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琥珀粉的考证

2.琥珀预习

3.鉴别真假琥珀与电学知识有什么关联?

4.琥珀的科学价值是多少

琥珀粉的考证

琥珀拾芥的原理-琥珀拾阶

1.《雷公炮炙论》:凡使红松脂、石珀、水珀、花珀、物象、翳珀、琥珀。红松脂如虎珀,只是大脆文横;水珀多无红色,如浅黄,多粗皮;彼石珀如石重,色黄不堪用;花珀文似新马尾松,心文一路赤一路黄;象珀,其内似有物,极为神妙;翳珀为众珀之长,故号曰翳珀;琥珀如血色,安于布上拭,吸得芥子者真也。

2. 陶弘景:旧说云是松脂沦入地,千年所化。今烧之亦作松气,俗有虎魄中有蜂,形色如生。《博物志》又云,烧蜂巢所作,恐非实。此或当蜂为松脂所粘,因堕地沦没尔。刮屑服,疗瘀血至验。以赤者为胜。

3.《大明一统志》:琥珀,产缅、謇诸地,松脂入地千年所化。又云,松木精液凝成,其中亦有蚊蠛等形者。以火珀及红杏看为上,血珀、金珀次之,蜡珀最下,又其下者,供药饵而已。

4.《纲目》:琥珀拾芥,乃草芥,即禾草也,雷氏言拾芥子误矣。《唐书》载西域康干河松木,入水一、二年,化为石,正与松枫诸木沈入土化珀同一理也。今金齿、丽江亦有之。其茯苓千年化琥珀之说亦误传也。色黄而明莹者名蜡珀;色若松香,红而且黄者名明珀;有香者名香珀。

5.《增订伪药条辨》:琥珀,以药用者之鉴别,以深红明透质松脆者为血珀,最佳。广西产者,色红明亮为西珀,亦佳。黄嫩者次之,金珀更次。厦门产者,色淡黄有松香气,为洋珀,更次。他如云贵边省,人以松香榇填材底,伏土深久,松香由黄转黑,土人名曰老材香,以充琥珀,年久古墓中往往发见之,然色黑无神光,仍含松香气,为最次,不入药用。凡安心神,定魂魄,宜生用,与灯芯同研,去灯芯。眼科宜入豆腐内煮用。

琥珀预习

课件: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黏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理解词义;

2.朗读课文,对课文内容做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想知道什么吗?(学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看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松脂:针叶树的树干上流出的胶状液体,是制造松香和松节油的原料。

拂拭:指掸掉或擦掉。

粘稠:形容液体的粘性很强。

飒飒:风的声音。例句风越刮越大,树叶飒飒作响。

琥珀:古代松柏树脂的一种化石,浅**、褐色或红褐色的透明固体。可用它制造漆、装饰品等。

断绝:指原来有联系的失去联系,原来连贯的不再连贯。

推测:根据已知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生机:生命力、活力。

澎湃:形容涛声互相撞击。

前俯后仰:形容身体前后晃动。俯,头向下;仰,脸朝上。

约摸:估计,大概的意思。

怒吼:原指猛兽发威吼叫。课文中比喻水的风浪声很大。

热辣辣:形容热得像火烫着一样。

(3)思考:琥珀是什么?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琥珀有何特点?

明确: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本文所讲的琥珀里面裹着一个苍蝇,一个蜘蛛,而且这两个小东西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课文主要讲了根据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想像这块琥珀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且判断它在科学上的价值。

三、教师出示琥珀,让学生对照,练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四、听课文录音,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五、学生复述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真阅读课文,通过理解琥珀形成过程,培养、提高学生想象力;

3.了解课文叙述的特点。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课文写了关于琥珀的哪些内容?哪方面内容是作者想象的?哪方面内容是对琥珀的真实描绘?(生回答)。

那么作者想象的依据是什么?要形成这样的琥珀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默读形成过程部分思考上述两个问题。

明确:第一,要有松树、柏树。依据是琥珀是松树树脂形成的。第二,炎热的夏天正晌午。因为只有在这一时间松柏才渗出大滴松脂形成松脂球。第三,苍蝇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面。

2.科学家又是怎样想象发现过程的?探究想象依据。

(1)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师生交流。

(2)角色朗读此部分。

(3)小结: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你知道想象合理的依据是什么了吗?

3.科学家研究这块琥珀有何价值呢?

