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犊触乳骄子骂母的经典例子,孤犊触乳的意思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6-15 0
  1. 寻关于溺爱的事例
  2. 妈妈太溺爱我的哥哥了,我该怎么办?
  3. 慈母败子文言文朗读
  4. 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展开想象写一篇习作。可以编童话故事,也可以写又这幅漫画联想到的生活中的事情。

慈母多败儿这句话的意思是:一贯溺爱儿子的父母只会让自己的儿子没出息,使家道败落.

应该是使……败落;没有出息的意思.

早就听过《后汉书*仇览传》“孤犊触乳,骄子骂母”的故事:有一个人因为是独子,所以受到母亲的娇惯,但他由撒娇而顶嘴,由顶嘴而骂母亲,最后竟打母亲。一天他见一只母牛的鲜血淋淋,原来是被小牛犄角触伤了,有人说:“干脆把这头小牛杀了,它竟这样对待妈妈。”也有人说:“牛是畜生,可是有的人连畜生都不如。”这个人觉得大伙是在说他,后来才改过。这个故事说明,对孩子娇惯不得,孩子的不孝往往是娇生惯养的结果。

孤犊触乳骄子骂母的经典例子,孤犊触乳的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红楼梦》里有个薛蟠,整天游手好闲,斗鸡走马,买了英莲,打死冯渊,竟视为儿戏。薛蟠不学好,自然与他的寡母王氏娇惯、放纵有关。原来,薛蟠幼年丧父,寡母看他是孤根独种,从小对他百般溺爱、纵容,才使他后来变成败家子。当然,这样的例子很多。

现实生活中,由于母亲娇惯,而成为败子的也屡见不鲜。

《颜氏家训》中讲:世上有些人,对子女不加管教,而是溺爱,……本来该劝诫却反而去鼓励,该斥责却笑着表示赞同,以至于子女长大后不良习惯已经形成,那时再去管教他们,就是打死他们,也不害怕。北齐时的颜之推说的这番话至今令人深思。

实际上,古代有不少严格教子的好母亲。唐代李景让的母亲郑氏就是其中的一位。郑氏丈夫去世后撇下三个儿子,她没有再嫁,家境贫寒,无钱供孩子念书,就在家里教孩子读书识字。郑氏对儿子“苦其心志”,从不放纵,儿子不听话有时就捶打,最后三子都金榜题名。郑氏严厉教子的方法不失为经验之谈。

孩子是娘的心头肉,当娘的都爱自己的孩子。但不严加管教,孩子不会有敬畏之心。母亲,对孩子更要该说则说,该管则管,不能溺爱,不能任情,不能袒护,不能放纵,不望子成“龙”,也求子成人!

简单的说,如果你很有钱,你说对你的孩子还说是好事情,还是坏事情很难说得,慈母多败儿,富不过三代,这里面又有怎样的道理呢?责任这东西应该是不会妨碍人们追求的幸福才对,人都是追求幸福的,我看到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愿意承担某些责任,也许有些责任也是获得幸福感的必由之路吧!一些人承担了奉献社会的责任,并从中获得了精神上的幸福!

寻关于溺爱的事例

[编辑本段]溺爱概述

溺爱—overprotection

照顾者和儿童之间的关系的一种特征。此时照顾者(通常是母亲)庇护孩子,同时也妨碍孩子试图作出独立行动的任何努力。同:过分爱护。

过于宠爱,由着你的性子,惯着你

通常是父母溺爱子女

当今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爱孩子有害,但却分不清什么是溺爱,更不了解自己家里有没有溺爱。

溺爱,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

[编辑本段]溺爱类别

(一) 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 小提示

子女致父母的备忘录 不要宠我,我很清楚我不应该得到我所要的一切,我只是在考验你们……

(二) 过分注意:

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没法谈话。

◎ 小提示

理性惩罚(如果孩子还继续耍无赖,父母可***取“冷三分钟”的办法。这三分钟不看,不说)

(三) 轻易满足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 小提示

对孩子的要求不能一味地满足,要分清对与错,合理的要求可以满足;无理要求,不能答应。孩子一旦哭闹,千万不可打骂,就耐心给孩子讲道理,最好是用既生动又富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予以开导

(四) 生活懒散:

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 小提示

教育不能光说不练,要利用一切场合和机会进行有意识地培养

(五) 祈求央告:

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 小提示

家长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不仅导致孩子的依赖性,而且易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养成自私贪心的恶习

(六) 包办代替:

由于家长的溺爱,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这决不是耸人听闻。

◎ 小提示

大人不强逼他去做,也不包揽。因为这样可能会抑制孩子的“独立行为”。而没有独特行为的人,怎么会有创造性呢?

