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中的十大第子是哪十大?

2.文言文当中

3.孔子的十大弟子都有谁?

4.种放字明逸文言文答案

5.课外文言文pt

孔子中的十大第子是哪十大?

行不贰过打一生肖-行不贰过指什么生肖

(一)颜渊-字子渊,亦称颜渊。他比孔子小三十岁,是鲁国人。家境很穷,但以德行著称,他身居陋巷,单食瓢饮,却不改其乐。他敏而好学,闻一而知十,他不迁怒,不贰过┘孔子最欣赏他,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看待。可惜天不假年,仅仅活到三十二岁就了,孔子曾为此痛哭,大喊:「天丧予!天丧予!」颜回被后世尊为「复圣」。

(二)曾参-字子舆,是曾点﹝字皙﹞的儿子,父子两人同是孔门弟子,他比孔子小四十六岁,也是鲁国人。他天赋鲁钝,但能每日三省吾身,而且事亲至孝,悟圣道一贯之旨,着有『曾子』十八篇。

(三)仲田-姓仲名由,字子路,一字季路,鲁国卞地人,比孔子小九岁。生性豪爽,好勇力,但很虚心,闻过则喜,常受孔子斥责,却能虚心接受,他事亲至孝,年轻时,家里很穷,常常到百里外去背着米回来奉养双亲,他先在鲁国出仕,后来又在鲁国作官,于剻聩之乱。

(四)冉耕-名耕字伯牛,鲁国人。以德行著称,后来他患有恶疾,不愿意见人,孔子去探望他的时候,站在窗子外面握着他的手,叹息着说:「如果没有希望的话,这也是天命啊!这样的好人,竟然会染患这种病!」

(五)冉雍-名雍,字仲弓,鲁国人。他气量宽宏,沉默厚重,所以能居敬行简。孔子认为「可使南面」,意思是冉雍这个人具有人君的容度,可以使他坐在君位上。他的父亲,行为不良,有人以此作为攻击冉雍的借口。孔子驳斥说,一只不很好的牛,照样可以生出壮健的小牛来;也就是说,父亲有过失,儿子不一定不好。

(六)端木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一岁。他口才很好,雄辩滔滔,又能料事。他曾经到吴国去游说,让吴国去攻齐,而保全了鲁国。他也善于经商,家境非常富有。孔子对于他的利口巧辞,偶尔会加以警诫。有一次,孔子问他说:「你和颜回相比,你自认为如何?」子贡谦逊地答道:「赐,那里敢和颜回比?他听到一分可以了解到十分,赐听到一分只能领悟出两分。」

(七)卜商-姓卜名商,字子夏,卫国人,比孔子小四十四岁。擅长文学,习于诗。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古诗上『美人巧笑时,双颊微动多么地好看,秋波流盼多么地美,粉白底子再画上五彩的颜色,就更加美丽』。这三句诗是指什么?」孔子说:「这是说,要画画先把素底打好,然后再加上五彩的颜色。」子夏说「这不就是说,人先得具有忠信的美德,然后再用礼来加以修饰么?」孔子说:「启发我心志的要算是商了,像这样就可以和你谈诗了。」孔子去世以后,子夏就在西河教学,当时的魏文侯曾奉他为师,向他请教国政之事。子夏的儿子,先他而,他哀恸过度,竟把眼睛哭瞎了。他的著作有『诗序』『易传』。

(八)言偃-姓言,名偃,字子游,吴国人,比孔子小四十五岁。他和子夏一样,长于文学。曾在鲁国做官,出仕武城宰。有一次,孔子到武城去,一进城就听到弦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要用宰牛的刀?」子游回答说:「以前,偃常常听到夫子说过: 『在位的学了礼乐之道,就能爱民。庶民学了礼乐之道,就容易听从教令。我现在就是实行这样的教化啊。』」孔子对随行的弟子们说:「你们听听,他讲得很对,我刚说杀鸡不用牛刀,只不过是一句玩笑话罢了。」

(九)宰我-姓宰,名予,字子我,亦称宰予,鲁国人。和子贡一样,长于辩才。他有一次白天睡觉,被孔子斥为「朽木不可凋」。他曾在齐国出任大夫。

(十)公冶长-姓公冶,名长,字子长。齐国人,又一说是鲁国人。他能懂得鸟语,曾经坐过牢,孔子认为不是他的过错,不但不轻视他,而且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文言文当中

1. "所以"在古文当中是什么意思

1. 原因,情由。《文子·自然》:“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圣人能知所以。”《史记·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唐 韩愈 《李花》诗之一:“问之不肯道所以,独绕百帀至日斜。”

2. 可与形容词或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仍表示原因、情由。《庄子·天运》:“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史记·卫康叔世家》:“必求 殷 之贤人君子长者,问其所以兴,所以亡,而务爱民。”

3. 用以,用来。《庄子·天地》:“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史记·孟尝君列传》:“若急,终无以偿,上则为君好利不爱士民,下则有离上抵负之名,非所以厉士民彰君声也。” 宋 苏洵 《几策·审势》:“故威与惠者,所以裁节天下强弱之势也。”

4. 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荀子·哀公》:“君不此问,而问 舜 冠,所以不对。”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慕贤》:“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所以 鲁 人谓 孔子 为‘东家 丘 ’。” 唐 李白 《与韩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以龙盘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於君侯。”《红楼梦》第六二回:“他和 林妹妹 是一日,他所以记得。” 赵树理 《三里湾·放假》:“可是她每天都是第一个先到的,所以对这房子里边的情况很熟悉。”

