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红颜祸水有道理吗?

2.褒姒是红颜祸水吗?

3.什么为今什么四字成语

4.·名人读书的名言,故事,经验。。。对付的不要。

红颜祸水有道理吗?

行不贰过的古今中外的典故-行不贰过的名言警句

红颜与祸水

“红颜”是两个宛约柔软的字眼,伊人出落得端庄可爱,容颜娇好如那二月里的枝头豆蔻,仲夏夜的盈盈满月,临水踏波的仙子,“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解舞腰肢娇又软”等都是形容红颜超群的外貌。

杜甫的诗《暮秋忆枉裴道州手札》:“忆子初尉永嘉去,红颜白面花映肉”;曹植的《静思赋》:“天何美女之烂妖,红颜晔而流光。”其中的“红颜”二字都是指美丽女子的容颜,后来逐渐演变成美丽女子之代称。

秀色可佐餐,“英雄难过美人关”,爱美本是人之天性。且不论帝王的三宫六院,佳丽三千,就说封建时期的士子阶层,寻美猎艳也蔚为时尚。

可是在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里,有一个成语早已根深蒂固。它让所有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容貌在历史兴衰,王朝更迭面前承担了过重的罪名,抹杀了那些红颜所有的艳丽色彩,而唯只剩下祸害的名声,警示着历代帝王将相及其他的男人们。

这个成语,就是------“红颜祸水”。

《辞海》里给“祸水”下的定义是“祸人败事的女子”。

“红颜祸水”,自古就有的一种说法,大致是指美女贻误国家的意思。应当说,类似的言词,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绝不鲜见,各种各样的文字多有述说,可以说屡见不鲜,源远流长。

别以为“红颜祸水”专指皇家贵妇,倾周的褒姒,亡商的妲己,沼吴的西施,乱唐的杨贵妃…… 就连陈圆圆、赛金花等一些普通女子恐怕都难逃其咎。中国的“祸水”阵容真可谓浩浩荡荡,不绝于历史长途。

有趣的是,自古贤良皆沉寂,唯有“祸水”留其名。为什么呢?皆因“祸水”都是美女,倾国、倾城,或者倾家,因美获罪,因美与“罪”而千古扬名。

江山,帝王将相,红颜,祸水,爱情------这几个主题交织出多少说不完,道不尽的历史沧桑事。《春秋》、《左传》、《水浒传》等书中都可以看得到红颜是祸水之类的故事:

商纣王所以暴虐,是因为身旁有个妲己,商朝是因为商纣娇宠的妲已祸乱而导致亡国殒命;周幽王之所以丢了江山,是因为宠爱褒姒,怪褒姒的一笑,如果不是周幽王为博她一笑而烽火三戏诸侯,也不至于亡国;夫差所以败于勾践,是因受了西施腐蚀,吴国的战败是因为西施“一双笑靥才回面,十万精兵尽倒戈”,才使夫差的英名霸业付诸流水;楚霸王项羽乌江边的别姬自刎;隋炀帝之所以掉了头颅,皆是因为喜好女色;还有李煜与小周后不堪回首月明中的落花往事;李隆基后期所以昏庸,是因为“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人”,唐朝的败落全是因为杨玉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还有明朝的灭亡也是因为陈圆圆害得山海关守将吴三桂“痛哭六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如此等等,历史上,一些昏君把天下的美女红颜选进后宫禁起来,玩弄戏亵,夜夜笙歌,沉迷于三宫六院及酒色之中,不理朝政与国事,因此引起哀鸿遍野,民声怨愤,揭竿而起,致使其丢了江山,面子上过不去,于是只好把失败的责任推卸给红颜,把亡国的原因全归罪于女人的身上。历史上几乎所有亡国的典故似乎都是把矛头指向“红颜”的。红颜=祸水,似乎谁靠近美人谁就自取灭亡,于是,“红颜祸水”的成语便产生了。

每一个王朝的覆灭都有它自身的历史原因,但中国的专制文化却总是让人们遗忘从帝王将相身上去寻找谬误。总把江山沦陷或事败,归咎于美女身上,以一句“红颜祸水”开脱,不敢承担作为一个统治者甚至是一个男人的责任,似乎没有这些美女,他们的江山就可以延续“万万年”。

为什么很多人总是将昏君身边的这些美女称作红颜祸水呢?难道她们才是造成结果的原因么?

