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指的是谁-才高八斗指的是谁
1.才高八斗的典故是指曹操的哪个儿子
2.才高八斗指的是谁
3.才高八斗指的是谁?
才高八斗的典故是指曹操的哪个儿子
曹植。曹植(公元192年—公元232年),字子建,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魏国诗人、文学家,魏武帝曹操第三子,魏文帝曹丕之弟。曹植幼年聪慧,下笔成章,受到父亲曹操的喜爱;早年随父亲征战四方,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受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改封为临淄侯。这一时期曹植与邺下文人诗词酬和,交往密切,写下了《公宴》《斗鸡诗》《侍太子坐》等宴游诗。曹操早年欲立曹植为太子,曹植却因受到哥哥曹丕的排挤陷害而逐渐失宠。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丕被曹操立为太子,而后下令诛杀过去曹植的支持者。政治环境变得险恶,曹植被迫离开京城回到自己的封地,却难逃迫害。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曹植因事被贬为安乡侯,后又遭屡贬谪,先后迁封鄄城王、雍丘王、东阿王。期间,曹植曾多次上表求用无果,苦闷之中作《赠白马王彪》《责躬》《七哀》《种葛篇》等名篇抒发感怀。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曹植逝世,卒谥“思”,故后世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才高八斗指的是谁
三国时期的曹植。才高八斗这个成语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章的原话为:谢灵运尝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这个曹子建就是我们熟知的曹植。三国时期,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文学才华都很高,曹子建就是曹植。他说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呢自己得了一斗,天下其他人共分剩下的一斗。他虽然把曹子建抬举到如此的地步,但是同时也把自己到抬高了,到了一个非常狂妄的境地。
从此这个才高八斗就慢慢流传下来,成为一句成语形容人们文采非常的好,才华达到一定高度,和学富五车等成语经常一起使用。
才高八斗指的是谁?
“才高八斗”指的是曹植。
才高八斗,拼音是cái gāo bā dǒu,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原义是形容曹子建(曹植)文才出众,天下文才总共一石,曹子建(曹植)自己占了八斗;后比喻才学极高;在句子中可充当作谓语、定语、宾语。
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南朝·宋·无名氏《释常谈·斗之才》:“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才高八斗”是南朝诗人谢灵运对三国时期诗人曹子建(曹植)的评价。
曹植是魏武帝曹操的儿子,也是他的儿子里最具才华的。谢灵运虽然有些狂妄,但他的才华也是有目共睹的,并非浪得虚名。平时人们一定要勤奋学习,等到也拥有过人的才华时,也一样会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赏。
曹植简介
曹植,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
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华美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文学批评家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曹植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