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曾国藩经典语录

2.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说:人有三个基本错误是不能犯的,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3.子曰:“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周易·系辞下》的困惑!!!!!痛苦!

4.《答刘内重书》

5.德不配位,必有祸端,什么意思?

6.一个人如果犯了哪几个错误,一辈子难成大器?

曾国藩经典语录

力小任重的近义词-力小任重者

曾国藩经典人生哲理语录

◎ 勿扬人过,反躬默省焉,有或类是,丞思悔而速改也。◎ 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独立之行,不徇流俗,然怨不可不恤也。高义之事,弗避小嫌,然累不可不虑也。◎ 吾常见夸己者,以要誉而受嗤也;吾常见媚人者,以求悦而招鄙也。夫士处世,无为可议,勿期人誉,无为可怨,勿期人悦。◎ 甘苦自得。◎ 文人富贵,起居便带市井。富贵能诗,吐属便带寒酸。◎ 忧时勿纵酒,怒时勿作札。◎ 能食淡饭者方许尝异味,能溷市嚣者方许游名山,能受折磨者方许处功名。◎ 薄福之人过享其福,必有忽然之祸。贯贫之人不安其贫,必有意外之忧。◎ 失意事来,治之以忍,方不为失意所苦。快心事来,处之以淡,方不为快心所惑。◎ 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 甜酸苦竦宜尝遍,是非好恶总由人。出入生宁不易,各宜努力去修身。◎ 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灾星。◎ 善观人者观己,善观己者观心。◎ 轩冕而敬,伪也。匿就而爱,私也。◎ 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踔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爵禄可以荣其身,而不可以荣其心。文章可以文其身,而不可以文其行。◎ 功名官爵,货财声色,皆谓之欲,俱可以杀身。◎ 诚无悔,恕无怨,和无仇,忍无辱。◎ 巧辩者与道多悖,拙讷者涉者必疏,宁疏于世,勿悖于道。◎ 绮语背道,杂学乱性。◎ 知足则乐,务贪必忧。◎ 广积聚者,遗子孙以祸害;多声色者,残性命以斤斧。◎ 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口腹不节,致疾之因;念虑不正,杀身之本。◎ 古之人修身以避名,今之人饰己以要誉。所以古人临大节而不夺,今人见小利而易守。◎ 君子出则忠,入则孝,用则知,舍则愚。◎ 智大心劳者狂,力小任重者踣。◎ 善人种德,降祥于天。恶人种祸,贻殃于后。◎ 沽虚誉于小人,不若听之于天。遗货财于子孙,不若周人之急。◎ 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独利则败,众谋则泄。◎ 一念忽略,便有错言错事。◎ 越自尊大,越见器小。◎ 好胜人者,必无胜人处,能胜人,自不居胜。◎ 君子但尽人事,不计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 才智英敏者,宜加浑厚学问。◎ 恶莫大于毁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 事以急败,思因缓得。◎ 能甘淡泊,便有几分真学问。◎ 只是一个见小,便使百事不成,亦致百行尽堕。◎ 信算命,信风水,皆妄念所致。读书明理人以义命自安,便不信也。◎ 尖酸语称快一时,当之者终身怨恨。◎ 聪明外露者德薄,词华太盛者福浅。◎ 好饰者,作非之渐。