“红颜”真的就是“祸水”吗?总觉得人们的评价有失公允。

一介弱女子,在夫权皇权隆盛的封建时代,竟有亡人国害君命的能力,实在令人难以置信!想起来,令人感慨,同时也为那些冤屈的“红颜”扼腕叹息,深感无奈。

就譬如说陈圆圆吧,在吴伟业的《圆圆曲》里,美女陈圆圆,一个寻常的姑苏女子,几经流转,进入皇宫,继而落入李自成之手,引起了吴三桂的妒意,最后,终于引发了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壮举”,打开山海关引清兵入关,陈圆圆由此而声名大噪。

当一大群遗老遗少们指着陈圆圆大骂“祸水”时,不禁想问问那些骂她是“红颜祸水”的人:这样一个流转于权力的掌心,被帝王们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弱女子,她究竟犯了什么错?难道美丽就是她的罪过吗?何以成为“祸水”而遭世人无情的唾骂?

直到如今,一些贪官污吏败露后对他们的清算,也总会说到他们背后的女人,这分明是在说,在每一个坏男人的背后,都有着一个坏女人,所以,无一例外,当指斥昏君贪官时,总要同时推出一个女人,甚至视其为坏根祸源。男人错了什么事,追根究底,总能从他的身后找出女人的纤纤素手。

男权社会中,男人们努力维系绝对的精神优越感,俨然是女人一生献身的偶像和精神主宰。无奈精神上的怯懦,使他们不敢正视自身灭国丧家的失败,同时又无力拂逆对情欲的渴求。所以一方面他们乐此不彼追逐美色,一旦失败就毫不犹豫诿过于女人。

中国没有忏悔和反省的道德传统。“不迁怒,不贰过”,就是在大圣人孔子的三千弟子中,除了颜回,没有第二个人可以做到。不思反省自讼,只会诿过于女人,不过想掩盖自身的无能,来宽慰自尊心的失落。

西方的宗教提倡忏悔和反省,因此那个引起两国血战十余年的绝海伦,没有被当作“红颜祸水”,反而被当作美、爱和性的完美统一;那个让英国爱德华国王不爱江山只爱美人而为之逊位的美国寡妇,也没有被看作“红颜祸水”,反而被看作是爱情至上的现代灰姑娘;中国就不同了,事成,自然归功于仁人志士;事败,当然归咎于红颜祸水。

诿过于女人是最简便易行的,因为男人们拥有独家话语权,而女性在几千年封建社会里,则是一个失语的部落,根本就没有为自己辩驳的机会。

从总体上说,西方人对美色是坦然无畏,甚至是敬慕慑服的。而中国人对美色一样充满欲望,但却惊恐于这种欲望,表现出一种欲拒还迎的虚伪和矫饰。

“红颜祸水”这种说法一直流行至今,并最终成了一种固有的说辞,沉淀为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其实仔细想想“红颜祸水”这种说法,是极其可怕的,它麻醉着历史和社会,是女性可悲的附庸社会地位的写照。

再看看帝王将相与红颜的爱情吧,其中也不乏有爱情基础的,却往往是悲剧。许多事情一旦与帝王的权力纠缠即遭非人性的扭曲,爱情亦是如此。

在白居易的《长恨歌》里,唐玄宗与杨贵妃愁肠百转的爱情感人肺腑。身为大唐天子,登高凌绝,俯视尘寰的李隆基掌握天下大权,却无法抓住自己的爱情,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江山与爱情,孰轻孰重?倘若选择了爱情,无异于赢得一个风流皇帝的谈资笑料外加“亡国之君”的千古骂名;选择了江山,便意味着从此放弃自己一生的情爱幸福,在追悔和孤寂中度过余生。当然,历史也容不得他的选择。

在一代帝王的身上,爱情作为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被权力的需求残酷无情地抹煞。帝王也是人,美女也是人,然而“红颜祸水”的断论却剥夺了他们相爱的权利。在“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苍茫和绝望中,从此一代帝王的生活和江山变得黯淡无光。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只是那千回百转的情思,是否便能唤起人们对其渴望爱情而又不能爱的千般哀伤与万般无奈的同情,和换来对一个无辜背负“祸水”罪名而因此亡的红颜的怜惜呢?!