(七) 大惊小怪:

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 小提示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家长对孩子悉心培育、满怀期待是无可厚非的,但要把握好“度” 父母越呵护,孩子越逆反

(八) 剥夺独立:

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

◎ 小提示

孩子要“摔打着养活”,放开束缚孩子的手,让他有能力依靠自己健康地成长

(九) 害怕哭闹:

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

◎ 小提示

教育子女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事情,要有长期的***和短期的安排。同时,还要注意耐心细致,具体周到

(十) 当面袒护:

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

◎ 小提示

太多的表扬会给孩子造成许多束缚与负担,当达不到父母的期望时,孩子很容易产生挫折、内疚感 教育孩子的六种错误态度

以上10种溺爱的形式是比较典型的实例,不是每个家庭全部都有的,但是一般家庭在各种溺爱中会占有几种,或各种都有轻度表现也是值得警惕的,我们要以科学的爱,来保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编辑本段]溺爱资料

前天我哥的女儿坐在三轮车边上,催我快骑,一定要快,还要甩,要***,不听她的就又打又踢你,结果从车上摔下来,还被车碾了。4岁的小姑娘成了大花脸。

因为父母总是答应她一切,而且她太信任大人总能保护好她,自己根本没有保护意识。

相反在国外(好像是韩国)有很多家长都实行狮子育子法。即使他从楼梯上滚下来也没人跑过去问他,象没事一样让他自己去上药。

邻居有一个小男孩,7-8岁了,上小学二年级。有一天放学回家要吃香蕉,吵着要正在厨房里煮饭的奶奶为他取香蕉并剥皮,老人家正忙得脱不开身,就说“你自己拿吧”。这时小男孩就大吵大叫,自己动手剥吃香蕉后故意将皮丢了一地,且还感到很委屈……这是一个典型的娇惯溺爱的例子。吃香蕉自己拿和剥皮,对于一个7-8岁的孩子来说并不难,为什么一个小学生却要别人代劳呢?吃香蕉剥皮的责任是谁呢?可见这家人在平时教育孩子方面没有重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溺爱让孩子不会爱 高中生想“安乐死”

“妈妈,让我安乐死吧!”15日晚,巴南区18岁的高中生小伟(化名)给母亲发去短信。今年元旦,小伟与同班初恋女友蒙蒙(化名)分手后,曾两度割腕***未遂。昨日,心力交瘁的母亲向心理医生寻求最后帮助。

小伟和蒙蒙是某重点中学高二学生,两人均成绩优异。小伟性格内向,与蒙蒙交往不久,即遭到老师、双方家长极力反对。

可两个孩子半年后竟开始同居,成绩一落千丈。因闹别扭,今年元旦蒙蒙向小伟提出分手。

15日晚,王女士接到儿子想“安乐死”的短信,吓得脸色苍白。其实,儿子想死已不是第一次。

大年三十晚,小伟在婆婆家吃完团年饭,独自提前回家。他给同学打完“最后一个电话”,在卧室割腕***。“感觉不对”的同学及时赶到,破门将小伟送到医院。小伟在给母亲的遗书上说:“半月来,我每到晚上就一个人躲着哭泣……可没有她的世界,我活不下去……”

两周后,小伟再次割腕***。为留住儿子的性命,王女士上门哀求蒙蒙和其母亲帮忙。王女士拿出一封蒙蒙写给小伟的旧信。信中用很大篇幅记录的竟是两孩子因为一个昵称而吵架的事。

自小伟第一次***后,他自闭在屋里,和母亲的交流全靠短信。接到儿子想“安乐死”的信息,王女士被打垮了。她在给儿子的回信中称,“如果你主意已定,等妈妈把工作交代完后,陪你一起去。”

王女士说,从小伟出生自今都对他百依百顺。而且小伟一直由外婆带大,在家简直就是小皇帝,连双袜子都没洗过。“他从来都是被无微不至地被关怀着,失恋应该是他长这么大遭受的最大挫折。”

溺爱让孩子不会爱

昨日,受王女士委托,仁格心理咨询所赵所长亲自上门开导小伟。刚开始,小伟倔强地拒绝交流。赵所长耐着性子,对着小伟“自说自话”近3个小时,一直用被子蒙头的小伟渐渐揭开被子倾听,并不时点头。到谈话结束时,小伟主动伸出手与赵所长握手感谢。

