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不闭户指什么意思-夜不闭户是什么意思简单
1.中国的独龙族的风俗习惯和怎样来历?
2.独龙族的历史
3.带夜的词语
4.我国历史上,哪些时代老百姓日子过的最舒坦,治安最后,社会风气正,用“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来形容夸张吗
5.王驾夏雨的诗句解释
中国的独龙族的风俗习惯和怎样来历?
一、风俗习惯
1、独龙族无论是饮酒、吃饭和吃肉,家庭内部都由主妇分食,客人来临也平均分给一份。入夜后男子在火塘边喝酒念祝词,然后将酒碗抛在火塘上的竹架上,以碗口朝天为吉兆。
2、独龙族非常好客,如遇猎获野兽或某家杀猪宰牛,便形成一种远亲近邻共聚盛餐的宴会。此外,独龙族还有招待素不相识过路人的习俗,对过路和投宿的客人,只要来到家中都热情款待。认为有饭不给客人吃,天黑不留客人住,是一种见不得人的事。
3、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传统习尚,视偷盗为最可耻的行径。在独龙族进行一些原始的祭祀活动时,游客不能参观祭祀活动。
4、独龙族原有原始群婚的习俗,现已不存在。男女均散发,少女有纹面的习惯。独龙族人相信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物,相信有鬼。
二、来历
独龙族的族源及民族的形成,时至今日还没有较为清楚的脉络及线索,但从语言系属上来看,作为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独龙族,应当来源于氐羌族群。
归纳其民族内部所流传的传说,则主要有两种:一认为独龙族是土著民族。二认为独龙族最初居住在怒江一带,后因出猎偶然来到独龙江河谷,看到这里不仅有宽阔的猎场,而且还有较为平坦的台地,便陆续迁居至此,并逐步由北向南发展。
在独龙族约15个氏族中,有8个氏族的传说都说来自怒江。而且从语言以及过去曾有过的文面习俗等文化特征来看,独龙族与贡山的怒族也很相近。
扩展资料:
独龙族的分布:
独龙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独龙族总人口为6930人。独龙族分布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其中,处在独龙江河谷的独龙江乡又是县内独龙族最主要的聚居区。与其相邻的维西县和西藏察隅县察瓦洛乡也有少量分布。
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不但是中国独龙族最主要的聚居区,也是中国独龙族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区(已于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还是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区之一。
百度百科-独龙族
独龙族的历史
民族简介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民族——独龙族
独龙族,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7426人(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贡山独龙族自治县西部的独龙江峡谷两岸,北部的怒江两岸,以及相邻的维西僳僳族自治县齐乐乡和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察瓦洛等地。此外,缅甸境内也有不少独龙人居住。
独龙族自称“独龙”,“迪麻”,史称、他称“撬”、“俅”、“俅人”、“俅子”、“洛”、“曲洛”等。1952年,依据本民族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独龙族”。
独龙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过去多靠刻木结绳记事、传递信息。独龙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与贡山怒语基本相通。
独龙族自古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条件恶劣,交通闭塞,所以社会发展较为迟缓,生产力水平低下,新中国成立前后仍保留着浓厚的原始公社制残余。经济以刀耕火种的粗放农业为主,采集和狩猎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妇女还曾有文面之俗。住房多为木房或竹房。唯一的节日是过年。过去无固定时间,多在农历腊月举行,节期长短也不一样。
历史