江山,帝王将相,红颜,祸水,爱情,纷纷扰扰的千秋往事,在“红颜祸水”里,混沌成风雨晦黯的悲欢离合爱恨情愁。一个个曾经风华绝代的“红颜”已成千古幽魂,但那些“绵绵无绝期”的恨意,恐怕不会轻易消散在历史烟云中。

审美的眼光,虽有高下、雅俗之分,然而美色当前,毕竟英雄折腰。喜欢美女,贪图美色,古今中外皆然,仔细思索一番,中国的老祖宗,大圣人孔子、孟子以及朱子理学那些洋洋洒洒的道德教诲,当今社会有几位先生能通读并融会贯通的?然而“食色性也”这句话却人人皆知,无师自通,要不又怎么会有“英雄难过美人关”的说法呢?!

对待美色,中外男士不同的态度颇耐人寻味,中国的一些男人又哪里能和不爱江山只爱美人的英国爱德华国王相比呢?!恩宠时,男人们恨不能量天下之物力,讨美人之欢心;可是一旦影响到男人的权势和享乐之时,对待美人或沉江、或投环、或赐鸠,美人们的薄命有如草芥。

世事如云,美人如水。在久远的年代里,她们风华绝代,演绎着自己长歌当哭的故事,然后香消玉陨。曾经的青春,红颜,恩爱,宠溺……都尽付孔林乔木,吴宫衰草,楚庙寒鸦,全都似那水中明月,镜里荣华!

唐朝末代皇帝僖宗逃难再一次经过马嵬坡,有人在驿馆题诗讽曰:

马嵬烟柳正依依,重见銮舆幸蜀归。

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

悠悠历史,就是这样地充满着深沉的反诘。

其实,倾国倾城的从来只是刀兵战火,而并非红颜。因此红颜不是祸水,美丽也不是罪过。

参考资料:

style="font-size: 18px;font-weight: bold;border-left: 4px solid #a10d00;margin: 10px 0px 15px 0px;padding: 10px 0 10px 20px;background: #f1dada;">褒姒是红颜祸水吗?

