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之言下一句-金石之言下一句怎么说
1.有关带有石字的成语大全?
2.李清照文言文
3.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资料
有关带有石字的成语大全?
『壹』 带石字的成语有哪些
滴水穿石、水落石出、坚如磐石、铄石流金、铁石心肠、落井下石、一石二鸟、海枯石烂、投石问路、以卵击石、玉石俱焚、飞沙走石、石破天惊、心如铁石、点石成金、水滴石穿、他山之石、金石为开、电光石火、穿云裂石、石沉大海、流金铄石、负石赴河、顽石点头、木人石心、漱石枕流、鼎铛玉石、如石投水、安如磐石、石室金匮
1、滴水穿石
解释:水不断下滴,可以闹穿石头。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一定成功。
出自: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示例:同学们在日常学习中,应该有~的精神。
语法:兼语式;作谓语、状语;比喻坚持就是胜利
2、水落石出
解释: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出自: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宋·苏轼《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示例:水山,不要急。事情早晚能弄个~。 ◎冯德英《迎春花》第二十章
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宾语、补语;含褒义
3、坚如磐石
解释:坚:坚固,结实;磐:大石头。象大石头一样坚固。比喻不可动摇。
出自:古乐府《孔雀东南飞》:“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文选·古诗十九首》:“良无磐石固,虚名复何有?”
示例:我们伟大的祖国~。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比喻不可动摇
4、铄石流金
解释:铄、流:熔化。石头被熔化,金属变成了水。形容天气很热。
出自:战国·楚·宋玉《招魂》:“十日代出,流金铄石些。”《淮南子·铨言训》:“大热铄石流金,火弗为益其烈。”
5、铁石心肠
解释:心肠硬得象铁和石头一样。形容心肠很硬,不为感情所动。
出自:唐·皮日休《宋璟集序》:“宋广平刚态毅状,疑其铁石心肠。”宋·苏轼《与李公择书》:“虽兄之受我厚,然仆本以铁石心肠待公。”
示例:如果再不给你回信,那简直是~了。 ◎闻一多《给臧克家先生》
语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贰』 带有石头的石字的成语有哪些
安如磐石 安如盘石 安于盘石 不分玉石 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
搬石砸脚 触石决木 穿云裂石 餐云卧石 鼎铛玉石
电光石火 点石成金 滴水穿石 点石为金 儋石之储
浮石沉木 负石赴河 肺石风清 匪石匪席 飞沙走石
飞砂转石 飞砂走石 匪石之心 躬蹈矢石 躬冒矢石
海涸石烂 海枯石烂 衡石程书 衡石量书 焦熬投石
金城石室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金匮石室 焦金流石 焦金烁石
燋金烁石 坚如磐石 坚如盘石 金石不渝 金石交情
金石可开 金石良言 焦沙烂石 金石丝竹 击石弹丝
金石为开 匠石运金 金石之策 金石之功 金石之计
金石之坚 金石之交 金石至交 金石之言 家无儋石
家无担石 叩石垦壤 流金铄石 落井投石 落井下石
落阱下石 卵石不敌 炼石补天 裂石穿云 卵与石斗
木人石心 木石心肠 没石饮羽 木心石腹 眠云卧石
拏云攫石 拿云攫石 盘石桑苞 磐石之安 盘石之安
磐石之固 盘石之固 亲当矢石 敲金击石 亲冒矢石
泉石膏肓 磬石之固 蜻蜓撼石柱 犬牙盘石 人非木石
若卵投石 如水投石 如石投水 石赤不夺 石沉大海
石城汤池 水滴石穿 身当矢石 身非木石 石火电光
石火风灯 石火风烛 石火光阴 石缄金匮 试金石
水枯石烂 山枯石 山溜穿石 石烂海枯 石泐海枯
石烂江枯 水落石出 漱流枕石 石破天惊 十日一水,五日一石
石室金匮 石室金鐀 铄石流金 烁石流金 水石清华
射石饮羽 漱石枕流 矢石之难 山童石烂 石心木肠
石尤风 铁肠石心 天惊石破 投井下石 投阱下石
投卵击石 投石拔距 投石超距 泰山盘石 泰山磐石
天上石麟 投石问路 铁石心肠 铁石心肝 投石下井
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铁心石肠 顽石点头 五石六鹢
悬石程书 心坚石穿 下井投石 心如坚石 心如金石
心如木石 心如铁石 衔石填海 炫石为玉 悬驼就石
炫玉贾石 衔玉贾石 悬崖转石 燕岱之石 一块石头落地
一块石头落了地 以卵敌石 以卵击石 以卵投石 玉石不分
一石二鸟 玉石混淆 玉石俱摧 玉石俱焚 玉石皆碎
玉石俱碎 以升量石 玉石同沉 以石投卵 以石投水
以水投石 玉石同碎 燕石妄珍 玉石相揉 玉石杂糅
药石之言 掷地作金石声 作金石声 枕流漱石 助人下石
走石飞沙 枕石寝绳 枕石漱流 枕石嗽流 柱石之坚
『叁』 有关石字的成语大全
有关石字的成语
滴水穿石、
水落石出、
海枯石烂、
石破天惊、
心如铁石、
坚如磐石、
落井下石、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一石二鸟、
一块石头落地、
『肆』 成语带石字的有哪些
烁石流金、
叩石垦壤、
金石良言、
焦金流石、
餐云卧石、内
金石之容交、
飞砂走石、
矢石之难、
射石饮羽、
药石之言、
安如盘石、
匠石运金、
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
身当矢石、
金石不渝、
五石六鹢、
掷地作金石声、
以升量石、
金石之言、
眠云卧石、
点石为金、
匪石之心、
炫石为玉、
炫玉贾石、
石火光阴、
金石之策、
一块石头落了地、
裂石流云、
泰山磐石、
投井下石
『伍』 带有石字的成语有哪些
落井下石,暂时这一个
『陆』 含有石字的成语
