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回九转是一式-三回九转是一势
1.太极拳的三路拳架
2.三回九转万马奔腾是什么意思
3.明劲怎么练?
4.三心的国术三心
5.世上真有武墓遗书吗?
太极拳的三路拳架
太极拳的三路拳架
本文主要介绍武式李传太极拳的三种徒手拳架套路知识:即一路中捋架,二路炮捶,三路小架。想了解更多相关技巧内容的朋友请看下文,我已经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相关资料,觉得有用的话大家快快收藏吧。
分别始创于1857年、1859年和1862年。皆为永年武禹襄与其二甥李亦畲、李启轩共同研创,桩功更源于之前,之后便又有刀枪剑杆及推手等十多种套路传承至今,各有其功能所应用。现将武式太极拳第四代嫡系传人李锦藩恩师所传三种徒手套路功法与桩功的关系解析如下。
一路中捋架为中庸捋顺之拳架。其特点:中正安舒,短小紧凑,平缓稳固,虚实分明,气势饱满,是含而不露文人雅致之拳架。
中捋架是为以后二路炮捶及三路小架打基础而用的。习练中捋架一两年后,既练就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之外三合,又练就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劲合之内三合。武式家传太极拳虽重意不重形,重气势不重样式,重劲法不重招法。但是在初级阶段必须要严格遵从身法要领去练,每一招一式就像写正楷书法一样,一笔一划从起笔,到落笔,到运笔,到收笔,全身意念精气神贯注于笔锋有人木三分之意。拳架一步一个脚印,起步轻灵,落步平稳,虚实开合,清晰分明。
每一式都应具备身法八要。即?提顶吊裆,含胸拔背,松肩沉肘,裹裆护肫?。随时体会自身各个关节肌肉的角度方向是否顺从(腿关节、臂关节约135度左右为最佳角度)?肌肉筋骨是否贯串,身法上下是否相随?浅析如下:(1)头为之首,下巴回收,下腭压住喉头廉泉穴,眼神聚焦平视是颈椎竖直的要点,即为提顶。(2)注重腰部命门后撑是上下衔接的关键所在,同是脊椎竖直的要点,小腹上翻即为吊裆。(3)双肩尖微向前内扣,膻中穴微内凹,即为含胸。(4)体内五脏六腑顺垂,气自然下沉丹田,身柱穴、脊中穴有自然后凸之意,即为拔背。(5)双肘尖关节下坠,即为沉肘。(6)沉肘也是拉开双肩关节的要点,肩髑穴塌陷有一小坑,即为松肩。(7)两膝盖微内扣,足五里穴内凹,即为裹裆。(8)左右两肘尖保护肋部的章门穴、日月穴,即为护肫。这些都是上下相对应的。练拳架时要求做到这些要领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这些要领要通过一招一式拳架(如_懒扎衣、单鞭、提手上势、白鹤亮翅等)动作的变化,结合千万遍的演练,逐步才能做到的,悉心体会一点一滴,而自然逐步上身的。故而武禹襄老前辈拳论日:?先由心知,后有身知,身知胜于心知。?
二路炮捶是技击实战应用之拳架套路。其特点为,快慢相间,蹦跳蹿跃,拳打脚踢,爆发点穴,连环并用,是在一路中捋架及桩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应用的套路。使习练者更掌握虚实开合,动静结合的原理,以及与敌实战之技能。所以,前辈说:?一定应有几年的中捋架基础后,再习练二路炮捶。?
三路小架是修心养性功夫,高层次文架。其特点为,不迈大步,不下大势,动作小巧紧凑,两脚之间只有一脚之距。两手高不过眉,低不过乳,左右不离两肋。全是以意行气,贯穿内在劲路的气势,上下节节贯串,筋骨粘连,转腰摩胯,骨节由下而上涌动,呼吸深长,气势滔滔。体现出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周身一家,脚手相随之境界。有前辈恩师古拳谱歌诀为证。
歌诀一:?小架如心经,藏于大架中;不练大架艺难成,不学小架心不明。?
歌诀二:?小架不小,大架不大,去粗留精,奥秘呈形。?
歌诀三:?意念深长,气势滔滔,疾如闪电,忌似木雕。?
歌诀四:?架无定架,步无定步,物我不分,犹如云雾。?
歌诀五:?无柔无刚,无走无粘,犹如雷霆,犹如闪电。?
上述歌诀高度概括了三路小架从一路中捋架,发展到二路炮捶,再上升到三路小架步步阶段之妙用。从基础功法到应用功法,再到健身养生功法,至少要有三个阶段。三种套路再结合必要的`站桩功法,才能完整练出内在的真功夫。又从有刚有柔到无刚无柔,从有走有粘到无走无粘,又由太极变化为无极境界之感。从有形有意的一路中捋架,到无形无意的三路小架是个漫长的过程。
纵述以上概要,武氏家传太极拳?懒扎衣为之拳?宗?传宗接代;一路中捋架为之拳?母?刚柔基础:二路炮捶为之拳?子?显刚外击,三路小架为之拳?女?重柔内养,三回九转为一宗?。此文论学术,完全符合老子?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的学术思想。又谙合道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理。庄子日:?通于一,而万事毕。? ;
三回九转万马奔腾是什么意思
成千上万匹马在奔跑腾跃,曲折回荡。
1、三回九转解释:形容曲折回荡,犹三番五次。
2、万马奔腾的意思像无数匹马奔跑跳跃,形容群众性的活动声势浩大或场面热烈,奔腾:跳跃着奔跑。
明劲怎么练?
