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之明意思_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

tamoadmin 成语之最 2024-06-01 0
  1. 从《曾国藩家书》:看曾国藩的处世哲学,是否初探其平步青云之路呢?
  2. 请高手帮忙把白话文转文言文? 真的麻烦了...
  3. 读曾国藩《挺经》19
  4. 用左宗棠造句(大约30个左右)
  5. 曾国藩去世后,左宗棠送上一副挽联,曾家人看完激动落泪
  6. 初识不知曾国藩,再读文正敬为神

对联是传统文化的瑰宝,被广大人民群众喜爱。而在古代时候,许多名人也巧妙的利用对联来回击别人的白眼和刁难。关注小编,一起来看看历史上这些经典回击对联。

1、于谦。明代忠臣于谦小时候头上扎着两个辫子,正在街上玩呢。忽然来了个和尚,看到于谦就哈哈大笑,嘲讽说:“?牛头喜得生龙角。”意思是于谦就是头小笨牛,只有两个小辫子有出息。

小于谦也真是莫名其妙了:“怎么这和尚好端端的要来嘲讽我呢?”不过小于谦有的是才华,不慌不忙的说:“狗嘴何曾出象牙?”和尚听到了这个下联,脸色立刻变了。问题是自己先出言挑衅,而且于谦的下联也对的十分工整,他就没有话说,灰溜溜的走了。

知人之明意思_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祝枝山。明代大画家祝枝山小时候就是一个神童,非常的聪明,学问又好,问东问西,刨根究底,经常在课堂上把老师弄的下不来台。久而久之,老师就有些厌烦祝枝山了。有一天,老师就给祝枝山出了一个上联:“旧竹先生,新竹后生,后生不如先生高节。”这意思是你这个小后生别以为自己学问好,我是老师,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

祝枝山也是笑了笑,立刻就回答出了下联:“西瓜小子,东瓜大子,大子未若小子多仁。”西瓜比冬瓜小,但是西瓜籽可比冬瓜子多了,老师也不要因为我年轻就小看我哦。

老师听了下联后,想起了韩愈的《师说》,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啊。他最终还是点了点头:“你小子是真有才。后生可畏啊。”

3、夏言。明代大学士李时曾经嘲笑夏言说:“?蜡鸡独擅江西味。”因为夏言是江西人,所以李时把夏言比作了鸡。夏言听到后,不卑不亢的回击:“响马能空冀北群。”李时是河北人,所以夏言开玩笑说李时是响马。

4、左宗棠。曾国藩和左宗棠都位列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对左宗棠有知遇之恩,但后来两个人因为意见不合,各种闹小矛盾。有一次曾国藩就对左宗棠说:“季子才高,与人意见时相左。”(这个上联之所以巧妙,是因为左宗棠字季高,上联中巧妙的隐含了左宗棠的名字)

左宗棠听见曾国藩这么嘲讽他,心里也就不痛快了,于是也不客气,回击了一个下联:“藩臣辅国,问伊经济又何曾?”这个下联同样包含了曾国藩的名字,同样对曾国藩进行了嘲讽:“你曾国藩能什么,对国家做了多大贡献?”真的是针锋相对,不肯退步。

当然了,在曾国藩死后,左宗棠送了一副挽联说:“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认为两个人是惺惺相惜,还表示自己比不上曾国藩。

从《曾国藩家书》:看曾国藩的处世哲学,是否初探其平步青云之路呢?

曾国藩之所以叫元辅,是因为他获得了清朝***授予的世袭罔替的一等侯爵位,并加首席大学士头衔,故此被称为元辅。他当时的职位虽然只是两江总督,但已是无可争议的当朝第一大臣。元和首都是第一的意思。元辅和首辅是一个意思。元辅也就是首辅。

请高手帮忙把白话文转文言文? 真的麻烦了...

曾国藩,一个清末乱世风云,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

被誉为王阳明的心学之后的,最后的儒家学派中,出类拔萃的,成功的人。

胡林翼说他,“曾公素有知人之鉴,所识拔多贤将。”,左宗棠赞他“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就连对手石达开都对他表示了赞美之词,“虽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划精严,无间可寻,大帅如此,实起事以来所未见也。”说他不以会打仗闻名,识人却是一流的。

曾国藩故居

且看晚清名臣曾国藩:是怎样从农家子弟,一步步,成长为湘军统帅的?

