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而谏-叩马而谏故事
1.伯夷列传原文及翻译
2.《伯夷、叔齐》历史评价与正史事迹,《伯夷、叔齐》人物故事小传
3.关于土地的小故事 急急急
4.饿在首阳山的伯夷 是怎么一个故事``
5.你还知道《史记》中的那些故事
伯夷列传原文及翻译
《伯夷列传》是司马迁的著作,原文和翻译如下:
原文:
夫学者载籍极博。尤考信于六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翻译:
尧打算把皇位让给虞舜,舜、禹之间交接皇位的事就是这样进行的。岳牧都举荐舜禹为继承人,舜禹于是被试用这个职位皇位,掌管事务几十年,政绩已经卓有成效了然后才把政权交给他指尧舜禅让的事。他表示天下是重要的事物重器,帝王的事业是艰难的伟业大统,把天下传给舜就是这样难啊!而有些人说:尧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接受,耻于接受逃走了隐居起来。
到了夏代的时候有卞随、务光这样的人。这些说法又有什么可称道的地方呢?太史公说:我登上箕山,传说中许由埋葬的地方山上好像有许由的坟墓。孔子依次陈述古代的仁圣贤人指吴太伯和伯夷等人,详细而有条理。据我所听到的许由、务光的德行最高尚,他们的文辞也没有听说过或理解为很少听到。为什么呢?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过去的仇恨,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因此就少了。他们追求仁德理想而得到了仁德理想,又有什么怨恨呢?我悲叹伯夷的思想和行为,看到他们在《诗经》中遗留的文字,便产生了一系列的疑问。这些疑问在《诗经》中都有记载,因此没有加以论述。诗中说: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于是他们就这样饿在首阳山上了。这就是他们的怨恨吗?有人认为: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像伯夷与叔齐这样的好人,应该得到上天的眷顾吧?然而最终却饿了。再看那些横行乡里的盗贼,竟然能够保住富贵荣华,享受天年。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让人无法理解!像周文王姬昌这样的圣人,竟然也有吕尚这样的贤臣辅佐;而像殷纣王这样的暴君,竟然也有傅说这样的贤臣辅佐。然而周朝和殷朝的兴亡悬殊,难道是因为辅佐的原因吗?还是偶然的呢?
《伯夷列传》表达的中心思想:
《伯夷列传》是《史记》七十篇中的一篇,主要讲述了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和叔齐的故事。这篇文章通过叙述他们的生平事迹,表达了作者对忠孝节义的高尚品德的赞扬和推崇。
《伯夷列传》强调了忠孝的重要性。伯夷和叔齐虽然身世显赫,但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信仰和道德观念,毫不犹豫地放弃了王位和财富。他们选择了坚守忠义,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忠诚和孝顺的价值观。这种坚守让人们看到了忠孝的真谛,也让人们更加珍视这种美德。
《伯夷列传》通过伯夷和叔齐的命运,探讨了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伯夷和叔齐原本是孤竹君的合法继承人,但由于种种原因失去了王位。而那些不道德的人却能够享受权力和财富,这种不公正的社会现象让人们感到痛心。文章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和质疑。
《伯夷列传》还表达了司马迁对自己所著《史记》的自信和决心。他通过《伯夷列传》的写作,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和独立思考能力。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改变传统的历史写作套路,让更多的人能够全面、公正地了解历史。这种决心和自信也让人们更加期待他的作品。
《伯夷、叔齐》历史评价与正史事迹,《伯夷、叔齐》人物故事小传
《伯夷、叔齐》历史评价与正史事迹,《伯夷、叔齐》人物故事小传
伯夷和叔齐是商代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在最初,叔齐以王位让弟伯夷,伯夷不受,两人舍弃王位同时投奔了周文王。后来,两人又叩马谏止周武王讨伐商朝,商亡后,又隐于首阳山,不食周粟而。两人的贤行懿德主要体现在蔑视功名富贵和持守道义气节两方面,所以深受后代文人的推崇。
〔正 史〕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①。”“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②可异焉。其传曰: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③。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④,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不葬,爰⑤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杀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⑥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⑦,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⑧,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⑨?于嗟徂兮⑩,命之衰矣?”遂饿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11)。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蹠日杀不辜(12),肝人之肉(13),暴戾恣睢(14),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15),时然后出言(16),行不由径(17),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1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19),其轻若此哉?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贾子(20)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权(21),众庶冯生(22)。”“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23),非附青云之士(24),恶能施于后世哉(25)?
