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全之策典故,万全之策出自哪个战役

tamoadmin 成语俗语 2024-06-18 0
  1. 韩信有一谋士告诉了他保全自身的万全之策,为何韩信依旧执迷不悟不听他的话?
  2. 如果长平之战中赵国没有换将,廉颇对白起,最后谁会赢?
  3. 城濮之战的典故
  4. 三国诸葛亮北伐输在哪里

意义:在敌众我寡情况下,缺乏兵备而故意示人以不设兵备,造成敌方错觉,从而惊退敌军。

空城计,是一种心理战。在己方无力守城的情况下,故意向敌人暴露我城内空虚,就是所谓“实者实之,虚者虚之”。敌方产生怀疑,更会犹豫不前,就是所谓“疑中生疑”。敌人怕城内有埋伏,怕陷进埋伏圈内。但这是悬而又悬的“险策”。

使用此计的关键处是,要清楚地了解,并掌握敌方将帅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诸葛亮使用空城计解围,就是充分地了解司马懿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才敢出此险策。诸葛亮的空城计名闻天下。

万全之策典故,万全之策出自哪个战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扩展资料:

空城计的典故:

有一次,魏国派大将司马懿率领十几万军队前去攻城。蜀国得知魏国的军队正迅速向西城赶来的情报后,全国上下一片恐慌。

诸葛亮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一个万全之策。他命令城内的平民和士兵全部撤出,暂时躲避到一个安全的地方,然后大开城门,等候敌人的到来。

司马懿不久便带兵包围了西城,但令他吃惊的是,本以为会戒备森严的西城却城门大开,城墙上也看不到一个守卫的士兵,只有一个老头在城门前扫地。

正在他大惑不解的时候,城楼上出现了一个人,正是他的老对手诸葛亮。只见诸葛亮不慌不忙地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在一架预先放好的古琴前坐下来,随即悠扬的音乐从城楼上传下来。魏国的将士都愣住了,在大军围城的危急关头,蜀国的军师诸葛亮却弹起了琴,到底是怎么回事?

面对开着的城门和弹琴的诸葛亮,司马懿竟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他深知诸葛亮足智多谋,可他此时却敢大开城门迎候十几万大军,这太出乎他的预料了。他想,城里必定埋伏了大量兵马。这时,就听得城楼上的琴声由舒缓渐渐变得急促起来,仿佛暴风雨就要来临一般。

司马懿越听越不对劲,司马懿怀疑这是诸葛亮发出调动军队反攻的信号,于是急忙下令让他的军队立刻撤退,数以万计的魏军迅速撤离。就这样,蜀国的西城没有用一兵一卒,就得以保全。这就是历史上诸葛亮有名的“空城计”。

百度百科-空城计

韩信有一谋士告诉了他保全自身的万全之策,为何韩信依旧执迷不悟不听他的话?

“万全之计”这一计强调了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以应对任何可能出现的情况。这一计的主要思想是“防患于未然”,并且强调了在决策之前要充分考虑各种可能性,以确保最终取得成功。

万全之计,汉语成语,拼音为wàn quán zhī jì,意思是极其周到的计谋,办法,同“万全之策”。出自《三国志 蜀志 庞统传》。近义词是万全之策;反义词是权宜之计。

三十六计分为六套

第一套:胜战计

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

第二套:敌战计

无中生有、暗度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

第三套:攻战计

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

第四套:混战计

釜底抽薪、混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道伐虢;

第五套:并战计

偷梁换柱、指桑骂槐、***痴不癫、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

第六套:败战计

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计。

如果长平之战中赵国没有换将,廉颇对白起,最后谁会赢?

