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也正名乎是什么意思_必也正名是成语吗

tamoadmin 成语之最 2024-06-12 0
  1. 请问有谁能帮我翻译下面的句子
  2. 形容为人正名的成语?
  3. 有是哉子之迂也是什么句式
  4. “名正言顺”出自孔子的哪部书籍,说的越细越好
  5. 非礼勿视是什么意思?
  6. 求《孔子列传》和《滑稽列传》的翻译。
  7. “也”字开头的成语接龙

名不正则言不顺全文为: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必也正名乎是什么意思_必也正名是成语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缺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出自:先秦·孔子《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名不正,言不顺指名分不正或名实不符。是儒家思想理论的一种。

请问有谁能帮我翻译下面的句子

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主张作为君主者应有君主的样子,要尽其本分。但孔子并没有提出该如何保证君主尽其本分的明确主张。

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当子路问“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时,孔子回答“必也正名乎”,并进一步说明“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另一方面孔子主张作为君主者应有君主的样子,要尽其本分,当齐景公问政于孔子时,孔子回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认为君臣父子各自恪守自己的本分,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但由于孔子对此没有作出具体说明,更没有提出该如何保证君主尽其本分的明确主张,以致齐景公片面理解了孔子这段话的意思,说“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顺便说明一下,“本分”不是“本份”。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本分”有两个意思,一是本身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二是安于所处的地位环境。而“本份”则没有被《现代汉语词典》收录。

形容为人正名的成语?

子路请益,孔子答以“无倦”。请益,即是请孔子加以说明。颜渊篇颜子请问其目,也是请益的意思。无倦,即是先之劳之,永不懈怠。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仲弓为季氏的邑宰,因此请问为政之道。孔子答复仲弓:“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有司是邑宰之下各司其事的群属。办政治,必须先分配有司的职务,使其职掌分明,办事有序。赦小过,人民有小过失,可以饶恕。诸注以赦小过为赦有司的小过,恐非经义。贤才是有德有能的人,要特别举用他,始能将政治办得好。

仲弓又问:“焉知贤才而举之?”问意是如何知道贤才。孔子说,举你所知。你所不知,但有他人知道,“人其舍诸”,他人岂舍之乎。意思是他人会推荐给你。

为政在人,所以仲弓问政的意义归结在举贤才。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卫君是指卫灵公的孙子出公辄。辄的父亲蒯聩是灵公的太子,因罪逃往国外,灵公卒,由辄继为卫君。后来蒯聩回国,取得君位,辄则出奔,因此称为出公辄。

据左传记载,蒯聩在鲁定公十四年、因耻其母南子*乱,涉嫌想杀南子,奔往宋国。鲁哀公二年春,卫灵公有意立公子郢为太子,郢辞之。同年夏,灵公卒,南子命公子郢继位,郢再坚辞,遂立蒯聩之子辄为卫君。是年六月,晋国的赵鞅助聩返卫国戚邑。鲁哀公三年春,卫石曼姑等帅师围戚。历史家称他们父子争国。其实是否出于父子本意还是疑问。此后蒯聩一直居在戚邑。至鲁哀公十五年冬,聩与浑良夫等潜入卫家,挟持孔悝,强迫与之结盟,聩遂立为庄公。明年春,辄出奔。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于鲁哀公六年自楚返卫,时在卫君出公辄四年。当时孔子***高柴、子路等皆仕于卫。世家在孔子返卫的第二年记载:“卫君欲得孔子为政”,下文即举“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这一章。

子路问孔子,卫君辄待夫子去***他治国,不知夫子将以何事为先。

孔子答以“必也正名乎”,未表示其他的意见。

正名的意思,马融以为“正百事之名”,郑康成以为“正书字”,史记以及宋儒以来的学者,大都主张正聩、辄父子之名分。但如解释正父子之名,则聩为父,应该继位为君,辄为子,应该退让。然而辄虽为子,事实上继位已久,何况灵公在世时已不视聩为太子,而有意立辄。诸注对此问题之解决,虽然所论都持之有故,但是否合乎孔子的意思,颇值得怀疑。

子路不以正名为是,所以说:“有是哉”,接之便指孔子的话为迂阔。他的意思是卫君辄在位已久,继续作君即可,“奚其正”,何必正名。

孔子纠正子路说:“野哉由也”,野字不能解释为鄙俗,应依孔安国注:“犹不达也”,不达就是对某事不明白,所以下句便说:“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君子对于自己所不明白的事情,便须“盖阙”不说。

