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头鼠窜的意思解释和典故-抱头鼠窜出自哪个历史故事
1.新汉昆阳大战是怎样的典故?
2.破釜沉舟典故的内容
3.窜读什么 怎么组词 蹿读什么 怎么组词
4.立品早防冯妇虎 读书不好叶公龙 整体怎么解释,有什么典故啊?
5.陈硕真的轶事典故
新汉昆阳大战是怎样的典故?
王寻、王邑带领42万新朝军队,南下进攻起义军,对昆阳形成了包围。
昆阳周围的农民起义军看到敌人来势汹汹,难以抵挡,都纷纷退到昆阳城里。有的将领认为敌众我寡,阵地守不住,主张放弃昆阳,把队伍分散到各地去各自为战。担任太常偏将的刘秀反对这种做法,他说:“如今我们兵寡粮少,敌人十分强大。如果我们集中力量打他一路,还有胜利的可能;分散兵力,只能进一步削弱自己,势必被敌人各个击破,全面崩溃。昆阳是首当其冲的要地,如果昆阳失守,一天之内,其他地方也都会被敌人占领。因此我们只有同心协力,保卫住昆阳,挫伤敌人的锐气,才能够把新军打败。”
起义军其他将领听刘秀这么说,认为很有道理,决定坚守昆阳。这时候,侦探回来报告:王莽的新朝军队已经到了昆阳城北,队伍有几十里路长,只见一路上烟尘滚滚,旌旗蔽天,望不见队伍的尾巴。
这时候,昆阳城里的起义军只有八九千人。起义军领袖王凤、王常和刘秀等人商量,决定由王凤、王常全力守卫昆阳,派刘秀和宗佻〔tiāo〕、李轶〔yì〕等十三人,黑夜里骑着快马从南门冲出去,到附近地区去征集援军。
这时候,王莽的新朝军队已经有十万人抵达昆阳城下。他们看到有人从城里冲出来,知道是去求援的,就赶快过来拦截。刘秀、宗佻、李轶等十三人奋勇作战,杀退了一批又一批敌人,终于冲了出去,分头到了郾城和定陵。他们把两地的几千农民起义军统一组织了起来,由刘秀率领着去援救昆阳。
古代风景画鉴赏再说昆阳城外边。王邑、王寻的新朝军队已经团团围住了昆阳城。王莽的纳言将军严尤给王邑提出建议,他说:“昆阳城虽然小,但是很坚固,轻易不能攻破。反军的头子更始皇帝刘玄在宛城一带,我们应当用主力去打他,把他打败了,昆阳就可以不攻自破。”可是王邑不接受严尤的意见,一定要先打昆阳。他把42万大军全都压向昆阳,把小小的昆阳城围了几十重。只见昆阳城外旌旗蔽野,尘埃遮天,军号军鼓的声音几十里以外都能够听得到。王邑、王寻还调来了攻城用的云车、撞车和楼车。云车是十几丈高的了望车,居高临下,能够把城里的情况侦察得一清二楚。撞车是冲锋陷阵用的战车,能够用来冲击城墙。楼车是弓箭手用来向城里射箭的战车。王莽的新朝军队,几乎把一切精良的武器设备全都用上了。他们还派遣了一部分士兵。专门挖掘地道,想从地道打进城去。
王凤、王常指挥昆阳城里的汉军,紧闭城门,守住险要的地方。城外敌人射来的箭,像雨点一般倾泻到城里。人们要到井里去汲水,都得头上顶着门板,抵挡飞箭。守城的士兵选好地形,隐蔽自己,坚守住自己的岗位。王莽的新军接近城墙,想要爬城的时候,城上的滚石擂木像冰雹似地打将下去,打得他们头破血流,抱头鼠窜。
昆阳城里的汉军这样艰苦奋战,守了一个多月,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到六月里,刘秀率领的援军赶到了。他们在离开新军大本营四五里的地方扎下营寨。刘秀亲自带着精兵,从背后攻打新军。王邑、王寻听说刘秀只调来几千援军,不禁哈哈大笑,他们用轻蔑的口气对部下说:“刘秀只搬来几千援军,这不是拿鸡蛋来碰石头吗?”他们下令派出几千兵马去对付刘秀的援军。
新汉两军对阵的时候,刘秀一马当先,冲向敌阵,士兵们见主将这样勇猛,也都纷纷拿起刀枪,呐喊着像猛虎一般冲杀过去,王邑、王寻率领的新军,没有料想到汉军这样厉害,他们的阵脚被冲乱了,后退了好几里才站住脚跟。这一仗,刘秀的汉军消灭新军一千多人。以后几天,刘秀选择敌人力量薄弱的地方继续进攻,又消灭了许多敌人。