赵所长认为,小伟不能遭受失恋的挫折,是因为长期以来他在家中获得太多溺爱。他长期处于被爱的位置,永远都是他对别人说“NO”。一旦有人对自己说“NO”,他就很难接受。“怕挫折是如今独生子女的普遍弱点,家长少些溺爱,才是真正为孩子好。”

慈母多败儿,这是流传在我国民间的一句谚语,想到我们的家庭教育,特别是单亲家庭教育,这话还真有点道理。

早就听过《后汉书*仇览传》“孤犊触乳,骄子骂母”的故事:有一个人因为是独子,所以受到母亲的娇惯,但他由撒娇而顶嘴,由顶嘴而骂母亲,最后竟打母亲。一天他见一只母牛的鲜血淋淋,原来是被小牛犄角触伤了,有人说:“干脆把这头小牛杀了,它竟这样对待妈妈。”也有人说:“牛是畜生,可是有的人连畜生都不如。”这个人觉得大伙是在说他,后来才改过。这个故事说明,对孩子娇惯不得,孩子的不孝往往是娇生惯养的结果。

《红楼梦》里有个薛蟠,整天游手好闲,斗鸡走马,买了英莲,打死冯渊,竟视为儿戏。薛蟠不学好,自然与他的寡母王氏娇惯、放纵有关。原来,薛蟠幼年丧父,寡母看他是孤根独种,从小对他百般溺爱、纵容,才使他后来变成败家子。当然,这样的例子很多。

现实生活中,由于母亲娇惯,而成为败子的也屡见不鲜。我所在县的一个村就有这样的真事儿:有一个母亲离异后,把希望都寄托在唯一的儿子身上,把儿子当成了“宝贝”疙瘩,儿子要星星恨不得登天梯给他去摘,儿子要月亮恨不得上月球给他去抱。即使儿子有了过错,也任其所为,从没摸过儿子一个指头,没打过儿子一次***。可后来怎么样呢?“宝贝”儿子天天跟母亲要钱,给少了就和母亲顶撞,因母亲不能满足他的欲望,后来就经常打娘骂娘。他的寡母后悔莫及。

《颜氏家训》中讲:世上有些人,对子女不加管教,而是溺爱,……本来该劝诫却反而去鼓励,该斥责却笑着表示赞同,以至于子女长大后不良习惯已经形成,那时再去管教他们,就是打死他们,也不害怕。北齐时的颜之推说的这番话至今令人深思。

实际上,古代有不少严格教子的好母亲。唐代李景让的母亲郑氏就是其中的一位。郑氏丈夫去世后撇下三个儿子,她没有再嫁,家境贫寒,无钱供孩子念书,就在家里教孩子读书识字。郑氏对儿子“苦其心志”,从不放纵,儿子不听话有时就捶打,最后三子都金榜题名。郑氏严厉教子的方法不失为经验之谈。

孩子是娘的心头肉,当娘的都爱自己的孩子。但不严加管教,孩子不会有敬畏之心。单亲家庭的母亲,对孩子更要该说则说,该管则管,不能溺爱,不能任情,不能袒护,不能放纵,不望子成“龙”,也求子成人!

[编辑本段]有关溺爱作文

溺爱

我该怎么阻止母亲毁灭式的溺爱?

毁灭式,为什么我要称我母亲对我的爱为毁灭式呢?我母亲太爱我了,以至于这种爱已经根植到她的血液中,她愿意为我做任何事,这样做甚至可以算得上是包办,但是我深知这样的爱将不但摧毁我这个人,更将摧毁我的人生。我身边不乏溺爱所造成严重后果的例子,一个变成了不会说话的哑巴,不愿交际,只愿意和母亲讲话,其他的他一个都不敢说话;一个变成了生活不能自理的人,什么事情都不会做,连上大学都叫妈妈每天陪伴着,一起睡觉;一个变成了没有主见,完全听从于父母的“乖孩子”,穿的衣服,买的鞋子,头上的发型,全由父母一手操办,使得她的打扮完全和一个小学生一样,与其年龄极其不符。我不想变成这个样子,我害怕,我愤恨。我每天每天跟她讲道理,说溺爱会毁了我,可是每次吃饭时她还是会不停地给我夹菜,吃掉一口,夹一次菜,吃掉一口,夹一次菜,我说你不要再给我夹菜了,我自己会夹菜,让我自己来,可是她还是会习惯性地夹菜给你,我恨呐~,我骂过她,我咆哮,可是第二天她还是会故伎重演,我父亲是不支持她对我的溺爱的,也多次提出不要再这样溺爱,可是她依旧溺爱着我,这简直就是一种变相的折磨,折磨我的灵魂和肉体,我现在已经不能离开这样的爱了,这种爱使我堕落,使我沉迷,使我依赖,可是我母亲一天不放弃对我的这种折磨,我一天不能从这种爱河中探出头来,只要我稍稍往上,她便会水涨上来又把我淹没,我不停地挣扎,不停地呐喊,可是我却怎么也逃不出这无边无际的毁灭式的爱河。我说你别做了,让我做吧,我已经这么大了,可是她每次都抢着把所有事都做了,她包办了一切事情,更助长了我的惰性,她不辞辛劳的做着,她默默无闻地做着,她任劳任怨地做着,不论我好说歹说,骂过哭过,她都不会让你做一点点的事情,我不要!我不要你这样地爱我,百般地折磨我,我不要,我不要。不论我有多么过火,她还是一如既往,妈妈你怎么这么傻啊!终于有一天我忍不住了,我动手打了妈妈,妈妈伤心极了,说道,我这么爱你,你还这样对待你母亲,妈妈哭了,我也哭了...