下面是孔子为子路解释必须正名的道理:

名不正,名与事实不相符,则言语错误,不能顺理成章。言不顺,则办事不能成功。办普通事犹不成功,何况推行礼乐教化之事。治国必须以礼乐来教化。普通事办不成,一切杂乱无章,则礼乐更不能兴起。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即是刑罚用之不当。刑罚不中,则人民感觉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这就天下大乱了。

最后是结语:所以,君子用一个名词,必使恰如事实,能以顺理的说得出来。能顺理的说得出来,必能行得通。君子说话不能随便。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莫敢不敬。上好义,***莫敢不服。上好信,***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稼是种五谷。圃是种菜蔬。

樊迟请学稼,又请学为圃,孔子不答复,只说“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而已。

待樊迟出去后,孔子为其余的***说明不用学稼的道理。

“小人哉,樊须也”,这里的小人,不是褒贬之辞,是指种五谷、治园圃种菜蔬而言,这些都是小人之事。所以小人是老农老圃的称谓。

在孔子时,政治不好,礼乐行不通,樊迟请学稼圃,意思是在讽劝孔子教民稼穑,这样对于民生也有益处。但孔子不以为然,而以办政治为重要,所以解释,在上位的人好礼,民众就不敢不敬,在上位的人好义,民众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的人好信,民众就不敢不用情。情是情实,用情,是以诚实相待。在上位的为政者能够如此,四方之民自然襁负其子而来归。何用自己耕稼。襁负是用布将小儿束负于背上。

“焉用稼”,是孔子勉励***们要研究修己安人的大学问,要致力于治国平天下的大事业,不要分心去种谷种菜,因为种谷种菜的事情自有农业专家如老农老圃去作。而且农业是否振兴,要看政治是否改善,如果政治不好,则农业以及工商等业都兴不起来。所以改善政治实为发展农业的先决条件。由此可知,“焉用稼”一语并非忽视农人与农业。孟子滕文公篇辩论许子并耕之非,可以参考。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诵诗三百,就是现在诗经里的三百零五篇诗。三百是举其整数而言。孔子以为,读了三百多篇诗,应该会办政治,会办外交,如果把政事交给他,而他不能通达,派他到国外办事,在辞令方面,又不能专对,读诗虽多,又有何用。

毛诗序说:“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汉书艺文志说:“古有***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这都足以说明诗能通达政事的道理。

季氏篇记孔子的话说,“不学诗,无以言”,会诗,便会言语,用于外交,可以独自随机应对,达成使命。专对的意义,古注举庄公十九年公羊传说:“聘礼,大夫受命,不受辞,出竟,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者,则专之可也。”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字,指的是当政的人。当政者本身行得正,办一切事都合规矩,自然能获民众拥护。所以说不令而行。但如当政的人本身行得不正,虽下命令,民众也不会服从。

皇疏:“其身正。如直形而影自直。其身不正。如曲表而求直影,影终不直也。”

颜渊篇孔子曾说:“政者正也。”本篇除此章外,又有“苟正其身”一章。足见政治领袖以本身守正为重要。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鲁是周公的封国,卫是康叔的封国,在周公兄弟九人中,康叔与周公最亲密,如左传定公六年,卫公叔文子说:“大姒之子,唯周公、康叔为相睦也。”

集解包注,周公康叔既为兄弟,康叔睦于周公,其国之政亦如兄弟。

皇疏,在周公初时,二国风化俱治如兄弟,至周末,二国风化俱恶,亦如兄弟。

朱子集注,鲁、卫本兄弟之国,而是时衰乱,政亦相似,故孔子叹之。

以上三种解释,可以并存参考。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古注鲁哀公的庶子也称公子荆,因此,这里用一卫字来区别。