5. 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史记·魏公子列传》:“ 胜 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异日, 种 谏曰:‘臣所以在(早)朝而晏罢若身疾作者,但为 吴 耳!’”《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所以相邀相公远来者,正要相公游此间耳。”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一章:“ 李自成 之所以敢于向东奔窜,是因为他联络 罗汝才 到 潼关 接应。”

6. 连词。表示因果关系。上半句用“因”或“缘”,下半句用“所以”。后来发展为“因为……所以……”的句式。 唐 刘肃 《大唐新语·谐谑》:“只因心溷溷,所以面团团。” 前蜀 贯休 《蜀王入大慈寺听讲》诗:“只缘 支遁 谈经妙,所以 许询 都讲来。”《老残游记》第一回:“因八股文章做得不通,所以学也未曾进得一个。” 老舍 《黑白李》:“ 黑李 是我的好友,因为常到他家去,所以对 白李 的事儿也略知一二。”

7. 可以。《易·乾》:“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庄子·知北游》:“人伦虽难,所以相齿。” 王引之 《经传释词》卷九:“言可以相齿也。”《文子·上仁》:“贵以身治天下,可以寄天下;爱以身治天下,所以托天下。”

8. 所作,所为。《论语·为政》:“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康有为 注:“以,为也。”

2. 古文中励志的精典句子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原文地址:中国经典古文励志名言100句作者:小yo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 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 ,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 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 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 .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 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 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 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 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 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 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 度的表现吗?? 14.言必信 ,行必果. ——《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板;凡事不以? “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 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 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 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19.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 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 尤人”.? 20.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 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1.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 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 局,坏了大事.? 22.小人之过也必文. ——《论语》? 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2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 译: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2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 译: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 2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 译: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26.三思而后行. ——《论语》? 译: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 27.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2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译: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29.不以一眚掩。

3. 关于 见 在文言文当中的含义

“见”在文言文当中的含义:古文中常用作助词,表示被动,相当于“被”。用在动词词尾,表示完成、实现。

一、基本字义

1、看法~解

2、看到:看~。罕~。~微知著。~义勇为。~异思迁。

3、接触,遇到:怕~风。~习。

4、看得出,显得出:~效。相形~绌。

5、(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上。~下。

6、会晤:会~。接~。

7、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解。~地(见解)。~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

8、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外。~教。~谅(原谅我)。~笑(被讥笑)。

扩展资料

一、字形演变

二、字源解说

文言版《说文解字》:见,视也。从儿,从目。凡见之属皆从见。

白话版《说文解字》:见,视,看。字形采用“儿、目”会义。所有与见相关的字,都采用“见”作边旁。

三、组词

1、见背jiànbèi

长辈去世

2、见长jiàncháng

在某方面具有超过别人或一般水平的能力。

3、见称jiànchēng

受到人们的称赞。

4、见到jiàndào

碰上,遇到。

4. ''属‘’在文言文当中有哪些意思

使在文言文中含义很多,不过都以动词为主。

1. 使 shǐ :

释义:①命令;派遣.《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②让;叫.《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③使唤;驱使;使用.《五人墓碑记》:“人皆得以隶使之.”

④主;指使.《五人墓碑记》:“是进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被逮所由使也.”

⑤出使.《屈原列传》:“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

⑥出使的人;使者.《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⑦使命.《赤壁之战》:“时周瑜受使至番阳.”

⑧假使;如果.《阿房宫赋》:“使六国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2. 组词:使命、使用、即使。

使命shǐ mìng:指出使的人所领受的任务;应负的责任。见《左传·昭公十六年》:“会朝之不敬,使命之不听,取陵于大国,罢民而无功,罪及而弗知, 侨之耻也。”

造句:保卫祖国领土完整是中国的神圣使命。

使用shǐyòng:使人员、器物、资金等为某种目的的服务。如:使用干部;合理使用资金。《存孝打虎》等均有相关记载。

造句:在自然界,只有人类能够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

3. 即使jí shǐ:表示假设的让步。在正句里常用“也”呼应,说出结论。语出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 丁掾 ,好士也,即使其两目盲,尚当与女,何况但眇?”。

造句:“即使”常误写为“既使”,应注意。

5. 古文中的与有哪些意思

yǔ①给予.《鸿门宴》:“则~一生彘肩.”②结交;交好.《六国论》:嬴而不助五国也.”③朋友;同类者.《原毁》:“其应者,必其人之~也.”④通“举”.整个;都.《涉江》: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⑤和.《愚公移山》:“吾~汝毕力平险.”⑥介绍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方,相当于“跟”、“同”等.《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⑦介绍比较对象,相当于“跟……相比”.《柳毅传》:“洞庭之~京邑,不足为异.”⑧为;替.《兵车行》:“去时里正~裹头.”yù①赞同.《中山狼传》:“固君子之所不~也.”②参与;参加.《肴之战》:“蹇叔之子~师.”yú表示疑问、反诘或感叹,相当于“吗”、“吧”、“啊”.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欤”.《齐桓晋文之事》:“王之所大欲,可得闻~” br> 与国友好的国家.与手施毒手杀之.字典上的解释,。

