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文郭进请官

2.吕元庸文言文翻译

3.成语意思

文言文郭进请官

一官半职的意思是什么生肖-一官半职的意思

1. 文言文郭进请官

原文

太祖时,郭进为西山巡检,有告其阴通河东刘继元,将有异志者.太祖大怒,以其诬害忠良,命缚其人予进,使自处置.进得而不杀,谓

曰:“尔能为我取继元一城一寨,不止赦尔,当请赏尔一官.”

岁余,其人诱其一城来降.进具其事,送之于朝,请赏以官.太祖曰:“尔诬害我忠良,此才可赎尔,赏不可得也.”命以其人还进.进复请曰:“使臣失信,则

不能用人矣.”太祖于是赏以一官.君臣之间盖如此.

译文

太祖时,郭进的官职是西山巡检,有人密报说他暗地里和河东刘继元有交

往,将来有可能造反.太祖听后大怒,认为他是诬害忠良之人,下令将他绑起来交给郭进,让郭进自己处置.郭进却没有杀他,对他说:"如果你能帮我攻占河东刘

继元的一城一寨,我不但赦免你的罪,并且还能赏你一个官职."这年末,这个人果然将刘继元的一个城诱降过来了.郭进将他的这件事上报给了朝廷,请求给他

一官半职.太祖说:"你曾经诬害我的忠良之臣,可以免掉他的罪,给他官职却是不可能的."命令还是将这个人交给郭进.郭进再次进言:"如果皇上让我失信

于人,那我以后怎么用人啊?"于是,太祖就给那人赏了一个官职.君臣之间也是应该守信的.

2. 文言文《郭进请官》中“予”和“具”的意思

予:动词,给;交给。

具:详细撰写报告。

郭进请官

原文

太祖时,郭进为西山巡检,有告其阴通河东刘继元,将有异志者,太祖大怒以其诬害忠臣命缚其人予进使自处置。进得而不杀,谓曰:“尔能为我取继元一城一寨,不止赎尔,当请尔一官。”岁余,其人诱其一城来降。进具其事送之于朝,请赏以官。太祖曰:“尔诬害我忠良,此才可赎尔,赏不可得也!”命以其人还进。进复请曰:“使臣失信,则不能用人矣。”太祖于是赏以一官。

译文

太祖时,郭进的官职是西山巡检,有人密报说他暗地里和河东刘继元有交往,将来有可能造反。太祖听后大怒,认为他是诬害忠良之人,下令将他绑起来交给郭进,让郭进自己处置。郭进却没有杀他,对他说:“如果你能帮我攻占河东刘继元的一城一寨,我不但赦免你的罪,并且还能赏你一个官职。”这年末,这个人果然将刘继元的一个城诱降过来了。郭进将他的这件事上报给了朝廷,请求给他一官半职。太祖说:“你诬陷忠良,现在立功只能抵偿你的罪,不能封官。”命令还是将这个人交给郭进。郭进再次进言:“如果皇上让我失信于人,那我以后怎么用人啊?”于是,太祖就给那人赏了一个官职。

3. 郭进请官 文言文的翻译

太祖时,郭进的官职是西山巡检,有人密报说他暗地里和河东刘继元有交往,将来有可能造反.太祖听后大怒,认为他是诬害忠良之人,下令将他绑起来交给郭进,让郭进自己处置.郭进却没有杀他,对他说:"如果你能帮我攻占河东刘继元的一城一寨,我不但赦免你的罪,并且还能赏你一个官职."这年末,这个人过来将刘继元的一个城诱降过来了.郭进将他的这件事上报给了朝廷,请求给他一官半职.太祖说:"他曾经诬害我的忠良之臣,可以免掉他的罪,给他官职却是不可能的."命令还是将这个人交给郭进.郭进再次进言:"如果皇上让我失信于人,那我以后怎么用人啊?"于是,太祖就给那人赏了一个官职.君臣之间也是应该守信的。

4. 《郭进请官》文言短文答案

答案:(1)太祖大怒/以其诬害忠臣/命缚其人予进/使自处置。

(2)郭进“请赏以官”是因为那人按约定诱降敌方“一城一寨”。 太祖“赏以一官”是为了不让郭进失信于人。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太祖时,郭进为西山巡检,有告其阴通河东刘继元,将有异志者,太祖大怒以其诬害忠臣命缚其人予进使自处置。

进得而不杀,谓曰:“尔能为我取继元一城一寨,不止赎尔,当请尔一官。”岁余,其人诱其一城来降。

进具其事送之于朝,请赏以官。太祖曰:“尔诬害我忠良,此才可赎尔,赏不可得也!”命以其人还进。

进复请曰:“使臣失信,则不能用人矣。”太祖于是赏以一官。

(节选自欧阳修《归田录》)[注释]郭进:宋初守卫北疆的名将,以善于用兵、从严治军而享誉一时。(1)文中划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符号的地方用“/”标出来。

太祖大怒以其诬害忠臣命缚其人予进使自处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人曾诬告郭进通敌,郭进为什么还为他“请赏以官”?太祖开始不答应,后来为什么还是“赏以一官”?答案:(1)太祖大怒/以其诬害忠臣/命缚其人予进/使自处置。

(2)郭进“请赏以官”是因为那人按约定诱降敌方“一城一寨”。 太祖“赏以一官”是为了不让郭进失信于人。

5. 文言文《取信于人》阅读题1、下列句子中加"<>"的词语解释有错误

1、C 赏赐百千强 赏就是奖赏的意思,本文中并无“罚”的意思2、D,都是“十分、非常”的意思A的“尔”,第一个是 你 的意思,第二个是 语气助词B的“其”,第一个是“那个”的意思,第二个是“他”的意思C的“以”,第一个是“用”的意思,第二个是“把”的意思(这个你最好把全文给我看看)3、(如果)你能给我攻取继元(人名?)的一城或一寨,(那我)不但免除你的罪,还当赏赐给你一个官来做.年末时候,这个人过来将刘继元的一个城诱降过来了.郭进将他的这件事上报给了朝廷,请求给他一官半职.为人要言必践,行必果 ,承诺的事情必须做到.。

6. 《郭进请官》应该怎么翻译

原文:太祖时,郭进为西山巡检,有告其阴通河东刘继元,将有异志者。

太祖大怒,以其诬害忠良,命缚其人予进,使自处置。进得而不杀,谓曰:“尔能为我取继元一城一寨,不止赦尔,当请赏尔一官。”

岁余,其人诱其一城来降。进具其事,送之于朝,请赏以官。

太祖曰:“尔诬害我忠良,此才可赎尔,赏不可得也。”命以其人还进.进复请曰:“使臣失信,则不能用人矣。”