答案或许从曾国藩留给其曾家后世子弟的《曾国藩家书》中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曾国藩故居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

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晚年著下《曾国藩家书》,以教导族中后人成才,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良好家风的范例。

两百多年来,自曾国藩以下,八代人中无一“败家子”,曾氏家族至今190余年间,绵延至第八代孙,共出有名望的人才240余人,有近两百人接受了高等教育,众多留学欧美或日本等国,其中取得博士、硕士和获得院士、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职称的多达百余人,构成了一个名声远播的华夏望族。

今天小编从《曾国藩家书》:看曾国藩,曾文正公的处世哲学,初探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平步青云之路。

在此之前,简单的介绍下,曾国藩步步为营,直至成为湘军统帅的一生。

曾国藩出身农家,自幼勤奋好学,祖上没有什么读书中举的人,在曾国藩这是头一次。

祖父时家有良田几十亩,其父考上秀才后就屡试不第,连着考了十七次不中,之后安心在家当教书先生,顺便培养小曾国藩。

而曾国藩家中有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作为长子长孙,父辈对他抱有很大的期望。

曾国藩在读书之时,不同于,同时代的如左宗棠,张之洞等天才人物,记载的“幼时天资聪敏”,他是大智若愚,后来成才的典范。

关于曾国藩幼时读书,有这样一则趣事。

5,6岁的小曾国藩一次在家背一篇儒家经典,大概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之类的中国传统启蒙教材,有一段怎么也背不出,一时不晓其中真义,这可急坏了那晚刚好在他家的梁上君子,一小偷,他准备等小曾国藩读了几遍书就去睡时顺手带走点东西的。

没想到小曾国藩,一时背不出那一段也就算了,非要边读边背,把它背出来才罢休,就那样读了一遍又一遍,在他家藏着的小偷实在忍不住了,跳出来把那长长的一个段落,一字不错的背出,对小曾国藩说了句“这么笨还读什么书”,说完扬长而去,留下小曾国藩在那呆立当场。

求那时小曾国藩的心理阴影面积。

读曾国藩《挺经》19

你的白话文没有传哦

HI聊

翻译

余再访曾伯涵先生故居 从家行 车程期时 闻故居已修葺 景致焕然 遂往 沿路 有乡野之气腾于山之幽岭,友曰吾将去孔府尔 乃笑 伯涵者 乡野布衣也 赴京应试困知勉行,立志自拨于流俗,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实乃不易。

春和景明 卒至 一塘在前 旌旗猎猎 游人如织 伯涵身处乱世 遂遭非议颇多 早 太平天国之时 或以贼乎之 润之中正亦有言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此左宗棠之语

伯涵博闻强记 学贯古今 唯遗作甚少 但学养颇高 随想而至,挥笔自如 良言寄予凡事

富厚堂,伯涵自称其居 亲造思云馆 茂林修竹立其间 清幽竹林,古木参天,并时有好鸟嘤嘤,实乃读书之绝佳境地

“旧雨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气能挟理以行,而后虽言理而不灰”。知位置者先后,翦裁之繁简”,又“为文家第一要也”。为文贵在自辟蹊径,“文章之道,以气象光明俊伟为最 均为伯涵所言

用左宗棠造句(大约30个左右)

本篇是第七卷英才第一篇。

原文

虽有良药,苟不当于病,不逮下品;虽有贤才,苟不适于用,不逮庸流。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嫠牛不可以捕鼠;骐骥不可以守闾。千金之剑,以之析薪,则不如斧。三代之鼎,以之垦田,则不如耜。当其时,当其事,则凡材亦奏神奇之效。否则鉏铻而终无所成。故世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适用也。魏无知论陈平曰:“今有后生考己之行,而无益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当战争之世,苟无益胜负之数,虽盛德亦无所用之。余生平好用忠实者流,今老矣,始知药之多不当于病也。