独龙族是我国尚保存着原始社会末期父系家族公社特征的少数民族之一。尽管在总的发展趋势上己走向日益解体的道路,但在生产力、土地形态、社会组织和婚姻制度等方面都仍具有父系家族公社的明显特征。独龙族的族称始见于《大元一统志》丽江路风俗条,被称为“撬”。明清时称为“俅”或“曲”。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将其自称独龙做为民族称谓。新中国成立前的20世纪40年代,由于山川的阻隔和历代统治的压迫剥削,独龙族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特点是: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占主要地位,采集和渔猎仍占较大比重;生产工具十分简陋,还没有从锄耕过渡到犁耕;社会分工不明显,只有男女之间的自然分工;交换仍处于原始的以物易物阶段;独龙族人民生活十分贫苦,没有商品交换,采用刻木结绳记事,在铁制工具末传人独龙地区以前,独龙族人民普遍使用树枝的天然勾曲部分制成的小木锄挖地。小木锄尖如鹤嘴,独龙语称之为"戈拉",是独龙族最先使用于锄耕农业的原始工具。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彻底改变了这一面貌。
饮食
独龙族主食玉米、荞麦,喜欢饮水酒、吃烤肉、喝茶、抽旱烟。
独龙族有日食两餐的习惯。早餐一般都是青稞炒面或烧烤洋芋;晚餐则以玉米、稻米或小米做成的饭为主,也用各种野生植物的块根磨成淀粉做成糕饼或粥食用。独龙族民间,仍然保留许多古朴的烹调方法,其中最常见的是用一种特制石板锅烙熟的石板粑粑。烙制石板粑粑时,多选用阿吞或董棕树淀粉,用鸟蛋和成糊状,然后倒在烧热的石板锅上,随烙随食,别具风味。
独龙族日常菜肴有种植的洋芋、豆荚、瓜类,也有采集的竹笋、竹叶菜及各种菌类,食用时通常都是配上辣椒、野蒜、食盐后一锅煮熟而食。冬季是独龙族地区狩猎的旺季,猎获的野牛肉是冬季主要肉食。食用野牛肉时,都先把牛肉风干,然后微火烘烤,再捣成丝状,做成肉松或切成小块,密封在竹筒内保存或随身携带。
独龙江还盛产各种鱼类,以鳞细皮厚的鱼居多。独龙族食用鱼时喜用明烤制或煎焙后蘸调料吃,并常把烤制的鱼作为下酒的小菜。蜂蛹是独龙族民间最讲究的菜肴之一,有说独龙族百岁老人较多,与常食蜂蛹有关。独龙人的典型食品有:河麻煮芋头、烧酒焖鸡、吉咪等。
建筑
独龙族的生产和生活主要集中在河谷和山麓平台上,独龙村寨依山傍水,一座座木屋大多轻巧地构筑在陡峻的山坡地上。为使山洪从屋下流走,临江一面都是悬空的。勤劳的独龙人民房屋的四壁仅以竹篾巴围起上覆茅草,整个建筑结构简单,也有的在石基上垒垛整段的圆木,盖成结实的小木屋。走进独龙人的家里,首先跃入眼帘的便是那披在身上、摆在床上或是铺在柜子上面作为装饰品的独龙毯。这种毯子以棉麻为原料,用五彩线手工织成。质地柔软、古朴典雅,是独龙人民引以自豪的民族工艺品。
宗教
独龙族信奉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他们把一切天灾人祸、疾病等都视为有一种超自然的神的力量在起作用,因此举凡山岭、河流、大树、巨石等,都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主持祭祀或打卦的巫师,独龙族称之为"纳木萨"或"夺木萨",大多系自然形成,也有由家族长兼任的,他们还不是专职从事宗教活动,平时也参加一定劳动。现有部分独龙族信仰基督教。
服饰
独龙族的传统服装一般穿黑白直条相交的麻布或棉布衣,下穿短裤,习惯用麻布一块从左肩腋下斜拉至胸前,袒露左肩右臂,左肩一角用草绳或竹针拴结,腰间佩带弩弓、箭包和砍刀。女子多在腰间系戴染色的油藤圈作装饰,常常披挂的五颜六色,串珠、胸链、耳环,甚至铜钱和银币常挂在颈上和耳下。以前有文面的习俗。妇女出门要身背精致的篾箩。男女不戴帽,多披头散发,赤足。
衣被两用的独龙毯
服饰简朴,过去多用一块或两块麻布披裹全身,日为衣,夜作被。
新中国成立以前,独龙族的服饰非常简单。男女均用麻织布幅——独龙毯裹身为衣。独龙毯一般宽约1米,长2米许。多斜披背后,由右肩左腋围向胸前,在右肩处拴结,袒露左肩右臂。有的妇女用两条,自两肩斜披至膝,左右包抄向前。一条在腰际用绳系紧,遮蔽前后,另一条则自然披落即可。独龙毯结实耐磨,使用方便,昼可为衣、夜可当被。一直深受独龙族人民的喜爱。新中国成立以后,从1951年到60年代初期,国家每年都调拨大量棉布衣裤发放给独龙族人民。后来,随着独龙族地区经济、文化、交通等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各种时装更是源源不断地输入到独龙族地区。但很多独龙人无论穿什么衣服,仍喜欢在衣外披饰独龙毯。形成一种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
独龙毯用手工腰机织成。过去多用纯麻线纺制。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内地的棉、毛线陆续进入独龙江地区,因此,妇女们喜欢用各种颜色的棉、毛线与麻线一直混织独龙毯,使其质地更加柔软,条状纹饰更加美观、大方。
婚俗
独龙族行族外婚,为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恋爱自由,独龙族青年男女相爱之后,便会相互赠定情物。姑娘送给小伙子一床自己精心编织的独龙毯,小伙子送给姑娘一把锄头或自己编的背篓。
到了提亲的时候,小伙子会请一个能说会道的男子去女方说婚。说婚人去时要提上一个茶壶,背囊中带上茶叶、香烟和茶缸。
到姑娘家,不管对方态度如何,说婚人都要以最快的速度,将茶壶灌满水,自己走到火塘将火烧得大大的,放上茶壶。然后从背囊中取出茶叶和茶缸,到姑娘家的碗柜中拿出碗来,做好泡茶准备。姑娘家的人不管同意与否,都只能围在火塘边等候。水一开,说婚人立即在茶缸中泡好茶,再倒入碗中。按顺序先敬姑娘父母,然后是姑娘的兄弟姐妹,最后是姑娘自己。接下来,就开始说婚事,说的无非是小伙子如何好,家中人如何喜欢姑娘等。
说到一定时候,姑娘家的人虽没有说什么,但只有姑娘的父亲或母亲将茶一饮而尽了,姑娘和其他人也跟着将茶喝了,这门亲事就算成了。如果说到深夜,茶水还是没人喝,那第二天晚上再来。如果接连三个晚上仍是没人喝茶,说明姑娘家不同意婚事。如果还想说,需要等到明年再来。