太祖于是赏以一官。君臣之间盖如此。

译文:太祖时,郭进的官职是西山巡检,有人密报说他暗地里和河东刘继元有交往,将来有可能造反.太祖听后大怒,认为他是诬害忠良之人,下令将他绑起来交给郭进,让郭进自己处置。郭进却没有杀他,对他说:"如果你能帮我攻占河东刘继元的一城一寨,我不但赦免你的罪,并且还能赏你一个官职。

"这年末,这个人果然将刘继元的一个城诱降过来了。郭进将他的这件事上报给了朝廷,请求给他一官半职。

太祖说:"你曾经诬害我的忠良之臣,可以免掉他的罪,给他官职却是不可能的。"命令还是将这个人交给郭进。

郭进再次进言:"如果皇上让我失信于人,那我以后怎么用人啊?"于是,太祖就给那人赏了一个官职。君臣之间也是应该守信的。

郭进郭进(922-979),北宋名将,深州博野人。少贫贱,为钜鹿富家佣保。

有膂力,倜傥任气,结豪侠,嗜酒好赌。其家少年患之,欲图杀进,妇竺氏阴知其谋,以告进,于是逃亡到晋阳投靠刘知远。

刘知远认为他是个人才,将他留在帐下。后晋开运末,契丹犯边境。

刘知远称帝太原。契丹主道殂,刘知远将入汴,进请以奇兵间道先趋洺州,因定河北诸郡。

累迁乾、坊二州刺史。少帝即位,改磁州。

人物生平后周广顺初,移淄州。二年,吏民诣观察使举留。

是秋,迁登州刺史。当时群盗攻劫居民,郭进率镇兵平之,部内清肃,民吏千余人诣阙请立《屏盗碑》,许之。

显德初,移卫州。卫、赵、邢、洺间多亡命者,以汲郡依山带河,易为出没,伺间椎剽,吏捕之辄遁去,故累岁不能绝其党类。

进备知其情状,因设计发之,数月内剪灭无余,郡民又请立碑记其事。改洺州团练使,有善政,郡民复诣阙请立碑颂德,诏左拾遗郑起撰文赐之。

进尝于城四面植柳,壕中种荷芰蒲薍,后益繁茂。郡民见之有垂涕者,曰:“此郭公所种也。”

建隆初,宋太祖亲征泽、潞,迁本州防御使,充西山巡检。尝与曹彬、王全斌入太原境,获数千人。

开宝二年,太祖亲征河东,以进为行营前军马军都指挥使。九年,命将征河东,以进为河东道、忻、代等州行营马步军都监,招徕山后诸州民三万七千余口。

太平兴国初,领云州观察使、判邢州,仍兼西山巡检,赐京城道德坊第一区。 四年,车驾将征太原,先命进分兵控石岭关,为都部署,以防北边。

契丹果犯关,进大破之,又攻破西龙门砦,俘馘来献,自是并人丧气。时田钦祚护石岭军,恣为奸利诸不法事,进虽力不能禁,亦屡形于言。

进武人,性刚烈,战功高,钦祚以他事侵之,心不能甘,自经,年五十八,钦祚以暴卒闻。太宗悼惜久之, 赠安国军节度,中使护葬。

后颇闻其事。因罢钦祚内职,出为房州团练使。

进有材干,轻财好施,然性喜杀,士卒小违令,必寘于,居家御婢仆亦然。进在西山,太祖遣戍卒,必谕之曰:“汝辈谨奉法。

我犹贷汝,郭进杀汝矣。”其御下严毅若此。

然能以权道任人,尝有军校自西山诣阙诬进者,太祖诘知其情状,谓左右曰:“彼有过畏罚,故诬进求免尔。”遣使送与进,令杀之。

会并人入寇,进谓诬者曰:“汝敢论我,信有胆气。今舍汝罪,能掩杀并寇,即荐汝于朝;如败,可自投河东。”

其人踊跃听命,果致克捷。进即以闻,乞迁其职,太祖从之。

相关事件初,开宝中,太祖令有司造宅赐进,悉用筒瓦。有司言:旧制,非亲王公主之第不可用。

帝怒曰:“进控扼西山十余年,使我无北顾忧。我视进岂减儿女耶?亟往督役,无妄言。”

太平兴国初,又赐宅一区。 (原文):郭进有材略,累有战功。

尝刺刑州,今刑州城乃进所筑。其厚六丈,至今坚完。

铠仗精巧,以至封贮亦有法度。进於城北治第既成,聚族人宾客落之,下至土木之工皆与,乃设诸工之席於东庑,群子之席於西庑。

人或曰:“诸子安可与工徒齿?”进指诸式曰:“此造宅者。”指诸子曰:“此卖宅者,因宜坐造宅者下也。”

进未几,果为他人所有。今资政殿学士陈彦升宅,乃进旧第东南一隅也。

(卷九) (译):郭进有才能识略,战功卓著。他曾任邢州刺史,现在的邢州城就是他在任时所建。

城厚六丈,至今坚固无比。他留存的铠仗也精巧,连保藏都有法度规矩。

郭进在城北盖房子,聚集族人宾客庆祝完工宴饮,连土木工匠也在宴请之列。他在西廊设席招待工匠,在东廊设席让他的儿子们落座。

有人问:“大人您诸子怎能与工匠们比邻相坐?”郭进指着工匠说:“这些人是建宅人。”又指他自己的儿子们说:“这些人是卖宅人,应该坐在造宅人的下首位置。”

郭进后不久,大宅院果然被子孙卖掉。现今资政殿学士陈彦升的宅殿,就是郭进旧宅中东南一角。

宋太祖在位时,郭进任西山巡检,有人告发他私通河东的刘继元,可能会叛变。太祖很生气,。

吕元庸文言文翻译

1. 吕元庸文言文字字洛实

吕元膺①为东都留守,常与处士②对棋。棋次,有文簿堆拥,元膺方秉笔阅览。棋侣谓吕必不顾局矣,因私易一子以自胜,吕辄已窥之,而棋侣不悟。翼日,吕请棋处士他适,内外人莫测,棋者亦不安,乃以束帛赆③之。如是十年许,吕寝疾将亟,儿侄列前,吕曰:“游处交友,尔宜精择。吾为东都留守,有一棋者云云,吾以他事俾④去。易一着棋子,亦未足介意,但心迹可畏。亟言之,即虑其忧慑;终不言,又恐汝辈灭裂⑤于知闻。”言毕,惆然长逝。

(选自《芝田录》)