不是的 历史上,一些昏君把天下的美女红颜选进后宫禁起来,玩弄戏亵,夜夜笙歌,沉迷于三宫六院及酒色之中,不理朝政与国事,因此引起哀鸿遍野,民声怨愤,揭竿而起,致使其丢了江山,面子上过不去,于是只好把失败的责任推卸给红颜,把亡国的原因全归罪于女人的身上。历史上几乎所有亡国的典故似乎都是把矛头指向“红颜”的。红颜=祸水,似乎谁靠近美人谁就自取灭亡,于是,“红颜祸水”的成语便产生了。 每一个王朝的覆灭都有它自身的历史原因,但中国的专制文化却总是让人们遗忘从帝王将相身上去寻找谬误。总把江山沦陷或事败,归咎于美女身上,以一句“红颜祸水”开脱,不敢承担作为一个统治者甚至是一个男人的责任,似乎没有这些美女,他们的江山就可以延续“万万年”。 为什么很多人总是将昏君身边的这些美女称作红颜祸水呢?难道她们才是造成结果的原因么? “红颜”真的就是“祸水”吗?总觉得人们的评价有失公允。 一介弱女子,在夫权皇权隆盛的封建时代,竟有亡人国害君命的能力,实在令人难以置信!想起来,令人感慨,同时也为那些冤屈的“红颜”扼腕叹息,深感无奈。 就譬如说陈圆圆吧,在吴伟业的《圆圆曲》里,美女陈圆圆,一个寻常的姑苏女子,几经流转,进入皇宫,继而落入李自成之手,引起了吴三桂的妒意,最后,终于引发了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壮举”,打开山海关引清兵入关,陈圆圆由此而声名大噪。 当一大群遗老遗少们指着陈圆圆大骂“祸水”时,不禁想问问那些骂她是“红颜祸水”的人:这样一个流转于权力的掌心,被帝王们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弱女子,她究竟犯了什么错?难道美丽就是她的罪过吗?何以成为“祸水”而遭世人无情的唾骂? 直到如今,一些贪官污吏败露后对他们的清算,也总会说到他们背后的女人,这分明是在说,在每一个坏男人的背后,都有着一个坏女人,所以,无一例外,当指斥昏君贪官时,总要同时推出一个女人,甚至视其为坏根祸源。男人错了什么事,追根究底,总能从他的身后找出女人的纤纤素手。 男权社会中,男人们努力维系绝对的精神优越感,俨然是女人一生献身的偶像和精神主宰。无奈精神上的怯懦,使他们不敢正视自身灭国丧家的失败,同时又无力拂逆对情欲的渴求。所以一方面他们乐此不彼追逐美色,一旦失败就毫不犹豫诿过于女人。 中国没有忏悔和反省的道德传统。“不迁怒,不贰过”,就是在大圣人孔子的三千弟子中,除了颜回,没有第二个人可以做到。不思反省自讼,只会诿过于女人,不过想掩盖自身的无能,来宽慰自尊心的失落。 西方的宗教提倡忏悔和反省,因此那个引起两国血战十余年的绝海伦,没有被当作“红颜祸水”,反而被当作美、爱和性的完美统一;那个让英国爱德华国王不爱江山只爱美人而为之逊位的美国寡妇,也没有被看作“红颜祸水”,反而被看作是爱情至上的现代灰姑娘;中国就不同了,事成,自然归功于仁人志士;事败,当然归咎于红颜祸水。 诿过于女人是最简便易行的,因为男人们拥有独家话语权,而女性在几千年封建社会里,则是一个失语的部落,根本就没有为自己辩驳的机会。 从总体上说,西方人对美色是坦然无畏,甚至是敬慕慑服的。而中国人对美色一样充满欲望,但却惊恐于这种欲望,表现出一种欲拒还迎的虚伪和矫饰。 “红颜祸水”这种说法一直流行至今,并最终成了一种固有的说辞,沉淀为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其实仔细想想“红颜祸水”这种说法,是极其可怕的,它麻醉着历史和社会,是女性可悲的附庸社会地位的写照。 再看看帝王将相与红颜的爱情吧,其中也不乏有爱情基础的,却往往是悲剧。许多事情一旦与帝王的权力纠缠即遭非人性的扭曲,爱情亦是如此。 在白居易的《长恨歌》里,唐玄宗与杨贵妃愁肠百转的爱情感人肺腑。身为大唐天子,登高凌绝,俯视尘寰的李隆基掌握天下大权,却无法抓住自己的爱情,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江山与爱情,孰轻孰重?倘若选择了爱情,无异于赢得一个风流皇帝的谈资笑料外加“亡国之君”的千古骂名;选择了江山,便意味着从此放弃自己一生的情爱幸福,在追悔和孤寂中度过余生。当然,历史也容不得他的选择。 在一代帝王的身上,爱情作为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被权力的需求残酷无情地抹煞。帝王也是人,美女也是人,然而“红颜祸水”的断论却剥夺了他们相爱的权利。在“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苍茫和绝望中,从此一代帝王的生活和江山变得黯淡无光。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只是那千回百转的情思,是否便能唤起人们对其渴望爱情而又不能爱的千般哀伤与万般无奈的同情,和换来对一个无辜背负“祸水”罪名而因此亡的红颜的怜惜呢?! 江山,帝王将相,红颜,祸水,爱情,纷纷扰扰的千秋往事,在“红颜祸水”里,混沌成风雨晦黯的悲欢离合爱恨情愁。一个个曾经风华绝代的“红颜”已成千古幽魂,但那些“绵绵无绝期”的恨意,恐怕不会轻易消散在历史烟云中。 审美的眼光,虽有高下、雅俗之分,然而美色当前,毕竟英雄折腰。喜欢美女,贪图美色,古今中外皆然,仔细思索一番,中国的老祖宗,大圣人孔子、孟子以及朱子理学那些洋洋洒洒的道德教诲,当今社会有几位先生能通读并融会贯通的?然而“食色性也”这句话却人人皆知,无师自通,要不又怎么会有“英雄难过美人关”的说法呢?! 对待美色,中外男士不同的态度颇耐人寻味,中国的一些男人又哪里能和不爱江山只爱美人的英国爱德华国王相比呢?!恩宠时,男人们恨不能量天下之物力,讨美人之欢心;可是一旦影响到男人的权势和享乐之时,对待美人或沉江、或投环、或赐鸠,美人们的薄命有如草芥。