独龙族的婚礼比较简单,在仪式上,男女双方的父母要向大家介绍自己儿子女儿的情况,勉励新人要相互关心,将来一方的手、脚断了或是眼睛瞎了也不能分离。然后一对新人喝同心酒,大家跳起独龙舞,便算仪式结束。
习俗
无论饮酒、吃饭和吃肉,独龙族家庭内部都由主妇分食。客人来临也平均分给一份。一般每个家庭都有数个火塘,每个子女结婚后便增加一个火塘,做饭由各个火塘轮流承担。
独龙族民间互相邀请的方式十分独特,通常都是用一块木片做为邀请对方的请柬,届时要把木片送到要邀请的客人家,在木片上刻有几道缺口就表示几天后举行宴请仪式。被邀请的客人要携带各种食品以表示答谢。客人进入寨门后,要先与主人共饮一筒酒,然后落座聚餐,并观赏歌舞助兴。入夜后男子在火塘边喝酒念祝词,然后将酒碗抛在火塘上的竹架上,以碗口朝天为吉兆。
独龙族非常好客,如遇猎获野兽或某家杀猪宰牛,便形成一种远亲近邻共聚盛餐的宴会。此外,独龙族还有招待素不相识过路人的习俗,对过路和投宿的客人,只要来到家中都热情款待。认为有饭不给客人吃,天黑不留客人住,是一种见不得人的事。他们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传统习尚,视偷盗为最可耻的行径。在独龙族进行一些原始的祭祀活动时,游客不能参观祭祀活动。
远去的黥面遗俗
文身,古代称“雕题”、“黥肌”、“黥面”、“绣脚”、“绣面”、“刺墨”、“扎青”等。是用刺、针、刀等尖状锐器在皮肤上刻刺花纹或符号,渗入颜色,使之保存终生,永不褪落的身体装饰方法。它的起源很早,是由原始人在肤体上绘画以为装饰或进行宗教活动的习俗发展而来的。曾广泛流行于亚洲东南部、大洋洲、中南美洲和非洲的许多原始民族中。至今,这些地区的不少土著民族仍把它视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装饰,举族挚爱不辍。我国的东南、西南地区,古代文身之风也很盛行。直到近现代,在黎、傣、布朗、德昂、独龙、基诺、佤、怒、景颇、珞巴、高山等民族中,这种习俗还残留有一定的遗迹。
独龙族妇女文身的部位主要侧重于脸部,因此常称之为“画脸”、“文面”。每当少女长到十二三岁时,便要文面,以象征成年。施文时,由老年有经验的妇女先用竹签蘸锅烟水在少女脸上画出图案,然后用小木棍敲击荆棘的硬刺或带针的木棍,使之依图案刺破皮肉,再将锅底灰或草汁揉入伤口,脱痂后即成青蓝色纹样。纹样大致可分两种:独龙河中上游地区,多自眉心至鼻梁文刺相连的菱形纹五六个,然后以嘴为中心,向鼻翼的两侧展开,继续刺联缀的小菱纹,经双颊至下颌处汇合,组成一方圈,方圈内竖刺条纹,方圈以上至眼睛的部位横刺点状纹。整个图案就像展翅欲飞的蝴蝶。独龙河下游地区比较简单,一般只在下颌处文二三行竖条纹。其他部位不文。
据史籍记载和民间的传说,独龙族妇女纹面习俗的由来,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近两三百年来,藏族土司和僳僳族奴隶主的势力不断深入独龙族地区,对独龙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榨。特别是藏族察瓦龙土司,每年都要向独龙族人民强收名目繁多的贡赋,甚至连嘴、耳、鼻、头发都要征税。如缴纳不起,便强掳妇女到藏族地区为奴。特别是年轻、漂亮的独龙族妇女,常常面临着被掳走他乡的危险。在这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中,独龙族妇女为了免遭掳掠,逃避土司的蹂躏与践踏,只好采取一种消极的自救办法:用锅烟子涂抹脸颊,甚至宁愿忍痛把自己的脸染刻成永远洗不掉的“黛墨青纹”,变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使生人望而生畏,不敢近前。久而久之,形成了纹面的习俗,并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所以,纹面在历史上是独龙族妇女反抗民族压迫、求得人身安全的一种消极斗争形式。
刻木记事,结绳计时
独龙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新中国成立以前,一直靠刻木记事或传达信息,用结绳来计算时间。
独龙族的刻木记事使用广泛。刻有各种符号的木刻起着与普通文字、文书相同的作用。可记载和传达土司的命令、民间债务、聘礼清单等。政府(土司)所发的木刻较大,形如木剑,宽20厘米左右,长约七八十厘米。中间略厚,两侧扁平,顶端呈斜尖状,下端有把。不同的内容要刻不同的缺口或线段、图形等。如用于传达土司征税派款的木刻,左上边刻一个大缺口,下刻几个小缺口,就表示要来一个大管事,几个随从。右边刻一个大缺口,两个小缺口,则表示要求来一个头人、两个百姓迎接。木刻下面有时还附带箭头、辣子、鸡毛等不同的物件,,以表示不同的意思。如箭头表示很快抵达,辣子表示如不服从必严厉制裁,鸡毛表示迅速传递等。这种木刻一般都由持送木刻的人边送边作解释。
民间使用的木刻较小。常用于记载债务和财礼等事项。如某家祭鬼无牛,从亲友家借牛时,须测量和记下牛的大小。具体方法是:先用一竹篾量一下牛的胸围,然后用拳头测量竹篾的长度,并将拳头数对应地刻在一块木片的两边。最后将木片从中间一分为二,双方各执一半。还牛时如法测量,出现差额用粮食找齐,多退少补。然后将木刻投入火中焚毁,绝无纷争。
