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毫之末的拼音_秋毫之末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口诀 2024-06-16 0
  1. 秋毫中的秋毫指的是什么
  2. 秋毫之末的意思
  3. 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是什么意思
  4.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是什么意思?
  5.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翻译是什么?
  6. 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是什么意思?

1、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míngcháqiūháozhīmò,érbùjiànyúxīn」意思是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只看到小处,看不到大处。

2、出处《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秋毫中的秋毫指的是什么

这句话的意思是: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而看不到一车柴草。大王您相信吗?比喻只看到小处,看不到大处。

秋毫之末的拼音_秋毫之末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该句出自于《孟子》。原文是: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于?”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秋毫之末的意思

秋毫一词中的秋毫指的是秋季里新生出来的细小毫毛,通常用来比喻极细微的事物或者极小的数量。

秋毫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梁惠王上》中,原文为: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的视力能够敏锐到看清楚秋天新生出来的细小毫毛,但是却看不到一大车柴火,那么这个人能够被认为是明智的吗?

在这里,秋毫之末被用来比喻极细微的事物,而舆薪则比喻极大的数量。通过对比,孟子强调了对于事物的认知需要全面而准确,不能只看表面或者只关注一部分,而忽略了整体和本质。

秋毫一词就被用来比喻极细微的事物或者极小的数量,类似于一丝一毫、微乎其微等词语。例如,他对于这个问题的了解只有秋毫之末,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意思是,他对于这个问题的了解非常有限,还需要深入学习和研究。

学习文言文的好处:

1、理解古代文化:文言文是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学习文言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例如,《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学习《论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的***道德、政治思想和社会规范。

2、提高语言技能:学习文言文可以提高现代汉语的阅读、写作和词汇能力。通过学习文言文的语法、词汇和修辞手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汉语的演变过程,更深入地掌握现代汉语。

3、培养思维能力:文言文的学习可以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从而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思想和文化。例如,《诗经》中的《关雎》描写了爱情的美好和纯真,通过学习《关雎》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能力和对美好情感的感受能力。

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是什么意思

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的尖端。 比喻 极微小的 东西 或极细微的地方。 成语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明 足以 察 秋毫之末 ,而不见舆薪。” 秋毫之末的近义词: 无足轻重 可有可无,对事情不会产生影响 轻于鸿毛 鸿毛:大雁的毛。比大雁的毛还轻。比喻价值轻微公举而私取利,是以国权轻于鸿毛,而积祸重于丘山。《战国 秋毫之末的反义词: 庞然大物 异常有力而又高又大的东西难对付的庞然大物 ;也形容表面上强大,实际上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东西虎见之,庞 重于泰山 比喻作用和价值极大 成语语法: 偏正式;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是什么意思?

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

是什么意思?

天下没有什么东西比秋豪之末还要大。

来自:

《庄子.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这句话省略了前提,即“如果以小为大、以大为小”。(如果把“小”定义为大、把“大”定义为小)

秋毫之末:鸟兽在秋天新长出来的细毛的末端,比喻极为微细的东西。

“如果以小为大、以大为小”,那么天下没有什么东西比秋豪之末还要大,泰山算是小东西了。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翻译是什么?

意思是天底下如果没有什么东西是比秋天动物毛发的末端还要大的话,那么泰山也是小的。

庄子说:“天下莫大于制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并不是故意要违背世俗,而是为宇宙人生提供另一个不同的思考方向,启发世人逐渐僵化的思路。毕竟身处在这样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世界中,只接受一种固定的模式,也就等同于排弃了其他的可能。而二十一世纪的人类,最需要的正是这种求变常新的心灵!

扩展资料

庄子在哲学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观点,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他自己也成为了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庄子之学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字,大多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渔父》《盗跖》《胠箧》等篇,都是用来辨明老子的主张的。他把“贵生”“为我”引向“达生”“忘我”,归结为天然的“道”“我”合一。

庄子认为只有以通达的精神超越现实世界,才能获得无限的自由和心灵的宁静。“道”是庄子超越哲学的核心,“心斋”与“坐忘”是达到超越的理想手段,“逍遥游”是生命自由的最佳境界,“万物齐一”是追求生命自由的必然世界观。

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

选段: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译文:

(孟子)说:“(***如)有人禀报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认可吗?”

扩展资料:

《齐桓晋文之事》记叙孟子说服齐宣王推行仁政的一次谈话。这是一场关于霸道与王道的论辩。一开始,孟子故意声称自己不知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之事,巧妙地将话题引向王道。

他首先指出统一天下的关键在于保民,并以齐宣王“以羊易牛”这件事说明齐宣王有“不忍之心”,即具备“保民而王”的条件;而推恩于民并非齐宣王“不能”,而是“不为”。

接着阐明图霸必有大祸,而施行王道则天下归附。见对方产生兴趣后,他才提出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即“治产”与“教民”。孟子主张仁民爱物,提倡“制民之产”,反映了他的民本思想,有其进步意义;但他要求统治者将不忍之心推及于民,显然不切实际。

在论说中,孟子善于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或旁敲侧击,或层层进逼;或危言直陈,或婉言劝谏,张弛有度,跌宕生姿。语言犀利流畅,多用排比句,行文气势充沛;加以大量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具体实例,说理深入浅出。

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⑤,而大山为小⑥;莫寿于殇子⑦,而彭祖为夭⑧。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注释:

⑤于:比。豪:通作毫,细毛。末:末稍。秋毫之末比喻事物的细小。

⑥大山:一说读如泰山。

⑦殇子:未成年而死的人。

⑧夭:夭折,短命。

译文:

天下没有什么比秋毫的末端更大,而泰山算是最小;世上没有什么人比夭折的孩子更长寿,而传说中年寿最长的彭祖却是短命的。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