求采纳

什么为今什么四字成语

1. 四字成语什么古什么今

博古通今 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

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丰富。

不古不今 指事物不正常,古代现代都不曾有过。原讥讽人学无所得却故作诡异。

后常比喻折衷。 吊古伤今 吊:凭吊。

凭吊古迹,追忆往昔,对现今状况有所感伤。 亘古通今 亘:横贯;通:贯通。

指从古到今。 贵古贱今 只看重古代的事,而看不起当代的事。

厚古薄今 厚:推崇,重视;薄:轻视,怠慢。推崇古代的,轻视现代的。

多用于学术研究方面。 借古讽今 借评论古代某人某事的是非曲直,影射现实。

借古喻今 借:假借。喻:比喻。

假借古人古事比喻现实中的今人今事。

2. 四字成语什么古什么今

博古通今 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丰富。

不古不今 指事物不正常,古代现代都不曾有过。原讥讽人学无所得却故作诡异。后常比喻折衷。

吊古伤今 吊:凭吊。凭吊古迹,追忆往昔,对现今状况有所感伤。

亘古通今 亘:横贯;通:贯通。指从古到今。

贵古贱今 只看重古代的事,而看不起当代的事。

厚古薄今 厚:推崇,重视;薄:轻视,怠慢。推崇古代的,轻视现代的。多用于学术研究方面。

借古讽今 借评论古代某人某事的是非曲直,影射现实。

借古喻今 借:假借。喻:比喻。假借古人古事比喻现实中的今人今事。

3. 今四字成语大全

古今中外、

古往今来、

今生今世、

谈古论今、

今非昔比、

古肥今瘠、

今夕何夕、

通达古今、

超今冠古、

于今为烈、

而今而后、

今古奇观、

不今不古、

自今而后、

洞鉴古今、

博览古今、

攀今吊古、

古今一揆、

超今越古、

吊古伤今、

熔古铸今、

古为今用、

攀今比昔、

泥古违今、

今是昨非、

继古开今、

今蝉蜕壳、

隆古贱今、

厚古薄今、

震古烁今

4. 最后一个字是今的四字成语

谈古论今

解释: 从古到今无所不谈,无不评论。

出处: 元·张可久《端正好·渔乐》:“人间开口笑樵渔,会谈今论古。”

透古通今

解释:形容贯通古今。

出处:元·王吉昌《行香子·木金间隔》词:“杳冥时,踪迹难寻。无中显有,透古通今。”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往古来今 解释:指自古至今。出处:西汉·刘安《淮南子·齐俗训》:“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示例:恰如冢中的白骨,~,总要以它的永久来傲视少女颊上的轻红似的。 鲁迅《三闲集·怎么写》。用法:作状语;指自古至今。

5. 什么有什么有四字成语

什么有什么有四字成语只有一个——应有尽有。

应有尽有

yīng yǒu jìn yǒu

解释该有的全都有。形容很齐全。

出处《宋书·江智渊传》:“人所应有尽有,人所应无尽无,其江智渊乎!”

结构主谓式。

用法多用来表示物品齐全。一般作谓语、宾语。

正音应;不能读作“yìnɡ”。

辨形应;不能写作“因”。

近义词一应俱全、面面俱到

反义词一无所有

例句商店虽小;货物却琳琅满目;~。

英译have everything one expects to find

6. 行什么为四字成语

行踪无定 〖解释〗行踪:行动的踪迹。指在各处来往出没,没有固定处所。

行思坐忆 〖解释〗走着坐着都在想。形容时刻在思考着或怀念着。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解释〗表示自己是个硬汉,对别人毫无隐瞒。

行浊言清 说得好听而行为卑劣狠毒。形容言行不一。

行住坐卧 指一举一动。

行针步线 比喻设计划策。

行者让路 行走的人相互让路。谓大家都谦逊有礼。

行远升高 《书·太甲》:“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辟(譬)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后遂以“行远升高”比喻为学由浅入深,逐步提高。

行有余力 谓做好正常工作以后,还有可用的精力。

行易知难 的认识论命题,与古代流传下来的“知易行难”学说相对。也称知难行易。

行香挂牌 学政到省后例行的仪式。行香:到孔丘庙烧香。挂牌:出牌公告考试地点、日期等。

行崄侥幸 见“行险徼幸”。

行险徼幸 谓冒险行事以求利。语出《礼记·中庸》:“小人行险以徼幸。”

