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饣字旁的字有哪些

2.成语与儒家文化

3.膨胀组词!!!!!!!

4.膨脝是什么意思

饣字旁的字有哪些

酒囊饭袋中医-酒囊饭袋的来历

部首为“饣”的字有:饥、饮、饭、馋、馁、饰、饱、饲、饼、饯等。

“饣”读音:[ shí ],同“食”,用作偏旁。

饥,读音:[ jī ];释义:①饿,吃不饱;②庄稼收成不好或没有收成。~饿。~荒。

饮,读音:[ yǐn ];释义:喝或喝的东西。~酒。~料。读音:[?yìn?];释义:让……喝;给……喝;喂。~恨。~泣。

饭,读音:[ fàn ];释义:①煮熟的谷类食品(多指大米干饭)。②每天定时吃的食物。米~。~馆。

馋,读音:[ chán ];释义:看见好的食物就想吃;专爱吃好的;贪嘴。嘴~。眼~。

馁,读音:[ něi?];释义:空虚;失去勇气。气~。

饰,读音:[ shì ];释义:①装饰;修饰;装饰品;②掩饰;粉饰。~品。装~。

饱,读音:[ bǎo ];释义:①满足了食量(跟‘饿’相对);②饱满;足足地;充分。~和。~学。

饲,读音:[ sì ];释义:①喂养;②喂家畜、家禽的食物。~养。~料。

饼,读音:[ bǐng ];释义:①圆形薄片或扁圆形的面制食品;②像饼的东西。月~。铁~。

饯,读音:[ jiàn ];释义:①设酒食送行;②用蜜或糖浸渍果品,又指蜜或糖浸渍的果品。~行。蜜~。

成语与儒家文化

成语与中国文化

萨丕尔在著名的《语言论—一言语研究导论 》中就曾指出:

“语言的内容,不用说,是和文化有密切关系的”,

“语言的词汇多多少少忠实地反映出它所 服务的文化,从这种意义上说,语言史和文化史沿着平行的路线前进,是完全正确的”。

“人类学家惯于凭种 族、语言和文化这三个纲目来研究人”。

1.汉语成语对儒学的集中体现

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因为儒家思想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处于统治地位。它既有 精华又有糟粕。总的来说,儒学提供了丰富的人生经验与智慧,凝结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心理素质。有些成语所 表现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也是很有进步意义的。

“大义灭亲”、“当仁不让”、“自强不息”、“见义勇为” 、

“鞠躬尽瘁,而后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

有些成语表明了儒家文化中关于人 的品德修养和处理原则方面的见解,

“哀矜勿喜”“不夷不惠”“不忮不求”

“恭而有礼”“观过知仁”“ 见贤思齐”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国而忘家 公而忘私”“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

“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等。

有些成语闪耀着儒家文化中深刻的哲学内涵的火花,

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工欲善其事,必先 利其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等等。

2、汉语成语对道、佛两种文化的体现

道、佛两家学说也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无为而治”、“清净无为”、“绝圣弃智”、“安危 相易,祸福相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等成语都是道家出世的思想和独具特色的哲学思辩能力的反 映。

与佛教有关的成语多达两百条。“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劫难逃”、“勇 猛精进”等成语是佛教教义与理论的直接表达,“聚沙成塔”,“醍醐灌顶”等成语表现了佛教故事。

更多的 成语来自于佛教著作,比如与《五灯会元》有关的成语就有八十余条,

其中常见的成语有“叶落归根”、“逢 场作戏”、“雪上加霜”、“抛砖引玉”、“龙蛇混杂”、“单刀直入”、“敲骨吸髓”、“拖泥带水”、“ 看风使舵”、“随波逐流”和“水涨船高”等。

3、成语对汉族制度文化的全面展示

在历史的长期发展中,汉民族形成了完整系统的制度,这些制度包括宫廷及民间交往中的礼仪制度和习俗 、官制、外交制度、家庭宗法制度、婚姻制度、兵制、教育科举制度、法律制度、丧葬制度、典籍制度、天文 历法制度等等。以及民间的一些风俗、迷信、禁忌等。以下择要举例说明。

