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为御者不尽于马之情的意思,以书为御者不尽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事之变的意思

tamoadmin 成语俗语 2024-06-18 0
  1. 赞扬科学精神的成语
  2. 以什么为什么的成语
  3. 固执己见的成语
  4. 《世说新语》原文及翻译是什么?
  5. 渡河少年让我想起成语()
  6. 关于灵活应变的诗句
  7. 科学精神的成语
  8. 《孙权劝学》的翻译和原文和作者,答的好有财富悬赏!!!!!

穷则变,变则通

语出易经˙系辞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指当事物发展到极点、穷尽的时

候,就必须求变化,变化之后便能够通达,适合需要。老残游记二编˙第五回:只是

以书为御者不尽于马之情的意思,以书为御者不尽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事之变的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个变字。易经说:穷则变,变则通。天下没有个不变会通的人。

我记得以前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农民很穷,有一天,儿子问:"我们为什么没有菜吃,农民苦思了一会儿,答道:"你看一下上面,只见一条咸鱼挂在屋梁上,于是农民就叫儿子望住条咸鱼,对儿子说:"你心里想住自己能吃梁上的那条咸鱼就可以吃下饭啦".儿子真的望住那条咸鱼,想了一会儿,真的吃下去.

从这则小故事可以看出一个咩道理呢?我想我不用多讲,大家都明白.一个人有时不一定要死占牛角尖.试下尝试其他的方法可能可以解决问题咖.

点解世上贫富悬殊呢?真的一个人一出世就真的注定是穷人或是富人吗?我想并非是这样的.我相信只要自己肯干,肯付出,机会一定会出现的.人生满希望,前路由我创.成功并非偶然,而是睇下你付出的多或少,好似:"水可以载舟,亦可覆

舟"一样.最后我有一个这样的想法:虽然面前困难重重,但你要对自己讲我一定得咖,没向困难低头,而是想尽方法去解决,面对

赞扬科学精神的成语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原文及翻译

一、原文:

蝜蝂(fù bǎn)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昂其首负之。背益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其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yì)。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选自柳宗元《柳河东集》)

二、翻译:

蝜蝂是一种善于背负东西的小虫。它在爬行时遇到东西,就抓取过来,抬起头背着这些东西行走。东西越背越重,即使疲惫到极点也不停止。它的背很不光滑,因而东西堆上去不会散落,终于被压倒爬不起来。有的人可怜它,替它去掉背上的东西。(蝜蝂)如果能爬行,又像原先一样抓取东西。这种小虫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力气也不肯停下来,直到(从高处)掉到地下摔死。

现在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就不放过,用来增加他们的家产,不知道这会成为它自己的累赘,还只怕财富积累得不够。等到他疲累跌倒垮下来的时候,被罢免不用了,被放逐到偏远的地方了,也就受其财物多的害了。如果一旦再被起用,他们又不思悔改。天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地位,加大自己的俸禄,而且变本加厉地贪取钱财,以至面临摔落下去的危险,即使看到以前因极力求官贪财而丧命的人也不知引以为戒。虽然他的形体看起来庞大,名义上是人,可是见识却和蝜蝂一样。这也太可悲了!

三、点评:廉乃正本,贪为堕源。

景清倜傥尚大节原文及翻译

一、原文

景清倜傥尚大节,领乡荐,游国学。时同舍生有秘书,清求而不与。固请,约明日即还书。生旦往索。曰:“吾不知何书,亦未***书于汝。”生忿,讼于祭酒。清即持所***书,往见,曰:“此清灯窗所业书。”即诵辄卷。祭酒问生,生不能诵一词。祭酒叱生退。清出,即以书还生,曰:“吾以子珍秘太甚,特以此相戏耳。”

(节选自《泽山杂记》)

二、翻译

景清洒脱注重气节,乡试中举,到京城国子监从师求学。当时跟他同住的一个书生收藏有一本书,景清向他借,他不肯。再一次向他请求借书,并相约明天早上就立即还书。第二天早上,那个书生向他要书,景清说:“我不知道什么书,也没有借你的书。”那个书生很生气,向国子监的官员诉讼。景清就拿着所借的书,去公堂,说:“这是我灯下辛苦所学之书。”说完将书整篇背了出来。官员问那个书生,他却一个字都背不出来。于是官员将那个书生赶了出来。景清跟着出来,把书还给了那个书生,说道:“我因为你太过珍惜这本书了,所以特意用这个方法与你开个玩笑罢了。”

三、点评: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伯乐《相马经》有隆颡蛈日原文及翻译

一、原文:

伯乐《相马经》有“隆颡蛈日,蹄如累麴”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曰:“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麴尔!”伯乐知其子之愚,但转怒为笑曰:“此马好跳,不堪御也。”

——节选自杨慎《艺林伐山》

二、翻译:

伯乐《相马经》中有“高高的额头,大眼睛,马蹄像叠起来的酒曲”之类的话。他的儿子,拿着父亲写的《相马经》,来找好马。他出去看见有一只癞蛤蟆,对父亲说:“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不像堆叠起来的酒曲。”父亲知道儿子愚笨,不生气反而笑道:“这马喜欢跳,不好驾驭。”

三、点评:以书为御者,不尽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事之变。

以什么为什么的成语

 关于科学精神的成语:

 安贫乐道:道:主张,思想安于贫穷,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旧时士大夫所主张的为人处世之道。

 出处:《后汉书?杨彪传》:?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

 把素持斋:把:遵守。斋:斋戒。指信佛者遵守吃素,坚持戒律。

 出处:元?无名氏《女姑姑》三折:?念佛心把素持斋,不食荤啖柏。?

 半途而废:废:停止。指做事不能坚持到底,中途停顿,有始无终。

 出处:《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难已矣。?

 抱表寝绳:指坐卧不离准则。意谓坚持德操。

 出处:《文子?下德》:?法阴阳者,承天地之和,德与天地参光,明与日月并照,精神与鬼神齐灵,戴圆履方,抱表寝绳,内能理身,外得人心,发施号令,天下从风。?

 抱残守阙:①守着残缺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接受新事物。②谓笃守古学古道。③喻在条件很差的情况下坚持着做。

 出处:清?江藩《汉学师承记?顾炎武》:?二君以瑰异之质,负经世之才?岂若抱残守阙之俗儒,寻章摘句之世士也哉?阙,一本作?缺?。

 跛鳖千里:跛脚的鳖只要半步也不停留,也能走千里。比喻只要坚持不懈,即使条件很差,也能成功。

 出处:《淮南子?说林训》:?跬步不休,跛鳖千里。?

 不耻最后:因为跑到最后而感到可耻。比喻凡是只要坚持到底,就能达到目的。

 出处:《韩非子?喻老》:?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持斋把素:把:遵守。斋:斋戒。谓信佛者遵守吃素,坚持戒律。

 出处:元?无名氏《女姑姑》第三折:?念佛心把素持斋,不食荤啖柏。?

 持之以恒:持:坚持;恒:恒心。长久坚持下去。

 出处:清?曾国藩《家训喻纪泽》:?尔之短处,在言语欠钝讷,举止欠端重,看书不能深入,而作文不能峥嵘。若能从此三事上下一番苦功,进之以猛,持之以恒,不过一二年,自尔精进而不觉。?

 得失在人:指人生的胜利失败就取决与本人的努力与否。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滴水穿石:水不断下滴,可以滴穿石头。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一定成功。

 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动心忍性:动心:使内心惊动;忍性:使性格坚韧。指不顾外界阻力,坚持下去。

 出处:《孟子?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

 各持己见:持:抓住不放。各人都坚持自己的意见。

 出处:宋?钱易《南部新书?乙》:?凡中书有军国政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各执己见:各人都坚持自己的意见。

 出处:宋?钱易《南部新书?乙》:?凡中书有军国政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各执一词:执:坚持。各人坚持各人的说法。形容意见不一致。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二十九:?两下各执一词,难以定招。?

 梗顽不化:指十分顽固,无法感化。

 出处:《续儿女英雄传》第一回:?目下山东有名绿茶,可知道他们形状否;内中可有能劝化改行的,还有梗顽不化,本事十分利害的否?要一一请教。?

 固执成见: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同?固执己见?。

 出处:茅盾《子夜》九:?如果荪甫一定要固执成见,那就拉倒。?

 固执己见: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出处:《旧唐书?李纲传》:?时左仆射杨素、苏威当朝,纲每固执所见,不与之同,由是二人深恶之。?《宋史?陈宓传》:?固执己见,动失人心。?

 和而不唱:赞同别人的意见,不坚持自己的说法。

 出处:《庄子?德充符》:?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城。?

 怙恶不悛:怙:依靠,依仗;悛:改过,悔改。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出处:《左传?隐公六年》:?长恶不悛,从自及也。?

 怙过不悛:指坚持错误不改。

 出处:清?林则徐《传谕唩嚟哆将澳门洋楼***呈缴》:?倘再执迷不悟,不肯尽数缴呈,妄思存留售卖,是其有心违抗,怙过不悛。?

 怙顽不悛:犹言顽固不化。坚持错误,不肯改悔。

 出处:《明史?广西土司传二?思明》:?帝曰:?蛮人怙顽不悛,终必取祸,姑待之。?

 讳恶不悛:悛:改过,悔改。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出处:《左传?隐公六年》:?长恶不悛,从自及也。?《后汉书?朱穆传》:?讳恶不悛,卒至亡灭。?

 坚持不懈:懈:松懈。坚持到底,一点不忪懈。

 出处:《清史稿?刘体重传》:?煦激励兵团,坚持不懈,贼穷蹙乞降,遂复濮州。?

 坚持不渝:渝:改变。坚守约章或诺言,决不改变。

 坚执不从:坚持自己的主张,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出处:元?无名氏《隔江斗智》第一折:?小官劝他且待兵戈稍定,再做商量,争奈元帅坚执不从。?

 艰苦奋斗:不怕艰难困苦,坚持英勇斗争。

 出处:陶铸《崇高的理想》:?我们要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还要经过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将勤补拙:以勤奋弥补笨拙。

 出处:唐?白居易《自到郡斋题二十四韵》:?救烦无若静,补拙莫如勤。?