问题一:练明劲怎么练习? 转载梦入神机理解郭云深前辈拳术境界划分 第一:又称为明劲。武术中的境界叫做练精化气的过程。练成明劲,通过锻炼,把全身的赘肉都练成肌肉,能随时调动身体,控制骨骼,运用腹腰腿骨骼各处的力量拧成一股,每一拳出去都有千斤重力。 明劲练成,开发了身体的潜能,激发人体的极限,但是却不懂得收敛元气之法。是以练成明劲之人,力量虽然强,但是体力耐力都不能持久。而且并不能养生。人到青年还没有事情,到了中壮年,则元气衰败,一身肌肉得不到保养,都会松弛下来。人早衰早亡,身体到处都毛病。
一般人出拳,都是手臂肌肉的力量,不会调动腹腰腿的力量,所以一下之间,把精血体能化成元气能量热量的功率也小。 练成明劲之后,每一拳一脚的发力,都调动了全身的力量,所以一下之间,全身的精血体能化成能量热量元气的功率非常之大。正因为如此,若是只懂明劲,一味猛打,又得不到足够的营养补充,则把身体的精血体能都打空了,所以比普通人还要衰败的快。(李小龙就是典型明劲,只发不收,最后早亡)
问题二:明劲怎么练?什么 明劲为刚,是形意内劲中的爆发劲,意刚劲短,具有破坏力。非浅成次上的整体劲;暗劲为柔,是形意拳内劲中的阴险劲,意深劲长,滔滔不绝,具有穿透力;化劲为刚柔互用,生化自由,是形意拳内劲中的中和劲〔非综合劲〕,神意驭之,自然合道。 1、明劲:练之总以规矩不可易,身体动转要和顺而不可乖戾,手足起落要整齐而不可散乱。拳经云:“方者以正其中”即此意也。 2、暗劲:练之神气要舒展而不可拘,运用要圆通活泼而不可滞。拳经云:“圆者以应其外”即此意也。 3、化劲:练之周身四肢动转,起落、进退皆不可着力,专以神意运用之。虽是神意运用,惟形式规矩仍如前二种不可改移。虽然周身动转不着力,亦不能全不着力,总在神意之贯通耳。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即此意义也。
问题三:明劲 暗劲 化劲 怎么练?给个方法来。 1、明 劲
明劲者,即拳之刚劲也。易骨者,即练精化气,易骨之道也。因人身中先天之气与
后天之气不合,体质不坚,故发明其道。大凡人之初生,性无不善,体无不健,根
无不固,纯是先天。以后,知识一开,灵窍一闭,先后不合,阴阳不交,皆是后天
血气用事,故血气盛行,正气衰弱,以致身体筋骨不能健壮。故昔达摩大师传下易
筋洗髓二经,习之以强壮人之身体,还其人之初生本来面目。后宋岳武穆王扩充二
经之义,作为三经:易骨、易筋、洗髓也。将三经又制成拳术,发明此经道理之用
。拳经云:“静为本体,动为作用”,与古之五禽、八段练法有体而无用者不同矣
。因拳术有无穷之妙用,故先有易骨、易筋、洗髓,阴阳混成,刚柔悉化,无声无
臭,虚空灵通之全体。所以有其虚空灵通之全体,方有神化不测之妙用。故因此拳
是内外一气,动静一源,体用一道,所以静为本体,动为作用也。因人为一小天地
,无不与天地之理相合,惟是天地之阴阳变化皆有更易。人之一身既与天地道理相
合,身体虚弱,刚戾之气,岂不能易乎?故更易之道,弱者易之强,柔者易之刚,
悖者易之和。所以三经者,皆是变化人之气质,以复其初也。易骨者,是拳中之明
劲,练精化气之道也。将人身中散乱之气,收纳于丹田之内,不偏不倚,和而不流
,用九要之规模锻炼,练至于六阳纯全,刚健之至,即拳中上下相连,手足相顾,
内外如一。至此,拳中明劲之功尽,易骨之劲全,练精化气之功亦毕矣。
2、暗劲
暗劲者,拳中之柔劲也(柔劲与软不同:软中无力,柔非无力也),即练气化神、
易筋之道也。先练明劲,而后练暗劲,即丹道小周天止火再用大周天功夫之意。明
劲停手,即小周天之沐浴也。暗劲手足停而未停,即大周天四正之沐浴也。拳中所
用之劲,是将形气神(神即意也)合住,两手往后用力拉回(内中有缩力),其意
如拔钢丝。两手前后用劲: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回拉;或右手往前推,左手往回拉
,其意如撕丝绵;又如两手拉硬弓。要用力徐徐拉开之意。两手或右手往外翻横,
左手往里裹劲。或左手往外翻横,右手往里裹劲,如同练鼍形之两手,或是练连环
拳之包裹拳。拳经云:“裹者如包裹之不露”。两手往前推劲,如同推有轮之重物
,往前推不动之意,又似推动而不动之意。两足用力,前足落地时,足根先着地,
不可有声。然后再满足着地,所用之劲,如同手往前往下按物一般。后足用力蹬劲
,如同迈大步过水沟之意。拳经云:“脚打采意不落空”,是前足;“消息全凭后
脚蹬”,是后足;“马有迹蹄之功”。皆是言两足之意也。两足进退,明劲暗劲,
两段之步法相同。惟是明劲则有声,暗劲则无声耳。
3、化劲
化劲者,即练神还虚,亦谓之洗髓之功夫也。是将暗劲练到至柔至顺,谓之柔顺之
极处,暗劲之终也。丹经云:“阴阳混成,刚柔悉化,谓之丹熟”。柔劲之终,是