结绳计时使用也很广泛。它是指用一根细麻绳打结计时,每一个结代表一天。如外出办事,走一天打一个结。回来时则一天解一个结,这样能准确计算日期和行程。一年一度的年节,是独龙族人民最欢乐的时刻。但因没有固定的日期,所以每年都需临时约定。约定的办法也多靠结绳来完成。如决定10天以后过节,便准备若干条打有10个结的绳子,送给亲友,过一天解一个。待最后一个结解完,便表示节日来临,大家杀猪宰牛,载歌载舞,欢度新年。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独龙族地区民风纯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古风至今犹存。不论何人,路上拾到东西,绝不会据为己有。或就地等候失主回来寻找,或设法打探失主去向,尽量及早物归原主。人们远路出门,常将随身携带的粮食分成若干份,沿途挂于树上或放于岩洞等处,留待回程时食用。过路人无论怎样饥饿,也绝不会擅自取食。即使衣服等物品,也可随时随地放于路边,只要上压一块石头,就表明是有主之物,别人是不会拾取的。
独龙人路不拾遗,更从不偷窃。他们的粮仓大都建于房后,甚至离家较远的山上或地边。仓门上只横插竹条或木棍,从无被盗之虞。即使离家外出,房门也是如此简单处置,绝不会有人私自进入的。
独龙族的传统美德还表现在其他许多方面。如一家有事全村帮的团结互助的美德;尊老、抚贫济困的美德;礼貌待人、热情好客的美德,等等。
天文历法
独龙族有自己独特的历算法。独龙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斗争中,根据自然的变迁,从当年大雪封山至次年大雪封山时称为一年,称之为“极友”。又把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时间多少不等的节月。
一月,称“阿猛”,意为过雪月,在这一月里,大家休息,个别户种旱洋芋。
二月,称“阿薄”,意为出草月,山草开始生长,是大量种洋芋的时候。
三月,称“奢久”,意为播种月,开始播种小米、芋头、棉花等作物。
四月,称“昌木蒋”,意为开花月,桃花开,鹤集中鸣叫,播种完毕。
五月,称“阿石”,意为烧火山月,大量烧火山,停止下种。
六月,称“布昂”,意为饥饿月,存粮吃光,荒月,大量采集野粮。
七月,称“阿茸”,意为山草开花月,薅草,采野粮。
八月,称“阿长木”,意为霜降月,山草被冻,开始收庄稼。
九月,称“单罗”,意为收获月,收获小米、苞谷、稗子、荞子。
十月,称“总木甲”,意为降雪月,收获完毕,储粮,山巅降雪。
十一月,称“勒梗”,意为水落月,河水降落,找冬柴,砍苦荞,准备过冬。
十二月,称“得则砍”,意为过年月,又叫“罗奢什腊”,妇女砍活麻、织麻布、跳牛舞。
独龙族的节令并不十分严格,其播种时间以花开、鸟叫为准。每年春季到来,桃花盛开,“告克拉”鸟鸣叫时,就开始春耕播种。当鸟王“省得鲁都”叫时,播种一定要完成,因此花开和鸟叫指挥着人民的生产。每一个月也没有30天的概念,月大月小相对而言。一般“过雪月”很长,有时超过2个月。粮食歉收时,5月份即开始过“饥饿月”。因此,有的独龙人只能说出10个月,有的甚至只能说“热季”、“寒季”。雨多即热季,下雪即寒季。
新中国成立后,独龙族开始学习先进历法,学习科学种田历已成为民间农事的参考。独龙人民逐步放弃这种原始的自然历算法,而采用与汉民族相同的历法(夏历),但民间习惯上仍有“播种月”、“收获月”、“过年月”等说法。一般老年人不大习惯用夏历,而仍以自然现象的变化作为进行生产的标志。
节庆
独龙族的传统节日只有一个,即新年,独龙语称作“卡尔江哇”。于每年秋收完毕后择期举行,一般在12月至次年1月间,具体时间及节期长短不定。
过新年一般以家族或村寨为单位,具体时间节前临时约定。届时各家各户要邀朋唤友,共度新年。近者捎口信,远者送去“结绳”或木刻作“请柬”。节日前一天,要准备好酒肉饭食和“拉达尔”。“拉达尔”是挂有新麻布毯的竹竿。麻布毯按家中人口数量悬挂,有几口人就挂几幅,只可多不能少。他们认为,多了预示人畜兴旺,少了不吉利。
独龙族的新年既是庆贺丰收的节日,也是祭祀性的节日。因此,节日当天,很重要的一项活动便是剽牛祭祀“格蒙神”及其他各种神灵。“格蒙”是独龙族神话传说中人类的祖先,他创造了人类。独龙人认为,剽牛向他祈祷,他就能禳灾却病,保护人类,能让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通常为期二天或四、五天。年节期间最隆重的祭祀活动是“剽牛祭天”。剽牛时先由年节主持者将牛拴在木桩上,然后由年轻女子在牛背上披盖麻布毯,给牛角挂珠链,摆好祭品,点燃松明和松树毛(松叶),最后由一名父母双全的青年男子,用锋利的竹矛将牛刺,然后就地将牛肉切割,当即用大锅煮食。节日期间所有的独龙人都要以家族为单位,互相问候,共同祝贺。
剽牛祭天
独龙族人民为庆贺丰年而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一般为每年秋季择日举行,最主要的也是规模最大的是年节”卡雀哇”上的仪式。
剽牛祭祀仪式由巫师主持。仪式开始,用于祭祀、身披独龙毯的牛被牵入场内,拴于一根粗大的木桩上。人们以牛为中心,自动围成圆圈,敲起铓锣,挥刀弄矛,舞蹈跳跃。
届时,由村寨中德高望重的家族长或巫师把一头膘肥体壮的大公牛牵到村中广场中央,拴好立定之后,妇女们一拥而上,纷纷把珠链等饰物挂到牛角上,而后再推举出一位她们中最美丽的年轻姑娘,让她自己先披上一块色彩艳丽的独龙毯,再由她给牛披到背上;
待其它祭品摆好,主祭人点燃松明和青松毛,口中念念有词,向格蒙祷告,祈求他保佑人畜平安,诸事顺利,使祭祀典礼进入高潮。接着巫师用锋利的竹矛向牛的腋下猛刺过去,牛被剽倒至。然后大家煮肉分食。巫师还要身背牛头,率众围绕“祭牛”跳舞。此时,过年的气氛达到最高潮。大家边饮酒吃肉,边载歌载舞,独龙江畔,变成了欢乐的海洋。最后,所有参加剽牛仪式的人都平均分得一份牛肉,大家喝酒聚餐,共庆佳年,并祈愿来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民间歌曲 ?
