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仁得仁往往形容什么

2.“求仁得仁”一词是怎么来的,有什么典故吗?

3.求仁得仁的讽刺意思

求仁得仁往往形容什么

求仁得仁的意思-求仁得仁的意思和造句

求仁得仁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追求仁义,并得到了相应的回报。

一,词汇释义

“求仁得仁”是一句中国传统的谚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追求仁义,那么他就会得到仁义。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努力做好事,那么他就会得到好的回报。 这句话强调了人们在生活中应该追求仁义,而不是追求物质上的利益。它鼓励人们做好事,不求回报,而是以自己的行为来为社会做出贡献。

二,词汇的原文和出处

原文是《论语》里:“子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在回答问他是否应该怨恨的问题时,表示如果你追求仁德并且真的获得了仁德,那又有什么好怨恨的呢?

求仁而得仁:指的是一个人努力追求仁德(高尚的品德和道德),最终成功地获得了这种仁德的品质。

又何怨:又何必怨恨呢?在这里,孔子的意思是,如果你通过努力追求仁德而真正拥有了它,就不应该抱怨什么了。因为你已经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目标,获得了你追求的东西。

求仁得仁组句:

1.在人生的道路上,他始终秉持着追求仁德的信念,经过多年的坚持努力,终于成功地求仁得仁,成为了社会范例。

2.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全心全意地追求仁义和善行,最终会在人们的尊重和认可中求仁得仁,拥有内外的美好回报。

3.在这个充满诱惑和挑战的世界里,那些能够坚守真正价值观的人,不管经历多少风雨,都能够最终求仁得仁,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4.孔子的这句话表达了一种深刻的哲学观点,即通过持续不断地追求仁义,人们不仅可以在品德上求得提升,还能在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中求仁得仁。

5.这个古老的箴言传递着一种智慧,它教导我们,只有真正地关心他人,关注道德价值,才能够最终求仁得仁,收获人生的最大满足和幸福。

“求仁得仁”一词是怎么来的,有什么典故吗?

求仁得仁意思就是说,付出了仁德就会得到仁德,是说的古时候的贤人伯夷和叔齐兄弟,认为邹武王伐纣是以暴易暴,以吃他的粮食为耻,最后饿在山上,后来人们称他们是,为求仁德,不惜艰难,毫无怨言。

伯夷叔齐是商朝时候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在孤竹君还没的时候,本来想把位子传给他的小儿子叔齐来当国君的,但是叔齐不肯。叔齐认为兄为长,国君之位应该让给他的哥哥伯夷才是,伯夷虽然遵守了他父亲的一命,但最后还是偷偷的溜走了,叔齐见他哥哥走了,他也偷偷的溜到外面去了。

他们兄弟俩一起去投奔西伯侯姬昌,等到那里才知道西伯侯已经了,他的儿子武王奉西伯侯的命令去讨伐商纣。但是伯夷叔齐两个兄弟,认为武王父亲了,但是没有下葬,却拿着兵器去打仗,不是做儿子应该有的道理,而且他又是去讨伐商王,这样做是属于不忠,于是他俩就劝武王不要去,武王不听,还想杀了他们,后来是姜太公见他们两个很有义气,就把他们给放了。

后来武王灭了商朝,建立了周朝,但伯夷叔齐两个兄弟,看不惯武王的这种行为就立志说不吃周朝的东西,他俩逃到了首阳山去隐居,平时就吃一些野菜但是有人讽刺他们说野菜也是周朝领土上长的东西,最后这兄弟两个竟然就饿在了首阳山上。后来孔子说他们两个人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德。他们有什么怨恨呢。

求仁得仁的讽刺意思

“求仁得仁”的没有讽刺方面的含义,意思是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

拼音qiú rén dé rén。

基本释义求仁得仁的意思是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

出处《论语·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示例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七:“君所谓求仁得仁,亦复何怨:老夫耄矣,不能驱役鬼神,预人家儿女事。”

语法构词方式是连动式;在句子中通常作谓语、定语、状语。

近义词天从人愿:如愿以偿,好似天助其成。形容客观自然条件与主观上要做的事恰好相一致。

求仁得仁造句

1、这下我可是求仁得仁了,一切都已满足,何必再生奢望。

2、心之所向,无惧无悔,愿求仁得仁,复无怨怼。

3、所谓幸福快乐,其实只是求仁得仁。

4、爱情很多时候是求仁得仁,只是我们很多人苦苦追寻,到头来却不知道自己求的是什么“仁”。

5、幸福就是求仁得仁,那是最私密的东西,只属于自己,不需要谁的打扰。

6、生者与者,总会殊途同归。能求仁得仁,是大幸。

7、二十来岁往往最矛盾的时候,都以为求仁得仁,想要的又实在多,受了挫人容易无望。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求仁得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