“折冲尊俎”,原意是指在会盟谈判席上制人取胜。“尊俎”,指古代的酒器和放肉的祭器,它们是谈判 中必备的物品,这是外交谈判制度的折射。歃血为盟”是古代诸侯订立盟约时的一种仪式,即用手指蘸着牲畜 的血涂于口旁,以表示信守誓约,这是一种庄重的仪式。“束帛加璧”,指用帛五匹再加上璧玉作为礼物,这 是古代聘请或探问时奉送对方的最贵重的物品。“三跪九叩”指的是臣民对帝王所行的最隆重的宫廷礼节。“ 尊卑有序”、“夫贵妻荣”、“光宗耀祖”这类成语是宗法制度的直接表现。“父慈子孝”、“承欢膝下”、 “兄友弟恭”、“扇枕温席”等成语是对家庭成员之间亲密关系的描绘,这种亲密关系正是汉人所十分看重的 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是维护家庭秩序的基础,因而也是制度的体现。由于汉民族家庭关系中的核心是男子, 所以在表现制度的成语中,必然以“夫唱妇随”为主基调。与此同时,汉文化也注重婚姻的持久稳定与美满幸 福。因此,也产生了不少象“伉俪情深”、“举案齐眉”、“相敬如宾”、“故剑情深”、“白头偕老”、“ 比翼双飞”、“鸾凤和鸣”这样的成语。“十恶不赦”、“朋坐族诛”、“明正典刑”、“五马分尸”、“法 外施仁”等是古代法律制度的记录。汉文化十分重视教育与科举制度,强调人只有“尊师重道”、“发愤忘食 ”地学习,才能“金榜题名”、“学而优则仕”。因此不少成语描写人们刻苦求学,如“程门立雪”、“焚膏 继晷”、“皓首穷经”、“黄卷青灯”、“凿壁偷光”、“磨穿铁砚”、“囊莹映雪”“韦编三绝”、“悬梁 刺骨”等。不少成语是教与学两方面经验的总结。作为学生,要“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融会贯通”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作为教师,要“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诲人不倦” ,同时还要“为人师表”,注重“言传身教”,这样才能“教学相长”。

4、汉语成语对汉民族的文学、绘画、音乐、舞蹈、戏曲、书法等艺术形式的全面反映。

文学、绘画、音乐、舞蹈、戏曲、书法等都是汉民族精神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个历史悠久的民 族必然产生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文学与艺术内容也必然反映到成语当中去,尽管有些成语的语义到今天已经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究其原意,不少是与以上各方面有直接的关系。

比如“按部就班”这条成语,原指写文章时结构安排得当,选词造句合乎规范;“尺幅千里”指图画或诗 文篇幅短小,但内容却极其丰富,意境非常深远;“烘云托月”原指作画时渲染云彩来衬托月亮的一种技法, 后来比喻绘画或作文时从侧面加以点染或描写,从而突出主体或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郊寒岛瘦”是对诗作 的某种意境与风格的概括,“骈四俪六”是指盛行于六朝时期的骈体文多用四言、六言的句子对偶排比;“一 字一珠”比喻唱歌吐词清楚,婉转圆润,也比喻诗文写得精粹;“八音迭奏”指古代汉人把乐器分为八类,它 们轮番演奏,器乐齐全,场面盛大;“粉墨登场”指传统戏曲中演员用粉、墨化装后登台表演;“鸾飘凤泊” 形容书法的笔势盘屈飘散;“剑拔弩张”、“入木三分”,形容书法挺拔雄健,功力深厚。诸如此类的成语, 确实不胜枚举。

(二)汉语成语与汉民族的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比,是比较具体直观的,是汉人长期生产与生活经验的积累。与精神文化那种深层 次的文化相比,物质文化是一种中层次的文化,也是一种表层文化。不少成语直接反映了汉人的生活方式与生 活内容,成语的选材必然集中于汉人所熟悉的事物,山川地理与园林、宫室建筑、服饰饮食,以及各种各样的 器物、动物等等,都是汉文化中所固有的,它们反映了汉民族物质文化的发展水平。