独龙语称“门租”,为曲调之意,是各 种民间曲调的统称。每一种曲调都可以演唱较为广泛的 题材。各种不同的腔调尚未形成较明确的歌种称谓,只 能从唱词内容及演唱形式来进行分类。常见的有叙事歌、 习俗歌、山歌、情歌、劳动歌、祭祀歌等。
带夜的词语
常用词组
1. 夜班 yèbān
[night shift] 晚上工作班次
2. 夜半 yèbàn
[midnight] 见“半夜”
今夜半。——明· 魏禧《大铁椎传》
3. 夜不闭户 yèbùbìhù
[doors are not bolted at night] 晚上不用关闭门户。形容社会安定,治安良好
西川之民,忻乐太平,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三国演义》
4. 夜餐 yècān
[midnight supper] 晚饭;晚上吃的饭
5. 夜叉 yècha
(1) [梵Yaksa;malevolent spirit]∶能啖鬼或捷疾鬼,佛教徒所说的一种吃人恶鬼或腾飞空中、速疾隐秘之恶鬼。原为印度神话中一种半神的小神灵
(2) [hideous, ferocious person]∶比喻相貌丑陋、凶恶的人
6. 夜长梦多 yècháng-mèngduō
[A long night is fraught with dreams;A long night invites bad dream] 喻指时间拖得太久,事情有可能发生不利的变化
7. yèchǎng
[evening show] 晚场
8. 夜车 yèchē
[night train] 夜里开出、到达或经过的火车
9. 夜大 yèdà
[evening university] 在夜间上课的业余大学
10. 夜点 yèdiǎn
[night spot] ;夜总会聚集的地区
11. 夜蛾 yè’é
(1) [wainscot]∶属于Leucania和Cirphis属的各种欧洲和美洲的夜蛾,为红色或者**并且有黑色和白色条纹而幼虫阶段都是行军虫
(2) [owl moth]∶夜蛾科的一种已知最大的蛾子,并有翅展达10英寸的巴西夜蛾
(3) [noctuid]∶夜蛾科的蛾子
(4) [underwing]∶许多属于勋授夜蛾属(Catocala)及其近缘的夜蛾类蛾子,后翅上有红和黑或其他对比的色泽
12. 夜饭 yèfàn
[supper;dinner]〈方〉∶晚饭
13. 夜分 yèfēn
[midnight] 夜半
14. 夜工 yègōng
[night job] 夜间的活儿
15. 夜光杯 yèguāngbēi
[luminous cup] 用祁连山玉石雕制成的酒杯。倒入酒后,色呈月白,反光发亮,因此得名
16. 夜光表 yèguāngbiǎo
[luminous watch] 表的指针和时间刻度可以在黑暗处发出荧光,以便晚上看表
17. 夜光虫 yèguāngchóng
[noctiluca] 原生动物,身体微小,红色,透明,呈球状,有一根单鞭毛。浮游在海洋上,能放磷光,大量出现时使海水变成红色。用分裂、出芽等方式繁殖
18. 夜规 yèguī
[night dial] 夜晷,利用月影以定时刻的一种仪器
19. 夜航 yèháng
[night flight] 夜间航行
20. 夜话 yèhuà
[night falk] 夜间的谈话(多用做书名)
《燕山夜话》
21. 夜会 yèhuì
[wake] 以类似守夜的庆祝活动来表示情况变化的集会或聚会
几个老朋友…举行一次简单的叙旧夜会
22. 夜活,夜活儿 yèhuó,yèhuór
[night job] 晚上的活计;夜班
23. 夜壶 yèhú
[chamber pot] 见“便壶”
24. 夜间 yèjiān
[at night;between two days] 指从黄昏到黎明的那段时间,夜里
25. 夜禁 yèjìn
[no passing during the night of curfew] 夜间禁止通行
26. 夜景 yèjǐng
[night scene;nightscape] 夜晚的景观
27. 夜空 yèkōng
[night sky] 晚上的天空
28. 夜来 yèlái
(1) [yesterday] 〈方〉∶昨天
(2) [night]∶夜里
29. 夜来香 yèláixiāng
[cordate telosma;tuberoser] 多年生缠绕藤本,叶对生,卵圆状心脏形。夏秋开花,黄绿色,香气夜间更盛,所以叫做夜来香
30. 夜阑 yèlán
[midnight] 夜将尽;夜深
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期。——蔡琰《胡笳十八拍》
夜阑更秉烛,相对成梦寐。——杜甫《羌村》
夜阑人静
31. 夜郎 Yèláng
[Yelang] 中国古族名和古国名。战国至汉时主要分布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及云南东北部、四川南部。经营农业。已进入奴隶制社会。汉武帝时,大臣唐蒙上书武帝修治夜郎道路,用夜郎精兵征服南越,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破南越后置牂牁郡,封夜郎侯为王,授王印
夜郎滇池。——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32. 夜郎自大 Yèláng-zìdà
(1) [ludicrous conceit of the king of Yelang—parochial arrogance]
