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可及愚不可及,智可及愚不可及的典故

tamoadmin 成语口诀 2024-06-20 0
  1. 曹操为什么说他的次席谋士“智可及,愚不可及”
  2. 论语:“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止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的意思
  3. 愚不可及的成语典故
  4. 愚不可及是什么意思
  5. 愚不可及的意思是什么
  6. 愚不可及的意思是什么?
  7. 智可及,愚不可及:曹操为何对荀攸做出这样的评价?

荀攸在三国也算是很优秀的人物了,当时也与荀彧、贾诩、程昱、郭嘉齐名。曹操给出了他这样的评价“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具体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表面看出可能有点笨,其实内心很聪明。曹操为什么会给荀攸这么高的评价呢?

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他比较机灵,能够观察颜色,见机行事。而不是像某些将士,只知道打打杀杀的,没有一点谋略。

其次就是荀攸密谋刺杀董卓,虽然失败了,但是过几天被王允和吕布杀了,荀攸也得已释放。第三就是遇到了曹操,如同千里马遇见伯乐一般,妙计百出、算无遗策。在为曹操出战时,他也一直出谋划策,。最初曹操有次没听荀攸的话结果大败,后来在官渡之战中荀攸一直为曹操出谋划策,连打胜仗。

知可及愚不可及,智可及愚不可及的典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曹操对荀攸的评价很高,在公元214年,曹操攻打孙权的时候,荀攸因年纪大了不幸病逝于行军途中,曹操得知后非常的伤心。对荀攸也做了很高的评价:“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算,天下亦何忧哉!”“孤与公达周游二十余年,无毫发可非者。”

其实三国时期军师不知有诸葛亮,司马懿,还有许多的大家都没有深深的去阅读,当你去读透三国里面的每一个人物时,你会发现,每一个人都有你去学习的优点,荀攸是个好军师,所以曹操才会对他做出如此高的评价。

曹操为什么说他的次席谋士“智可及,愚不可及”

愚不可及的意思是指大智若愚,非常人所能及,后指愚蠢得别人比不上,形容愚蠢无比。

愚不可及,汉语成语,拼音是yú bù kě jí,意思原指大智若愚,非常人所能及,后指愚蠢得别人比不上,形容愚蠢无比。出自:《论语·公冶长》,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原文: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误解:愚不可及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个成语,形容一个人的愚蠢到了极点,别人都赶不上。但孔子口中的愚不可及却并非是这个意思。真相:原句是——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原来这是孔老夫子在称赞一个叫宁武子的人。他说:宁武子在世道清明的时候就展示自己的才华,做一名智者;世道浑浊的时候就装傻,做一个愚者。做智者是简单的,大家都能做到,但是能装傻,这是一种高明的举动,却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啊。

宁武子是春秋时期卫国很有名的大夫,经历诸多变故,但宁武子却能够安然无恙地做两朝元老。孔子很佩服他这种明哲保身的处事方式,于是用愚不可及这四个字给他以高度评价。下次再有人说你愚不可及,你就笑着给他讲这个故事。

古语示例:

1、《三国志·卷一·魏书·荀攸传》: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彊,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

2、鲁迅《朝花夕拾·范爱农》:我们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连母亲偶然听到了也发笑。

3、鲁迅《华盖集续编·一点比喻》:我看见这种认真的忙迫的情形时,心里总想开口向它们发一句愚不可及的提问——往哪里去。

论语:“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止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的意思

荀攸的作用比郭嘉大多了,对曹操的重要性也超过郭嘉。

只要看看三国志就知道,荀攸是和荀彧贾诩同传的,而且仅次于曹操的第一谋士荀彧,比贾诩高。而郭嘉是排在后面的,和其他人同传。

只不过荀攸虽然和荀彧同族,但是出身孤寒,所以性格和为人都低调谨慎很多,而不像其他人那样有名士范儿,而在当时讲究出身门第和名士风范的社会环境下,他这种风格不那么显眼罢了。