古时三字经上曾经说过:“玉不琢,不成器。”一块碧玉比经过雕琢是不会成为玉器的。贾政恨铁不成钢,他并非不疼爱自己的儿子,而是希望他能够有所作为。而贾母则是百般护着自己的孙子。在现如今的时代,中国的教育还存在很多弊端,存在着类似贾政的做法,简单粗暴。也许短时间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这会影响孩子一生,父母的性格暴躁,将来孩子的脾气也会暴躁。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多引导孩子,从正面用爱心来呵护孩子,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这样,孩子才能有良好的素养。若像贾母这般溺爱,会使孩子误入歧途。现如今,有许多家庭悲剧都是由于溺爱导致的。中国从孔子开始,对教育就一定的研究。但是后人不能取其精华,很好地运用。由此看来我们的教育制度还许多方面的完善。

漫谈“溺爱”的危害

曾几何时,吃苦夏令营,“磨难教育”这些闻所未闻的教育方式,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这实际上就是让孩子们承受磨难,补上吃苦这一课。任何东西一旦需要额外的补助,那就说明了一种情况:生活中遇到的太少了。

从独生子女,到由此产生的溺爱;从溺爱,到由此产生的危害。这些我们都已听得太多,许多家长也渐渐注意起来,于是产生了“磨难教育”。

我想问的是:这种“突击式”的教育方式究竟有多大作用呢?在进行“磨难教育”时,我们看到了孩子们从一开始的不适应变得能够吃苦,看到了孩子们从一开始的不知所措变得能够战胜困难,可是,我们同样看到了,父母亲在磨难教育结束后更加伟大的“爱”:孩子吃苦了,理应慰劳慰劳,于是孩子得到了“小皇帝”般的待遇;孩子战胜困难了,理应奖励奖励,于是又得到更多的零用钱。生活又回到了从前,而这次“磨难教育”所留下的可能仅仅是一篇日记或几张照片。

我还想问的是:如果在平时就不给孩子许多额外的“爱”,参加这种教育活动还有什么意义?活动毕竟是活动, 它无法代替生活,生活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可预知性。试问一个已经知道结果的“磨难教育”,怎能和生活中的“望尽天涯路”式的困难相比呢?

对孩子来说,他小的时候也许会觉得父母对他很好,但当他逐渐长大,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之后,他会觉得父母对他很好,但他逐渐长大,有了完全独立的思想之后,他会觉得父母的干涉是对他的一种禁锢,他想冲破这道禁锢,于是矛盾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

由此看来,溺爱在两个阶段是危害最大的:一是孩子性格的形成时期,二是孩子渐渐独立的时期。尤其是前者,对孩子的一生都有影响。想要改变这种状况,最根本的也是唯一方法,就是改变生活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坚强的性格,让孩子自己面对对生活中的小困难,小挫折,自己去解决,才可能更好的面对走上社会后的大困难。否则就很容易被困难击垮。一句老话,做父母的都是为孩子好的,总是对孩子倾注了全部的爱,但这种爱要以对孩子的成长有利为标准,切不可使 “爱”成为“溺爱”,切不可由父母包办代替,否则,不但孩子难以承受,同时,也让孩子在独立面对社会时,不知所措。不能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被社会淘汰。

最后套用黑格尔的话,***如你将所有困难都关在门外,那么成功也将被你关在门外了。

妈妈太溺爱我的哥哥了,我该怎么办?

