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焦不通上热下寒只要一味药_中焦寒湿的症状和表现

tamoadmin 成语俗语 2024-06-16 0
  1. 相较于外湿,内湿更应引起重视吗?
  2. 湿热蕴脾的症状有哪些
  3. 病人舌苔干白稍厚,带下色黄,脉细略滑。是不是说中焦寒湿而下焦湿热?那寒湿和湿热是可以共存的吗?
  4. 身体觉得寒湿怎么办
  5. 哪几个特征是湿气重的表现?
  6. 嘴里发黏,吃饭没味,脘腹痞闷,治疗湿阻中焦的10种常用药物举例

问题一:湿盛中满和湿阻中焦什么意思?有什么区别? 都是脾胃有湿的意思吧,前者强调胀满感,后者是中焦不通,中焦不通则上下气机不能很好地沟通,这个湿未必就是湿热,也可能是寒湿

问题二:湿阻中焦和湿盛中满有什么分别? 湿阻中焦 ,病证名。中焦指脾胃。即湿邪阻滞脾胃,影响其运化功能。症见头重、怠倦、脘闷、腹胀、纳呆、口粘渴、喜热饮、小便短赤,舌苔厚白或腻,脉缓等。治宜健脾利湿。 中医所谓的湿盛中满是指由于脾胃位于中焦,所以一旦脾胃虚弱,则中气不足,消化运作之力不足,导致胃中湿邪过于强盛,以致出现涨气、痞积、满闷、胀痛等症。

问题三:寒湿阻滞中焦是 什么意思? 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肾合膀胱。这个焦字的上半部分,即小鸟的意识思,下半部分是火的意思,是火象。上面即是小鸟,底下就该是小火,如果是大火就把小鸟给烤干了。所以三焦属少阳,是小火。人体属大阳,是大火。黄帝内经是这么解释的。

中焦不通上热下寒只要一味药_中焦寒湿的症状和表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问题四:中医湿阻是什么意思 一般见湿阻中焦,即湿邪阻滞脾胃,影响其运化功能。症见头重,倦怠,脘闷,腹胀,纳呆,口粘渴,喜热饮,小便短赤,舌苔厚白或腻,脉缓。如湿阻气分则身热不畅,头重如裹,身重体酸,骨节烦痛,呕吐泄泻。

问题五:我不知道具体我是湿阻中焦还是湿阻中满 蜂蜜 寒滑 痰湿内蕴、中满痞胀及肠滑泄泻者忌服。你不要用了 你可以改用 人参健脾丸 会好很多 驱中焦之湿也很强

相较于外湿,内湿更应引起重视吗?

定义阴黄·寒湿证(yinjaundicewithcolddampsyndrome)是指寒湿内困,脾阳受损,以身目俱黄,**晦暗不泽,或如烟熏,痞满食少,神疲畏寒,腹胀便溏,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等为常见症的阴黄证候。阴黄·寒湿证的症状阴黄·寒湿证患者病程较长,身目俱黄,**晦暗,或如烟熏,纳少脘闷或腹胀便溏,纳差,大便不实,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体胖大,舌淡苔腻,脉濡缓或沉迟。证候分析中阳不振,寒湿滞留,肝胆失于疏泄:脾胃虚弱,中阳不振,寒湿留滞于中焦,肝胆气机不畅,胆汁外溢,故身目色黄而晦黯。脾失运化,寒湿凝滞于中焦,则腹胀满闷、食少纳呆、便溏。阳气衰弱,则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脉亦为寒凝阳衰之象。阴黄·寒湿证的治疗治法温中除寒,化湿健脾。阴黄·寒湿证治宜温中化湿,健脾和胃。针灸治疗取穴:以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取中脘、章门、脾俞、三阴交、腕骨、足三里穴。随证配穴:神疲畏寒甚者,加关元、命门。刺灸方法:针用补法,并可加灸。方义:章门和脾俞为俞募相配,健脾化湿。中脘、足三里温运脾胃而化寒湿。三阴交通利三阴经,导湿下行。腕骨为退黄效穴。饮食疗法推荐食材阴黄·寒湿证患者建议食用干姜、白术、泽泻、茯苓、薏苡仁、苍术、厚朴、橘皮等。推荐食疗方1.鲤鱼汤(《饮膳正要》):将鲤鱼一条去鳞、鳃,剖腹去内脏,洗净,切块,与荜茇5g、川椒15g同入锅内,加葱、姜、调料及水适量,煮沸后转文火炖40分钟,将鱼肉煮熟即可。佐餐服食。2.泽姜汤:泽泻15g,干姜10g,橘皮10g,茯苓20g。上四味,以水1000mL煎煮,煮取400mL.饮汤,每日2次。关于黄疸黄疸(jaundice)为病名。是指以面目发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古代亦称黄瘅。目睛黄染尤为黄疸的主要特征。主要由脾湿胃热、熏蒸肝胆、胆液不循常道而溢于肌肤所致。黄疸有属阴属阳,在脏在腑之分。《临证指南医案