注释①吕元膺,唐德宗、宪宗时期的一位名臣。②处士:泛指没有做过惯的读书人。 ③赆(jìn)送的路费或财务。④俾(bǐ):使;⑤灭裂:疏忽。

翻译

吕元膺做东都留守的时候,曾经与个隐士下棋。正下着棋,便有一些文件堆积起来,吕元膺就停棋拿笔批阅。棋友以为吕元膺一定顾不上棋局,就偷偷换了个棋子来取胜。吕元膺已经把一切看在眼里。第二天,吕元膺请他到别处去。所有的人都不明白怎么回事。棋友却感到很内疚,就留给吕元膺一份很厚的告别礼物。就这样过了约十年,吕元膺卧病在床将要去,儿子侄子们都站在床前。吕元膺说:“结交朋友,一定要仔细地选择。当初我为东都留守,有一个和我下棋的人,乘我去办别的事时,偷偷换了一着棋。其实也不值得介意,但反映出此人的心迹可怕。几次想说这件事,又怕那个人因此而忧愁悲戚;始终不说,又怕你们毁于这一类的事上,就告诉了你们。”说完,吕元膺怀着惆怅去了。

吕元膺是一个交友慎重,处事周全,重情义又讲原则,重视教育后代的人。他看到处士下棋时弄虚作假,就把处士辞退了。但他没有将事情张扬出去,临行时还赠送了财物,既保全了处士的颜面,也给了处士深刻的教训。在临终前还不忘用这件事来教育后代。

2. 吕元膺丁用晦吕元膺①为东都留守,常与处士②对棋

(1)对于文言文,要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如通假字、一词多义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等更应注意.做此题要注意结合语境,不能断章取义.“谓”本义是告诉,这里的意思是认为、以为;“私”的意思是私自,暗地里,偷偷地;“适”的本义是走向目的地,这里是到…去,往,去到的意思.(2)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可归结为增、调、留、换四字,而且这四法不是各自独立的,在具体翻译过程中,它们是相互关联,交并运用的,不能截然分开.这道题中,注意准确把握以下词语解释:“易”解释为交换;“但”解释为只,仅的意思.(3)本题考查学生对内容的掌握.解答此题要知道题干中“易子”的意思是“交换一步棋子”,然后结合对句子意思的掌握从文中找到原句“棋次,有文簿堆拥,元膺方秉笔阅览”,这句话的意思是:正下着棋,便有一些文件堆积起来,吕元庸就停棋拿笔批阅.处士正是借此机会易子的.(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要从人物的举动、言语等来进行分析,文中吕元膺“吕辄已窥之”“乃以束帛赆之”,明明看出来却不说出来,还送东西给处士,可看出能为别人着想,处事周全,重情义又讲原则,并以此来教育后人的品质.答案:(1)①认为、以为②私自,暗地里,偷偷地③到…去,往,去到(2)换一步棋子,也不值得在意,只是这种心机让人害怕.(3)棋次,有文簿堆拥,元膺方秉笔阅览.(4)吕元膺是一个交友慎重,处事周全,重情义又讲原则,重视教育后代的人.他看到处士下棋时弄虚作假,就把处士辞退了.但他没有将事情张扬出去,临行时还赠送了财物,既保全了处士的颜面,也给了处士深刻的教训.在临终前还不忘用这件事来教育后代.。

3. 谁有这个文言文的翻译

吕元庸吕元膺①为东都留守,常与处士②对棋。

棋次,有文簿堆拥,元膺方秉笔阅览。棋侣谓吕必不顾局矣,因私易一子以自胜,吕辄已窥之,而棋侣不悟。

翼日,吕请棋处士他适,内外人莫测,棋者亦不安,乃以束帛赆③之。如是十 年许,吕寝疾将亟,儿侄列前,吕曰:“游处交友,尔宜精择。

吾为东都留守,有一棋者云云,吾以他事俾④去。易 一着棋子,亦未足介意,但心迹可畏。

亟言之,即虑其忧慑;终不言,又恐汝辈灭裂⑤于知闻。”言毕,惆然长逝。

(选自《芝田录》)注释①吕元膺,唐德宗、宪宗时期的一位名臣。②处士:泛指没有做过惯的读书人。

③赆(jìn)送的路费或财务。④俾(bǐ):使;⑤灭裂:疏忽。

16.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⑴棋侣谓吕必不顾局矣( )⑵因私易一子以自胜( )⑶吕请棋处士他适(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易一着棋子,亦未足介意,但心迹可畏。18.文中“易子 ”一事发生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19.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吕元膺是一个怎 样的人。

参考答案16.⑴认为、以为⑵私自,暗地里,偷偷地⑶到……去,往,去到17.换一步棋子,也不值得在意只是这种心机让人害怕。18.棋次,有文簿堆拥,元膺方秉笔阅览。

19.吕元膺是一个交友慎重,处事周全,重情义又讲原则,重视教育后代的人。他看到处士下棋时弄虚作假,就把处士辞退了。

但他没有将事情张扬出去,临行时还赠送了财物,既保全了处士的颜面,也给了处士深刻的教训。在临终前还不忘用这件事来教育后代。

参考译文吕元膺做东都留守的时候,曾经与个隐士下棋。正下着棋,便有一些文件堆积起来,吕元膺就停棋拿笔批阅。

棋友以为吕元膺一定顾不上棋局,就偷偷换了个棋子来取胜。吕元膺已经把一切看在眼里。

第二天,吕元膺请他到别处去。所有的人都不明白怎么回事。

棋友却感到很内疚,就留给吕元膺一份很厚的告别礼物。就这样过了约十年,吕元膺卧病在床将要去,儿子侄子们都站在床前。

吕元膺说:“结交朋友,一定要仔细地选择。当初我为东都留守,有一个和我下棋的人,乘我去办别的事时,偷偷换了一着棋。

其实也不值得介意,但反映出此人的心迹可怕。几次想说这件事,又怕那个人因此而忧愁悲戚;始终不说,又怕你们毁于这一类的事上,就告诉了你们。”

说完,吕元膺怀着惆怅去了。

4. 文言文翻译求《旧唐书》一段节选内容的翻译,内容如下“吕元膺,

参考译文: 吕元膺,字景夫,郓州东平人。

气度宏伟非凡,有做公侯的才能。调任为蕲州刺史,他以施恩德讲信义而闻名。

曾经在年终时视察郡中监狱,了解囚犯的情况,囚犯中有人告诉他说:"我家里有父母在,明天是大年初一,却不能与他们相见。"说完伤心落泪。

元膺同情他们,打开刑具全都放他们回家,并与他们约定了返回的日期。看守囚犯的官吏说:"囚犯是不能放走的。

" 元膺说:"我用诚信对待他们(他们也会以此回报我),等到返回的日期,囚犯没有一个晚回来的。盗贼也因此感动于他的恩义,相互招呼着离开了蕲州。

元和初年,吕元膺升迁为谏议大夫、给事中。劝谏辩驳,十分尽职。

在镇州王承宗反叛时,宪宗将要让宦官吐突丞璀做招讨处置使。元膺和给事中穆质等八人直言奏论,认为不可以。

他们明白直截地指出利弊(旁指曲谕:从侧面委婉启发晓谕),宪宗采纳了他们的建议,为承璀改变了领军的名号,但依然让他掌管军权,最终丞璀无功而还。后来元膺被外放为同州刺史,到宫中辞行时,皇上向他询问时政得失,元膺评论时政奏报皇上,言辞激切,皇上十分赞赏。

