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用诗句表达一个人想找靠山?

2.读书养“十气”

3.封妻荫子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一年级造句子成语解释

4.谁能帮帮我了解了解宋江?急需!!

5.<乡思>这首诗的思乡之情是从哪些词句中流露出来的?

6.水浒传宋江的老婆是谁

怎样用诗句表达一个人想找靠山?

封妻荫子下一句-封妻荫子啥意思

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李白

回首历史,曾写下“安能摧眉折腰示权贵”绝句的李白李诗仙,也为时事所趋写出“生不用封万户候,但愿一识韩荆州”这样赤裸裸的拍马文章,言下之意无非欲借韩荆州这个靠山,走韩氏的门子,觅得一官半职,封妻荫子。

就这么一位飘逸的诗仙人,也竟然会“拍马屁”呢。而且一旦拍了起来,还能拍得响,那么恰倒好处。“拍马”的妙,就妙在让韩荆州听了,还不反感,也不肉麻。细一琢磨,越嚼还越有味:你看,万户侯又值什么?还不如我韩朝宗的身份呢。这确实是史上最让人肉麻的拍马诗句。

读书养“十气”

中国的道家主张“气”是人的精神的根本和桥梁,气足则精满而神和。读书能够养人的“十气”。清代袁枚说:“读书好处心先觉,立雪深时道已传。”

养才气,去迂气

西汉刘向所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朱熹也曾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

书读得多了,认知水平得到提升,面对事情站得就会更高,看得就会更加深刻。积累的知识多了,处处举一反三,思维就会更加全面,角度就会更加独特。

在解决问题上,也更能落得实,不会脑袋空空,也不会缺少办法。读得越多,解决问题就越有思路,越有用不尽的方法。

养雅气,去俗气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使人变得风雅。读书可以变化气质。好书读得越多,就越有气质。

爱读书,不仅能直接提升人的审美能力,还能让眼界变得开阔,思想变得深刻,精神变得崇高,品德变得高尚,举止变得高雅,提升做人与处事的整个层次与魅力,让知识产生出无穷的力量。

养朝气,去暮气

《大学》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尤其在我们这个信息爆炸、瞬息万变的时代。所以,要想跟得上这个时代的步伐,更好地安身立命,怎能不与时俱进、不断自我革新呢?而这,只能通过读书来实现。正如明代冯梦龙所言:“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明末的倪元璐也说:“当以读书通世事。”

养静气,去躁气

《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就指出了一个完整的修养过程,“静”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位置。

静可观变,静能制动;烦躁则失态,躁动则生乱。静是一门真功夫。坚持读书学习,天长日久,身上的宁静之气就会越来越多,浮躁之气就会越来越少,也就能练成排除干扰、闹中取静的功夫,增强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定力。

养正气,去邪气

儒家最讲正气,最为荡气回肠的便是孟子说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最朴实的便是蒲松龄说的“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怎么养?如何工?自然要读书。

正气不扬,邪气必涨;邪气嚣张,人必遭殃。中国传统文化最讲究礼义廉耻,要求读书人都要做品行端正、品德高尚的正人君子。

君子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匡扶正义、弘扬正气,首先自己必须行得直、走得正,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养锐气,去惰气

明代袁了凡著有一本《了凡四训》,有一句话读来让人难以释怀:“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

“因循”就是惰性太大、懒懒散散、得过且过,就是常说的混日子。人都有好逸恶劳、贪图安逸的惰性,但“玉不琢,不成器”,管不住自己,哪能成就事业、造就人才?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早就告诫过,“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王安石也在《赠外孙》诗中说:“年少从他爱梨粟,长成须读五车书。”越是志存高远,勤于读书,越会发现自己知之甚少,就会愈加努力学习。那种求知进取的力量真可谓锐气十足,即使遇到天大的困难也锐不可当。

养大气,去小气

大气是一种眼界,一种境界,也是一种胸襟。

要养成大气,非要历练和读书不可。读书可以拔高眼界,熏养境界,开阔心胸。北宋欧阳修说:“强学博览,足以通古今。”同处北宋的刘彝的那句话更是无人不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有人为一己之利、封妻荫子而读书,有人为国为民而读书,虽身无分文而心忧天下,力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何等的大气磅礴,让人景仰追随。