孔子称赞卫国的公子荆善居室。依皇疏,善字作能字讲,即是能治其家而不奢侈的意思。

诸侯之子除继承君位称为世子者外,其余皆称公子。卫公子荆少居宫中,成年之后,结婚成家,父君给他一处***地,由他治理自己的家室,开始只有一些必需的用具,叫做“始有”,后来略有增加,叫做“少有”,后又因为积蓄更多,再为增加,叫做“富有”。他在始有时说“苟合矣”,在少有时说“苟完矣”,在富有时说“苟美矣”。这三个苟字作苟且讲,或作诚字讲,都不很恰当,依王引之经传释词,作但字讲较好,但字更能显示满足的语气,例如周易系辞传说“苟错诸地而可矣”,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小适大,苟舍而已,焉用坛”,其中的苟字都作但字讲,表示如此即可的意思。苟合矣的合字,依俞氏群经平议,与给字通用,给的意义是足,始有即感满足,后来苟完、苟美,完是完备,美是美好,随时都感满足。这样解释,更合乎经义。

贪求财富,永远不能满足,这是一般人的通病。卫公子荆处处知足,这是他的美德,所以孔子称赞他。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孔子到卫国,冉有替孔子御车。孔子一看卫国有很多人民,便说“庶矣哉。”庶即是众多之义。

人民众多,就政治说,那是好事。如礼记大学说:“财散***聚。”反之,如礼记檀弓说:“苛政猛于虎”,便不能多聚人民。

冉有一听孔子称卫国人多,便想了解为政之道如何好上加好,所以问:“既庶矣,又何加焉?”孔子说:“富之。”要使人民富足。冉有再问:“既富矣,又何加焉?”孔子以为,人民富了,就要受教育,所以说:“教之。”

孔子在这里只提示先富民后教民。如何富民,则需治国者本于仁政因时因地而制宜。至于教民,自以五伦教育为根本。孔子祖述尧舜,尧帝教民就是教以人伦,孟子滕文公篇说得很详细。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期月,古注皆作一周年解释,期音基。

孔子***设,如有人聘用他去治国,他预定一年可以治理就绪,三年便有成就。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这是孔子居在卫国时,有感而发。当时卫灵公已老,怠于政事,不能用孔子,孔子喟叹,说了这几句话。

世家“期月”作“月”,“而已”之后没有“可也”二字。论语此章“可也”的“可”字,是指初步的功效而言。孔子从前治理鲁国,孔子世家说,三个月即告大治。此就卫国的情形衡量,预计三年有成,到时候,自然使民众富足,而又受礼乐教化。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善人治国一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这两句是成语。诚哉是言也。这是孔子称赞的话。

竹氏会笺说:冉子所议实是国政,不是家事,有政亦是据实而对,但季氏专于鲁政,不议于公朝,而独与家臣谋于私室,则虽政亦事也。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一言而可以兴邦”,这是成语,鲁定公怀疑,一句话有这样大的功用吗。所以他问孔子:“有之欤?”

孔子对定公说:“言不可以若是”,一句话就把国家兴起来,大概不如此,但是“其几也。”几字当近字讲,较好。虽不能说一言兴邦,然说一句有道理的话,可与兴邦接近。例如有人曾说:“为君难,为臣不易。”为君,为臣,都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国家办理大事,所以难为。如果为君者深知为君之难,而能慎重其事,则“为君难”这一言虽不立即兴邦,但也就近于兴邦了。

定公又问:“一言而丧邦,有诸?”一言丧邦,也是成语。孔子答意相同,举例则略有分别。例如有人曾说:“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此意是,我当国君唯一的乐趣,就是我所说的话无人敢违背。孔子举例后,再加以辨别。国君说的话,如果是善,也就是有道理,无人敢违,那当然很好,如果不善,而无人敢违,那样,虽然不会马上就亡国,但已接近亡国了。

言为心声,孔子解答鲁定公这两个问题,其实就是指明为政者有知难敬事之心,要有去骄纳谏之心。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叶,音摄,原为一小国,后属于楚,由叶公治理。叶公是楚大夫沈诸梁,字子高。

叶公问政,孔子答复,为政之道,要使近者欢悦,远者来归。近者是本国人,远者是外国人,为政而能使近悦远来,必是施行仁政,感召国内外人民。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莒父的父,音甫,春秋大事表说,这是鲁国人的语音,如梁父,亢父,单父。郑康成注:“旧说,莒父,鲁下邑。”