父母溺爱孩子的事例一:

女孩王芳,父母对她百般宠爱,过分照顾,年幼时一切如愿以偿。等到上学后,在学习上,稍遇到一点困难,就受不住,回家哭丧着脸,乱发脾气,令父母心痛,为此,代劳一切。每天的家庭作业不会做的,父母代笔完成;在学校受到一点委屈,父母出面交涉,遇到考试不及格时,父母找关系说情。

渐渐地,女孩不仅情感上脆弱,而且学习缺乏毅力。上小学留一级,初中升不上,母亲通过“后门”把她移到一所乡镇中学,混了个毕业证书。然继父母再托人安排进公交公司当一名售票员 。

父母溺爱孩子的事例二:

独生女欣欣,家中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十分宠爱她。平时,她只吃牛奶、面包、鸡蛋,一般的饭菜嚼在嘴里迟迟不肯下咽。穿衣服从小要挑花色品种,要比别人漂亮。在家里对父母说话就象下命令似的,稍不如意就哭闹、发脾气。在幼儿园连滑滑梯都不敢玩,出门上街走几步路就嚷着要抱。

到了5岁时,还不会穿衣服,街坊邻居都说她象个无赖的“小公主”。照这样发展下去,适应社会都很困难,成才就更不用说了。

父母溺爱孩子的事例三:

小波生活在比较富裕的家庭中。祖母特别大方,只要成绩好,要什么给什么,用多少钱都可以。父亲以自己经商的经验开导儿子,没有知识在外做事,是要吃亏的。母亲对小波说,只要好好读书,什么都不要你干,笔者累死也心甘情愿。

家长的愿望是良好的,可方法上,一味顺从,不惜重金投资学习,但是不顾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发展。结果使小波产生了特殊的优越感,在家如小皇帝一般,口袋中装满零用钱,学会了吸烟、、打架。学习没心思,考试不及格,留级还没人收。他干脆不进校门,和一帮哥儿门玩乐,最后成了小偷,一家人的希望成泡影。

父母溺爱孩子案例四

邻居有一个小男孩,7-8岁了,上小学二年级。有一天放学回家要吃香蕉,吵着要正在厨房里煮饭的奶奶为他取香蕉并剥皮,老人家正忙得脱不开身,就说“你自己拿吧”。这时小男孩就大吵大叫,自己动手剥吃香蕉后故意将皮丢了一地,且还感到很委屈……这是一个典型的娇惯溺爱的例子。吃香蕉自己拿和剥皮,对于一个7-8岁的孩子来说并不难,为什么一个小学生却要别人代劳呢?吃香蕉剥皮的责任是谁呢?可见这家人在平时教育孩子方面没有重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父母溺爱孩子案例五

共叔段,春秋时期郑国人(今河南新郑人)。姬姓,名段,后因奔共,故称共叔段,郑武公次子。

其母武姜因生长子时难产,厌恶长子姬寤生,多次请求郑武公立共叔段为太子,武公未同意。郑武公死后,寤生即位为郑庄公(前744)。前722年武姜请求把京(今河南荥阳东南)封给共叔段,得到允许后,共叔段得以居住在京,肆意扩展私家势力。不久,共叔段命郑国西部和北部边境地区同时听自己指挥。郑大夫公子吕向郑庄公表示,一国之臣,不能两面听命,若庄公打算让位于共叔段,那么就去侍奉他;反之就应该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产生其他想法。郑庄公依然不加干涉,共叔段更加肆无忌惮,收取两属之地作为自己封邑,所控制的地域扩大到廪延。周平王四十九年(前722)五月,共叔段整治城郭、积聚粮食、修补装备武器,充实步兵战车,准备袭击郑国都城,又联络都城中的武姜为内应,让其届时打开城门。郑庄公闻知共叔段起兵日期,便命令郑大夫公子吕率领200辆战车攻打京邑城。共叔段兵败,逃奔到鄢(今河南鄢陵县北),郑庄公又率兵追击,大胜。此后,共叔段逃奔于共邑(今河南辉县)居住。庄公出军追杀,最后使共叔段走投无路,被逼***。正是由于其母武姜对幼子的骄纵,最终酿成亲兄弟互残的悲剧。

扩展资料

溺爱,照顾者和儿童之间的关系的一种特征。此时照顾者庇护孩子,同时也妨碍孩子试图作出独立行动的任何努力。同:过分爱护。

基本解释

过于宠爱,由着孩子的性子,惯着孩子。

通常是父母溺爱子女。

当今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爱孩子有害,但却分不清什么是溺爱,更不了解自己家里有没有溺爱。

