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的概念_意象的概念?试举例说明意象的概念?举例说明

tamoadmin 成语俗语 2024-06-16 0
  1. 意象的含义是什么
  2. 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象诗”
  3. 意象 与 意境 的区分和内在含义
  4. 意象,具象,抽象的异同是什么不用举例子,直接说异同就可以了,谢谢哦

意象在文艺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中主要有四种含义:1、“表象”,是指在知觉基础上所形成的呈现于脑际的各种感性形象.2、内心意象,即人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构想的、新生的、超前的意向性设计图像.在文学创作中则表现为艺术构思所形成的心中之形象或曰“胸中无竹”.3、泛化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或语象的统称①,基本上相当于“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这个概念,简称“形象”.不仅英美目前有这种用法,而且在中国自明清以来,也已演化到与 “形象”一词等同的地步.由于它的含义太宽泛,容易引起混淆,所以本书尝试重新启用近十年来被冷落的“文学形象”或“形象”的概念,转而复活“意象”一词的古义,用它专指一种物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这就是:4、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

意象的含义是什么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彩。?

意象的运用自然因人、物、时、情的不同而不同。总体观之,营构意向的方法可分为三类:赋、比、兴。?

意象的概念_意象的概念?试举例说明意象的概念?举例说明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赋,即平时所说的直写其事,某一物象在作者看来已经具备了能够表达他的情感的特质,便直接加以运用,使这一个意象直射出感情来。这类意象在我国的诗歌创作中是十分常见的,如选入课本中的辛弃疾的词《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月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可以说全词都是铺陈意象,以一连串的意象直接勾画出一幅恬静的乡村夜景图,描写景物不着一情字,但又处处可见那浸润其中的作者之情。?

比,即我们常说的打比喻,通过不同的方式将作者的感情比做它物,或明喻,或暗喻,或象征,把自己的情思直接喻为人或物,使之具有人或物的特征。李白的“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就是将青丝、雪这样的意象直接拿来比喻头发,从而使读者的联想一下子清晰起来,明朗起来,生动起来,给读者以无比鲜明的感受。舒婷的诗“我是你额上破旧的老水车”一句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原因就在于用老水车这一意象来象征“我”与祖国的某种血肉联系,从而使整首诗作细腻而含有丰富的象外之意。?

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必须依附于某一事物,要有一个能引起兴的具象,然后使这个具象渗透进作者的感情,从而营造一种意境。创作中白描的使用往往就可看作是一种兴,如臧克家的诗《老马》就是典型的例子。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塑造了一个老马的形象,它让大车“装个够”“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只是把头“沉重的垂下”,在这里,老马已经是一种象征,是一种直接的兴起对象,作者以这个形象来寄托不屈的民族个性和作者的赞美之情。所以,兴这种创作手法是既省笔墨又含义深刻。

诗歌主要靠意象来构成诗的意蕴,而诗歌中意象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并列式组合 将有关的几组具象罗列出来,如杜牧的《江南春》“水村山郭酒旗风”就是并列了水村、山峦、酒、旗、风几组物象,从而让我们领略到了江南春天的特有风情。?

对比式组合 选取两组或两组以上的物象,互为对立,互为映衬,如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一边是拚杀的血腥,一边是醉生梦死的沉迷,从而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通感式意象 即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几种意象沟通起来,互为转化。如舒婷的《路遇》“自行车的***悬浮在空间”“***把碎碎的花香抛在悸动的长街”,前一句听觉***转化成为视觉悬浮,后一句听觉嗅觉与心理感觉交织转换,沟通组合,从而形成了一个非常奇妙的境界,***能浮,***抛花香,使读者不禁为诗人的丰富想像而拍案叫绝。?