这时候,宛城已经被起义军攻了下来,但是刘秀并不知道。为了虚张声势,恫吓敌人,刘秀派人假装成从宛城来的使者,向昆阳城里送信,信上说进攻宛城的汉军已经取得胜利,马上就要乘胜开来支援昆阳。他叫这个送信的假使者故意把信丢在路上,让敌人捡走。捡到书信的人拿去报告,王邑、王寻看后大吃一惊,他们认为,如果攻打宛城的汉军增援到昆阳来,自己这方取胜的希望更少了,原来那种趾高气扬的狂妄劲头已经下去了一半。
昆阳城里的守军听到城外喊杀的声音,从城墙上望见敌人队伍开始,知道援军已经到来,就积极准备反攻,里应外合地夹击敌人。
决战的日子到了。刘秀探听到敌人的大本营在昆阳城西的河边,还探听到王邑、王寻仗着兵力强大,又有河流作屏障,大本营的防备不免松懈。于是刘秀带着三千名敢队直捣敌人的巢穴。当汉军敢队冲到新军大本营门口的时候,王邑、王寻才从睡梦中惊醒,匆匆忙忙地带兵迎战。汉军由于连日得胜,士气旺盛,个个以一当百;新军由于接连吃败仗,士气低落,都在设法后退保命。双方一接触,新军顷刻大乱,汉军勇猛向前冲杀,把新军的主将王寻杀,把新军队伍打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
昆阳城里的守军趁着城西激战的时刻,由王凤、王常率领,擂响战鼓,呐喊着冲杀出来,与援军前后夹攻敌人。王邑见王寻被杀,自己已经腹背受敌,骑着快马赶快逃命。新军士兵们见主将逃走,有的投降了汉军,有的撒开两腿跟在王邑的马后逃跑。前面的人被撞倒了,后面的人也顾不得扶起他们,就从他们身上践踏过去,这样互相践踏而的就有一千多人。王邑带着残兵败将拼命奔跑了一百多里路,逃到溃水〔汝河的支流,流经昆阳北边滍zhì〕边上,正赶上一阵狂风暴雨,河水漫出河床。士兵们为了逃命,争着渡河,有些人顾不得水深流急,跳进水里,想游到对岸去,结果淹了好几万人,把河流都堵塞了。王邑、严尤等丢掉了兵器、辎重、战车和抢来的珍宝,骑着马,踩着尸渡过滍水,逃回洛阳,点点人数,四十二万人只剩下了几千人。
战争结束,刘秀、王凤、王常等派人打扫战场,光是收拾缴获的战利品,就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昆阳大战中,昆阳城里的汉军八九千人,加上外来的几千援军,总共才一万多人,却打败了王莽新军42万人。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
昆阳大战以后,更始皇帝刘玄派农民军领袖王匡攻打洛阳,派另一支军队攻打长安。因为王莽新军的主力在昆阳大战中已经崩溃,所以攻打长安的这支汉军很快就打到长安城下,从东北方的宣平门攻入城内。长安城内的市民在少年朱弟、张鱼的号召下起义,跟汉军一同围攻王莽的宫殿。攻破宫殿大门之后,商人杜吴跑在最前面,他一口气冲上宫中的渐台,杀了王莽。起义军战士跟着上了渐台,他们出于对王莽的仇恨,一块块地分割了王莽的尸体。至此,篡夺了西汉天下的王莽,在维持了十五年的统治之后被推翻了。
破釜沉舟典故的内容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无一还心”。
公元前209年,我国历史上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牺牲后,刘邦和项羽率领的两支军队逐渐壮大起来。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市)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由巨鹿东北流向东南的一条河)。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无一还心。”巨鹿一战,大破秦军,项兵威震诸侯。