子夏当莒父的邑宰,向孔子请示政事。孔子告诉他:“无欲速”,不要求其速成,“无见小利”,不要著眼于小利益。因为,欲速反而不达,见小利,则不能成就大事。

欲速不达,喻如治病服药,不能将几次的分量并为一次服下去,而且三分服药,七分调养,欲速则不能治愈。小利妨碍大事,喻如讲求霸业,则不能成就王道。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直躬,据经典释文引郑康成注,直是正直的人,躬是这人的名字,郑本躬作弓。淮南子汜论训高诱注,直躬是楚国叶县人。攘,说文:“推也。从手,襄声。”段注引曲礼郑注:“攘,古让字。”后来作夺取之义讲。又引论语此处之义说:“因其自来而取,曰攘。”

证父攘羊,事虽直,但违背天伦之理,其中有诈,实不可取。父子相隐,出于天然,事虽屈,而理至直,所以孔子说:“直在其中矣。”

皇疏:“父子天性率由,自然至情。若不知相隐,则人伦之义绝矣。”又:“范宁曰,夫所谓直者,以不失其道也。若父子不相隐讳,则伤教破义,长不孝之风,焉以为直哉。今王法则许期亲以上得相为隐,不问其罪。盖合先王之典章。”昔日法律依礼而制定,即在维护人伦常道。合乎伦常之直是为有道之直。背弃伦常之直,其直诡谲,而不可信。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恭敬二字,依说文,都当肃字讲,此处应该稍有分别。竹氏会笺说,尚书无逸篇,疏引郑注,恭在貌,敬在心。刘氏正义引汉书五行志,内曰恭,外曰敬。论语此章从五行志解释比较好。

樊迟问仁,孔子答以居处恭三句。居是安居时,恭是心里保持恭肃。仁人必先诚于中,然后办事始能形于外,所以安居无事时要存恭肃之心。执事敬,办事笃实,毫不苟且。与人忠,待人忠诚,决不欺骗。这三者是为人之道,虽到文化落后的夷狄之地,也不可舍弃。

前篇颜渊问仁,孔子答,克己复礼为仁。而为仁的条目则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些条目都难实行。此章恭敬忠,比较容易学,学到了,就是仁。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子贡在孔门中,长于言语,他问的事情,往往问在此而意在彼。此问,怎样才可以称为士。孔子答,“行己有耻”,一己的行为,要有羞耻心来约束,“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出使外国,能完成外交任务,不使君命受辱,如此,“可谓士矣”。

子贡请问次一等。孔子说,宗族的人称他是孝子,乡里的人称他能行弟道。

子贡请问再次一等。孔子答,“言必信,行必果”,说话,必守信不移,做事,必坚持到底,“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这是不能变通的小人,硁硁然,像石头那样坚实,然而亦可以为再次一等的士。小人不比大人,大人如孟子离娄篇所说,“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小人必信必果,而不与义配合,则不免于流弊,所以更次一等。但在春秋时代,世袭的卿大夫,或弑君,或弑父,连这样的小人也比不上。

子贡原来问士,以及一再的敢问其次,最后始问今之从政的人何如,也就是问那时候的士大夫何如,这才是他所问的本意。

孔子说:“噫”,叹息,“斗筲之人,何足算也”。小器之人何能入算。

筲,郑注竹器,容一斗二升。斗与筲容量都很小,以此比喻一个人的器识浅陋。孔子时代的诸大夫就是斗筲之人。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集解郑注:“言巫医不能治无常之人。”皇疏又引卫瓘解释:“无恒之人乃不可以为巫医。”郑注将下句解为另一人,较好。卫注之意,无恒的人,不可以作巫医。郑注之意,巫医治不好无恒的人。

“子曰:不占而已矣”,集解郑注,易经所以占吉凶,无恒之人,易所不占。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与人相处,和平忍让,而其见解卓越,与众不同。小人所见平庸,与众相同,而其争利之心特别强,不能与人和谐办事,但能扰乱他人而已。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毛西河论语稽求篇,认为汉儒另有一解,说字当言说之义讲。他引先听斋讲录说:“君子厚重缄默,不轻说人长短。苟于义分不宜说,有相对终日不出一字者,似乎深沉不可测。而使人平易,绝无苛求。小人相对喋喋然,议论蜂发,非义分所当说亦说之。而一经使人,便苛求不已。”

程氏树德论语集释案语,说字疑当作言说或游说。他说,皇本于论语所有说字多从心作悦,独此章不改,毛氏此说似可从。但翟灏四书考异认为,说与事对待反覆,如读说字为言说音,则甚不融洽。