化劲之始也。所以再加上功夫,用练神还虚,至形神俱杳,与道合真,以至于无声
无臭,谓之脱丹矣。拳经谓之“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是谓化劲。
练神还虚,洗髓之工毕矣。化劲者,与练划劲不同。明劲暗劲,亦皆有划劲。划劲
是两手出入起落俱短,亦谓之短劲。如同手往着墙抓去,往下一划,手仍回在自己
身上来,故谓之划劲。练化劲者,与前两步功夫之形式无异,所用之劲不同耳。拳
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是此意也。三回者,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
,即明劲、暗劲、化劲是也。三回者,明、暗、化劲是一式;九转者,九转纯阳也
。化至虚无而还于纯阳,是此理也。所练之时,将手足动作,顺其前两步之形式,
皆不要用力,并非顽空不用力,周身内外,全用真意运用耳。手足动作所用之力,
有......>>
问题四:太极拳明劲怎么练 30分 明劲,暗劲和化劲是形意拳的化分。
太极拳是练整劲的。
按太极拳高手李雅轩的分类共五种:
僵硬劲,僵柔劲,松沉劲,轻灵劲和虚无劲。
问题五:如何练成武术中的明劲 你这一看就是被忽悠的,太阳穴鼓起之类和形意拳劲并无对应关系。
明暗化的解释很多,用现代语言来说,明劲在手,暗劲在肘,化劲在腰。按李存义张占魁一脉的练法,开始学拳,在架子规整三体有成的情况下要开始打刚劲,架子要开展,等练到力贯梢节,明劲即成。随着功力日深,劲力内蕴,达到腰胯一动劲力全身可发,不拘形态,就是化劲了。
既然是劲,就从劲力着手,那些玄而又玄的解释不要去管它。古人描述的是自己的感觉,用的当时的语言习惯,当代有些人或不懂,为了某些目的故意玄化内家拳,追求那些一辈子也练不出来的。武术之道,大道至简,小道至繁,邪道至玄。
问题六:形意拳明劲练习 各家练法不同,你最好问自己的师傅。以下给你点资料:明劲是显形于外的劲,既是形意拳“由内着眼,从外着手”的一种功夫,也
是筑基壮体、易骨示增力和整发合劲的锻炼过程。
明劲在三体势中的练法是主于合而刚,在五行拳中的练法是主于整而发。在明
戏的练习中,又有僵中之刚和柔中之刚两种区别,僵刚与柔刚主要的区别部位在于上肢
和手。僵刚是初学形意拳者多出现的一种自然现象,这是因为学者还未换过劲来,一时
还不能抛开自己本身原有的僵力,所以无论是在站桩时还是在走架练势中,五指都极力
撑开,掌心劳宫穴的吸力过大过实,拇指根部的关节向外撑第的劲力极大,因而所体现
出来的劲力,也就劲大力足、僵滞不活。因此要求学者在练习之中,要逐步将这种僵力
,换为圆活灵巧之劲,其具体方法主要有:
第一、松肩。肩关节是上肢中的根节,根节肩峰骨放松落下之后,才能使肩井
穴得以开放,肩关节也才能得以开扩,使气血流畅、加大肩关节的活动范围,从而达到
不僵不滞,转动灵活的目的。
第二、肘尖要下垂。并使前臂中的尺桡二骨(主要是尺骨)蕴藏一定的内劲,
以使用权手上的劲力,逐步向肘部转移。
第三、塌腕。要反劲气、意识主要地注在神门穴上,使劲力内含并集中于掌根
的小田之后和高骨部位,以使手的劲力分清阴阳,划清虚实。
第四、劳宫穴宜内含,其吸力不可过实过大。要使五指弯曲成弓形。自然地相
分伸出,此种练法既谓之换劲,也谓之“有心求柔,无意成刚”之功夫。它与“全力注
掌心”,并不矛盾,二者只是在运用上和练法上的要求不同而已。即练时宜柔,用时要
刚。练时要慢慢,用时要快要猛,练时手上之劲力要有阴阳虚实之分,用时则要阴阳相
合。
第五、拇指根部关节不可用力向外撑。
第六、拇指不可横而平,而宜屈而伸,使用权虎口部位如月牙之半圆形。
总之,只要在练习中勤体会、细研究,就会有所进步。
问题七:跪求高人指点,暗劲 明劲 化劲!到底什么意思?怎样练成? 传统武术内家拳的进阶之道为先练明劲,后达暗劲,最后达到化劲一开始是练习肌肉的力量,力大势猛,但威力并不大;联系多日以后,拙力退去,巧劲暗生,举手投足之间,可致敌命,即为暗劲;至于化劲,历史上没有达到的记载,所以也不知道到底怎么回事
问题八:明劲和暗劲的打法具体是怎么表现的呢? 100分 所谓明劲者,即拳之刚劲,即练精化气,易骨之道;所谓暗劲者,拳中之柔韧也,不过柔韧与软不同,因软中无力,柔并非无力,乃练气化神易筋之道。