6. 文言文当中的“其”通常指什么意思

其 1.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如: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狼》) 2.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1)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2)其真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3)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其”字的用法 (一)“其”字用作代词的用法:又分几种情况:1、“其”字第三人称代词的用法: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必先苦其心志,老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于安乐》)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 ④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夫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口技》) ⑤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2、“其”字第三人称代词的用法: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游褒禅山记》)3、“其”字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的用法: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4、“其”字指示代词,表示远指的用法: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5、“其”字指示代词的用法: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5、“其”字指示代词的用法: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其”字用作副词的用法:1、“其”字加强祈使语气的用法:相当于“可”、“还是”.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2、“其”字加强揣测语气的用法: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3、“其”字加强反问语气的用法:相当于“难道”、“怎么”.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三)“其”字用作连词的用法:1、“其”字表示选择关系的用法:相当于“是……还是……”.①其真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2、“其”字表示假设关系的用法:相当于“如果”.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四)“其”字助词的用法: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7. 素 在文言文当中的意思

1、①本色;白色:素服|素丝。

②颜色单纯;不华丽:朴素|素净|素雅。③蔬菜、瓜果类食物,跟“ 荤 ” 相对:素食|素菜|素油。

④本来的;原有的:素质|素性。⑤构成事物的基本成分:元素|因素|要素|维生素。

⑥平时;向来:平素|素来|素不相识。5具有。

6书信。7姓 2、指白色生绢。

除作衣料弗伐缔和郫古惦汰定咯,中国艺术与它也有不解之缘,历史上许多书画作品、清代顾、湘、苏、粤四大名绣都是以白色生绢为依托创造出来的。《诗.唐风.扬之水》:“素衣朱绣,从子于鹄。”

《太平御览》卷八一四引《范子计然》:“白素出三辅,匹八百。”又卷八一九引同书:“白纨素出齐鲁。”

《三国志.魏志.夏侯尚传》:“今科制自公,列侯以下,位从大将军以上,皆得服绫锦、纨素、金银饰镂之物,自是以下,杂彩通于 *** 。”清叶梦珠《阅世编.食货六》:“露香园顾氏绣,海内驰名,不特翎毛、花卉、巧若天成,而山水、人物,无不逼肖活现,向来价亦最贵,尺幅之素,精者值银几两,全幅高丈者,不啻数金。”

3、网络用语,台湾普通话“是”的读音,与之对应的有“8素”。

孔子的十大弟子都有谁?

1、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尊称颜子,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极富学问,为人谦逊好学,不幸早。主要作品是:《论语》(编集者之一)。

2、闵子骞(公元前536--公元前487),名闵损,字子骞,尊称闵子,世以字行。其一说,在鲁国青州宿国(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闵祠村)人。其二说,出生于春秋末期鲁国曲阜,其先祖是鲁国第四代国君鲁闵公,其父闵世恭为八世祖。君避战乱迁到棠邑(今鱼台县张黄镇大村)。

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之一。元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中,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先贤人物

3、冉耕(约前544~?),春秋末鲁国人,字伯牛。为人端正正派,善于待人接物。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与颜渊闵子骞并称。因恶疾早逝。唐元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郓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东平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改封为“郓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冉子”。

4、冉雍(前522-?),字仲弓,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人。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子冉季载数传至冉离,世居“菏泽之阳”,人称“犁牛氏”,受儒教祭祀。《冉氏族谱》称离娶颜氏,生长子耕,次子雍。颜氏,又娶公西氏,生求。后公西氏闻孔子设教阙里,“命三子往从学焉”。品学兼优。为人度量宽宏,“仁而不佞孔子称其“可使南面”,即可担任一方长官(《雍也》)。

5、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亦称宰我,春秋末鲁国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门十哲”“言语”科之首(排名在子贡前),“孔门十三贤”之一 。《大成通志》记载宰予小孔子二十九岁,能言善辩,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齐国、楚国。唐开元二十七年,宰予被追封为“齐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加封“临淄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再进封为“齐公”,明嘉靖九年改称为“先贤宰予”。

6、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古同子赣),以字行。华夏族,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论语》中对其言行记录较多,《史记》对其评价颇高。子贡于齐国,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端木子”。

7、冉求(前522年-?年),字子有,通称“冉有”,尊称“冉子”,鲁国(今山东省菏泽市冉贤集)人。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载的嫡裔。春秋末年著名学者、孔子门徒。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教祭祀。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

8、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山东嘉祥县)。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曾子主张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著写了《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9、卜商(前507年—?),字子夏,尊称“卜子”或“卜子夏”。春秋末年晋国温地(今河南温县)人,一说卫国人,“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现在,山东省巨野县有其嫡系后裔。性格阴郁,勇武,为人“好与贤己者处”。以“文学”著称,曾为莒父宰。提出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还主张做官要先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其效劳。后来孔子丧,孔门乱,子夏到魏国西河教学。李悝、吴起都是他的弟子,魏文侯尊以为师。宋人疑之,《诗》、《春秋》等书,均是由他所授。

10、言偃(前506-?),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称“言游”、“叔氏”,春秋末吴国人,与子夏、子张齐名,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曾为武城宰(县令)。受颜氏之儒曾子排挤,由于祭礼意见不合于曾子师弟。

扩展资料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孔门十哲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孔子