溺爱,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

造成后果

从家庭来讲

不懂父母的心思.不理解父母为你所做的一切.目中无人,认为自己是家里唯一的独苗,恃宠而骄.将来步入社会的时候,四处碰壁后一蹶不振.处处都觉得很难,压力很大

从爱情和友情来讲

不会珍惜爱人和朋友感情.认为恋人(朋友)对你所做所为都是理所应当.因为从小就是在溺爱中长大.轻则好朋友很少.爱情不如意.重则是众叛亲离.

当然,如果是个聪明人的话,只要努力克制改变自己的缺点.成功也很容易.毕竟人都习惯性格脾气都是慢慢养成的.改也一样

参考资料?溺爱 百度百科

慈母败子文言文朗读

你需要让你的妈妈明白溺爱的危害,让她知道慈母多败儿,可以给她多举一点历史上的反面例子。

慈母多败儿,这是流传在我国民间的一句谚语,想到我们的家庭教育,这话还真有点道理。

早就听过《后汉书*仇览传》“孤犊触乳,骄子骂母”的故事:有一个人因为是独子,所以受到母亲的娇惯,但他由撒娇而顶嘴,由顶嘴而骂母亲,最后竟打母亲。一天他见一只母牛的鲜血淋淋,原来是被小牛犄角触伤了,有人说:“干脆把这头小牛杀了,它竟这样对待妈妈。”

也有人说:“牛是畜生,可是有的人连畜生都不如。”这个人觉得大伙是在说他,后来才改过。这个故事说明,对孩子娇惯不得,孩子的不孝往往是娇生惯养的结果。

《红楼梦》里有个薛蟠,整天游手好闲,斗鸡走马,买了英莲,打死冯渊,竟视为儿戏。薛蟠不学好,自然与他的寡母王氏娇惯、放纵有关。原来,薛蟠幼年丧父,寡母看他是孤根独种,从小对他百般溺爱、纵容,才使他后来变成败家子。当然,这样的例子很多。

现实生活中,由于母亲娇惯,而成为败子的也屡见不鲜。我所在县的一个村就有这样的真事儿:有一个母亲离异后,把希望都寄托在唯一的儿子身上,把儿子当成了“宝贝”疙瘩,儿子要星星恨不得登天梯给他去摘,儿子要月亮恨不得上月球给他去抱。

即使儿子有了过错,也任其所为,从没摸过儿子一个指头,没打过儿子一次***。可后来怎么样呢?“宝贝”儿子天天跟母亲要钱,给少了就和母亲顶撞,因母亲不能满足他的欲望,后来就经常打娘骂娘。他的寡母后悔莫及。

孩子是娘的心头肉,当娘的都爱自己的孩子。但不严加管教,孩子不会有敬畏之心。每一个母亲对孩子都要该说则说,该管则管,不能溺爱,不能任情,不能袒护,不能放纵,不望子成“龙”,也求子成人!

相信你的妈妈也会明白你的苦心,不再溺爱你的哥哥。

仔细观察下面的***,展开想象写一篇习作。可以编童话故事,也可以写又这幅***联想到的生活中的事情。

1. 慈母出败儿

常说慈母多败儿,这话我看实在。但为什么母亲对自己的儿女那么慈呢?一位青年对我说:“这是天性。”我一听,心想不能这么说,如果青年们都这样认为,不是助长了孩子们对母亲的依赖吗?也降低了母爱这种伟大精神。后来细想,这青年说得也没错。虽然我不是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不能阐释更深的道理,但从女士们的口中听到:“自己生出来的孩子,怎么不爱?这是自己的骨肉啊!”这些话时,就明显地感受到其中隐含的天性了。

由于天性,母亲的爱常常超过了正常的底线,变成了溺爱。也许是这个缘故,古来树立的经典的母亲形象,是柔中有刚的。《三字经》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为使儿子有好的学习环境,几次搬家。孟子不认真上学,厌倦而归,孟母则引刀将自己纺织的布匹割断了,以教育孟子。孟子从小感悟,勤业于师,成为圣贤。岳飞的母亲送子应征服役,在儿子的背上用***上“精忠报国”四个字,后来岳飞成为历史上杰出的抗金大将。这些既苦心又忍心的教子方法,一般母亲是难以做到的。

