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善而从文言文翻译,择善而从之翻译

tamoadmin 成语之最 2024-06-01 0
  1.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翻译及赏析
  2. 三十而立;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的意思,不要翻译的
  3. 李生论善学者文言文
  4. 论论语十则的其中一则

简能而任之的意思是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而其中“简”的意思是选拔。

简能而任之出自唐代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原文为: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择善而从文言文翻译,择善而从之翻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译为:总括这十思,扩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

关于《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文章先以比喻开篇,通过成败得失的比较推论,归结到可畏惟人”,指出了争取人心的重要性。在这篇文章中,魏征紧扣“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

这个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安邦治国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其主题是在于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必须努力积聚德义,具体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十个建议。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翻译及赏析

李生论善学者原文及翻译如下: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

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择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王生喜欢学习,却得不到方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确实是这样吗?王生不高兴了,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这难道不是善于学习吗?

李生劝他说: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学习贵在于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所讲的知识,但没有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怎么能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加生气,不回答李生的话转身就跑开了。

过了五天,李生特意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优点并去学习,是希望听到真理啊!我一段话还没有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开了。

几乎想要把人挡在千里之外,这是区别于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有的么?学习最忌讳的事,莫过于满足自己所学的知识,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果你不改正,等到你年纪大了,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这才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这才知道你说得对。请允许我把您的话刻在我座位的右侧,当做座右铭,来展示明显的警戒。

三十而立;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的意思,不要翻译的

 《谏太宗十思疏》为唐太宗点明了居安思危的重要性,通过对同一个问题的两方面推理,提升说服力。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谏太宗十思疏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思国之理 一作:思国之治)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翻译:

 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微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的平和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却想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源泉却想要泉水流得远一样啊!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一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国君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为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的力量;(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吗?

 统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注释:

 长(zhǎng):生长。这里指长得好。

 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本,树根。

 浚(jùn):疏通,挖深。

 下愚: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

 明哲:聪明睿智(的人)。

 当神器之重: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神器,指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域中:指天地之间。

 休:美。这里指***的平和美好。

 凡百元首:所有的元首,泛指古代的帝王。

 承天景命: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景,大。

 殷忧:深忧。

 实:的确。

 克终者盖寡: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克,能。盖,表推测语气。

 傲物:傲视别人。物,这里指人。

 吴越为一体:(只要彼此竭诚相待)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吴,指北方;越,指南方。

 骨肉为行路:亲骨肉之间也会变得像陌生人一样。骨肉,有血缘关系的人。行路,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

 董:督责。

 振:通“震”,震慑。

 苟免而不怀仁:(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

 怨不在大:(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

 可畏惟人:可怕的只是百姓。人,本应写作“民”,因避皇上李世民之名讳而写作“人”。

 载舟覆舟:这里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出自《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见可欲: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出自《老子》第三章“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下文的“知足”、“知止”(知道适可而止),出自《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将有所作:将要兴建某建筑物。作,兴作,建筑。

 安人:安民,使百姓安宁。

 念高危: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危,高。

 则思谦冲而自牧: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修养。冲,谦虚。牧,约束。

 江海下而百川:江海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下,居……之下。

 盘游:打猎取乐。

 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种解释为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

 敬终:谨慎地把事情做完。

 虑壅(yōng)蔽: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壅,堵塞。

 想谗邪: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谗,说人坏话,造谣中伤。邪,不正派。

 正身以黜(chù)恶: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黜,排斥,罢免。

 弘兹九德:弘扬这九种美德。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简:选拔。

 效:献出。

 松乔:赤松子和王子乔,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垂拱:垂衣拱手。比喻很轻易的天下就实现大治了。

 无为:道家主张清静虚无,顺其自然。

 赏析:

 《旧唐书》曾赞扬魏征的奏疏“可为万代王者法”。对于魏征这篇奏疏,唐太宗非常重视,说它是“言穷切至”,使得自己“披览亡倦,每达宵分”。他还曾使用“载舟覆舟”的比喻来训戒太子。宋、明、清三代的一些君主,也经常拜读这篇奏疏,用以规戒自己。由此可见它在封建时代的重要意义。即使到了现代,文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也仍有值得借鉴的意义。