 九转功成:转:循环变华。原为道家语,指炼得九转金丹。后常比喻经过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而终于获得成功。

 出处:《抱朴子?金丹》:?其一转至九转,迟速各有日数多少,以此知之耳。其转数少,其药力不足,故服之用日多得仙迟也;其转数多药力成,故服之用日少而提仙速也。?

 橛守成规:拘守已有的规章制度。

 出处:黄人《(清文汇)序》:?然则操斯文进退去取之枋者,其犹横分区域,橛守成规。?

 开花结果:原指经播种耕耘后有了收获。现比喻工作有进展,并取得了成果。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开花结果自馨香。?

 硁硁之愚:硁硁:浅陋而又固执的样子。坚持自己看法的谦词。

 出处:《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

 乐善不倦:乐于坚持做好事。

 累足成步:比喻不断积累,便能成功。

 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九十:?故累足成步,著备成德。?

 磨杵成针:把铁棒磨成了针。比喻做任何艰难的工作,只要有毅力,下苦功,就能够克服困难,做出成绩。

 出处:《潜确类书》卷六十:?李白少读书,未成,弃去。道逢老妪磨杵,白问其故。曰:?欲作针。?白感其言,遂卒业。?

 泥古不化:泥:拘泥,固执。拘泥于古代的成规或古人的.说法而不知变通。

 出处:《宋史?刘几传》:?儒者泥古,致详于形名度数间,而不知清浊轻重之用。?

 泥古拘方:拘守成规、旧说而不知变通。

 出处: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结构》:?恐以一定陈言,误泥古拘方之作者。?

 啮雪吞毡:指为坚持气节而过艰苦的生活。

 出处:汉武帝天汉元年,苏武以中郎将出使匈奴,单于留不遣,欲降武,乃幽武于大窖中,绝其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终不屈。事见《汉书?苏武传》。

 驽马十驾:原意是骏马一天的路程,驽马虽慢,但努力不懈,走十天也可以到达。比喻智力低的人只要刻苦学习,也能追上资质高的人。

 出处:《荀子?劝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去食存信:比喻宁可失去粮食而饿死,也要坚持信义

 山溜穿石:山里的滴水可以把石头滴穿。比喻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就可以成功。

 出处: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泰山之溜穿石。?

 绳锯木断:用绳当锯子,也能把木头锯断。比喻力量虽小,只要坚持下去,事情就能成功。

 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食古如鲠:犹言食古不化。指对所学的古代知识理解得不深不透,不善于按现在的情况来运用,跟吃不东西不消化一样。

 始终如一:始:开始;终:结束。自始自终一个样子。指能坚持,不间断。

 出处:《荀子?议兵》:?虑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终如始,终始如一,夫是之谓大吉。?

 始终若一:自始自终一个样子。指能坚持,不间断。同?始终如一?。

 事在人为:指事情要靠人去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事情能否做成要看人的主观努力如何。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六十九回:?事在人为耳,彼朽骨者何知。?

 守经达权:经:正道,原则;权:权宜,变通。形容坚持原则而能变通、不固执。

 出处:《汉书?贡禹传》:?守经据古,不阿当世。?《宋史?洪迈传》:?不谓书生能临事达权。?

 水滴石穿:水不停地滴,石头也能被滴穿。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出处:《汉书?枚乘传》:?泰山之霤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

 死不改悔:到死也不追悔、改正。形容非常顽固,坚持错误。

 遂迷不寤:执迷不悟;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遂迷不窹:执迷不悟;坚持错误而不觉悟。亦作?遂迷忘反?。

 出处:唐元稹《招讨镇州制》:?如王廷凑遂迷不窹,诸道宜便进军,以时翦灭。?

 遂迷忘反:执迷不悟;坚持错误而不觉悟。同?遂迷不寤?。

 铁杵成针: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出处:明?郑之珍《目连救母?四?刘氏斋尼》:?好似铁杵磨针,心坚杵有成针日。?

 顽梗不化:形容非常顽固而不知变通。

 出处:郭沫若《棠棣之花》第三幕第一场:?你往年同严仲子做过朋友,他的顽梗不化,你是明白的。?

 顽固不化:化:改变。坚持错误,不肯改悔。

 出处:梁信《从奴隶到将军》上集第六章:?说我顽固不化,为游击主义翻案;蔑视中央,搅乱军心等待。?

 为恶不悛: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隙穴之窥:比喻执着地努力,最后达到目的。

 出处:清?龚自珍《太仓王中堂奏疏书后》:?掞区区抱蝼蚁之忠,逞隙穴之窥,于康熙五十六年、五十九年、六十年,奏请册立皇太子,疏前后十余上。?

 心回意转:心、意:心思;回、转:掉转。改变想法,不再坚持过去的意见。

 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训门人?五》:?且人一日间,此心是起多少私意,起多少计较,都不会略略回心转意去看。?

 心坚石穿:意志坚决,能将石头穿透。比喻只要意志坚定,事情就能成功。

 出处:宋?江邻几《杂志》引封特卿《离别难》诗:?佛许众生愿,心坚石也穿。?宋?王懋《野客丛书》卷二十八:?世言:?心坚石也穿。?

 咬定牙根:忍受痛苦而坚持到底,或意志坚定不移。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六回:?李逵浑身脱剥,咬定牙根,手双斧,从城濠里飞杀过来。?

 一口咬定:一口咬住不放。比喻坚持一个廉洁,再不改口。

 出处: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十回:?先把住持僧慧修,严行审讯,问他将李国斌藏在何处,慧修一口咬定不认得李国斌。?

 以古制今:按照古代的成规来处理当今的事务。

 出处:《战国策?赵策二》:?谚曰:?以书为御者,不尽于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于事之变。?

 意转心回:心、意:心思;回、转:掉转。改变想法,不再坚持过去的意见。

 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训门人?五》:?且人一日间,此心是起多少私意,起多少计较,都不会略略回心转意去看。?

 有始有终:有开头也有收尾。指做事能坚持到底。

 出处:《论语?子张》:?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魏书?袁翻传》:?伏愿天地成造,有始有终,矜臣疲病,乞臣骸骨。?

 有始有卒:指做事能贯彻始终,坚持到底。

 出处:《论语?子张》:?有始有卒者,其唯圣人乎?

 有头有尾:有开头,有结尾。指做事能坚持到底。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十二回:?却才说不了,他便是真大丈夫,有头有尾,有始有终,我如今只等病好时,便去投奔他。?

 有志竟成:竟:终于。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终究会成功。

 出处:《后汉书?耿弇传》:?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出处:《列子?汤问》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榆木圪垯:坚硬的榆树根。比喻思想顽固。

 榆木疙瘩:坚硬的榆树根。比喻思想顽固。

 出处:葛洛《卫生组长》:?***都是封建迷信脑袋,像榆木疙瘩一样,三斧子五斧子劈不开。?

 榆木脑袋:比喻思想顽固。亦作?榆木脑壳?。

 出处:谷峪《新事新办》:?你娘不是那榆木脑袋!娶亲不坐轿,这年头净这么办,俺也赞成。?

 榆木脑壳:比喻思想顽固。同?榆木脑袋?。

 出处:刘绍棠《柳伞》三:?大叔,谢谢您老人家!?黄金印淌下了热泪,?您敲开了我脖腔子上这颗榆木脑壳。?

 允执其中:允:诚信;执:持;其:代词,那个;中:不偏不倚。真诚地坚持中庸之道。比喻真正做到恰到好处。

 出处:《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论语?尧曰》:?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

 载一抱素:指坚持一种信仰,固守素志。

 出处:王旡生《中国三大***家论赞》:?珞珞雪芹,载一抱素。八斗奇才,千秋名著。?

 再接再历:用以指继续努力,坚持不懈。同?再接再砺?。

 再接再厉:接:接战;厉:磨快,引伸为奋勉,努力。指公鸡相斗,每次交锋以前先磨一下嘴。比喻继续努力,再加一把劲。

 出处:唐?韩愈《斗鸡联句》:?一喷一醒然,再接再厉乃。?

 再接再砺:接:交战;砺:磨砺。原谓鸡再磨嘴,然后再相斗。后用以指继续努力,坚持不懈。

 出处:唐?韩愈、孟郊《斗鸡联句》:?一喷一醒然,再接再砺乃。?

 贼心不死:不放弃坏念头,而继续做下去。

 招架不住:招架:抵挡。抵挡不了或没有力量再支持下去。

 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四十八回:?姚天君招架不住,掩一锏,望阵内便走。?

 执迷不误:形容坚持而不觉悟。

 执迷不悟:执:固执,坚持;迷:迷惑;悟:觉悟。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出处:唐?姚思廉《梁书?武帝纪》:?若执迷不悟,距逆王师,大军一临,刑兹罔郝,所谓火烈高原,芝兰同泯。?

 执意不从:执:坚持;意:意见;从:依从。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依从别人的意见。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你若执意不从,惹他性起,一时翻过脸来,骂一顿,打一顿,你待走上天去。?

 自强不息:自强:自己努力向上;息:停止。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

 出处:《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大事不糊涂:指在有关政治的是非问题上能坚持原则,态度鲜明。

 出处:《宋史?吕端传》:?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铁棒磨成针:比喻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同?铁杵磨成针?。

 出处:清?颐琐《黄绣球》第十章:?拼着些坚忍工夫,做到铁棒磨成针的地位,看似发达的迟,实在收效最速。?

 铁杵磨成针: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将铁棒磨成细针。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出处: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求人不如求己:仰求别人,不如自己努力。

 出处:《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文子?上德》:?怨人不如自怨,求诸人不如求之己。?

 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终究会成功。

 出处:《后汉书?耿弇传》:?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皇天不负苦心人:天公不会辜负苦心人的意愿。意谓只要肯下苦功,坚持干下去,愿望一定能实现。

 出处:茅盾《子夜》十六:?再说一句笑话,内人保的寿险后天满期,要是当真今天出了事,就算皇天不负苦心人。?