偏听者,启争之端。◎ 傲人不如者必浅人,疑人不肖者必小人。◎ 姑息必成大忍(过),面誉必至背非。◎ 甘让君子其志卑,不让小人其量浅。◎ 人该省事,不该怕事。人该脱俗,不可矫俗。不该顺时,不可趋时。◎ 因循二事,误尽一生。鼓舞精神,方破此弊。◎ 与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与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 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好谈己长只是浅。◎ 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 才觉私意起,便克去,此是大勇。◎ 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各安共分而天下平矣。◎ 法者,天讨也,以公守之,以仁行之。◎ 知天地万物于一体,则能爱矣。◎ 人伦明,则礼乐兴。◎ 二十年来治一怒字,尚未清磨得尽,以是知克己最难。◎ 到老始知气质驳,寻思只是读书粗。◎ 事事顺吾意而言者,此小人也,急宜远之。◎ 人之所学,不可为人所容,为人所容则下矣。◎ 人要为善,先要明善始得。◎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 常沉静,则含蓄义理而应事有力。◎ 以举世皆可信者,终君子也。以举世皆可疑者,终小人也。◎ 富贵家宜劝他宽,聪明人宜劝他厚。◎ 世间极占地位的,是读书一著。然读书占地位,在人品上,不在势位上。◎ 今人计较摆布人,费心心思,却何曾害得人?只是自坏了心术,自损了元气。◎ 决不可存苟且心,决不可做偷薄事,决不可学轻狂态,决不可做惫赖人。◎ 当至忙促时,要越加检点。当至急迫时,要越加饬守。当至快竟时,要越加谨慎。◎ 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艰难险阻,可以验我之思;震撼折衡,可以验我之力;含垢忍辱,可以验我之操。◎ 要与世间撑持事业,须先立定脚跟始得。◎ 从人可羞,刚愎自用可恶。不执不阿,是为中道。寻常不见得,能立于波流风靡之中,最为雅操。◎ 听言当以理观。一闻在辄以为据,往往多失。◎ 有恻隐之心者,必有羞恶。◎ 人于平旦不寐时,能不作一毫妄想,可谓智矣。◎ 举世惟一真字难得。◎ 凡将举事,必先平意清神,清神意平,物乃可正。◎ 人之精神不可无所寄。◎ 为善者常受福,为利者常受祸,心安为福,心劳为祸。◎ 求静是初学收心之法,若只在静上用工,久之习成骄惰,遇事便不可耐。孟子四十不动心,正是从人情物理是非毁誉中磨炼出来,到得无动非静,乃真静矣。◎ 居心不净,动辄疑人。人自无心,我徒烦扰。◎ 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皆由存心不厚,识量太狭耳。能去此弊,可以进德,可以远怨。◎ 胸中只摆脱一恋字,便十分爽净,十分自在。人在最苦处只是此心沾泥带水,明是知得,不能断割耳。◎ 提出良心,自作主宰,决不令为邪欲所胜,方是功夫。◎ 血气盛,则克治难。欲养心者,先治其气。◎ 圣贤成大事者,皆从战战兢兢之心来。◎ 易摇而难定,易昏而难明者,人心也,惟主敬则定而明。◎ 君子事来而心始见,事去而心随空。◎ 人之精神有限,过用则竭。◎ 每日默检,要见这念头自德性上发出,自气质上发出,自习识上发出,自物欲上发出,如此省察,久久自识得本来面目,初学最要如此。◎服金石酷烈之药,必致损命。即坐功服气,往往损人,人能清心寡欲,自然血气和平,却疾多寿。◎ 省官不如省事,省事不如清心。官事不省而望从容,可得乎?◎ 人心能静,虽万变纷纭亦澄然无事。不静则燕居闲暇,亦憧憧亦靡宁。静在心,不在境。◎ 人之精神,贵藏而用之,苟炫于外,鲜有不败者。◎ 寡言者可以杜忌,寡行者可以藏拙,寡智者可以习静,寡能者可以节劳。