滇王与 汉使者言曰:“ 汉孰与我大?”及 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 汉广大。——《史记·西南夷列传》
(2) 夜郎:汉时西南地区小国。后因以“夜郎自大”比喻盲目自大
驾炮车之狂云,遂以夜郎自大。——《聊斋志异·绛妃》
33. 夜礼服 yèlǐfú
(1) [evening dress] 晚上正式或半正式社交场合惯常穿用的服装
(2) 妇女穿的带裙长外衣,通常长达地面或踝部 b(1)∶男子的一套夜礼服,通常包括一件黑色或藏青色燕尾服和相称的裤子以及带硬衬胸的白衬衫和白蝴蝶结领带 (2)∶男子的成套服装通常包括黑色、藏青色或白色夜小礼服、黑蝴蝶结领带、带硬衬胸或打褶软衬衫和一条腰带
34. 夜里 yèli
[between two days;at night] 指夜晚;晚间
35. 夜亮灯 yèliàngdēng
[night-light] 夜间一直亮着的灯
36. 夜盲 yèmáng
[nyctalopia;night blindness] 由于缺乏维生素A因而视网膜上的视紫质减少所引起的一种病,症状是在夜间光线不充足的地方视力很差或完全不能看见东西。有的地区叫“雀盲眼”
37. 夜盲症 yèmángzhèng
[nyctalopia] 一种视觉缺陷,特点为在弱光下或夜间视力即减退
38. 夜猫子 yèmāozi
(1) 〈方〉
(2) [owl]∶猫头鹰
(3) [night owl;one who goes to bed late]∶比喻喜欢熬夜的人
他是个夜猫子,晚上十一、二点钟都不想睡
39. 夜明珠 yèmíngzhū
[legendary luminous pearl] 指能在黑暗中发光的宝珠
40. 夜幕 yèmù
[gatheing darkness;curtain of night] 夜间景物像被一幅大幕罩住一样
夜幕笼罩着大地
41. 夜尿症 yèniàozhèng
[bed-wetting;enuresis] 见“遗尿”
42. 夜勤 yèqín
[night duty] 夜间加班;夜班
43. 夜曲 yèqǔ
[nocturne] 一种器乐曲,和小夜曲相似,常在夜间露天演奏
44. 夜色 yèsè
[ dim light of night] 夜晚的景色
夜色苍茫
45. 夜深人静 yèshēn-rénjìng
[in the quiet of night;deep in the night when all is at rest] 深夜人声渐减,一片寂静
夜深人静,为何叩门?——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46. 夜生活 yèshēnghuó
[night life] 指夜间从事的各种活动,特指娱乐活动
47. 夜市 yèshì
[night fair] 夜间从事商业活动的市场
48. 夜谈 yètán
[night words] 夜话
49. 夜头 yètou
[at night]〈方〉∶夜间
50. 夜晚 yèwǎn
[night] 晚上,天黑之后
我国历史上,哪些时代老百姓日子过的最舒坦,治安最后,社会风气正,用“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来形容夸张吗
唐太宗时期风气最正,达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但要说人民生活最好,应该是宋朝。隋、唐、宋有三大特点,隋国富,富于国,就是政府有钱,人民没钱,所以隋很快被推翻;宋民富,就是人民有钱,政府没钱,所以宋朝时连军费都凑不齐,但武大郎卖个烧饼就能养活全家,这与宋朝重用文人有很大关系,也正因如此,宋才被强大的蒙古骑兵打的落花流水。唐朝经济是隋和宋的中和,政府有钱,但没隋多,人民也有钱,但没宋富,但唐太宗是例外,他在位时人民民风淳朴,生活富裕,一点都不次于宋。
王驾夏雨的诗句解释
1. 关于王驾的诗句
关于王驾的诗句 1.鹅湖山下
这是晚唐诗人王驾写的《社日》,全诗是: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第二句是“半掩扉”,它告诉我们,村民们都不在家,他们都参加春社活动去了,但门都半开着;“对掩扉”显然是把门都闭上,警惕性较高,“半掩”更显出民风淳朴,丰年富足。
王驾,生卒年不详。字大用,自号守素先生。唐昭宗(李晔)大顺元年(公元890年)进士及第,官至礼部员外郎。《全唐诗》存其诗六首。有文集六卷。
打字不易,如满意,望采纳。
2.请解释一下王驾的诗〈〈雨晴〉〉
雨晴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1]
作品译文
下雨之前鲜花初开可以看到花蕊,下雨之后绿叶中间再也不见鲜花。蜜蜂蝴蝶就纷纷飞到墙的那边去了,我真怀疑春色在隔壁人家的院子里。[2]
作品鉴赏