有是哉子之迂也是什么句式

⑴ 有关辩证的成语

相生相克——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互相生发以互相克制的关系。后引申为一般物质之间的辩证关系。

正名责实——辩证名称,使名实相符。

⑵ 必也正名的成语意思及歇后语

意思是指必须按复照正制统***观念和礼仪关系来端正纲纪名分

成语出处:《论语 子路》:“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

成语造句:必也正名,各司其局,古人所守,某敢忘之?宋 - 王谠《唐语林 - 方正》

这个没有歇后语

⑶ 为成语正名 我还知道

“空穴来风”原指事出有因,近来多比喻无中生有;

“七月流火”专原指暑热减退而秋凉将至,而属后因望文生义多被理解为天气炎热酷暑难当。

“差强人意”原指使人满意,现在多表示情况较差,不太令人满意。

明日黄花”“因难以望“明日”而生“过时”之义,便改造出“昨日黄花”。

身无长物之“长”旧读zhàng,现读cháng。

⑷ 描写理念的成语

必也正名:指必须按照正统***观念和礼仪关系来端正纲纪名分。 良回知良能:旧指答人的天赋的首选观念和本能。 穷奢极欲:穷:极;奢:奢侈;欲:享乐的观念。奢侈和贪欲到了极点。 却客疏士:却:拒绝;疏:疏远;客:外来人;士:

⑸ 必也正名的成语解释及意思

也字开头的成语辞书未录。带有也字的四字成语有: 非所计也 何其毒也

⑹ 有关学礼行礼的成语20个

不为五斗米折腰: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打躬作揖:拱、揖:两手合抱致敬。弯身报拳行礼。表示恭敬顺从或恳求的样子。

分庭抗礼:庭:庭院;抗礼:平等行礼。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现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

焚香礼拜:焚香:点燃香火;礼拜:向尊敬的人或神灵行礼跪拜。烧香跪拜,以表尊敬服从之意。

拱揖指挥:拱揖:拱手行礼。只须拱手行礼就可以指挥天下。形容从容不迫,镇定自若地指挥。

磕头礼拜:磕头:旧时礼节,跪在地上头碰地。礼拜:向尊敬的人或神行礼。恭敬地跪在地上叩头行礼。

磕头撞脑:磕、撞:碰。跑在地上叩头行礼。也指用头顶撞他人,表明不肯善罢干休。也形容由于人多,人与人之间相互拥挤碰撞。

礼多人不怪:对人多行礼仪,人不会怪罪。

仆仆亟拜:一再作揖行礼。

为五斗米折腰: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为了微薄的俸禄而弯腰行礼。比喻没有骨气。

五斗折腰:五斗:五斗米,指微薄的官俸;折腰:弯腰行礼。为微薄的俸禄而对上级卑躬屈膝。

五体投地: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是佛教一种最恭敬的行礼仪式。比喻佩服到了极点。

?实在不知道?了 只知道这?几个?

⑺ 为一个被误用的成语正名

为一个被误用的成语正名

如图所示:

⑻ 关于正名有什么成语

『正名定分』

『拼音』 zhèng míng dìng fēn

『首拼』 zmdf

『释义』 辨正名分,使名实相符。专

『康熙属字典』 正、名、定、分。

『出处』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非有复译不可》于是有些人又记起了翻译,试来译几篇。但这就又是‘批评家’的材料了,其实,正名定分,他是应该叫作‘唠叨家’的。”

『示例』 受了丈夫的权利当然~,该是她的丈夫,否则她为什么肯尽这些义务呢?钱钟书《围城》二

⑼ 也组词有哪些成语

也组词有哪些成语 :

空空如也、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之乎者也、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来而不往非礼也、

兵犹火也,不戢自焚、

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

成也萧何败萧何、

末由也已、

勿谓言之不预也、

莫予毒也、

行不得也哥哥、

必也正名、

何其毒也、

与亡国同事者,不可存也、

何其衰也、

溜之乎也、

弗敢专也、

未尝有也

“名正言顺”出自孔子的哪部书籍,说的越细越好

倒装句。原句是: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这句话的意思是:子路说:“有这种情况吗?你迂腐了吧!为何要正名呢?”这句话出自《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原文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赏罚不中;赏罚不中,***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译文

子路说:“卫国君王等待老师去处理国政,你将先做什么呢?”