 皇天不负有心人:上天不会辜负有恒心的人。

 吕端大事不糊涂:喻指办事坚持原则。亦指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

 出处:《宋史?吕端传》:?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佛家语,比喻道行、造诣虽深,仍需修炼提高。比喻虽已达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满足,还要进一步努力。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师示一偈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三日打鱼,两日晒网:比喻对学习、工作没有恒心,经常中断,不能长期坚持。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因此也***说来上学,不过是三日打鱼,两日晒网,白送些束修礼物与贾代儒。?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比喻对学习、工作没有恒心,经常中断,不能长期坚持。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付出一份劳力就得一分收益。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指只要有志向,有毅力,没有什么办不到的事情。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谚语。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

 出处: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世传李白读书象耳山中,学业未成,即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关于科学精神的名言:

 1.有志者 事竟成。

 2.无志山压头,有志人搬山。

 3. 志在顶峰的人,不在半坡留连。

 4.理想是力量,意志是力量,知识是力量。

 5.没有松柏性,难得雪中青。

 6.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7.决心要成功的人,已成功了一半。

 8.鹰飞高空鸡守笼,两者理想各不同

 9.鸟有翅膀,人有理想。

 10.有志飘洋过海,无志寸步难行。

 11.树怕烂根,人怕无志。

 12.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

 13.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4.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15.好儿女志在四方。

 16.没有意志的人,一切都感到困难;没有头脑的人,一切都感到简单。

 17.人若无志,纯铁无钢。

 18.没有铁锨挖洞难,没有志气进取难。

 19.不怕知浅,就怕志短。

 20.不怕百战失利,就怕灰心丧气。

 21.不怕人老,就怕心老。

 22.决心攀登高峰的人,总能找到道路。(亚洲谚语)

 23.没有目标的生活,就象没有舵的船。(英国谚语)

 24.人无志向,和迷途的盲人一样。(朝鲜谚语)

 25.聪明人把希望寄托在事业上,糊涂人把希望寄托在幻想上。(***谚语)

 26.宁可折断骨头,不可背弃信念。(蒙古谚语)

 27.通向崇高目标的道路,总是崎岖艰难的。(朝鲜谚语)

 28.摔倒七次,第八次站起来。(日本谚语)

 29.山高不算高,人登山顶比山高。(越南谚语)

固执己见的成语

以古为鉴 拼音: yǐ gǔ wéi jiàn

释义: 借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作为鉴戒。

出处: 《新唐书·魏徵传》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按《旧唐书·魏徵传》鉴”作镜”。

以忍为阍 拼音: yǐ rěn wéi hūn

释义: 用忍耐作门。表示不轻易动怒而出言伤人,以免招来祸患。

出处: 唐·刘禹锡《口兵戒》戒哉我口之启,尔心之门。无为我兵,当为我藩。以慎为键,以忍为阍。可以多食,勿以多言。”

以规为瑱 拼音: yǐ guī wéi tiàn

释义: 规规劝;瑱古人冠冕上垂在两侧以塞耳的玉。把规劝的话当作塞耳的瑱。比喻不听别人的规劝。

出处: 《国语·楚语上》赖君用之也,故言。不然,巴浦之犀犛兕象,其可尽乎!其又以规为瑱也。”

以书为御 拼音: yǐ shū wéi yù

释义: 按照书本上学来的知识去驾驭马匹。比喻死守教条,难以成事。

出处: 《战国策·赵策二》谚曰‘以书为御者,不尽于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于事之变。’”

以退为进 拼音: yǐ tuì wéi jìn

释义: 本指以谦让取得德行的进步,后指以退让的姿态作为进取的手段。

出处: 汉·扬雄《法言·君子》昔乎颜渊以退为进,天下鲜俪焉。”

以言为讳 拼音: yǐ yán wéi huì

释义: 人们把说话当作忌讳。形容统治阶级对言论箝制之严。

出处: 《汉书·梅福传》间者上疏,多触不急之法,或下廷尉,而死者众。自阳朔以来,天下以言为讳,朝廷尤甚。”颜师古注妨人之口,法禁严切。”

以紫为朱 拼音: yǐ zǐ wéi zhū

释义: 比喻将奸邪小人当作廉洁公正的贤者。同以紫乱朱”。

出处: 明·刘基《官箴中》俾好作恶,以紫为朱。”

以眼还眼

以牙还牙

《世说新语》原文及翻译是什么?

抱残守缺 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

出处:参见“保残守缺”。

抱残守阙 ①守着残缺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接受新事物。②谓笃守古学古道。③喻在条件很差的情况下坚持着做。

出处:清·江藩《汉学师承记·顾炎武》:“二君以瑰异之质,负经世之才……岂若抱残守阙之俗儒,寻章摘句之世士也哉?”阙,一本作“缺”。

闭关自守 关闭关口,不和外人来往。比喻因循保守,不愿接触外界事物。

出处:《新编五代史平话·周史上》:“无事***勤于耕稼,以广军储;有事***习于弓矢,以莅武事。此真霸王之资也。闭关自守,又何忧乎?”

梗顽不化 指十分顽固,无法感化。

出处:《续儿女英雄传》第一回:“目下山东有名绿茶,可知道他们形状否;内中可有能劝化改行的,还有梗顽不化,本事十分利害的否?要一一请教。”

固执成见 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同“固执己见”。

出处:茅盾《子夜》九:“如果荪甫一定要固执成见,那就拉倒。”

固执己见 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出处:《旧唐书·李纲传》:“时左仆射杨素、苏威当朝,纲每固执所见,不与之同,由是二人深恶之。”《宋史·陈宓传》:“固执己见,动失人心。”

怙顽不悛 犹言顽固不化。坚持错误,不肯改悔。

出处:《明史·广西土司传二·思明》:“帝曰:‘蛮人怙顽不悛,终必取祸,姑待之。’”

橛守成规 拘守已有的规章制度。

出处:黄人《(清文汇)序》:“然则操斯文进退去取之枋者,其犹横分区域,橛守成规。”

牢不可破 牢:牢固。异常坚固,不可摧毁。也用在指人固执己见或保守旧习。

出处:唐·韩愈《平淮西碑》:“并为一谈,牢不可破。”

泥古不化 泥:拘泥,固执。拘泥于古代的成规或古人的说法而不知变通。

出处:《宋史·刘几传》:“儒者泥古,致详于形名度数间,而不知清浊轻重之用。”

泥古拘方 拘守成规、旧说而不知变通。

出处: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结构》:“恐以一定陈言,误泥古拘方之作者。”

食古如鲠 犹言食古不化。指对所学的古代知识理解得不深不透,不善于按现在的情况来运用,跟吃不东西不消化一样。

顽梗不化 形容非常顽固而不知变通。

出处:郭沫若《棠棣之花》第三幕第一场:“你往年同严仲子做过朋友,他的顽梗不化,你是明白的。”

顽固不化 化:改变。坚持错误,不肯改悔。

出处:梁信《从奴隶到将军》上集第六章:“说我顽固不化,为游击主义翻案;蔑视中央,搅乱军心等待。”

以古制今 按照古代的成规来处理当今的事务。

出处:《战国策·赵策二》:“谚曰:‘以书为御者,不尽于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于事之变。’”

因袭陈规 沿用老规章。因袭:继续使用。陈规:过时了的规章制度。

榆木圪垯 坚硬的榆树根。比喻思想顽固。

榆木疙瘩 坚硬的榆树根。比喻思想顽固。

出处:葛洛《卫生组长》:“***都是封建迷信脑袋,像榆木疙瘩一样,三斧子五斧子劈不开。”

榆木脑袋 比喻思想顽固。亦作“榆木脑壳”。

出处:谷峪《新事新办》:“你娘不是那榆木脑袋!娶亲不坐轿,这年头净这么办,俺也赞成。”

榆木脑壳 比喻思想顽固。同“榆木脑袋”。

出处:刘绍棠《柳伞》三:“‘大叔,谢谢您老人家!’黄金印淌下了热泪,‘您敲开了我脖腔子上这颗榆木脑壳。’”

渡河少年让我想起成语()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德行》

原文:

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曰:“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

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车不停轨,鸾不辍轭。诣黄叔度,乃弥日信宿。人问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

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后进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

李元礼尝叹荀淑、钟皓曰:“荀君清识难尚,钟君至德可师。”

陈太丘诣荀朗陵,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将车,季方持杖后从。长文尚小,载箸车中。既至,荀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余六龙下食。文若亦小,坐箸膝前。于时太史奏:“***东行。”

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华歆遇子弟甚整,虽闲室之内,严若朝典。陈元方兄弟恣柔爱之道,而二门之里,不失雍熙之轨焉。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王朗每以识度推华歆。歆蜡日,尝集子侄燕饮,王亦学之。有人向张华说此事,张曰:“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闇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

文王称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

王戎云:“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梁王、赵王,国之近属,贵重当时。裴令公岁请二国租钱数百万,以恤中表之贫者。或讥之曰:“何以乞物行惠?”裴曰:“损有余,补不足,天之道也。”

王戎云:“太保居在正始中,不在能言之流。及与之言,理中清远,将无以德掩其言!”

王安丰遭艰,至性过人。裴令往吊之,曰:“若使一恸果能伤人,浚冲必不免灭性之讥。”

王戎父浑有令名,官至凉州刺史。浑薨,所历九郡义故,怀其德惠,相率致赙数百万,戎悉不受。

刘道真尝为徒,扶风王骏以五百疋布赎之,既而用为从事中郎。当时以为美事。

王平子、胡毋彦国诸人,皆以任放为达,或有者。乐广笑曰:“名教中自有乐地,何为乃尔也!”

郗公值永嘉丧乱,在乡里甚穷馁。乡人以公名德,传共饴之。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生周翼二小儿往食。乡人曰:“各自饥困,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还吐与二儿。后并得存,同过江。郗公亡,翼为剡县,解职归,席苫于公灵床头,心丧终三年。

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同坐嗤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已,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祖光禄少孤贫,性至孝,常自为母炊爨作食。王平北闻其佳名,以两婢饷之,因取为中郎。有人戏之者曰:“奴价倍婢。”祖云:“百里奚亦何必轻于五羖之皮邪?”