荒诞式组合 将不合事理逻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组合,也即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在心理感觉中却能够实现。如李贺的《秋来》“秋坟鬼唱鲍家诗”,“鬼唱”二字石破惊天,它仿佛让人听到秋坟中的鬼魂在吟唱当年抒发“长恨”的诗,以此来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沉痛与凄清。诗笔新奇,诡谲多姿,荒诞虚幻中暗合了李诗的鬼才之意。?

不管是并列还是对比,是通感还是荒诞,诗歌的意蕴就蕴含在它们的不同组合中,诗歌创作中这些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呈现出无穷的魅力。解读诗歌,首先要搞清楚这些最基本的诗意组合,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鉴赏诗歌。

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象诗”

意象的含义是什么

意象的含义是什么,、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以下是意象的含义是什么,快来看看吧

意象的含义是什么1

1、意象,是认知主体在接触过的客观事物后,根据感觉来源传递的表象信息,在思维空间中形成的有关认知客体的加工形象,在头脑里留下的物理记忆痕迹和整体的结构关系。这个记忆痕迹就是感觉来源信息和新生代理信息的暂时连接关系。

2、单一意象的神经基础是神经元簇(群组),意象是一种生理结构体,是一种有效信息的组合体,也可以是意象与意象之间的组合体。一组神经元簇相当于一组信息编码体,与特定感觉信息表征相对应(联系),它自上而下的承载着相关感觉信息连接关系,是一种高级的信息载体。意象也是一种承载记忆的结构体,并非幻影。

3、意象是思维活动的基本单位,意象是用来指代事物,以唤起相对应的感觉,激发思维活动的涟漪。思维是基于意象单元的互动,记忆中的影象、文字、声音都只是外界的信息在主体中用意象储存的一种形式,意象是外界的信息在主体内部构建成的精神体,是思维的工具与元件。

4、意象:“意”就是意念,“象”就是物象。有一个想法(诗歌的主题思想)后,把所要表达的情感用物象呈现出来,正如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所说,“用你的想像套上人间的这辆大马车去飞奔。”,不光是诗歌还有其它文体。意象不是神秘的东西。是写作者头脑中灵动一瞬间的想法读者通过写作者的作品读出其中的意象之美感,这也是“审美***。

5、意象一词,辞海是这样解释的:表象的一种。即由记忆表象或现有知觉形象改造而成的想像性表象。文艺创作过程中意象亦称“审美意象”是想像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生发,而在作者头脑中形成了形象显现。

意象的含义是什么2

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它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如马致远的《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句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意象是具体事物的,意境是具体的事物组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彩。

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意象的含义是什么3

一、意象是什么?怎么定义

现代西方文学流派。2世纪初由英美等国青年诗人在伦敦组成,他们受东方古典诗歌的影响,提倡一种“坚实”的文风,强调用客观的准确的意象代替主观的情绪发泄。

庞德在《诗刊》上发表纲领,声称应当描绘“意象”即“一种在一刹那间表现出来的理性与感性的***体”,“准确的意象”能使怀疑找到它的“对应物”要求观察精确,表现具体而简洁,不加渲染,不带任何一般化的评论,用词平易,题材不拘,格律解放,是对英国维多利亚朝代陈腐和含糊诗风的反驳。其浓缩、凝练诗情,藏而不露却又容易感受的特色,对欧美现代文学创作和批评有较大的影响。但其意象在容量和深度上的拘谨,又限制了感情的抒发。

代表人物还有杜丽特尔、奥尔丁顿等。

二、意象是什么意思?如何起源的

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不过,《周易》之象是卦象,表现为阳爻和阴爻两种组合符号,这两种符号组合成六十四卦,原本是用来记录天地万物及其变化规律的,后来发展到历史、哲学范畴。诗学借用并引申之,“立象以尽意”的原则未变,但诗中之“象”已不是卦象,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具体可感的物象。“这种创造意象的能力,永远是诗人的标志。