安如磐石 磐石:复大石制头。如同磐石一般安然不动。形容非常稳固。
搬石砸脚 比喻本来想害别人,结果害了自己。
穿云裂石 穿破云天,震裂石头。形容声音高亢嘹亮。
滴水穿石 水不断下滴,可以闹穿石头。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一定成功。
点石成金 比喻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
电光石火 闪电的光,燧石的火。原为佛家语,比喻事物瞬息即逝。现多形容事物象闪电和石火一样一瞬间就消逝。
『柒』 带有石字的成语
安如磐石 安如盘石 安于盘石 不分玉石 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
搬石砸脚 触石决木 穿云裂石 餐云卧石 鼎铛玉石
电光石火 点石成金 滴水穿石 点石为金 儋石之储
浮石沉木 负石赴河 肺石风清 匪石匪席 飞沙走石
飞砂转石 飞砂走石 匪石之心 躬蹈矢石 躬冒矢石
海涸石烂 海枯石烂 衡石程书 衡石量书 焦熬投石
金城石室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金匮石室 焦金流石 焦金烁石
燋金烁石 坚如磐石 坚如盘石 金石不渝 金石交情
金石可开 金石良言 焦沙烂石 金石丝竹 击石弹丝
金石为开 匠石运金 金石之策 金石之功 金石之计
金石之坚 金石之交 金石至交 金石之言 家无儋石
家无担石 叩石垦壤 流金铄石 落井投石 落井下石
落阱下石 卵石不敌 炼石补天 裂石穿云 卵与石斗
木人石心 木石心肠 没石饮羽 木心石腹 眠云卧石
拏云攫石 拿云攫石 盘石桑苞 磐石之安 盘石之安
磐石之固 盘石之固 亲当矢石 敲金击石 亲冒矢石
泉石膏肓 磬石之固 蜻蜓撼石柱 犬牙盘石 人非木石
若卵投石 如水投石 如石投水 石赤不夺 石沉大海
石城汤池 水滴石穿 身当矢石 身非木石 石火电光
石火风灯 石火风烛 石火光阴 石缄金匮 试金石
水枯石烂 山枯石 山溜穿石 石烂海枯 石泐海枯
石烂江枯 水落石出 漱流枕石 石破天惊 十日一水,五日一石
石室金匮 石室金鐀 铄石流金 烁石流金 水石清华
射石饮羽 漱石枕流 矢石之难 山童石烂 石心木肠
石尤风 铁肠石心 天惊石破 投井下石 投阱下石
投卵击石 投石拔距 投石超距 泰山盘石 泰山磐石
天上石麟 投石问路 铁石心肠 铁石心肝 投石下井
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铁心石肠 顽石点头 五石六鹢
悬石程书 心坚石穿 下井投石 心如坚石 心如金石
心如木石 心如铁石 衔石填海 炫石为玉 悬驼就石
炫玉贾石 衔玉贾石 悬崖转石 燕岱之石 一块石头落地
一块石头落了地 以卵敌石 以卵击石 以卵投石 玉石不分
一石二鸟 玉石混淆 玉石俱摧 玉石俱焚 玉石皆碎
玉石俱碎 以升量石 玉石同沉 以石投卵 以石投水
以水投石 玉石同碎 燕石妄珍 玉石相揉 玉石杂糅
药石之言 掷地作金石声 作金石声 枕流漱石 助人下石
走石飞沙 枕石寝绳 枕石漱流 枕石嗽流 柱石之坚
『捌』 含有石字的成语有哪些
成语词目 解释
匪石匪席 不是石,不是席。意为石可转而心不可转,席可卷而心不可卷。比喻意志坚定,永不变心。
电光石火 闪电的光,燧石的火。原为佛家语,比喻事物瞬息即逝。现多形容事物象闪电和石火一样一瞬间就消逝。
石火电光 形容事物象闪电和石火一样一瞬间就消逝。
匠石运金 匠:匠人;石:人名;运:抡;斤:斧子。原指木匠石抡斧砍掉郢人鼻尖上的白灰,而没有碰伤郢人的鼻子。后用...
射石饮羽 饮:隐没;羽:箭尾的羽毛。箭射到石头里,隐没了箭尾的羽毛。原形容发箭的力量极强。后也形容武艺高强。
家无儋石 十斗为一石,两石为一儋。形容家里没有存粮。比喻家境困难。
叩石垦壤 叩:敲打;垦:开垦。敲石挖土。指破土动工。
敲金击石 金、石:指钟磬一类的乐器。演奏钟磬等乐器。也形容声音铿锵。
以升量石 升、石: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比喻以肤浅的理解力推测深奥的道理。
枕石嗽流 指隐居山林。同“枕石漱流”。
点石为金 指用手指一点使石变成金的法术。同“点铁成金”。
负石赴河 河:这里指黄河。背着石头跳进黄河。比喻人以明志。亦作“负石赴渊”。
衡石量书 古时文书用竹简木札,以衡石来计算文书的重量,因用以形容君主勤于国政。
枕石寝绳 枕方石,睡绳床。同“枕方寝绳”。
投石下井 比喻乘人之危加以陷害。同“投阱下石”。
衡石程书 用以形容君主勤于国政。同“衡石量书”。
若卵投石 比喻不自量力,必遭失败。同“以卵击石”。
漱流枕石 犹言漱石枕流。旧时指隐居生活。
『玖』 带石字的成语有哪些成语
石破复天惊、
水落石出制、
铁石心肠、
点石成金、
水滴石穿、
落井下石、
一石二鸟、
他山之石、
滴水穿石、
海枯石烂、
金石为开、
电光石火、
坚如磐石、
投石问路、
以卵击石、
玉石俱焚、
穿云裂石、
心如铁石、
石沉大海、
飞沙走石、
铄石流金、
负石赴河、
顽石点头、
木人石心、
漱石枕流、
鼎铛玉石、
如石投水、
安如磐石、
石室金匮、
金石丝竹
『拾』 与石相关的成语,带石字的成语,石字成语大全,石
安如磐石 磐石:大石头。如同磐石一般安然不动。形容非常稳固。
搬石砸脚 比喻本来想害别人,结果害了自己。
穿云裂石 穿破云天,震裂石头。形容声音高亢嘹亮。
滴水穿石 水不断下滴,可以闹穿石头。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一定成功。
点石成金 比喻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
电光石火 闪电的光,燧石的火。原为佛家语,比喻事物瞬息即逝。现多形容事物象闪电和石火一样一瞬间就消逝。
鼎铛玉石 视鼎如铛,视玉如石。形容生活极端奢侈。
飞沙走石 沙土飞扬,石块滚动。形容风势狂暴。
匪石匪席 不是石,不是席。意为石可转而心不可转,席可卷而心不可卷。比喻意志坚定,永不变心。
肺石风清 百姓可以站在上面控诉地方官。比喻法庭裁判公正。
海枯石烂 海水干涸、石头腐烂。形容历时久远。比喻坚定的意志永远不变。
家无儋石 十斗为一石,两石为一儋。形容家里没有存粮。比喻家境困难。
坚如磐石 象大石头一样坚固。比喻不可动摇。
匠石运金 匠:匠人;石:人名;运:抡;斤:斧子。原指木匠石抡斧砍掉郢人鼻尖上的白灰,而没有碰伤郢人的鼻子。后用...