周镇罢临川郡还都,未及上住,泊青溪渚。王丞相往看之。时夏月,暴雨卒至,舫至狭小,而又大漏,殆无复坐处。王曰:“胡威之清,何以过此!”即启用为吴兴郡。

邓攸始避难,于道中弃己子,全***。既过江,取一妾,甚宠爱。历年后讯其所由,妾具说是北人遭乱,忆父母姓名,乃攸之甥也。攸素有德业,言行无玷,闻之哀恨终身,遂不复畜妾。

王长豫为人谨顺,事亲尽色养之孝。丞相见长豫辄喜,见敬豫辄嗔。长豫与丞相语,恒以慎密为端。丞相还台,及行,未尝不送至车后。恒与曹夫人并当箱箧。长豫亡后,丞相还台,登车后,哭至台门。曹夫人作簏,封而不忍开。

桓常侍闻人道深公者,辄曰:“此公既有宿名,加先达知称,又与先人至交,不宜说之。”

庾公乘马有的卢,或语令卖去。庾云:“卖之必有买者,即当害其主。宁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

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谢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太傅时年七、八岁,箸青布裤,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欲放去邪?”遂遣之。

谢太傅绝重褚公,常称:“褚季野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

刘尹在郡,临终绵惙,闻阁下祠神鼓舞。正色曰:“莫得*祀!”外请杀车中牛祭神。真长答曰:“丘之祷久矣,勿复为烦。”

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君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

晋简文为抚军时,所坐床上尘不听拂,见鼠行迹,视以为佳。有参军见鼠白日行,以手板批杀之,抚军意色不说,门下起弹。教曰:“鼠被害,尚不能忘怀,今复以鼠损人,无乃不可乎?”

范宣年八岁,后园挑菜,误伤指,大啼。人问:“痛邪?”答曰:“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宣洁行廉约,韩豫章遗绢百匹,不受。减五十匹,复不受。如是减半,遂至一匹,既终不受。韩后与范同载,就车中裂二丈与范,云:“人宁可使妇无(巾军)邪?”范笑而受之。

王子敬病笃,道家上章应首过,问子敬“由来有何异同得失?”子敬云:“不觉有余事,惟忆与郗家离婚。”

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闲,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尔曹其存之!”

初桓南郡、杨广共说殷荆州,宜夺殷觊南蛮以自树。觊亦即晓其旨,尝因行散,率尔去下舍,便不复还。内外无预知者,意色萧然,远同斗生之无愠。时论以此多之。

王仆射在江州,为殷、桓所逐,奔窜豫章,存亡未测。王绥在都,既忧戚在貌,居处饮食,每事有降。时人谓为试守孝子。

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收殷将佐十许人,咨议罗企生亦在焉。桓素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若谢我,当释罪。”企生答曰:“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既出市,桓又遣人问欲何言?答曰:“昔晋文王杀嵇康,而嵇绍为晋忠臣。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桓亦如言宥之。桓先曾以一羔裘与企生母胡,胡时在豫章,企生问至,即日焚裘。

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孔仆射为孝武侍中,豫蒙眷接烈宗山陵。孔时为太常,形素羸瘦,著重服,竟日涕泗流涟,见者以为真孝子。

吴道助、附子兄弟,居在丹阳郡。后遭母童夫人艰,朝夕哭临。及思至,宾客吊省,号踊哀绝,路人为之落泪。韩康伯时为丹阳尹,母殷在郡,每闻二吴之哭,辄为凄恻。语康伯曰:“汝若为选官,当好料理此人。”康伯亦甚相知。韩后果为吏部尚书。大吴不免哀制,小吴遂大贵达。?

译文:

陈仲举的言论和行为是读书人的准则,是世人的模范。他初次做官,就有志刷新国家政治。出任豫章太守时,一到郡,就打听徐孺子的住处,想先去拜访他。主簿禀报说:“大家的意思是希望府君先进官署视事。”陈仲举说:“周武王刚战胜殷,就表彰商容,当时连休息也顾不上。我尊敬贤人,不先进官署,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周子居常说:“我过一段时间见不到黄叔度,庸俗贪婪的想法就又滋长起来了!”

郭林宗到了汝南郡,去拜访袁奉高,见面一会儿就走了;去拜访黄叔度,却留宿一两天。别人问他什么原因,他说:“叔度好比万顷的湖泊那样宽阔、深邃,不可能澄清,也不可能搅浑,他的气量又深又广,是很难测量的呀!”

李元礼风度出众,品性端庄,自视甚高,他要把在全国推行儒家礼教、辨明是非看成自己的责任。后辈读书人有能得到他教诲的,都自以为登上了龙门。

李元礼曾经赞叹荀淑和钟皓两人说:“荀君识见高明,人们很难超过他;钟君有最美好的德行,却是可以学习的。”

太丘县县长陈皇去拜访朗陵侯相荀淑,因为家贫、俭朴,没有仆役侍候,就让长子元方驾车送他,少子季方拿着手杖跟在车后。孙子长文年纪还小,就坐在车上。到了荀家,荀淑让叔慈迎接客人,让慈明劝酒,其馀六个儿子管上菜。孙子文若也还小,就坐在荀淑膝上。这时候太史启奏朝廷说:“有***往东去了。”

有位客人问陈季方:“令尊太丘长有哪些功勋和品德,因而在天下享有崇高的声望?”季方说:“我父亲好比生长在泰山一角的桂树;上有万丈高峰,下有深不可测的深渊;上受雨露浇灌,下受深泉滋润。在这种情况下,桂树怎么知道泰山有多高,深泉有多深呢!不知道有没有功德啊!”

陈元方的儿子陈长文,有杰出的才能,他和陈季方的儿子陈孝先各自论述自己父亲的事业和品德,两人争执不下,便去问祖父太丘长陈寔。陈寔说:“元方很难当哥哥,季方也很难当弟弟。”

荀巨伯到远处探望朋友的病,正好碰上外族强盗攻打郡城,朋友对巨怕说:“我这下活不成了,您可以走了!”巨伯说:“我远道来看您,您却叫我走;损害道义来求活命,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干的事吗!”强盗进了郡城,对巨伯说:“大军到了,全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样的男子汉,竟敢一个人留下来?”巨伯说:“朋友有病,我不忍心扔下他,宁愿我自己代朋友去死。”强盗听了互相议论说:“我们这些不讲道义的人,却侵入有道义的国家!”于是就把军队撤回去了,全城也因此得以保全。

华歆对待子弟很严肃,虽然是在家里,礼仪也像在朝廷上那样庄敬严肃。陈元方兄弟却是尽量实行和睦友爱的办法。但是两个家庭内部,都没有失掉和睦安乐的治家准则。

管宁和华歆一同在菜园里刨地种菜,看见地上有一小片金子,管宁不理会,举锄锄去,跟锄掉瓦块石头一样,华歆却把金子捡起来再扔出去。还有一次,两人同坐在一张坐席上读书,有达官贵人坐车从门口经过,管宁照旧读书,华歆却放下书本跑出去看。管宁就割开席子,分开座位,说道:“你不是我的朋友。”

王朗常常在识见和气度方面推崇华歆。华歆曾经在蜡祭那天把子侄聚到一起宴饮,王朗也学他的做法。有人向张华说到这事,张华说:“王朗学华歆,都是学些表面的东西,因此距离华歆越来越远。”

华歆、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他们的船,华歆马上对这一要求表示为难。王朗说:“好在船还宽,为什么不行呢?”后来强盗追来了,王朗就想甩掉那个搭船人。华歆说:“我当初犹豫,就是为的这一点呀。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迫就抛弃他呢!”便仍旧带着并帮助他。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和王朗的优劣。

王祥侍奉后母朱夫人非常小心。他家有一棵李树,结的李子特别好,后母一直派他看管着。有时风雨忽然来临,王祥就抱着树哭泣。有一次,王祥在另一张床上睡觉,后母亲自去暗杀他;正好碰上王祥起夜出去了,只砍着空被子。王祥回来后,知道后母为这事遗憾不止,便跪在后母面前请求处死自己。后母因此受到感动而醒悟过来,从此就当亲生儿子那样爱他。

晋文王称赞阮嗣宗是最谨慎的,每逢和他谈话,他的言辞都很奥妙深远,未曾评论过别人的短长。

王戎说:“和嵇康相处二十年,未曾看见过他有喜怒的表情。”

王戎和和峤同时丧母,都因为尽孝得到赞扬。王戎骨瘦如柴,和峤哀痛哭泣,礼仪周到。晋武帝对刘仲雄说道:“你经常去探望王戎、和峤吗?听说和峤过于悲痛,超出了礼法常规,真令人担忧。”仲雄说:“和峤虽然礼仪周到,精神状态没有受到损伤;王戎虽然礼仪不周,可是伤心过度,伤了身体,骨瘦如柴。臣认为和峤是生孝,王戎是死孝。陛下不应为和峤担扰,而应该为王戎担忧。”

梁王和赵王是皇帝的近亲,贵极一时。中书令裴楷请求他们两个封国每年拨出赋税钱几百万来周济皇亲国戚中那些贫穷的人。有人指责他说:“为什么向人讨钱来做好事?”裴楷说:“破费有馀的来补助欠缺的,这是天理。”

王戎说:“太保处在正始年代,不属于擅长清谈的那一类人。等到和他谈论起来,原来义理清新深远。他不以能言见称,恐怕是崇高的德行掩盖了他的善谈吧!”

安丰侯王濬冲在服丧期间,哀毁之情超过一般人。中书令裴楷去吊唁后,说道:“如果一次极度的悲哀真能伤害人的身体,那么濬冲一定免不了会被指责为不要命。”

王戎的父亲王浑,很有名望,官职做到凉州刺史。王浑死后,他在各州郡做官时的随从和旧部下,怀念他的恩惠,相继凑了几百万钱送给王戎做丧葬费,王戎一概不收。

刘道真原来是个罚服劳役的罪犯,扶风王司马骏用五百匹布来替他赎罪;不久又任用他做从事中郎。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值得称颂的事。

王平子、胡毋彦国等人都以放荡不羁为旷达,有时还有人赤身露体。乐广笑着说:“名教中自有令人快意的境地,为什么偏要这样做呢!”