这首即兴小诗,写雨后漫步小园所见的残春之景。诗中摄取的景物很简单,也很平常,但平中见奇,饶有诗趣。 诗的前两句扣住象征春色的“花”字,以“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相对比、映衬,吐露出一片惜春之情。雨前,春天刚刚降临,花才吐出骨朵儿,尚未开放;而雨后,花事已了,只剩下满树绿叶了,说明这场雨下得多么久,好端端的春色,被这一场春雨给扫了兴。诗人望着花落春残的小园之景,是非常扫兴而生感触的。 扫兴的不光是诗人,还有那蜜蜂和蝴蝶。诗的下两句由花写到蜂蝶。被苦雨久困的蜂蝶,好不容易盼到大好的春晴天气,它们怀着和诗人同样高兴的心情,翩翩飞到小园中来,满以为可以在花丛中饱餐春色,不料扑了空,小园无花空有叶;它们也像诗人一样大失所望,懊丧地纷纷飞过院墙而去。花落了,蜂蝶也纷纷离开了,小园显得更加冷落,诗人的心更加怅惘。望着“纷纷过墙去”的蜂蝶,满怀着惜春之情的诗人,刹那间产生出一种奇妙的联想:“却疑春色在邻家”。院墙那边是邻家,诗人想得似乎真实有据;但一墙之隔的邻家小园,自然不会得天独厚,诗人想得又是多么天真烂漫;毕竟墙高遮住视线,不能十分肯定,故诗人只说“疑”,“疑”字极有分寸,格外增加了真实感。这两句诗,不仅把蜜蜂、蝴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写得活灵活现,更把“春色”写活了,似乎“阳春”真的“有脚”,她不住自家小园,偏偏跑到邻家,她是十分调皮、非常会捉弄人的。 “却疑春色在邻家”,可谓“神来之笔”,造语奇峰突起,令人顿时耳目一新。这一句乃是全篇精髓,起了点铁成金的作用,经它点化,小园、蜂蝶、春色,一齐焕发出异样神采,妙趣横生。古人谓“诗贵活句”(吴乔《围炉诗话》),就是指这种最能表达诗人独特感受的新鲜生动的诗句吧。[1]
3.王驾的诗作
社日(一作张演诗)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对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雨晴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古意
夫戍萧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乱后曲江(一作羊士谔诗)
忆昔争游曲水滨,未春长有探春人。
游春人尽空池在,直至春深不似春。
过故友居
邻笛寒吹日落初,旧居今已别人居。
乱来儿侄皆分散,惆怅僧房认得书。
夏雨
非惟消旱暑,且喜救生民。天地如蒸湿,园林似却春。
洗风清枕簟,换夜失埃尘。又作丰年望,田夫笑向人。
永和县上巳
记得兰亭祓禊表,今朝兼是永和春。
一觞一咏无诗侣,病倚山窗忆故人。
注:《全宋诗》卷三七三八收王驾《永和县上巳》,此诗亦收入《全唐诗补编·全唐诗续补遗》卷九,疑为唐代诗人王驾所作。(桑世昌《兰亭考·十二》)
4.王驾古诗《雨晴》拼音版
王驾古诗《雨晴》的全文是: 《雨晴》 唐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拼音版: 《yǔ qíng 》 táng wáng jià yǔ qián chū jiàn huā jiān ruǐ ,yǔ hòu quán wú yè dǐ huā 。
fēng dié fēn fēn guò qiáng qù ,què yí chūn sè zài lín jiā 。 译文:下雨之前鲜花初开可以看到花蕊,下雨之后绿叶中间再也不见鲜花。
蜜蜂蝴蝶就纷纷飞到墙的那边去了,我真怀疑春色在隔壁人家的院子里。 赏析: 这首小诗,生动的写出了雨前花蕊初现、雨后花落春残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致。
最后一句可谓神来之笔,尤其是“疑”字,诗人望着“纷纷过墙去”的蜂蝶而产生奇妙的联想:春色真的“有脚”,跑到邻家去了。“疑”字极有分寸地表达出诗人希望春色没有远去的惜春之情。
5.王驾写的社日的诗意
王驾,唐代诗人,字大用,河中人。
大顺元年登进士第,仕至礼部员外郎,自号守素先生。集六卷,今存诗六首,虽不多,但颇有名,尤其是《社日》和《雨晴》两首流传很广。
前者写农村的春社胜景:稻粱肥熟,桑柘影斜,此时“家家扶得醉人归”,真是一醉方休,痛快人心啊;后者写春雨过后,从前明明看见过的叶里花蕊现在却没了踪影,此刻忽然注意到蛱蝶纷纷飞过墙去,于是诗人不禁怀疑“春色在邻家”,写得十分幽默生动,妙趣横生。 补充诗集: 社日(一作张演诗)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雨晴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夏雨 非惟消旱暑,且喜救生民。
天地如蒸湿,园林似却春。 洗风清枕簟,换夜失埃尘。
又作丰年望,田夫笑向人。 古意 夫戍萧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乱后曲江(一作羊士谔诗) 忆昔争游曲水滨,未春长有探春人。
游春人尽空池在,直至春深不似春。 过故友居 邻笛寒吹日落初,旧居今已别人居。
乱来儿侄皆分散,惆怅僧房认得书。 经典唐诗欣赏 社 日 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 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 家家扶得醉人归。 古时的春秋季节有两次例行的祭祀土神的日子,分别叫作春社和秋社。
古代劳动人民不但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同时也借这样的节日开展对他们来说十分难得的娱乐活动。在社日到来时,民众集会竞技,进行各种类型的作社表演,并集体欢宴,非常热闹。
宋代诗人杨万里《观社》有生动描写:“作社朝祠有足观,山农祈福更迎年。忽然箫鼓来何处?走煞儿童最可怜!虎头豹面时自顾,野讴市舞各争妍。
