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诚以为非也文言文翻译

2.重意不重形文言文

3.肺肝的引证解释肺肝的引证解释是什么

4.“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什么意思?

5.文言文《慎独》

诚以为非也文言文翻译

如见肺肝什么生肖-如见肺肝然

1. 诚意 文言文翻译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1]。

小人闲居[2]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3],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4]。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5]”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6],故君子必诚其意。

[7][1]诚其意者,自修之首也。毋者,禁止之辞。

自欺云者,知为善以去恶,而心之所发有未实也。恶,好,上字皆去声。

谦,读为慊,苦劫反;快也,足也。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

言欲自修者知为善以去其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使其恶恶则如恶恶臭,好善则如好好色,皆务决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于己,不可徒苟且以徇外而为人也。

然其实与不实,盖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2] 闲,音闲。

闲居,独处也。[3]厌,郑氏读为黡。

厌然,消沮闭藏之貌。[4]此言小人阴为不善,而阳欲掩之,则是非不知善之当为与恶之当去也;但不能实用其力以至此耳。

然欲掩其恶而卒不可掩,欲诈为善而卒不可诈,则亦何益之有哉!此君子所以重以为戒,而必谨其独也。[5]引此以明上文之意。

言虽幽独之中,而其善恶之不可掩如此,可畏之甚也。[6]胖,步丹反,安舒也。

[7]言富则能润屋矣,德则能润身矣,故心无愧怍,则广大宽平,而体常舒泰,德之润身者然也。盖善之实于中而形于外者如此,故又言此以结之。

右传之六章,释“诚意”。[1][1]经曰:“欲诚其意,先致其知。”

又曰:“知至而后意诚。”盖心体之明有所未尽,则其所发必有不能实用其力,而苟焉以自欺者。

然或已明而不谨乎此,则其所明又非己有,而无以为进德之基。故此章之指,必承上章而通考之,然后有以见其用力之始终,其序不可乱而功不可阙如此云。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释义诚其意者,首在认自本心,识自本性。

知心是妙智慧体,明体而达用,真信达真诚。认识不透,无真知。

觉悟不透,不能入门。因其信不坚、意不诚,要诚其意是自欺也。

贪欲感其心,爱欲劳其神。欲爱之心放不下,达诚意是自欺也。

知人生如幻,厌社会家庭,想世外另有桃源,厌社会人生如臭是自欺也。急求大学之道,爱大学之理,穷之不舍,惜如命。

爱不释手而放弃一切,意为之好好,是求之太过急也。大学者,内圣外王之模范。

紧了崩,慢了松,不紧不慢才成功。顾圣不顾凡,早晚也得完。

顾凡不顾圣,早晚也没命。大学成就自然诚诚,非意识之厌烦与好好。

实践真理者是真诚意。即慎思、理明、达实是真行者。

盲目急于求成过之,精进勿懈怠。大学是培育人之典范的指南针。

当何行、大智慧者自明。诚意完全是从心意下功夫、开发天赋妙智慧之行驰。

理明透彻心自明者一达,非一朝一夕之速成。诚意的基础功是:纯诚无二念。

千思万虑,彼伏此起,一念接一念,思万物、生万象、虑万事、应万变,精神集中,此即是一念纯诚的诚意功夫。一个心一个念都千差万别,繁琐复杂的豆腐账,账目才能清晰,了然万念空。

这就叫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独立思考功夫。即是:“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即安而后能虑。不明定静安虑本质者可能出现不正常的心态意识,把虑当成是自心不安静、当成是胡思乱想。

虑是一念,虑千差万别不同的事,并没有二念从生。意生乱念是二念生,起心即是妄,有二即非真。

虑之一念纯是正常思维活动。生二妄念,即想停止思维活动达到空寂无念是虑之患。

患者臭也。不理他,让念来去自由,即无好无臭的自然之道。

还自然本来之一心一念,唯一无二是慎独。此即诚意也。

这就是黄帝的“独立守神”,老子的“抱元守一”,孔子的“执中贯一”,释迦的“万法归一,一性圆明”来源于诚则灵,灵则明的诚意功夫。心明妙智慧开,正大光明之心现前,这就是意诚而后心正。