李清照文言文
1. 关于李清照的文言文传记
丈夫在其身后听着这一字一句的金石之声,面有愧色,心中泛起深深的自责。
第二年(1129)赵明诚被召回京复职,但随即急病而亡。人不能没有爱,如花的女人不能没有爱,感情丰富的女诗人就更不能没有爱。
正当她的艺术之树在爱的汁液浇灌下茁壮成长时,上帝无情地斩断了她的爱河。李清照是一懂得爱就被爱所宠,被家所捧的人,现在一下被困在了干涸的河床上,她怎么能不犯愁呢?失家之后的李清照开始了她后半生的三大磨难。
第一大磨难就是再婚又离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赵明诚后,李清照行无定所,身心憔悴。
不久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人。对于李清照为什么改嫁,史说不一,但一个人生活的艰辛恐怕是主要原因。
这个张汝舟,初一接触也是个彬彬有礼的君子,刚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
在张看来,你既嫁我,你的身体连同你的一切都归我所有,为我支配,你还会有什么独立的追求?两人先是在文物支配权上闹矛盾,渐渐发现志向情趣大异,真正是同床异梦。张汝舟先是以占有这样一个美妇名词人自豪,后渐因不能俘获她的心,不能支配她的行为而恼羞成怒,最后完全撕下文人的面纱,拳脚相加,大打出手。
华帐前,红烛下,李清照看着这个小白脸,真是怒火中烧。曾经沧海难为水,心存高洁不低头。
李清照视人格比生命更珍贵,哪里受得这种窝囊气,便决定与他分手。但在封建社会女人要离婚谈何容易。
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原来,张汝舟在将李清照娶到手后十分得意,就将自己科举考试作弊过关的事拿来夸耀。
这当然是大逆不道。李清照知道,只有将张汝舟告倒治罪,自己才能脱离这张罗网。
但依宋朝法律,女人告丈夫,无论对错输赢,都要坐牢两年。李清照是一个在感情生活上绝不凑合的人,她宁肯受皮肉之苦,也不受精神的奴役。
一旦看穿对方的灵魂,她便表现出无情的鄙视和深切的懊悔。她在给友人的信中说:“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
她是何等刚烈之人,宁可坐牢也不肯与“驵侩”之人为伴。这场官司的结果是张汝舟被发配到柳州,李清照也随之入狱。
我们现在想象李清照为了婚姻的自由,在大堂之上,昂首挺胸,其坚毅安详之态真不亚于项羽引颈向剑时那勇敢地一刎。可能是李清照的名声太大,当时又有许多人关注此事,再加上朝中友人帮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
但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今天男女之间分离结合是合法合情的平常事,但在宋代,一个女人,尤其是一个读书女人的再婚又离婚就要引起社会舆论的极大歧视。
在当时和事后的许多记载李清照的史书中都是一面肯定她的才华,同时又无不以“不终晚节”、“无检操”、“晚节流荡无归”记之。节是什么,就是不管好坏,女人都得跟着这个男人过,就是你不许有个性的追求。
可见我们的女诗人当时是承受了多么大的心理压力。但是她不怕,她坚持独立的人格,坚持高质量的爱情,她以两个月的时间快刀斩乱麻,甩掉了张汝舟这个“驵侩”的包袱,便全身心地投入到《金石录》的编写中去了。
现在我们读这段史料,真不敢相信是发生在近千年以前宋代的事,倒像是一个“五四”时代反封建的新女性。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那么爱情对一个人来说有几次呢?大概最美好的,最揪心彻骨的也只有一次。
爱情是在生命之舟上做着的一种极危险的实验,是把青春、才华、时间、事业都要赌进去的实验。只有极少的人第一次便告成功,他们像中了头彩的幸运者一样,一边窃喜着自己的侥幸,美其名曰“缘”;一边又用同情、怜悯的目光审视着其余芸芸众生们的失败,或者半失败。
李清照本来是属于这一类型的,但上苍欲成其名,必先夺其情,苦其心。于是就把她赶出这幸福一族,先是让赵明诚离她而去,再派一个张汝舟来试其心志。
她驾着一叶生命的孤舟迎着世俗的恶浪,以破釜沉舟的胆力做了好一场恶斗。本来爱情一次失败,再试成功,甚而更加风光者大有人在,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就是。
李清照也是准备再攀爱峰的,但可惜她没有翻过这道山梁。这是一个悲剧。
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叫她不犯愁呢?李清照的第二大磨难是,身心颠沛流离,四处逃亡。1129年8月,丈夫赵明诚刚去世,9月就有金兵南犯。
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开始逃难。她基本上是追随着皇上逃亡的路线,国君是国家的代表啊。
但是这个可怜可恨的高宗赵构并没有这个觉悟,他不代表国家,就代表他自己的那条小命。他从建康出逃,经越州、明州、奉化、宁海、台州,一路逃下去,一直漂泊到海上,又过海到温州。
李清照一孤寡妇人眼巴巴地追寻着国君远去的方向,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她和赵明诚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这样苦苦地坚持着。赵明诚生前有托,这些文物是舍命不能丢的,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出版,这是她一生的精神寄托。
她还有一个想法就是这些文物在战火中靠她个人实在难以保全,希望追。
2.观沧海是古体诗,西江月是词,天净沙是曲,秋天是指何其芳的那首么?那个是现代诗歌吧,或者散文?散文李白-独坐敬亭山、客中行、蜀道难、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望天门山……杜甫-望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李清照-如梦令、浣溪沙、菩萨蛮含雪的诗句1.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7.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8.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9.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10.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1.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缴《四气诗》 1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3. 关于李清照的文言文传记丈夫在其身后听着这一字一句的金石之声,面有愧色,心中泛起深深的自责。