《史记·伯夷叔齐传》卷六一
〔注释〕
①怨是用希:怨恨因此就少了。是,此。用,因。②轶诗:指下文的《采薇》诗,因未编入《诗三百》,故称轶诗。③盍往归焉:便一起归附他去了。盍,合。④木主:祭祖先所供的神主,以木为之,上书者姓名,也称神主牌位。⑤爰:乃。⑥兵:用兵器杀他们。⑦义不食周粟:持守道义而不吃周朝的粮食。⑧且:将。⑨安适归矣:又往哪里去呢?安,哪里。适,往,至。⑩于嗟:嗟叹之辞。于,通“吁”;徂:通“殂”,。(11)蚤夭:早。蚤,通“早”。(12)不辜:无罪之人。(13)肝人之肉:脍人肝而食之。(14)暴戾恣睢:凶残暴戾,恣意妄行。(15)择地而蹈之:选择地区隐居。蹈,踩。(16)时然后出言:碰上合适的时代然后才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17)行不由径:行动不走常人的途径。(18)从吾所好:顺从我的爱好行事。(19)“岂以其重若彼”二句:哪里会认为盗蹠尊贵,伯夷、叔齐轻微呢?(20)贾子:指贾谊。(21)夸者权:贪权势以矜夸的人,终究要于权力的争斗。(22)众庶冯生:老百姓看重自己的生命。冯,通“凭”,凭借,依靠。(23)砥行立名者:砥行修德以建立名声的人。砥,磨砺。行,德行,品性。(24)附:攀附,依附;青云之士:指高高在上的达官显贵。(25)恶:何,怎么;施:延续,留传。
〔相关史料〕
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野有妇人谓之曰:“子义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于是饿。
辑本《古史考》
武王伐纣,夷、齐不从,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时王摩子入山,难①之曰:“君不食周粟,而隐周山,食周薇,奈何?”二人遂不食薇。经七日,天遣白鹿乳之。二人私念:“此鹿食之必美”。鹿知其意,不复来,二子遂饿而。
《绎史·烈士传》卷二○
〔注 释〕
①难:责备。
关于土地的小故事 急急急
伯夷和叔齐的故事。伯夷和叔齐就是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据说他们弟兄俩个,不仅不争王位,还互相推让王位。父不争,推让不去,哥俩个就背井离乡远远地跑走了,到外面去流浪。后来周武王率大军去讨伐纣王,弟兄俩个人就急忙赶去武王大军的行军路上拦住了武王,叩马而谏劝武王罢兵不要去伐纣王。武王率大军把商纣王打败,纣王在摘星楼自焚了。伯夷和叔齐听到这个消息后,就逃到首阳山上,“不食周粟”采野菜充饥。一妇人发现了他们,就对他们说:“你们不吃大周朝的粮食,可是这野菜不也是大周朝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吗?你们不是一样在吃吗?”哥俩个一听,就连野菜也不吃了,最后饿在了山上
古时侯,有一个县官,任期满了,返回故乡。
他发现家中有一个陌生老头儿,从未见过,便问:“你是什么人?”
老头儿说:“我就是你刚卸任的那个县的‘土地神’啊!”
县官说:“你怎么来了?”
土地神说:“那里的地皮都被你刮来了,叫我怎么不跟着来呢!”
饿在首阳山的伯夷 是怎么一个故事``
简单点说是这样:
伯夷、叔齐是商末周初孤竹国人,二人互让君位避纣投周,又反对武王伐纣,耻食周粟,来到首阳山采薇而食,最后饿.