明劲者,即拳之刚劲也。易骨者,即练精化气,易骨之道也。因人身中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不合,体质不坚,故发明其道。大凡人之初生,性无不善,体无不健,根无不固,纯是先天。以后,知识一开,灵窍一闭,先后不合,阴阳不交,皆是后天血气用事,故血气盛行,正气衰弱,以致身体筋骨不能健壮。故昔达摩大师传下易筋洗髓二经,习之以强壮人之身体,还其人之初生本来面目。后宋岳武穆王扩充二经之义,作为三经:易骨、易筋、洗髓也。将三经又制成拳术,发明此经道理之用。拳经云:“静为本体,动为作用”,与古之五禽、八段练法有体而无用者不同矣。因拳术有无穷之妙用,故先有易骨、易筋、洗髓,阴阳混成,刚柔悉化,无声无臭,虚空灵通之全体。所以有其虚空灵通之全体,方有神化不测之妙用。故因此拳是内外一气,动静一源,体用一道,所以静为本体,动为作用也。因人为一小天地,无不与天地之理相合,惟是天地之阴阳变化皆有更易。人之一身既与天地道理相合,身体虚弱,刚戾之气,岂不能易乎?故更易之道,弱者易之强,柔者易之刚,悖者易之和。所以三经者,皆是变化人之气质,以复其初也。易骨者,是拳中之明劲,练精化气之道也。将人身中散乱之气,收纳于丹田之内,不偏不倚,和而不流,用九要之规模锻炼,练至于六阳纯全,刚健之至,即拳中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至此,拳中明劲之功尽,易骨之劲全,练精化气之功亦毕矣。
柔劲轻灵、柔活、敏捷、精巧、活脱,以内气运行,在外形上不易直接观感,故称为暗劲。以内气催外形,形、气之间逐步达到完美的结合。内气不动,外形截然不动,内气若行,外形顿时大做,随气而动。
问题九:怎样练暗劲 ----摘自庞明老师《直腿坐放松法》暗劲(又名柔劲)练习一、暗劲练法(一)预 备功先练习总的预备功(见明劲练习的预备功),然后接着练习下面的内容。精神安静后,转一转眼睛,闭着眼睛看看脑子里面,体察一下意元体,然后意念和虚空相结合,反复想虚空,想脑内,慢慢觉得脑子和蓝天虚空结合到一起了,头里面很清亮,头部天门那儿像个大漏斗似的,虚空之气顺着漏斗充到脑里面,贯满脑子,从大脑到丘脑、中脑、延髓,从脊髓里面往下走,一下贯到海底;从上肢骨里面贯到手指尖;从下肢骨当中贯到脚心。要注意在每个关节处停一停。像颈部的寰椎、枢椎……下面的各节脊椎,上肢的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手指各关节……意念往每个关节腔里面放一放,注一注。要这样认真地想一遍。预备功是练暗劲非常关键的一环。它一方面集中精神,同时把气和关节紧密结合起来。中医很重视关节腔,说关节是神气 *** 之室,它像皇帝在外休息的行宫一样,是神和气休停的地方。在那儿充充气,把气注到关节腔里面溶润关节囊(结缔组织)和周围的韧带,这对气在关节处的流通非常有意义。有的人可能想得比较细致,花的时间多一点。不要以为这是耽误时间,练柔劲关键是要一步一步地把肌腱、韧带、关节囊、筋膜、膜络的气都充起来,所以以意引气这么走一遍本身就是很好的练功。(二)正功1.坐姿要求见“正规坐姿”要求。(或站庄。)2.动作要求第一步。吸气时,会阴与手指尖、脚趾尖微微地往命门缩,闭着眼睛往命门看。呼气时,手指尖、脚趾尖微微地往外伸。反复练习。第二步。吸气时,会阴微微地往命门缩,闭着眼睛往命门看;同时手指尖微微地往肘关节缩,再从肘关节微微地往肩关节缩,再从肩关节微微地往命门缩;同时脚趾尖微微地往踝关节缩,再从踝关节微微地往胯关节缩,再从胯关节微微地往命门缩。呼气时,手指尖带着肘关节、肩关节微微地往外伸;同时脚趾尖带着踝关节、跨关节微微地往外伸。反复练习。3.发音练暗劲时的发音要求和练明劲的情况是一样的。这一点务必提醒大家注意:练暗劲时的发音更要细微,要从一般的默念(有口腔的形动)到细微默念(发音时口腔的动作几乎没有,仅有舌的微弱动感与口后部的气流的强弱变化)。(三)收功和明劲的收功相同。(一)打好明劲基础明劲练法非常关键。如果还没有打好明劲基础就开始练暗劲,虽然也起作用,但是作用没那么大。所以练功不能一味贪快,应该一步一个脚印。像以前练形意拳必须勤练三体式,如果站三体式还没达到外形中正、心中空虚、呼吸自然、形式和顺等要求,不能挪步,连劈拳都不能练。有了练明劲的基础之后,练柔劲时只要这么一想,手微微一缩,它就可以往里面起作用。好好练明劲,体内很多部位的气都会连起来。然后再练暗劲,将来里外出入比较通畅了,不知不觉就出来整劲,也就有了功夫。(二)明了练功的机理和方法练刚劲是以肌肉的用力收缩来带动肌腱、筋膜、韧带,练柔劲则是以肌腱(或韧带)的小范围的、慢的伸缩来牵动膜络、关节囊,以至肌肉。膜附带有肌腱、韧带、关节囊等。练柔劲关键要从肌腱这儿运动起来,对此要特别注意。明劲是从近腰部分练起来的,即从肩(胯)练起,然后到肘(膝)和手(脚);而柔劲是从肢端开始的。练明劲吸气时手心、脚心用力往回缩,那是用的肌肉。练柔劲往里面收的时候是用手指尖、脚趾尖的屈肌轻轻往里缩,缩得很小。把手指按在床上容易体会指尖的运动,站庄时容易体会脚趾尖的运动。站庄时,脚指头微微抓地,尽量往趾尖上用力,同时意想手指尖、脚趾尖都往命门那儿缩。有了练明劲的基础之后,练柔劲时只要这么一想,手微微一缩,就可以往里面起作用。手指尖、脚趾尖往回缩的时候,以哪儿......>>
