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倒猢狲散的树指的是谁-类似于树倒猢狲散的句子
1.树倒猢狲散是什么意思?
2.树的成语有哪些
3.树倒猢狲散是谁说的
4.树倒猢狲散是什么意思
5.树倒猢狲散的故事
6.“树倒猢狲散”比喻精妙,讽刺辛辣,这个词语出自何处?
树倒猢狲散是什么意思?
树倒猢狲散比喻有权势的人一旦垮台,投靠依附他的人也就一哄而散(含贬义)。
出处:宋·庞元英《谈薮·曹咏妻》:“宋曹咏依附秦桧,官至侍郎,显赫一时……咏百端威胁,德斯卒不屈。及秦桧,德斯遣人致书于曹咏,启封,乃《树倒猢狲散赋》一篇。”
译文:宋代的曹咏依附秦桧,官做到了侍郎,一时名声显赫......曹咏威胁厉德新,可是厉德新不肯屈服。后来秦桧了,厉德新写了一封信,派人送给曹咏。曹咏打开一看,乃是一篇赋,题目叫“树倒猢狲散”。
扩展资料:
近义词
墙倒众人推 [ qiáng dǎo zhòng rén tuī ]?
释义:比喻在失势或倒霉时,备受欺负。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罢了!好奶奶们,‘墙倒众人推’,那赵姨娘原有些颠倒,‘着三不着雨’,有了事就都赖他。”
示例:正直的人是不会干那种墙倒众人推的事的。
树的成语有哪些
别树一帜 别:另外;树:建立;帜:旗帜。比喻与众不同,另成一家
春树暮云 仰慕、怀念友人
枯树开花 已经枯的树又开起花来。比喻绝处逢生获奇迹出现
拔树寻根 比喻追究到底。
百年树人 树:种植,栽培。比喻培养人才是长期而艰巨的事。
尺树寸泓 泓:水深。泛指地方虽小,却有花草树木、清泉流水的景区。
大树将军 原指东汉冯异。后常指不居功自傲的将领。
刀山剑树 佛教所说的地狱之刑。形容极残酷的刑罚。
独树一帜 树:立;帜:旗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
耕耘树艺 耘:锄草,树:栽植;艺:播种。耕田、锄草、植树、播种。泛指各种农业生产劳动。
撼树蚍蜉 撼:摇动。蚍蜉:大蚂蚁。想把大树摇动的大蚂蚁。比喻自不量力者。
火树银花 火树:火红的树,指树上挂满灯彩;银花:银白色的花,指灯光雪亮。形容张灯结彩或大放焰火的灿烂夜景。
剑树刀山 佛教所说的地狱之刑。形容极残酷的刑罚。
蒹葭倚玉树 比喻一丑一美不能相比。也用作借别人的光的客套话。
枯树生花 枯树开起花来。比喻在绝境中又找到了生路。
柳树上着刀,桑树上出血 比喻代人受过。
蚍蜉撼树 蚂蚁想摇动大树。比喻自不量力。
切树倒根 比喻彻底。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比喻前人为后人造福。
双斧伐孤树 指嗜酒好色,摧残身体。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树:培植,培养。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树倒猢孙散 树倒了,树上的猴子就散去。比喻靠山一旦垮台,随从的人也就一哄而散。
树大招风 比喻人出了名或有了钱财就容易惹人注意,引起麻烦。
树碑立传 树:立。原指把某人生平事迹刻在石碑上或写成传记,使他的名声世代流传下去。现比喻立个人威信,抬高个人声望。
树德务滋 树:立;德:德惠;务:必须;滋:增益,加多。向百姓施行德惠,务须力求普遍。
铁树开花 铁树:也叫苏铁,常绿乔木,不常开花。比喻事情非常罕见或极难实现。
痒磨树者 因为痒而在树上磨蹭的。
瑶林琼树 形容人容貌智力出众。
一树百获 树:种植。种一次收获一百次。比喻培植人才能长期获益。
芝兰玉树 比喻有出息的子弟。
云树之思 比喻朋友阔别后的相思之情。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比喻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体或全部。
大树底下好乘凉 比喻有所依托,事情就好办。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比喻前人为后人造福。亦作“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解释〗树长得再高,落叶还是要回到树根。比喻离开故土时间再长,最后还是要回归故土。
树大根深 〖解释〗比喻势力强大,根基牢固。
拔树撼山 拔起大树,摇动高山。形容声势极大。
拔树搜根 比喻追究到底,彻底查问。
拔帜树帜 用以比喻偷换取胜或战胜、胜利之典。
别树一旗 比喻与众不同,加成一家。
蜉蝣撼大树 比喻自不量力。
高自标树 见“高自标置”。
瓜皮搭李树 根本搭不上。指强认亲族。
讳树数马 《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建为郎中令,书奏事,事下,建读之,曰:‘误书!“马”者与尾当五,今乃四,不足一。上谴矣!’甚惶恐。其为谨慎,虽他皆如是。万石君少子庆为太仆,御出,上问车中几马,庆以策数马毕,举手曰:六马。庆于诸子中最为简易矣,然犹如此。”《汉