心如草木顽石、什么都不想是诚意之大忌,是正心之大患。文王穷理尽性达天命,大舜执中精一万法通,达摩全凭心意下功夫。

不思不得,所以虑而后明明德。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释义社会人生,成家立业,功名利禄,光宗耀祖、人前显贵、蒸蒸日上之心人皆有,这是正确的。但应素其位而行,士农工商各尽其职、不越乎其外。

而且上进之心不甘人后是正确的,绝对能步入光明大道。否则,身败名裂、家破人亡。

人见利不见害,鱼见食不见钩。人见利忘义,奸巧险恶。

老子说祸福无门由人自招。此章从内心开刀,慧剑斩断内心世界之杀盗*酒妄。

土壤再适合、心不生不良种子,恶果自然不生。船到江心补漏难,马到临崖收缰晚。

上欺祖、下灭子,遗臭万年,实乃不修诚意正心之过也。不杀无凶犯相,不盗没贼相,不邪*没有奸相。

酒本无罪,不理智者生醉鬼相。一切由心生、由心造。

正心圆满功德相,独立思考去污除垢,显光明做君子。跳舞本身没错,也是一种正常的社交活动,心邪意乱遭奸杀。

男做君子,女。

2. "诚"的文言文翻译 例句

◎ 诚

诚 chéng

〈形〉

(1) (形声。从言,成声。本义:诚实,真诚)

(2) 同本义[sincere;honest]

诚,信也。——《说文》

币必诚。——《礼记·郊特牲》

诚者自成也。——《礼记·中庸》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 朔东,一厝 雍南。——《列子·汤问》

行之发于至诚。——《汉书·赵广汉传》

乃能衔哀致诚。——韩愈《祭十二郎文》

(3) 又如:诚款(真诚恳切);诚敬(真诚,敬重);诚虔(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4) 真实 [real]

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论语·子路》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礼记·大学》

巧诈不如拙诚。——《韩非子·说林上》

(5) 又如:诚理(真理);诚谛(真实而详审)

词性变化

◎ 诚

诚 chéng

〈副〉

(1) 确实,的确 [indeed]

诚既勇兮又以武。——《楚辞·九歌·国殇》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战国策·齐策》

所谓无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韩愈《祭十二郎文》

此为宰相听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听事已宽矣。——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2) 又如:诚不能免;诚恐(只怕,恐怕)

(3) 果真;如果 [actually]

楚诚能绝 齐, 秦愿献 商于之地六百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 文言文翻译

魏文帝想要让冀州十万户平民迁徙到河南。正逢大旱时节,蝗灾盛行,平民都非常饥饿,众臣子认为此时迁徙不可行,但文帝的意思却很固执。侍中辛毗与众臣一同求见,文帝知道他们要进谏劝阻,于是摆出一脸怒容,群臣都不敢做声了。辛毗却说:“陛下想要让平民迁徙,这样的旨意是如何想出来的?”文帝问:“你说我迁徙的旨意是错的?”辛毗说:“臣认为当然是错的。”文帝说:“朕不与你讨论这个问题。”辛毗说:“陛下不认为臣没有才能,让我在您的左右,作为谋议国事的官员,怎么能不与臣讨论呢?臣所说的并非一己之私事,乃是社稷的忧患,您怎么能迁怒于臣!”文帝不答,起身要入内殿,辛毗跟随着他,并扯着他的衣角。文帝甩开他,很久才出来,说:“佐治(辛毗的字),你何必逼得朕太急呢!”辛毗说:“现在迁徙,不但失去民心的支持,也没有粮食可食,所以臣才不敢不与陛下力争。”于是,文帝只下令迁徙了一半的平民。

才疏学浅,尽力翻译,未知错漏有否,见谅

4. 文言文翻译

吴士

〔明〕方孝孺

吴士好夸言,自高其能,谓举世莫及,尤善谈兵,谈必推孙、吴。遇元季乱,张士诚称王姑苏,与国朝争雄,兵未决。士谒士诚曰:“吾观今天下形势莫便于姑苏,粟帛莫富于姑苏,甲兵莫利于姑苏,然而不霸者,将劣也。今大夫之将皆任贱丈,夫战而不知兵,此鼠斗耳!王果能将吾,中原可得,于胜小敌何有!”士诚以为然,俾为将,听自募兵,戒司粟吏勿与较嬴缩。士尝游钱塘,与无赖懦人交,遂募兵于钱塘,无赖士皆起从之,得官者数十人,月糜粟万计。日相与讲击刺坐作之法,暇则斩牲具酒燕饮,其所募士实未尝能将兵也。李曹公破钱塘,士及麾下遁去,不敢少格,搜得缚至辕门诛之,垂犹曰:“吾善孙吴法。”