前一种人,书还是读得太少,还没有读透;后一种人,才算领悟了读书的真味。

养胆气,去怯气

所谓“无知无畏”,那是一种愚昧的莽撞和盲目的自负。有识才有胆,艺高才胆大。对此,《论语》的阐发最为精当——“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不无知,有识,当然要读书。读书可以增长见识,“见过大场面”,胆气自然也就壮了。有句话说,人的所有恐惧,都是源于未知,因为不清楚吉凶利害;知道了自然就不容易被唬住或者慌乱,这也正是胆气所在。

养和气,去霸气

“和”,可谓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儒释道都讲。如《易经》提出“太和”,孔子说“和为贵”,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所以人需要修养自己的和之气,读书是一个有效的办法。

心平才能气和,心静才能心平,读书可以静心,自然就会生养和气。此外,人在读书的过程中,眼界高了,胸怀大了,自然就能更加包容,胸中和气也会与日俱增。

通过读书获得正气和善念的养成,也能使人在看待世界与他人时,更加慈悲,更加和气。

养运气,去晦气

俗话说,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一个人书读多了,有了积累,碰到机遇就更能抓住。正面的道理,便是苏轼所说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负面的道理,便是王安石所说的“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以及陆游所说的“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有机会能抓住,等于是增大了运气。而且,读书多、有学问的人,他的机会也会更多,因为他的眼界大了。

思想支配行为,外在的活动空间和舞台也会不知不觉跟着变大,所能碰到的机会自然也就更多。这是读书养运气的另一层含义。

封妻荫子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一年级造句子成语解释

封妻荫子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还是中性词

贬义词成语

关于封妻荫子的详细解释

成语名字: 封妻荫子

拼音读音: fēng qī yìn zǐ

解释说明: 君主时代功臣的妻得到封赠,子孙世袭官爵。旧时指为官的荣耀。

出处来历说明: 《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八》:“封妻荫子,准格合得者,亦与施行。”

和封妻荫子意思相近的成语四字词语

封妻荫子

和封妻荫子意思相反的四字成语和词语

封妻荫子

扩展阅读:用(封妻荫子)写一句话例句

(1)、当然不可能所有的人都淡薄名利,事实上这世上大多数人都有所求,就连典韦那样正直的人都想要搏一个封妻荫子,功名利禄动人心呐。

(2)、便是这等,有什么好处?何如衣紫腰金,封妻荫子,有无穷享享。

(3)、这位是秦方将军,眼下兵慌马乱,各地多有贼寇,壮士何不投军建功立业,也好报效朝廷光宗耀祖封妻荫子。

(4)、将军勇冠三军又生逢乱世,正当建功立业,搏个封妻荫子,方不负这一身本事,岂可轻言生?

(5)、不料你父亲居然一口拒绝了我,还鼓励我,说大丈夫在世当搏得一个功名,封妻荫子,也为我有这样伟大的母亲而搏一个诰命。

(6)、如果好好用功的话,说不定哪天,他也还能熬到博取个功名,封妻荫子,光大门楣的时候。

谁能帮帮我了解了解宋江?急需!!

宋江,人唤“及时雨”。早先为山东郓城县押司,整日舞文弄墨,书写文书,是一刀笔小吏。晁盖等七个好汉智取生辰纲事发,被官府缉拿,幸得宋江事先告知。晁盖派刘唐送金子和书信给宋江,宋江的老婆阎婆惜发现宋江私通梁山,趁机要胁,宋江怒杀阎婆惜,逃往沧州。被迫上梁山。后宋江做了梁山泊首领。受招安后,被宋徽宗封为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最后被高俅用毒酒害。应该是这个!

评价:

宋江这个人物是《水浒传》中大家争议最多,至今褒贬不一的一个人物。众所周知,梁山好汉每个人都有一个且只有一个绰号,而宋江却有很多。例如,吴用,绰号“智多星”,别号:加亮等等。宋江,表字公明,绰号有:黑宋江、孝义黑三郎、及时雨、呼保义。这些绰号分别有什么含义呢?