◎ 一国有一国之气,一家有一家之气,一身有一身之气,元气者,生气也。能养生气,则日趋于盛矣。◎ 治心以广大二字为药,治身以不药二字为药。◎ 凡仁心之发,必一鼓作气,尽吾力之所能为。稍有转念,则疑心生,私心亦生。疑心生则计较多,而出纳吝矣;私心生则好恶偏,则轻重乖发。◎ 去其不善而勉进于善,是谓之善学。◎ 为己之学,成己所以成物,由本可以及末也。为人之学,徇人至于丧己,逐末而不知反本也。 ]◎ 学而废者,不若不学而废者。学而废者恃学而有骄,骄必辱。不学而废者愧己而自卑,卑则全。勇多于人谓之暴,才多于人谓之妖。◎ 学者能高众也,毋以胜人,行标俗也,毋以绳人,免矣。◎ 学贵有常,又贵日新。日新若异于有常,然有常日新之本也。◎ 造诣不尽者,天下之人品;读不尽者,天下之书。◎ 省事是清心之法,读书是省事之法。◎ 读经要就情事参理道,读史要就理道定是非。◎ 智从学问聪明中自然而生,非可强为,强为之智便成愚诈。◎ 人皆可以至圣人,而君子之学则必至于圣人而后已。不至于圣人而后己者,皆自弃也。孝其所以当孝,弟其所当弟,自是而推之,则亦圣人而已矣。◎ 学莫贵于自得,得非外也,故曰自得。◎ 自其外者学之而得于内者谓之明,自其内者得之而兼于外者谓之诚,诚与明一也。◎ 闻见之知,非德性之知。物交物,则知之非也。今之所谓博闻多能者是也。德性之知,不假闻见。◎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学者有益,须是日新。◎ 古之学者为己,其终至于成物。今之学者为物,其终至于丧己。(古代学习的人为了完善自我而学习,最终成为知名人物;今天学习的人为了知为知名人物而学习,最终丧失了自己)◎ 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 责己者当知天下国家无皆非之理。故学至于不尤人,学之至也。◎ 学习和为本,取次之,行次之,言次之。◎ 不思,故有惑;不求,故无得;不问,故不知。◎ 为学从切实际出发,自不落空。◎ 圣贤领要之语曰:“人性惟危,道心惟微。”危者,嗜欲之心,如堤之束水,其溃甚易,一溃则不可复收也。微者,理义之心,如帷之映灯,见之难而晦之易也。◎ 读书不独变人气质,且能养人精神,盖理义收摄故也。◎ 人莫不刚愎自信,刚愎自信,即是自绝,谁敢语以至道。凡人有才气而复虚己问者,实大难得。◎ 君子之学也,忧不得乎实,不忧名之不得也。君子之仕也,忧不崇其德,不忧官之不崇也。◎ 学者不患立志之不高,患不足以继之耳。不患立言之不善,患不足以践之耳。◎ 古之为师者,以诚教,弟子亦以诚学。今之为师弟子者,交相欺而已矣。欲胜名而饵利,不亦惑乎?◎ 古之学者,知即为行,事即是学,今之学者,离行言知,外事言学。◎ 心理要宽平,识见要超卓,规模要阔远,践履要笃实,能此四者,可以言学矣。◎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或师或友,皆宜常存敬畏之心,不宜视为等夷,渐至慢亵,则不复能受其益矣。◎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上智安行乎善而天所晞避;中人觊福虑祸,故强为善而不敢为恶,下愚憨不畏祸,故肆为恶而无所忌惮。◎ 一毫善行皆可为,勿徼福望报;一毫恶念不可萌,当知出乎尔者反乎尔。◎ 士能寡欲,安于清澹,不为富贵所*,则其视所物也轻,自然进退不失其正。◎ 矜名誉,畏讥毁,自好也。忘检制,肆偷惰,自弃也。自好者,中人也,可导之使为善也。自弃者,民之为下矣。◎ 欲为君子,非积行累善,莫之能致。一念私邪,一事悖戾,立见其为小人。故曰:“终生为善不足,一旦为恶有余。”◎ 教之而信,必先有令人爱者。禁之而畏,必先有令人敬者。◎ 易责人而乐讥俗,其亦弗思也已。夫己无遗行,后可责人;家罔阙事,后可讥俗。◎ 君子直不发人所不白;清不矫人所不堪;刚不绝人所不忍;察不掩人所不意;任不强人所不胜。◎ 乍得勿与,乍失勿取,乍怒勿责,乍喜勿诺。