详见百科词条:阴黄·寒湿证 [ 最后修订于2018/8/24 14:50:41 共1463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湿热蕴脾的症状有哪些

湿为长夏的主气,湿与脾的关系很密切,因为脾统水而恶湿,意思是脾脏管理水的运化,但本身又喜欢干燥。

夏秋之交,湿气最盛,因此在这段时间内容易得湿病。

(长夏:春夏秋冬四季之间,换季的最后18天称为长夏)

湿气对健康的影响

1、湿邪在体表时,四肢酸胀沉重,皮肤***等症;

2、湿邪进入体内会进一步侵入关节,表现为关节酸痛、沉重、活动不利;

3、进入头部的话则会出现头重、头疼等现象;

4、中焦(腹部)湿邪太盛的话就会长一肚子的肥油,大腹便便。

怎么判断是否有湿?

1、看舌苔

体内湿气重的话舌苔厚腻,这里还要分寒热,如果舌苔颜色偏黄的话就是湿热,如果舌苔白就是湿寒。

2、看大便

大便长期不成形的话就是湿气较重,这里同样也要分寒热,大便很臭并且颜色深的话就是热,如果色浅味道不重的话就是寒。

3、看体型

大腹便便的人可以说都是湿浊沉积造成的,肥胖的后的并发症大家都很熟悉了,可能导致“三高”,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上面提到了湿分寒湿和热湿,但这还不够,还要分内湿和外湿。

什么是内湿?

内湿是人体内气机运行过于缓慢,形成了郁滞。

内湿形成的原因

1、喜食肉类、甜食、冷饮,致使脾胃失调;

2、长期不运动、情志抑郁容易聚而成湿;

3、肾阳虚衰,脾失温煦,致脾阳虚津液不化,而湿浊内生。

内湿的预防

1、少吃甜食、肉类、动物油,可以使人体气血顺畅;

2、戒烟限酒,不损肺及脾胃,则水液输布、运化正常;

3、坚持适当运动。动则为阳,水湿痰饮皆为阴邪,气血流畅就可使阴邪不滞留体内;

4、乐观豁达,保持良好情绪,肝气通达则脾胃(土)不受肝(木)克,使痰湿运化正常。

内湿的治疗

第一种方法:食疗

茯苓、泽泻、薏米、赤小豆、莲子等都具有利湿的功效,这种方法虽然能把湿去掉,但并不能防止湿邪的再次形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二种方法,疏通气机

现在的人,由于工作的关系大多一坐就是一天,所以体质偏湿的人是非常多的。除湿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运动。健脾疏肝,使体内气机流动起来,这样一来湿邪就祛除了。

什么是外湿?