荀攸早在何进秉政时期就已经是海内名士,被征辟到朝廷任黄门侍郎。董卓之乱时,董卓准备裹挟天子迁都长安,当时名士何颙、郑泰、种辑、伍琼等人合谋,准备刺杀董卓。被发现后下狱,何颙被诛,荀攸在狱中饮食自若。后来,董卓死了,他才被放出来。

之后,因为天下已乱,中原战乱之地,荼毒尤甚,荀攸认为蜀汉远离中原地区,就请求朝廷派他当蜀郡太守,想去避乱。但当时因为刘焉已经占据益州,所以荀攸走到荆州,就没有继续向益州前进了,就留在了荆州。

曹操把汉献帝迎接到许昌之后,写信给荀攸,征辟荀攸到朝廷任官。荀攸才前往许昌,加入了曹操阵营。

《三国志·魏书·荀攸传》:

於是徵攸为汝南太守,入为尚书。太祖素闻攸名,与语大悦,谓荀彧,锺繇曰:“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以为军师。建安三年,从征张绣。攸言於太祖曰:“绣与刘表相恃为强,然绣以游军仰食於表,表不能供也,势必离。不如缓军以待之,可诱而致也;若急之,其势必相救。”太祖不从,遂进军之穰,与战。绣急,表果救之。军不利。太祖谓攸曰:“不用君言至是。”乃设奇兵复战,大破之。

荀攸本传说得很清楚,曹操出征的时候,一般都是荀彧居中留守,荀攸随军参谋军事。而且,荀攸是曹操的正牌军师,而郭嘉只是军师祭酒,是因人设官,是曹操为郭嘉特别设置的一个职位。

荀攸随军出征张绣,出征徐州吕布,曹操和袁绍对抗的几次关键时刻,他都提出了很关键的建议。

曹操进攻吕布,吕布退守下邳,久攻不下,士卒疲敝,曹操萌生退意,想主动退兵。荀攸和郭嘉对曹操建议说,吕布有勇无谋,连战连败,士气低落,就快要撑不住了。所以这时候不要主动退兵,而要继续加强进攻。

《荀攸传》:

“吕布勇而无谋,今三战皆北,其锐气衰矣。三军以将为主,主衰则军无奋意。夫陈宫有智而迟,今及布气之未复,宫谋之未定,进急攻之,布可拔也。”乃引沂、泗灌城,城溃,生禽布。

在白马之围时,荀攸更是给曹操出主意,让曹操征调关羽出战,结果关羽于万军之中刺死颜良,解了白马之围。之后,在曹操和袁绍的遭遇战中,又为曹操画策斩了文丑,取得了胜利。

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和袁绍相持不下,曹操因为粮食不足,又想退兵,荀攸认为,袁绍派人运粮,就快来了,我们派军偷袭,就可以让袁绍先慌乱。许攸来降,也劝曹操主动出击,偷袭袁绍后勤基地。曹操手下大将都怀疑有诈,只有荀攸和贾诩建议曹操相信许攸。曹操率军偷袭乌巢,曹洪奉命留守。张郃来降,曹洪又害怕有诈,不敢接受。也是荀攸劝曹洪相信张郃。这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建安八年,曹操准备南征刘表的时候,袁谭因为受到袁尚的攻击,遣使请降,并向曹操求救。曹操怕自己率军北上,刘表会乘机偷袭许都。荀攸又料定刘表胸无大志,不会偷袭,曹操应该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乘机彻底消灭河北袁氏的势力。

所以,在平定河北之后,曹操说,“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

《三国志·魏书·荀攸传》:

冀州平,太祖表封攸曰:“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於是封陵树亭侯。十二年,下令大论功行封,太祖曰:“忠正密谋,抚宁内外,文若是也。公达其次也。”增邑四百,并前七百户,转为中军师。魏国初建,为尚书令。

也就是说,曹操对自己手下的文臣谋士的评定中,荀彧第一,荀攸就是第二。所以,在曹操封魏公之后,荀彧死了,尚书令的位置空出来,曹操就给了荀攸。

荀攸虽然是荀彧同族的侄儿,但是年龄却比荀彧大,出仕、出名也都比荀彧要早,只是加入曹操阵营比荀彧晚一些。但很显然,从他加入之后开始,他的地位就是非常高的,仅次于荀彧。

那么,荀攸对曹操来说如此重要,为什么却没有地位比他低、贡献比他小的贾诩、郭嘉等人名声大呢?