种放字明逸文言文答案

1. 种放 字明逸文言文翻译

种放(955年-1015年),字明逸,号云溪醉侯,河南洛阳人,父种诩,宋吏部令史,后调补长安主簿。

七岁能写文章,精于易学。不应科举,父亡随母亲隐居终南山,讲学为生,撰写的《蒙书》十卷以及《嗣禹说》、《表孟子上下篇》、《太一祠录》等,人们很是称许。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陕西转运使宋惟干向朝廷推荐种放,种放推辞了。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兵部尚书张齐贤对皇帝再次举荐种放,种放仍旧推辞了。

咸平四年(1002年),张齐贤任京兆太守,再次向朝廷推荐种放,种放应诏而面圣。而后数年中,种放奔走于朝廷与终南山之间,数次归山后又数次再度出山入仕。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正月,种放再次来朝觐见,陪祭汾阴,被授予工部侍郎。种放晚年侈靡丧清节, 《宋史》记载:“颇饰盥服”,“于长安广制良田,岁利甚博”。

谏官王嗣宗参奏了种放,恰逢赦恩而停止。后种放再次辞官归隐。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十一月十九日,种放晨起,穿上道士衣裳,召门生一起饮酒,几巡酒后安然离世,终年60岁。上诏赠工部尚书。

2.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宋史 列传隐逸上》种放

种放(955年-1015年),字明逸,号云溪醉侯,河南洛阳人,父种诩,宋吏部令史,后调补长安主簿。

七岁能写文章,精于易学。不应科举,父亡随母亲隐居终南山,讲学为生,撰写的《蒙书》十卷以及《嗣禹说》、《表孟子上下篇》、《太一祠录》等,人们很是称许。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陕西转运使宋惟干向朝廷推荐种放,种放推辞了。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兵部尚书张齐贤对皇帝再次举荐种放,种放仍旧推辞了。

咸平四年(1002年),张齐贤任京兆太守,再次向朝廷推荐种放,种放应诏而面圣。而后数年中,种放奔走于朝廷与终南山之间,数次归山后又数次再度出山入仕。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正月,种放再次来朝觐见,陪祭汾阴,被授予工部侍郎。种放晚年侈靡丧清节, 《宋史》记载:“颇饰盥服”,“于长安广制良田,岁利甚博”。

谏官王嗣宗参奏了种放,恰逢赦恩而停止。后种放再次辞官归隐。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十一月十九日,种放晨起,穿上道士衣裳,召门生一起饮酒,几巡酒后安然离世,终年60岁。上诏赠工部尚书。

3. 明逸 明

逸yì(1)(会意。

从辵(chuò)兔。兔子善于奔逃。

本义:逃跑)(2)同本义 [escape]逸,失也。从辵兔,兔谩訑善逃也。

――《说文》随侯逸。――《左传·桓公八年》。

注:“逸,逃也。”马逸不能止。

――《国语·晋语五》。注:“逸,奔也。”

取之以逸逃于褒。――《国语·郑语》。

注:“逸,亡也。”无教逸欲有邦。

――《书·皋陶谟》见一赤兔,每搏辄逸。――《北史》(3)又如:逸犯(逃犯);逸亡(逃亡);逸窜(逃窜);逸盗(在逃的盗匪);逸禽(逃逸之鸟);逸马(奔逃的马);逸匪(指在逃的匪徒);逸飞(指漏网的鸟);逸逃(逃亡)(4)奔跑 [gallop]马逸不能止。

――《左传·成公二年》逸,奔也。――《玉篇》彘逸出于窦中,马退而却。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疾逸道左。――唐·李朝威《柳毅传》(5)又如:逸踊(犹奔跑);逸尘(马奔跑时扬起的尘土);逸骑(奔跑的马);逸骏(善奔驰的马);逸驰(犹奔驰);逸象(奔走的象);逸兔(奔走的兔);逸走(奔跑)(6)超越 [excel]亮少有逸群之才。

――《三国志·诸葛亮传》(7)又如:逸才(超人的才智);逸足(比喻才能超越出众的人);逸伦(超越同辈);逸德(马有超群的禀性);逸艺(高超的技艺);逸侪(超过同辈);逸操(高洁的情操);逸品(超越流俗的艺术修养或艺术品);逸珠(稀世难求的珍珠。比喻人有超绝凡常的嘉德);逸格(超越流俗的高尚格调)(8)释放;从约束、禁闭、奴役下释放出来 [release]乃逸楚囚。

――《左传》(9)又如:逸水(犹洪水)(10)隐逸,退出社会而隐居起来 [retire from society and live in solitude]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论语》(11)又如:逸士(隐居山林的读书人);逸妻(遁世隐士的妻子);逸迹(犹遁迹。

指隐居);逸彦(遁世隐居的才德之士);逸叟(遁世隐居的老人);逸伏(犹隐伏)(12)散失,亡失 [be loose]然则夏后、周公之典逸矣。――柳宗元《时令论上》(13)又如:逸诗;逸简(散失的简册);逸编(散失的篇章);逸记(散失的记载);逸品(指散失的物品);逸言(散失之言);逸句(散失的文句);逸失(散失;失落)逸yì(1)闲适;安乐 [leisurely]民莫不逸。

――《诗·小雅·十月之交》笺:“逸,逸豫也。”而又不自安恬逸。

――《国语·吴语》。注:“逸,乐也。”