style="font-size: 18px;font-weight: bold;border-left: 4px solid #a10d00;margin: 10px 0px 15px 0px;padding: 10px 0 10px 20px;background: #f1dada;">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说:人有三个基本错误是不能犯的,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范文示例一:南怀瑾的做人哲学

曾敏之

“人有三个错误是不能犯的: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这三种错误,是提醒做人的哲学。当今之世,世道诡谲、浮躁,我们看到的社会现象或政治行情,不少的人是反南怀瑾的告诫行事的,追求的是名利,追求的是虚假的声誉,逞强的是不符能力的权位……流风所至,文化学术界也多有犯三错的知识分子,假学历、、假履历、假论文……不是常见于舆论揭露吗?

“名为公器”,是严肃的行规。《庄子·天运》中引老子的话:“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这是反之而会犯错的。白居易有领悟曾写《感兴》的诗,说“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

南怀瑾提做人不能犯三错,是他平生阅历所得、观察世事的良言,在《论语别裁》中散见于他作的分析,但遗憾的是未能就此作进一步的发挥。我想,连孔子也自惕于名位,他曾叹息:“手无斧柯,奈龟山何!欲望鲁而不见,归而任教。”

孔子这番叹息,是知道自己无名正言顺的职位;想到鲁国从政而不可得,只好回头从事教育以收弟子传教了。

多年前,曾有金陵之游,于中山陵之旁得见一座墓园,墓碑上刻的姓名是“廖仲恺、何香凝之墓”,别无一字叙及生平事迹,令我拜谒之下,不胜感慨!谁都知道廖仲恺、何香凝是追随从事革命的功勋人物,廖被蒋汪暗杀,何则继承廖志,追随中国***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大业,成为杰出的妇女英杰,同时也是驰名海内外的画家,可是廖何去世之后,不争八宝山尺寸的墓地,而双葬于陵寝之旁,墓碑也只字不叙及生平壮烈的事迹。如果南怀瑾游南京,看到廖何之墓,我想是会惊服于先烈的行事,堪称做人的典型的。

范文示例二:量力而行

博古览今,许多人已经青云直上,飞黄腾达。但他们仍不甘于满足,没有享受到“天上宫阙”“琼楼玉与”般的太上皇生活,这人生似乎就少了点层次和意义。

易金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精益求精,这种精神固然不错。但在现实生活中,过分的追求,往往差强人意,使人头破血流。在人生的大海上迷失了彼岸的方向.可谓成也”追求”,败也“追求”。是故,事无巨细,量力而行才不失为一种明智。

曾经,有一位登山者,到了8000多米的地方,止步了。后来人们问他,还差那么一点了,为什么要放弃呢?这位登山者却一脸自豪,“我已经尽了我最大努力,不是我不想再攀登,而是我知道,我的极限就是这8000米。”多么朴实而又多么有哲理的话,攀登珠峰,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攀登到这8000米的高度?问心无愧,就没有什么好遗憾的。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人为他惋惜:你看,已经那么高了,应该一往无前,直上顶峰的。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一个人如果过分超过了极限,等待他的并不是成功,反而是没有穷尽的暴风雨。

登山,与跳高一样,都是在征服高度,攀登珠峰,是一件伟大的事,这不可否认,但有那么多的生命永远地留在了那里。这不能不让人心痛,即便他们都是英雄,都是永不停息的前行者,但付出的却是生命的代价。

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都应当对自己有一个准确恰当的把握,不保守,也不冒进,否则前途一片漆黑,绝望深不见底。量力而行就是这样的一把前行的利剑,将万千困难斩于马下;量力而行就是这样一簇阳光,将万千阴霾驱散殆尽。

无论左倾,还是右倾,都是过不了桥的。偏离得多了,终究要掉进水里。

纷纷世事,毫无主见,跟风随大潮,人云亦云,只会让平庸者更加平庸,永远找不到出路。?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许多时候,盲动蛮干,只前不退,血肉横飞,孤注一掷,那么薪材燃尽,根基全无,事业与建树更,无从谈起。如果置之地而后生,避其锋芒,养精蓄锐,以图东山之日,这一切,也要因情而导,以防消极怠工,使凌云之志随着时间灰飞烟灭。所以,事情并无大小之分,量力而行,才是“王”道.

试题分析:这个材料内涵很深刻,讲了三种情况,但实际上本质是一样的,即不自量力。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个材料出发,以“凡事量力而行”“正确认识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要成就大事业必先要提高自己的德行和能力”等正面立意,也可以从“不自量力害人害己”等反面立意。题目规定了体裁是议论文,写成了记叙文就跑题了。

“德薄而位尊”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的道德与学问不够,但位置很高。等于我们做生意,找个笨蛋来当总经理,尤其现在人做生意,叫自己的太太当董事长,支票由太太出名,出了事太太去坐牢。太太们又不懂“德薄而位尊”的道理,自己分明是在家里做饭的人,现在挂上了董事长名衔,当然非倒楣不可。?

“智小而谋大”,自己又没有智慧,做官想越大越好,生意赚钱越多越好,或者想买个小岛当国王,自己智慧又不够,计划倒是大得很,人小鬼大。

“力小而任重”,五斤放在肩膀上还背不动,坐飞机连手提行李还为用轮子拖,却自以为千斤大力士,那不是吹牛吗??