第二天对宰相说:"元膺进诤言行正气(谠dǎng言:正直的话),应该留在我身边,让他说出我为政上的得失,诸位爱卿认为如何?"李籓、裴垍庆贺曰:"陛下纳谏,超过以前的君王,这是宗庙社稷万世流传的吉祥之兆。我们这些臣子不能广求正直之士,又不能屡次进谏忠言,辜负了您的圣明之心,应当降罪责罚。

请把元膺留在身边供职。" 度支使潘孟阳与太府卿王遂(因关系不和)接连互相弹劾,朝廷就调潘孟阳任散骑常侍,调王遂任邓州刺史,并且在诏书中对两人都予以好评。

元膺封还诏书,请求指明是非曲直。江西观察使裴堪表奏虔州刺史李将顺贪污的罪状,朝廷没有复查,就把李将顺贬为道州司户。

元膺说:"查办案件的官吏表奏刺史贪污的罪状,朝廷不复查就贬谪了他,纵然调查的状词属实,也不可以作为天下的法规准则。"再次封还诏书,请求把案件发回给御史审查,宰相也不能强行改变他的意见。

元和十年七月,郓州李师道留在官邸的伏兵密谋叛乱。李师道在官邸的院中埋伏了部下一百多士兵,将要焚烧宫室大肆杀掠。

已经犒劳军士,第二天将要发兵反叛。恰巧小将李再兴告发了他们反叛的消息,元膺带兵把叛兵追击到伊阙,围住了他们。

等到彻底查办反叛者时,嘉珍、门察都被指认是武元衡的凶手。

元膺把此事上报朝廷,把他们押送到长安。元膺于是邀请招募平民子弟来保卫洛城,使他们听从自己的调遣。

叛乱发生时,东都(洛阳)城中的人十分惶恐,留守的士兵力量薄弱,不足仰仗。吕元膺坚守皇城门,指挥部属,神态安闲自若,因此城中人都很安定。

数年之后,充任河中节度等职。当时地方掌权的军官处理政务大多无原则地纵容,只有元膺坚持正道严格自律,从监军到往来办事的宦官,没有不敬畏他的。

后调入京城授予吏部侍郎,吕元膺因病坚决推让,改任为太子宾客。元和十五年二月去世。

5. 裴垍传 文言文的翻译

翻译 裴光德在中书省(指宰相府)任职时,有个官职也不小的老朋友从远方来拜访他。

裴公招待他相当优厚,举止行动相当亲切。朋友在他的府第内毫无拘束之感。

乘机请求他在京城官府谋个判司做做。裴光德对他说: “您确实是个有能力的读书人,但是这官给您做不合适。

我不敢因为老朋友的私情而败坏了朝廷的制度。要是往后有瞎了眼的宰相同情你,可能会获得这个官职。

至于我,万万不会这样做。” 从文中看出裴光德是个怎样的人? 裴光德是一个大公无私,不徇私情,不轻易给故人谋一官半职,任人唯贤的人。

6. 文言文《芝田录》翻译

卢君出任衢州牧,有一个读书人来投递求见名帖。

卢君翻阅他写的文章,读了十篇,都是卢君所写。卢君悄zhidao悄地对这个读书人说:“这不是你写的文章。”

秀才回答说:“这是我苦心钻研学业所得,不是出自他人之手”卢君说:“这些都是我所写的文章,(我能背诵他们)你也能背诵吗?”秀才无话可说,只得据实回答:“我(偶然)得版到这些文章,没有署名。真的没想到是员外您所撰写的。”

(说着)惊慌失措就要离开。卢君说:“这虽然是我写的,也没给人看过,只有你有它。”

等到他离开时,卢君问他要去哪里。秀才说:“汴州梁尚书是我的岳父,我到他那里去住十天。”

卢君说:权“大梁尚书是(我)的表亲,如果与你是内亲,那么我与你该是至亲。你这话,想来又是虚假的吧。”

这个人战战兢兢,无地自容。卢君说:“不必这样。

你先前抄袭的文章和所谓的大梁亲戚,一起送给你吧。”。

7. 芝田录原文及翻译

唐崔蠡知制诰日,丁太夫人忧,居东都里第。

时尚清苦俭啬,四方寄遗,茶药而已,不纳金帛。故朝贤家不异寒素。

虽名姬爱子,服无轻细。崔公卜兆有期,居一日,宗门士人有谒请于蠡者,阍吏拒之,告曰:"公居丧,未尝见他客。

"乃曰:"某崔家宗门子弟,又知尊夫人有卜远之日,愿一见公。"公闻之,延入与语。

直云:知公居缙绅间,清且约,太夫人丧事所须,不能无费。某以辱孙侄之行,又且背用稍给,愿以钱三百万济公大事。

"蠡见其慷慨,深奇之。但嘉纳其意,终却而不受。

此人调举久不第,亦颇有屈声。蠡未几服阙,拜尚书右丞,知礼部贡举。

此人就试,蠡第之为状元。众颇惊异。

谓蠡之主文,以公道取士,崔之献艺,由善价成名。一第则可矣,首冠未为得。

以是人有诘于蠡者。答曰:崔某固是及第人,但状头是某私恩所致耳。

具以前事告之。于是中外始服。

名益重焉。(出《芝田录》)译文唐朝崔蠡被任命为知制诰(官名),了母亲。

旧时,母丧期间要离任守孝。崔蠡回到洛阳家里。

时风俭朴,探望病人,茶和药而已,不送钱也不送布。所以,即使是高级官员家,也较贫苦。

他们的宠姬爱子,也得穿粗布衣服。崔蠡占卜了母亲的下葬日子。

一天,他的本家中有学子来谒见,被把门人阻止,说主人居丧期间,不会见客人。那人说:"我是崔氏家族的人,知道太夫人下葬的日了不远,所以来见他。

"被崔蠡听到,请到屋里,同他说话。那人直接就说:"我知道你的官职很高,但是很清廉。

太夫人故去,办丧事不能没钱。我是太夫人的孙子是你的子侄辈,家里又有钱,愿意拿出三百万来资助。

"崔蠡感动于他的慷慨,心中称奇。但是仅表示谢意,拒收他的钱财。

这个人多次考试,都没有中第,也确实屈才。崔蠡丧假期满,做了尚书右丞(尚书省次官),并担任主考。

这个人去应试,取中状元。人们觉得奇怪,说崔蠡做主考,应该公正。

那个人的文章主要论述经济,中第可以,中状元就不够。有人用这件事来责问崔蠡,崔蠡说:"他本来就中了进士,不过做状元是我为了私恩。

"就把先前的事如实相告,大家才佩服。崔蠡的名望也因此越高。

8. 此则史家秉笔之法翻译

翻译为“这就是史官们执笔的标准”秉笔(秉笔)执笔。

《国语·晋语九》:“臣以秉笔事君。”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秉笔荷担,莫此之劳。”