黑宋江:因为其面黑身矮,故以此叫唤。(第十八回中,宋江刚出场时,有段介绍)

孝义黑三郎:于家大孝,即宋江对家中双亲十分孝敬,邻里皆知,故得此名。

及时雨:因宋江平时仗义疏财,待人诚恳,总是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出手相助,犹如及时雨一般,山东河北一带闻名,故得此名。

呼保义:由于宋江对国家的忠心,故又叫呼保义。

最早评价宋江的人,是金圣叹。他对宋江的评价是“下下”,也就是最低。以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外表比较平庸,才能有限。第六十八回中,宋江把自己跟卢俊义做了一番对比,其中说到三点不如卢俊义:第一,宋江身材黑矮,貌拙才疏;员外堂堂一表,凛凛一躯,有贵人之相。第二,宋江出身小吏,犯罪在逃,感蒙终兄弟不弃,暂居尊位;员外出身豪杰之子,又无至恶之名,虽有些凶险,累蒙天佑,以免此祸。第三,宋江文不能安邦,武又不能附众,手无缚鸡之力,身无寸箭之功;员外力敌万人,通今博古,天下谁不望风而降。应该说宋江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我们评价一个人物,要从作品的实际出发,不能以个人的好恶来看待。关于宋江,我们首先要注意他的家庭,宋江家中世代务农,靠田地来维持其生活,应该说属于中小地主之列吧。他受到的教育,自幼熟读四书五经,儒家书籍,受的是传统的文化教育。他的职业,在衙门里当任押司一职,何谓押司?就是在衙门里办理案牍,整理文书之类的工作,只是一个小吏,并不是官。《水浒传》中有句话来形容宋江的职业是:刀笔精通,吏道纯熟。所以从这些来看,对他的性格影响很大。第一,因为他不是官,是吏,所以他对百姓很好,深知百姓的疾苦,百姓有难,能够解囊相助,很有忠义感;第二,由于管理文书,所以为人处世小心谨慎,能够随机应变,喜欢玩弄权术;第三,由于从事的是押司这么一个职业,所以培养了他遵守法度的观念。后两点特别值得注意,“权术”这个词,仅仅是指处理问题的手段,不是人物品格的表现。法家韩非,申不容提倡用“术”来治理天下,这个“术”就是指的“权术”。比如,第三十四回,宋江想要招降秦明,故意派人骑上秦明的马,穿上秦明的战袍,假装秦明。到他的上级慕容知府那里,放火,让人以为秦明已经投降了梁山。待秦明回到城外,别人都不相信他,而且杀了他的妻儿。随后秦明无奈,只好上山。为了要秦明上山,不惜害了那么多百姓的性命,甚至是他的妻儿的性命。法度的思想,如放晁盖时,他有句话常挂在嘴边:“于法度上不得”,第三十六回刺配江州的途中被劫上山,梁山好汉劝他上山,他不同意。众人想要打开他身上的枷锁,他说:“这是国家的法度”。所以说宋江有时候看问题从法度上看。还有就是他喜欢玩弄权术,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虚伪。从这几点来看,他所从事的职业对他的性格的影响很大。

关于宋江上山之前和上山之后,他上山之前可以说是一个侠义英雄。特别是他上山之前做的两件事可以看出来。第一,在第十八回中放晁盖。当时他的处境是即可以汇报上级,又可以听之任之,还可以给晁盖通风报信。而他选择的是第三种做法:通风报信。这一段书中描写得很生动。在这里,是“义”压倒了“法”。因为法度在他的头脑里是根深蒂固的,但是当“义”与“法”相冲突的时候,“义”压倒了“法”,可见他是一个英雄。第二十一回,宋江杀了阎婆惜,是为了梁山的朋友,为了朋友杀了自己的妻子,也表现了他“义”的一面,说明他是一个英雄,这是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上山之后,在给他定性,他就是一个义军的首领。但是我们说他文不能安邦,武不能附众,他自己也认可了这点,那他凭什么当上义军的首领?第一,他仗义疏财的品格,对众兄弟有号召力。有什么事情只要他一开口,别人就都听他的。第二,他关怀兄弟,有信人的雅量,比如第五十四回救柴进,第五十九回救鲁智深、史进,第六十六回救卢俊义、石秀等。第三,有一定的指挥才能和军事才能。如三打祝家庄,前两次都没有攻打下来,但是他善于吸取经验教训,终于在第三次用了吴用的计策,攻下祝家庄。如果他什么都没有的话,那当梁山的领袖是站不住脚的。后来有不少的战役都是他亲自指挥的,直到第七十一回英雄排座次那个梁山的鼎盛时期,也一直到后来两败童贯,三败高俅。第三个时期,就是他招安以后,宋江应该是朝廷的忠臣,宋江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为国家效力”,当他坐上梁山的第一把交椅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李卓吾有一句评语说:“这是一大关键之处,读者不可草草看过。”