 这篇奏疏,在写作上很有其特色,它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文章根据唐太宗在取得巨大政绩之后,逐渐骄傲自满,生活日趋奢靡地情况,指出了他“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不可以“竭诚以待下”,必然会使“骨肉为行路”,最后导致至亲疏远,君臣解体,离心离德,难于保守天下。奏疏不仅把“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危害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而且还对症下药,提出“十思”的措施,既明确具体,又实用而不空泛,针对性很强。

 奏疏从头至尾,多用骈偶,或相对为文,或排比论述,辞工文畅,音律和谐,铿锵成韵,读来如觉连珠滚动,文章一气呵成,论述步步为营,气势雄健有力,警示振聋发聩。

 《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谏议大夫魏征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先以比喻开篇,通过成败得失的比较推论,归结到“可畏惟人”,指出了争取人心的重要性。在这篇文章中,魏征紧扣“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个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安邦治国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其主题是在于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必须努力积聚德义,具体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十个建议。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

 魏征敢于直谏,在贞观年间先后上疏二百余道,强调“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对唐太宗开创的千古称颂的“贞观之治”起了重大作用。而全文主要阐明的是为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谏太宗十思疏》的精神,主要是规劝唐太宗在“贞观之治”取得成就以后,仍要牢记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善始”、“克终”,以“积其德义”,使国家达到到长治久安的局面。

 《古文观止》评价:通篇只重一“思”字,却要从道义上看出,世主何尝不劳神苦思,但所思不在德义,则反不如不用思者之为德也。魏公十思之论,剀切深厚可与三代谟、诰并传。

 魏征这篇谏疏是规劝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文章第—段即开宗明义,用树木、河流作比,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第二段分析“取易守难”的道理,并从“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入手,得出守成之君“所宜深慎”的结论,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第三段提出“十思”的具体内容。所谓“十思”,归纳起来,即戒奢安民、思危反满、宽容仁慈、慎始善终、虚心纳言、拒邪黜奸、刑赏以法。

 以“固本思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臣闻”的口气不卑不亢,令人警醒。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这样就加重了强调意味。反问的一句,差不多带有“挑衅”口吻,正是“忠言逆耳”之处。接着,进一步明确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荒诞。这一段的结尾,照应前面,又充分利用了“木”与“水”的比喻。

 第二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始繁,克终者盖寡。”开头几句,寥寥数语,就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这虽说是人之常情,但要“思国之安”,就必须以理性去克服它。接下来,作者以“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设问,引出更为具体的分析论证,指出“殷忧”与“得志”的不同心态:殷忧,则竭诚待人;得志,则纵情傲物。而“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里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发人深省。

 第三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十思”的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但具体又有所侧重。“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这两条是戒奢侈,如喜好器物美色,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等;“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两条是戒骄戒躁,劝皇帝要恪守职分,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是劝皇帝不要放任自己的欲望,要持之有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是劝皇帝勤勉政事,处置谨慎,不要怠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是说“兼听则明”,放低身段,多听取臣下的意见;“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是说“偏听则暗”,自己有倾向直臣,罢黜小人;“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是说赏罚要按国家尺度实行,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颇。“十思”就是十条劝戒,语语坦诚,字字惊心。文章最后从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描绘出“垂拱而治”的政治理想。从用人,纳谏,赏罚,多方来讲、其中提到的“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即“用人”“纳谏”策略,实际上成为初唐的治国方略,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魏征提出的“十思”能给我们哪些写作的启示呢?

 一是陈述意见的针对性。这奏疏是给皇帝看的,是用来劝谏皇帝的,所以“十疏”所陈述的内容无一不针对帝王的易犯病,又无一不为“垂拱而治”的封建统治着想,使唐太宗乐于接受。

 二是思考问题的全面性。这“十思”的内容涉及到与帝王冶国兴邦有关的十个问题。从生活到政治,从人个欲望以品德修养,凡存在的主要问题作者全都考虑到。不但指出问题,而且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是面面俱到,煞费苦心。

 三是安排条款的序列性。“见可欲”“将有作”“念高危”“惧满溢”“乐盘游”“忧懈怠”“虑雍蔽”“惧谗邪”“恩所及”,排列井井有条,多而不乱。四是语言表达的齐整性。“十思”十句,句式大致相同,构成排比,一气呵成,形成齐整,气势磅礴。显然,这篇古代佳作给我们带来很多有益的写作启发。