唐 韩愈 《送文畅师北游》诗:“荐绅秉笔徒,声誉耀前阀。”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下:“秉笔之臣,得以纪录焉。”

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事下四郡。四郡推公(袁可立)秉笔,公伸牍尽雪其冤。”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七:“此外,皆不知何人秉笔。”法的古汉语意思fǎ①法令;法律;制度.《察今》:“故治国无~则乱.”②标准;法则;规律.《礼记?中庸》:“是故君子动而世为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言而世为天下则.”《察变》:“此物能寒,~当较今尤茂”③方法;做法.《谋攻》:“凡用兵之~,全国为上.”《采草药》:“古~采草药多用二、八月.”④效法;仿效.《五蠹》:“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常可.”《察今》:“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⑤佛教的道理.高适《赠杜二拾遗》:“听~还应难.”。

成语意思

500个太长,只让输入10000字,见谅,不到500

一败如水

形容大败,犹水泄地不可复收

一败涂地

形容彻底失败,不可收拾

一班半点

犹言一点半点,常暗指男女关系。班,通“斑”

一班一辈

谓同等,不相上下

一班一级

犹言一官半职

一般见识

谓同样浅薄的见解和气度

一般无二

完全相同,毫无两样

一斑半点

比喻极小部分

一板三眼

本为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四拍子的叫一板三眼。比喻义与“一板一眼”同

一板一眼

本为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二拍子的叫一板一眼。后即借喻言语行为有条理,合规矩

一瓣心香

谓心中虔诚敬礼,如燃香供佛

一暴十寒

亦作“一曝十寒”。晒一天,冷十天。比喻做事没有恒心

一本万利

用极少资本牟取最大利润,形容本轻利重

一本正经

原指一部正规的经典。后即用以形容态度庄重严肃。有时带有讽刺意味

一笔不苟

谓作书画或撰文极其认真,毫不马虎

一笔勾断

同“一笔勾”

一笔勾消

亦作“一笔勾销”。全部取消之意

一笔勾销

见“一笔勾消”

一笔抹摋

见“一笔抹煞”

一笔抹杀

见“一笔抹煞”

一笔抹煞

一笔全部抹掉。常喻轻率地全部否定

一碧万顷

形容青绿无际

一臂之力

指给予帮助的力量。常与“助”连用,表示从旁帮忙

一鞭先著

晋刘琨少负志气,与祖逖为友,共以收复中原为志,曾与亲故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见《晋书·刘琨传》。后以为争先的典实。亦泛指先行

一表非凡

见“一表非俗”

一表非俗

形容人的仪表非比寻常

一表人才

见“一表人物”

一表人材

见“一表人物”

一表人物

形容容貌英俊。表,仪表

一表堂堂

形容仪表堂皇

一秉大公

谓言论行事全秉公心

一秉虔诚

谓诚心诚意

一秉至公

见“一秉大公”

一病不起

谓卧病后日见沉重,终至亡。不起,用作的婉辞

一波三折

指写字笔画曲折多姿。语本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宣和书谱·太上内景神经》:“然其一波三折笔之势,亦自不苟。”后比喻事多波折

一波万波

见“一波纟毚动万波随”

一不扭众

谓一人不应或难以违反众意

一步登天

一步跨上青天。比喻一下子达到极高的境界或程度。常用以讽人突得高位

一步一鬼

汉王充《论衡·论》:“如人辄为鬼,则道路之上一步一鬼也。”本谓鬼很多,后为疑心生暗鬼之意

一步一趋

①形容紧跟着行走。语本《庄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②比喻事事模仿和追随别人。常含贬意

一草一木

《后汉书·应劭传》:“春一草枯则为灾,秋一木华亦为异。”唐李商隐有《永乐县所居一草一木无非自栽今春悉已芳茂因书即事一章》诗。后亦以“一草一木”喻微细之物

一差半错

变故,差错

一差二错

指意外的变化或差错

一差二误

指意外的差错和失误

一差二悮

同“一差二误”

一差两讹

同“一差二错”

一长半短

见“一长二短”

一长二短

①指意外的变故。②一五一十,原原本本

一长一短

形容琐谈不休

一场春梦

本喻世事无常,转眼成空。后亦喻幻想破灭

一倡百和

一人首倡,百人附和。极言附和者之多。倡,亦作“唱”

一倡三叹

《荀子·礼论》:“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也。”谓一人歌唱,三人相和。后多用以形容音乐、诗文优美,富有余味,令人赞赏不己。倡,亦作“唱”

一倡一和

①《诗·郑风·萚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谓一个先唱,一个和声,形容两人感情相通。后多比喻两人相互配合,彼此呼应。倡,亦作“唱”。②谓鸣声相呼应

一唱百和

见“一倡百和”

一唱三叹

见“一倡三叹”

一唱一和

见“一倡一和”

一朝千里

犹一日千里

一朝一夕

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形容时间短促

一朝之忿

一时激发的愤恨

一朝之患

突然发生的祸患

一彻万融

犹言一通百通

一尘不到

形容清净纯洁

一尘不染

①佛教谓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修道者达到真性清净不被六尘所染污为“一尘不染”。后多用以形容清净廉洁,品格高尚。②指非常清洁

一尘不缁

犹一尘不染

一成不变

《礼记·王制》:“刑者,侀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可变,故君子尽心焉。”孔颖达疏:“容貌一成之后,若以刀锯凿之,断者不可续,者不可生,故云不可变。”后以一成不变”谓刑法一经制定,不容变更。亦泛指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一成不易

同“一成不变”

一成一旅

方十里为成,五百人为旅。传夏少康凭此灭过、戈而复禹业。后遂用为势微力弱卒能克敌制胜、光复旧业之典

一筹莫展

《宋史·蔡幼学传》:“多士盈庭而一筹不吐。”后以“一筹莫展”比喻一点办法也没有

一触即发

①本指箭在弦上,张弓待发。比喻事态发展已极紧张,一经触动即可爆发。②泛指极易发生

一触即溃

一经接触就溃败。形容很容易被打垮

一串骊珠

形容歌声圆润,唱时如一串明珠

一床两好

犹言一对璧人,谓夫妇两人情投意合

一槌定音

见“一锤定音”

一锤定音

本指制造铜锣时最后一锤决定锣的音色,后借喻凭一句话作出最后决定

一辞同轨

犹众口一词

一蹴而成

见“一蹴而就”

一蹴而得

见“一蹴而就”

一蹴而就

宋苏洵《上田枢密书》:“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后以“一蹴而就”谓迈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就能完成

一蹴可几

同“一蹴而就”。几,近,及

一寸赤心

同“一寸丹心”