在招安之后,梁山共有四件大事:平辽、平四虎、平王庆、征方腊。也可以说宋江是镇压兄弟起义的刽子手。因为他在征方腊的时候损兵折将,所以他在俘虏方腊的将领的时候再也不像原来那样劝对方归顺,而是将俘虏斩首示众,或者将其心肝挖出来祭奠梁山战的弟兄。最后征完方腊回东京的时候,一百零八将最后只剩下二十七人,其他八十一人或战、或病故、或离去、或出家。连老百姓也感慨万千。后来有的朝廷论功行赏,有的被贬为庶民,有的回到原来的营中,有的笑(如戴宗),有的被官府害,有的自杀……最后是悲剧一场。

<乡思>这首诗的思乡之情是从哪些词句中流露出来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的这联诗,道出了人们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深沉执着而又殷切之情。就是在今天,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歌曲,仍可车载斗量。在唐宋诗词中,直可汗牛充栋,其中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什,千古传唱不衰,至今依然能激发读者强烈的怀念故乡的纯真情愫。2002年高考诗词鉴赏问答题所考的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这首绝句,也是属于这一类。要回答好这类诗词的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经典之说,用在乡思类诗词的鉴赏上,也是完全适用的,所不同的是要抓住这类诗词的特有景象。首先要抓住篇中的“月”。因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诗人们移情于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的感情,并以之象征人世间的聚散。先以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中那皎洁的月亮将清辉洒满庭院,一片白茫茫的,很自然使人联想到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故园、故人之思自然蕴含其中。后两句转为写“秋思”,这个“秋思”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故园、故人、情人都可以包含其中。十五的月亮照在庭院,也照在家乡,“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诗人正“举头望明月”,在这团圆之夜,我的家人,是否也和我一样,都在苦苦地思念着远方的亲人?结尾一句很有讲究,诗人要表达的意思是今夜我的“秋思”最为深长,但在表现形式上却采用了“不知秋思落谁家”的疑问句式。这种既非自问,也非问人,更非反问,充满伤感的话语,把读者带进了月明人远,思悠怨长的境界中去,显得意韵深邃,回味无穷。尤其是一个“落”字,化虚为实,新颖妥贴,掷地有声,不同凡响。又如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罗邺的“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楼”,顾况的“此夜断肠人不见,起看残月影徘徊”,卢纶的“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都是用“月”抒发乡思的名句。我们可以用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来出这样一道题来加以巩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诗中的残月对表现乡思之情起到何种作用?请作简要的分析。”回答前应做这样的考虑:诗中的残月和该联中其他五个景物的描写共同构成一幅画面,极富羁旅行役的色彩,并联系学过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即可作出正确的回答:“诗中的残月既衬托出诗人羁旅天涯的孤苦伶仃的形象,又和‘鸡声’等景物的描写共同熔铸出浓烈的乡思之情。”其次要抓住篇中的“雁”。秋去春来的候鸟鸿雁,和月亮一样,也是触动诗人们乡思的重要媒介,因而在乡思类诗词中出现的频率也非常高。我们先以杜牧的《早雁》(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来做个典型分析:诗人写早雁惊飞,四散逃难,将咏早雁和咏逃避战乱,背井离乡的人民切合在了一起。再写早雁南飞经过首都长安上空的情景,衬托出逃难的早雁孤飞时的悲凉情怀,加上“数声”悲啼,更显出境界之凄凉,情景妙合无垠。又写了诗人对鸿雁的深情叮瞩,同情它们惊飞离散,也怜悯它们有家难归,还为它们的将来做了打算,真是体贴入微,关怀备至,可以说整个乡思之情都笼罩在“雁”中。而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韦应物的“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刘禹锡的“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白居易的“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李益的“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等等,都是以“雁”达乡思的典范之作。我们可用陈均的《九江闻雁》(烟波渺渺梦悠悠,家在江南海尽头。音信稀疏兄弟隔,一声新雁九江秋。)出道题:“‘一声新雁’和‘九江秋’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是否合情?为什么?请作简要的分析。”回答前可作这样的思索:可把这一句改造为一个复句:正因为有了“一声新雁”,所以人们才觉得“九江秋”来了。对于远离故乡的人来说,闻雁而思乡是带有普遍意义的。然后就能做出如下正确的回答:“‘一声新雁’和‘九江秋’构成因果关系,看似很不合情,却是顺理成章,因为大雁南飞代表了秋天的到来,而这新雁一声最能触动人的乡思。”其三要抓住篇中的“柳”,这一点在《赠别诗词鉴赏要诀》里已经论及,不再赘述。