也许是天造地设吧,慈母而严父。父亲的严,我看也是“天性”。历史自从形成了父系氏族社会以后,父亲是家庭经济生活中的支柱,赡老育幼,沉重艰苦的生活担子,铸造了他严厉勤奋的性格。他对孩子的爱,倾注在使孩子经得起生活磨炼,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这一方面,当然也会有超越严的底线,成了严罚。

孟子父亲早丧,母亲肩负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也造就了她这种既苦心又忍心的教子方法!阴阳结合,刚柔相济,构成了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千姿百态。在慈母严父矛盾中,不断调整,力求均衡、和谐协调,使我们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家庭教育新篇章。

2. “食不言,枕不语”“慈母多败儿”

食不语,寝不言出自

论语 乡党第十

作者孔子

原文: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唁唁如也。君子,椒错如也,与与如也。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攫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谵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攫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翼如也,复其位,椒措如也。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缩缩,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枧,愉愉如也。

君子不以绀诹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诊浠裕,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霓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抉。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齐,必有明衣。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噎而谒,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席不正,不坐。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伺食于君,君祭,先饭。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入太庙,每事问。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寝不尸,居不容。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慈母多败儿

出自《增广贤文》

节选:。。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枪打出头鸟,刀砍地头蛇。

3. 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

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的意思为:父亲对孩子要求严格是爱,母亲的溺爱往往是害。

严格的家庭子女都有出息且孝敬父母的多,而溺爱的子女多没出息而且容易在社会上惹事端,大多也不会孝敬父母。出处:清·周希陶《增广贤文》节选: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

这里的“慈母”是指宠溺孩子的母亲们,这些孩子们的天性就是很自私很任性,“慈母”们没有教过他们的孩子做一个有素质的人,或是没有用对方法,没把孩子教育出来。这样的孩子在社会上也不会受到多大欢迎,这就导致工作不好找,但是他们又抵不住诱惑,又要生活,所以难免会误入岐途的。

例:唐代李景让的母亲郑氏就是其中的一位。郑氏丈夫去世后撇下三个儿子,她没有再嫁,家境贫寒,无钱供孩子念书,就在家里教孩子读书识字。

郑氏对儿子“苦其心志”,从不放纵,儿子不听话有时就捶打,最后三子都金榜题名。郑氏严厉教子的方法不失为经验之谈。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该书对人性的认识以儒家荀子“性恶论”思想为前提,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会人生。亲情被金钱污染,“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友情只是一句谎言,“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尊卑由金钱来决定,“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

法律正义为金钱所操纵,“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人性被利益扭曲,“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世故导致人心叵测,“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言善恶难辨,“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增广贤文》把社会诸多方面的阴暗现象高度概括,冷冰冰地陈列在读者面前。

《增广贤文》绝大多数句子都来自经史子集、诗词曲赋、戏剧***以及文人杂记,其思想观念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儒道经典,从广义上来说,它是雅俗共赏的“经”的普及本。不需讲解就能读懂,通过读《增广贤文》同样能领会到***的思想观念和人生智慧。

《增广贤文》还是谚语的选集。文章简介:《增广贤文》的内容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谈人及人际关系,二是谈命运,三是谈如何处世,四是表达对读书的看法。

在《增广贤文》描述的世界里,人是虚伪的,人们为了一己之私变化无常,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从而使世界布满了陷阱和危机。文中有很多强调命运和报应的内容,认为人的一切都是命运安排的,人应行善,才会有好的际遇。

反映了封建***和道德观念,甚至带有明显的封建迷信、宿命论的色彩;有的内容以个人为中心,反映了当时及时下人们普遍存在的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思想。有的反映了在当时乃至当今社会制度下小市民阶层得过且过、畏缩苟安的心理和避祸厌世的消极人生哲学;有的在当时社会不失为对社会现象的正确反映,今天已失去了借鉴的意义;还有一些内容含义比较模糊,或者只有片面的真理性,如果不做正确的理解,就会变成错误的东西。

4. 关于辩论论点 慈母出败儿

慈母多败儿,这是流传在我国民间的一句谚语,想到我们的家庭教育,特别是单亲家庭教育,这话还真有点道理。

早就听过《后汉书*仇览传》“孤犊触乳,骄子骂母”的故事:有一个人因为是独子,所以受到母亲的娇惯,但他由撒娇而顶嘴,由顶嘴而骂母亲,最后竟打母亲。一天他见一只母牛的 *** 鲜血淋淋,原来是被小牛犄角触伤了,有人说:“干脆把这头小牛杀了,它竟这样对待妈妈。”也有人说:“牛是畜生,可是有的人连畜生都不如。”这个人觉得大伙是在说他,后来才改过。这个故事说明,对孩子娇惯不得,孩子的不孝往往是娇生惯养的结果。