这是因为他觉得刘邦是他的“知音”,所以他不能够倒打一耙,而且他觉得刘邦不会想要害他。韩信本是项羽军中的一名士兵,他抱着满腔热血投身军营想要干出一番成就,但是却始终不得重用。在这种情况下韩信决定离开项羽,转而投靠到刘邦帐下。在刘邦军中,韩信成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刘邦对他算得上礼遇有加。

因为感激刘邦的知遇之恩,韩信也是尽心尽力地协助他争夺天下。公元前204年,楚汉双方的军队在荥阳狭路相逢。因双方实力势均力敌,该战役也是一度陷入了僵局,而韩信就是打破僵局的关键人物一边刘邦想要让他去对付项羽,另一边项羽又想拉拢他去攻打刘邦。于是蒯通就抓住这个机会向韩信进言,让他趁机自立。但是韩信并没有***纳他的建议,而是选择继续屈身于刘邦帐下。

之后,韩信也是一直跟随刘邦四处征战,并在这个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也因此,刘邦时常担心他起兵谋反,所以就想找机会将他给除掉。在公元前1***年,吕后设计将韩信骗至宫中,然后将他给杀死。韩信在临死之际才意识到自己不听蒯通劝告是一件多么愚蠢的事情,也为此感到十分的后悔。

韩信说到底还是低估上位者的疑心病,以为自己于刘邦有恩,刘邦就不会置他于死地。如果当时他按照蒯通所言行事,最后也不会落得被一个女人蒙骗致死。

城濮之战的典故

当然还是秦国白起会赢,不过历史上就没有白起坑杀40万赵军了,赵国输得也不会这么惨了。

赵孝成王之所以用赵括代替廉颇的根本原因是赵国的粮食吃不消了,因为廉颇一直防守,秦国没有更好的办法攻破廉颇的营垒,双方只能大规模消耗,赵国实力不如秦国,到最后只能是失败,但是这个失败总比赵括的冒进失败要强。

赵括的失败在于轻敌冒进,无论秦军主帅是不是白起,赵括都犯了严重错误,白起是打歼灭战的好手,在长平之战应用的计谋就是诱敌深入,再聚而歼灭,白起把秦军分成两部,一部与赵军主力作战,然后佯装败退。

另一路从赵军两侧进行包抄,等到赵军进入秦军预设的包围圈,再切断赵军的后退与补给线。赵军发现自己被围,肯定是拼了命要突围,但这个时候已经晚了,秦军发动所有兵力切断赵军后路,秦昭襄王甚至动员秦国河内郡所有15~60岁男子去战场上运输粮食和辎重,赵军40万人在包围圈中没有补给与粮食,军心混乱,先后四次突围都失败了。

而廉颇用兵与赵括是完全不同的,廉颇认为野战赵军不是秦军的对手,因为不与秦军在野外开战,而筑城坚守,秦军如果攻城势必消耗很多,因为攻城战是最难打的,虽然秦军强大,面对坚守不战的廉颇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慢慢消耗,这样的话,赵军即使有损失,也是可以接受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赵国实力不如秦国,粮食储备也不如秦国,继续消耗下去可能会面临断粮的风险,如果廉颇对战白起的话,白起要想打赢廉颇率领的赵军,如果不能引诱赵军出击,唯一的办法就是切断赵军的补给。

正面的长平战场显然没法切断,只能从侧面南北两个方向分别从魏国北上和赵国北部南下,但这样也是很难做到的,其实赵国损失的45万大军中有5万人是廉颇损失的,廉颇实行坚守不战的策略同样是有损失的。

白起接下来能做的,就是寻找赵军防守的薄弱环节突破,如果找不到,白起就只能消耗赵军,任何实力逼得赵军断粮,坚持下去赵军肯定先断粮,那样的话,赵军就会军心大乱,但是,至少不会被秦军包围而歼灭,赵军可以选择后退到赵国腹地,拱手把长平让给秦军。

即使这样,赵军仍然可能会有5~10万的兵力损失,但是长平之战赵军主力尚在,白起也无法全歼赵军,但这一战让赵国元气大伤,比赵括的结果要好得多,白起虽然能以实力消耗打败廉颇,但是秦军的消耗也不会小,可能比赵军还要大,因为秦军是攻城一方,损失肯定会大,当赵军撤退后,秦军也没有力量再组织追击了,况且还怕中了赵军的埋伏。

高手对战时,拼的是意志、战略战术、士气,在绝对的实力面前或者双方同样的战争水平,最后就只能拼后勤、补给与实力,那当然还是秦国赢,赵国败,这是无法避免的。白起的军事能力与廉颇相比,强得不太多,几乎持平的水平,白起也没有绝对的把握能让廉颇中计,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换帅。