郗公(郗鉴)在永嘉丧乱时,避居乡下,很穷困,甚至要挨饿。乡里人尊敬郗公的名望德行,就轮流给他做饭吃。郗公带着侄子郗迈和外甥周翼一起去吃饭。乡里人叹道:大家都饥饿困乏,因为您的贤德,所以我们要共同帮助您,如果再加上两个孩子,恐怕就不能一同养活了。从此郗公就一个人去吃饭,把饭含在两颊旁,回来后吐给俩孩子吃。两个孩子活了下来,一同南渡过江。郗公去世时,周翼任剡县令,他辞职回家,在郗公灵床前铺了草垫,为郗公守丧,一共三年。

顾荣在洛阳的时候,一次应邀赴宴,发现上菜的人有想吃烤肉的神情,就把自己那一份让给了他。同座的人都笑话顾荣,顾荣说:“哪有成天端着烤肉而不知肉味这种道理呢!”后来遇上战乱过江避难,每逢遇到危急,常常有一个人在身边护卫自己。便问他为什么这样,原来就是得到烤肉的那个人。

光禄大夫祖纳少年时死了父亲,家境贫寒,他生性最孝顺,经常亲自给母亲做饭。平北将军王义听到他的好名声,就把两个婢女送给他,并任用他做中郎。有人跟他开玩笑说:“奴仆的身价比婢女多一倍。”祖纳说:“百里奚又何尝比五张羊皮轻贱呢!”

周镇从临川郡解任坐船回到京都,还来不及上岸,船停在青溪渚。丞相王导去看望他。当时正是夏天,突然下起暴雨来,船很狭窄,而且雨漏得厉害,几乎没有可坐的地方。王导说:“胡威的清廉,哪里能超过这种情况呢!”立刻起用他做吴兴郡太守。

当初邓攸躲避永嘉之乱,逃难江南,在半路上扔下了自己的儿子,保全了弟弟的儿子。过江以后,娶了一个妾,非常宠爱。一年以后,询问她的身世,她便详细诉说自己是北方人,遭逢战乱,逃难来的;回忆起父母的姓名,原来她竟是邓攸的外甥女。邓攸一向德行高洁,事业有成就,言谈举止都没有污点,听了这件事,伤心悔恨了一辈子,从此便不再娶妾。

王长豫为人谨慎和顺,侍奉父母神色愉悦,克尽孝道。丞相王导看见长豫就高兴,看见敬豫就生气。长豫和王导谈话,总是以谨慎细密为本。王导要去尚书省,临走,长豫总是送他上车。长豫常常替母亲曹夫人收拾箱笼衣物。长豫死后,王导到尚书省去,上车后,一路哭到官署门口;曹夫人收拾箱笼,一直把长豫收拾过的封好,不忍心再打开

散骑常侍桓彝听到有人谈论竺法深,就说:“此公素来有名望,而且受到前辈贤达的赏识、赞扬,又和先父是最好的朋友,不该谈论他。”

庾亮驾车的马中有一匹的卢马,有人告诉他,叫他把马卖掉。庾亮说:“卖它,必定有买主,那就还要害那个买主,怎么可以因为对自己不利就转嫁给别人呢!从前孙叔敖打死两头蛇,以保护后面来的人,这件事是古时候人们乐于称道的。我学习他,不也是很旷达的吗!”

光禄大夫阮裕在剡县的时候,曾经有过一辆很好的车,不管谁向他借车,没有不借的。有个人要葬母亲,心想借车,可是不敢开口。阮裕后来听说这件事,叹息说:“我有车,可是让别人不敢借,还要车子做什么呢!”就把车子烧了。

谢奕做判县县令的时候,有一个老头儿犯了法,谢奕就拿醇酒罚他喝,以至醉得很厉害,却还不停罚。谢安当时只有七八岁,穿一条蓝布裤,在他哥哥膝上坐着,劝告说:“哥哥,老人家多么可怜,怎么可以做这种事!”谢奕脸色立刻缓和下来,说道:“你要把他放走吗?”于是就把那个老人打发走了。

太傅谢安非常敬重褚季野,曾经称颂说:“褚季野虽然口里不说,可是心里明白是非,正像一年四季的气象那样,样样都有。”

丹阳尹刘真长在任内,临终奄奄一息之时,听见供神佛的阁下正在击鼓、舞蹈,举行祭祀,就神色严肃地说:“不得滥行祭祀!”属员请求杀掉驾车的牛来祭神,刘真长回答说:“我早就祷告过了,不要再做烦扰人的事!”

晋简文帝还在任抚军将军的时候,他坐床上的灰尘不让擦去,见到老鼠在上面走过的脚印,认为很好看。有个参军看见老鼠白天走出来,就拿手板把老鼠打死,抚军为这很不高兴。他的门客站起来批评,劝告他说:“老鼠给打死了,尚且不能忘怀;现在又为了一只老鼠去损伤人,恐怕不行吧?”

谢安的夫人教导儿子时,追问太傅谢安:“怎么从来没有见您教导过儿子?”谢安回答说:“我经常以自身言行教导儿子。”

晋简文帝还在任抚军将军的时候,他坐床上的灰尘不让擦去,见到老鼠在上面走过的脚印,认为很好看。有个参军看见老鼠白天走出来,就拿手板把老鼠打死,抚军为这很不高兴。他的门客站起来批评,劝告他说:“老鼠给打死了,尚且不能忘怀;现在又为了一只老鼠去损伤人,恐怕不行吧?”

范宣八岁那年,有一次在后园挖菜,无意中伤了手指。就大哭起来。别人问道:“很痛吗?”他回答说:“不是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因此才哭呢。”范宣品行高洁,为人清廉俭省,有一次。豫章太守韩康伯送给他一百匹绢,他不肯收下;减到五十匹,还是不接受;这样一路减半,终于减至一匹,他到底还是不肯接受。后来韩康伯邀范宣一起坐车,在车上撕了两丈绢给范宣,说:“一个人难道可以让老婆没有裤子穿吗?”范宣才笑着把绢收下了。

王子敬病重,请道家主持上表文祷告,本人应该坦白过错,道家问子敬一向有什么异常和过错。子敬说:“想不起有别的事,只记得和郗家离过婚。”

殷仲堪就注荆州刺史以后,正遇上水灾歉收,吃饭通常只用五碗盘,除外没有其他荤菜;饭粒掉在盘里或坐席上,马上捡起来吃了。这样做,虽然是想给大家做个好榜样,也是因为他的本性质朴。他常常告诫子侄们说:“不要因为我担任一个州的长官,就认为我把平素的生活习惯抛弃了,现在我的这种习惯并没有变。贫穷是读书人的常态,怎么能做了官就丢掉做人的根本呢!你们要记住我的话!”

当初,南郡公桓玄和杨广一起去劝说荆州刺史殷仲堪,认为他应该夺取殷觊主管的南蛮地区来建立自己的权力。殷觊也马上明白了他们的意图。一次趁着行散,随随便便地离开了家,便不再回来,里里外外没有人事先知道。他神态悠闲,和古时候的楚国令尹子文一样没有怨恨。当时的舆论界就因为这事赞扬他。

仆射王愉任江州刺史时,被殷仲堪、桓玄起兵驱逐,逃亡到了豫章,生死未知。他的儿子王绥在京都,听到消息,便面容优愁,起居饮食,每一事都有所降低。当时的人把他称为试守孝子。

南郡公桓玄打败荆州刺史殷仲堪以后,逮捕了殷仲堪的将佐十来人,咨议参军罗企生也在里面。桓玄向来待企生很好,当他打算杀掉一些人的时候,先派人去告诉企生说:“如果向我认罪,一定免你一死。”企生回答说:“我是殷荆州的官吏,现在荆州逃亡,生死不明,我有什么脸向桓公谢罪!”绑赴刑场以后,桓玄又差人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说。企生答道:“过去晋文王杀了嵇康,可是他儿子嵇绍却做了晋室的忠臣;因此我想请桓公留下我一个弟弟来奉养老母亲。”桓玄也就按他的要求饶恕了他弟弟。桓玄原先曾经送给罗企生母亲胡氏一领羔皮袍子;这时胡氏在豫章,当企生被害的消息传来时,当天就把那领皮袍子烧了。

王恭从会稽回来后,王大去看望他。看见他坐着一张六尺长的竹席子,便对王恭说:“你从东边回来,自然会有这种东西,可以拿一张给我。”王恭没有说什么。王大走后,王恭就拿起所坐的那张竹席送给王大。自己既没有多余的竹席,就坐在草席子上。后来王大听说这件事,很吃惊,对王恭说:“我原来以为你有多余的,所以问你要呢,”王恭回答说:“你不了解我,我为人处世,没有多余的东西。”

吴郡人陈遗,在家里非常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遗在郡里做主簿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家,就带给母亲。后来遇上孙恩贼兵侵入吴郡,内史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打败了,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没有吃的,多数人饿死了,唯独陈遗靠锅巴活了下来。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对他纯厚的孝心的报应。

仆射孔安国任晋孝武帝的侍中,幸福地得到孝武帝的恩宠礼遇。孝武帝死,当时孔安国任太常,他的身体一向瘦弱,穿着重孝服,一天到晚眼泪鼻涕不断,看见他的人都认为他是真正的孝子。

吴道助和吴附子兄弟俩住在丹阳郡官署的后面。遇上母亲童夫人逝世,他们在早晚哭吊以及思念深切、宾客来吊唁时,都顿足号哭,哀恸欲绝,过路的人也因此落泪。当时韩康伯任丹阳尹,母亲殷氏住在郡府中,每逢听到吴家兄弟俩的哭声,总是深为哀伤。她对康伯说:“你如果做了选官,应该妥善照顾这两个人。”韩康伯也和他们结成知己。后来韩康伯果然出任吏部尚书。这时大吴已经死了,小吴终于做了大官,非常显贵。