(l)默读思考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组讨论后回答。

4.济览全文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并想一想本课与《黄河象》一文叙述顺序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三、感情朗读课文

1.自由练读。

2.分角色朗读。

四、布置作业

以《未来的××》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想象要合理。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思考、讨论、交流,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指名读课文,读后思考讨论:

l.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苍蝇、一只蜘蛛躺在里面。)

2.那么,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呢?(人们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这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启发谈话

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运用了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

三、阅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读后讨论:“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

(“约摸”,大概估计。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立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这样合起来肯定超过一万年了。)

3.老师小结:因此,科学家的推测和估算是有根据的。

4.指名读第2-11自然段。读后思考:

(1)我们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松柏树,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

(2)课文中有几处写了太阳光的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因为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

5.老师小结:因此,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

6.课文中还有一句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科学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这就为下文琥珀出现在海滩上伏下了一笔。)

7.指名读第3-4自然段。

8.老师小结:作者对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

9.指名读第8自然段。

10.老师小结:作者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十分传神。

四、继续学习课文

1.思考讨论: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呢?

(松树渗出的一滴树脂能同时包住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这滴松脂一定是很大的。而蜘蛛要吃苍蝇又必然要挨得非常近。这样就出现了千载难逢的巧遇。这是完全可能的,因而想象是有根据的,十分的合理。)

2.老师小结;松脂把两只小虫包在里头,再加上松脂继续地往下滴,又把原来的盖住了,就积成了一个松脂球。

3.思考讨论:松脂球是怎样变成了化石的?

(后来经过很长的时间,地壳发生变化,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这就形成了儿石。)

五、启发谈话

对于这块琥珀的形成,科学家的想象也很合理。

思考讨论:

1.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风吹浪卷到岸边,孩子踩着后挖了出来,孩子的爸爸认出这是一块琥珀。)

2.渔民看到这块琥珀,为什么说“这是很少见的?(一块琥珀包裹两只虫子是很少的,再次表现出了这块琥珀的不可多得,极有价值。)

六、齐读最后一段

七、老师小结

这块琥珀给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的依据。既然在一万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经有苍蝇和蜘蛛,那么苍蝇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一万年以上了。这是这块琥珀在科学研究上的价值。

[评析]

《琥珀》是一篇阅读课文。阅读课的任务和讲读课的任务是不相同的。一般地说,讲读课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知本课语文基本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而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运用在讲读课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显然,这两类课文的任务是有差异的。因此,其教学结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

徐国宣老师的这篇《琥珀》教案,紧扣了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来设计,真正体现了阅读课教学的特征,把阅读课文真正上成阅读课。在教学活动中,有些小学语文教师总觉得阅读课文不好上,到底怎样上才符合阅读课教学的要求,总感到把握不好尺度。徐国宣老师设计的这篇《琥珀》教案,为我们上好阅读课文提供了范例。

一、紧扣“半独立地理解”进行教学

所谓“半独立地理解”,就是教学时既不是老师包办代替,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语文基本功,自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言文字。要使学生的“半独立地理解”能有成效,首先就要把预习引进课堂。预习这个环节很重要,没有预习,就谈不上“半独立地理解”。这篇教案设计,其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预习课文,并检查预习的效果,看看学生在预习中是否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这篇课文内容的关键是:(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学生在预习中能理解了这两个问题,也就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习的效果。预习及检查预习效果之后,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理解语言文字。这一教学过程,学生也是在“半独立地理解中进行。教学的主要方法是教师点拨,学生讨论。而教师点拨的方式是设疑启发。例如,要学生理解“约摸”一词时,徐教师是这样点拨:“‘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经过设疑启发,通过讨论,学生对“约摸”的含意就清楚了。

从课文中知道,这块琥珀的形成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要有松柏树,第二个条件必须是炎热的夏天。第一个条件是显性的,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明显地表露出来,让学生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并把它读一读就能明白。第二个条件是隐性的,它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要学生理解那些语言文字并加以想象才能领悟,所以徐教师十分注意设疑点拨: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的照射着整个森林’?“通过点拨启发,学生领悟到“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然后教师小结:“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备的第二个条件。”这样,学生就能“半独立地理解课文中这些关键句子的含意,感悟了语言文字,读懂了这块琥珀形成必备的另一个条件。