这和他的行事风格有关。正因为他很受曹操信任,经常参与帷幄机要密谋,所以他从不对外说这些事情,家人亲戚子弟问他,他也不说。

袁绍的谋士辛毗是荀攸的姑父,袁谭向曹操投降并请求救援的时候,派的使者就是辛毗。后来,辛毗的儿子辛韬问起当时的情况,荀攸只是说:“佐治为袁谭乞降,王师自往平之,吾何知焉?”没有透露一个字。

所以曹操对他评价非常高。曹操说:“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甯武不能过也。”就是说,荀攸的行事风格非常谨慎持重,他聪明的一面可以学得来,但是他的大智若愚是学不来的。

由此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荀攸做的事情外人都不清楚。荀攸和钟繇关系很好,只有钟繇对荀攸的贡献比较了解。荀攸死后,钟繇曾想把荀攸的一些关键时刻的谋划编纂成集,但是还没完成,钟繇也死了,之后就没有人知道了。

另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荀攸的后人没什么名人。大儿子很早就死了,二儿子嗣爵,但是二儿子没有儿子,死后就绝嗣了。正始时期,才又让大儿子荀缉的儿子荀彪嗣爵。但荀彪之后,就没有什么消息了。

这对讲究门第出身和家族延续的魏晋人士来说,他没有后人,自然没有吹捧他的必要。加上他之前行事风格谨慎,参与过的重要事情从不对外讲,自然也不为外人所知。

愚不可及的成语典故

1,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国家太平时,就聪明,国家混乱时,就装做愚笨。他的聪明可以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

2,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止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这句话出自《论语·公冶长》,是成语“愚不可及”的典故。

宁武子是春秋时卫国的大夫,曾在卫文公、卫成公期间辅政十多年。在卫成公前期,国家形势安定,宁武子很有建树,表现出了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后期,卫国受到晋国的胁迫,国家形势艰危,他仍然坚守在朝中不离开,但表现出愚笨的样子,韬光养晦,以等待时机,成就国家复兴的大业。

所以孔子说:“宁武子在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他就聪明起来;在国家政治昏暗的时候,他就糊涂起来。他的那种聪明是人们可以做得到的,他的那种糊涂是人们做不到的。”

孔子说的这句话别有深意:在顺境中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是一般人都能做到的;但在逆境中装傻,坚守在朝中不离开,以图复国大计,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因为这需要以更深刻的坚韧和更坚强的决心忍辱负重,承受不被别人理解的痛苦。

扩展资料

这则故事的主人公宁武子是春秋时卫国大夫,朝歌人,名俞,武是他的谥号。宁武子生长在一个战乱频仍的年代,卫懿公好鹤误国,北狄夺取朝歌城,宁武子及家人随逃难的人群一路东奔。后来卫文公在齐桓公的帮助下复国并迁都楚丘,宁武子开始在君主身边作官,并逐渐崭露头角,受到卫文公重用。

宁武子的“愚不可及”,反映了政治黑暗年代知识分子的一种智慧,其实这是一种“大智慧”。当一个人改变不了时局时,就会寻找一种可以自保的养晦之略。当国君有道、政治开明的时候,他就发挥聪明才智,全心全意为国家效力。当国君无道、政治昏暗的时候,他便装糊涂,对一切事不闻不问了。