李生论善学者文言文

源于《论语·为政》的成语,意为人到了30岁就应该去面对一切困难。

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论论语十则的其中一则

1. 《李生论善学者》古文翻译

原文: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译文:王生好学,却没有好的方法。 原文:其友李生问这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 译文: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 原文:王生不说,曰:“凡师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译文: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 原文: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 译文: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根据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 原文: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译文:王生更恼火,不对李生的话做任何应答,转身就跑走了。 原文: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译文: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开,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难道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吗?学习最忌讳的事,没有超过满足于自己所学的知识的,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果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 原文:王生惊觉,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译文:王生这才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现在才知道你说得对。

请允许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作醒目的警戒。” 注释: (1)善:善于,擅长 (2)还:(xuán)通“旋”,转身。

(3)故:特意,故意。 (4)厌:满足。

(5)信:真的。 (6)说:(yuè)通"悦",高兴。

(7)罔:通"惘",困惑。 (8)志:通"记",记住。

(9)说:(shuì)劝说。 (10)愠:恼火,恼怒,生气。

(11)迨:(dài)等到。 (12)不敏:不聪明,古代人用来称呼自己,表示谦虚的词。

(13)而:表示承接 (14)其:他的。 (15)或:有人 (16)谓 :说。

(17)悉:都。 (18)谢:道歉。

(19)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请让我把你的话当做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昭:表明,显示 (20)烔戒:告诫 (21)逾:超过。

(22)蹉跎:光阴消逝,事无进展 (23)盍:何不 (24)益:更加 (25)虽:即使 (26)耻:以。为耻 (27)贵:以。

为贵 (28)但:只 (29)夫:句首语气词 (30)道:正确的道理 : 《李生论善学者》,收录在《第八届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中,这是一篇讨论如何进行有效学习的文言文,阐述了“学习重在善于思考,要不耻下问”的道理。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生论善学者。

2. 翻译《李生论善学者》全文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者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问道也。

吾言未尽而君愠之,拒人以千里,其择善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王生喜欢学习,但没有方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对此感到)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一无所得’,学习重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凭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火,不对李生的话做任何应答,转身就跑了。

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开,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难道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4b893e5b19e31333262363039有的(态度)吗?学习最忌讳的事,没有超过满足于自己所学的知识,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果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这才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现在才知道你说得对。请允许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作醒目的警戒。”

3. 文言文:李生论善学者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译文

王生喜欢学,却得不到方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这难道不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没有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怎么能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加生气,不回答李生的话,自己转身就跑开了。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开,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难道是擅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吗?学习最忌讳的事,莫过于满足自己所学的知识,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果你现在不改正,等到你年纪大了,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这才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现在才知道你说得对。请允许我把你的话当做座右铭,用作告诫。”译文

注释

(1)善:善于,擅长

(2)还:(xuán)通“旋”,转身。

(3)故:特意,故意。

(4)厌:满足。

(5)信:真的。

(6)说:(yuè)通"悦",高兴。

(7)罔:通"惘",困惑。

(8)志:通"记",记住。

(9)说:(shuì)劝说。

(10)愠:恼火,恼怒,生气。

(11)迨:(dài)等到。

(12)不敏:不聪明,古代人用来称呼自己,表示谦虚的词。

(13)而:表示承接

(14)其:他的。

(15)或:有人

(16)谓 :说。

(17)悉:都。

(18)谢:道歉。

(19)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请让我把你的话当做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昭:表明,显示

(20)烔戒:明显的警戒。

(21)逾:超过。

(22)蹉跎:光阴消逝,事无进展

(23)盍:何不

(24)益:更加

(25)虽:即使

(26)耻:以。为耻

(27)贵:以。为贵

4. 文言文《李生论善学者》该如何翻译

原文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译文 王生好学,却没有方法。

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学习但不思考就会迷惘而无所得’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凭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火,不对李生的话做任何应答,转身就跑走了。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开,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难道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吗?学习最忌讳的事,没有超过满足于自己所学的知识的,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果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这才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现在才知道你说得对。

请允许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作醒目的警戒。”注释 ⑴还:(xuán)通“旋”,掉转身。