外湿是由于长期处于潮湿环境,时间一长体内的气机流动就会变得迟缓,逐渐形成了湿邪,因此长期在潮湿环境里工作的人容易的风湿。

外湿形成的原因

相较于内湿来说,外湿形成的原因比较简单,就是环境,潮湿、不通风、长期不见阳光的地方都

病人舌苔干白稍厚,带下色黄,脉细略滑。是不是说中焦寒湿而下焦湿热?那寒湿和湿热是可以共存的吗?

摘要:湿热蕴脾证,是指湿热内蕴中焦所表现的证候。常因受湿热外邪,或过食肥甘酒酪酿湿生热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夏季常见,而且也有明显的地域性,以我国南方为主,四川盆地更甚。那么,湿热蕴脾的症状有哪些?湿热蕴脾和寒湿困脾区别是什么呢?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希望能够帮到你。湿热蕴脾病因

湿热蕴牌证是传统中医学中疾病的一种证候,临床上它既可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也可作为一种夏季常见症候而独立地出现。是湿热内蕴中焦所表现的证候。由于过食肥甘酒醴,或感受湿热外邪所致。

湿热蕴脾症状表现

皖腹痞闷,呕恶纳呆,小便黄,大便搪泄,肢体重困,或面目肌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皮肤瘙痒,或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舌红苔黄腻,脉儒数。

温热蕴脾鉴别诊断

1、相似证候的鉴别:

主要与湿困脾胃、外感湿热、肝胆湿热叁证区别。有了热的表现,即可与湿困脾胃区别开来。外感湿热,则有病程短,多于夏秋之季发病和明显的表证症状,如发热恶寒,周身酸痛之类;肝胆湿热的肝区(两胁)胀痛不适,而本证以胀满为主,也可两证合一。

2、辨证注意点:

本证的表现可以黄疽为主,可以发热为主,亦可以腹泻为主。无论这些单独或并见,凡出现湿热证,如苔黄腻,如纳呆、脘腹胀满等,本证即可成立。

湿热蕴脾和寒湿困脾区别

1、寒湿困脾证表现为面色晦黄,或肌肤面目发黄,**晦暗如烟熏;湿热蕴脾证则表现为身目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子,常有皮肤瘙痒等。

2、寒湿困脾证一般多表现为口中黏腻,口淡不渴;湿热蕴脾证表现为渴不欲饮,口苦等。

3、寒湿困脾证一般出汗不明显,常伴随有肢体浮肿;湿热蕴脾证则一般容易出汗,身热不扬或起伏,汗出热不解。

4、寒湿困脾证一般表现为小便清长或小便不利(短少);湿热蕴脾证则表现为小便短黄。

5、寒湿困脾证大便比较稀溏如水;湿热蕴脾证则大便溏泄或秘结,排泄不爽,马桶难以冲干净。

6、寒湿困脾证一般表现为白带清稀、量多,异味不明显;湿热蕴脾证则表现为白带偏黄,有异味,质地粘稠,常伴瘙痒感。

7、寒湿困脾证表现为舌淡胖,苔白腻;湿热蕴脾证表现为舌红苔黄腻。

8、寒湿困脾证脉象濡缓;湿热蕴脾证脉象濡数。

身体觉得寒湿怎么办

您好!

是否有中焦寒湿除了观察舌苔之外,还需要结合症状分析,如您所述的情况舌苔干白微厚,而脉略滑,这是痰湿中阻之象。而带下色黄,属湿热,则在病性上并无矛盾之处。

至于您说的寒湿和湿热是否可共存,其实,在临证有些病人恰处于寒湿与湿热转化阶段,则两证并存。另外,在痹证之中,风寒湿热皆可致病,很多情况下既有风寒湿闭,严重时湿热尫痹,两证亦可同现。

在治疗上,当以健脾祛湿为主,寒、热皆附有形之邪而生,湿祛则寒、热除。

哪几个特征是湿气重的表现?