孔子认为,宁武子那种聪明别人能够做到,可他那种愚昧却是一般人无法企及的。后来“愚不可及”成为一句成语,不过今天多就其字面意思而言,形容人极度愚蠢。

愚不可及是什么意思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公冶长》:“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示例我们醉后常谈些~的疯话,连母亲偶然听到了也发笑。(鲁迅《朝花夕拾·范爱农)

我看见这种认真的忙迫的情形时,心里总想开口向它们发一句~的提问——“往哪里去?”(鲁迅《华盖集续编·一点比喻》)

出处

1、诗句出自《论语 ·公冶长第五》,原话为“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意思是:宁武子,邦有道则知(智),邦无道则愚。其知(智)可及,其愚不可及也。”意思是,宁武子这滑头,国家有道时丫就展露智慧,国家无道时丫就装傻充愣。

2、宁武子,姓宁名俞,卫国大夫,武是他的谥号。孔子的意思是:宁武子是一个处世为官有方的大夫,当国家政治开明,形势好转,对他有利时,他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为卫国的政治竭力尽忠。当君主昏暗无度,形势恶化,对他不利时,他就退居幕后装起糊涂,以便等待时机。孔子很有见地的说,他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的到,但他那种装糊涂就不是一般的人能做的到了。可见难得糊涂早已成为政客们的一种权术了。

3、我很快明白:我们做了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愚不可及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

yú bù kě jí

解释:

愚:傻,笨,及:比得上。愚蠢得别人比不上。形容极其愚笨。

出处:

《论语·公冶长》:“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例句:

我看见这种认真的忙迫的情形时,心里总想开口向它们发一句~的提问——“往哪里去?!”(鲁迅《华盖集续编·一点比喻》)

愚不可及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原指大智若愚,非常人所能及,后指愚蠢得别人比不上,形容愚蠢无比。

成语出处

《论语·公冶长》,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白话文: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在国家政治清明时就聪明,当国家政治黑暗时就装糊涂。他的聪明是别人可以做得到的,他的装糊涂,别人是赶不上的。”

成语用法

补充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扩展资料

反义词

大智若愚:

意思是真正有才智的人表面上像愚笨的。形容有大智慧的人因超出常人不被理解,其言语行为被人看作是愚钝的。

成语出处

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中: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白话文:最勇敢的人看外表好像很胆怯的样子,最聪明的人看外表好像很愚笨的样子。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为人。?

百度百科-愚不可及

百度百科-大智若愚

智可及,愚不可及:曹操为何对荀攸做出这样的评价?

拼音 yú bù kě jí

解释 愚:傻,笨,及:比得上。愚蠢得别人比不上。形容极其愚笨。

出处 《论语·公冶长》:“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例子 我看见这种认真的忙迫的情形时,心里总想开口向它们发一句 愚不可及 的提问——“往哪里去?!”(鲁迅《华盖集续编·一点比喻》)

近义词 愚昧无知

反义词 足智多谋 , 大智若愚

相关百度“愚不可及”

荀攸,字公达,颍川颍阴人,自幼聪颖,海内名士。大将军何进掌权时,征召荀攸入朝为官,曹操迁都许昌以后,把荀攸招至麾下,拜为军师,在曹操的智囊团中,荀攸被尊为“谋主”。荀攸在曹操讨伐张绣、吕布的战斗中都有贡献,在决定生死的官渡之战中更是奇谋百出,对战役胜利起决定性作用,无愧于谋主之名。

曹操的评价

曹操在给麾下谋士论功行赏时,以荀彧为首,荀攸仅次于荀彧,后来荀彧死后,确实是荀攸接替的尚书令,可见这叔侄两人地位很高。此外,曹操对荀攸有一句让人不太好理解的评语:“智可及,愚不可及”。

太祖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三国志·魏书·荀彧攸贾诩传》

说实话,当我第一眼看到“智可及,愚不可及”这句话时,本能感觉这不是什么好话,但是结合上下文语境又不大像。那么,这句话本意到底是什么呢?曹操又为何要这样评价荀攸呢?