子曰:“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周易·系辞下》的困惑!!!!!痛苦!

所谓德薄,是相对而言。如果是做老师的,可以通过教学积攒自己的德行,这是很棒的工作,所以并不需要担心。我觉得楼上所言很对,一定要了解武德,并且交给学生们。要孩子们了解,为什么习武,习武的正面意义是什么。

习武有一些很正面的社会功用。

第一,教学生通过习武达到自我控制。现在的孩子自律都很差,习武的过程可以让人成熟,学会自控自律,进而在其他方面的学习有所提升。

第二,教学生学会面对打击。习武难免磕磕碰碰,还得面对对手的攻击。人生也是如此。习武之人,应该更能吃苦,更能面对打击。

第三,强身健体。现代人的身体素质都很差,通过习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饮食、运动、作息上,提升自己。

如果教的是这些正面的东西,一以贯之,岂不是德位相配?那就有很大的福报了。

《答刘内重书》

这篇文章阳明先生不仅给刘内重的一份责善,同时也是对我们每一位阳明先生学生的一份责善。

我们先来看原文第1部分第2段,程子云:“所见所期,不可不远且大。然而为之亦须量力有渐,志大心劳,力小任重,恐终败事。”

阳明先生借用程子的一段话给刘内重则善,意思是说我们每一个人志向一定要远大,但我们在践行的时候要循序渐进,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笃定前行,如果我们好高骛远,能力没有那么大的时候,却执着于那个结果,我们的心就会被牵动,就会出现志大心劳,力量不足。想要的很多,但是我们暂时的力量又没有那么大,这个时候结果就一定会失败。

生活中定目标一定要定高目标,定下这个高目标,如何去做非常重要?给自己立下圣贤之志,定下高目标,不是去为了证明自己有多厉害,有多好,如果我们只是执着于结果或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话,我们的心一定会累,而且也一定会因为外界的是是非非,甚至别人对我们的看法评判而让心有所牵累。

我们制定一个高的目标或者理想圣贤之志,是为了能够真正的致良知,做一个印证者,做一个付出者,做一个担当者。因上努力果上必达,只要我们一道而行,成功是必达的。千万不能够着急,只是用心在这个因上下功夫,放下结果的执着,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做,我们就会越来越有力量。

先生说:“初学者激励有必为圣人之智,止霄就自己凉。夫学者既立有必为圣人之志,只消就自己良知明觉处,朴实头致了去,自然循循日有所至,原无许多门面折数也。外面是非毁誉,亦好资之以为警切砥砺之地,却不得以此稍动其心,便将流于心劳日拙而不自知矣。”

作为每一个学生来说,一定要立下圣人之志,但是立下圣人之志以后,千万不要去标榜自己,我们就从自己的良知、觉知下功夫。

我们要做自己的主人,做自己的主人我们首先要自律。自律是无法通过他律或者一个道理、知识来让我们做到,我们要想真正的做到自律,就需要在自己的觉知和良知这两个方面下功夫。当我们的觉知启动的时候,我们知道我们在做什么,当我们的良知启动的时候,我们知道我们所做的是对还是错,是还是非。

所以,我们在自己的良知和觉知这个地方下功夫的时候,每天都会有进步,我们不需要在意外面对我们的评判,是非毁誉。如果我们在生活中有这个好胜心,那这个心就会动;反而我们要把别人对我们的这种评判、指责、诋毁,把它作为一种警醒,砥砺或者成长的台阶,让自己此心不动,脚踏实地。否则,我们可能付出了很多,费了很多心力,但结果并不如意,甚至会越来越糟糕,而且如果我们在那个情绪里面的时候,甚至会全然不知自己在那个情绪里面,因为没有那个觉知。

我们在学习的这条路上,一定要沉下心来,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惟精惟一,千万不要执着于我什么时候致良知,我什么时候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如果一直注重那个果的话,我们的心就为其所累。

我们从小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放下对结果的执着,放下对别人,对我们是非毁誉的执着,只管去做就可以了。

接下来第2个重点:“内重强刚笃实,自是任道之器,然于此等处尚须与谦之从容一商量,又当有见也。眼前路径须放开阔,才好容人来往,若太拘窄,恐自己亦无展足之地矣。圣人之行,初不远于人情。”