第二年(1129)赵明诚被召回京复职,但随即急病而亡。人不能没有爱,如花的女人不能没有爱,感情丰富的女诗人就更不能没有爱。
正当她的艺术之树在爱的汁液浇灌下茁壮成长时,上帝无情地斩断了她的爱河。李清照是一懂得爱就被爱所宠,被家所捧的人,现在一下被困在了干涸的河床上,她怎么能不犯愁呢?失家之后的李清照开始了她后半生的三大磨难。
第一大磨难就是再婚又离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赵明诚后,李清照行无定所,身心憔悴。
不久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人。对于李清照为什么改嫁,史说不一,但一个人生活的艰辛恐怕是主要原因。
这个张汝舟,初一接触也是个彬彬有礼的君子,刚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
在张看来,你既嫁我,你的身体连同你的一切都归我所有,为我支配,你还会有什么独立的追求?两人先是在文物支配权上闹矛盾,渐渐发现志向情趣大异,真正是同床异梦。张汝舟先是以占有这样一个美妇名词人自豪,后渐因不能俘获她的心,不能支配她的行为而恼羞成怒,最后完全撕下文人的面纱,拳脚相加,大打出手。
华帐前,红烛下,李清照看着这个小白脸,真是怒火中烧。曾经沧海难为水,心存高洁不低头。
李清照视人格比生命更珍贵,哪里受得这种窝囊气,便决定与他分手。但在封建社会女人要离婚谈何容易。
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原来,张汝舟在将李清照娶到手后十分得意,就将自己科举考试作弊过关的事拿来夸耀。
这当然是大逆不道。李清照知道,只有将张汝舟告倒治罪,自己才能脱离这张罗网。
但依宋朝法律,女人告丈夫,无论对错输赢,都要坐牢两年。李清照是一个在感情生活上绝不凑合的人,她宁肯受皮肉之苦,也不受精神的奴役。
一旦看穿对方的灵魂,她便表现出无情的鄙视和深切的懊悔。她在给友人的信中说:“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
她是何等刚烈之人,宁可坐牢也不肯与“驵侩”之人为伴。这场官司的结果是张汝舟被发配到柳州,李清照也随之入狱。
我们现在想象李清照为了婚姻的自由,在大堂之上,昂首挺胸,其坚毅安详之态真不亚于项羽引颈向剑时那勇敢地一刎。可能是李清照的名声太大,当时又有许多人关注此事,再加上朝中友人帮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
但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今天男女之间分离结合是合法合情的平常事,但在宋代,一个女人,尤其是一个读书女人的再婚又离婚就要引起社会舆论的极大歧视。
在当时和事后的许多记载李清照的史书中都是一面肯定她的才华,同时又无不以“不终晚节”、“无检操”、“晚节流荡无归”记之。节是什么,就是不管好坏,女人都得跟着这个男人过,就是你不许有个性的追求。
可见我们的女诗人当时是承受了多么大的心理压力。但是她不怕,她坚持独立的人格,坚持高质量的爱情,她以两个月的时间快刀斩乱麻,甩掉了张汝舟这个“驵侩”的包袱,便全身心地投入到《金石录》的编写中去了。
现在我们读这段史料,真不敢相信是发生在近千年以前宋代的事,倒像是一个“五四”时代反封建的新女性。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那么爱情对一个人来说有几次呢?大概最美好的,最揪心彻骨的也只有一次。
爱情是在生命之舟上做着的一种极危险的实验,是把青春、才华、时间、事业都要赌进去的实验。只有极少的人第一次便告成功,他们像中了头彩的幸运者一样,一边窃喜着自己的侥幸,美其名曰“缘”;一边又用同情、怜悯的目光审视着其余芸芸众生们的失败,或者半失败。
李清照本来是属于这一类型的,但上苍欲成其名,必先夺其情,苦其心。于是就把她赶出这幸福一族,先是让赵明诚离她而去,再派一个张汝舟来试其心志。
她驾着一叶生命的孤舟迎着世俗的恶浪,以破釜沉舟的胆力做了好一场恶斗。本来爱情一次失败,再试成功,甚而更加风光者大有人在,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就是。
李清照也是准备再攀爱峰的,但可惜她没有翻过这道山梁。这是一个悲剧。
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叫她不犯愁呢?李清照的第二大磨难是,身心颠沛流离,四处逃亡。1129年8月,丈夫赵明诚刚去世,9月就有金兵南犯。
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开始逃难。她基本上是追随着皇上逃亡的路线,国君是国家的代表啊。
但是这个可怜可恨的高宗赵构并没有这个觉悟,他不代表国家,就代表他自己的那条小命。他从建康出逃,经越州、明州、奉化、宁海、台州,一路逃下去,一直漂泊到海上,又过海到温州。
李清照一孤寡妇人眼巴巴地追寻着国君远去的方向,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她和赵明诚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这样苦苦地坚持着。赵明诚生前有托,这些文物是舍命不能丢的,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出版,这是她一生的精神寄托。
她还有一个想法就是这些文物在战火中靠她个人实在难以保全。
4. 关于“李清照”的文言文传记有哪些1.《武陵春》李清照在流亡途中行无定所,国家支离破碎,到处物是人非,这愁就是一条船也载不动啊。
这使我们想到杜甫在逃难中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李清照这时的愁早已不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家愁、情愁,现在国已破,家已亡,就是真有旧愁,想觅也难寻了。
她这时是《诗经》的《离黍》之愁,是辛弃疾“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是国家民族的大愁,她是在替天发愁啊。李清照是恪守“诗言志,歌永言”古训的。
她在词中所歌唱的主要是一种情绪,而在诗中直抒的才是自己的胸怀、志向、好恶。因为她的词名太甚,所以人们大多只看到她愁绪满怀的一面。
我们如果参读她的诗文,就能更好地理解她的词背后所蕴含的苦闷、挣扎和追求,就知道她到底愁为哪般了。1133年高宗忽然想起应派人到全国去探视一下徽、钦二帝,顺便打探有无求和的可能。
但听说要入虎狼之域,一时朝中无人敢应命。大臣韩肖胄见状自告奋勇,愿冒险一去。
李清照日夜关心国事,闻此十分激动,满腹愁绪顿然化作希望与豪情,便作了一首长诗相赠。她在序中说:“有易安室者,父祖皆出韩公门下,今家世沦替,子姓寒微,不敢望公之车尘。