窜读什么 怎么组词 蹿读什么 怎么组词
“窜”读 cuàn
1、部 首 穴
2、笔 画 12
3、五 笔 PWKH
基本解释
1.逃跑;乱跑:流~。抱头鼠~。
例句:几个小偷在大伙的追赶下抱头鼠~。
2.改易(文字):~改。点~。
例句:这账簿已被窜改。
扩展资料:
一、字形演变
二、相关组词:流窜、窜动、点窜、窜改、逃窜。
1、流窜
到处流动转移;乱逃(多指盗匪或敌人):~作案。追歼~的残匪。
引证解释:吴晗 《论晚明“流寇”》:“最后到了 李自成 在一六四三年渡 汉江 陷 荆襄 后,恍然于统治集团的庸劣无能,才决定建立一新政权。从此便攻城守地,分置官守,作争夺政权的步骤,一反过去流窜的作风。”
2、窜动
激烈地跳动。
引证解释:叶圣陶 《未厌集·某城纪事》:“全城的人心好像再也不能安放在腔子里了,都突突地窜动着。”
3、点窜
改换(字句):经他一~,这篇文章就好多了。
引证解释: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杂觚·幕府拟稿》:“ 曾文正公 大事章奏,必令幕府诸贤,各创一稿,然后审择点窜。”
翻译:曾文正公大事章奏,一定要让幕府,分别创建一稿,然后仔细选择修改。
4、窜改
改动(成语、文件、古书等):~原文。
引证解释:郭沫若 《雄鸡集·关于大规模收集民歌问题》:“书上有些比较可靠的民间歌谣,虽然不多,但很可贵。因为他是第一手的资料,纯粹的资料,不是经过窜改的。”
5、逃窜
惊慌乱逃(用于敌军或兽类)。
引证解释:柳青《铜墙铁壁》第十九章:“又过了三天,战斗部署已定,胡匪军才逃窜了下来。”?
立品早防冯妇虎 读书不好叶公龙 整体怎么解释,有什么典故啊?
“立品早防冯妇虎 读书不好叶公龙”解释为:树立品行要以冯妇、叶公为鉴,要做到言行一致,说话算话,读书要专一。这句话里有两个典故:冯妇搏虎、叶公好龙。
1、冯妇搏虎
出处:战国孟子《孟子·尽心下》
寓意:寓言是说冯妇这个人只是表面的改变,并没有真正地从内心改掉自己的行为。
释义:冯妇原来善于搏虎,后从事儒业,成为读书人的师表。一次有人追逐老虎。遇到老虎靠着山角反抗,冯妇又捋袖下车,再次与虎相战。
后遂用“再作冯妇、一作冯妇、又做冯妇”等比喻重操旧业;用“冯妇”称勇猛或凶狠的人;用“搏虎”指敢与凶猛的敌人拼搏;用“负隅顽抗”表示依仗某种条件,顽固进行抵抗。
原文:齐饥。陈臻曰:“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殆不可复。”复,扶又反。先时齐国尝饥,孟子劝王发棠邑之仓,以振贫穷。至此又饥,陈臻问言齐人望孟子复劝王发棠,而又自言恐其不可也。
孟子曰:“是为冯妇也。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东瓯之人谓火为虎,其称火与虎无别也。其国无陶冶,而覆屋以茅,故多火灾,国人咸苦之。海隅之贾人适晋,闻晋国有冯妇善搏虎,冯妇所在则其邑无虎,归以语东瓯君。东瓯君大喜,以马十驷、玉二珏、文锦十纯,命贾人为行人,求冯妇于晋。
冯妇至,东瓯君命驾,虚左,迎之于国门外,共载而入馆,于国中为上客。明日,市有火,国人奔告冯妇,冯妇攘臂从国人出,求虎弗得。火迫于宫肆,国人拥冯妇以趋火,灼而。于是贾人以妄得罪,而冯妇弗悟。