关于灵活应变的诗句

傲头傲脑 形容倔强、桀骜不驯的样子。

出处:《儒林外史》第二七回:“现今之小厮傲头傲脑,也要娶个辣燥些的媳妇来制着他才好。”

不可理喻 喻:开导,晓喻。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或固执。

出处: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褐盖》:“此辈不可理喻,亦不足深诘也。”

不劣方头 劣:不好;方头:俗指不通时宜为方头。不以不通时宜为不好。形容人性格倔强、顽固。

出处:元·关汉卿《钱大尹智勘绯衣梦》第四折:“俺这里有个裴炎,好生方头不劣。”

方头不劣 方头:俗指不通时宜;不劣:倔强不驯顺。形容人性格倔强、顽固。

出处:元·关汉卿《钱大尹智勘绯衣梦》第四折:“俺这里有个裴炎,好生方头不劣。”

方头不律 形容人性格倔强、顽固。同“方头不劣”。

刚愎自用 愎:任性;刚愎:强硬回执;自用:自以为是。十分固执自信,不考虑别人的意见。

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其佐先谷,刚愎不仁,未肯用命。”《尚书·仲虺之诰》:“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刚戾自用 十分固执自信,不考虑别人的意见。同“刚愎自用”。

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

梗顽不化 指十分顽固,无法感化。

出处:《续儿女英雄传》第一回:“目下山东有名绿茶,可知道他们形状否;内中可有能劝化改行的,还有梗顽不化,本事十分利害的否?要一一请教。”

孤行己见 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固执地照自己的意见行事。

出处:***《论联合***》:“过去和现在都有这样的人,企图孤行己见,不尊重我们的意见,但是结果都不通。”

孤行己意 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固执地照自己的意见行事。

出处:鲁迅《集外集·记“杨树达”君的袭来》:“我想,原来是一个孤行己意,随随便便的青年,怪不得他模样如此傲慢。”

固执成见 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同“固执己见”。

出处:茅盾《子夜》九:“如果荪甫一定要固执成见,那就拉倒。”

怙顽不悛 犹言顽固不化。坚持错误,不肯改悔。

出处:《明史·广西土司传二·思明》:“帝曰:‘蛮人怙顽不悛,终必取祸,姑待之。’”

胶柱鼓瑟 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动,就无法调弦。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桀敖不驯 凶悍倔强,傲慢不顺从。同“桀骜不逊”。

出处:茅盾《追求》:“学生们侮辱师长,如此桀敖不驯,即使现在不入‘西歪’,将来要做‘西歪’也是难免的。”

桀傲不恭 凶悍倔强,傲慢不顺从。同“桀骜不逊”。

出处:《二程遗书》附录《门人朋友叙述并序》:“人有不及,开导诱掖,惟恐其不至。故虽桀傲不恭,见先生,莫不感悦而化服。”

桀傲不驯 凶悍倔强,傲慢不顺从。同“桀骜不逊”。

出处:储安平《在塔里木河的下游》:“就在这蜿蜒的沙山脚下,流着来自千里以外,历史上久享盛名的这条旷达、豪壮的、同时也是桀傲不驯的塔里木河。”

桀骜不恭 凶悍倔强,傲慢不顺从。同“桀骜不逊”。

出处:《东周列国志》第六七回:“围乃共王之庶子,年齿最长,为人桀骜不恭,耻居人下,恃其才器,阴畜不臣之志。”

桀骜不逊 凶悍倔强,傲慢不顺从。

出处:宋·陈亮《酌古论·先主》:“臣恐既解之后,胜者张势,败者阻险,桀骜不逊,以拒陛下。”

桀骜难驯 指凶悍倔强,难以驯服。

出处:《清史稿·土司传六·甘肃》:“故土官易制,绝不类蜀黔诸土司桀骜难驯也。”

倔强倨傲 倔强:执拗;倨傲:傲慢。执拗而又傲慢。

出处:汉·桓宽《盐铁论·论功》:“倔强而倨敖,自称老夫。”

橛守成规 拘守已有的规章制度。

出处:黄人《(清文汇)序》:“然则操斯文进退去取之枋者,其犹横分区域,橛守成规。”

硁硁之愚 硁硁:浅陋而又固执的样子。坚持自己看法的谦词。

出处:《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

牢不可破 牢:牢固。异常坚固,不可摧毁。也用在指人固执己见或保守旧习。

出处:唐·韩愈《平淮西碑》:“并为一谈,牢不可破。”

泥古不化 泥:拘泥,固执。拘泥于古代的成规或古人的说法而不知变通。

出处:《宋史·刘几传》:“儒者泥古,致详于形名度数间,而不知清浊轻重之用。”

泥古拘方 拘守成规、旧说而不知变通。

出处: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结构》:“恐以一定陈言,误泥古拘方之作者。”

强嘴拗舌 说话倔强的样子。

出处:周立波《山乡巨变》下十一:“谢庆元倒了威了,但还是强嘴拗舌:‘我家里的事,要你们管吗?’”

食古如鲠 犹言食古不化。指对所学的古代知识理解得不深不透,不善于按现在的情况来运用,跟吃不东西不消化一样。

守经达权 经:正道,原则;权:权宜,变通。形容坚持原则而能变通、不固执。

出处:《汉书·贡禹传》:“守经据古,不阿当世。”《宋史·洪迈传》:“不谓书生能临事达权。”

随圆就方 处事顺应形势和情况的变化;待人随和而不固执。同“随方就圆”。

顽梗不化 形容非常顽固而不知变通。

出处:郭沫若《棠棣之花》第三幕第一场:“你往年同严仲子做过朋友,他的顽梗不化,你是明白的。”

顽固不化 化:改变。坚持错误,不肯改悔。

出处:梁信《从奴隶到将军》上集第六章:“说我顽固不化,为游击主义翻案;蔑视中央,搅乱军心等待。”

以古制今 按照古代的成规来处理当今的事务。

出处:《战国策·赵策二》:“谚曰:‘以书为御者,不尽于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于事之变。’”

榆木圪垯 坚硬的榆树根。比喻思想顽固。

榆木疙瘩 坚硬的榆树根。比喻思想顽固。

出处:葛洛《卫生组长》:“***都是封建迷信脑袋,像榆木疙瘩一样,三斧子五斧子劈不开。”

榆木脑袋 比喻思想顽固。亦作“榆木脑壳”。

出处:谷峪《新事新办》:“你娘不是那榆木脑袋!娶亲不坐轿,这年头净这么办,俺也赞成。”

榆木脑壳 比喻思想顽固。同“榆木脑袋”。

出处:刘绍棠《柳伞》三:“‘大叔,谢谢您老人家!’黄金印淌下了热泪,‘您敲开了我脖腔子上这颗榆木脑壳。’”

知雄守雌 雄:雄强;雌:雌伏,不倔强。弃刚守柔。比喻与人无争。

出处:《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奚。”

执而不化 指固执己见,不知变通。

出处:《庄子·人世间》:“将执而不化,外合而内不訾,其庸讵可乎?”

执迷不悟 执:固执,坚持;迷:迷惑;悟:觉悟。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出处:唐·姚思廉《梁书·武帝纪》:“若执迷不悟,距逆王师,大军一临,刑兹罔郝,所谓火烈高原,芝兰同泯。”

姿意妄为 任意胡作非为,常指极端地固执己见和偏爱自己的习惯,常含有一种几乎难以抑制的反复无常的意味。

出处:***《陕甘宁边区***、第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布告》:“察其原因,不外有少数顽固分子,不顾民族国家利益,姿意妄为。”

坐地自划 就地不动,自定范围。比喻固执一端,排斥其他。

出处:郭沫若《文艺论集·新旧与文白之争》:“凡是文言的作品都一概视为陈腐观念,也是坐地自划。”

科学精神的成语

1.求有关变通的素材3则名言3句

1.陆羽懂得变通,弃佛从文,终成大器.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2.司马光懂得变通,警枕励志,成为文豪.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3.陈平忍懂得变通,不计前嫌,成就霸业.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动物的:美国威克教授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把一些蜜蜂和苍蝇同时放进一只平放的玻璃瓶里,使瓶底对着光亮处,瓶口对着暗处.结果,那些蜜蜂拼命地朝着光亮处挣扎,最终气力衰竭而死,而乱窜的苍蝇竟都溜出细口瓶颈逃生.这一实验告诉我们: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有时我们需要的不是朝着既定方向的执著努力,而是在随机应变中寻找求生的路;不是对规则的遵循,而是对规则的突破.我们不能否认执著对人生的推动作用,但也应看到,在一个经常变化的世界里,灵活机动的行动比有序的衰亡好得多.名言:肖伯纳说 “明智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而不明智的人只会坚持要世界适应自己. (适应 变通)莎士比亚说:“别让你的思想变成你的囚徒.(变通思想)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学会变通,莫让已知的东西毁了自己)有一些个人的建议,其实很多名言警句,都不是一个方面的.很多名人都是有多种优良品格的,所以,注重多方面挖掘,名言与素材就不是问题了~。

2.形容灵活而不可捉摸的词语

形容“灵活而不可捉摸”的词语及其释义有:

1、神秘莫测:非常神秘,不可推测。常用来形容一些不可理解的事物或现象。

2、变化多端:形容变化极多。也指变化很大 。

3、随机应变:指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

4、通权达变:通权达变,通、达:通晓,懂得;权、变:权宜,变通。比喻做事不拘泥旧法,懂得随机应变。

5、静观其变:看着事情的发展,根据发展的不同情况***取不同的措施。

3.形容灵活的词语有哪些

百样玲珑:玲珑:灵活敏捷。各方面都表现的灵活敏捷。

笨手笨脚:形容动作不灵活。

变化无方:方:方向。善于变化而没有固定的方向和程式。形容变化灵活,捉摸不定。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指根据具体情况,***取灵活的对付办法。