这就像王翦对战李牧一样,李牧在,王翦无法取胜,李牧一死,王翦三个月就攻破了赵国都城邯郸

三国诸葛亮北伐输在哪里

成语:退避三舍

晋文公继位以后,整顿内政,大力发展晋国,使得晋国渐渐地强大起来。楚国这时候正在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域范围,此次率领楚、陈、许等五国攻打宋国。宋国派人请求晋国进行援救,大臣们对晋文公说:“楚国总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有困难的国家来成就自己的霸业,现在正是时候。”于是,晋文公扩充队伍,建立军队,去救宋国。

之后,晋国攻下了依附于楚国的曹、卫两国。后来利用齐、秦跟楚国的矛盾又与齐、秦进行结盟。楚成王听到三国攻打楚国,便立即宣布退兵。但是成得臣并不想中途而废,让楚成王答应他出兵,楚成王只派了少量的兵力给他。成得臣先让晋军释放卫、曹两国,但是晋文公却在暗地里答应恢复他们的地位,但是要他们与楚国绝交。成得臣听到后非常生气,于是他便下令进攻。

楚军一进攻,晋文公立即命军队往后退,晋军有点不法理解,为什么一个国君要让一个臣子呢?狐偃解释说:“当初楚王曾经帮助过主公,主公曾经答应过楚王要是两国交战会退避三舍。今天撤退是为了实现当初的诺言。要是我们对楚王动了兵我们就理亏了。我们退了兵,如果他们还不善罢甘休,那我们再打不迟。”晋军一口气退到了城濮,但是成得臣并不甘心,还很傲慢地下战书。晋国选择了迎战,运用对策,把楚军杀的七零八落,楚军的士兵纷纷逃走,成得臣在半路上觉得没法进行交代于是选择了***。

春秋时期城濮之战是哪两个国家

春秋时期,楚、晋为争夺中原霸主地位展开了一场具有战略性大型战役。在这场战争中,楚军在实力上占了优势,但是晋军善于利用计谋,在策略上***取了后发制人、扬长避短的仿真,从而击败了傲慢不羁的楚军,雄踞中原。

城濮之战的导火线是晋军援助宋国导致楚军没有攻下宋国。在晋文公同意援助宋国的时候,楚、晋之间的战争就正是打响了。晋国没有直接去营救宋国,而是攻打趋附于楚国的曹、卫两国,这两个国家相继被晋国攻克。之后,晋军让宋国去贿赂齐、秦两国,让他们劝楚国不要再打宋国了,另外晋国又送了土地给宋国以示自己抗楚的决心。楚国没有听从齐、秦的建议,从而使得齐、秦两国大怒,这两个国家就顺势与晋国结盟。

楚成王见势不妙就下令撤兵,让主将子玉撤离宋国。但是子玉没有认识到当时的局面,依然坚持与晋国进行对战。楚成王摇摆不定,但仍然派兵给子玉。子玉等到增援之后,更加狂妄了,他要求晋国放了曹、卫两国。晋国想了一个万全之策,在私下答应恢复曹、卫两国,但要跟楚国断绝关系,曹、卫两国也照做了。子玉非常生气,于是决定攻打晋国。晋军的大部队退到了城濮之地,晋军以“诱敌深入”的计谋让楚军落入了他们的.圈套,子玉被晋军撤退的***象所蒙蔽,导致最后被楚军击溃,只能落荒而逃。

城濮之战原文及翻译介绍

城濮之战的原文是出自于《左传—城濮之战》,描写了城濮之战交战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内容详尽、手法简练,非常客观地记录了这一场战争。

首先,交代了事情的起因,楚国实力不断膨胀,与陈、蔡、郑、许等国进行会合,自称为王,但是晋、宋等国不赞同楚国的做法,拒绝与众国进行会合。于是,楚国召集其他国家准备对宋国进行讨伐。