又贫病,但神明未衰弱。见此大号令,不能妄言,作古、律诗各一章,以寄区区之意。”
当时她是一个贫病交加,身心憔悴,独身寡居的妇道人家,却还这样关心国事。不用说她在朝中没有地位,就是地社会上也轮不到她来议论这些事啊。
但是她站了出来,大声歌颂韩肖胄此举的凛然大义:“原奉天地灵,愿奉宗庙威。径持紫泥诏,直入黄龙城。”
“脱衣已被汉恩暖,离歌不道易水寒。”她愿以一个民间寡妇的身份临别赠几句话:“闾阎嫠妇亦如,沥血投书干记室”,“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信息”,“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
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土。”浙江金华有南北朝时因沈约曾题《八咏诗》而得名的一座名楼,李避难于此,登楼遥望这残存的半壁江山,不禁临风感慨: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2.《题八咏楼》我们单看这诗的气势,这哪里像一个流浪中的女子所写啊。
倒像一个亟待收复失地的将军或一个忧国伤时的臣子。那一年我到金华特地去凭吊这座楼。
时日推移,楼已被后起的民房拥挤在一处深巷里,但亦然鹤立鸡群,风骨不减当年。一位看楼的老人也是个李清照迷,他向我讲了几个李清照故事的民间版本,又拿出几页新搜集的手抄的李词送给我。
我仰望危楼,俯察巷陌,深感词人英魂不去,长在人间。李清照在金华避难期间,还写了一篇《打马赋》。
“打马”本是当时的一种游戏,李却借题发挥,在文中大量引用历史上名臣良将的典故,状写金戈铁马,挥师疆场的气势,谴责宋室的无能。文末直抒自己烈士暮年的壮志:“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
但愿相将过淮水!”从这些诗文中可以看见,她真是“位卑未敢忘忧国”,何等地心忧天下,心忧国家啊。“但愿相将过淮水”,这使我们想起祖逖闻鸡起舞,想到北宋抗金名臣宗泽病危之时仍拥被而坐大喊:过河!这是一个女诗人,一个“闾阎嫠妇”发出的呼喊啊!与她早期的闲愁闲悲直是相差十万八千里。
这愁中又多了多少政治之忧、民族之痛啊。后人评李清照常常观止于她的一怀愁绪,殊不知她的心灵深处,总是冒着抗争的火花和对理想的呼喊。
她是因为看不到出路而愁啊!她不依奉权贵,不违心做事。她和当朝权臣秦桧本是亲戚,秦桧的夫人是她二舅的女儿,亲表姐。
但是李清照与他们概不来往,就是在她的婚事最困难的时候,她宁可去求远亲也不上秦家的门。秦府落成,大宴亲朋,她也拒不参加。
她不满足于自己“学诗漫有惊人句”,而“欲将血泪寄山河”,她希望收复失地,“径持紫泥诏,直入黄龙城”。但是她看到了什么呢?是偏安都城的虚假繁荣,是朝廷打击志士、迫害忠良的怪事,是主战派和民族义士们血泪的呼喊。
1141年,也就是李清照58岁这一年,岳飞被秦桧下狱害。这件案子惊动京城,震动全国,乌云压城,愁结广宇。
李清照心绪难宁,我们的女诗人又陷入更深的忧伤之中。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难是超越时空的孤独。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但如果只是这两点,还不算最伤最痛,最孤最寒。
本来生活中婚变情离者,时时难免;忠臣遭弃,也是代代不绝。更何况她一柔弱女子又生于乱世呢?问题在于她除了遭遇国难、情愁,就连想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竟也是这样的难。
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
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你该学点东西,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
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她觉得一阵晕眩,手扶门框,才使自己勉强没有摔倒。童言无忌,原来在这个社会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真正多余啊。
而她却一直还奢想什么关心国事、著。
5. 李清照的词,诗,古文都有哪些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小重山·春到长门草青青》、《忆秦娥·临高阁》、《多丽·小楼寒》、《好事近·风定落花深》、《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声声慢·寻寻觅觅》、《念奴娇·萧条庭院》、《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清平乐·年年雪里》、《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减字木兰花·浪淘沙帘外五更风》、《点绛唇·寂寞深闺》、《点绛唇·蹴罢秋千》、《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浣溪沙·小院闲窗春己深》、《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浣溪沙·绣幕芙蓉一笑开》、《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南歌子·天上星河转》、《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临江仙·梅》、《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蝶恋花·上巳召亲族》、《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瑞鹧鸪·双银杏》、《长寿乐·南昌生日》、《行香子·天与秋光》、《行香子·草际鸣蛩》、《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殢人娇·后亭梅花开有感》、《满庭芳·小阁藏春》、《庆清朝·慢禁幄低张》诗《浯溪中兴碑诗》、《乌江》(又名《夏日绝句》)、《皇帝阁春帖子》、《钓台》、《上枢密韩肖胄诗》文《金石录序》、《词论》、《打马图序》、《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
6. 谁会翻译李清照的古文乐府诗和入乐歌唱的五七言诗同时流行,最兴盛于唐代开元、天宝年间。
有李八郎这个人,善于唱歌,擅美于天下。当时新及第的进士,在曲江游赏设宴,同榜中有一位名士,事先把李八郎召去,让他更换服装隐瞒真实姓名,衣帽又破又旧 , 神态凄惨颓丧,与他一同到了宴会的处所。
对大家说 :“ 表弟愿意敬陪末座。 ” 众人都不加理睬。
等行酒时音乐响起,歌手开始演唱,当时曹元谦、念奴最好。歌唱结束,大家都赞叹叫好。