译文

尽管有良药,如果不对病症,效果还不如一般的药物;虽然有贤才,但让他做的事不是他的专长,那么还不如去找普能人来做。质地坚韧的木梁可以撞开坚固的城门,却不能用来堵住老鼠洞。强壮的水牛不会捕捉老鼠,千里马也不能守住家门。

价值千金的宝剑用来砍柴,不如斧头好用。三代传世的宝鼎,用来开垦荒地,还不如普通的木犁,对具体时刻,具体的事物,只要用得适合恰当,普通的东西也会产生神奇的效验。否则,认不清锄头和宝剑的特性,干什么都会弄糟。

所以世人不应当忧虑没有人才,而忧虑使用人才的人不知量才而用。魏无知在评论陈平时说:“现在有个年轻人,很有孝德之行,却不懂战争胜负的谋略,您该如何用他呢?”当国家处于战争时期,如果一个人不懂战争胜负谋略,虽有高深德行也没有用武之地。我生平喜欢用忠实可靠的人,如今年老了,才知道药物虽然很多,却也有治不了的病。

解读

在镇压太平天国后,出自曾国藩幕府的官员,占了晚清官场的半壁江山,其中有名的有左宗棠、李鸿章、杨岳斌、彭玉麟、曾国荃和刘铭传等。曾国藩的门生故吏中,有460多人身居高位,他们有的成了总督巡抚,有的是洋务先锋,都是晚清中兴的中流砥柱。

左宗棠一直认为曾国藩的才能不如自己,对曾国藩带兵打仗的能力颇有微词,但对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却是自叹不如。在他写曾国藩的挽联中说:“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让这个心高气傲以“今亮”自诩的左宗棠感到“自愧”,可见曾国藩在识人用人方面,确实高出左宗棠很多。

曾国藩是善于鉴人的***,早在京师做京官的时候,曾国藩就有意识的结交一些有志之士,网罗有影响力的人才,这为他后来组建湘军与太平军作战,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最早在湖南发起团练的江忠源,就是曾国藩在京城时结识的,曾国藩对江忠源欣赏有加,并断言江忠源:“必立功名于天下,然当以节义死”。后来,江忠源在庐州与太平军作战中被包围,庐州城破后投水自尽。

相传曾国藩写有《冰鉴》一书,这是本鉴人相面的书,事实上,那只是后人依托曾国藩的名气而归入他名下,并不是曾国藩所编写的。但他留有鉴人四句口诀: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着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

端庄厚重、谦卑含容是尊贵的相貌。

端庄厚重,言行持重,遇事不慌不忙的人,往往稳定可靠;举止轻佻,风急火燎的人,更容易出现差错,俗话说:世事多因忙里错,也是有道理的。谦卑的人能够放下姿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能包容更多的人和物,与人沟通起来也更顺畅。

事有归着、心存济物容易获得财富。

事有归着的人心思缜密、一丝不苟,有强大的执行力,使每一件事情都有着落。心存济物的人心里装得下别人,有一种大公无私的心,更愿意去帮助别人,反而能成就他自己。

曾国藩在识人方面真正做到了“不拘一格”,薛福成原本只是个落第的秀才,在考试后给曾国藩递交了一份调研报告,其中对时局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主张办洋务以自强,曾国藩并没有因薛福成的出身而训斥,而是就将他召入了幕府。后来薛福成出任英、法、比、意四国公使,在晚清外交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曾国藩在人才培养和应用方面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他认为作为领导者,首先要善于发现人才,其次是培养,然后是应用人才,而应用人才,就要把人才放在合适的地方,即使是人才,如果应用不当,让他去做合适的事,那么,即使他有杰出的才能,也会被浪费掉,表现还不如普通人。

人要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用人更要用人所长。

为什么会有“英雄无用武之地”境况,就是没有把英雄放在合适的地方,让他去做最合适的事,如果让姚明去练体操,让李宁去打乒乓球,你说,他们还是英雄吗?

?