一寸丹心

一片赤诚之心

一寸光阴一寸金

俗谚。意谓时间非常可贵,必须珍惜

一搭两用

一物二用

一搭一档

谓互相配合,彼此协作。有时含贬意

一代风流

指开创风气,为当世所景仰的人物

一箪一瓢

《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原为孔子赞美颜回安贫乐道之语。后用以比喻生活清苦

一旦一夕

同“一朝一夕”

一刀两段

①见“一刀两断”。②指斩首,被杀

一刀两断

比喻坚决地断绝关系

一得之功

一点微小的成绩

一得之见

一点见解。常用作谦辞

一得之愚

对自己意见的谦词。犹言一点肤浅的见解。语出《晏子春秋·杂下十八》

一德一心

大家一条心

一点半点

表示微小而不定的数量

一点灵犀

①唐李商隐《无题》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谓犀角上有纹,两头感应通灵,故以“一点灵犀”喻心心相印。②指聪敏

一点一滴

形容微少零星

一雕双兔

唐李林甫、张九龄、裴耀卿并为相,李抑扬张、裴自得,张裴二人罄折卑逊,时人窃言“一雕挟两兔”。见唐郑处诲《明皇杂录》卷下及《新唐书·李林甫传》。后因以“一雕双兔”谓三人并列显位,一人势盛而两人受其挟制

一跌不振

同“一蹶不振”

一丁不识

一字不识

一定不移

见“一定不易”

一定不易

《淮南子·主术训》:“今夫权衡规矩,一定而不易,不为秦楚变节,不为胡越改容。”后因以“一定不易”谓既经确定不可改变或事理正确不可改动

一定之规

①一定的规律或规则。②喻已经打定的主意

一而光

见“一扫而空”

一发千钧

语本《汉书·枚乘传》:“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县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谓一根头发上系着千钧的重量。比喻极其危险

一帆风顺

①本指帆船一路顺风。亦用为祝人旅途安吉之辞。②比喻境遇顺利或办事容易

一帆顺风

同“一帆风顺”

一反常态

完全改变了平常的态度

一饭千金

汉韩信少贫,在淮阴城钓鱼,有漂母见其饥,饭之。后信为楚王,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见《史记·淮阴侯列传》。后称受恩重报为“一饭千金”

一饭之德

喻微小的恩德

一飞冲天

比喻平时默默无闻,突然做出惊人之举

一吠百声

即一犬吠形,百犬吠声

一分一毫

形容很少的数量

一佛出世

①佛教认为世界每经历一小劫,有一佛出世。②引申为难得之意。③犹一佛出世,二佛生天

一夫当关

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一夫之勇

犹言匹夫之勇

一夫之用

谓仅能当一人之用,而无兼人之能

一傅众咻

谓一人施教,众人喧扰。比喻事不专一,绝无效果。语本《孟子·滕文公下》:“有楚大夫於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

一概而论

亦作“一?而论”。指对问题不作具体分析,笼统地同样看待。语本《楚辞·九章·怀沙》:“同糅玉石兮,一?而相量。”

一高二低

①高低强弱或胜负输赢。②谓意外的变故

一个半个

谓为数甚少

一根一板

方言。原原本本,一五一十

一鼓一板

鼓、板都是演唱时用以调和节奏的,两者不可分离,因以喻互相帮衬

一鼓作气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古代作战击鼓进军,擂第一通鼓时士气最盛。后多喻趁锐气旺盛之时一举成事或鼓足干劲,一往直前

一谷不登

见“一谷不升”

一谷不升

指歉收

一顾倾城

《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后遂以“一顾倾城”形容美女的眼波,亦以喻女子的美貌

一官半职

泛指普通的官职

一轨同风

车轨相同,风俗一致。语出《礼记·中庸》:“车同轨,书同文。”《晋书·苻坚载记上》:“一轨九州,同风天下。”后因以“一轨同风”比喻国家统一,政令划一

一国三公

一国之中有三个主公。比喻令出多门,事权不一

一寒如此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魏使须贾於秦,范雎闻之,为微行,敝衣闲步之邸,见须贾……须贾意哀之,留与坐饮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一绨袍以赐之。”后用以表示贫困潦倒至极

一毫不差

完全相同,没有一点差异

一毫不苟

犹一丝不苟

一毫不染

犹一尘不染

一毫千里

语本《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豪(毫)氂,缪以千里’。”《大戴礼记·保傅》:“《易》曰‘正其本,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故君子慎始也。”卢辩注:“据《易说》言也。”谓差错虽微,造成的危害甚大

一呵而就

一口气完成

一狠二狠

犹言索性,干脆。多指下极大的决心

一哄而起

一下子就跟着行动起来。多含贬义

一哄而散

亦作“一閧而散”。在一片吵闹声中散去。亦表示突然、混乱地散去

一哄而上

同“一哄而起”

一閧而散

见“一哄而散”

一呼百诺

一声呼唤,百人应诺。形容权势显赫,侍从众多

一呼百应

一声呼唤,人皆响应。形容接应的人很多

一呼再喏

听到一声呼唤即连声应答。表示恭顺

一狐之掖

见“一狐之腋”

一狐之腋

一只狐狸腋下的皮毛。常用以喻指少量的皮毛或珍贵的皮毛

一虎不河

《诗·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论语·述而》:“暴虎冯河,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原谓空手搏虎,徒步渡河,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后在元剧中以“一虎不河”比喻不顾一切

一花独放

一种花独自开放。与“百花齐放”相对,常比喻缺少各种不同形式、风格的艺术作品

一画开天

相传伏羲画八卦,始于乾卦三之第一画,乾为天,故谓“一画开天”

一褱而论

见“一概而论”

一还一报

谓做一件坏事后必受一次报复

一簧两舌

喻诳言乱语。簧,乐器的发声薄片

一挥而成

同“一挥而就”

一挥而就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荐举不捷》:“扞王璘呴复为鸟散馀花落诗二十首,援毫而就。时忽风雨暴至,数幅为回飚所卷,泥滓沾渍,不胜舒卷。璘曰:‘勿取,但将纸来!’复纵笔一挥,斯须复十馀篇矣。”后因以“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

一挥九制

一提笔就能写出九道制书。谓文思敏捷

一麾出守

南朝宋颜延之《五君咏·阮始平》:“屡荐不入官,一麾乃出守。”麾有挥斥、排挤意,谓阮咸受荀勖排斥,出为始平太守。麾亦有旌麾意,故后多以“一麾出守”用作朝官出为外任之典

一晦一明

一暗一明。常指昼夜循环

一饥两饱

犹言每天不能饱食。形容生活贫困

一技之长

指有某种专长或技能

一家眷属

本指一家人,后以喻同一格局

一家老小

谓全家人

一家无二

谓一家之人没有两样

一家一火

谓所有家当什物

一家一计

指一夫一妻的家庭生活或财产。亦引申为一家人

一家之辞

同“一家之言”