阳明先生说:我们在学习这条路上,要把自己的心量放大,阳明心学就是一条不断在放大自己心量的路。当我们的心放大以后,眼前的路径就开阔了,这样的话才能够容人来往,如果我们太执着于自己那一套的话,恐怕连自己都迈不开步子。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当我们真正能够对自己严格要求的时候,我们才能够真正的去接纳别人,理解别人,包容别人。这个时候我们才可以真正的支持别人帮助成长。对于每一个人,我们要从心底里去接纳,这个接纳才是真正改变的开始。当我们在每一个人的面前,对于他的行为和表现,我们能够有一种完全无条件的接纳,这个本身就支持到对方。外面路径的开阔其实是我们内心的开阔,当我们心大了的时候事儿就小了。

“圣人之行,初不远于人情,”也就是说圣人的这个行为,他也离不开我们平常的这些人情,这个人情不是说我们的面子,而是通情达理的这种人情。

我们初学一些新的理念或者观念的时候,会觉得这些道理非常的正确,就会把这些道理当做自己的概念去讲给别人听。如果我们没有自己去真正践行,只是跟别人讲这个道理的话,就会让别人感觉到没有人情味,因为我们自己没有体验,不知道这个过程当中的感受,所以就不能够理解别人。

阳明先生作为一个开悟之人,作为我们的圣贤,他跟他的家人孩子,包括学生的沟通,全部都是一个方向,“存天理,致良知”,通情达理,让每一个人听了以后,都感觉到于情于理都找不到任何可以拒绝的理由,这个时候才能够真正的去感召到身边的人,我们既不要执着于我们自己的情绪,也不要执着自己的理论,而是真的恰到好处,通情达理的去处理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其实这个也是致良知。

明阳先生举圣人孔老夫子的例子,他说孔老夫子当年跟大家也是一样的,孔子见南子很多人不理解,甚至连子路都不高兴,孔子又没办法可以给子路讲明白是非曲直,就当着子路的面对天发誓,作为圣人他也会有难言之隐,孔子见南子要去说明白要花很大的力气去沟通,而且还不一定沟通清楚,如果依着子路的想法承认自己做的不对,那子路终身对圣人的心就不能理解,那圣人的学问就得不到长眠。

我们一定要反省自己,不能够拿着我们那颗心去评判别人,甚至去评判圣贤的行为的对与错。今天在这里这一刻,我们就能够感受到孔老夫子那片苦心,包括阳明先生的用心良苦。当年很多人说阳明先生是疯子,说阳明学是伪学,有时候阳明先生那个状态确实让人感觉到有些不可理喻。但实际上阳明先生从来都没有因为别人的诋毁,而让自己这颗心有所动。“凡攻我之事者皆我师也,”他是带着一颗感恩之心去面对这一切,先生是真的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先生说:“亦欲内重谦虚其心,宏大其量,去人我之见,绝意必之私”。这一点的非常重要,只要我们真正有一颗谦虚或者谦卑之心,我们才能够不断的弘大我们内心的那个心量,才能够真正去除仁我的这个分别之心。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你是我,我是你,我们是一家人,我们看到别人其实不是看到别人,是看到我们自己,我们用我们自己内心的那个观念,那个灰尘来看,所以才能够看到别人的不足。

生活中很多时候一件事情出现以后,我们千万不要立刻去评判,因为我们评判,接下来可能就是抗拒否定,最终的结果就是自我破坏,而所有的事情其实都是中立的,不中立的只不过是我们的这个看法,我们的评判而已。当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带着一颗接纳的心去对待,然后真正的站高一线,从这个事情当中去学习启发,而不是掉入这个世界,这个时候我们才能够在每一个事情每一个世界,每一个发生当中自我成长,放下自己的固执,意断,我们就能在致良知的路上会走得更快一些。

最后一段:“大抵奇特斩绝之行,多后世希高慕大者之所喜,圣贤不以是为贵也。”很多人追求独立特行,锋芒毕露的行为,这些都是好高骛远、贪慕虚荣,真正的圣贤他们其实就跟普通人一样,他们不是关心别人有没有知道自己的做法和行为,自己做了什么,他们只管默默的去做,踏实的做好自己。