问题十:太极内功发劲怎么练 凡练习内家拳者,都听过明劲,暗劲,化劲的提法。但凡武术,都要实战,但凡实战,不外乎攻防之术,但凡攻防之术,都离不开有效,威猛,合拍的发力。所以任何武术,从根本上讲,一句话足以概括…武术者,寻求发力训练方法也。为什么有那么多武术分类,只因根据自己派别形成的攻防理念,技术,和伴随其独特的发力方式。举个例子,太极拳的发力是缠丝弹抖,形意拳的发力是束展跌宕。同样一个招式,太极拳里是搬拦锤,形意拳里叫拨草寻蛇,外形基本一致。但是发力其实远不相同。太极拳这式要松沉折叠螺旋发力,形意拳要波浪劲。可见不是可以随便把几种武术合起来练,修为不到,胡乱掺起来,只会练的四不像。
拳术本质就是建立正确的发力动作,并加以固定,在此基础上强化你的身体素质。好比和面,水和面要协调。发力方式和身体素质训练更要协调,为什么格斗家和健美家练的肌肉,很多地方都不同?而且,不同拳术格斗家的肌肉也有差异?因为各派发力方式的差异,伴随其产生的功力训练就不同。
内外的区别在于,内家善养气,外家不善养气也。-----孙禄堂 这句话说得明白,内家拳比外家拳更容易获得“气”这种东西。 请注意,我以下谈论的东西,不是什么玄而又玄的东西,我尊重前辈的研究成果,同时加入自身数十年的学习体悟。
内家拳还是一拳一脚的功夫。 我没见过我师父用什么所谓的“气”打人。 接触过的内家拳手,也没见有这样功夫的。 内家拳,仍然是遵循力学的,还是用力量打力量。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仍然适用内家拳。(当然,这个“快”字不可紧紧理解为速度快)。 可见,至少在格斗用法上,内外家出去技术区别,实质都是一样的。
明劲:套路架子标准,在正确的身形基础上苦练力量。明劲后期,基本做到,手眼身法步达到本门拳法的要求,此阶段要求全身外三合,筋骨强壮。暗劲:在前一阶段基础上,从内往外练,注意内三合。明劲是以形催内,暗劲是以内催外。切记,明劲是资本,明劲没练好,练暗劲,只会影响功力。明劲是一切的资本。暗劲也是用内气供养明劲的筋骨。达到养练合一。同时,暗劲在明劲发力模式基础上,着重更加细化的发力,全身力道细细研磨,达到身体何处,主要指关节附近,都能发出迅猛力道,可柔可刚,刚柔并济,阴阳各占五分。化劲:在前两阶段之上,仍要规范拳架,苦练功力,这个阶段练的是生活之中无处不练拳,行走坐卧,处处带着身形要点,天地人三合一,可以练成绝对的本能反应,类似于先知,预感等等。好比自然界的动作,天性本能使然,不用刻意为之,此时拳术攻防已达上乘,实战时不用刻意为之,一切自然而发,或打,或拿,或摔,过踢。本能而发.
三心的国术三心
三心者:手心、足心、本心也。
国术内家总纲《九要论》在其要论五中讲到“四体三心,合为一气,奚必昭昭于某一经络,而支支节节言之哉。” 在其要论九中讲到:“手心、足心、本心,三心一气相合。” 同时在内家拳理名篇《交手法》中有:“起手时三心相对,不动如书生,动之如龙虎。”又有“一理运乎二气,行乎三节,三节要停,三心要实,三尖要照,现乎四梢,四梢要齐,统乎五行。明了三心多一力(妙),明了三节多一方,明了四梢多一精,明了五行多一气。明了三节,不贪不歉,起落进退多变化,三回九转是一势。总要一心为主宰,(以心)统乎五行,运乎二气,时时操演(思悟),时时变化,朝朝盘打,勿误朝夕,始而勉强,久而自然。诚哉是言,岂虚语哉!拳术之道,终于此而已矣!” 与《交手法》类似,在《天远机论》中也有:“ 三节要停, 三心要实, 三尖要照, 四梢要齐.明了三心多一妙, 明了三节多一方, 明了四梢多一精, 明了五行多一气. 明了三节, 不贪不欠. 起落进退多变化, 三回九转是一势.总要以气为主, 以心统乎五行. 运乎二气, 时时操演思悟, 时时运化, 朝夕盤打, 始而勉强, 久而自然。”的描述。
内家拳术理论形成时间久远,英才辈出,历代高手对拳术理论多有总结,我们总结后不难发现其惊人的一致性,三心概念关乎拳术之根本法则,前人在这一命题的理解上是有共识的。
对三心概念的掌握,要配合对三尖概念的理解方能整体把握内外具备。然最重要的还是学者通过苦练来体证之!自古没有场外的举人,拳术理论说到底还是要经过实践与汗水方能真正领会,而非伏案运笔想以为然就能掌握,能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到拳论中的道理才是“功夫上身”的体现,正所谓“一层功夫一层理”,没有一定的功夫,切身的体会达不到一定程度,拳理也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看得见、捞摸不着。这是国术内家拳术的一大特征,感而后豁然贯通。
世上真有武墓遗书吗?
