏 冷眼旁观 狼眼鼠眉 泪眼汪汪

冷眼相待 另眼相待 另眼相看 龙睁虎眼 眉飞眼笑

眉高眼低 眉花眼笑 眉欢眼笑 眉开眼笑 眉来眼去

没眉没眼 迷人眼目 眉头眼尾 目知眼见 浓眉大眼

弄眉挤眼 铺眉蒙眼 铺眉苫眼 情人眼里出西施 青眼相看

肉眼凡夫 肉眼凡胎 肉眼惠眉 肉眼愚眉 手高眼低

手疾眼快 手急眼快 死眉瞪眼 神眉鬼眼 山眉水眼

善眉善眼 舒眉展眼 不眨眼 蛇头鼠眼 送眼流眉

苫眼铺眉 手眼通天 睡眼惺忪 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头昏眼暗

头昏眼花 头昏眼晕 桃腮柳眼 头晕眼花 望眼将穿

嵬眼澒耳 望眼欲穿 涎脸饧眼 涎眉邓眼 鲜眉亮眼

喜眉笑眼 心明眼亮 小眼薄皮 眼不见,心不烦 眼不见为净

一板三眼 一板一眼 有板有眼 鹰鼻鹞眼 有鼻子有眼

眼穿肠断 眼馋肚饱 眼穿心死 眼观六路 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眼高手低 眼观四路,耳听八方 眼高手生 眼花耳热 眼花缭乱

眼花撩乱 眼花雀乱 眼花心乱 眼急手快 眼疾手快

眼尖手快 眼开眉展 眼空四海 愚眉肉眼 眼明手快

眼明心亮 眼内无珠 有色眼镜 眼饧耳热 云心鹤眼

眼笑眉飞 掩眼捕雀 有眼不识泰山 烟云过眼 云烟过眼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以眼还眼 有眼如盲 有眼无瞳 有眼无珠

眼中拔钉 一眨巴眼 眼中钉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眼中有铁

正法眼藏 直眉瞪眼 直眉楞眼 直眉睖眼 张眉努眼

贼眉鼠眼 贼眉贼眼 张眉张眼 遮人眼目 张眼露睛

展眼舒眉 转眼之间

4.描写人物眼睛、鼻子、牙齿、面孔、手、身材、衣着、神态的词语

眼:慧眼.清秀.贼眼.目光逼人. 炯炯有神.滴溜溜.清清亮亮.水灵灵.水汪汪.慈眉善目.鼻:高鼻梁 鹰钩鼻 酒糟鼻 蒜头鼻 朝天鼻 塌鼻梁 咬紧牙关 满口银牙 青面獠牙脸:苹果脸 瓜子脸 鹅蛋脸 长方脸 四方脸 俊美的脸 丑陋的脸 清瘦的脸 满脸憔悴 一脸稚气 古铜色的脸 黑里透红的脸 红扑扑的脸 布满皱纹的脸 脸色苍白 愁眉苦脸 嬉皮笑脸 面黄肌瘦 满脸雀斑 面如桃花 面如土色 天庭饱满 脸颊绯红 面目可憎 油头粉面 面不改色心不跳 手:十指尖尖 纤纤素手 粗壮的大手身:身材矮小 身材苗条 身材丰腴 体态轻盈 身材臃肿 佝偻着身子 身强力壮 虎背熊腰 膀阔腰圆 肌腱发达 腰板挺直 彪形大汉 大腹便便 脑满肠肥 身材高挑 亭亭玉立 袅袅婷婷 弱不禁风 瘦骨嶙峋 瘦骨如柴 短小精悍 衣:朴素 大方 整洁 时髦 摩登 讲究 笔挺 邋遢 俗气 穿戴整齐 衣冠楚楚 穿红戴绿 衣着入时 珠光宝气 花枝招展 衣衫不整 不修边幅 破破烂烂 袒臂露肩 衣不蔽体 赤身 *** 神:呆若木鸡、目瞪口呆、神***奕奕、全神贯注、聚精会神,眉飞色舞、张口结舌、挤眉弄眼、眉开眼笑、目不转晴。

5.求描写人物眼睛,鼻子,嘴巴的句子~ 急

1.我的表弟明明,今年已经五岁了,一直同我生活在一起。他机灵、淘气而又幼稚,胖乎乎的身体,圆圆的脑袋上理着个小平头,那对乌黑发亮的大眼睛老是忽闪忽闪的,仿佛对一切都感到神奇似的。那张说话漏风的小嘴,总喜欢提些天真的问题,有时问得稀奇古怪,使别人无从回答。高兴的时侯,他总是“咯咯咯”地笑个不停,同时嘴角边出现两个小酒窝。同样,哭起来,他也真够呛!不过,在他脸上,酒窝总是比眼泪出现的时侯多。

2.甜甜胖乎乎,大约三岁左右。白里透红的小脸蛋圆圆的。大大的脑袋瓜上面有一撮黑油油的头发调发地垂下来,盖在他那宽宽的额头上方。那两道淡淡的、短短的小眉毛下面,有一双水灵灵的眼睛。啊,多么活泼的眼睛,好像会说话似的,还流露出一丝调皮的神色哩!那美丽的眼睛下面有一个微微上翘的小鼻子,还有两片红红的小嘴唇。身上还围着一块小围兜,围兜上锈着一朵盛开的牡丹花。肉墩墩的小手抱着一块绿皮红瓤的西瓜。

1、一群傣族少女姗姗走来,肩上扛着小纺车,手里提着小灯笼,紧身拖曳的筒裙在随风摇摆。她们的身材是那样苗条,步履是那样轻盈,仪态大方,好像一群美丽的仙子从天而降。

2、看见冰场上的人,穿梭一般地滑来滑去,我的心激荡着,也急忙换上冰鞋,上场去了。开始的几步,多少有些荒疏了的感觉,转了几下之后,恢复常态了。我又向前滑行,左右转弯,猛然停止,倒退滑行……一个年龄和我差不多的小孩,像我当初头次进冰场一样,他趔趔趄趄,一个跟头;摇摇摆摆,一个 *** 蹲儿。

3、十字路边有一个老妇人,略微有些驼背,胖胖的身躯,费力地打着伞在空旷的路上艰难地行走。狂风夹着大雨扑面而来,她使劲向前躬着身子,抓紧伞,进一步,退半步,踉踉跄跄地向前走着。

4、中午由于下雪,我不能回家吃饭了。正当我要写作业的时候,突然一个香喷喷的包子塞到了我的嘴里,我回头一看是小明正调皮地眨着眼看着我。

5、宁佳音跑到跳高架的横杆前,又脚踏地,双臂猛摆,身体就像小燕子一样飞过了横杆。

6、他如法将瓜子塞进口中,“格”地一咬,然而咬时不得其法,将唾液把瓜子的外壳全部浸湿,拿在手里剥的时候,滑来滑去,无从下手,终于滑落在地上,无处寻找了。他空咽一口唾液,再选一粒来咬。这回他剥时非常小心,把咬碎了的瓜子陈列在舱中的食桌上,俯伏了头,细细地剥,好象修理钟表的样子。约莫一二分钟之后,好容易剥得了些瓜仁的碎片,郑重地塞进口里去吃。

关于心情描写的句子有:1、他的渴望和忧郁 激励着我们前进。

2、自古多情空于恨,此恨绵绵无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