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是什么意思

2.言不及义的解释

3.言不及义的意思和造句

4.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是什么意思

言不及义的义是什么意思-言不及义是啥意思

释义: 孔子说:“大家整天聚在一起,谈话丝毫不涉及道义,却喜欢卖弄小聪明,这种人真是难办啊!”

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

词语释义:

1“群居终日”,意思是整天聚在一起。“群居”,即成群地聚集在一处。

2“言不及义”,意思是言谈丝毫不涉及道义。“义”,即正义,可以引申为合宜的道理、道德和行为。

3“好行小慧”,意思是喜欢卖弄小聪明。“小慧”,即小聪明,小慧,私智也。”一群人终日相处,却不以善道相切磋。言谈丝毫不涉及道义,则会生放荡邪僻之心。爱耍小聪明,无非是想投机取巧,行险侥幸之事。

4“难矣哉”,即终难成器《论语集解》云:“难有所成矣哉,言终无成也。”皇侃曰:“难为成人也。”

《论语·卫灵公》本篇包括42章,本篇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其中著名文句有:“无为而治”;“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

《论 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孔子用辩证的方式,教育弟子首先要修养德行,没有“立身之本”有再多知识都不是君子,反之,虽没有知识,但德行修养好,也是君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

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言不及义的解释

言不及义,汉语成语,拼音是yán bù jí yì,意思是形容说话内容无聊或说不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指只说些无聊的话,不涉及正经道理。

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

言不及义的意思和造句

言不及义yán bù jí yì ?

出自于《论语·魏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解释: 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

1、这几个青年整天待在一起,言不及义,好为事端,早晚要惹祸!

2、此人说话常常言不及义,你别听他的。

3、你一眼就可以识出一个蹩脚的批评家,如果他一开口就言不及义,谈诗人而不谈其诗作。

4、他不好好读书,在同学中穿梭往来,拉拉扯扯,说话言不及义,大家都讨厌他。

5、正事谈得有了结果,心情轻松,便言不及义了。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释义: 孔子说:“大家整天聚在一起,谈话丝毫不涉及道义,却喜欢卖弄小聪明,这种人真是难办啊!”

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

词语释义:

1“群居终日”,意思是整天聚在一起。“群居”,即成群地聚集在一处。

2“言不及义”,意思是言谈丝毫不涉及道义。“义”,即正义,可以引申为合宜的道理、道德和行为。

3“好行小慧”,意思是喜欢卖弄小聪明。“小慧”,即小聪明,小慧,私智也。”一群人终日相处,却不以善道相切磋。言谈丝毫不涉及道义,则会生放荡邪僻之心。爱耍小聪明,无非是想投机取巧,行险侥幸之事。

4“难矣哉”,即终难成器《论语集解》云:“难有所成矣哉,言终无成也。”皇侃曰:“难为成人也。”

《论语·卫灵公》本篇包括42章,本篇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其中著名文句有:“无为而治”;“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

《论 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孔子用辩证的方式,教育弟子首先要修养德行,没有“立身之本”有再多知识都不是君子,反之,虽没有知识,但德行修养好,也是君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

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