兵来将敌,水来土堰:指根据具体情况,***取灵活的对付办法。

兵来将迎,水来土堰:指根据具体情况,***取灵活的对付办法。

不识去就:识:懂得。去就:指去留或进退。不知道见机行事,灵活处理。

乘机应变:随着时机或情况而变化。形容灵活机敏。

迟眉钝眼:指眼神呆滞,不灵活。

聪明伶俐:聪明:智力发达,天资高。伶俐:灵活、乖巧。形容小孩头脑机灵,活泼且乖巧。

呆头呆脑:呆:呆板,不灵活。形容思想、行动迟钝笨拙。

敌变我变:敌方情况发生了变化,我方对策也要随之作相应变化。形容机动灵活,随机应变。

法有定论,兵无常形:法:兵法;论:论断;形:方法。兵法上虽有确定的论断,然而用兵作战却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比喻做事要根据实际***取灵活的措施。

方便之门:方便:本佛家语,指灵活对待。原是佛教指引人入教的门径,后指给人方便的门路。

飞龙舞凤:原形容山势的蜿蜒雄壮。后也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

凤舞龙飞: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

干净利落:利落:灵活敏捷,也指整齐,有条理。形容没有多余的东西。令人爽心悦目。也形容动作熟练、敏捷准确。

顾盼自如:顾盼:左顾右盼;自如: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很灵活左顾右盼。

规行矩步:规、矩:圆规和角尺,引伸为准则;步:用脚走。指严格按照规矩办事,毫不苟且。也指办事死板,不灵活。

规行矩止:规、矩:圆规和角尺,引伸为准则。指严格按照规矩办事,毫不苟且。也指办事死板,不灵活。

活学活用:指灵活学习,善于运用。

4.《山谷中的谜底》中旅行者得到的启示可用什么名句和成语来 代替

本文通过讲述揭开山谷中的谜底和生长在山谷中山谷中的雪松在大雪中积、弯、落、弹的过程,告诉我们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遇事要懂得灵活的变通。

关于灵活应变的名言:

来自 大科学 团队

●一巧胜百力

●人巧夺天工

●一巧破千斤

●一遍功夫一遍巧

●笔勤能使手快,多练能使手巧

●工多艺熟,熟能生巧

●巧嘴能当银子使

●桥倒压不死鲜鱼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巧手难使两银针

●机智是随着智慧而来的(非洲)

●机智的主要用处是教我们与没有它的人相处得很好(爱默生)

●由你奸似鬼,吃了老娘洗脚水

●他的机智,用在论战中,轻柔而又犀利,从心脏里抽出来,刀

刃上决不会沾上一点血迹(托·穆尔)

●真正的机智从来不使我们发笑(爱默生)

●富于机智的人,其记性一定不佳(斯威夫特)

●不能发挥的机智是一种疾病(罗伯特·伯特)

●如果你追踪机智,结果却会抓住愚蠢(孟德斯鸠)

●机智是一种光彩夺目的东西,每个人都赞美它,大多数人都立志得到它,所有的人都怕它,但是几乎没有人爱它,除了他们本身的机智(切斯特菲尔德)

●病万变,药也应万变

●见风使舵,就水弯船

●看风使舵,顺水推舟

●打鱼看浪头,行船看风头

●见风使舵

●上山弯腰,过河脱鞋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智圆行方

●以不变应万变

●动静屈伸,唯变所适(三国·王弼)

●东西是死的,人可是活的

●活人还能给尿憋死

●山不转水转

●船到弯处得转舵

●有了圆里方,百事好商量

●若依佛法,冷水莫呷

●去年的日历,今年翻不得

●以书为御者,不尽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事之变

●变者,法之至也(明·魏禧)

●既有师法,又有变通(宋·刘道醇)

●变则通,通则存,存则强(清·唐才常)

●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之外(宋·吕本中)

●不入于法,则散乱无纪;不出于法,则拘迂王而以尽文章之变(清·魏际瑞)

●守法度,有高出法度外之眼光;循法度,有超出法度外之道力 (清·林纾)

●凡事有经必有权,有法必有化(清·王概)

●取其法度,兼以巧思(唐·裴孝源)

●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清·李渔)

●惟变所出,万变不从(宋·吕本中)

《孙权劝学》的翻译和原文和作者,答的好有财富悬赏!!!!!

 关于科学精神的成语集锦:

 不畏艰难、勇于攀登、无私奉献、默默无闻

 实事求是、一丝不苟、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精益求精、刻苦钻研、孜孜不倦。

 关于科学精神的成语:

 皇天不负有心人:上天不会辜负有恒心的人。

 吕端大事不糊涂:喻指办事坚持原则。亦指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

 出处:《宋史?吕端传》:?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佛家语,比喻道行、造诣虽深,仍需修炼提高。比喻虽已达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满足,还要进一步努力。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师示一偈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三日打鱼,两日晒网:比喻对学习、工作没有恒心,经常中断,不能长期坚持。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因此也***说来上学,不过是三日打鱼,两日晒网,白送些束修礼物与贾代儒。?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比喻对学习、工作没有恒心,经常中断,不能长期坚持。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付出一份劳力就得一分收益。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指只要有志向,有毅力,没有什么办不到的事情。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谚语。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

 出处: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世传李白读书象耳山中,学业未成,即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载一抱素:指坚持一种信仰,固守素志。

 出处:王旡生《中国三大***家论赞》:?珞珞雪芹,载一抱素。八斗奇才,千秋名著。?

 再接再历:用以指继续努力,坚持不懈。同?再接再砺?。

 再接再厉:接:接战;厉:磨快,引伸为奋勉,努力。指公鸡相斗,每次交锋以前先磨一下嘴。比喻继续努力,再加一把劲。

 出处:唐?韩愈《斗鸡联句》:?一喷一醒然,再接再厉乃。?

 再接再砺:接:交战;砺:磨砺。原谓鸡再磨嘴,然后再相斗。后用以指继续努力,坚持不懈。

 出处:唐?韩愈、孟郊《斗鸡联句》:?一喷一醒然,再接再砺乃。?

 贼心不死:不放弃坏念头,而继续做下去。

 招架不住:招架:抵挡。抵挡不了或没有力量再支持下去。

 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四十八回:?姚天君招架不住,掩一锏,望阵内便走。?

 执迷不误:形容坚持而不觉悟。

 执迷不悟:执:固执,坚持;迷:迷惑;悟:觉悟。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出处:唐?姚思廉《梁书?武帝纪》:?若执迷不悟,距逆王师,大军一临,刑兹罔郝,所谓火烈高原,芝兰同泯。?

 执意不从:执:坚持;意:意见;从:依从。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依从别人的意见。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你若执意不从,惹他性起,一时翻过脸来,骂一顿,打一顿,你待走上天去。?

 自强不息:自强:自己努力向上;息:停止。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

 出处:《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大事不糊涂:指在有关政治的是非问题上能坚持原则,态度鲜明。

 出处:《宋史?吕端传》:?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铁棒磨成针:比喻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同?铁杵磨成针?。

 出处:清?颐琐《黄绣球》第十章:?拼着些坚忍工夫,做到铁棒磨成针的地位,看似发达的迟,实在收效最速。?

 铁杵磨成针: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将铁棒磨成细针。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出处: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有始有终:有开头也有收尾。指做事能坚持到底。

 出处:《论语?子张》:?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魏书?袁翻传》:?伏愿天地成造,有始有终,矜臣疲病,乞臣骸骨。?

 有始有卒:指做事能贯彻始终,坚持到底。

 出处:《论语?子张》:?有始有卒者,其唯圣人乎?

 有头有尾:有开头,有结尾。指做事能坚持到底。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十二回:?却才说不了,他便是真大丈夫,有头有尾,有始有终,我如今只等病好时,便去投奔他。?

 有志竟成:竟:终于。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终究会成功。

 出处:《后汉书?耿弇传》:?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出处:《列子?汤问》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榆木圪垯:坚硬的榆树根。比喻思想顽固。

 榆木疙瘩:坚硬的榆树根。比喻思想顽固。

 出处:葛洛《卫生组长》:?***都是封建迷信脑袋,像榆木疙瘩一样,三斧子五斧子劈不开。?

 榆木脑袋:比喻思想顽固。亦作?榆木脑壳?。

 出处:谷峪《新事新办》:?你娘不是那榆木脑袋!娶亲不坐轿,这年头净这么办,俺也赞成。?

 榆木脑壳:比喻思想顽固。同?榆木脑袋?。

 出处:刘绍棠《柳伞》三:?大叔,谢谢您老人家!?黄金印淌下了热泪,?您敲开了我脖腔子上这颗榆木脑壳。?

 允执其中:允:诚信;执:持;其:代词,那个;中:不偏不倚。真诚地坚持中庸之道。比喻真正做到恰到好处。

 出处:《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论语?尧曰》:?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

 遂迷不窹:执迷不悟;坚持错误而不觉悟。亦作?遂迷忘反?。

 出处:唐元稹《招讨镇州制》:?如王廷凑遂迷不窹,诸道宜便进军,以时翦灭。?

 遂迷忘反:执迷不悟;坚持错误而不觉悟。同?遂迷不寤?。

 铁杵成针: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出处:明?郑之珍《目连救母?四?刘氏斋尼》:?好似铁杵磨针,心坚杵有成针日。?

 顽梗不化:形容非常顽固而不知变通。

 出处:郭沫若《棠棣之花》第三幕第一场:?你往年同严仲子做过朋友,他的顽梗不化,你是明白的.。?

 顽固不化:化:改变。坚持错误,不肯改悔。

 出处:梁信《从奴隶到将军》上集第六章:?说我顽固不化,为游击主义翻案;蔑视中央,搅乱军心等待。?

 为恶不悛: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隙穴之窥:比喻执着地努力,最后达到目的。

 出处:清?龚自珍《太仓王中堂奏疏书后》:?掞区区抱蝼蚁之忠,逞隙穴之窥,于康熙五十六年、五十九年、六十年,奏请册立皇太子,疏前后十余上。?

 心回意转:心、意:心思;回、转:掉转。改变想法,不再坚持过去的意见。

 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训门人?五》:?且人一日间,此心是起多少私意,起多少计较,都不会略略回心转意去看。?

