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调歌头·尽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2.世说新语(三则)翻译

3.《追感往事》陆游翻译是什么?

4.苏轼的《六幺今.天中节》

水调歌头·尽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新亭对泣的文言文翻译-新亭对泣翻译及原文

水调歌头·尽

[作者] 刘辰翁 ? [朝代] 宋代

尽,明日又续之此夕酹江月,犹记濯缨秋。濯缨又去如水,安得主人留。旧日登楼长笑,此日新亭对泣,秃鬓冷飕飕。木落下极浦,渔唱发中洲。

芙蓉阙,鸳鸯阁,凤凰楼。夜深白露纷下,谁见湿萤流。自有此生有客,但恨有鱼无酒,不了一生浮。重省看潮去,今夕是杭州。

《水调歌头·尽》作者刘辰翁简介

刘辰翁(1233.2.4—1297.2.12),字会孟,别号须溪。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 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第。他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丰厚文化遗产,遗著由子刘将孙编为《须溪先生全集》,《宋史·艺文志》着录为一百卷,已佚。

刘辰翁的其它作品

○ 忆秦娥·收灯节

○ 忆江南·已盛甚花几许

○ 柳梢青·春感

○ 西江月·新秋写兴

○ 水调歌头·寂寂复寂寂

○ 刘辰翁更多作品

世说新语(三则)翻译

过江诸人中国古代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中所记故事。说晋朝南渡后,政权中的一些高级士族人物,每到风和日丽的日子,总是相邀聚集新亭,席地而坐,宴饮欢会。周顗很感慨的说:“风景还是那样,山河已经有了改变”!都相视流泪。只有王导变色说:“应该为主室努力,克服神州,何必囚徒一样,相对流泪?”故事反映了南渡之后,东晋士族官僚的没落情绪。

《世说新语 言语第二 三十一》

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勠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①公元316年,西晋灭亡。次年,司马睿在建业(今南京)即位,为元帝,史称东晋。因黄河流域为外族侵占,中州士族多渡江南下。本篇写西晋灭亡后,南渡士族国破家亡的情感。当然同时也突出了王导的雄心抱负。

②新亭:三国时吴国所建,名临沧观。晋安帝隆安年间重修,改名新亭。故址在今江苏江宁县南。

③藉(jiè借)卉:坐于草地上。藉,坐卧其上。卉,草的总称。

④周侯:周岂页(yǐ),字伯仁,汝南安城(今河南汝南县东南)人,官至尚书仆射。后为王敦所害。侯是对州牧刺史的尊称,周曾任荆州刺史等,故称。中坐:坐中。

⑤不殊:没有区别。

⑥王丞相:王导,字茂弘,临沂(今属山东)人。东晋元帝即位后任丞相,辅佐晋室。愀(qiǎo巧)然:面色突变貌。

⑦楚囚:《左传·成公九年》载,楚人钟仪被晋俘虏,晋人称他为楚囚。后借指处境窘困之人。

翻译:

从北方渡过长江到建康的一些人,每逢天气晴和的日子常常互相约请到新亭地方,坐在草地开筵饮。武城侯周顗在饮宴中间,喟然叹息说:“江南风景跟中原没有两样,只是眼前的山河与中原不一样!”在座的人都为之哭泣,泪眼相对。只有丞相王导神色严肃地说:“大家正应当同心戮力,报效朝廷,收复中原,怎么至于像被俘在晋国的楚囚那样,一味相对悲泣不图振作呢?」”

雪夜访戴

原文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编辑本段]译文

王子猷(yóu ,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五儿子),居住在山阴,一次晚上下大雪,他从睡梦中醒来,打开窗户,命令仆人上酒,四处望去,一片洁白银亮。于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间想到了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

[编辑本段]人物分析

从《王子猷雪夜访戴》可看出,王子猷是一个性情潇洒的人。

《世说新语》中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未至而返,人们问之,他答道:“吾本乘兴而来,兴尽何必见戴?”一语道出了名士潇洒自适的真性情。

王子猷这种不讲实务效果、但凭兴之所至的惊俗行为,十分鲜明地体现出当时士人所崇尚的“魏晋风度”的任诞放浪、不拘形迹,有窥一斑而见全豹之效。眠觉、开室、命酒、赏雪、咏诗、乘船、造门、突返、答问,王子猷一连串的动态细节均历历在目,虽言简文约,却形神毕现,气韵生动。