曾国藩去世后,左宗棠送上一副挽联,曾家人看完激动落泪

1、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功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2、左宗棠的个性,疾恶如仇,说起话来很直接,说好处是果断,说坏处就是容易激动,性格敏感而且有点毒。

3、左宗棠救荒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既与他早年的困苦经历和所受教育有关,更与当时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4、左宗棠少时屡试不第,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

5、左宗棠在指挥西征军收复新疆期间提出了战后新疆开发的方案,形成了他的新疆开发思想。

6、一提到近代中国的海防和塞防,人们不禁会想到左宗棠和李鸿章。

7、左宗棠西征是对中国西部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一次重要的军事行动.

8、此番进兵浙江

粮饷短缺等问题依然困扰着左宗棠

令他苦恼无比.

9、陕甘任间

左宗棠继续从事洋务

创办兰州制造局(即甘肃制造局)、甘肃织呢总局(即兰州机器织呢局)

后者为中国第一个机器纺织厂。

10、1986年

我因研究“长沙数学学派”的左潜(左宗棠之侄)

回校拜访梁师

他年过花甲

“东隅已逝

桑榆非晚”

顽强笔耕

兼为校图书馆和校友会发挥余热。

11、因要在甘肃新创了机器织呢局

所以左宗棠率领部分人到甘肃省府监督办厂去了。

12、左宗棠询问他俩的观感

目的是探探口气:我们照葫芦画瓢造出的轮船

比你们洋船怎样?德克碑的回答很令他满意

德克碑说

大致差不多。

13、由于左宗棠的悉心辅佐和筹划

不但湖南军政形势转危为安

出省作战连连奏捷

其它各项工作也取得显著成效。

14、清光绪初

左宗棠在兰州创设机器局、织呢局、吸水厂等

开创了西北近代工业的先河。

14、lishixinzhi-造句大全

上万词语的造句供您参考!

15、左宗棠对他的印象非常不好

就故意找碴儿。

16、禀张将军

护王命我禀告

清妖左宗棠部离开溧阳。

17、而左宗棠手握重兵

驻扎西陲

可以作为后援

因此

事情犹有可为。

18、清廷擢用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等汉员

实因洪杨难起

***有倾复之危

时势使然

不得已而为之。

19、左宗棠很喜欢这座宅院

晚年率师收复新疆之后

奉旨回乡省墓

还回家住了几天。

20、平定江南时

左宗棠率楚军屡建奇功

在军事上襄赞曾国藩

对后者助益极大

曾国藩也对左宗棠屡加褒奖和不断举荐。

21、接着

因为西北战事

左宗棠奉命奔赴甘陕

乃荐举林则徐的女婿、原江西巡抚沈葆桢继任福建船政大臣

同时奏明清廷

称胡雪岩“才大心细”。

22、左宗棠不顾亲家翁的情面

一纸弹章将他送回了老家。

23、十位将军也由左宗棠举荐

关绪清亲自定夺

分别由刘鸣传、聂士诚、陆毅伟、董梁、吴平、吴光、陈横、万天杰、沈丹阳、潘东民担任。

24、比如说

对于左宗棠

曾国藩有着知遇之恩

但左宗棠一直恃才自傲

出语尖刻。

25、左宗棠题匾“藏身”同安古私塾。

26、中国南方的大地主,可能会继承当年镇压太平天国的曾国藩和左宗棠的衣钵,编练由乡绅领导的游击队。

27、清末的军事工业是完完全全的国有企业,无论是曾国藩、李鸿章那样的科举干部,还是左宗棠那样幕府出身的军事奇才,在他们的主导下,国有企业的改革最终都改成了官方主导。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官僚作风、贪腐现象严重,像马尾船厂、江南制造总局这样的顶级国有军工企业最终都成为反腐的重灾区。李德林?