病情分析:

你好,从你的症状上看是中焦有痰湿进而化火并伴有四逆的症状。

指导意见:

建议你可以服用四逆散,并且注意不要乱吃补品,要以清淡饮食为主,多吃一些山药,可以在平常喝水的时候在水里泡一些炒白术、山楂片、陈皮、黄芪。也可以在喝粥时加一些薏苡仁熬粥。

嘴里发黏,吃饭没味,脘腹痞闷,治疗湿阻中焦的10种常用药物举例

以下几个特征是湿气重的表现,比如:舌体肥大、舌苔白腻、黄腻有齿痕;皮肤粗糙干燥瘙痒暗黄;大便粘滞小便短少;没有胃口、恶心、有饱胀感;嘴巴发黏发甜等。下面,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展开话题聊一聊:

一、舌体胖大、舌苔白腻或黄腻有齿痕

身体湿气重最主要看舌像。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苔厚腻代表体内湿气重。

具体表现为:舌苔颜色白而且厚腻,这说明体内单纯是湿邪,如果舌苔色黄厚腻,说明体内有湿热。舌头伸出来大家就可以看到,整体感觉发白不说,而且两侧齿痕很严重。

二、皮肤粗糙干燥瘙痒暗黄

体内湿气重会出现皮肤粗糙干燥瘙痒的情况,这是因为湿气影响到脾胃的正常运行,然后水湿气就会停留在皮肤里面,直接影响到皮肤的正常代谢。

面色暗黄也是湿气重的表现之一,因为湿气打乱了正常的循环系统,一些营养物质不能被吸收或者是消化,最后整个人看上去变得憔悴暗黄,没有精神。

三、大便粘滞,小便短少

正常的大便成形,类似于香蕉状的,如果长期大便稀溏的现象,就被看作是一种病理现象。由于脾气亏损导致湿浊中焦,湿浊中焦、脾胃功能障碍,有时候传运不畅,传运不达就会出现脾气稀溏的现象,所以便溏跟湿气有关联,也是湿气重的表现之一。

四、没有胃口、恶心、饱胀感

在中医里,脾是运化水湿的,所以内湿的源头是脾,外感的湿气会影响脾胃,所以当出现湿气重的时候,就会出现脾胃的一些相关联的症状,比如没有胃口、恶心感、肚子饱胀等。

五、嘴巴发粘或发甜

口粘腻感觉口中黏腻不爽,或口中有异常味觉的表现之一,多数因为脾胃湿热、痰热内扰,导致脾胃阳气不化,浊气上泛于口而致。

口甜是中医的症状,是说口中带有甜味感。如果若甜而黏腻,舌苔黄腻,就是脾胃湿热的表现了。就是因为甘味入脾,脾气虚,那么甘味就上泛,出现口中甜味的状况。

确定了湿气重的几个表现后,大家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来进行调整:穴位***法和饮食调整法:

一、穴位***法丰隆穴和足三里穴

1、丰隆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

***方法:用大拇指或食指间关节点按该穴3分钟,然后顺时针揉按穴位约5分钟。

功效:通调脾胃气机,祛湿化痰。

2、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

***方法:用大拇指按压或顺时针揉按穴位5~8分钟,局部有酸胀感效果佳。

功效:调理脾胃,疏风化湿,补中益气,扶正祛邪,有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

二、饮食调整法

饮食调整法分3点:喝汤饮、喝绿茶、吃水果

1、喝汤饮

这个汤饮是用绿豆、赤小豆和薏米做的。大家可以提前一天把食材用温水泡上一晚。绿豆、赤小豆和薏米用量是:0.5:0.5:1的比例,第2天熬水即可,这个汤饮有很好的祛除体内水湿的效果,而且也有美容养颜的作用