石崇与王恺争豪

原文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者甚众。恺惘然自失。选自《世说新语·汰侈》

[编辑本段]译文

石崇和王恺比阔斗富,两人都用尽最鲜艳华丽的东西来装饰车马、服装。晋武帝是王恺的外甥,常常帮助王恺。他曾经把一棵二尺来高的珊瑚树送给王恺,这棵珊瑚树枝条繁茂,世上很少有和它相当的。王恺把珊瑚树拿来给石崇看,石崇看后,拿铁如意敲它,马上就打碎了。王恺既惋惜,又认为石崇是妒忌自己的宝物,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非常严厉。石崇说:“不值得发怒,现在就赔给你。”于是就叫手下的人把家里的珊瑚树全都拿出来,有三尺、四尺高的,树干、枝条举世无双,光彩夺目的有六七棵,像王恺那样的就更多了。王恺看了,露出失意的样子。

《追感往事》陆游翻译是什么?

《追感往事》陆游翻译是:

大家都是独善其身,只会计划自己的利益,误国的又岂止秦桧一人。在江左出现管仲那样的贤相让国家重新强大起来看来是没希望了,甚至连在江边新亭望着北方的失地相对而泣的人都没有了。

全诗为: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不望夷吾出江左,新亭对泣亦无人。

创作背景:

此诗公元1201年(宁宗嘉泰元年)春作于山阴,陆游时年七十七岁。原诗共五首,这是第五首。这首诗像是一篇时事评论,陆游在诗中揭穿了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卖国的庐山真面目,不仅抨击秦桧的当权误国,也痛斥了整个昏庸的南宋统治集团。

因为奸佞误国,遂造成“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弓断弦”的可悲局面。“诸公”含有讽刺意味,兼有诗人的愤怒。后两句用典,骂尽南宋小朝廷文武百官毫无国家、民族观念。

苏轼的《六幺今.天中节》

六幺令·天中节——宋代诗人苏轼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鬓白知几许?

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译文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民间认为五月为“恶月”、“毒月”,瘟疫流行,毒虫滋生,因此要采取各种方法避邪祛毒。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民俗,将青翠的艾叶悬于堂中,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以僻邪驱瘴,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香飘十里”,既有“粽叶”的清香,有“粽子”里面的各色馅料之美味。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传说,屈原投汨罗江后,恰逢雨天,当人们得知打捞贤臣屈大夫时,湖面上的小舟再次汇集,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句意:江面上龙舟竞发,彼此呐喊助威,还有一些人在江边悲壮地大声吟诵屈原的《离骚》!

“怀古”:“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感叹:有所感触而叹息。楚怀王:芈姓,熊氏,名槐。昏聩:比喻不明事理,头脑糊涂,不明是非。悲戚:悲痛哀伤。

“异客垂涕**,鬓白知几许”?异客:作客他乡的人。这里是指屈原已经远离自己的故土,被流放到了外地。垂涕:哭泣。**:流泪不止。

“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朝夕:犹言从早到晚一整天。

新亭对泣:表示痛心国难而无可奈何,从早哭到晚。“泪竭”,“泪尽”尔。“陵阳处”,屈原的第二次被流放,最后到了陵阳。“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江渚:江边。湘累:屈原。屈原是赴湘水支流而溺的,古人称之为湘累。“断肠句”:指《九歌》。

扩展资料:

全词艺术特色有六点值得推介:一是咏今叹古,在上片极力渲染当下“端午”诸种盛况,却重在下片“感怀”,“借古”而“启今”也。二是动静结合,动与静自然转合,在“动”与“静”的变化之中,历史的车轮已经走过千年。三是明暗结合。

四是虚实相间,五是前呼后应,前有“辟邪”之“虎符缠臂”、“艾蒲青翠”,后有“怀王昏聩”、“ 新亭对泣”;似乎旧恶未去,新恶难除。前有“香飘十里”,后有“湘累已逝”;前有“诵君赋”,后应“断肠句”。六是词中有景,景色如画,画里“有话”。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六幺令·天中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