其次,写了事情的经过,宋国被众多楚军和其他诸侯国的兵队所围攻,宋国选择向晋国请求帮助。晋国认为这是一个称霸中原的好机会,于是答应援救宋国。在援救的过程中,晋国先是通过攻打楚国的附庸国来诱导楚国来进行相救,但是这个办法行不通。晋国又想出了一个让楚国与同盟国秦、齐产生矛盾的计策,顺势让秦、齐与晋国进行结盟来增强晋国的实力。这个计策非常奏效,楚国不得已将军队撤出了宋国的都城。但其中楚国的主将子玉非常不服气,请求楚成王答应他出兵消灭晋军,楚成王答应了他的请求。子玉先与晋国进行谈判,但是晋国没有按照他的要求去做,还把楚国的使者进行关押,导致子玉愤怒之极。子玉追晋军到达城濮之地,派人前去向晋国发起挑战。晋文公接受了子玉的请求,在城濮进行了一场声势宏大的战役。晋军针对楚军的弱点进行进攻,导致楚国失去了左右兵力,最终楚军选择了撤兵逃跑。

最后,介绍了事情的结果,结果就是以晋军的胜利而宣告战争的结束。晋文公还被周襄王命为侯伯,实现了称霸中原的目标。

城濮之战时间是什么时候

城濮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32年,春秋时期,由于晋文公与楚成王为争夺中原霸权而引发的一场大规模的战役。

晋文公于二十年初率领军队攻占楚国的附属国曹国和卫国想要借此让楚军撤离宋国,结果楚国并没有上晋国的当,依旧攻占宋国。面对这种情况,晋国又想出了一个办法:让宋国去贿赂楚国的同盟国齐和秦,让这两个国家劝说楚国撤出宋国。但是楚国并没有听取齐、秦的建议,反对撤离宋国。这样一来,齐、秦对楚国傲慢的态度感到非常不满,与楚国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加深。齐、秦放弃与楚国进行结盟,转而选择与晋国结盟。晋国得到了齐、秦、宋三国的鼎力相助,楚国也逐渐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于是,楚成王带领军队率先撤离宋国,以避免秦国在后面进行夹击。楚国的将领子玉对此感到不服气,并不听从楚成王的劝告,竟然狂妄地认为自己能跟晋军进行一番较量。在子玉极力劝说楚成王的情况下,楚成王才勉强派出一部分兵力去支援子玉。子玉得到兵力以后,便对晋国提出要求,让晋国重新为曹、卫复国,晋国一面在暗中许诺帮曹、卫复国,又让他们与楚国绝交,一面又把楚国的使者给扣押,这使得子玉非常愤怒。子玉果断出兵,晋文公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于是退避三舍到了城濮。在城濮展开的战争中,晋军先击溃较弱的楚右军,又诱惑楚左军进行攻击,把左军击溃。最后,子玉认为大局已定宣布撤兵,又觉得自己无脸再回楚国便在半路上***了。

1、失败原因

首先,原定***落空。

其次,***遭人为破坏

再次,领导无能。后主刘禅暗弱,听信谗言,两次在北伐成功之际,诏诸葛亮回师,因而功败垂成。

第四,蜀国人才青黄不接

第五,由于诸葛亮“食少事烦”积劳成疾而过早逝世,给蜀国带来巨大的损失。

第六,诸葛亮忽略了时局的变化,造成在策略上的重大失误。

2、北伐简介

在公元228年春至公元234年冬,发生于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乃是蜀汉丞相诸葛亮,率领蜀军先后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

五次北伐,虽然蜀军战果颇丰,但终因各种原因而退军;而曹魏也曾在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后,向蜀汉发动过反击战,但因受蜀汉地形、天气影响而退军。其中的五次北伐可分为:两次大型(第一次北伐,第五次北伐);一次中型(第四次北伐);两次小型(第二次北伐,第三次北伐)。

公元234年,诸葛亮率领蜀军第五次北伐。在渭水五丈原,与曹魏大将司马懿率领的魏军僵持不下。

诸葛亮正欲屯田久战,但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岁。诸葛亮死后,蜀军全军退回汉中,至此历时6年之久的五次北伐结束。日后姜维也曾经数次北伐,但也以失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