王侯将相饶尊贵,不博渠侬一晌癫!”王驾这首《社日》写法却完全不同,它没有一字正面写作社的情景,却也写出了这个节日的欢乐,而且远比杨万里的那首诗脍炙人口。 诗一开始不写“社日”的题面,却从村居风光写起。
鹅湖山,在今江西铅山县境内,这地名本身十分诱人。湖的得名使人想到鹅鸭成群,鱼虾满塘,一派山明水秀的南方农村风光。
春社时属仲春,“稻粱肥”,是指田里庄稼长得很好,丰收在望。村外风光是这样迷人,那么村内呢?到处是一片富庶的景象,猪满圈,鸡栖埘,联系第一句描写,真可以说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所以一、二句虽只字未提作社的事,先就写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这两句也没有写到村居的人,“半掩扉”三字告诉读者,村民都不在家,门儿都半掩着。
“半掩”而不上锁,可见民风淳厚,丰年富足。古人常用“夜不闭户”表示环境的太平安宁,“半掩扉”这个细节描写是很有表现力的。
同时,它又暗示出村民家家都参加社日去了,巧妙地将诗意向后联过渡。 后两句写“社日”正题。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没有就作社表演热闹场面着笔,却写社散后的景象。“桑柘影斜”,夕阳西下,树影在地越来越长,说明天色向晚。
同时,村里植有“桑柘”,可见养蚕也搞得不错。遣词用语体现出诗人的艺术匠心。
春社散后,人声渐稀,到处都可以看到一种情景,即一些为庆祝社日而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家家”是夸张说法,说明这种情形之普遍。
不正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声来表现它,是颇为别致的。它的暗示性很强,读者通过这个尾声,会自然联想到作社、观社的全过程。
“醉人”这个细节可以使人联想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正因为心里高兴,才不觉贪杯,而这种高兴又是与丰收的喜悦分不开的。 此诗不写正面写侧面,通过富有典型意义和形象暗示作用的生活细节写社日景象,笔墨极省,反映的内容却极为丰富。
这种含蓄的表现手法,与绝句短小体裁极为适应,使人读后不觉其短,回味深长。当然,在封建社会,农民的生活一般不可能象此诗所写的那样好,诗人显然把田家生活作了“桃花源”式的美化。
但也应看到,在自然灾害减少、农业丰收的情况下,农民过节时显得快活,也是很自然的。 (周啸天) 雨 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 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 却疑春色在邻家。 这首即兴小诗,写雨后漫步小园所见的残春之景。
诗中摄取的景物很简单,也很平常,但平中见奇,饶有诗趣。 诗的前两句扣住象征春色的“花”字,以“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相对比、映衬,吐露出一片惜春之情。
雨前,春天刚刚降临,花才吐出骨朵儿,尚未开放;而雨后,花事已了,只剩下满树绿叶了,说明这场雨下得多么久,好端端的花光春色,被这一场苦雨给闹杀了。诗人望着花落春残的小园之景,是多么扫兴而生感喟啊! 扫兴的不光是诗人,还有那蜜蜂和蝴蝶。
诗的下两句由花写到蜂蝶。被苦雨久困的蜂蝶,好不容易盼到大好的春晴天气,它们怀着和诗人同样高兴的心情,翩翩飞到小园中来,满以为可以在花丛中饱餐春色,不料扑了空,小园无花空有叶;它们也象诗人一样大失所望,懊丧地纷纷飞过院墙而去。
花落了,蜂蝶也纷纷离开了,小园岂不显得更加冷落,诗人的心岂不更加怅惘!望着“纷纷过墙去”的蜂蝶,满怀。
6.社日 王驾 这首诗的意思
1、译文
鹅湖山下,庄稼长势喜人,家家户户猪满圈,鸡成群。
天色已晚,桑树柘树的影子越来越长,春社的欢宴才渐渐散去,喝得醉醺醺的人在家人的搀扶下高高兴兴地回家。
2、原文
社日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3、注释
⑴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分为春社和秋社。在社日到来时,民众集会竞技,进行各种类型的作社表演,并集体欢宴,不但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同时也借以开展娱乐。
⑵鹅湖:在江西省铅山县,一年两稻,故方仲春社日,稻梁已肥。
⑶稻梁肥:田里庄稼长得很好,丰收在望。粱:古代对粟的优良品种的通称。
⑷“豚栅”句:猪归圈,鸡归巢,家家户户的门还关着,村民们祭社聚宴还没回来。豚栅(tún zhà),小猪猪圈。鸡栖(qī),鸡舍。对,相对。扉,门。
⑸桑柘(zhè):桑树和柘树,这两种树的叶子均可用来养蚕。
⑹影斜:树影倾斜,太阳偏西。
⑺春社散:春设的聚宴已经散了。
⑻醉人:喝醉酒的人。
4、《社日》是诗人王驾(一作张演)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虽没有一字正面描写社日的情景,却表达出了社日的热闹欢快,角度巧妙,匠心独运。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