我们也反省自己,有时候有夸大自己,贪慕虚名这样行为,甚至还给自己找了很多的理由和借口,让自己被这个外在的名利所淹没,所以在致良知的路上,我们自己一定要时刻警醒。

先生说到:“学绝道丧之余,苟有以讲学来者,所谓空谷之足音,得似人者可矣。必如内重所云,则今之可讲学者,止可如内重辈二三人而止矣。然如内重者,亦不能时时来讲也,则“法堂前草深一丈”矣。”

先生说:今天这个圣学断绝圣道失传,如果这个时候有人来讲论圣学的话,真的可谓是空谷之足耶,我们能够遇到这样的人那真的是非常难得,所以先不要去诋毁人家,而是相互砥砺。因为毕竟共同走在这条成圣成贤致良知的光明大道上,如果有人讲圣贤之学,去传播圣贤的学问,我们先不要去评判,我们要积极的去鼓励,去支持,然后砥砺前行,只有这样,我们这个圣贤学问才可以得以弘扬,我们自己才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进一步成长。那如果我们对别人要求太高的话,就没有几个人可以讲,就会法堂前草深一丈。

进入后面学习的阶段,有一个更重要的学习方式,就是要去分享,去传播,去担当与付出。认真的对待每周的分享,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锻炼和贡献,当我们真正去做什么的时候,我们才是什么,只有我们给什么我们才有什么。等我们真正把这些内化成自己的东西的时候,我们要想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就必须要去践行,去分享,去把它给表达出来,这个时候才能够真正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文章到最后特别有感触,阳明先生说:“内重有进道之资,而微失之于隘。吾固不敢避饰非自是之嫌,而叨叨至此,内重宜悉此意,弗徒求之言语之间可也。”这一段,真的是感受到了阳明先生那颗良知之心,他说:内重,你是有成道的资质的,只是性格上稍微有那么一点点的狭隘,我呢不敢回避自己有闻过是非,自以为是的嫌疑,但是还是唠唠叨叨讲到这些,我希望你能够了解我的这个心意,不要只是看我这个语言的表面,很多时候当别人给我们责善的时候,我们就只看那个言语的表面,没有真正感受对方那一刻为自己好的心,说到这里的时候我就感觉圣人他们做事是滴水不漏,每一个点都给包住了,让人找不到任何一点点问题和毛病。

这篇《答刘内重书》,我想我们每一个人真的是要好好的时刻的反省自己,让我们要在事上去磨,割除自己内心的欲望,而且我们内心的事他的表现形式非常多。比如遇到困难我们就放弃,比如看到别人做的不足,我们就开始指责抱怨,都是自己内心的私起了作用。

一个真正想去致良知,立志要做致良知的人,想去突破自己的人,他在挑战和困难面前是绝对不会退缩,同时,他也不会去讨厌、拒绝、抗拒,那些真正做的不足的人。因为如果我们退缩了,那么这个时候等于是给自己打败拉。

所以未来的学习一定坚持下来,学有所成,才不辜负阳明先生的一番苦心。然后去担当,去付出,让身边更多的人致得良知,致良知只有开始没有结束,未来的路上我们一路同行。

德不配位,必有祸端,什么意思?

释义:一个人的道德德行如果不能与他的社会地位相匹配,那么必定会招致灾祸。

出处:《周易·卜辞》

作者:孔子

创作年代:春秋

原文: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翻译:人自身的德行要与所的社会地位及享受的待遇相匹配,如果违背自然规律行事会受到灾祸。

一个人的道德和人品的高度与这个人所处的领导位置不成正比,思想智谋很小,但计划太大与他个人的能力不相配,力量达不到其负重,都是会造成祸端的。

扩展资料

李煜

李煜身为南唐后主,却醉心于书法、绘画、音律和诗文,对国事不上心。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

开宝八年(975年),李煜兵败降宋,被俘至汴京(今河南开封),授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李煜为了过生日自己谱写了《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并让舞女进行舞唱,被宋太宗知道后,认为李煜还怀有复国思想,被赐毒酒而亡。

这就是“德不配位,必有祸端”的典型例子,李煜身为一国之主,却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最终被人毒害。

一个人如果犯了哪几个错误,一辈子难成大器?

一个人如果犯了哪几个错误,一辈子难成大器?