《武穆遗书》
南宋 岳飞 著
要 论 一
从来散之必有其统也,分之必有其合也,以故天壤间四面八方,纷纷者各有所属,千头万绪,攘攘者自有其源。盖一本散为万殊,而万殊咸归于一本,事有必然者。且武事之论,亦甚繁矣。而要之,千变万变,无往非势,即无往非气,势虽不类,而气归于一。夫所谓一者,从上至足底,内而有脏腑筋骨,外而有肌肉皮肤五官百骸相联而为一贯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节攻之,中节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贯者,其斯之谓欤。而要非勉强以致之,袭焉而为这也。当时而静,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稳如山岳。当时而动,如雷如塌,出乎尔而疾如闪电。且静无不静,表里上下,全无参差牵挂之意。动无不动,左右前后,并无抽扯游移之形。洵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而莫之能御,若火之内攻,发之而不及掩耳。不假思索,不烦拟议,诚不期然而然,莫之至而至,是岂无所自而云然乎。盖气以日积而有益,功以久练而始成。观圣门一贯之传,必俟多闻强识之后,豁然之境,不废格物致知之功,是知事无难易,功惟自尽,不可躐等,不可争遽,按步就步,循次而进,夫而后官骸肢节,自有通贯上下表里,不难联络,庶乎散者统之,分者合之,四体百骸,终归于一气而已。
要 论 二
尝有世之论捶者,而兼论气者矣。夫气主于一,可分为二,所谓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阴阳也。捶不能无动静,气不能无呼吸,吸则为阴,呼则为阳,主平静者为阴,主乎动者为阳,上升为阳,下降为阴,阳气上升而为阳,阳气下行而为阴,阴气下行而为阴,阴气上行即为阳,此阴阳之分也。何谓清浊?升而上者为清,降而下者为浊,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清者为阳,浊者为阴,而要之阳以滋阴,浑而言之统为气,分而言之为阴阳。气不能无阴阳,即所谓人不能无动静,鼻不能无呼吸,口不能无出入,此即对待循环不易之理也。然则气分为二,而实在于一。有志于斯途者,慎勿以是为拘拘焉。
要 论 三
夫气本诸身,而身之节无定处,三节者,上中下也。以身言之:头为上节,身为中节,腿而下节。以上节言之:天庭为上节,鼻为中节,海底为下节。以中节言之:胸为上节,腹为中节,丹田为下节。以下节言之: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以肱言之: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以手言之:指为梢节,掌中节,掌根为根节。观于是,而足不必论矣。然则自顶至足,莫不各有三节。要之,若无三节之分,即无著意之处。盖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浑身是空,下节不明,自家吃跌,顾可忽乎哉。至于气之发动,要皆梢节动,中节随,根节催之而已。然此犹是节节而分言之者也,若夫合言之,则上自头顶,下至足底,四体百骸,总为一节,夫何三节之有哉?又何三节中之各有三节云乎哉?
要 论 四
试于论身论气之外,而进论乎梢者焉。夫梢者,身之余绪也,言身者初不及此,言气者亦所罕论。捶以内而发外,气由身而达梢,故气之用不本诸身,则虚而不实,不形诸梢,则实而仍虚,梢亦乌可不讲。然此特身之梢耳,而犹未及乎气之梢也。四梢维何?发其一也。夫发之所系,不列于五行,无关于四体,似不足论矣,然发为血之梢,血为气之诲,纵不必本诸发以论气,要不能离乎血而生气,不离乎血,即不得不兼及乎发,发欲冲冠,血梢足矣。其他如舌为肉梢,而肉为气囊,气不能形诸肉之梢,即无以充其气之量,故必舌欲催齿,而后肉梢足矣。至于骨梢者,齿也。·筋稍者,,指甲也。气生于骨,而联于筋,不及乎齿,即未及乎筋之梢,而欲足乎尔者,要非齿欲断筋,甲欲透骨,能也。果能如此,则四梢足矣。四梢足而气亦自足矣。岂复有虚而不实,实而仍虚者乎。
要 论 五