右《越巫》、《吴士》二篇,余见世人之好诞者于诞,好夸者于夸,而终身不知其非者众矣,岂不惑哉!游吴越间,客谈二事类之之书以为世戒。

——选自《四部备要》本《逊志斋本》

吴地有个读书人喜欢夸夸其谈,自以为才能很高,号称当世谁也比不上他,尤其善于谈论兵法,言必称孙武、吴起。当时正值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张士诚在姑苏自称吴王,与本朝争夺天下,战事还未决出胜负。那读书人拜见张士诚说:“我看当今天下形势没有比姑苏更便利的了,物产没有比姑苏更富庶的了,武器士兵也没有比姑苏更精锐的了。但是之所以不能称霸天下的原因,是因为将领太无能了。现在大王的将领都任命那些浅陋的人担任,指挥作战而不知道兵法,这简直是鼠类相斗罢了!您大王若真能拜我为将军,便能夺取中原,至于战胜那些小敌就更不在话下了。”张士诚以为也说得对,便拜他为将军,听任他自行招募兵士,并告诫管理钱粮军需的官员不要计较他支取的多少。那读书人曾游历过钱塘,与钱塘的一些无才能而又怯懦的人有交往,于是就到钱塘去招募兵士,那些浪荡市井的人都去投靠他,他选拔了几十个人给予官职,每月花费的军饷以万石来计数。他们每天聚坐一堂相互谈论行军作战的兵法,余下的时间就杀牛宰羊大摆酒宴,那些招募来的人实在是不能率领兵士作战的呵。曹国公李文忠攻占钱塘以后,那读书人及部下都逃跑离去,不敢稍微抵挡一下,后来被搜索捕获,捆绑到辕门诛杀,临前还在说:“我熟读孙、吴兵法。”

上面是《越巫》、《吴士》二篇。我见世上之人喜欢虚妄的于虚妄,喜欢吹嘘的于吹嘘,而终其一生不知道自己毛病的人很多啊,这怎么不让人感到困惑呢!我在游历吴、越时,有客人谈起这两件事,就把它们归为一类,写出来作为人们的戒鉴。

内的是原文有而你上面没写的古文和翻译~~

和百度略有出入~~

重意不重形文言文

1. 诚意 文言文翻译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1]。

小人闲居[2]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3],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4]。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5]”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6],故君子必诚其意。

[7][1]诚其意者,自修之首也。毋者,禁止之辞。

自欺云者,知为善以去恶,而心之所发有未实也。恶,好,上字皆去声。

谦,读为慊,苦劫反;快也,足也。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

言欲自修者知为善以去其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使其恶恶则如恶恶臭,好善则如好好色,皆务决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于己,不可徒苟且以徇外而为人也。

然其实与不实,盖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2] 闲,音闲。

闲居,独处也。[3]厌,郑氏读为黡。

厌然,消沮闭藏之貌。[4]此言小人阴为不善,而阳欲掩之,则是非不知善之当为与恶之当去也;但不能实用其力以至此耳。

然欲掩其恶而卒不可掩,欲诈为善而卒不可诈,则亦何益之有哉!此君子所以重以为戒,而必谨其独也。[5]引此以明上文之意。

言虽幽独之中,而其善恶之不可掩如此,可畏之甚也。[6]胖,步丹反,安舒也。

[7]言富则能润屋矣,德则能润身矣,故心无愧怍,则广大宽平,而体常舒泰,德之润身者然也。盖善之实于中而形于外者如此,故又言此以结之。

右传之六章,释“诚意”。[1][1]经曰:“欲诚其意,先致其知。”

又曰:“知至而后意诚。”盖心体之明有所未尽,则其所发必有不能实用其力,而苟焉以自欺者。

然或已明而不谨乎此,则其所明又非己有,而无以为进德之基。故此章之指,必承上章而通考之,然后有以见其用力之始终,其序不可乱而功不可阙如此云。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释义诚其意者,首在认自本心,识自本性。

