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置水不漏典故

2.水杯倒置不溢之秘

置水不漏典故

置水不漏的意思-置水不漏打一最佳生肖

置水不漏典故如下:

说话行事缜密,毫无差错。出自宋朱熹《朱子语录》第114卷:“今有学者在某门者,其于考理,非不精当,说得来置水不漏,真是理会得好”。

成语出处

宋·朱熹《朱子语录》第114卷:“今有学者在某门者,其于考理,非不精当,说得来置水不漏,真是理会得好。”

朱子语录

《朱子语录》是201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明代李道传创作的哲学著作,以宋刻《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及明刻《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合编而成,《朱子语录》保存了朱熹讲学时的语言原貌,《朱子语录》是了解和研究朱子思想和古白话的重要文献。

内容简介

朱熹弟子多有记录师说笔记者,晦庵生前已互相传阅,朱子亦有手定。朱熹殁后,门人弟子和私淑后学搜集传写,于是朱子讲学笔记逐渐流传。

嘉定八年,李道传持节池阳,将其所收集的廖明德、辅广等多家笔记委托朱子及门弟子整理刊误,编为《朱子语录》四十三卷,简称“池录”。

之后,黄士毅又以《池录》为底本,将各家所记朱熹语录按照理气、鬼神等分为二十六类,编为《朱子语类》一百三十七卷。可见《池录》是研究朱子学的一部承上启下的重要文献。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讎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

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水杯倒置不溢之秘

水杯倒置不溢,顾名思义,就是装满水的杯子倒着放置,杯子里的水安然无恙,一滴不漏。这是怎么回事呢?

此刻,我的脑海中隐隐约约地浮现出一个画面:就在前段时间,我就通过一个小实验,揭开了其中的奥秘。

那天,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在一个杯子里盛满了水,再用一张薄薄的纸轻轻地盖住杯口,然后立刻倒过来,杯子里的水瞬间“哗”地直往下漏,那纸片也随之掉落。那时的我,似乎有些许沮丧。

然而,就在我第二次试着做这个实验时,爸爸在一边指导着我,我就在杯子口上改用一张稍厚的硬纸,再小心冀冀地把杯子倒过来时,让我惊叹不已的奇迹出现了:杯子滴水不漏,而且纸片也没有掉落。那时的我可谓惊喜极了,我忍不住欢呼:哇噻!我实验成功了!

可是,就在我惊喜之余,我还是很纳闷: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

站在我身边一直专注地观察我做实验的妈妈,似乎猜出了我的心思,于是,妈妈微笑地看着一脸迷茫的我:“惊奇吧?想知道为什么吗?”

我狠狠地点了点头,恨不得把头点下来呢!连忙竖起耳朵,认真地听妈妈的解释:“那是因为装满水的杯子用纸片盖住后,里面就没有了空气,杯子里的大气压力等于0。大气压力是没有方向的,也就是说任何方向都存在的,所以杯子下面的大气有向上的支撑力。因为有这样的原理,所以就有了这一实验现象。”

听了妈妈的话后,我似懂非懂地又点了点头。

出于好奇,我再去查询资料,不知不觉中,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杯子装满了水,盖上一张纸后,把杯子倒过来,纸片不会掉落,水不会漏的科学道理。

有这个小实验,不难证明:装满水的杯子,盖上纸后,杯子里的水是绝不会溢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