2、喝绿茶

绿茶没有经过发酵,能够保留住绿茶本身的成分不流失,像茶咖啡碱、茶多酚等,这些成分能够很好的祛湿。

3、吃水果

(1)樱桃

樱桃性温热有补中益气的功效,经常吃些樱桃可以有效的祛风除湿,将体内的湿气排泄出体外。它是补血祛湿之王,可见它的祛湿气的功效的确不错。

(2)西瓜

西瓜是夏天常吃的一种水果,由于味道甜水分多,深受大家的喜爱。其实西瓜的功效很多,比如说:有清热解暑的作用,也有生津利尿的功效,可使湿热通过小便排出,达到很好的祛湿效果。

(3)木瓜

说到木瓜其实很多人都知道它的最大的功效就是:美容祛除湿气。这是因为木瓜性温和,有平肝舒筋、和胃、化湿和促进消化的作用,适量的吃木瓜,对身体的健康是大有益处的。

除此以外,体内湿气重的朋友平时饮食要清淡,少饮酒,尽量不要吃肥甘厚味的食物,不要多食辛辣和冰冷的食物。还要避免潮湿的环境,减少阴雨天外出,尽量不要睡在地板上。还有一点,也要适量的运动。缺乏运动的人常常感觉身体疲倦,四肢无力,久而久之,就会导致湿气进入内脏的情况出现。

湿阻中焦 的意思是脾胃被湿邪阻滞,运化功能受到影响,脾不能正常升清,胃的受纳与和降也不正常。中焦的意思就是脾胃。湿阻中焦出现的典型症状是重、闷、呆、腻、濡,即肢体困 ,脘腹痞 ,纳食 滞,口粘苔 ,濡指脉象 。湿阻中焦的人经常感觉嘴里粘腻不舒服,口淡无味,或嘴里有甜味;一般不渴,也有表现为口苦口渴的,虽然觉得口渴,但是不想喝水有些只想用水漱漱口,但是不想饮水。在南方或者沿海等潮湿高温地区,或者夏季梅雨季节,湿阻中焦发病非常多见。中医药对湿阻中焦的治疗有较强优势,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西医学中的胃肠功能紊乱等,可参照湿阻中焦辨证论治。

湿阻中焦分为以下三类:

主要症状 : 肢体困倦而重,或头重如裹,胸闷腹胀,纳食不香,口中粘腻无味,便溏,或有形寒,舌苔白腻,脉搏濡滑。

治疗方法 : 芳香化湿。

选用方剂 : 藿香正气散。方中以藿香、紫苏、陈皮、白芷芳香化湿;厚朴、法夏、白术苦温燥湿;大腹皮、茯苓淡渗利湿。集芳香、苦温、淡渗于一方,并配合桔梗宣通肺气,甘草甘缓和中,共奏温化寒湿之效。

中成药举例:

①、藿香正气软胶囊

主要成分 : 苍术、陈皮、厚朴(姜制)、白芷、茯苓、大腹皮、生半夏、甘草浸膏、广藿香油、紫苏叶油。

功能主治 :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症见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胃肠型感冒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 : 口服。一次2~4粒,一日2次。

②、二陈丸

主要成分 : 陈皮、半夏(制)、茯苓、甘草、辅料为生姜。

功能主治 : 燥湿化痰,理气和胃。用于痰湿停滞导致的咳嗽痰多,胸脘胀闷,恶心呕吐。

用法用量 : 口服,一次9~15克,一日2次。

③、纯阳正气丸

主要成分 : 广藿香、半夏(制)、青木香、陈皮、丁香、肉桂、苍术、白术、茯苓、朱砂、硝石(精制)、硼砂、雄黄、金礞石(煅)、麝香、冰片、

功能主治 : 温中散寒。用于暑天感寒受湿,腹痛吐泻,胸膈胀满,头痛恶寒,肢体酸重。

用法用量 : 口服。一次1.5~3克,一日1~2次。

④、复方丁香开胃贴

主要成分 : 丁香、苍术、白术、豆蔻、砂仁、木香、冰片。

功能主治 : 健脾开胃,燥湿和中,调气导滞。适用于由脾胃虚弱或寒湿困脾所致的食少纳呆,脘腹胀满,大便溏泄,嗳气欲呕,腹痛肠鸣的***治疗。

用法用量 : 外用,置药丸于胶布护圈中,药芯对准脐部(神阙穴)贴12小时以上,一日1贴,3贴为一疗程。

主要症状 : 脘痞闷似痛,纳呆,大便不爽,口中苦而粘腻,渴不欲饮,四肢困重,或有身热不扬,汗出而热不退,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疗方法 : 清热化湿。