《红楼梦》里有个薛蟠,整天游手好闲,斗鸡走马,买了英莲,打死冯渊,竟视为儿戏。薛蟠不学好,自然与他的寡母王氏娇惯、放纵有关。原来,薛蟠幼年丧父,寡母看他是孤根独种,从小对他百般溺爱、纵容,才使他后来变成败家子。当然,这样的例子很多。

现实生活中,由于母亲娇惯,而成为败子的也屡见不鲜。我所在县的一个村就有这样的真事儿:有一个母亲离异后,把希望都寄托在唯一的儿子身上,把儿子当成了“宝贝”疙瘩,儿子要星星恨不得登天梯给他去摘,儿子要月亮恨不得上月球给他去抱。即使儿子有了过错,也任其所为,从没摸过儿子一个指头,没打过儿子一次 *** 。可后来怎么样呢?“宝贝”儿子天天跟母亲要钱,给少了就和母亲顶撞,因母亲不能满足他的欲望,后来就经常打娘骂娘。他的寡母后悔莫及。

《颜氏家训》中讲:世上有些人,对子女不加管教,而是溺爱,……本来该劝诫却反而去鼓励,该斥责却笑着表示赞同,以至于子女长大后不良习惯已经形成,那时再去管教他们,就是打死他们,也不害怕。北齐时的颜之推说的这番话至今令人深思。

实际上,古代有不少严格教子的好母亲。唐代李景让的母亲郑氏就是其中的一位。郑氏丈夫去世后撇下三个儿子,她没有再嫁,家境贫寒,无钱供孩子念书,就在家里教孩子读书识字。郑氏对儿子“苦其心志”,从不放纵,儿子不听话有时就捶打,最后三子都金榜题名。郑氏严厉教子的方法不失为经验之谈。

孩子是娘的心头肉,当娘的都爱自己的孩子。但不严加管教,孩子不会有敬畏之心。单亲家庭的母亲,对孩子更要该说则说,该管则管,不能溺爱,不能任情,不能袒护,不能放纵,不望子成“龙”,也求子成人!

可题为“溺爱”,网上一搜多的是。。。

题目:爱之?仇之?

慈母多败儿。

这是流传在我国民间的一句谚语,想到我们的家庭教育,这话还真有点道理。在两棵父母般的大树的保护下,小树一样的我们不曾受到风吹日晒,但在这种保护下,我们却忘记了该如何长大。

早就听过《后汉书.仇览传》“孤犊触乳,骄子骂母”的故事:有一个人因为是独子,所以受到母亲的娇惯,但他由撒娇而顶嘴,由顶嘴而骂母亲,最后竟打母亲。一天他见一只母牛的鲜血淋淋,原来是被小牛犄角触伤了,有人说:“干脆把这头小牛杀了,它竟这样对待妈妈。”也有人说:“牛是畜生,可是有的人连畜生都不如。”这个人觉得大伙是在说他,后来才改过。这个故事说明,对孩子娇惯不得,孩子的不孝往往是娇生惯养的结果。

《红楼梦》里有个薛蟠,整天游手好闲,斗鸡走马,买了英莲,打死冯渊,竟视为儿戏。薛蟠不学好,自然与他的寡母王氏娇惯、放纵有关。原来,薛蟠幼年丧父,寡母看他是孤根独种,从小对他百般溺爱、纵容,才使他后来变成败家子。当然,这样的例子很多。

林则徐写有一幅对联:“子孙若如我,留财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意思说,如果子孙后代像我这么廉洁,留钱给他干什么,他本来就很贤慧和聪明,我把钱和财产留给他反而损害了他奋斗的意志。子孙不如我,那留钱给他,反而使他好逸恶劳,坐吃山空。留的钱越多,他就越是胡作非为,越是增加其过错。

古代圣贤都能如此深明大义,以超凡的胸襟对待子女问题。难道我们连这一点都不明白吗?对子女过度地溺爱,就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这是种树郭橐驼传中的一段话。“爱”与“溺爱”,一字之差,实际上它们的区别就在于,用理性的方式去爱是真正的爱,而完全用情感的爱去爱就是溺爱。我亲爱的父亲母亲阿,用理性去爱,那么你就应该知道如何去正确的实现你的爱,如果仅仅用情感去爱,那么你就只能在溺爱中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