为之者劳,居之者逸。――张衡《东京赋》国治身逸。

――《吕氏春秋·察贤》。注:“逸,不劳也。”

足以逸身暖骸而矣。――《吕氏春秋·重己》身安逸乐。

――《史记·货殖列传》能逸而能劳。――宋·苏轼《教战守》无穷逸致。

――明·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好逸恶劳。――清·黄宗羲《原君》(2)又如:逸豫(安乐);逸境(安乐闲适的境地)(3)疾速 [quick]良骏逸足。

――《文选·傅奕·舞赋》。注:“逸,疾也。”

朔阳逸骇于扶桑之津。――《文选·木华·海赋》。

注;“言出疾也。”夫子奔逸绝尘。

――《庄子·田子方》良骏逸足,跄捍凌越。――《老残游记》逸骇(迅疾升起);逸翮(指疾飞的鸟)(4)放纵;荒* [dissolute]夫婿乐逸。

――唐·李朝威《柳毅传》(5)又如:逸党(荒*放荡的一伙人);逸遨(放纵遨游);逸游(放纵游乐);逸志(纵欲放荡之志);逸声(*声)(6)美丽 [beautiful]。如:逸女(美女);逸丽(犹美丽);逸艳(犹美丽);逸 辞(美丽的词藻)逸荡,逸宕yìdàng,yìdàng[dissolute] 放浪不羁逸荡而歌逸乐yìlè[fort and pleasure] 安逸享乐逸民yìmín[recluse;hermit] 古代称节行超逸、避世隐居的人。

也指亡国后的遗老遗少逸群yìqún[preeminent;excel all others] 超越常人,出众超群逸散yìsàn[vaporize] 因未封闭或封闭不严而散失防止粉尘逸散逸史yìshǐ[historical records beyond the history] 正史以外的历史记载;散失的史事逸氏yìshì(1)[hermit(in ancient times)]∶古代称避世隐居不作官的人(2)[recluse]∶过隐居或独居生活的人逸事yìshì[anecdote ] 世人不太知道的事迹。多指未经史书记载的琐事逸事者皆前史所遗,后人所记,求诸异说,为益实多。

――刘知几《史通·杂述》逸闻yìwén[anecdote] 传闻逸豫yìyù[living an easy a。

4. 文言文翻译 宋史列传第四十六里的王嗣宗传 急求

原句1、州境有卧龙王庙,每穷冬,阖境致祭,值风雪寒甚,老幼踣于道,嗣宗亟毁之。

2、(为中丞日,)尝忿宋白、郭贽、邢昺七十不请老,屡请真宗敕其休致,又遣亲属讽激之。译文1、并州境内有一座卧龙王庙,每当深冬时节,全境参加祭祀,正值风雪交加,非常寒冷,老幼仆倒在路边,王嗣宗立即废除了这一祭祀典礼。

注释(1)穷冬:隆冬;深冬。(2)致祭:这里指参加祭祀典礼。

(3)踣(bó):向前仆倒。泛指跌倒;摔倒。

(4)亟(jí):快速;迅速(含有急迫之意)。(5)毁:废除,除去。

2、(王嗣宗做中丞的时候,)曾经生气宋白、郭贽、邢昺七十岁了还不告老请求退休,(他)屡次请求宋真宗申敕他们三人去职,又派自己的亲族去讥讽 *** 他们。注释(1)忿:愤怒;愤恨。

(2)请老:官吏请求退休养老。《左传·襄公三年》:“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

杜预注:“老,致仕。”(3)敕:动词,诫饬;申敕;告诫。

(4)休致:官吏年老去职。休,停止。

致,交还;交回。(5)亲属:亲族。

原指六世以内的血亲,后亦指跟自己有血统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6)讽激:讥讽 *** 。

5. 鲁直之字文言文阅读答案

元祐①初,山谷②与末坡、钱穆父同游京师宝梵寺。饭罢,山谷作草书数纸,东坡甚称赏之。穆父从旁观曰:“鲁直之字近于俗。”山谷曰:“何故?”穆父曰:“无他,但未见怀素真迹尔。”山谷心颇疑之,自后不肯为人作草书。络圣③中,谪居涪陵④,始见怀素⑤《自叙》于石杨休家。因借之以归,暴临累日,几废寝食。自此顿悟草法,下笔飞动,与元祐已⑥前所书大异。始信穆父之言不诬⑦,而穆父已久矣。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恨穆义父不及见也。(选自曾敏行《独醒杂志》)

注释①元枯:来哲宗赵煦年号。②山谷: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宋四大书法家”之一,下文的“钱穆父”、“石场休”都是人名。③绍圣:宋皙宗赵煦年号。④涪陵:地名。⑤怀素:唐代大书法家,以善“狂草”出名。存世书迹《自叙》对后世影响很大。⑥已:同“以”。⑦不诬:不假。

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与元祐已前所书大异

2.解释文中加粗词语。

(1)罢:( )

(2)从:( )

3.说说“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恨穆父不及见也”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哪两个词语鲜明地表达了山谷对穆父之言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山谷草书从“近于俗”到“下笔飞动”,是哪三个重要原因促成?请根据文中信息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答案(找作业答案--->>上魔方格)