知心是妙智慧体,明体而达用,真信达真诚。认识不透,无真知。

觉悟不透,不能入门。因其信不坚、意不诚,要诚其意是自欺也。

贪欲感其心,爱欲劳其神。欲爱之心放不下,达诚意是自欺也。

知人生如幻,厌社会家庭,想世外另有桃源,厌社会人生如臭是自欺也。急求大学之道,爱大学之理,穷之不舍,惜如命。

爱不释手而放弃一切,意为之好好,是求之太过急也。大学者,内圣外王之模范。

紧了崩,慢了松,不紧不慢才成功。顾圣不顾凡,早晚也得完。

顾凡不顾圣,早晚也没命。大学成就自然诚诚,非意识之厌烦与好好。

实践真理者是真诚意。即慎思、理明、达实是真行者。

盲目急于求成过之,精进勿懈怠。大学是培育人之典范的指南针。

当何行、大智慧者自明。诚意完全是从心意下功夫、开发天赋妙智慧之行驰。

理明透彻心自明者一达,非一朝一夕之速成。诚意的基础功是:纯诚无二念。

千思万虑,彼伏此起,一念接一念,思万物、生万象、虑万事、应万变,精神集中,此即是一念纯诚的诚意功夫。一个心一个念都千差万别,繁琐复杂的豆腐账,账目才能清晰,了然万念空。

这就叫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独立思考功夫。即是:“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即安而后能虑。不明定静安虑本质者可能出现不正常的心态意识,把虑当成是自心不安静、当成是胡思乱想。

虑是一念,虑千差万别不同的事,并没有二念从生。意生乱念是二念生,起心即是妄,有二即非真。

虑之一念纯是正常思维活动。生二妄念,即想停止思维活动达到空寂无念是虑之患。

患者臭也。不理他,让念来去自由,即无好无臭的自然之道。

还自然本来之一心一念,唯一无二是慎独。此即诚意也。

这就是黄帝的“独立守神”,老子的“抱元守一”,孔子的“执中贯一”,释迦的“万法归一,一性圆明”来源于诚则灵,灵则明的诚意功夫。心明妙智慧开,正大光明之心现前,这就是意诚而后心正。

心如草木顽石、什么都不想是诚意之大忌,是正心之大患。文王穷理尽性达天命,大舜执中精一万法通,达摩全凭心意下功夫。

不思不得,所以虑而后明明德。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释义社会人生,成家立业,功名利禄,光宗耀祖、人前显贵、蒸蒸日上之心人皆有,这是正确的。但应素其位而行,士农工商各尽其职、不越乎其外。

而且上进之心不甘人后是正确的,绝对能步入光明大道。否则,身败名裂、家破人亡。

人见利不见害,鱼见食不见钩。人见利忘义,奸巧险恶。

老子说祸福无门由人自招。此章从内心开刀,慧剑斩断内心世界之杀盗*酒妄。

土壤再适合、心不生不良种子,恶果自然不生。船到江心补漏难,马到临崖收缰晚。

上欺祖、下灭子,遗臭万年,实乃不修诚意正心之过也。不杀无凶犯相,不盗没贼相,不邪*没有奸相。

酒本无罪,不理智者生醉鬼相。一切由心生、由心造。

正心圆满功德相,独立思考去污除垢,显光明做君子。跳舞本身没错,也是一种正常的社交活动,心邪意乱遭奸杀。

男做君子,女。

2. 意辛礼法古文和译文解释

意辛美姿容,年二十,始适奴。事亲睦族,以孝谨闻,尝与娣姒①会,争言厌魅②以取夫宠,意辛曰:“厌魅不若礼法。”众问其故,意辛曰:“修己以洁,奉长以敬,事夫以柔,抚下以宽,毋使君子见其轻易。此之为礼法,自然取重于夫。以厌魅获宠,独不愧于心乎!”闻者大惭。

诗曰:辽萧意辛,礼法是遵,不言魇魅,修己安人。

辽国耶律奴的妻子,名叫萧意辛,是驸马陶苏斡的女儿。有一天,她们妯娌之间

谈论用邪法来取得丈夫的宠爱。萧意辛说:“用邪法比不上用礼法的好。”大家就问萧

意辛怎么样叫做用礼法?萧意辛说:“自己的行为要谨慎,奉侍长辈们要恭敬,待丈夫要温柔和顺,对小辈要宽宏大量,这个样子就叫做礼法。上面所说的四种样样做到了,那么丈夫自然不敢看轻了。”大家听了萧意辛的话,都觉得又惭愧、又佩服。后来她的丈夫被人家诬告,按法律应当充军,萧意辛就奏明皇上,准她跟丈夫同去。在充军的地方,自己做着苦役,服侍丈夫更加有礼、更加敬重了。