关于伯夷和叔齐,原文是这样:
《史记·伯夷列传》中有如下的记载:“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于首阳山。”
你还知道《史记》中的那些故事
《史记》人物小故事系列
淳于髡是齐国的一个入赘女婿。身高不足七尺,为人滑稽,能言善辩,屡次出使诸侯之国,从未受过屈辱。齐威王在位时,喜好说隐语,又好彻夜宴饮,逸乐无度,陶醉于饮酒之中,不管政事,把政事给卿大夫。文武百官荒*放纵,各国都来侵犯,国家危亡,就在旦夕之间。齐王身臣都不敢进谏。淳于髡用隐语来规劝讽谏齐威王,说:“都城中有只大鸟落在了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飞又大王道这怎么一回事吗?”齐威王说:“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就直冲云霄;不叫则已,一叫就使人惊异。”于是就诏令全国七十的长官全来入朝奏事,奖赏一人,诛杀一人;又发兵御敌,诸侯十分惊恐,都把侵占的土地归还齐国。齐国的声威竟维持达三十六年。
鲁国有个和曾参同名同姓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参母亲:“曾参了。”他母亲不信。一会儿,又有人说:“曾参了。”他母亲还是不信。等第三个人告之:“曾参了。”他母亲扔下梭子,抛下织布机,**逃走了。
刘邦记仇
汉高祖刘邦向以豁达大度、虚怀若谷、知人善任而著称于世。
刘邦共有兄弟四人,大哥刘伯早年亡故。
当初刘邦身为平民时,终日游手好闲,贪杯好色,结交了一群地痞混混儿。刘邦时常带这些人到大嫂家吃饭。大嫂非常讨厌这个小叔子。
一次,小叔子又带一群不三不四的人前来蹭饭,大嫂就故意用勺子把锅边刮得很响,假装羹汤吃完了。刘邦的那些哥们儿因而都离去了。刘邦偷偷去查看,发现锅里原来还有羹汤,从此就怨恨上了大嫂。
等到刘邦终于做了皇帝,分封众兄弟亲族,却唯独不封大哥的儿子,太上皇询问原因,这位开国之君振振有词地道:“我并不是忘记封他,因为他的母亲太不像个长辈了。”太上皇一再讲情,刘邦才封大哥之子为“羹颉”侯(颉,就是‘刮’的意思)。
可爱的孔子
大思想家孔子,为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不避艰辛,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奔走游说。
一日来到卫国,寄住在一个名叫蘧伯玉的家中。卫国君主灵公,有个叫南子的美貌夫人,仰慕孔子,想要见他,就派人对孔子说:“各国的君子,凡是想和我们国君交朋友的,一定会拜见我们南子夫人,我们南子夫人也想见见您。”孔子辞谢客套一番,不得已就跟来人去了。
南子夫人坐在葛布帷帐中等待。孔子进门后就叩头行礼,美貌绝伦的南子夫人也在帐中盈盈回拜,行动时,所戴环佩玉器发出叮当撞击的清脆响声,此情此景,令谨尊礼法的孔圣人也不免心中怦然。
事后,孔子再见到弟子们就有些讪讪的,自己解释说:“我本来就不愿意见她,既然迫不得已见了,就得还她以礼嘛。”
子路不爱听,孔子急得发誓:“我假若不对的话,上天一定厌弃我!上天一定厌弃我!”
一天,孔子来到郑国,和弟子们走散了。孔子一个人站在城郭东门,郑国有一个人看见了孔子,就对孔子的学生子贡说;“东门有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郑国国卿子产,可是腰部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一副狼狈不堪,没精打采的样子,像一条丧家狗。”
子贡与孔子见面后,就把原话如实转述了一遍,孔子大笑道:“他形容我的相貌不一定对,他说我像丧家狗,对极了!对极了!”