1.与元祐已前所书/大异

2.(1)结束(完了,停止);(2)跟随

3.所以山谷曾经自己认为是在涪陵深得草书的真谛,遗憾的是穆父未能看到自己的书法。

4.疑;信;异乡孤征(意思相同即可)

5.(1)钱穆父的批评、指点;(2)得到了怀素的《自叙》帖;(3)自身的努力

6. 课外文言文答案

中考课外文言文专题练习 (一)师旷问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1秉烛:点烛。

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2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问于师旷: 。

②安敢戏君乎: 。 ③如日出之阳: 。

④臣闻之: 。 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译句: 。 3、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什么?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心? 。

4、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这样理解? 。 5、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

(二)颜回好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矣,今也则亡。”

注释:1回:颜回,又称颜渊。2恸(tòng):哀痛之至。

3门人益亲:学生更加亲近。4迁:转移。

5贰:重复。 1、本文选自《史记》。

《史记》是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 用毕生精力写成的我国第一部 体通史,鲁迅称它为“ , ”。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 发尽白,蚤 (2) 今也则亡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门人益亲( ) (2)弟子孰为好学( ) (3)不贰过( ) 4、翻译下面的句子。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

6、根据积累,再举几个名人好学的实例。 (三)螳螂捕蛇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

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树,树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

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剌刀攫其者,攧不可去。

久之,蛇竟。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注释:1觇(chān):探看。2围:此处指蛇的身围。

3殊:极、很,完全。4攧(diān):跌。

1、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加点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似有物捉制之 A、辍耕之垄上 B、受任于败军之际 C、悍吏之来吾乡 D、环而攻之而不胜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 以剌刀攫其首 攫: (2) 蛇竟 竟: 3、翻译下面句子。

然审视殊无所见。 。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错误一项是( ) A、螳螂最后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以已之长攻敌之短。 B、蛇被小小的螳螂击杀的根本原因是以尾击树不重战术。

C、姓张的是本文的线索人物,全文以他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D、本文步步设疑,环环相扣,文虽短但情节却紧张曲折。

(四)景公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公曰:“善。

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1雨(yù)雪:下雪。雨,落,降,用如动词。

2陛:宫殿的台阶。3闻命:听到辞命。

闻,听;命,辞命。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 (2)立有间( ) (3)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 ) 2、翻译 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 3、景公为什么听了晏子的一番话,“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五)勉谕儿辈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

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注释:1费用:花费钱财。

2纱绢:一种细薄的丝织品。3馋:这里是饥饿的意思。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 可办粗饭几日 (2) 何必图好吃好着 (3) 莫待无时思有时 2、翻译: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 。

3、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节俭问题,向我们提出什么要求? 。 4、在市场经济繁荣的今天,商品供应充足,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还有必要提倡节俭吗? 。

(六)打捞铁牛 宋河中府浮梁,用铁牛八维之,一牛且数万斤。治平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

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

注释:1浮梁:浮桥。2维:系,连结。

3治平:北宋英宗赵曙的年号。4真定:却今天河北正定。

5权衡:秤锤秤杆。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1) 一牛且数万斤。 (2) 募能出之者。

(3) 徐去其土。 (4) 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

2、翻译: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

课外文言文pt

1. 30篇课外文言文及答案

一.《诗画皆以人重》(王士禛)( 潍坊市2002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予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苏、黄遗墨流传至今,一字兼金①;章敦、京、卞②岂不工书,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

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使颜鲁公④书虽不工,后世见者必宝之,非独书也。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选自《明清闲情小品赏析》)注:①王士禛,清代诗人。②兼金,价值等于平常金子几倍的好金子。

③章敦、京、卞,京指蔡京,卞指蔡卞,三人都是北宋朝廷大臣,擅长书法。④颜鲁公,即颜真卿。

封鲁国郡公,人称“颜鲁公”。工书法,自创一体,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颜体”。

18.下列句中加点“然”与其他三句中加点“然”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则弛然而卧 B.诗文之属莫不皆然C.杂然而前陈者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1)一钱不直 直: (2)后世见者必宝之 宝: 20.翻译下面句子。

(4分)(1)后人粪土视之译文:(2)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译文: 2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A.作者认为诗歌、文章、书法、绘画是否受人重视都与人的品格有关。B.作者认为苏轼、黄庭坚的书法绘画作品流传下来不只是因为他们技艺高。

C.作者认为章敦、蔡京、蔡卞等人也都是些精于书法的人。D.作者认为颜真卿的书法其实不好,后世喜欢的原因是颜真卿的品德好。

22.填空。(4分)(1)“苏、黄”中的“苏”指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

他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千古传唱,其最后两句“ , 。”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怀念和祝愿。

(2分)(2)永叔,即欧阳修,字永叔,北宋文学家。初中课本里,他的《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四时景色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 ,风霜高洁, ,山间之四时也。

(2分)二.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4~13题。(15分)(2002年太原市中考题)〔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4在(甲)段横线上填写原文。

(1分)5(甲)段描写的内容是 (1分)6“朝晖夕阴”的“晖”,意思是 (1分)7 请你写出两句初中课内学过的含“涯”字的古诗名句,要求句中的“涯”与(甲)段中“横无际涯”的“涯”表意相同。 (2分)答: 〔乙〕余闻而愈悲。

孔子日:“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8(乙)段引用了孔子的名言:“苛政猛于虎也。”