选用方剂 : 王氏连朴饮。方中黄连、山栀苦寒清热燥湿;法夏、厚朴运脾化湿除满;石菖蒲、芦根、香豉和中清热,醒脾除湿。亦可加滑石、鲜荷叶、薏苡仁清利渗湿。

中成药举例

①、龙胆泻肝丸

主要成分 : 龙胆、柴胡、黄芩、栀子(炒)、泽泻、木通、车前子(盐炒)、当归(酒炒)、地黄、炙甘草。

功能主治 : 清肝胆,利湿热。用于肝胆湿热,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胁痛口苦,尿赤,湿热带下。

用法用量 : 口服。一次3~6克,一日2次。

②、平溃散

主要成分 : 白术、甘草、海螵蛸、厚朴、黄柏、绞股蓝总皂苷、沙棘。

功能主治 : 健脾和胃,清热化湿,理气。主治同脾胃湿热所致的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及反流性食道炎,属脾虚湿热证。

用法用量 : 口服,一次6克(1包),一日3次;或遵医嘱。

③、藿香清胃胶囊

主要成分 : 广藿香、栀子、防风、南山楂、六神曲、石膏、甘草。

功能主治 : 清热化湿,醒脾消滞。用于脾胃伏火引起的消化不良,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苦口臭等症。

用法用量 : 口服,一次3粒,一日3次。

主要症状 : 四肢困乏,脘腹痞闷,喜揉按,大便溏薄,神疲乏力,厌食油腻,舌苔薄腻或舌质胖淡。

治疗方法 : 健脾化湿。

选用方剂 : 香砂六君子汤。方中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益气;法半夏、陈皮理气化湿;木香、砂仁和胃醒脾。可加葛根、藿香升清化湿。如面浮肢肿者,加黄芪、扁豆、苡仁益气利湿消肿。

中成药举例

①、香砂六君丸

主要成分 : 木香、砂仁、党参、白术(炒)、茯苓、炙甘草、陈皮、半夏(制)、生姜、大枣。

功能主治 : 益气健脾,和胃。用于脾虚气滞,消化不良,嗳气食少,脘腹胀满,大便溏泄。

用法用量 : 口服,一次3.5g,一日3次。

②、参苓白术散

主要成分 : 白扁豆、白术、茯苓、甘草、桔梗、莲子、人参、砂仁、山药、薏苡仁。

功能主治 : 补脾胃,益肺气。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

用法用量 : 口服。一次6-9克,一日2-3次。

③、参苓健脾胃颗粒

主要成分 : 北沙参、茯苓、白术、山药(炒)、扁豆(炒)、莲子、砂仁(盐炙)、陈皮、薏苡仁(炒)、甘草。

功能主治 : 补脾健胃,利湿止泻。用于脾胃虚弱,饮食不消,或泻或吐,形瘦色萎,神疲乏力。

用法用量 : 开水冲服,一次10克,一日2次。

①、湿困脾胃 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选择经常食用薏苡仁粥

薏苡仁50g,粳米50g,加水同煮粥服用。

②、湿热中阻 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选择经常食用冬瓜粥:

鲜冬瓜200g,粳米200g。冬瓜洗净,切成小块,与粳米同煮为稀粥服用。

③、脾虚湿滞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选择经常食用 赤小豆粥:

赤小豆30g,粳米50g。先将赤小豆煮烂,然后加入粳米煮粥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