那位名士忽然指着李八郎说 :“ 请我表弟唱歌。 ” 大家都嘲笑,也有生气的。
等到他转喉发声,唱完一曲,大家都掉下泪来。大家围绕着他下拜行礼,说 :“ 这是李八郎啊。
” 后来 *** 的音乐一天一天兴盛起来,颓靡的风气日益繁重。已经出现了《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能一一列举。
五代战争频仍,国家四分五裂,歌词等文学创作之事衰落消亡。只有南唐李璟、李煜、冯延巳等君臣崇尚文学艺术,因而所写的 " 小楼吹彻玉笙寒 " 、" 吹皱一池春水 " 之类的词,虽然语言非常新奇,却是所说的 “ 亡国之音哀以思 ” 啊。
等到了本朝,制礼兴乐文治武功齐备,又休养生息了一百多年,开始有屯田员外郎柳永,利用唐宋旧曲改制、翻作新乐调,著作《乐章集》,在社会上得到很大名气。虽然音律和谐,可是词语庸俗低下。
接着有张先、宋祁宋庠兄弟、沈唐、元绛、晃端礼等人相继出现,虽然常常有美妙的语句,可是支离破碎不能成为名家。等到了晏殊、欧阳修、苏轼,学识兼通渊博,创作短小的歌词,就好象在大海中舀取一瓢水那样轻而易举,但是都是些句子长短不整齐的诗而已,往往又不协音律。
为什么呢 ? 大概是因为诗文分平仄,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还分六律,还要分清浊轻重。例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等词牌,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
《玉楼春》词牌本来押平声韵,也押上去声,还押入声。本来押仄声韵的,如果押上声就和谐,如果押入声,就不能歌唱。
王安石、曾巩,文章风骨有似西汉,可是如果作短小的歌词,必然让人笑倒,不能再读下去。 由此可知词是不同于诗、文的另外一类文体,只是明了这一点的人很少。
后来晏几道、贺铸、秦观、黄庭坚出现,才开始知道这一点。可惜晏几道苦于没有铺叙,贺铸苦于缺少典雅庄重。
秦观虽然专写情韵风致,而少用典故史实,好象贫家美女,不能说不漂亮美好,然而到底缺乏富贵气象。黄庭坚虽然重视用典故,可是缺点很多,好像美玉有瑕,价值自然就减少了。
7. 谁会翻译李清照的古文乐府诗和入乐歌唱的五七言诗同时流行,最兴盛于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有李八郎这个人,善于唱歌,擅美于天下。当时新及第的进士,在曲江游赏设宴,同榜中有一位名士,事先把李八郎召去,让他更换服装隐瞒真实姓名,衣帽又破又旧 , 神态凄惨颓丧,与他一同到了宴会的处所。对大家说 :“ 表弟愿意敬陪末座。 ” 众人都不加理睬。等行酒时音乐响起,歌手开始演唱,当时曹元谦、念奴最好。歌唱结束,大家都赞叹叫好。那位名士忽然指着李八郎说 :“ 请我表弟唱歌。 ” 大家都嘲笑,也有生气的。等到他转喉发声,唱完一曲,大家都掉下泪来。大家围绕着他下拜行礼,说 :“ 这是李八郎啊。 ”
后来 *** 的音乐一天一天兴盛起来,颓靡的风气日益繁重。已经出现了《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能一一列举。
五代战争频仍,国家四分五裂,歌词等文学创作之事衰落消亡。只有南唐李璟、李煜、冯延巳等君臣崇尚文学艺术,因而所写的 " 小楼吹彻玉笙寒 " 、" 吹皱一池春水 " 之类的词,虽然语言非常新奇,却是所说的 “ 亡国之音哀以思 ” 啊。
等到了本朝,制礼兴乐文治武功齐备,又休养生息了一百多年,开始有屯田员外郎柳永,利用唐宋旧曲改制、翻作新乐调,著作《乐章集》,在社会上得到很大名气。虽然音律和谐,可是词语庸俗低下。接着有张先、宋祁宋庠兄弟、沈唐、元绛、晃端礼等人相继出现,虽然常常有美妙的语句,可是支离破碎不能成为名家。等到了晏殊、欧阳修、苏轼,学识兼通渊博,创作短小的歌词,就好象在大海中舀取一瓢水那样轻而易举,但是都是些句子长短不整齐的诗而已,往往又不协音律。为什么呢 ? 大概是因为诗文分平仄,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还分六律,还要分清浊轻重。例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等词牌,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词牌本来押平声韵,也押上去声,还押入声。本来押仄声韵的,如果押上声就和谐,如果押入声,就不能歌唱。王安石、曾巩,文章风骨有似西汉,可是如果作短小的歌词,必然让人笑倒,不能再读下去。
由此可知词是不同于诗、文的另外一类文体,只是明了这一点的人很少。后来晏几道、贺铸、秦观、黄庭坚出现,才开始知道这一点。可惜晏几道苦于没有铺叙,贺铸苦于缺少典雅庄重。秦观虽然专写情韵风致,而少用典故史实,好象贫家美女,不能说不漂亮美好,然而到底缺乏富贵气象。黄庭坚虽然重视用典故,可是缺点很多,好像美玉有瑕,价值自然就减少了。
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资料
诸葛亮是我国古代小说所塑造的最为成功的“军师型”的艺术形象,毛宗岗所谓“《三国志》中第一妙人”(《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回评)是也。诸葛亮之“妙”,究竟妙在哪里?通常的观点是把他看作“智慧的化身”。我以为,“智慧”说不能概括诸葛亮形象的独特本质,因为在《三国演义》中,具有聪明才智的人物,在在皆是,如王司徒巧使连环计、决漳河许攸献计、郭嘉遗计定辽东、群英会蒋干中计、献密计黄盖受刑、庞统巧授连环计、赵子龙计取桂阳、老黄忠计夺天荡山,不独孔明一人为然;而由于专从“智慧”一点着眼,致令对于这—艺术形象的评价难中肯綮。如鲁迅批评《三国演义》“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中国小说史略》)的意见,就值得重新考虑。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形象的独终性体现在比“智慧”居于更高层次的“决策”上。在《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决策活动的描写居支配地位,而且贯串始终。它既是诸葛亮这一彪炳千古的艺术形象的本质和灵魂的根本所在,也是《三国演义》统摄全局、把那近百年间纷纭杂乱的历史事件构成一部有机艺术品的总纲目。
同宋江在《水浒传》第十八回方始出场相仿,诸葛亮更是在《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刘备三顾之中姗姗登场的。但他的晚出无害于他作为小说主人公的地位。因为在这之前,《演义》尽管已经写了三十多回,却从来不曾出现过“三国”的字样,唯有诸葛亮的出场,《三国演义》才正式“点题”,这样一部长篇巨著才开始有资格被称为“三国演义”