孔子还有关于学习方法的名言,请写出你在初中课内学过的一句。 (1分)答: 9 (乙)段中有《捕蛇者说》一文的主旨句,请用现代汉语说说它的意思。

(2分)答: 10 (乙)段“今以蒋氏观之”的“观”与(甲)段 一句中的“观”,表意相同。(1分)〔丙〕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11请由(丙)段联系全文,写出《马说》的主旨句。

(1分)答: 12写出两句初中课内学过的含“见”字的古诗名句,其中的“见”与(丙)段画线句中的“见”用法相同。 (2分)答: 13联系今天的现实生活,请你换一个角度,谈谈对人才问题的看法。

(3分)答: 三.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熟读精思》,理解大意,然后答题。(7分)阅读提示:朱熹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有丰富的治学和讲学的经验。

“熟读精思”是作者吸收前人的读书经验,概括总结出来的读书方法,直到今天仍有借鉴意义。文章虽是文言,却明白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

熟读精思(节选) □ 朱熹(2002年湖北宜昌市中考)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吉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①看字,子②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③,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甲到,乙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④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⑤。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①[详缓]仔细从容。

②[子]通“仔”。下同。

③[牵强暗记]勉强硬记。 ④[漫浪]随随便便。

⑤[急]要紧。1.给“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中的“见”字注上拼音。

(1分)________2.在我们学过的文言词语中,还有哪些词与文中加点的“余”字意思相同?请任写一个。(1分)_____________3.根据上下文,在文中甲、乙两个方框内各填一个字。

(1分)______ _ _________4.写出“不待解说,自晓其义”这句话的大意。(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读书要善于积累。

古人关于读书有许多名言名句,你积累过吗?请任意写一句。(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下。

2. 课外文言文

《割席分坐》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无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着,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翻译: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子里锄菜。地上有一块金子,管宁看见,照旧挥锄除草,看它跟瓦片、石头没有什么不同;华歆看见,把金子拾起来,丢下锄头离开了。

他们有曾同坐在一块席子上读书,正好有官员乘着大车、戴着官帽经过门前。管宁(无动于衷),依旧读书;华歆却把书扔下,出去观看。管宁把所做坐的席子割作两半,跟华歆分开坐。他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子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翻译: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齐秦青的技艺,就自以为已经学齐了,于是告辞回家。秦青也不留他,在郊外的大路上为他设宴送行,并且拍者节拍放声唱起悲凉的歌儿,歌声振动了树木,音响阻止了行云。薛谭于是道歉,要求回来,从此再也不敢说回家。

〈指鹿为马〉

八月己亥,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

翻译:八月己亥日,赵高想作乱,恐怕群臣不听他的,于是他先做试探,牵着一头鹿献给二世,说:“这是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吧?叫鹿作马。”赵高就问左右大臣,大臣们有的沉默不表态,有的说是马来迎合赵高,有的说是鹿。赵高(后来)就暗中借法律手段,陷害了那些说是鹿的人。此后,大臣们都害怕赵高。

3. 课外文言文翻译3篇

秋天的河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于是乎河神欣然自得,认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身上。他顺着河流往东走,到了北海,面朝东看,看不见水的尽头。于是乎河伯转变了原先欣然自得的面貌,抬头仰视海洋对着海神若感叹道:“俗话有这样一种说法:‘听到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这话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呀。

从前商汤将要前往去见伊尹,让彭家的儿子来驾车。彭家的儿子半路上问道:“您这是要去哪里?”商汤答道:“我将要去见伊尹。”彭家的儿子说:“伊尹,(只不过)是全天下中的一位普通的百姓。如果您想要见他,只要下令召见来问他,(这对)他(来说)已经是受到赏赐了!”商汤说:“这不像你知道的那样。如果现在这里有一种药,吃了它,耳朵会(变得)更加灵敏,眼睛会(变得)更加明亮,那么我一定会很高兴(它)并努力吃(这个)药。现在伊尹对于我国,就好像良医好药,而你却不想让我见伊尹,这是你不想让我好啊!”(商汤)于是叫彭家的儿子下去,不让他驾车了。

景公在位时,连下三天雪还不放晴。景公披着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坐在正堂前的台阶上。晏子进宫谒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是天气不冷。”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却知道别人的饥饿,自己穿暖却知道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却知道别人的劳苦。现在君王不知道别人了。”景公说:“说得好!我听从您的教诲了。”便命人发放皮衣、粮食给饥饿寒冷的人。

4. 课外文言文

《公而忘私》

原文:

郭子仪初与李光弼俱为安思顺牙将,不相能,虽同席不交谈。后子仪代思顺为将,光弼恐见诛,乃跪请曰:“所甘心,但乞贷妻子。”子仪趋堂下,握其手曰:“今国乱主辱,非公不能定,仪岂怀私心忿哉!”因涕泣勉以忠义,即荐之为节度使,遂同破贼,无纤毫猜忌。

译文:

刚开始郭子仪与李光弼同为安思顺的麾下将领时,二人(关系)不融洽,即使坐在一起也不交谈。后来子仪代替思顺当上将军后,光弼恐怕被诛杀,于是(对子仪)下跪请罪说:“我甘愿一,只希望(你)放过我的妻子和儿子。”子仪走下堂来,握住他的手说:“如今国家,君主受人侮辱,不是您不能平定,我子仪又怎能心怀私怨呢!”于是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对李光弼)用忠义之道加以勉励,并立即推荐他为节度使,两人一起攻破乱贼,没有丝毫猜忌了。