28、朝廷的降下的旨意白纸黑字在哪里

往后的话无论是洋员还是一心要往制造局掺沙子报复一下李鸿章的左宗棠

没有了机会和借口再伸手

这个口子算是堵死了。

29、书院由彼时湘军重要首领、“中兴四大名臣”之一胡林翼亲自创办

曾国藩、左宗棠等倾囊相助、共同参与建设

成为一段佳话。

30、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吴承恩、方苞、袁枚、林则徐、邓廷桢、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陈独秀等历史名人

均为江南贡院的考官或考生。

初识不知曾国藩,再读文正敬为神

大家都知道清朝是我国封建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王朝,特别是在它末年的时候,朝廷政治***百姓处在水火之中。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即便是处在这样糟糕的大环境之下,仍然有一批忠心耿耿的能臣,譬如非常著名的曾国藩和左宗棠。虽然二人同为朝廷的重臣,但彼此之间关系非常的僵,简直就是狭路相逢的冤家,他们二人之间的趣事也颇多。 ?

详情

二人之间属于那种看谁都不顺眼,就差打一架了,这种状态并不是暂时的,自从梁子结下了,似乎二人之间就没有好好上过。老左非常的看不起老曾,当然这事儿还得从他们科考时候说起。曾国藩虽然懂得许多为人处事的大哲学,可是他以前年轻的时候读书并不是很好,用现在的话来说妥妥的学渣呀。

相反左宗棠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学霸,平常非常的刻苦用功。可老天似乎总爱开玩笑,老曾逢考必过,从秀才到举人再到进士,他一考便中,可平日里成绩不错的老左却逢考必挂,内心极度不平衡,这梁子早些年就打心里结下了。

后来二人成为了同事,难免也会有些需要交涉的地方,这同时也让他们产生了更多的矛盾。过去了很多时日,老左还是看不惯曾国藩。他每天有三件乐事,除了吃饭睡觉就是骂老曾。

有些人怨恨别人只是内心那么想的并没有表现出来,他就不一样了,光明正大的骂,甚至不注重场合的骂。有时候也会在自己部将的面前大骂曾国藩。搞的那些部将们有些无语又无奈,毕竟这这些人中好多都是曾经跟着曾国藩的人。

作为部下他们明面上不能反驳老左,可心底孤寂早已有了一堆怨言,"你说要骂就当面去骂呀,在我们面前絮絮叨叨说个不停顶个屁用。" 但是很奇怪,即便自己这样不受老左待见, 可到死曾国藩也没有还击,可能这就是他的处世哲学吧。 ?

详情

后来曾国藩去世了,很多亲朋好友都前来吊唁,这其中自然是少不了左宗棠。可是曾家的人感到很无奈啊!前来吊唁必定要赠送挽联,照理说赠送的挽联是应该挂出来的,可老左赠送的挽联势必没什么好话,挂还是不挂呢?

左宗棠的挽联送到 :上联为“ 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下联:“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直到亲人看到挽联的落款,才安心了,赫然写的两个大字"晚生"让家人泪如雨下,终于老总承认了曾国藩,可见这是很大的一份敬重啊!

第一次知道曾国藩这个人大概是中学的时候,当时的历史书说湘军被太平天国战败,还配了一张曾国藩要跳河的图 。

正是这张图,给当时的我形成了曾国藩是贪生怕死之人的固有印象,中兴之臣中,左宗棠抬棺征新疆,李鸿章开外交之先河(个人观点),张之洞办现代之工厂,唯独曾国藩讨伐太平天国十二载,几次被逼跳水***,还被评为中兴第一臣,当时实在想不通。

一转眼十多年过去了,各种关于曾国藩如何自律?如何资质平平开万世之功?如何做到“立功、立德、立言”?特别是一本《曾国藩家书》更是风靡***,为教育部推荐书目。

左宗棠在知道曾国藩去世后,写下挽联:“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不负平生。”

李鸿章在得知曾国藩去世后,留挽联:“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怎么中兴之臣如此盛赞曾国藩?为什么伟大领袖和蒋介石同时对曾国藩极力推崇?带着这些疑问,我选择读一读曾国藩,选择了李宏杰的《曾国藩传》。

抛开主观臆断,曾国藩曾说自己官至极臣,巅峰时期的曾国藩,官职两江总督,手握骁勇湘军,门生幕僚遍天下,李宏杰在书中说,就连左宗棠都问他“有意问鼎乎?”即使自裁湘军,官拜直隶总督,也是清朝当时封疆大吏之首。

一个世代为民、久试不第(七次才中秀才)、嗜烟好色、身体欠佳(耳鸣,高血压,脑血栓等)的人,怎么就成功了呢?