3. 文言文寓意译文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赶紧去抓,已经来不及了。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比喻办事方法不对头;守教条;拘泥固执;不知道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化。和“守株待兔”;都含有“拘泥不知变通;做根本做不到的事”的意思。但~重于“刻”和“求”;强调虽然主观上努力;但不注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不能相应地采取适当的措施;“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强调主观上不努力;仅想坐守等待;侥幸得到意外收获。

4. “重”在文言文里的意思,要连着句子一起给的

重:zhòng

①重,与“轻”相对。《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又以……为重。《五蠹》:“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

②重要;重大。《〈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则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

又重要作用。《五人墓碑记》:“匹夫之有无重于社稷也。”

③重视;看重。《琵琶行》:“商人重利轻别离。”

④贵重。《过秦论》:“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⑤严重。《狱中杂记》:“情罪重者反出在外。”

⑥严格。《原毁》:“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

⑦庄重。《论语·学而》:“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⑧尊重。《过秦论》:“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⑨更加;加重。《苏武传》:“见犯乃,重辱国。”

chóng

①重叠。《三峡》:“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②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卷我屋上三重茅。”

③重新;再次。《琵琶行》:“添酒回灯重开宴。”

④拖累;牵连。《汉书·荆燕吴传赞》:“事发相重,岂不危哉。”

重民农民。

重泉⒈水极深的地方。⒉黄泉。

重舌古代指通晓外族语言并能够口译的人。

重身怀孕。

重阴⒈浓云密布的阴天。⒉地下。

重足迭足而立,不敢前进。形容非常恐惧的样子。

乃:nǎi

①你(的);你们(的)。《示儿》:“家祭无忘告乃翁。”

②这;这样。《齐桓晋文之事》:“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③表判断,是。《赤壁之战》:“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④竟然;却。《桃花源记》:“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⑤才。《祭十二郎文》:“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

⑥仅仅;只。《垓下之战》:“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⑦又。《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⑧甚至。《赤壁之战》:“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⑨于是;就。《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5. 文言文翻译重现代文

原文

燕将攻下聊城,聊城人或谗之燕,燕将惧诛,因保守聊城,不敢归。齐田单攻聊城岁余,士卒多而聊城不下。鲁仲连乃为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书曰:

“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却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①于齐,非勇也;功败名灭,后世无称焉,非智也。今生荣辱,贵贱尊卑,此时不再至,愿公详计而无与俗同。

“且楚攻齐之南阳,魏攻平陆,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衡秦②之势成,楚国之形危;且夫齐之必决于聊城。今楚魏交退于齐,而燕救不至,与聊城共据期年之敝,则臣见公之不能得也。为公计者,不如全车甲以报于燕。上辅孤主以制群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矫国更俗,功名可立也。亡意,亦捐燕弃世,东游于齐乎?裂地定封,富比乎陶、卫,世世称孤,与齐久存,又一计也。此两计者,显名厚实也,愿公详计而审处一焉。

“且吾闻之,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昔者管夷吾不耻其身在缧绁之中而耻天下之不治,不耻不公子纠而耻威之不信于诸侯,故兼三行之过而为五霸首,名高天下而光烛邻国。曹子以一剑之任,枝桓公之心于坛坫之上,颜色不变,辞气不悖,三战之所亡一朝而复之,天下震动,诸侯惊骇,威加吴、越。若此二士者,非不能成小廉而行小节也,以为杀身亡躯,功名不立,非智也。故去感忿之怨,立终身之名。是以业与三王争流,而名与天壤相弊也。愿公择一而行之。”

燕将见鲁仲连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选自《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注①信:伸张。②衡秦:与秦“连衡”。衡,通“横”。指六国东西联合共同侍奉秦国。

参考译文

燕国的将领攻下了聊城,聊城有的人(到)燕国说燕将的坏话,燕将害怕被杀,于是据守聊城。不敢回(燕国)。齐国的田单攻打聊城一年多,士卒亡很多而聊城攻不下来。鲁仲连于是写了封信。系在箭上射进城中,给了燕将。信中说:

“我听说:聪明的人,不会违背时机而放弃利益;勇敢的士人,不会贪生怕而埋没名声;忠诚的大臣,不会把自己放在前面而把君主放在后面。现在您只顾一时的忿怒,不考虑燕王失去臣子,是不忠诚的;身而失掉聊城,而威名不能在齐国伸张,是不勇敢的;功败名亡,后世不能称许您,是不明智的。现在(是抉择)生荣辱、贵贱尊卑(的时刻),这样的时刻不再来,希望您审慎考虑而不要与世俗同见。

“况且(现在)楚国攻打齐国的南阳,魏国攻打(齐国的)平陆,秦人出兵,魏国不敢向东方(进军);(齐)与秦连横的形势已形成,楚国的形势危急;再说那齐国一定要在聊城决一胜负。现在楚魏的军队相继从齐国撤退,而燕国的援兵不来,(您)与聊城共同据守这个烂摊子一年(之久),那么我预见您是不能成功的。为您考虑,不如保全车甲而回报燕国。对上辅佐君主来控制群臣,对下教养百姓并资助游说之士,矫正国事更正弊俗,功名(就)可以确立了,(若)没有(这个)意思,(不)也(可以)抛弃燕国、不顾世人(的议论),向东投奔齐国吗?(在那里)划地分封,(您的)富足可以和陶、卫一样,世代称王,和齐国长久共存,(这)也是一种考虑。这两种考虑,(既可以)显扬名声,(又可以)获得丰厚的财富,希望您认真考虑并审慎处置一种。

“况且我听说,以无伤大体的行为为法则的人不能成就光荣的名声,憎恨小羞辱的人不能建立大功业。从前管夷吾不以身受囚禁为耻而以天下没治理好为耻,不以不为公子纠为耻而以声威不能在诸侯中伸张为耻,因此(他虽身)有三种过失行为而能(辅佐桓公)成为五霸之首,名扬天下而光照邻国。曹刿在会盟的场所之上凭一把利剑抵住桓公的心脏,表情不变,言辞声调不乱,(结果)三次征战所失的土地一时就收复了,天下震动,诸侯惊骇,威势施加到吴国、越国。像这两个人,不是不能成就小的气节,(而是)认为了(之后),(就)不能建立功名,是不明智的。所以(他们)抛弃怨忿,建立一生的荣名。因此(他们的)功业可以跟三王媲美流芳,(他们的)名声可与天地共存。希望您选择其中一种去做。”

燕将看了鲁仲连的信,哭了三天,迟疑不能自作决定。想回燕国,已有了隔阂,害怕(燕王)杀掉(自己);想投降齐国,(因为)在齐国所和俘虏的人太多,害怕投降后被侮辱。(他)长叹说:“与其别人来杀我,不如自杀。”于是就自杀了。

参考:/101resource004/wenjianku/200917/101ktb/lanmu/4.16/GTCC0713/GTCC0713

6. 鲁迅与其弟建人谁的文采更高

你这个问题有点见仁见智,文采高低看的是评定的人的喜好,有人喜欢细腻的,有人则喜欢壮阔的。各人都不一样。鲁迅先生写的文章重意不重形,发人深思,却名动一时,但如果放到今天高考文章里的话,恐怕就适得其反了!毕竟现在高考作文最见不得的就是这另类文章。(狂人日记)放在今日恐怕学校就要让你退学了!

鲁迅先生之名在于其敢为天下先,举笔当枪,在那时黑暗的中国大地上一片另类的战场上与派做斗争!我们应该记住鲁迅先生。

周建人先生的代表作品有《进化与退化》、《生活进化浅说》、《论优生学与种族歧视》、《田野与杂草》等科学著作。由此可以看出他不是美学家,而是一位科普学者。科普文的特点是用词严谨,讲求取材真实带有教育意义。所以其文章就不是非常优美。

毕竟周家两兄弟都是一代学者文人,却也着重不同。

肺肝的引证解释肺肝的引证解释是什么

肺肝的引证解释是:⒈比喻内心。引《礼记·大学》:“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三国魏曹植《三良》诗:“黄鸟为悲鸣,哀哉伤肺肝。”《新唐书·袁滋传》:“性宽易,与之接者,皆谓可见肺肝。”郭沫若《科大大联合》诗:“大联合,弟兄携手,肺肝相向。”⒉比喻心腹。引唐杜牧《与浙西卢大夫书》:“员外七官以某尝获知於郎中,惠然不疑,推置於肺肝间。”。