比喻是诗歌(文学)的重要手段,明喻在荷马的诗中比比皆是。亚里士多德最早指出隐喻是诗歌之本。”所谓明喻或隐喻,也就是比喻性的意象,称之喻象(由比喻产生的形象)。黑格尔关于美与艺术的定义,与诗的意象理论也是相通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艺术要把这两个方面调和成为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

三、意象对话的分类

意象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的,一种是间接的。

“一个著者的想像只有一部分是来自他的阅读。意象来自他从童年开始的整个感性生活。我和所有人在一生的所见、所闻、所感之中,某些意象(而不是别外一些)屡屡重现,充满着感情,情况不就是这样吗?一只鸟的啁啾、一尾鱼的跳跃,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一朵花的芳香,德国一条上山路的一位老妇人,从窗口里看到的正在赌牌的六个恶棍——在黑夜中,在法国一条小铁路的交叉站上,那里还有一辆水车。这样的记忆会有象征的价值,但究竟象征着什么,我们无从知晓,因为它们代表了那种我们的目光不能透入的感情深处。”——艾略特《观点》见(《诗探索》1981年2期第14页)。

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明白直接的“意象来自他从童年开始的整个感性生活”;而间接的“一个著者的想像有一部分是来自他的阅读”

意象 与 意境 的区分和内在含义

什么是意象

何谓“意象”,约定俗成的解释是“寓意之物”,但仅仅这样定义还是不易区分,因为在诗歌中所有的物象都是有用的都是诗人有意为之的,否则诗人不会写它,若这样认定等于和把诗歌中所有物象皆认定为意象差不多。比如,“床前明月光”、“锄禾日当午”,诗人选择“床”和“明月光”、“禾”和“日”时,肯定也是有意的,那它是否就是“寓意之物”?如果是,在诗句中它又只能代表这个物象的基本义本身,是不产生引申义歧义的,如果认定它为“意象”代表另外的意思,这将造成语言逻辑的混乱,失去了作者和读者之间共时性沟通的可能。因为,若一首诗中有的物只代表其自身,有的物象则是“指桑骂槐”,不把它们的“身份”厘清区分开来,就会令读者陷入顾此失彼的五里雾中,因此,对意象概念的界定需建立在和物象相区分的前提之下。

从意象在诗歌中行使的职能来看,所谓“意象”其实就是“诗人对物象的角色化处理”,类似把一些寻常之物弄到一个“戏台”上共同演一出戏,让它(他)们扮演不是它(他)但和它(他)有内在联系的另个它(他),首要一点就是它(他)是个“扮演者”,即“物非物本身”,至于“戏台”以及“戏台”周边的非角色的布景物,可视为物象。若由此给意象定义:所谓意象,其实就是“物的修辞物”,当物象以单个出现,后个“物(意象)”又系前个被修辞物寓意的放大与延伸时,我们称其为“独立意象”,还有些意象表面是看不出修辞关系的,而是通过诗力场场化出来的,它(他)们系以一个群体来影射另一个群体,我们称其为“复合意象”。

意象,具象,抽象的异同是什么不用举例子,直接说异同就可以了,谢谢哦

意象 :

yì xiànɡ

中国古代美学范畴。意,指心意;象,指物象。意象即对象的感性形象与自己的心意状态融合而成的蕴于胸中的具体形象。该词原为哲学概念。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首次将其用于艺术创造,指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说明构思时须将外物形象与意趣、情感融合起来,以形成审美意象。

意境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传统绘画中是作品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汇后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

意境理论最先出现於文学创作与批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文学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唐代诗人王昌龄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又进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

明清两代,围绕意与境的关系问题又进行了广泛探讨。明代艺术理论家朱存爵提出了“急境融彻”的主张,清代诗人和文学批评家叶夔认为意与境并重,犟调“舒写胸臆”与“发挥景物”应该有机结合起来。近代文学家林纾和美学家王国维则犟调“意”的重要性。林纾认为“唯能立意,六能创建”;王国维认为创辞应服从於创意,力倡“内美”,提出了诗词创作中的以意胜的“有我之境”和以境胜的“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审美规范。