 心坚石穿:意志坚决,能将石头穿透。比喻只要意志坚定,事情就能成功。

 出处:宋?江邻几《杂志》引封特卿《离别难》诗:?佛许众生愿,心坚石也穿。?宋?王懋《野客丛书》卷二十八:?世言:?心坚石也穿。?

 咬定牙根:忍受痛苦而坚持到底,或意志坚定不移。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六回:?李逵浑身脱剥,咬定牙根,手双斧,从城濠里飞杀过来。?

 一口咬定:一口咬住不放。比喻坚持一个廉洁,再不改口。

 出处: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十回:?先把住持僧慧修,严行审讯,问他将李国斌藏在何处,慧修一口咬定不认得李国斌。?

 以古制今:按照古代的成规来处理当今的事务。

 出处:《战国策?赵策二》:?谚曰:?以书为御者,不尽于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于事之变。?

 意转心回:心、意:心思;回、转:掉转。改变想法,不再坚持过去的意见。

 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训门人?五》:?且人一日间,此心是起多少私意,起多少计较,都不会略略回心转意去看。?

 关于科学精神的谚语:

 1.刀在石上磨,人在世上练。

 2.铁要打,人要练。

 3.老天不负勤苦人。

 4.艺高人胆大。

 5.身经百战,浑身是胆。

 6.钢不压不成材。

 7.有苦干的精神,事情便成功了一半。

 8.雨淋青松松更青,雪打红梅梅更红。

 9.不经风雨不成材,不经高温不成钢。

 10.铁是打出来的,马是骑出来的。

 11.夜越黑珍珠越亮,天越冷梅花越香。

 12.能力同肌肉一样,锻炼才能生长。

 13.好马要是三年不骑,会比驴子还笨。

 14.牡丹花好看,可没有菊花耐寒。

 1.有志者 事竟成。

 2.无志山压头,有志人搬山。

 3. 志在顶峰的人,不在半坡留连。

 4.理想是力量,意志是力量,知识是力量。

 5.没有松柏性,难得雪中青。

 6.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7.决心要成功的人,已成功了一半。

 8.鹰飞高空鸡守笼,两者理想各不同。

 9.鸟有翅膀,人有理想。

 10.有志飘洋过海,无志寸步难行。

 11.树怕烂根,人怕无志。

 12.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

 13.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4.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15.好儿女志在四方。

 16.没有意志的人,一切都感到困难;没有头脑的人,一切都感到简单。

 17.人若无志,纯铁无钢。

 18.没有铁锨挖洞难,没有志气进取难。

 19.不怕知浅,就怕志短。

 20.不怕百战失利,就怕灰心丧气。

 21.不怕人老,就怕心老。

 22.决心攀登高峰的人,总能找到道路。(亚洲谚语)

 23.没有目标的生活,就象没有舵的船。(英国谚语)

 24.人无志向,和迷途的盲人一样。(朝鲜谚语)

 25.聪明人把希望寄托在事业上,糊涂人把希望寄托在幻想上。(***谚语)

 26.宁可折断骨头,不可背弃信念。(蒙古谚语)

 27.通向崇高目标的道路,总是崎岖艰难的。(朝鲜谚语)

 28.摔倒七次,第八次站起来。(日本谚语)

 29.山高不算高,人登山顶比山高。(越南谚语)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Lǔ)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编辑本段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成为研究儒家经典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又有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到了鲁肃过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谈论问题时,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人离别三天,就应该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他,长兄认清事物太迟了吧!”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

编辑本段朗读节奏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编辑本段词语翻译

字词释义

1、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孙权,字仲谋,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建业(今江苏南京),国号吴,不久迁都武昌(今 湖北鄂城)。229年称帝。 3、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4、卿:古代君对臣或长辈对晚辈的爱称。 5、今:现在。 6、涂:同“途”。当途掌事: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掌事,掌管政事(异议:当涂:地名)。 7、辞:推托。 8、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9、孤:古时候王侯的自称。 10、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11、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2、但:只,仅。 13、涉猎:粗略地阅读 14、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15、乃:于是,就。 16、及:到了…的时候。 17、过:到;到达。 18、寻阳: 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 19、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20、非复:不再是。 21、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22、孰若:谁比的上;谁像(我)。孰:谁,若:比的上。 23、就:从事。 24、遂:于是,就。 25、士别三日:读书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少”(与常见的“多”的解释不同)。 26、何:为什么。 27、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阜阳)人 28、耳:表示限制,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29、始:开始。 30、与:和。 31、论议:谈论,商议。 32、大:非常,十分。 33、惊:惊奇。 34、今:现在。 35、者:用在时间词后面,无翻译。 36、复:再。 37、即:就。 38、拜:拜见。 39、待:等待。 40、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现在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 41、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即另眼相看。 刮目:擦擦眼睛。 42、更:重新。 43、邪(yé):通“耶”,语气词。 44、乎:啊。表感叹语气。 45、以:用。 46、见事:认清事物。 47、岂:难道。 48、当:应当。 49·、益:收获

通***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

一词多义

当: 但当涉猎(助动词,应当) 当涂掌事(动词:正) 见: 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古今异义词

辞:?古义:推脱。(蒙辞以军中多务) 今义:美好的词语。 治:古义:研究(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今义:治理 及:古义:到了……的时候。(及鲁肃过寻阳) 今义:以及。 过:古义:到。(及鲁肃过寻阳) 今义:经过。 更:古义: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今义:更加。 但:古义:只。(但当涉猎) 今义:转折连接词,但是。 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今义:学位名称。 往事:古义:历史(见往事耳) 今义:过去的事 大:古义:很(自以为大有所益) 今义: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 孤:古义: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我(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今义:独自,孤独 就:古义:靠近(蒙乃始就学) 今义:就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倒装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 即:蒙以军中多务辞。(介词结构后置) 反问句 孤岂欲卿之经为博士邪! 卿言多务,孰若孤?

编辑本段文章道理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 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近的人也要学习,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7) 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8)劝人要讲究策略。 9)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10)只要发奋学习,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11)与《伤仲永》相比,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编辑本段本文成语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士别三日。 吴下阿蒙,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编辑本段人教版教学参考

整体把握

本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本文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与《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文字相比,本文仅区区11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吕蒙的进步之大,孙权的循循善诱,鲁肃的英雄惜英雄,三位一体,足显作者的文笔功架之深厚。

问题研究

1.本文是怎样以对话表现人物的?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并且,他还很爱才。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练习说明

一、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二、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所表示的语气。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课文中的几个语气词所表示的语气。文言文中的语气词有重要的表情达意作用,并且数量多,用法灵活,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要注意随时积累。文言语气词的用法,要通过朗读来体会。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示限制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4.“大惊”一词从侧面反映了什么? “大惊”一词侧面反映了“怎样学”的问题。.

编辑本段人物形象

孙权作为江东的统治者,成熟稳重,对部下循循善诱 、耐心劝导,同时很关心下属,有王者风范的吕蒙作为江东四大将之一,(周瑜 鲁肃 吕蒙 陆逊)知错能改,有着豪爽的军人本性,谦虚好学,长进快。鲁肃为人真诚,是孙权最器重的谋士,善交有才者,敬才爱才。

编辑本段相关资料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有考异、目录各30卷,约300多万字。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19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给君王,先辈的错误为借鉴,不再犯相同的错误,所以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帮助编撰者有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记载了从战国时期到五代十国时期共1362年间的史事。 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也做了一些工作。 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诗事。

关于作者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初字公实,更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司马池之子汉族,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籍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关于孙权

吴大帝孙权(182-252)字仲谋,汉族,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公元229-252年在位。传说是中国兵法家孙武后裔。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200年孙策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208年,孙权与刘备联盟,并于赤壁击败曹操,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219年孙权自刘备手中夺得荆州,使吴国的领土面积大大增加。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称帝,正式建立吴国。

关于吕蒙

吕蒙(178—219,一说180——221),三国汝南富陂(现在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少依孙策部将邓当,当死,代领其部属。从孙权攻战各地,任横野中郎将。后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蜀将关羽,占领荆州。不久病死。 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剧,艰难、困苦)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于子敬。” (摘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关于鲁肃

鲁肃(172~217年),字子敬,身高约合现今1.8米,临淮东城(今江苏泗洪临淮镇)人汉族,三国时期东吴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他不但治军有方,闻名遐迩,而且虑深思远,见解超人。《三国演义》将其塑造成一个忠厚老实之人,忽略了他的才能,这是错误的。 鲁肃出生时其父就去世了,和祖母共同生活。鲁肃家中异常富有,但由于祖辈无人出仕为官,鲁肃的家庭虽然资财丰足,但并不属于士族阶层,只是那种在地方上有些势力的豪族。据考,鲁肃体魁貌奇,少时就胸有壮志,好出奇计,且爱击剑骑射。鲁肃性格好施舍别人。由于家道殷富,他常招聚少年,一起讲兵习武。晴天,偕众往南山(今江苏盱眙山的古称)射猎,阴雨,则聚众讲习兵法,以此练习武艺。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及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有关文字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划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魏晋南北朝以《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勗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乎?兄今代公瑾,既难为继,且与关羽为邻。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今与为对,当有单复(单复,犹奇正,古代战术之一),以卿(卿,当为“乡”。从卢弼说)待之。’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权常叹曰:“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悦书传,轻财尚义,所行可迹,并作国士,不亦休乎?”

吴下阿蒙

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日:‘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唯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稻》、《左传》、《国语》及三史。’……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说解:吴下,指东吴。阿蒙指吕蒙,东吴大将。他学识不足,孙权劝他和蒋钦,要多读兵书、史书。吕蒙勤奋学习,大有长益。鲁肃和他交谈,常被吕蒙驳倒。鲁肃赞许地说:你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阿蒙了。后以“吴下阿蒙”称誉别人变化很大,长进明显;或反其意而用之,谦指自己毫无长进,也作“阿蒙吴下”。金元敏之《读裕之弟诗稿》:“吴下阿蒙非向日,新篇争遣九泉知。”清黄景仁《闻稚存丁母优》:“阿蒙吴下还依旧,他日登堂欲拜难。”

望楼主***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