行侠好义 谓讲义气,肯舍己助人。

行同能偶 品行相同,才能相等。

行同狗豨 豨:猪。人的行为丑恶,如同猪。形容人的行为卑鄙恶劣到了极点。亦作“行如禽兽”、“行若狗彘”、“行同犬彘”。

行思坐想 谓不停地思考。

行思坐筹 见“行思坐想”。

行尸走骨 见“行尸走肉”。

行师动众 谓指挥大军作战。

行色怱怱 见“行色匆匆”。

行色匆匆 行色:出发前后的神态。行走或出发前后的神态举止忙忙的样子。

行若狗彘 指人 *** ,行为像猪。

行眠立盹 形容极度疲倦无精神。

行间字里 谓文章的字句中间。

行奸卖俏 谓恣*行邪,弄姿作态。

行己有耻 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

行合趋同 行为志趣相同。

行号卧泣 行走或躺卧时都在号呼哭泣。形容悲痛之极。

行古志今 按古道行事,为当今服务。谓时异势迁,不可食而不化。

行成于思 品德的养成在于能思考。

行藏用舍 行:做,实行。藏;退隐。用:任用。舍:不用。

行不逾方 谓行动不逾越法度。

行步如飞 走路的步子轻快如飞。亦作“行步如风”、“行疾如飞”、“行走如飞”。

行不履危 不走有危险的地方。

行不苟合 谓做事有主见,不随便附和别人。

行不副言 谓言行不一。

行不贰过 谓犯过的错误不再犯。语出《论语·雍也》:“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行不从径 走路不遵循正道。比喻做事为学走捷径。

行兵布阵 行兵:出兵。带兵出征和布置战斗阵势。泛指军事指挥之术。亦作“行兵列阵”。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越是接近成功越要认真对待。

行不胜衣 衣服都禁受不起,比喻体力衰弱。

行之有效 之:代词,它,指办法、措施等;效:成效,效果。实行起来有成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

行百里者半九十 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认真对待。

行不得也哥哥 鹧鸪叫声的拟意,表示行路艰难。

行不由径 径:小路,引伸为邪路。从来不走邪路。比喻行动正大光明。

行尸走肉 行尸:可以走动的尸体;走肉:会走动而没有灵魂的躯壳。比喻不动脑筋,不起作用,糊里糊涂过日子的人。

行若无事 行:行动,办事;若:好象。指人在紧急关头,态度镇定,毫不慌乱。有时也指对坏人坏事听之任之,满不在乎。

行远自迩 自:从;迩:近。走远路必须要从最近的一步走起。比喻做事情都得由浅入深,一步步前进。

行动坐卧 泛指人的举止和风度。

行将就木 行将:将要;木:指棺材。指人寿命已经不长,快要进棺材了。

行号巷哭 行:路;号:大声哭叫。道路上和大街小巷里的人都在哭泣。形容人们极度悲哀。

行同狗彘 旧时指人 *** ,行为和猪。

行云流水 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约束,就象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

7. 什么什么来四字成语

悲从中来 中:内心。指悲伤的感情从内心发出来

春去秋来 春天过去,秋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

古往今来 指从古到今

计上心来 计谋涌上心头

慕名而来 指仰慕名声而来

南去北来 指来来往往

白往黑来 比喻变化极大。

独往独来 指行动自由,没有阻碍。又指作文用字独具一格,后指单独往来。

纷至沓来 纷:众多,杂乱;沓:多,重复。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

蜂拥而来 象蜂群似的拥挤着过来。形容许多人一起过来。

否极泰来 逆境达到极点,就会向顺境转化。指坏运到了头好运就来了。

8. 什么什么及什么四字成语

有成语鞭不及腹、朝不及夕、猝不及防、防不及防、迫不及待、言不及义。

1、鞭不及腹是一个成语,拼音是biān bù jí fù,意思是比喻相隔太远,力量达不到。

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译文:鞭子虽长,也不能打马肚子。

2、朝不及夕(zhāo bù jí xī),成语,作谓语;指生活极端贫困,形容情况危急。

出自先秦·左丘明《左传·僖公七年》:“朝不及夕,何以待君?”