译文:齐国遭饥荒,陈臻对孟子说:“百姓都认为先生您会再次劝齐王打开粮仓来赈济灾民,大概您不会再这样做了吧?”先前齐国曾经闹饥荒,孟子劝齐王打开棠地的粮仓,来赈济贫穷的灾民。到这次又闹饥荒,所以陈臻这样询问孟子说,齐国百姓盼望孟子再次劝齐王发放棠粮。但是陈臻自己也说恐怕不行了。
孟子说:“再这样做,我就成了冯妇了。晋国有个人叫冯妇的,善于打虎,后来成了善人,不再打虎了。有次他到野外去,看到有很多人正在追逐一只老虎。那老虎背靠着山势险阻的地方抵抗,没有人敢去迫近它。
大家远远望见冯妇来了,都跑过去迎接他。冯妇就又挽袖伸臂地走下车来要去打虎。大家都感到很高兴,这种行为却被有见识的士人们讥笑了。”
东瓯的人把“火”叫作“虎”,他们发“火”和“虎”的字音没有区别。他们的国家没有砖瓦,而盖屋顶子全用茅草,所以多火灾,国人都吃过它的苦头。
靠海边的地方,有一个商人到了晋国,听说晋国有个叫冯妇的人善于同虎搏斗,冯妇所到的地方就没有老虎。商人回来把这件事告诉了东瓯国君。东瓯国君听了高兴,用马四十匹、白玉两双、文锦十匹作礼物,命令商人做使者,到晋国聘请冯妇。
冯妇应邀到来,东瓯君命驾车,虚左(以左为贵),亲自在国门外迎接他,又一起乘车进入宾馆,把他当做国中的上宾款待。第二天,市中起火,国人奔告冯妇,冯妇捋袖伸臂跟随国人跑出来,找老虎搏斗,却没有找到。
这时大火迫向宫殿店铺,国人簇拥着冯妇就奔向大火,冯妇被烧灼而。于是那个商人因为说假话获罪,但冯妇却至也没搞清是怎么回事。
2、叶公好龙
出处:汉.刘向《新序·杂事五》
寓意:辛辣讽刺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同时也讽刺了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
释义: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好:喜好。比喻表面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真正爱好。
原文: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译文:叶公,字子高,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都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
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的东西而不是龙。
扩展资料:
冯妇,男,战国晋国人,冯妇是人名,不是说此人是姓冯的妇女 。文章一句卒为善士可得出冯妇的性别。士,在古汉语中有多种解释。如:士民、士子、军士等等,但是除通假“仕女”外却无一不是男子。而古汉语中的“士女”当作“男女”之意,非一端也。
一般说来,“士”的称呼多用于成年男子。如《诗· 郑风·女曰鸡鸣》中“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可意译为:老婆说公鸡叫了快起床 !老公说太阳还没晒屁股。
又如《泰伯》中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译文:作为一个男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韧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显然是指男子。故至此“冯妇”当可定名定性——冯妇,名也。性别,男 。