意境概念运用到绘画上,主要是在山水画得到迅速发展的五代和宋、元,但早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受道家思想和玄学的影响,山水画创作已经从地图制作式的幼稚阶段,跨进了讲“实对”,重“写生”的时期,画家们开始注重了实境的描绘,并提出了“澄怀味象”、“得意忘象”的理论和艺术创作旨在“畅神”、“怡情”的思想。这种理论和实践是后来传统绘画犟调意境构成的先导,唐代美术史家张彦远提出了“立意”,五代山水画家荆浩提出了“真景”说,宋代画家郭熙提出了山水画创作“重意”问题,认为创作应当“意造”,鉴赏应当“以意穷之”,并第一次使用了与“意境”内涵相近的“境界”概念。宋、元文人画的兴起和发展,文人画家的艺术观念和审美理想,尤其是苏轼在绘画上力倡诗画一体的艺术主张,以及元代画家倪瓒和钱选的“逸气”和“士气”说的提出,使传统绘画从侧重客观物象的描摹转向注重主观精神的表现,以情构境、托物言志的创作倾向促进了意境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清代画家兼理论家笪重光在《画筌》一书使用了“意境”这一概念,并针对山水画创作提出了“实境”、“真境”和“神境”的理论,对绘画中意与境的涵意和相互关系作了较深入的分析,对绘画中的虚实、形神、情景等问题,亦即意境的表现问题都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意境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使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山水画创作在审美意识上具备了二重结构:一是客观事物的艺术再现,一是主观精神的表现,而二者的有机联系则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美。为此,传说美术所犟调的意境,既不是客观物象的简单描摹,也不是主观意念的随意拼合,而是主、客观世界的统一,是画家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和谐的体现。

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境象为基础的,是通过对境象的把握与经营得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这一点不但是创作的依据,同时也是欣赏的依据。绘画是通过塑造直观的、具体的艺术形像构成意境的,为了克服造型艺术由於瞬间性和静态感而带来的局限,画家往往通过富有启导性和象徵性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显示时间的流程和空间的拓展。如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点***、虚实处理、计白当黑、意象造型等,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展现时空境象而***取的表现手法。这些手法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像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像蕴含著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意境的最终构成,是由创作和欣赏两个方面的结合才得以实现的。创作是将无限表现为有限,百里之势浓缩於咫尺之间;而欣赏是从有限窥视到无限,於咫尺间体味到百里之势。正是这种由面到点的创作过程和由点到面的欣赏过程,使作品中的意境得以展现出来,二者都需要形像和想像才能感悟到意境的美。

情与景是构成意境的基本因素,但意境中的情须是蕴理之情,是特定时代精神的折射;而景也不仅仅是一般的自然景观,同时也包括著能够触动人们情怀,引起生活回忆的场合、环境、人物和***,这样才能使作品的意境在欣赏过程中得到社会心理上的认同和感情上的共鸣。

具象:具体存在于空间,而且能够感知的一种形状或形态. 抽象;是一种存在的物体在人们的视觉中有很多中认定中物体的产生.当然它也会偏离真正视觉中的形态和意义. 意象:它存在于人的心里或思想里的一种感知物体或事态.但它不会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的东西. 从作品形象与自然对象的相似程度上去划分作品风 格的概念。抽象艺术指艺术形象大幅度偏离或完全抛弃 自然对象外观的艺术;具象艺术指艺术形象与自然对象 基本相似或极为相似的艺术。抽象一词的本义是指人类 对事物非本质因素的舍弃和对本质因素的抽取。应用在 美术研究领域,抽象艺术和具象艺术构成一对相关的概 念。 具象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都具备可识别性。希腊 的雕塑作品、近代的写实主义和现代的超级写实主义作 品,因其形象与自然对象十分相似,被看作这类艺术的 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