今夫捶以言势,势以言气,人得五脏以成形,即由五脏而生气,五脏实为生性之源,生气之本,而名为心肝脾肺肾是也。心为火,而有炎上之象,肝为木,而有曲直之形,脾为土,而有敦厚之势;肺为金,而有从草之能;肾为水,而有润下之功,此乃五脏之义,而必准之于气者,以其各有所配合焉。此所以论武事者,要不能离乎斯也。胸膈为肺经之位,而为诸脏之华盖。故肺经动而诸脏不能静。两乳之中为心,而肺包护之,肺之下,胃之上,心经之位也。心为君火,动而相火无不奉合焉。而两肋之间,左为肝,右为脾,背脊十四骨节,皆为肾,此固五脏之位。然五脏之系,皆系于背脊,通于肾髓,故为肾。至于腰,则两肾之本位,而为先天之第一,尤为诸脏之根源。故肾水足,而金木水火土咸有生机,此乃五脏之位也。且五脏之存于内者,各有其定位,而具于身者,亦自有所专属,领顶脑骨背,肾是也。两耳亦为肾,两唇两腮,皆脾也。两发则为肺。天庭为六阳之首,而萃五脏之精华,实为头面之主脑,不啻一身之座督矣。印堂者,阳明胃气之冲,天庭性起,机由此达,生发之气,由肾而达于六阳,实为天庭之枢机也。两目皆为肝,而究之上包为脾,下包为胃,大角为心经,小角为小肠,白则为肺,黑则为肝,瞳则为肾,实为五脏之精华所聚,而不得专谓之肝也。鼻孔为肺,两颐为肾,耳门之前为胆经,耳后之高骨,亦肾也。鼻为中央之土,万物资生之源,实中气之主也。人中为血气之会,上冲印堂,达于天庭,亦为至要之所。两唇之下为承浆,承浆之下为地阁,上与天庭相应,亦肾经位也。领顶颈项者,五脏之道途,气血之总会,前为食气出入之道,后为肾气升降之途,肝气由之而左旋,脾气由之而右旋,其系更重,而为周身之要领。两乳为肝,两肩为肺,两肘为肾,四肢为脾,两肩背膊皆为脾,而十指为心,肝,脾,肺,肾是也。膝与胫,皆肾也。两脚根为肾之要,涌泉为肾穴。大约身之所系凸者为心,窝者为肺,骨之露处皆为肾,筋之联处皆为肝,肉之厚处皆为脾。象其意,心如猛虎,肝如箭,脾气力大甚无穷,肝经之位最灵变,肾气之动快如风。其为用也,用其经,举凡身之所属于某经者,终不能无意焉,是在当局者自为体认,而非笔墨所能为者也。至于生克制化,、虽别有论,而究要领,自有统会,五行百体,总为一元,四体三心,合为一气,奚必昭昭于某一经络,而支支节节言之哉。
要 论 六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内三合也。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合也。此为六合。左手与右足相合,左肘与右膝相合,左肩与右胯相合,右之与左亦然,以及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孰非外合;心与眼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合,肾与骨合,孰非内合。岂但六合而已哉。然此特分而言之也,总之一动而无不动。一合而无不合。五形百骸,悉用其中矣。
要 论 七
头为六阳之首,而为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惟此是赖。故头不可不进也。手为先行,根基在膊,膊不进而手则却不前矣,此所以膊贵于进也。气聚中腕,机关在腰,腰不进,而气则馁而不实矣。此所以腰贵于进也。意贯周身,运动在步,步不进而意则堂然无能为矣。此所以步必取其进也。以及上左必须进右,上右必须进左,其为七进,孰非所以著力之地欤,而要之未及其进,合周身而毫无关动之意,一言其进,统全体而俱无抽扯游移之形。
要 论 八
身法维何?纵横高低进退反侧而已。纵则放其势,一往而不返。横则裹其力,开拓而莫阻。高则扬其身,而身若有增长之势。低则抑其身,而身若有攒捉之形。当进则进,殚其身而勇往直冲,当退则退。领其气而回转伏势。至于反身顾后,后即前也。侧顾左右,使左右无敢当我,而要非拘拘焉为之也。必先察人之强弱,运吾之机关,有忽纵而忽横,纵横因势而变迁,不可一概而推。有忽高而忽低,高低随时以转移,不可执格而论,时而宜进,故不可退而馁其气,时而宜退,即当以退而鼓其进。是进固进也,即退,而亦实以赖其进。若反顾后,顾其后而亦不觉其为后,侧顾左右,而左右亦不觉其为左右矣,总之,机关在眼,变通在心,而握其要者,则本诸身,身而前,则四体不令而行矣,身而却,则百骸莫不冥然而处矣。身法顾可置而不论乎。
要 论 九
今夫五官百骸,主于动,而实运以步,步乃一身之根基,运动之枢纽也。以故应战对敌,皆本诸身,而实所以为身之砥柱者,莫非步。随机应变在于手,而所以为手之转移者。亦在步。进退反侧,非步何以作鼓荡之机,抑扬伸缩,非步何以示变化之妙。所谓机关者在眼,变化者在心,而所以转变抹角,千变万化,而不至于窘迫者,何莫非步为之司命欤。而要非勉强以致之也。动作出于无心,鼓舞出于不觉,身欲动而步亦为之周旋,手将动而步亦早为之似逼,不期然而然,莫知驱而驱,所谓上欲动而下自随之者,其斯之谓欤。且步分前后,有定位者,步也,然而无定位者,亦为步。如前步进焉,后步随焉,前后自有定位,若以前步作后,后步作前,更以前步作后之前步,后步作前之后步,则前后亦自然无定位矣。总之拳以论势,而握要者为步,活与不活,亦在于步,灵与不灵,亦在于步,步之为用大矣哉。捶名心意,心意者,意自心生,拳随意发。总要知己知人,随机应变,心气一发,四肢皆动,足起有地,膝起有数,动转有位,合膊望胯,三尖对照,心意气内三相合。拳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相合。