孔子说:“一定先纠正名分。”

子路说:“有这种情况吗?你迂腐了吧!为何要正名呢?”

孔子说:“粗鲁啊,仲由!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大概应该空缺不谈论吧。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能兴起;礼乐不能兴起,那么赏罚就不能适中;赏罚不能适中,那么老百姓就没有地方放置手足。所以君子,名分一定可以说出来,说的话一定可以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语,不能随便啊!”

注释

卫君:卫出公,名辄,卫灵公之孙。其父蒯聩被卫灵公驱逐出国,卫灵公死后,蒯辄继位。蒯聩要回国争夺君位,遭到蒯辄拒绝。这里,孔子对此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奚:什么。

正名:即正名分。

迂:迂腐。

阙:同“缺”,存疑的意思。

中:音zhòng,得当

苟:苟且,马马虎虎。

非礼勿视是什么意思?

《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春秋时期,子路问孔子:“卫君想请你帮他理政,您将先做什么?”孔子说:“先正名分.”子路说:“老师,您太迂腐了,名分有什么好正的?”孔子说:“你真鲁莽.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教化不兴,教化不兴则刑罚不当,刑罚不当则老百姓不知所措.所以要先正名”.后以“名正言顺”谓作事理由正当而充分,含有理直气壮的意思.

求《孔子列传》和《滑稽列传》的翻译。

释义:含义为不合符礼教的东西不能看。

读音:fēi lǐ wù shì

出处:《论语·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译文: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造句:倒是殷子希边上的王皓,此刻却是有些脸热,连忙将脑袋转过了另一边,就差没有念叨两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了。

扩展资料:

近义词:必也正名

释义:意思是指必须按照正统***观念和礼仪关系来端正纲纪名分。

读音:bì yě zhèng míng

出处:《论语·子路》“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

译文:子路说:“如果卫国的君主等待您去执政,您首先要做的是什么?”孔子说:“一定是纠正名分呀!”

造句:中国有个传统,就是凡事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这是痛苦的来源之一。

“也”字开头的成语接龙

楼上回答的地址就是本人的空间,最近打开看发现浏览量大部分来自这里,所以就在这儿特此给大家贴一下

翻译: 于是孔子从楚国返回卫国。这一年,孔子六十三岁,是鲁哀公在位的第六年。 第二年,吴国和鲁国在缯邑会盟,吴国向鲁国征集牲畜猪、牛、羊各一百头。吴国太宰嚭召见季康子。季康子派子贡前往交涉,然后才得以取消。

原文:于是孔子自楚反乎卫。是岁也,孔子年六十三,而鲁哀公六年也。其明年,吴与鲁会缯,征百牢。太宰嚭召季康子。康子使子贡往,然后得已。

 翻译:孔子说:“鲁国、卫国的政治,如同兄弟一样相似。”这时候,卫国君主辄的父亲不能按礼制即位,流亡在外,各国诸侯屡次对此加以指责。而孔子的许多***在卫国做官,卫出公辄想请得孔子来治理国政。子路说:“卫国国君等待您来治理国政,您将先做什么?”孔子说:“一定要先做的是端正名分啊!”子路说:“有这样治理国政的吗,您迂阔啊!何必去端正名分呢?”孔子说:“粗鲁啊,仲由呀!名分不正的话,言浯就不顺当;言语不顺当,事情就不成功;事情不成功,礼乐就不振兴;礼乐不振兴,刑罚就不准确;刑罚不准确,百姓就会感到无所措手足了。君子做事必须符合名分,言语必须可以实行。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语,只求一点都不马虎罢了。”