抓住篇中的梦境描写,是解答这类诗词的一大关键。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以古人有诗云:“梦境原虚幻,情真幻亦真。”记梦必须写景,这样,抒发乡思之情就有了依托;梦境往往是奇特的,

而情奇就不会使人觉得怪。乡思的愿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而在梦中却很容易实现,“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先以武元衡的《春兴》(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为例做个简要的分析:诗中的第三句写春风吹梦,第四句写梦逐春风,那和煦的春风仿佛正在为天涯漂泊者带来故乡春天的信息,圆了牵肠挂肚的乡思梦,飘飘荡荡,越大山,跨大河,回到了故乡。梦中的春风是那么的多情,又那么善解人意,似乎成了诗人回乡的引路者。这样,无形的梦境就变成了有形的现实,抽象的乡思就被形象化了,这里用的是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还有司空图的《华下》(故园春归未有涯,小栏高槛别人家。五更惆怅回孤枕,犹自残灯照落花。),戎昱的《旅次寄湖南张郎中》(寒江近户慢流声,竹影当窗月乱明。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等,都是用记梦来抒发乡思之情的佳作,可以做个比较鉴赏,以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下面再以解题分析来结束本段:“阅读顾况《听角思归》(故园黄叶满青苔,梦后城头晓角哀。此夜断肠人不见,起看残月影徘徊。),就诗中作者怎样运用记梦来表达乡思之情做简要的分析。”解答前应先考虑诗中哪些地方是记梦,哪些地方是写梦醒之后的景象,再和诗题中“思归”情结联系起来分析,就不难做出这样的回答:“诗人描写梦中的故园已经荒废,说明离家已久,思情更切,长夜漫漫,梦魂颠倒,梦醒时分更觉断肠,继续入梦已不可能,起看残月,顾影徘徊,复听晓角,更是悲从中来。”

领会诗中家信的作用,也是解答这类诗词的一大关键。杜甫有诗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战火连年不断之时,人民是多么盼望得到家中亲人的信息,因此,诗人认为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万金”,这一千古名句不但抒发了杜甫对亲人的殷切思念之情,而且把国恨家愁抒发得淋漓尽致,把忧国忧之民之情表达得十分充分。还是举个很有趣的例子来作深入一点的分析: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在写家信时深感乡思情切,柔情万种,“一行书信千行泪”,说不完,写不尽,其间充满了深厚丰富的感情和难以完全表达的矛盾,又似乎有点“书被催成墨未浓”的意味,到带信人要出发了,仍然担心漏掉了什么,觉得还有没写完的,又开封想再添上些,却又不知从何说起。这一细节写得非常细腻,非常典型,看似平淡,却韵味犹浓。可以说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所以《唐诗别裁》认为这首诗“亦复人人胸臆语,与‘马上相逢无纸笔’一首同妙。”潘德舆《养一斋诗话》更是推崇备至,以为“七绝之绝境,盛唐巨手到此者亦罕。”而白居易的“心绪万端书两纸,欲封重读意迟迟”,在写法上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以“雁传尺素”来表达,也别有一番滋味。为了加深认识,我们可以用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出道题进行练习,以期得到巩固,题曰“诗人出塞路上逢入京使者,想给亲人捎封信,但却苦于没有纸和笔,只好请他带个平安口信。诗人真的连纸笔都没有吗?这样表达妙在哪里?请从语言和风格上作简要的分析。”答前应作这样的思考:诗人说没有纸笔只是个漂亮的借口,而诗人出塞的目的自然是投笔从戎,豪情满怀,想立功边疆,封妻荫子,对故乡和亲人虽有思念之情,但并不太强烈,因此不知从何说起,倒不如不写更好些。然后即可作出以下正确的回答:“诗人并非没有纸笔,这样写显得更为含蓄。从语言上看,诗人用的是‘人人胸臆语’,朴素自然,不假雕饰,极平凡而极亲切感人;从风格上看,表现出诗人豪迈的胸襟。”