一次,孔子路过一个叫蒲的地方,正遇上公叔氏占据蒲地反叛卫国。因为孔子与卫国相亲,蒲人便扣留了孔子。
弟子中有个叫公良孺的,身材高大,才勇兼备,和蒲人打斗在一处,蒲人害怕了,就对孔子说:“如果你发誓不到卫国去,我们就放你们走。”孔子马上发了誓,并和蒲人订立了盟约,蒲人这才放他们出城。
孔子出了城却直奔卫国,子贡说;“与人订了盟约也可以违背吗?”孔子从容笑曰:“在要挟下订立的盟约,在神那里是不算数的。”
这是一篇关于张良的传记。文中围绕张良一生的经历,描述了他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军事斗争中的超群才干,以及他在功成名就之后不争权求利的出世思想和行为。青年时代的张良是一个血气方刚的豪侠人物,他不惜家财为韩报仇,行刺秦始皇。但司马迁又通过张良遇见圯上老人的情节,刻画了张良的隐忍,这是早年张良性格的又一个侧面。张良追随刘邦以后,处处表现出了他的政治远见和高超谋略,如设计击败秦军,劝谏刘邦撤出秦宫,争取黥布、彭越,笼络韩信,进而灭楚等。刘邦称帝后,他建议封赏与刘邦有宿怨的雍齿,从而安定了人心,加强了内部团结。他是刘邦智囊团中的核心人物,为刘邦出了很多主意,刘邦对他则言听计从。刘邦对张良的评价“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成了对古今高明军师的共同赞语。
《伯夷列传》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史记》列传之首。在这篇列传中,作者以“考信于六艺,折衷于孔子”的史料处理原则,于大量论赞之中,夹叙了伯夷、叔齐的简短事迹。他们先是拒绝接受王位,让国出逃;武王伐纣的时候,又以仁义叩马而谏;等到天下宗周之后,又耻食周粟,采薇而食,作歌明志,于是饿在首阳山上。作者极力颂扬他们积仁洁行、清风高节的崇高品格,抒发了作者的诸多感慨。
《史记》有一篇叫《萧相国世家》写刘邦手下的一个重臣叫萧何。萧何是刘邦最信任的大臣啊。但是在汉高祖十年,陈欷叛乱的时候。吕后说韩信勾结陈欷叛乱,把韩信杀了。当刘邦得知吕后杀了韩信以后。刘邦立即加封了萧何,给他加封了五千户。而且给萧何派了五百名士兵。萧何很高兴,宴请文武百官。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人这个人叫召平。他去到萧何的宴会上,去达他的兴头,为他吊丧。说皇上在外面平叛。
在这篇列传中,作者着重记述了伍子胥为报杀父子之仇,弃小义而灭大恨的事迹。昭关受窘,中途乞讨,未曾片刻忘掉郢都仇恨的心志,忍辱负重、艰苦卓绝,终于复仇雪耻,名留后世。
一篇大传,以吴国、楚国为主,兼涉鲁、晋、郑、秦诸多国家,诸多重大历史事件;以伍子胥为主,又兼涉太子建、白公胜、太宰嚭、申包胥、夫概等诸多人物。其中光杀父之仇就有吴王夫差与越王勾践的一对不解之仇;伍子胥与平王的一对深仇大恨;郧公与平王的杀父之仇;白公与郑王、子西的生之恨,相互穿插,节奏紧凑,有条不紊。诚如太史公所说,怨毒对于人来说实在是太厉害了。
人物刻画,多神来之笔。尤其是伍子胥的形象。作者饱蘸笔墨,略貌取神,立体化地突出了他的精神风貌。很多段落成为后来故事、小说和戏曲的传统题材,家喻户晓,为人乐道。伍子胥过昭关,前临大江,后有追兵,与太子胜各自只身徒步逃跑的慌恐,危急之中偶遇渔父的紧张场面,都很富于戏剧性,简直像小说的情节描写。攻克郢都,没有找到昭王,竟“掘楚平王之墓,出其尸,鞭三百,然后已。”的疯狂了的复仇火焰,不是把他多年来忍辱负重,压抑在内心的深仇大恨,突然迸发出来的烈火般的感情,都表现在字里行间了吗?其人物的个性特征,又是多么鲜明深刻啊!
孔子离开匡邑随即经过蒲邑。一个多月后,返回卫都,寄居在蘧伯玉家。卫灵公有个叫南子的夫人,灵公派人对孔子说:“四方来的君子不以为辱想与寡人结为兄弟的,必定会见我的夫人。我的夫人希望见到你。”孔子推辞谢绝,最后不得已而拜见南子。夫人在细葛帷帐之中。孔子进门,面朝北行稽首之礼,夫人从帷帐中行拜礼两次,身上的佩玉叮铛作响。孔子说:“我原来来不想见她,既然见了便以礼相答。”子路不高兴。孔子起誓说:“我如果不是所说的那样,就让上天厌弃我!上天厌弃我!”在卫都居住一个多月,(有一天,)卫灵公和夫人同乘一辆车,宦官雍渠为车右担任护卫,出宫游览,让孔子乘第二辆车,招摇过市。孔子说:“我没看见他爱好德行如同爱好女色啊。”于是厌恶卫灵公,离开卫国,经过曹国。这一年,鲁定公去世。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