一家之学

自成一家的学派

一家之言

指有独特见解、自成一家的学说或论著

一家之作

自成一家的著作

一见了然

犹一目了然

一见倾心

一见面就产生倾慕的情感

一见如故

见“一见如旧”

一见如旧

初次相见意气相投,有如故交。语本《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扞吴公子札呴聘於郑,见子产,如旧相识。”

一见锺情

①指男女之间一见面即产生爱情。②借指对人或事物一看见就发生了很深的感情

一剑之任

①谓以一人一剑之力。指作战的士兵,犹言一人之勇。②指独力担任艰巨的任务

一箭上垛

①犹言一箭中的。比喻事情一办即成。②喻一见中意

一箭双雕

见“一箭双雕”

一箭双雕

一箭射中两雕。雕,亦作“雕”,一种性凶猛的大鸟。《北史·长孙晟传》:“尝有二雕飞而争肉,因以箭两只与晟,请射取之。晟驰往,遇雕相攫,遂一发双贯焉。”又《新唐书·高骈传》:“事朱叔明为司马,有二雕并飞,骈曰:‘我且贵,当中之。’一发贯二雕焉。”后因以“一箭双雕”形容射艺高明,亦用以比喻一举两得

一箭之地

谓距离不远

一浆十饼

比喻小恩小惠。浆、饼皆微物,故有此语

一脚不移

借喻坚定不移

一阶半级

指低微的官职

一阶半职

同“一阶半级”

一接如旧

犹言一见如故

一介不苟

见“一介不取”

一介不取

语出《孟子·万章上》:“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后以“一介不取”谓一丝一毫亦不苟取

一介之才

微小的才能

一介之善

微小的善行

一介之士

①一个微末的士人。②忠心正直的人

一举成名

原指士子一旦科举及第就天下闻名,后亦泛指一下子就出了名

一举两得

做一件事能使两方面都得到好处。语本《东观汉记·耿弇传》:“吾得临淄,即西安孤,必覆亡矣。所谓一举而两得者也。”

一举两全

谓一举措而能顾全两面

一举千里

一飞就是千里。喻前程远大

一举三反

《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后以“一举三反”指善于推理,能由此及彼

一举万里

见“一举千里”

一举一动

指每一个举动

一决雌雄

一决胜负。雌雄,喻高低

一蹶不兴

见“一蹶不振”

一蹶不振

比喻一经挫折,就不能再行振作

一刻千金

短暂的时间价值千金。比喻时间极其宝贵

一空依傍

指在艺术、学术等方面独创而全不摹仿

一孔之见

汉桓宽《盐铁论·相刺》:“持规而非矩,执准而非绳,通一孔,晓一理,而不知权衡。”《礼记·中庸》“反古之道”汉郑玄注:“反古之道,谓晓一孔之人,不知今王之新政可从。”唐孔颖达疏:“孔谓孔穴。孔穴所出,事有多涂。今惟晓知一孔之人,不知馀孔通达,惟守此一处,故云晓一孔之人。”后因称狭隘片面的见解为“一孔之见”

一口同声

犹一口同音

一口同音

犹言众口一词

一口一声

犹口口声声

一匡九合

春秋时管仲辅助齐桓公“一匡天下,九合诸侯”,建立霸业。后亦以“一匡九合”指立国大事

一匡天下

使天下得到匡正

一夔一契

夔契都是舜时贤臣,后因以“一夔一契”喻良辅

一馈十起

《淮南子·氾论训》:“当此之时,扞禹呴一馈而十起,一沐而三捉发,以劳天下之民。”意谓一饭之顷亦多次起立。后因以“一馈十起”形容事务繁劳

一壸千金

比喻物虽微贱,关键时得其所用,便十分宝贵

一来二去

指经过一段时间逐渐产生某种情况

一览无馀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江左地促,不如中国,若使阡陌条申昜,则一览而尽,故纡馀委曲,若不可测。”后以“一览无馀”谓一眼即可全见

一揽包收

谓总揽一切

一劳久逸

见“一劳永逸”

一劳永逸

亦作“一劳久逸”。谓劳苦一次,可望永安。语本汉扬雄《谏勿许单于朝疏》:“以为不壹劳者不久佚,不蹔费者不永宁,是以忍百万之师,以摧饿虎之喙……而不悔也。”

一了百当

①犹言一了百了。②谓问题解决得彻底,或事情办得甚为妥当

一了百了

语本《朱子语类》卷八:“有资质甚高者,一了一切了,即不须节节用工也。”原为对天资高的人的赞誉之辞,后亦以谓主要的事情了结,其他一切也跟着了结

一鳞半甲

唐高仲武《中兴间气集上·苏涣》:“三年中作变律诗九首,上广州李帅,其文意长於讽刺,亦有陈拾遗(陈子昂)一鳞半甲”此系以龙为喻,意谓略有相似之处。后用以比喻事物的零星片段。亦作“一鳞片甲”

一鳞半爪

见“一鳞一爪”

一鳞片甲

见“一鳞半甲”

一鳞片爪

见“一鳞一爪”

一鳞一爪

谓龙在云中,时露一鳞一爪,难于见其全貌。清王士禛主张作诗贵含蓄,忌浅露,以此为喻。赵执信驳其说,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见赵所著《谈龙录》。后用以喻事物的零星片段

一龙一蛇

喻时隐时显,变化莫测

一龙一猪

喻二人相去悬殊

一路风尘

形容旅途辛苦

一路风清

形容安定升平的景象

一路福星

宋鲜于侁为京东转运使,比行,司马光谓人曰:“福星往矣。”见宋秦观《鲜于子骏行状》。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元佑更化》、清翟灏《通俗编·祝诵》引《四友斋丛说》均作“一路福星”。福星,即岁星,旧时术士谓岁星照临能降福于民。宋代行政大区称路,后以路为道路之“路”,以“一路福星”为祝人旅途平安之语

一路货色

犹言一路货

一路平安

指旅途顺利。亦常用作对出门人的祝福语

一路神只

谓同伙的人。意含讥讽

一路顺风

谓诸事顺利。原指帆船的航行,今常用作对出门人的祝颂语,犹言一路平安

一乱涂地

形容乱到不可收拾

一落千丈

唐韩愈《听颖师弹琴》诗:“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原指琴声骤然低落。后常用以形容景况急剧下降

一马当先

策马走在最前列。多形容领先,带头

一马平川

可以纵马疾驰的平原。亦泛称广阔的平地

一马一鞍

比喻一夫一妻,白头偕老

一脉同气

谓出于同源。指同胞兄弟姐妹的亲密关系

一脉相承

见“一脉相传”

一脉相传

谓一个血统或派系世代相续流传下来。常比喻某种思想、学说或行为之间的继承关系

一脉相通

谓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犹如一条脉络贯穿下来可以互通

一脉香烟

谓延续家世的后代。人,后嗣须常上香祭扫,故云

一毛不拔

语出《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燕丹子》卷中:“荆轲曰:‘有鄙志,常谓心向意,投身不顾;情有异,一毛不拔。’”后以“一毛不拔”形容极端吝啬