与饮食有关的成语为数不少,如“茶饭无心”、“粗茶淡饭”、“酒足饭饱”、“酒囊饭袋”等等,成语 中常常“茶”与“饭”并举,“酒”与“饭”并举,这是汉民族独有的茶文化与酒文化的反映。烹饪文化是饮 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样的体现饮食观念的成语。象“炮凤烹龙”、“千里 莼羹”这样的成语直接记录了两种菜名,前者指鲜美的宫廷大菜,后者指一种地方风味名菜。“五味俱全”的 原义则是指调味齐全适宜。

反映服饰文化的成语中,有不少表现了不同地位身份的人所特有的服饰。帝王后妃和贵族命妇的服饰是“ 凤冠霞帔”、“珠围翠绕”,古代儒生的装束则是“褒衣博带”、“圆冠方领”,朝庭命官是“顶冠束带”、 “象简乌纱”,志在山林的隐逸之士则“葛巾野服”、“芒鞋竹杖”,当了帝王,则必“黄袍加身”,普通的 劳动妇女也只能是“荆钗布裙”。因为服饰是人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的外在表现,古代在服饰上有种种严格 的规定,用以显示官位品阶和社会地位的不同,所以汉语中出现这样丰富的与服饰有关的成语也就不足为怪了 。

成语中反映宫室建筑文化极具民族特色,如“碧瓦朱甍”指绿色的屋瓦,红色的屋脊,形容建筑物的华丽 美观,也表现了汉人建筑设计和审美情趣上的总体风格。“层台累榭”形容房屋建筑高下相间、错落有致,“ 雕梁画栋”形容房屋内部装饰得富丽堂皇,“钩心斗角”形容宫室内部结构错综精密,“高亭大榭”专指园林 中供休息和观赏四周景物的高大建筑物,“金城汤池”形容坚固的城防。

成语还带上了民族自然环境所独有的山川、园林、交通、气候等方面的特色。因此,带有地理名称的成语 必然是汉语所独有的,由于本族人对地理知识的了解,自然也可以体会到这些成语的“言外之意”。如

“楚河 汉界”、“安如泰山”、“得陇望蜀”、“东南半壁”、“泾渭分明”、“乐不思蜀”、“洛阳纸贵”、“蜀 犬吠日”、“吴牛喘月”、“雁塔题名”、“夜郎自大”、“中流砥柱”、“郑卫之音”、“终南捷径”、“ 逼上梁山”、“庐山真面目”等等。

围棋和中国象棋是汉人十分熟悉的娱乐用具,因此,以棋为素材的成语就有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棋高一着,束手束脚”、“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举棋不定”、“星罗棋布” 等。

汉语成语中出现了大量的植物,除松柏、梅、柳、桃、李、兰、桂、莲等外,最常出现的要首推行。因为 中国古代盛产竹,汉人的衣食住行无不与竹发生密切的关系,竹在汉民族的物质文化发展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 的地位。竹不仅可满足日常生活中制造各种物品的需要,还可以是重要的书写材料,并能制作乐器。与竹有关 的成语有

“哀丝豪竹”、“吹竹弹丝”、“傍人篱壁”、“蓬筚生辉”、“箪食壶浆”、“得鱼忘筌”、“簟 纹如水”、“管中窥豹”、“立竿见影”、“略高一筹”、“功亏一篑”、“南金东箭”、“驽马恋栈豆”、 “滥竽充数”、“残编断简”、“刀笔老手”、“罄竹难书”、“茂材修竹”、“竹篱茅舍”、“雨后春笋” 、“青梅竹马”、“势如破竹”、“胸有成竹”等。

成语还反映了中医中药方面的文化内容。如

“痛下针砭”、“对症下药”、“如法炮制”

“妙手回春”“ 三年之艾”、“以毒攻毒”、

“换汤不换药”、“病入膏肓”、“麻木不仁”等。

不少成语选材于汉人常用的器物,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汉族历史上工艺技术的发展水平。以珠宝、丝绸 和织锦来说,在汉文化中就很具有代表性。与珠宝有关的成语有

“白璧微瑕”、“浑金璞玉”、“探骊得珠” 等,与丝绸有关的成语有“澄江如练”、“繁花似锦”“花团锦簇”、“描龙绣凤”等。

膨胀组词!!!!!!!