《塞翁失马》

原文: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译文:

靠近长城一带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福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壮年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靠近长城一带的人,亡的占了大多数。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寇准求教》

原文: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译文:

起先,张咏在成都,听说寇准当宰相,对自己的僚属说: “寇公是奇才,可惜学问权术不够。”等到寇准出使陕州,张咏恰好从成都罢职 回来,寇准尊敬地供给帐幕,热情款待。张咏将离去,寇准送到郊外,问他说:“您有什麽教 我的?”张咏缓缓地说:“《霍光传》不可不读。” 寇准没明白他的意思,回来取书读之,读到“不 学无术”时,笑着说:“这是张公说我。”

《景清借书》

原文:

景清倜傥尚大书,领乡荐,游国学。时同舍生有秘书,清求而不与。固请,约明日还书。生旦往索。曰:“吾不知何书,亦未假书于汝。”生忿,讼于祭酒。清即持所假书,往见,曰:“此清灯窗所业书。”即诵辄卷。祭酒问生,生不能诵一词。祭酒叱生退。清出,即以书还生,曰:“吾以子珍秘太甚,特以此相戏耳。”

译文:

景清洒脱注重气节,乡试中举,到京城国子监从师求学。当时跟他同住的一个书生收藏有一本书,景清向他借,他不肯。再一次向他请求借书,并相约明天早上就还书。 第二天早上,那个书生向他要书,景清说:我不知道什么书,也没有从你那里借书。那个书生很生气,向地方的官员诉讼。景清就拿着从那个书生那里借过来的书,去公堂,说:这是我灯下辛苦所作之书。说完将书整篇背了出来。官员问那个书生,他却一个字都背不出来。于是官员将那个书生赶了出来。 景清跟着出来,把书还给了那个书生,说道:我认为你太过珍惜这本书了,所以特意用这个方法戏弄你(与你开个玩笑)罢了。

《取义成仁》

原文:

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山拜而。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议,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译文:

文天祥临刑的时候很从容,对看守他的士兵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朝南方跪拜而!几天之后 他的妻子欧阳氏来替文天祥收尸 面容和活着一样 享年47 他的衣服里有一篇赞问 写道:孔子说成仁 孟子说取义 只有他将道义发挥到极致 所以仁德也到了极致 读圣贤的书籍 为了学习什么呢 那么从今往后,就几乎没有什么可惭愧的了。

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5. 课外文言文答案

中考课外文言文专题练习 (一)师旷问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1秉烛:点烛。

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2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问于师旷: 。

②安敢戏君乎: 。 ③如日出之阳: 。

④臣闻之: 。 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译句: 。 3、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什么?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心? 。

4、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这样理解? 。 5、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

(二)颜回好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矣,今也则亡。”

注释:1回:颜回,又称颜渊。2恸(tòng):哀痛之至。

3门人益亲:学生更加亲近。4迁:转移。

5贰:重复。 1、本文选自《史记》。

《史记》是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 用毕生精力写成的我国第一部 体通史,鲁迅称它为“ , ”。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 发尽白,蚤 (2) 今也则亡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门人益亲( ) (2)弟子孰为好学( ) (3)不贰过( ) 4、翻译下面的句子。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

6、根据积累,再举几个名人好学的实例。 (三)螳螂捕蛇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

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树,树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

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剌刀攫其者,攧不可去。

久之,蛇竟。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注释:1觇(chān):探看。2围:此处指蛇的身围。

3殊:极、很,完全。4攧(diān):跌。

1、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加点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似有物捉制之 A、辍耕之垄上 B、受任于败军之际 C、悍吏之来吾乡 D、环而攻之而不胜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 以剌刀攫其首 攫: (2) 蛇竟 竟: 3、翻译下面句子。

然审视殊无所见。 。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错误一项是( ) A、螳螂最后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以已之长攻敌之短。 B、蛇被小小的螳螂击杀的根本原因是以尾击树不重战术。

C、姓张的是本文的线索人物,全文以他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D、本文步步设疑,环环相扣,文虽短但情节却紧张曲折。

(四)景公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公曰:“善。

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1雨(yù)雪:下雪。雨,落,降,用如动词。

2陛:宫殿的台阶。3闻命:听到辞命。

闻,听;命,辞命。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 (2)立有间( ) (3)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 ) 2、翻译 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 3、景公为什么听了晏子的一番话,“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五)勉谕儿辈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

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注释:1费用:花费钱财。

2纱绢:一种细薄的丝织品。3馋:这里是饥饿的意思。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 可办粗饭几日 (2) 何必图好吃好着 (3) 莫待无时思有时 2、翻译: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 。

3、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节俭问题,向我们提出什么要求? 。 4、在市场经济繁荣的今天,商品供应充足,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还有必要提倡节俭吗? 。

(六)打捞铁牛 宋河中府浮梁,用铁牛八维之,一牛且数万斤。治平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

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

注释:1浮梁:浮桥。2维:系,连结。

3治平:北宋英宗赵曙的年号。4真定:却今天河北正定。

5权衡:秤锤秤杆。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1) 一牛且数万斤。 (2) 募能出之者。

(3) 徐去其土。 (4) 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

2、翻译: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