;诸葛亮的一席话,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那混沌的世界,照亮了迷茫的前景,三国的历史,仿佛就按照诸葛亮的设计和安排,一步步走完了它的全程。可以说,诸葛亮是三国鼎立的设计者,是《三国演义》的主脑和核心,而这一切,又主要是通过对于他的决策活动的描写来完成的。
关于诸葛亮的出场,《新刊全相平话三国志》二十四标目为:“孔明下山”,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八为:“定三分亮出茅庐”;伦敦博物馆藏《原本三国志传》卷七为:“玄德三顾茅庐先知天下三分”,至毛宗岗本《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方作:“定三分隆中决策”,拈出“决策”二字,可谓大有识见。当然
毛宗岗所谓“决策”,与时下的“决策科学”不能混为一谈。不过,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决策活功却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有的,一切决策活动的成败得失,同“决策科学”的规律也应该是吻合的。什么是“决策”?学术界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大体说来,决策就是为达到最佳目标而在多种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的行为。刘备因“汉室倾颓,奸臣窃命”,“欲伸大义于天下”,然其“虽有匡济之诚,实乏经纶之策”,劳顿半生,迄无成就。刘备所要追求的目标,当然也是诸葛亮决策所要达到的目标。然而,诸葛亮所选的行动方案,不仅与刘备所曾实行者不同,而且大有出于常理之外者:
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
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这种“不劝玄德取孙、曹之地,而劝玄德取二刘之地,将欲扶汉而反自翦其宗室”(《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回评)的决策,正是建立在他对于敌、友、我三方客观形势的全面、综合的估计的基础之上的。第四十三回写诸葛亮舌战群儒时,曾以医道喻刘备彼时之景况,以为“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气脉和缓,便投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与自己力量的不足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二者暂时都不是可以攻取的对象。但是,对于孙、曹,又应当采取不同的对策:“孙权不可取则结之”,“曹操虽不可取而终当伐之“(《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夹批)。诸葛亮后来把这种决策概括为“北拒曹操,东和孙权”八个字。这种避开强大敌手,首先在荆益二州建立自己的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徐图中原的决策,大体上符合当时政治军事斗争的形势。美国管理学专家亚历山大·H·科内尔说:“一切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政策、策略、短期计划、长远规划以至日常工作,都是由坚定的实际决定和更为坚定的预见两部分组成。这些决定和预见应该是最佳的”(《决策人员必读》,载《决策与信息》1984年创刊号)。《三国演义》关于诸葛亮的决策活动,不仅写出了他的“三分”的坚定的预见,也写出了为实现这一预见所采取的一个个坚定的实际决定。写他把自己的总的决策,化为一个个实际的决定;而一个个实际的决定,又无不为着实现那总的决策。这种描写,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决策的整体观、综合观和长远观。从《三国演义》关于诸葛亮决策过程的描写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诸葛亮决策本身的成败利钝,看出无论是写他的胜利还是失败,都是入情入理的,符合历史的和艺术的逻辑的,驱除了神秘色彩的,而且可以看出《三国演义》为了实现自己的总的创作意图,表达总的思想倾向,在艺术上又是如何来处理这种决策中的成败利钝,亦即如何在热情赞美诸葛亮决策的胜利的同时,而又巧妙地回护他的失策,努力不去损害诸葛亮的光辉的。
从决策主体上分类,诸葛亮的决策属于个人决策。而个人决策能否发挥其积极作用,关键在于他是否具备一定的个人条件和社会条件。就个人条件而言,诸葛亮的品质、智慧、才能、经验和精力都应该说是充分胜任的;就社会条件来说,诸葛亮自得刘备草庐三顾,即被委以重任,获得了相当的权力。但这一点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可以依据社会条件的变化,把诸葛亮的决策活动分为两大阶段,自三顾茅庐至白帝城托孤为第一阶段;白帝城托孤至五丈原归天为第二阶段。毛宗岗在第八十五回“刘先主遗诏托孤儿”的回评中说:“自桃园至此,可谓一大结局矣。然先主之事自此终,孔明之事又将自此始也。前之取西川、定汉中,从草庐三顾中来;后之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从白帝托孤中来。故此一篇在前幅则为熬尾,在后幅则又为引头耳”,是很有道理的。
先看第一阶段。刘备自得孔明,“犹鱼之得水也”,但鱼还是刘备自己。刘备非凡庸之主,自有其主体性的意志和信念在,因而对于诸葛亮的决策,难免时有干扰和违离,而这种干扰与违离是来自诸葛亮的权力之上,所以结果就非同一般。诸葛亮出山,“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刘备问拒曹兵之计,孔明曰:“近闻刘景升病在危笃,可乘此机会,取彼荆州为安身之地,庶可拒曹操也。”“取荆州为家”,本是隆中决策极为明确的一项属于短期规划中的实际决定,但刘备却以“备受景升之恩,安忍图之”加以拒绝。刘表,刘琮僭立,献荆襄九郡于曹操,孔明赞同伊籍以吊丧为名擒刘琮而取荆州之议,刘备又不从。毛宗岗评曰:“失此不取,而使荆州为曹操所有之荆州,又为孙权所欲得之荆州,于是借荆州,分荆州,索荆州,还荆州,遂至遗无数葛藤于后,则皆此卷中一着之错耳”(《三国演义》第四十回回评)。荆州本来是可以轻易夺得的,但刘备之“过于仁”,遂致失却良机,还几不免于难,干扰了诸葛亮的决策。不过,刘备此举,符合隆中决策“可占人和”的精神,所谓“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所以很难说是刘备之过。
刘备之不从诸葛亮的决策,还有一次是讨伐东吴,孔明谏曰:“吴贼逞奸诡之计,致荆州有覆亡之祸:陨将星于斗牛,折天柱于楚地;此情哀痛,诚不可忘。但念迁汉鼎者,罪由曹操;移刘祚者,过非孙权。窃谓魏贼若除,则吴自宾服。愿陛下纳秦宓金石之言,以养士卒之力,别作良图。”刘备报仇心切,率师东下,致为陆逊所败。刘备叹曰:“朕早听丞相之言,不致今日之败。”