膨组词有:膨化、膨脝、膨膨、膨亨、体膨胀、热膨胀、通货膨胀。胀组词有:肿胀、溶胀、气胀、脑胀、胀满、蛊胀、痞胀、昏胀、鼓胀、胆胀、寒胀、胀库、滞胀、胀论、胮胀、洪胀、胖胀、胀缝等。

一、膨化 [ péng huà ]?

一种食品加工方法。把被加工的食品放入密闭容器中,加热加压后突然减压,食品中的水分汽化膨胀,使食品中出现许多小孔,变得松脆,成为膨化食品。

二、膨脝 [ péng hēng ]?

1、亦作“膨亨”。腹部膨大貌。

元·无名氏《盆儿鬼》第一折:“我家做酒只靠水,吃的肚里胀膨脝。”?

2.引申为饱食。

明·梅鼎祚《昆仑奴》第一折:“你是个厮养们苍头辈,只好做酒囊饭袋,图它些酩酊膨脝。”

3、泛指胀大。

清·袁枚《新齐谐·蛇含草消木化金》:“张文敏公有族侄寓洞庭之西碛山庄,藏两鸡卵于厨舍。每夜为蛇所窃,伺之,见一白蛇吞卵而去,颈中膨亨不能遽消。”

4、中医谓腹部胀大如鼓。

明·戴元礼《证治要诀·蛊胀》:“蛊与鼓同,以言其急实如鼓,非蛊毒之蛊也。俗谓膨脝,又谓之蜘蛛病,所感不同,止是腹大而急,馀处皮肉如常。”

膨脝是什么意思

膨脝的解释 亦作“ 膨亨 ”。1.腹部膨大貌。 唐 寒山 《诗》 之一 * :“饱食腹膨脝,箇是痴顽物。” 宋 范成大 《次韵 * 光 教授 河豚》 :“膨亨从此迹如扫,坐令 梅老 诗无力。” 元 无名氏 《盆儿鬼》 第一折:“我家做酒只靠水,吃的肚里胀膨脝。” 清 惜秋 旅生 《维新梦·商战》 :“俺们广积母财,巧生子息。膨脝大腹,粗豪由尔讥评。” (2).引申为饱食。 宋 陆游 《新晴出门闲步》 诗:“穷人旋画膨脝计,自买蹲鸱煮糁羹。” 明 梅鼎祚 《昆仑奴》 第一折:“你是个厮养们 苍头 辈,只好做酒囊饭袋,图它些酩酊膨脝。” (3).泛指胀大。 宋 王安石 《汝瘿和王仲仪》 :“膨脝厕 元首 , 臃肿 异胪顶。” 清 袁枚 《新齐谐·蛇含草消木化金》 :“ 张文敏公 有族侄寓 洞庭 之 西碛山庄 ,藏两鸡卵于厨舍。每夜为蛇所窃,伺之,见一白蛇吞卵而去,颈中膨亨不能遽消。” (4).中医谓腹部胀大如鼓。 明 戴元礼 《证治要诀·蛊胀》 :“蛊与鼓同,以言其急实如鼓,非蛊毒之蛊也。俗谓膨脝,又谓之蜘蛛病,所感 不同 ,止是腹大而急,馀处皮肉如常。” 《 * 词话》 第六一回:“五脏膨脝,尽日药丸难下腹。”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轶闻·名医治中消病》 :“ 汴 人有得中消病者,日食米一二斗,腹日以膨亨,面日以黄瘦,而身日以饥惫。” 词语分解 膨的解释 膨 é 〔膨脝〕肚子胀的样子。 胀:膨胀。膨大。膨化。 部首 :月; 脝的解释 脝 ē 〔膨脝〕见“ 膨”。 部首: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