肺肝的引证解释是:⒈比喻内心。引《礼记·大学》:“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三国魏曹植《三良》诗:“黄鸟为悲鸣,哀哉伤肺肝。”《新唐书·袁滋传》:“性宽易,与之接者,皆谓可见肺肝。”郭沫若《科大大联合》诗:“大联合,弟兄携手,肺肝相向。”⒉比喻心腹。引唐杜牧《与浙西卢大夫书》:“员外七官以某尝获知於郎中,惠然不疑,推置於肺肝间。”。拼音是:fèigān。注音是:ㄈㄟ_ㄍㄢ。结构是:肺(左右结构)肝(左右结构)。

肺肝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1.比喻内心。2.比喻心腹。

二、国语词典

肺和肝。比喻内心深处。

三、网络解释

肺肝肺肝,汉语词汇。拼音:fèigān释义:1、比喻内心。2.比喻心腹。

关于肺肝的诗词

《无佳思·妙理宜人入肺肝》《成绝句·偶病谁知入肺肝》《边庭·角声吹裂肺肝愁》

关于肺肝的诗句

一见何知肺肝吐肺肝见如倾东西不肺肝

关于肺肝的成语

驴心狗肺好心当成驴肝肺感人肺肝刿心刳肺感人肺腑沁人心肺别具肺肠

关于肺肝的词语

沁人心肺铭诸肺腑别具肺肠感人肺肝刿心刳肺感人肺腑如见肺肝鼠心狼肺赃心烂肺屠肠决肺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肺肝的详细信息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什么意思?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古注大多认为“闲居”就是“独处”,即一个人独自呆在屋子里面,常不能自己约束自己而有种种不善的行为。其实“闲居”不单单指“独处”,应该指前文的“独”。藕益大师就是这样注解的,请看下文:

闲居,既慎独之独字,虽在大庭广众,亦名闲居。此明小人亦有良知,但不能‘致知’,故意不得诚也。为不善者,即是妄起我法二执。二执,为众恶根本,故一有二执,便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正是良知不可昧处。‘掩不善而著善’,是不能诚于中。‘如见其肺肝然’,是不能形于外,故使人得窥其中也。

藕益认为“闲居”是“慎独”的“独”,虽在大庭广众,也称为“闲居”,也就说闲居是从心上说。君子有此“闲居”之“独”,小人也有此良知,然小人不能慎此独,不能致知格物,所以其意不能诚,而有种种不善。不善概括起来就是起了我法二执,一旦执着我和我之外的物,良心此独便给物欲所遮盖。一切人作恶的根本,就是,就是因为有自私自利的念头。有了这些念头,就会时时刻刻跟别人计较这个东西,那个东西。由于想问题、做事情都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这样做出的事就不能是善的,也就违背自己的良知。

虽然小人也有良知,但不能慎此独,而有我执和法执两种错误的观念,所以起心动念不能和良知吻合,结果往往就不能为善。然而小人看到君子就沮丧惭愧而有所隐藏,而掩饰他自己的不善而著其伪善。然而他之所以还懂得掩饰,表明他还是有良知的,要不他干嘛去掩饰呢?自己明明就知道对和错的,善和恶,但他自己欺骗自己,不能做到自慊。

“‘掩不善而著善’,是不能诚于中。‘如见其肺肝然’,是不能形于外,故使人得窥其中也。”藕益的注解和一般人不同,他认为“诚于中”的“诚”指良知,“诚”在内,则有德形于外。反之,小人不能诚于中,所以 “诚”就不能形于外,所以内不诚,而外就“掩不善而著其善”,这就是不诚而形于外的行为。这是一种解法。

另一种解法认为“诚于中”的“诚”是实,即的确的意思,就是说你内心是不善的,那外在无论你如何掩饰都是无法真正掩饰的。这种掩饰毫无意义,那些真正有道德学问的人一看就看出来了,如见其肺肝然。这两种解法都是说得通的。接下来,我们再看金履详的一段注解:

夫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者,是其人欲陷溺之极。见君子而厌然,掩其不善者,是其天理羞恶之端也。于人欲陷溺之余而有天理羞恶之发于此,可以知其心之未尝终泯矣。迹其掩不善以著善之时,此其初心亦启懵然不知善之为美而恶之为丑哉!但其不谨于独,一向自欺,虽外知为善之美,而内徇夫人欲之私,所以日深日甚,以至于无所不至也。夫纵恣其欲于平日以极为恶之欲,乃欲掩覆于一时以诈为善之形,然其形见之实,掩覆之态,动于气象之真伪,见于辞色之虚实,君子视之,一见而决固,如肺肝之呈露有不可豪发掩覆者。然则平时之过恶不改,而一时欲掩覆何益哉?此无他,盖其实有诸中,则必然形见于外,此君子所以必谨于平时之独,而不敢不力为善之实也。

小人之所以知道去掩其不善,就是他良心所发现处。小人之所以懂得去掩盖,是证明他本身就知道善和恶是什么。为什么他不去为善而去为恶呢?就是因为他不能慎其独,一向自欺欺人不能自慊而已。日深日甚,最后无所不至于恶,沦为禽兽而不自知。一个人由于平时不能慎其独,纵于人欲,一旦看到君子,良心发现,就去掩饰他的恶行。但他掩饰自己的言语和行为在有德行的君子一看就看出来了,就像看肺、肝有疾病,就会呈现在脸上,让人一看就知道。学习道德学问,一定要慎其独,要光明磊落,坦坦荡荡。司马光曾说“吾无过人者,但平生所为,未曾有不可对人言者耳。”

现在的人喜欢谈隐私,因为的确我们心中有许多不可告知人的阴暗面。做学问做到最后要做到个人没有任何隐私,那么你成功了。真的,你成功了,但很少有人真正做到光明磊落。我修学有个标准:我的隐私是不是越来越少?自己经常这样反省对自己是很有好处的。隐私越来越少就证明心地越来越清净,把个人隐私一点一点都给去掉,心地就会光明。不是念几句佛号,心底就光明的。念佛号这是摄心的方法而已。做人能仰不愧对于天,俯不愧对于地,心胸自然就坦然。心底光明,坦荡就是天地浩然之正气。因此,做道德学问就要在平时自己的每一念中慎独,不仅仅是在独处时。所以将“闲居”解为在“慎其独”之“独”含义会更广泄。

这一节经文,在这里告诉我们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区别,前面一节“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也。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还没谈到君子、小人之分,但在这里讲到了。君子和小人之分,就是看其是否能慎其独。能够慎其独,能够时时刻刻让自己的念头都符合良知的,这是君子。相反,不能够慎其独,而随着外在的物而转的,这就是小人。能不能慎独,战胜物欲,就是我们判断君子和小人的标准。

自己找吧

文言文《慎独》

1. 七上文言文《慎独》译文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4;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译文 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如同厌恶污秽的气味那样厌恶邪恶,就如同喜爱美丽的女子那样喜爱善良。只有这样,才能说自己的意念诚实,心安理得。所以道德修养高尚的人必须谨慎地对待独处的时候,使自己规行矩歩。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独也。

译文 那些没有道德修养的人,在闲居独处的时候,无论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当他们见到那些有道德修养的人,却又躲躲藏藏企图掩盖他们所做的坏事。而装出一付似乎做过好事的模样,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其实别人的眼睛是雪亮的,看透这些坏人坏事,就像是见到他们的五脏六腑一样,那么这种隐恶扬善的做法,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是说,人心里有什么样的实际德性,外表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言行表现。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必须谨慎地对待独处的时候,即使独处之时,也要使自己规行矩歩。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译文曾参说:“一个人若是被许多双眼睛注视着,被许多只手指点着,这难道不是严肃可怕的嘛!”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使房屋华丽;道德可以修养人的身心,使人思想高尚。心胸宽广开朗,身体自然安适舒坦,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诚实。

2. 生于忧患,于安乐的文言文版的启示录200字

记得及时采纳,为楼主拼了几乎所有的才华了,笑纳: 何谓生于忧患?谨慎而行,忧虑细节之不足,兢兢克克如履冰薄,如临深渊是也.其业也精,其成也难,是以,三心二意,不敏于思,不慎于行,其可久呼?惟以慎独行,不入骄奢境地,不受色惘所惑,则可成于事,久于业也. 何谓于安乐?此生谨慎,可成大事大业,前无损人,后无贻害,己可安于事理,天人合一,道行其中,又何忧?去有何惧哉?或财力缺而无遗留,或名声狼籍而自忧,或名利缠身而不醒,或奢侈风行而不悟,其皆失道也.是以不遂以心,则可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