⑵故:特意。 ⑶厌:满足。

⑷信:真的。 ⑸说:(yuè)通"悦",高兴。

⑹罔:通"惘",困惑。 ⑺志:通"记",记住。

⑻说:(shuì)劝说。 ⑼愠:恼火,恼怒,生气。

⑽迨:(dài)等到。 ⑾不敏:不聪明,古代人用来称呼自己,表示谦虚的词。

⑿而:表转折。 ⒁其:他的。

⒂或:有人 ⒃ 谓 :说。 ⒄悉:都。

⒅谢:道歉。 ⒆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请让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

昭:表明,显示 ⒇烔戒:明显的警戒。 21逾:超过。

22蹉跎:光阴消逝,事无进展 23盍:何不。

第一则:为人处事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时常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和我一起讨论问题,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男子的尊称.《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时习:时常地复习.

(3)学:学习.

(4)说:通“悦”,说的古字,高兴,愉快的意思.

(5)朋:志同道合的人

(6)乐:快乐.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修养高的人.

(10)曰:说,说道.

(11)而:顺接连词,表示被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可不译.

(12)之:代词,指学过的旧知识.

(13)不:表示判断.

(14)乎:语助词,相当于“吗”.“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

(15)自:从.

(16)日:每天.

本段理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往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编辑本段第二则:为人处事翻译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是否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否真诚相待了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时常复习了呢?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yù) ,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5)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yuē) :“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补充词解释: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谋事.

忠:尽心尽力.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编辑本段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 .”(《为政》)

翻译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重点字词解释:  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温:温习.

故: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的知识.

而:连词,表顺承,就.

知新:有得到新的体会和通悟新的内容两重意思.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动词,作为.

以为:以(之)为,凭借(这一点)作为.之,代指温故而知新,译为“这一点”.

师:教师,老师.

矣:句末语助词“了”.

另外词解释:

温故知新(成语):

请注意 不是温故·而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

编辑本段第四则:学与思关系翻译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感到困惑而无所适从.”重点字词解释:  学:学习.这里指死记硬背不求甚解.

而:连词,表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思:思考,思索.

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有害.

本段理本段讲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编辑本段第五则:学习态度翻译  子曰:“由,诲女(rǔ)通***字:同“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通***字:同“智”也.”(《为政》)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1、诲女知之乎!

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杨伯峻《论语译注》)

2、诲女知之乎!

我告诉你什么叫求知吧!(李泽厚《论语今读》)

3、诲汝知之乎!

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钱穆《论语新解》)

4、诲,女知之乎?

教育(教诲),你知道吗?(南怀谨《论语别裁》)

5、诲女,知之乎?

我教导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徐志刚《论语通译》)

6、诲女知之乎!

(我)教给你的,(你)懂得了吗!(薛金星《中学生教材全解》)

7、让我来教教你吧,你可懂得这个道理?(杨润根《发现论语》)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重点字词解释:  女:同汝,人称代词,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东西,它.

诲(huì):教,传授.

乎:语音助词.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是:这.

本段理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实事求是.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编辑本段第六则:学习方法翻译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孔子说:“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相似的毛病.”重点字词解释:  思:希望,想着.

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齐:看齐.

贤人:德才兼备的人.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从他们中间.

本段理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编辑本段第七则:学习态度翻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可能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三:泛指多人;古代汉语里“三”往往不是具体数字.有时是实指,有时是虚指.

行:一起.

必:副词,一定.

师:老师,先生.

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择:选择.

其:代词,代指他们.

善者:好的,这里指优点.

而:顺接连词.

从:跟从,学习.

之:字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指善者;即好的:优点.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指不善者,即不好的.

改之:改变.

编辑本段第八则:修身做人翻译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而实现使命的道路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奋斗,这不也是很遥远的吗?”重点字词解释:  士:有抱负的人.

弘毅:胸怀宽广,刚强勇毅.

仁: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为:看作.

任:责任.

已:停止.

远:遥远.

编辑本段第九则:修身做人翻译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孔子说:"天气寒冷了,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凋谢的."重点字词解释:  之:这里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不译或勉强译作“是”.

岁寒: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深冬 .

然后(古今词):然 ,后.意思是分开来解释的.然,这样.后,以后.