水浒传宋江的老婆是谁

宋江后来成为梁山108位好汉的带头大哥,这其中自然有其过人之处,不得不提的是宋江为人深明大义,对兄弟真心相待。晁盖上梁山后就派人来酬谢宋江,由此引出了宋江杀阎婆惜的故事,这个故事与《宣和遗事》等水浒故事一致,情节很自然。

宋江

但奇怪的是,从这个故事,再到整个水浒传,我们居然没有发现宋江妻子(指正房大老婆,阎婆惜不能算)的踪影,而且也没有肯定地指出宋江没有妻子。(书中“只闻宋押司家里在宋家村住,不曾见说他有娘子。在这县里做押司,只是客居。常常见他散施棺材药饵,极肯济人贫苦。敢怕是未有娘子。”只是王婆的推测,不能做为宋江没有妻子的铁证。)

这不能不是说很奇怪的一件事,作为小说的主角,没有没有交待他的另一半。从小说中的描写,宋江第一次露面已经“年及三旬”,按理说在古代这么大的年纪家境又不穷,早应该娶妻了。书中还专门说他是孝子,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老婆也不找又哪能算孝子呢?到了宋江的时候年纪应该有四十,还是没有提到他的老婆,到底是什么一回事?

我们先来看一下其他历史记录中有关宋江妻子的说法,元人陈泰在其《所安遗集补江南曲》序中云:“...昔宋江议事处,绝湖为池,阔九十里。皆蕖荷菱茨,相传以为宋妻所植。”说明历史上的宋江是有妻子的。明人许自昌的传奇《水浒记》书曰:宋江的妻子姓孟。夫妻和谐融洽,宋江希望有所作为,但又记挂妻室。孟氏通情达理,要他以事业为重,不要以家庭为念。宋江上梁山后,梁山好汉把孟氏请上山与宋江团聚。

可见不管是历史还是故事中,宋江都有妻子的。

有人认为水浒传中写宋江没有妻子,原因一来可能是情节发展的需要;二来恐怕也是有意借此突出其不念女色的英雄本色。梁山泊一百零八将,大多数是没有家小的光棍,是作者的妇女观造成的结果,写宋江没有妻子,也是理所当然了。但这种说法太勉强,作者应该不是有意写宋江没有妻子,而是暗示宋江是有妻子的,只不过作者对这个人物就是一句也没提。

除了宋江的“孝”,年龄可以看出宋江应该有妻子外,我们还可以从其他一些地方看出宋江有妻子。第一,如果宋江有“大事不成,何以家为”的英雄气概,书中应该给予一定的赞扬或评论,还应该有其他好汉热心替宋江找妻子的故事和言论。第二,在阎婆惜的故事的种种描写中,宋江不像一个光棍,而更像在外面包二奶的样子。第三,在接受招安的描写中,宋江自己说了追求“封妻荫子、共享太平之福”。

还有人认为宋江没有妻子,是在暗示宋江不喜欢女人,喜欢男人,也列了很多证据,还把李逵也扯进来,这种解释还是显得太过夸张离谱。

总之如果在小说中,宋江有一个通情达理,理解丈夫以事业为重,低调在背后支持的妻子,就合理很多,但作者就是不这样写,这里的原因还是只能从张士诚身上找,关于张士诚的妻子,历史记载是刘氏,张士诚兵败的时候,曾对刘氏说:“我要是战败而,你们怎么办?”刘氏说:“夫君不用担心,妾决不负君!”等到平江沦陷,刘氏就命乳母金氏将两名幼子抱出来,然后将群妾侍女赶到齐云楼上,让养子辰保在楼下放火。霎时间烈焰冲天,一座高楼被烧成灰烬。随后,刘氏也悬梁自尽。

所以在小说中,作者由于种种原因就忽略了宋江的老婆,不写出来一了百了。很明显,宋江本来应该有这么一个理解支持并忠于他的妻子,但作者却不敢写,因为他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写,张士诚妻子最突出的事迹就是她的结局,而这样的结局一写,都知道这映射的是谁了。我猜想作者原来构思了宋江妻子这个人物并在小说中有所反映,但因为怕惹祸上身,不敢把结局写上,也不想把这样一位有情有义的女子的结局改写,最后干脆把整个人物在书中全部删掉,给后人留下了又一个难解之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