起起落落才算是人生,人人都有人生低谷期,也是有人生巅峰。谁都期待人生道路上一帆风顺,一直处在人生巅峰,能够体会“一览众山小”的悠闲。实际上,没有人可以保证一辈子一帆风顺,反是身不由已的情况下许多,痛苦不堪的情况下也许多。

聪慧的人,明白量力而为,不容易高估了自己。他一直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只需奋斗不止,总有一天会挺过人生的低谷期,越走越高,越来越远。南怀谨说:“人会有三个基本错误不可以犯: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三是力小而任重。”其实就是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明白自我反省,看清自己,踏踏实实走向成功,不然一辈子都难成大器。

第一个错误:德薄而位尊。

《周易·坤》里写到:“君子以天道酬勤。”一个人仅有道德高尚,才可以担任重担,才能够塑造德高望重的品牌形象。假如一个人没什么道德修养,可是根据算计别人,或是非法行为得到了某一部位,早晚都需要掉下去,而且一辈子都无法翻盘。钱没了,可以赚回家,道德修养弄丢了,就无法找回来了。

比方说,一个强凌弱的人,根据打击别人,出任了某些社区的保安队长,月薪水几万元。一开始,他一直粗暴地应对小区里的人,大家都怕了人,害怕辞色,任凭他欺压。可是“强中更有强中手”,小区里的人,联合起来应对他,就把他赶走了,或是将犯罪分子强制送交司法机关进行处理到公安局,使他缉拿归案,也许他这一生都不能当保安了。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一个人欲成大器,就需要做一个讲道德有品行的人,自个所在的部位越大,越关键,越要提升道德修养。假如一个人,没法保证“以理服人”,终究会一事无成。

第二个错误:智小而谋大。

社会上,许多人喜爱“眼高手低”。自己是聪慧不足,可是理想化很伟大,办事从不踏踏实实,一直惦记着一夜暴富,一夜成名,一跃而起。却不知道,他们的念头,是妄自尊大。我自己的同学柳柳,一心只想要成为作家。他一个月写一两篇文章,随后取得地区文联去,期待文联的人,帮助他发布在报纸杂志上。文联的人看过他们的文章内容,提出了许多的修改建议。

他就对文联的人说:“我但是很用心发表文章的人,你们的提议都很好,但是我更坚信‘发表文章,要不拘一格’,不可以构思僵硬。”从文联走出来,柳柳气愤的想,这些人,便是嫉妒我的文章写得好,才明确提出一大堆提议,要我尴尬。柳柳写了几万元字的小说集,在许多网址发布,可是几乎没有人看。他渐渐地就放弃了作家梦。实际上,他从来都没有努力学习怎样写好文章,仅仅“欺世盗名”,高估了自己的聪慧。

一个人,欲成大器,就需要足智多谋,用“十年如一日”的精神实质去学习培训,把握应该有的专业知识,苦狠下功夫。假如一个人聪慧不足,可是念头很美好,那便是在为自身设计了一个“空中阁楼”,一辈子也不会完成。

第三个错误:力小而任重。

古话说:“蚍蜉撼大树,不知天高地厚。”一个人的能量不大,可是每日任务非常重,就会累到上气不接下气,辛苦一辈子也不会有考试成绩。好多人,进行了自身不能胜任的工作中,便是“小马拉大货车”,越干越艰辛。

比方说,一个不明白管理方法的人,却进行了某企业的经理,最终亏损比较严重,每一个职工,都跟着他殃及;一个从来没下完餐厅厨房的人,却要开餐厅,结论饭食做得一塌糊涂,一个客户没有;一个游手好闲的女性,却想嫁给了富商,还到处借钱,把自已打扮得很妖媚,让他人误认为自身很有见识,很有钱……这些人,全是“不知天高地厚”的人,假如一辈子不清楚悔过,那样做任何事情,也不会取得成功。

曾国藩说:“力小任重者踣。”其实就是告诫我们,假如一个人能量不大,行走就会跌倒,自主创业就会不成功。摩天大厦必须牢固的立柱来支撑点,假如立柱太小了,能量不足,肯定要倒台;一座山越高,它山脚下就会越宽;一条河越宽,它干支流就会越多。一个人,欲成大器,就需要明白“任重而道远”的含意,面临艰巨的每日任务,谁都不能一挥而就,必须不断提高本事,一步一步把工作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