译文:生活极端贫困,如何对待你。

3、猝不及防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ù bù jí fáng,形容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防备。

出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一》:“既不炳烛,又不扬声,猝不及防,突然相遇,是先生犯鬼,非鬼犯先生。”

译文:既然不点燃蜡烛,又不发声音,突然不及防范,突然相遇,这是先生犯鬼,这不是鬼犯先生。

4、防不及防(fáng bù jí fáng):指想到防备却已来不及防备。

出自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六十七回:“可见小人之伺君子,每于所忽,有防不及防者也。”

译文:可以看到小人等待君子犯错,每次疏忽,想到防备却已来不及防备。

5、迫不及待,读音是pò bù jí dài,是一个汉语词语,释义是形容心情十分急切。

出自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回:“且系酒后游戏,该仙子何以迫不及待。”

译文:都是酒后的游戏,这个仙子迫不及待了。

·名人读书的名言,故事,经验。。。对付的不要。

中国古代百句经典名言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14.言必信 ,行必果。 ——《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19.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

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20.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

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1.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

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22.小人之过也必文。 ——《论语》

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2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

译: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2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

译: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

2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

译: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26.三思而后行。 ——《论语》

译: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

27.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2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译: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29.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传》

译: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

3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

译:人家一次就学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学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学一千次,也肯定会掌握的。

31.知耻近乎勇。 ——《中庸》

译:知道什么是可耻的行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现。

32.以五十步笑百步。 ——《孟子》

译:以为自己的错误比别人的小,缺点比别人少而沾沾自喜。

33.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

译:君子最大的长处就是用高尚、仁义的心去对待别人。

34.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

译: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大圣人。

35.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韩非子》

译:千里大堤,因为有蝼蚁在打洞,可能会因此而塌掉决堤;百尺高楼,可能因为烟囱的缝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灾而焚毁。

36.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诗序》

译: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是没有罪过的。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要仔细反省自己,有错就改正,无错就当作是别人给自己的劝告。

37.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孔子家语》

译:好的药物味苦但对治病有利;忠言劝诫的话听起来不顺耳却对人的行为有利。

38.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明代谚语

译:一句良善有益的话,能让听者即使在三冬严寒中也倍感温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恶毒语言,伤害别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会让人觉得寒冷。

39.千经万典,孝悌为先。 ——《增广贤文》

译:千万种经典讲的道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最应该先做到的。

40.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 ——《增广贤文》

译:好事坏事都是自己做的,灾祸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来的。

4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译: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不会感到迷茫,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疲倦而没有收获。

4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

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应当说不知道,不弄虚作假,这才是明智的行为。

4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译: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太贪玩,放松要求便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须谨慎思考,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任性、马虎、随便只会导致失败。

44.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明·朱熹

译:用心思考,用眼仔细看,有口多读,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读书。

4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译:努力学习却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厌倦。

4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译:不把半步、一步积累起来,就不能走到千里远的地方,不把细流汇聚起来,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4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登颧雀楼》

译:想看到更远更广阔的景物,你就要再上一层楼。想学到更多更深的知识,你就要比原来更努力。

48.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 ——《警世通言》

译:尽管你是一个强者,可是一定还有比你更强的人,所以不要在别人面前骄傲自满,自己夸耀自己。

4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译: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有用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懂得事理。

50.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劝学》

译: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抓紧时间勤奋学习,到老了想读书却为时已晚。

51.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林逋《省心录》

译:知道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学习就是聪明的人,不好问又骄傲自满的人是可耻的。

52.学不可以已。 ——《荀子》

译: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53.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论语》

译:学过的知识,在适当的时候去复习它,使自己对知识又有了新的认识,这不是令人感到快乐的事吗?

5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

译:学了新的知识又常常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不断地学习,温习,学问和修养一定会很快得到提高,这样的人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5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杜甫

译:读书读得多,写起文章来就会笔下生花,像有神助一样。

5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译:年轻时不努力学习,年老了只能后悔、叹息。

5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三国志》

译:读书必须反复多次地读,这样才能明白书中所讲的意思。

58.学而不化,非学也。 ——宋·杨万里

译:学习知识但不能灵活运用,不能称为学习。

59.好学而不贰。 ——《左传》

译:爱好学习但不三心二意。

60.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论语·秦伯》

译:学习知识时生怕追不上,追上了又害怕再失去。

61.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 ——《尚书》

译:人如果不学习,就像面对墙壁站着,什么东西也看不见。

62、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荀子》

译:聪明的人还一定得勤学好问才能成才。

63、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 ——晋·葛洪

译:学问的渊博在于学习时不知道厌倦,而学习不知厌倦在于有坚定的目标。

64.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 ——黄睎

译:学习知识不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这和不学习没什么区别;学到了道理却不能运用,这仍等于没有学到道理。

65.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宋·苏轼

译:广泛阅读,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记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材料,到需要用时便可以很自如恰当地选择运用。

66.差之毫厘,缪以千里。 ——宋·陆九渊

译:做任何事情,开始一定要认真地做好,如果做差了一丝一毫,结果会发现相差很远。

6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晋·陶渊明

译:美好的青春年华过去了就不会再来,一天不可能有两个早晨,要珍惜时光啊!