一门同气

谓同门兄弟

一门心思

一心一意

一梦华胥

《列子·黄帝》:“扞黄帝呴昼寝而梦,游於华胥氏之国。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后因称一场幻梦为“一梦华胥”

一面如旧

同“一见如故”

一面之词

亦作“一面之辞”。单方面的话

一面之辞

见“一面之词”

一面之交

谓只见过一面,了解不深

一面之款

见“一面之交”

一面之识

谓只见过一面,略有认识

一面之雅

见“一面之交”

一面之缘

见过一面的缘分

一民同俗

谓使人民的思想风俗齐同

一鸣惊人

比喻平时默默无闻,突然有惊人的表现

一瞑不视

①闭眼不能再看,指亡。语出《战国策·楚策一》:“有断脰决腹,一瞑而万世不视,不知所益,以忧社稷者。”鲍彪注:“瞑,不视也,谓。”②形容不怕牺牲。③人为的闭眼不看。指逃避现实

一命归西

见“一命归阴”

一命归阴

指亡

一命鸣呼

指亡。常含幽默诙谐意味

一命之荣

谓受任一官的荣耀

一模二样

犹言一模一样

一模一样

样子完全相同

一木难支

①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扞和峤呴曰:‘元裒如北厦门,拉攞自欲坏,非一木所能支。’”隋王通《文中子·事君》:“大厦将颠,非一木所支也。”后以“一木难支”谓崩溃的形势非一人所能挽救。②喻艰巨的事业非一人所能胜任

一目了然

一看就很清楚。亦作“一目了然”

一目了然

见“一目了然”

一目了然

一看就很清楚。亦作“一目了然”

一目十行

一眼能看十行文章。形容阅读的速度极快。语本《梁书·简文帝纪》:“读书十行俱下。”及《北齐书·河南康舒王孝瑜传》:“兼爱文学,读书敏速,十行俱下。”

一目数行

犹一目十行

一目五行

犹一目十行

一目之士

指见解片面,不能看到事物整体的人

一男半女

指一个子女,一个儿子或女儿

一年半载

约计时间之词。多则一年,少则半年

一年一度

谓每年一次

一念之差

一个念头的差错

一念之误

见“一念之差”

一牛吼地

谓牛鸣声可及之地。喻距离较近

一牛鸣地

见“一牛吼地”

一诺千金

形容说话极有信用。语本《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一诺无辞

一口答应,没有二话

一拍即合

原指一打拍子就合于乐曲的节奏。比喻一下子就能够互相吻合

一盘散沙

形容力量分散,不能团结一致

一喷一醒

①唐韩愈孟郊《斗鸡联句》:“一喷一醒然,再接再?厉乃。”王伯大音释引樊汝霖云:“鸡用水喷,神气始醒。”后宋儒常以此语比喻慎独戒惧功夫。②喻推动督促

一片冰心

谓心地纯洁,性情淡泊

一片宫商

形容象乐声那样和谐动听。宫、商,古代五音的两个音阶,常用作乐声的代称

一片散沙

见“一盘散沙”

一偏之见

偏于一面的见解

一偏之论

偏于一面的议论

一贫如洗

穷得一无所有。形容贫困之极

一嚬一笑

谓不高兴或喜悦的表情。嚬,皱眉

一颦一笑

见“一嚬一笑”

一品白衫

唐人推重进士,称应进士科者为“一品白衫”。意谓他日可以官登一品,但今日则犹著白衫

一曝十寒

见“一暴十寒”

一栖两雄

比喻两雄对峙,势不并存

一齐众楚

一傅众咻

一气呵成

①形容诗文的气势畅达,一次写成。②比喻整个工作迅速完成,毫无间断

一气浑成

形容诗文首尾贯通,完满自然,不见雕凿

一谦四益

《易·谦》:“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后以“一谦四益”谓谦虚能使人得到很多益处。

一钱不名

谓身无分文。常以形容囊橐一空或甚为贫穷

一钱不值

谓毫无价值。值,本作“直”。语出《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生平毁程不识不直一钱。”

一钱如命

形容极端吝啬

一乾二净

①犹言罄尽。形容一点不剩。②形容整洁干净

一窍不通

《吕氏春秋·过理》:“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矣。’”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通,安於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后以“一窍不通”喻一点也不懂

一切万物

宇宙间所有的事物

一切众生

佛教谓人类和一切有情识的生物

一琴一鹤

宋赵抃任成都转运使,到官时随身只带一琴一鹤。见宋沈括《梦溪笔谈·人事一》、《宋史》抃本传。后来称人为官清廉,常用此语。按:宋赵善璙《自警篇·嗜好》称抃赴官携一龟一鹤,朱长文《琴史》卷五及叶梦得《石林诗话》则以琴鹤龟三事并言

一清二白

①谓非常清白。②见“一清二楚”

一清二楚

非常清楚

一清如水

①喻廉洁。②喻空荡荡无人

一穷二白

形容经济文化十分落后

一丘一壑

①《汉书·叙传上》:“渔钓於一壑,则万物不奸其志;栖迟於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后因以“一丘一壑”指退隐在野,放情山水。②犹一山一水

一丘之貉

同一山丘上的貉。喻同类无所差别。今用于贬义。丘,亦作“邱”

一邱之貉

见“一丘之貉”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谓本无其事,但因传说者多,大家就信以为真

一人得道,鸡犬飞升

见“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语本汉淮南王刘安举家升天的传说。汉王充《论衡·道虚》:“儒书言: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於天上,鸡鸣於云中。”后用以比喻一人得势,与其有关者亦皆随之发迹。多含讽刺意

一人敌

谓匹夫之勇,止足以敌一人。语出《孟子·梁惠王下》:“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一人善射,百夫决拾

①古谚语。比喻为将者善战,其士卒亦必勇敢无前。②喻凡事为首者倡导于前,则其众必起而效之

一人向隅,满坐不乐

谓满堂之上,一人不乐,众皆为之不欢

一人有庆

《书·吕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其宁惟永。”孔传:“天子有善,则兆民赖之,其乃安宁长久之道。”后常用为歌颂帝王德政之词

一人之交

好友;至交。谓亲密如一人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意林》卷一引《六韬》:“屈一人下,伸万人上,惟圣人能行之。”《汉书·萧何传》:“夫能诎於一人之下,而信於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一人,谓天子;万人,谓百官。多指地位崇高权势显赫的大臣

一仍旧贯

语出《论语·先进》:“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何晏集解引郑玄曰:“仍,因也。贯,事也。因旧事则可也,何必复更改作。”后以“一仍旧贯”表示完全按照旧例

打字不易,如满意,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