沈诸梁,芈姓,沈尹氏,名诸梁,字子高。春秋末期楚国军事家、政治家。大夫沈尹戌之子,封地在叶邑,自称叶公,在叶地治水开田,颇具治绩。曾平定白公之乱,担任楚国宰相。因楚国封君皆称公,故称叶公。
叶公终老叶地后,其后裔为纪念祖上之德与祖居之地,部分改沈为叶,是为叶姓之源。因此,叶公沈诸梁又是海内外叶姓华人公认的始祖。每年清明前后,澧河之滨叶公墓前,来自海内外的叶姓子孙纷纷回乡祭祖,已成为中原文化旅游的一大景观。
百度百科-冯妇
百度百科-冯妇搏虎
百度百科-沈诸梁
百度百科-叶公好龙(四字成语)
陈硕真的轶事典故
传说,陈硕真与后来当了武周皇帝的武则天还有一段情和怨。
那是在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三月的一天。天高气爽,春和景明,京都长安城里的一班纨绔子弟来到了城西十五里的名胜古迹感业寺踏青。这班人见到了寺中一位漂亮的小尼姑,便垂涎三尺,上前调戏。小尼姑的哭喊声被寺中的慧觉尼姑听到了,见这班人对小尼姑欲行非礼,不由“恶从心头起,恨向胆边生”,猛喝一声:“大胆狂徒,佛头净地,休得无礼!”棍随声出,一个骑马蹲裆式,手中柴棍便向这班泼皮横扫过去,“哗”的一声,就撩倒了十几个,余者目瞪口呆、手足无措。慧觉厉声斥责道:“青天白日,朗朗乾坤,作此丑行,猪狗不如,下次胆敢再犯,姑奶奶决不轻饶,还不!”这班纨绔辫子如逢赦令,纷纷抱头鼠窜。
这被解救的小尼姑原来就是被唐太宗李世民临幸过的武则天武才人,她是遵从太宗遗命,在永徽元年正月来到这皇家尼庵削发为尼的。
慧觉尼姑就是陈硕真,唐贞观年间才十五岁的她就得到异人传授,学会了兵法和武艺。十九岁那年,为了解救同乡一个打抱不平杀了狗财主的后生章叔胤而受到官府的通缉。于是她女扮男装,只身前往在扬州城里开木材行的舅父处避难。陈硕真饥餐露宿,受了千辛万苦,步行到杨州,一打听,才知道舅父的木材行已被知府的妻弟强行霸占了,舅父已在三年前携家北上,到京都长安城里谋生去了。陈硕真风尘仆仆,整装北上,一个月后,经多方打听,才打到了这位曾在家乡办过义学、乐善好施、阔别多年的亲人。舅父见外甥女长得英俊高大、一付男儿模样,且又雄才大略、武艺超群,心中大喜,主张陈硕真隐姓埋名,到皇家尼庵感业寺以带发修行掩护,积极进行农民大起义的各项准备工作,舅父交游广、熟人多、阅历深,自愿为外甥女南下北上,联络四方豪杰、结识各路英雄,成了农民义军的无名英雄。
武则天不仅天生丽质,而且博学多才;陈硕真武功绝伦,又富有正义感;俩人心意相投。武则天受欺凌被解救的事发生后,俩人更加亲密无间,背着人以姐妹相称。
这年冬天,武则天的光头上已长出披肩青丝。一天,高宗皇帝李治派大内总管到感业寺宣召,封武则天为昭仪,迎取她回宫。临行前夕,姐妹俩作了彻夜长谈,她们从佛门谈到农事,从国家前途谈到个人抱负。晨曦初露,迎接昭仪的车驾来到了感业寺,登辇前,姐妹俩千叮咛万嘱咐,依依惜别。陈硕真对武则天细语曰:“两年后东南有战事,即姐所为也,望妹不以姐为不忠,给予赞助。”武则天略作沉思,微微含首,姐妹洒泪而别。
感业寺来了两位不速之客,一个是后来被陈硕真拜为仆射的章叔胤,另一位是日后被封为大将军的童义宝,他们向陈硕真详细地报告了三年来为起义所作的各项准备工作,认为时机已经成熟,请陈硕真立即南下,领导起义。陈硕真让他俩先行出发,她自己对京城的内线工作作了布置,便于春节前赶到了田庄里。
陈硕真率众数万,在田庄里举行起义。就在陈硕真全力抗击扬州刺史房仁裕和鹜州(金华)刺史崔义玄的联合进攻时,曾派潜伏在京城“内线”通过“关系”为武昭仪送去一封信。然而,“胸怀大志,别有所图”的武则天却置之不理。后来起义失败,陈硕真在睦州受刑前责怪武则天“义妹不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