68、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

译:文章讲的内容或题材都很好,可表达不适当,那么欣赏的人就不会很多,难以传播千古。

69.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顾炎武

译:学习时不要在渊博浩翰的知识面前感到自卑,也不能因为学到一点点知识而骄傲自满。

70.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中庸》

译:勤奋好学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是非善恶就是勇的一种表现。

71.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陈廷焯

译: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

72、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 ——《省世格言》

译:飞得慢的鸟儿提早起飞就会比别的鸟儿早飞入树林,不够聪明的人只要勤奋努力,就可以比别人早成材。

7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增广贤文》

译:勤奋是登上知识高峰的一条捷径,不怕吃苦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

74.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增广贤文》

译:学习要不断进取,不断努力,就像逆水行驶的小船,不努力向前,就只能向后退。

7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译: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知识是无限的。

7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明·顾炎武

译:国家的兴旺、衰败,每一个人都负有很大的责任。

77.生于忧患,于安乐。 ——孟子

译:逆境能使人的意志得到磨炼,使人更坚强。相反,时常满足于享受,会使人不求上进而逐渐落后。

78.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

译: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

79.人生自古谁无,留取丹心照汉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译:自古以来,谁都难免会的,那就把一片爱国的赤胆忠心留在史册上吧!

8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为国家分忧时,比别人先,比别人急;享受幸福,快乐时,却让别人先,自己居后。

81.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唐·岑参《关人赴安西》

译:从小就想着报效祖国,而不是想着要封侯当官。

82.有益国家之事虽弗避。 ——明·吕坤《呻吟语·卷上》

译:对国家有利的事情要勇敢地去做,就算有亡的危险也不躲避。

83.一寸山河一寸金。 ——金·左企弓语

译:祖国的每一寸山河比一寸黄金还要宝贵,是绝不能让给外人的。

84.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 ——武则天

译:如果想建立个人幸福的小家,必须先让国定安定,繁荣起来。

85.捐躯赴国难,视忽如归。 ——三国·曹植《白马篇》

译:在国家有危难的时候要敢于挺身而出,把当作回家一样。

86.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顾宪成

译:风声、雨声、琅琅读书声,都进入我们的耳朵,所以,作为一个读书人,家事、国事,天下的事情,各种事情都应该关心,不能只是读书。

87.生当作人杰,亦为鬼雄。 ——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译:活着的时候要做英雄,后也要当英雄。

88.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晏子春秋》

译:对于国家有利的事就要热心地去做,对国家有害的事就要憎恶它,远离它。89.读书本意在元元。 ——宋·陆游

译:读书的目的应该是掌握了知识后为社会和大众服务,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升官发财。

89、.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译:君子之间的交往,像水一样的平淡、纯净,这样的友谊才会持久;往小人之间的交像甜酒一样的又浓又稠,但不会长久。 君子以俭德辟难。

大意:君子用俭朴的德行来避免危难。

90、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大意: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

91、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大意: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92、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大意:老百姓的生计在于辛勤劳作,只有勤于劳作,财物才不会匮乏。

93、俭节则昌,*佚则亡。

大意:节俭就会昌盛,*佚享乐就会败亡。

94、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大意:农夫在中午的炎炎烈日下锄禾,滴滴汗珠掉在生长禾苗的土中。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一粒都是这样辛苦得来。

95、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大意: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

96、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大意:忧虑操劳国事可以使国家兴盛发达,追求安逸享乐可以招致自己的灭亡。

97、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大意: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

98、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大意:即使是一顿粥、一顿饭,也应当想到它来得不容易;即使是半根丝、半根线,也要想到劳作的艰辛。

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 ——《后汉书》

译:人们都认为只有获取别人的东西才是收获,却不知道给予别人也是一种收获。

99.人固有一,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汉·司马迁《报任安(长卿)书》

译:人终究免不了一,但的价值不同,为了人民正义的事业而就比泰山还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损人利已的人之就比鸿毛还轻。

100.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增广贤文》

译: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小乌鸦有衔食喂母鸦的情义,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顺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