手心足心本心三心一气相合。远不发手,捶打五尺以内,三尺以外,不论前后左右,一步一捶,发手以得人为准,以不见形为妙。发手快似风箭,响如雷鸣,出没如兔,亦如生鸟之投林。应敌似巨炮推薄壁之势,眼明手快,勇跃直吞,未曾交手,一气当先,既人其手,灵动为妙。见孔不打,见横打,见孔不立,见横立,上中下总气把定,身足手规矩绳束,既不望空起,亦不望空落,精明灵巧,全在于活,能去能就,能柔能刚,能进能退,不动如出岳,难知如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浩渺如四海,炫曜如三光,察来势之机会,揣敌人之短长,静以待动有上法,动以处静有借法,借法容易上法难,还是上法最为先。交勇者不可思悟,思悟者寸步难行。起如箭攒落如风,手搂手兮向前攻,举动暗中自合,疾如闪电在天,两边挝防左右,反背如虎搜山,斩捶勇猛不可当,斩梢迎面取中堂,抢上抢下势如虎,好似鹰鹯下鸡场,翻江倒海不须忙,单凤朝阳势为强,云背日月天地交,武艺相争见短长。步路寸开把尺,劈面就去,上右腿,进左步,此法前行,进人要进身,身手齐到是为真,发中有绝何从用,鲜明其意妙如神。鹯子镄林莫著翅,鹰捉小鸟势四平。取胜四梢要聚齐,第一还要手护心。计谋施运化,霹雳走精神,心毒称上策,手毒方胜人。何谓闪?何谓进?进即闪,闪即进,不必远求。何谓打?何谓顾?顾即打,打即顾。发手便是,心如火药拳如子,灵机一动鸟难飞,身似弓弦手似箭,弦回鸟落见神奇。起手如闪电,闪电不及合眸,打人如迅雷。迅雷不及掩耳。五道本是五道关,无不把守自遮栏,左腮手过,右腮手去,右腮手过去,左腮手来,两手束拳迎面出,五关之门关得严。拳从心内发,向鼻尖落,足从地下起,足起快时心火作,五行金木水火土,火炎上而水就下,我有心肝脾肺肾,五行相推无错误。
交 手 法
占右进左,占左进右。发步时足根先著地,足尖以十趾抓地,步要稳当,身要庄重。捶要沉实而有骨力,去是撒手,著人成拳。用拳要锩紧,用把把有气,上下气要均停,出入以心为主宰,眼手足随之去,不贪不歉,不即不离,肘落肘离,手落手窝。右足当先,膊尖向前,此是换步。拳从心发,以身力摧手,手以心把,心以手把,进人进步,一步一捶,一支动,百支俱随。发中有绝,一握浑身皆握,一伸浑身皆伸,伸要伸得进,握要握得根,如锩炮卷得紧,绷得有力。不拘提打,按打,烘打,旋打,斩打,冲打,锛打,肘打,膊打胯掌打,头打,进步打,退步打,顺步打,横步打,以及前后左右上下百般打法,皆要一起相随。出手先占正门,此之谓巧,骨节要对,不对则无力,手把要灵,不灵则生变。发手要快,不快则迟误,举手要活,不活则不快。打手要跟,不跟则不济。存心要毒,不毒则不准。脚手要活,不活则担险。存心要精,不精则受愚。发作要鹰捉勇猛,外静胆大,机要熟运,切勿畏惧迟疑,心小胆大,面善心恶。静似书生,动如雷发。人之来势,亦当审察。脚踢头撞,拳打膊作,窄身进步,仗身起发,斜行换步,拦打倒身,抬腿伸发,脚指东顾,须防西杀,上虚下必实者,诡计指不胜屈。灵机自揣摩,手急打手慢,俗言不可轻,的确有识见。起望落,落望起,起落覆相随,身手齐到是为真。翦子股,望眉斩,加上反背,如虎搜山。起手如闪电,打下如迅雷,雨行风,鹰捉燕,鹞钻林,狮搏兔。起手时三心相对,不动如书生,动之如龙虎。远不发手打,双手护心旁,右来右迎,左来左迎,此为捷取。远了便上手,近了便加肘,远了便脚踢,近了便加膝,远近宜知,拳打足踢,头至把势,审人能叫一思进,有意莫带形,带形必不赢。捷取人法,审顾地形,拳打上风,手要急,足要轻,把势走动如猫行。心要正,目聚精,手足齐到定要赢。若是手到步不到,打人不得妙,手到步也到,打人如把草,上打咽喉下打阴,左右两胁在中心,前打一丈不为远,近者只在一寸间,身动时如崩墙倒,脚落时如树载根。手起如炮直冲,身要如活蛇,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中节则首尾皆相应。打前要顾后,知进须知退,心动快似马,臂动速如风,操演时面前如有人。交手时有人如无人。起前手,后手紧摧,起前脚,后脚紧跟,面前有手不见手,胸前有肘不见肘,如见空不打,见空不上,拳不打空起,亦不打空落,手起足要落,足落手要起,心要占先,意要胜人,身要攻人,步要过人,前腿似跏后腿似忝,首要仰起,胸要现起,腰要长起,丹田要运气。自顶至足,要一气相贯。胆战心寒,必不能取胜,未能察言观色者,必不能防人,必不能先动。先动为师,后动为弟,能叫一思进,莫教一思退。三节要停,三尖要照,四梢要齐,明了三心多一力,明了三节多一方,明了四梢多一精,明了五行多一气,明了三节,不贫不歉,起落进退多变,三回九转是一势,总要一心为主宰。统乎五行,运乎二气,时时操演,勿误朝夕,盘打时而勉强,工用久而自然。诚哉是言,岂虚语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