原文:孔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是时,卫君陬父不得立,在外,诸侯数以为让。而孔子***多仕于卫,卫君欲得孔子为政。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何其正也?”孔子曰:“野哉由也!夫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无所错手足矣。夫君子为之必可名,言之必可行。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翻译: 此后第二年,冉有为季氏率领鲁国军队,同齐军在郎邑交战,打败齐军。季康子问:“你在军事方面的本领,是学习得来的呢?还是天生就有的呢尸冉有说:“是向孔子学习的。”季康子问:“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呢?”冉有回答说:“起用他就会有名声;将他宣扬到百姓中间,向鬼神询问他的为人而毫无缺憾。但我学通这军事之道,即使积累功劳有千社的封赏,老师也不认为有利。”季康子又问:“我打算召请他,可以吗?”冉求回答说:“你打算召请他的话,就不要用小人来牵制他,那便可以了。”而卫卿孔文子准备攻打大夫太叔,向孔子询问计策。孔子推辞说不知道,退出后命令驾好车马而上路,说:“鸟儿可以选择树木,树木怎么能选择鸟儿呢!”孔文子坚决挽留。恰好季康子派遣大夫公华、公宾,公林,带着征聘的礼物来迎接孔子,孔子就返回鲁国。

原文 其明年,冉有为季氏将师,与齐战于郎,克之。季康子曰:“子之于军旅,学之乎?性之乎?”冉有曰:“学之于孔子。”季康子曰:“孔子何如人哉?” 对曰:“用之有名;播之百姓,质诸鬼神而无憾。求之至于此道,虽累千社,夫子不利也。”康子曰:“我欲召之,可乎?”对曰:“欲召之,则毋以小人固之,则可矣。”而卫孔文子将攻太叔,问策于仲尼。仲尼辞不知,退而命载而行,曰:“鸟能择木,木岂能择鸟乎!”文子固止。会季康子逐公华、公宾、公林,以币迎孔子,孔子归鲁。

 翻译 孔子离开鲁国总共十四年而返回到鲁国。

原文 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

 翻译鲁哀公询问为政之道,孔子回答说:“为政之道在于选择大臣。”季康子询问为政之道,孔子说:“荐举正直的人安置在邪曲小人的上面,邪曲的人就会变得正直了。”季康子忧愁盗贼为患,孔子说:“如果你自己不贪,即使悬赏盗贼,他们也不敢偷窃。”然而鲁国最终没能任用孔子,孔子也不再谋求官职。

原文 鲁哀公问政,对曰:“政在选臣。”季康子问政,曰:“举直错诸枉,则枉者直。”康子患盗,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

翻译 孔子的时代,周王室衰微而礼乐废弃,《诗》《书》残缺。孔子追寻探索夏、商、周三代的礼制,整理《书传》,上记唐尧、虞舜之际,下至秦缪公之时,依次编排其间史事。孔子说:“夏代的礼制我能说出来,但夏人后裔杞国的文献不足为证了。殷代的礼制我能说出来,但殷人后裔宋国的文献不足为证了。如果文献足够的话,我就能加以验证了。”孔子考察周代对殷礼、殷代对夏礼所作的变动后,说:“往后即使推到一百代,它的礼制也可以知道,因为总是一代崇尚文***而一代崇尚质实。周礼借鉴了夏、殷两代,郁郁乎文***斐然啊。我依从周代的礼制。”所以《书传》、《礼记》出自孔门。

原文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翻译 孔子告诉鲁国的***说:“乐曲的演奏过程是可以知道的。开始演奏的时候,一齐出来气势盛大;接着展开,和谐清纯,层次分明,连续不断,一直到乐章演奏完成。”我从卫国返回鲁国,然后审定各类乐曲的音调声律,使雅乐、颂乐分别恢复了原貌。”

原文  孔子语鲁***:“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纵之纯如,皦如,绎如也,以成。”“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没有“也”字开头的成语,包含“也”字的成语有:必也正名,成也萧何败萧何,空空如也,良有以也,之乎者也。

必也正名?[ bì yě zhèng míng ]:指必须按照正统***观念和礼仪关系来端正纲纪名分。

造句:文科的鼻祖孔老夫子说,必也正名乎。

成也萧何败萧何?[ chéng yě xiāo hé bài xiāo hé ]: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造句:这件事的成功与否,真的是成也萧何败萧何啊

空空如也?[ kōng kōng rú yě ]:原形容诚恳、虚心的样子。现形容一无所有。

造句:废物筐空空如也,而地上全是纸片。

良有以也?[ liáng yǒu yǐ yě ]:指某种事情的产生是确有些原因的。

造句:为之说难,东方称其不易,良有以也。

之乎者也?[ zhī hū zhě yě ]:这四个字都是文言虚词,讽刺人说话喜欢咬文嚼字。 也形容半文不白的话或文章。

造句:年少时,他师从父执亦梅先生习之乎者也,如沐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