“智可及,愚不可及”的出处及原意

这句话并非曹操原创,而是出自《论语》。

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

宁武子,指的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的宁俞。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在卫国形势安定时,就会展现自己的智慧;而到了后期,卫国形势艰难,他就开始隐藏自己的智慧,***装愚笨,等待振兴国家的时机。他的智慧水平,别人也能达到,但是他装愚的本事,是别人学不会的。

普通人,喜欢把自己的聪明展示在明面上,通过炫耀自己,来收获满足感,但这其实是双刃剑,可能带来名声,也可能招来忌恨,杨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天底下聪明的人很多,但像这种明面上的聪明只能算是小聪明。

而像宁武子这类人,他们可以适应任何环境。顺势时,展现自我,取得非凡成就,逆势时,就行韬光养晦之举,先保留有用之身,却把自己的智谋花费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只需一个时机,他们就能完成逆转,最终达成自己的抱负。这种聪明,才是真正的聪明,可以称为大智慧。

那么,荀攸是上面说得这种有大智慧的人吗?

我认为,要想达到这个标准,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要有高深的智谋;第二,要能适应各种环境;第三,要擅长藏拙。

那我们就来逐条分析一下。

一、高深的智谋

对荀攸而言,这条是小意思啦!

《三国志》中记载,荀攸“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就是说荀攸在谋划的时候,旁人几乎都听不懂,明显是高人一等的谋略。曹操征伐天下,最关键的是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时,计斩颜良解白马之围、截击韩猛的运粮车,这些都是荀攸的谋划,在逆势情况下取得如此战绩,正是其高深谋略的有力证明。

所以说,不管是传记中明文记载,还是以实打实的战绩来说话,荀攸都可以称得上智谋高深。

二、能适应各种环境

荀攸的仕途生涯,是比较丰富的。

荀攸本是大汉的官员,为了挽救日落西山的大汉王朝,他谋划刺杀董卓。虽说计谋败露了,但这也正常,谁都不能保证百分百的成功。为了在乱世当中求得安宁,他求取担任蜀郡太守。后来投奔曹操,为了实现曹操匡朝宁国的理想,他屡出奇谋,算无遗策,受到曹操重用。等到曹操初心不在,要称魏公,荀攸心理可能会有些落差,但他没有明确的表现。这个槛荀彧没有迈过去,但荀攸迈过去了。

所以说,荀攸可以在任何环境下游刃有余,发挥自己。

三、要擅长藏拙

这是最难得的,也是荀攸和别人大不相同的地方。

对比曹操的其他谋士,程昱狠戾,曾经因为和别人争威仪被罢免;郭嘉轻浮,屡次被陈群检举,他们两个性格鲜明,如果不是投奔了曹操,一辈子很难有所作为。荀攸就低调的多了,他外表总是一副愚笨、软弱的样子,不争不抢,不会让你轻易看穿他的底牌。史书记载,荀攸南征北战,一共谋划过12条奇策。然而,这么值得吹嘘的事情,居然没有人知道!只有荀攸的好朋友钟繇知道,并且钟繇在整理相关资料时,没有整理完就去世了,这12奇策竟然没有完全流传下来,我们现在看史书,只能略窥一二,真是一件憾事!

所以说,荀攸是真正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啊!

那么,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就能得出结论了,荀攸确实和曹营的其他谋士不大一样,有过人的地方,他就是和宁武子一类的人物,我们称他有大智慧。

结语

曹操对荀攸的评价是客观准确的。曹操麾下谋臣众多,都是智谋过人之辈,单论智计水平,荀攸也许不是最优秀的,但是要论大智慧,荀攸绝对是数一数二的人物。

像荀攸这样的人物,不管他身处什么样的环境,无论他遭遇了多大的挫折,他都能很好地调整自己,去努力适应外部环境。对他而言,不存在所谓的怀才不遇,也不存在什么生不逢时,他“愚”的境界,才是真正值得我们揣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