二、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

采用讨论方法,是阅读课文教学让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一个有效方法。现代教学论认为:集体自学优于个人自学,集体讨论优于个人独立思考。强调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必须辅之以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这篇教案设计,就是采用了讨论方法组织教学,用得扎实有效。综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五次讨论。第一次是“检查预习”时,指名学生读课文后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通过讨论,互相启发、补充。发挥集体的智慧,学生就初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第二次是学习第一自然段、品味词语的含义时,组织学生讨论“约摸”一词是什么意思,让学生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感悟语言文字。第三次是对“科学家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这句的理解,也采用了讨论方法,以发挥集体的想象力。第四次讨论课文的一个难点:“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第五次讨论课义的另一个难点:“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教案设计这样的五次讨论,旨在让学生通过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达到“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目的。采用讨论方法来组织阅读课文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讨论必须扎扎实实,认认真真,讲求实效,切不可搞花架子,形式主义。我们过去听的一些公开课或比赛课.常常看到一些流于形式的课堂讨论。比如教师要学生转过脸来进行四人小组的讨论,但当学生转过脸来刚开始讨论,教师马上宣布停止讨论而转到别的教学活动上去了。这样的讨论,显然是走过场,流于形式,是不可取的。二是要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组织讨论(这可从这篇教案的设计中看出来),并非什么问题都要组织讨论。

鉴别真假琥珀与电学知识有什么关联?

既然芥籽的不同会影响静电吸力,那么琥珀的不同会不会影响静电吸力呢?当然也是有影响的,6世纪时,南北朝时代的科学家陶弘景(456~536)在其所著的《名医别录》中说:“琥珀,惟以手心摩热拾芥为真。”这就是说,经过人手的摩擦,容易起电,才是真的琥珀。可见,这时已经知道是否具有明显的静电性质,作为鉴别真假琥珀的标准,这是初步的电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琥珀的科学价值是多少

琥珀

琥珀,半透明非晶体质有机宝石,它是树脂在地壳构造运动中埋入地下后经过千万年的地质变化,挥发、散失、固化而成,比重较略大,硬度2~2.5,适宜雕刻加工。琥珀加热或摩擦后带电,能够将草木灰屑吸引附着。在1700年前的晋代,《华阳国志》中将这种“琥珀拾芥”的现象一度引为奇观。

我国在传统上按色泽与透明度及纯净度将琥珀分为明珀、蜡珀、花珀、水珀等,其中包裹昆虫的谓之灵珀,为上上品。熠熠金珀高贵华丽、莹莹蜜蜡性软质优、灵灵血珀透明清澈、淡淡香珀典雅芬芳。除此之外,意大利西西里岛还产有奶蓝色或绿色的琥珀,缅甸产有褐色和橙色者,均为罕见。琥珀在我国古名“兽魄”、“江珠”、“顿牟”、“遗玉”等,它的神秘和珍稀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琥珀产于沉积地层中、煤系地层中及海滨沙矿中。世界著名琥珀的产地在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如俄罗斯、波兰、丹麦等,挪威、罗马尼亚及英国有少量出产。闪烁着太阳般金色光泽的琥珀不知令多少人魂牵梦绕。俄罗斯国家曾用100幅珍贵的油画交换二战时期流失德国的前苏联国宝——“凯撕大帝的琥珀房间”。这件国宝由数千枚五颜六色的小琥珀粘镶制作,可惜它的一半已经下落不明,后来换回的仅仅是剩余的一半,已令所有的俄罗斯人民欣喜若狂。

我国早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就出土了琥珀雕刻的装饰物,此后历经商周秦汉,它与古代玉器的发展形影相随。琥珀在隋唐前仅产于我国的云南边疆,因而来源稀少,十分珍贵。《南史》记载潘贵妃的“琥珀钏一只”,就价值“百七十万”,令人匪夷所思。不想到了辽金时期,出土的琥珀制品骤然剧增。例如1986年发现的辽开泰七年下葬的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两人全身金碧辉煌,几乎被琥珀所覆盖。后经清点,竟有琥珀佩饰2101件之多,令人瞠目结舌!这个习鞍马善骑射的游牧民族所拥有的琥珀数量超过了我国的历代总和。究其原因是他们找到了数千年来未被发现的辽宁抚顺煤矿中的大量琥珀。他们的琥珀加工业在短时间内声速发展并达到巅峰,随即造就了琥珀史上空前绝后的辉煌。此后再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个王朝超越过它,天辅初年始,金兵相继攻陷辽国郡县近半,琥珀雕也随着钟爱它的王朝夕阳西下了。

天然的琥珀日渐稀少导致各种塑料、玻璃、合成树脂甚至“溶结琥珀”充斥市场,渔利之徒东施效颦,妄想鱼目混珠。但真琥珀比重轻,各种赝品密度皆高,若将二者置于饱和盐水中,真品浮起,赝品沉底,真伪立辨。当你拥有了件真正的古代琥珀时,你才能真正体会到凝聚在它身上深沉浪漫的上古情调和它独特的人文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