三十岁的曾国藩立志做圣人,圣人是什么?佛教教人成佛,道教教人成仙,儒家诲人成圣,孔子厄于陈邦,仍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志。圣人不是不会遇到困难,而是遇到困难还能坚持自己。

做圣人并非口号,曾国藩从《朱子全集》开始学程朱理学做圣人,就其一生都在读史,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双目近乎失明的情况下,还背《论语》,从古书智慧中汲取营养做圣人,其实曾国藩也许并非真正做到了圣人,丁忧出仕,他也阿谀奉承;官摄两江,他也收礼收物;围困金陵,他也任将唯亲。但正是这种圣人思想底蕴,让他凡事有原则,不同流合污。受制于特殊的历史阶段,也许他愿做圣人而不得,但其至少是一名君子,是华夏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个偶像。

今天忠诚爱国已经成了核心的价值观,各种广告遍地,各种口号震天。但如果不读史,连什么是圣人,什么样的人是圣人,怎样做圣人都不知道,一个民族没有英雄,没有自立自省的内在动力,即使平时像一个圣人,当遇到困难挫折,终将唯利是图。

诗经?国风》有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即使知道了后来曾国藩要开万世之功,也不明白曾国藩开拓进取的勇气到底从哪里来。

苦读诗书,一朝功名。蛰伏十载,封为貮卿。这是多么光耀门楣的事,在那个“家天下”、“官本位”的时代,他在京一天,家人可能梦中都能笑醒,但他却不想干了,有家书为证:

“ 吾近于宦场,颇厌其繁俗而无补于国计民生,惟势之所处,求退不能。但愿得诸弟稍有进步,家中略有仰事之资,即思决志归养,以行吾素”。

至于后来文官建军,挺而不进,拖而不上,整顿吏治,天津教案等在当时看来不可为不能为不敢为的,他都去做了,而且做得很好,至少从书中和历史看禁得住检验。金一南教授讲:“做难事必有所得。”应该说曾国藩是很早的践行者。

今年是牛年,拓荒牛一下子成了网络热词,以开拓创新的精神,以不屈不饶的干劲,撸起袖子,甩开膀子,除去胜利一无所有,为了胜利一无所求,不成功就成仁。有这样的精神怕是无事不成。

曾国藩曾向大儒唐鉴请教如何自我管理,唐鉴告诉他“写日记”。应该说就是这三个字的教育,改变了曾国藩的一生,曾国藩的日记同曾国藩的家书一起被传为经典。

写日记本身并不难,而且曾国藩的日记并非长篇累牍,大部分的篇目都只有几十字,一百多字。但是从决定开始写日记到他生命的前一天,他都在写日记,曾国藩死的前一天留下日记:

早起,蒋、萧两大令来诊脉,良久去。早饭后,清理文件,阅理学宗传。围棋二局。至上房一坐。又阅理学宗传。中饭后阅本日文件。李绂生来一坐。屡次小睡。核科房批稿簿。傍夕久睡。又有手颤心摇之象。起吃点心后,又在洋床久睡。阅理学宗传中张子一卷。二更四点睡。

一天自律不难,一个月也可以坚持,一年,十年,一辈子呢?遥想三军主帅,前困后催,炮火连天,在那样的情况下还能坚持反思自己,写日记,除了曾国藩,还有谁?至于他读书、早起、习字、运动等习惯,无不提现他强大自律精神,很多人将自律看做是资质平平者唯一的成功之道,大概来源于曾国藩。

今年各种自我管理,时间管理已经成为一门学问,浮躁的人们趋之如骛,那些***们赚的盆满钵满,但真正的自律可能就是早起、读书、做事、运动这么简单。至于过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就好。

成功不是偶然,天上也不会掉下馅饼,掌思想之舵,练做事之能,修自我之养,做一个充实的人。世治神为人,世乱人为神,曾国藩生逢乱世,扶大厦于将倾,终以人成神。我们生处盛世,安于本职,乐于奉献做好人则本身就是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