本段理本段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一种坚贞不屈、不随俗流、保持节操、坚韧不拔的社会现象.

编辑本段第十则:修身做人翻译: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吗? ”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施加于别人身上.”重点字词解释:  一言:一个字.

行:奉行.

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喜欢,想.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

其:大概.

本段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在今天的社会道德修养方面有积极意义,已成为警世格言.

编辑本段逐则注解  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四则是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五则是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

第六则是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修养.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第七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第八则是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第九则是个人修养和社会现象,强调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

第十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总共三类: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

《论语十则》,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条语录.这十则语录都是格言警句,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字也颇具特色,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

编辑本段古文翻译五字诀  留、删、补、调、换留  :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要留下.此外,古今词义一致,人们熟知的词,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删  :有些词语是无意义的虚词,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补  :在省略句中,补上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调  :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多用于倒装句中.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换  :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编辑本段“乐”的解释  不亦乐乎的“乐”不应该读lè,而应该读yuè.

因为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论语》第一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朱熹的注释是:说,同悦;乐,音洛.《论语 雍也》中还有一句孔子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注释也是:好,去声;乐,音洛.按今天的读音,“洛”字音luò.但在古代,作为快乐的“乐”和“洛”都属于入声“十一药”韵部(见《平水韵》),可见“洛”、“乐”的韵母一样,加上声母都是l,当然完全是同音字了.这在南方人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南方方言保留更多的古音,例如在福建的方言里,“洛”和“乐”发音完全一样,都读成lok.所以今天用普通话读,“不亦乐乎”中的“乐”也应该和“快乐”中的“乐”字一样,都读成lè.

“乐”是多音字,除了读yuè(音乐)、lè(快乐)外,在《论语 雍也》篇中还有一处也有很多人读错:“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朱熹的注释是:知,去声.乐,上二字并五教反,喜好也.下一字音洛.“五教反”是指我国传统的拼音方法——“反切法”:取上一字的声母(也叫“声纽”,“五”字的声母是“疑”,相当于今天的y) ,与下一字的韵母(即“教”的韵母iao)拼读成yao.可见,在“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二句中,“乐”字作为“喜爱、喜欢”的意思时应该读yao.

归纳起来,“乐”在古书中的读音主要有三种:(1)作名词用的意思是“音乐、乐器、乐工”等,音yuè.(2)作形容词用的意思是“喜悦、快乐”,音lè.(3)作动词用的意思是“喜爱、喜欢”,音yào.

编辑本段成语  不亦乐乎:指快乐得无法形容.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择善而从:选择有才能的人委以重任.

见贤思齐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些人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指应该虚心地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岁寒松柏:比喻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节操高尚.

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多个(三和九在文言文中有多个的意思.)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编辑本段通***字  不亦说乎:“说”“悦”的古字,愉悦,高兴.

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

诲女知之乎 :“女 ”通:“汝”,你.

编辑本段活用现象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名词作状语;

温故而知新:故,旧知识,形容词作名词.新,新的知识,形容词作名词.

传不习乎:传,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

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可译为按时.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优点长处”.

见贤思齐焉: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可译为贤人.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表示看齐.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方位名词代理活用作状语.

编辑本段一词多义  1. 知:

(1)了解(人不知而不愠).

(2)明白(诲汝知之乎).

(3)是知也(通“智”,智慧).

2.而:

(1)转折连词(人不知而不愠).

(2)顺承连词(温故而知新).

(3)并列连词(任重而道远).

(4)递进连词.

(5)修饰连词.

(6)因果连词.

3、之:

(1)代词.

(2)助词.

(3)语气词.

4、信: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

②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③谓为信然:确实.

④信义著于四海:信用.

5、道:①任重而道远:路途.

②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6、士:①士不可以不弘毅:是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

②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7、故:①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 故:特意.

③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故:所以,因此.

④ 既克,公问其故. 故:原因,缘故.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是知也 (“也”表判断)

(2)省略句

1.可以(之)为师矣(省略宾语“之”)

2.人不知(之)而不愠(省略宾语“之”)

编辑本段古今异义  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的时间,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日,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数,虚数 今义:数词,三.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

温故而知新:“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此古义变今义是意扩大了范围).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

“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此古义变今义也是意扩大了范围).

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把,今义:可能、许可.

[1],今义:表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