除了来自刘备的干扰外,桃园三结义中的关、张等一辈老将,位高而权重,难以驾驭。关公之欲入川与马超比武,后又不愿与黄忠为伍,孔明唯有以“绝伦超群”之类谀词以顺其意。其留关公一人守荆州者,亦为难有人选足与颉颃故也。关公之骄傲轻敌导致了“东和孙权”决策的破坏,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但总的来说,终刘备之世,诸葛亮还是获得了得心应手的运筹幄幄之权的,从而使他的决策,一步步得到了实现。
诸葛亮决策的第一个重大成就是荆州的获得,而这又牵涉到联吴策略的巧妙运用。面对曹操势力的南侵,孙、刘双方都有联合的愿望。但就实力对比而言,刘备明显处于劣势。诸葛亮在这力的不平衡的关系中,运用了他的决策才能,化被动为主动,“孔明巧处,不用我去求人,偏使人来求我”,“求人之意甚急,故作不屑求人之态;胸中十分要紧,口内十分迟疑”(《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回评),他不仅玩老实人鲁肃于股掌之上,在机巧人周瑜面前,也处处超胜一筹。在联合中,孔明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既注意到顾全大局,又注意到联合中的斗争,从而保证了赤壁抗曹的辉煌胜利。但是,诸葛亮并没有把这种又联合又斗争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化为决策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从没有谈到,孙刘联合的基础只是抗曹,一旦曹操退走,双方的矛盾就会不可调和地突出起来。刘备欲得荆州,孙权又何尝不欲得荆州呢?而刘备之卒夺荆州,与其说是从曹操手中夺得,还不如说是从孙权口中夺得。尽管孔明可以辞之以荆州乃“袭之于曹氏,非袭之于东吴,取东吴之所将取,非取东吴之所既取”(《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回评);但从道义上讲,这种袭取联盟者的胜利成果的做法,使孔明自感理曲,为了缓东吴之急攻,遂先借刘琦以缓之,又以取西川以缓之,最后乃以立“暂借荆州”文书以缓之。从文学角度看,写得固环曲折,好看煞人;但从决策的角度看,为保守既得之荆州,本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挣,而竟以“借荆州”一策出之,却种下日后无穷之隐患。赵翼以为,“借荆州之说,出自吴人事后之论,而非当日情事也”。他的理由是:
1、“夫借者本我所有之物而假与人者也,荆州本刘表地,非孙氏故物”;
2、诸葛亮之说孙权,已谓“将军能与豫州同心破操,则荆、吴之势强,而鼎足之形成矣”,故“此时早有三分之说,而非乞权取荆州而借之也”;
3、“赤壁之战,瑜与备共破曹”,“未尝独出吴之力,而备坐享其成也”;4、“破曹后,备即表琦为荆州刺史,权未尝有异词,以荆州本琦地也”;5、刘琦,“群下推备为荆州牧……遣将分驻,惟备所指挥,初不关白孙氏,以本非权地,故备不必白权,权亦不来阻备也”〔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七)。《三国演义》所写,与赵翼所揭示的几点完全一致,诸葛亮亦不会虑不及此;但他之所以择取了“借荆州”之下策,原因盖在于他的行为与“东和孙权”的理论发生了牴牾,因而意欲补苴罅漏,以图迁延。及至庞统,诸葛亮不得不入川而交荆州于关公时,唯嘱以“东和孙权,北拒曹操”之语,其内涵就更显得贫乏了。须知随着形势的急剧变化,孙、刘的关系已远非赤壁大战前夕可比。就刘备方面讲,为了抗曹,联吴固有其相当的必要;但就孙权方面讲,夺回梦寐以求的荆州,乃是其求发展的第一要着。其时孙夫人已去,孙、刘联盟实际上已经破裂。处其时其地,孔明不教以既联合又斗争的应变之策,不教以警惕孙权背盟的危险,实在是太不够了。尤为不该的是,当曹操议取西州之日,诸葛亮竟设下分江夏、长沙,桂阳三郡还免,令吴起兵袭合肥牵动其势之计。按初得荆襄,刘备问马良保守之计,马良曰:“荆襄四面受敌之地,恐不可久守,……然后南征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积收钱粮,以为根本,此久远之计也”。桂阳、长沙等亦非吴地,乃赵云、关公攻战所得。孔明方得西川,就割让三郡,这种以退让求联合的做法,更是大大的失策。荆州之失,责在关公之轻敌,但从根本上讲,却是孔明决策的失误。细思庞统入川之时,孔明尚留关公、张飞、赵云三将与己同守荆州;庞统,孔明入川,则并张、赵亦带走,留图关公一人守之,已见轻忽之意。后闻关公拒东吴之求婚,孔明曰:“荆州危矣,可使人替关公回。”然竟没有实行;荆州前线捷报频传,小说云:“因此玄德放心”,孔明是否放心了呢?书未明言,看来至少也比较放心了。刘备之伐吴,其战略目标是夺回荆州,因而是完全正确的和必要的。决策应该是一种适应环境变化而采取果断行动的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手段。在特定情况下,东吴既悍然袭夺荆州,致使战略要地失去,此时此际,和东吴的矛盾冲突已上升为支配地位,必须用全力解决方是。即使要讲联合,也不能排斥斗争,妥协退让,实无益于联合。然而孔明过于执着“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条条,甚至说“窃谓魏贼早除,则吴自宾服”。试想,如果不把荆州夺回来,“早除魏贼”的目标又怎能实现呢?刘备不顾诸葛亮的谏阻,兴兵七十五万,一举而得*亭,声威大震,江南之人,尽皆胆裂,孙权心怯,缚还降将,并允交与荆州,送回夫人,永结盟好,共图灭魏。形势的变化证明了联合中的斗争的必要性。刘备不肯得风便转,下了“先灭吴,后灭魏”的决心,此策容有不够冷静之处,但也不能说没有道理。毛宗岗以为:“从来除残去暴者,必先剪其党。如殷将伐桀,而先伐韦伐顾伐昆吾;周伐纣,而先伐崇伐密是也。”(《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回评)吴与魏密谋偷袭荆州,确系党魏行径,问题在于,刘备之兵以愤而益之以骄,终至败于陆逊之手。伐吴之役之败,主要是主观指挥失误,并无必败之理。设若刘备大胜东吴,难保不能实现其灭魏的雄图。可惜这一仗打败了,弄得元气大丧。诸葛亮对于伐吴,存在着感情与理智上的矛盾。《三国志·法正传》载,当刘备败绩,诸葛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三国演义》不叙此事,但诸葛亮并非不知伐吴的意义,却不能对决策的诸因素进行全面、准确的判断选优。如果他积极支持刘备的决策,随军东行,则至少亦可保“必不倾危”。陆逊设火烧连营之计,即曰:“吾这条计,但瞒不过诸葛亮耳。天幸此人不在,使我成大功也。”可见,对于这一逆转的倾危局面的出现,诸葛亮是负有严重责任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