火树琪花 比喻灿烂的灯火或焰火。
枯树逢春 已枯之树又重获生机。喻绝境逢生。
枯树生华 比喻在绝境中又找到了生路。
暮云春树 表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
刨树搜根 喻追究底细。
琪花玉树 古人谓仙景中的花木,亦以形容霜雪中的景色。
枪林刀树 犹言刀枪林立。形容激烈战斗的场面。
琼林玉树 琼:美玉。泛指精美华丽的陈设。
琼枝玉树 指披上冰雪的树木。也比喻品格高洁的人。
刃树剑山 刃:利刃,刀。原是指佛教中的地狱酷刑。后比喻极其艰难危险的地方。
上树拔梯 比喻引诱别人上前而断绝他的退路。
树倒根摧 树干倾倒,树根毁坏。比喻人年迈体衰。
树倒猢狲散 树倒了,树上的猴子就散去。比喻靠山一旦垮台,依附的人也就一哄而散。
树高招风 见“树大招风”。
树上开花 “三十六计”之一。亦比喻将本求利,别有收获。
树俗立化 树立风俗教化。
树同拔异 谓提倡相同的,排斥不同的。
树欲静而风不止 树要静止,风却不停地刮着。比喻事物的客观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树元立嫡 谓立嫡长子为储君。
铁树花开 见“铁树开花”。
铁树开华 见“铁树开花”。
谢家宝树 比喻能光耀门庭的子侄。
萱花椿树 指父母。萱花指母,椿树指父。
寻根拔树 犹斩草除根。
瑶林玉树 见“瑶林琼树”。
银花火树 比喻灿烂的焰火或灯火。
因树为屋 依树架屋。喻指隐居乡野。
玉树临风 形容人风度潇洒,秀美多姿。亦作“临风玉树”。
玉树琼枝 ①形容树木华美。②喻贵家子弟。
云树遥隔 谓两地相隔遥远。
指树为姓 道教传说,老子生于李树下,因以李为姓。见晋葛洪《神仙传·老子》。
坐树不言 《后汉书·冯异传》:“异为人谦退不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后因以“坐树不言”、“坐树无言”谓功高而不自矜。
坐树无言 见“坐树不言”。
百载树人 〖解释〗培育人才需要百年。指育才是百年大计,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同“百年树人”。
柳树上着刀,桑树上出 出处 解释比喻代人受过。 示例 故事
积基树本 〖解释〗缔造基础,树立根本。
江云渭树 〖解释〗比喻深厚的离情别意。
树欲静而风不宁 〖解释〗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同“树欲静而风不止”。
树欲静而风不停 〖解释〗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同“树欲静而风不止”。
树欲息而风不停 〖解释〗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同“树欲静而风不止”。
玉树芝兰 〖解释〗玉树:用玉做的树;芝兰:香草。比喻有出息的子弟。
自树一帜 〖解释〗比喻单独建立一种风格、体制、派别或力量等。
树倒猢狲散是谁说的
树倒猢狲散是谁说的如下:
树倒猢狲散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出自宋代庞元英的《谈薮·七廓转摘奴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比喻有权势的人一垮台,依附他们的人就跟着散伙了。它常用于形容某人的拥护者在其失势时纷纷离去,也可以用于形容某种权势的瓦解导致跟随者四散。
关于这个成语的来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在南宋时期,奸臣秦桧当权,许多官员都攀附他,希望通过他的提携获得升迁。然而,当秦桧去世后,他的党羽失去了靠山,纷纷散去,再也没有人能够依附他了。
另一种说法是,这个成语是从“树倒猢狲散,运开鹰犬废”演变而来的,原意是指猎鹰和猎狗在失去了主人之后就会失去作用。后来,这个成语被用来形容有权势的人一旦失去权势,依附他们的人就会失去依靠。
树倒猢狲散这个成语在现代汉语中应用广泛。它可以用于政治、商业、文化等多个领域。例如,当一个政治家失去选民的支持或者失去权力时,他的追随者就会散去;当一个公司破产或者***离职时,员工们也会纷纷离开。
这个成语还可以用于形容某种组织的瓦解或者某个时代的结束,例如“随着清朝的覆灭,原本依附于它的官员们也树倒猢狲散了”。
除了作为成语使用,“树倒猢狲散”还可以用于文学和艺术创作。例如,在小说中,当主角失去靠山或者遭遇重大变故时,他的追随者或者亲信就会散去,展现出人性的复杂和世态的炎凉。在**中,这个成语也可以被用于描绘某个组织的崩溃或者一群人的瓦解。
总之,“树倒猢狲散”是一个富有哲理的成语,它形象地描述了有权势的人失去权势后依附者失去依靠的情景。同时,这个成语也提醒我们,在追求权力和地位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保持自己的人格和价值观,不要因为攀附权贵而失去了自我。
树倒猢狲散是什么意思
树倒猢狲散意思是:树倒了,树上的猴子就散去。比喻靠山一旦垮台,依附的人也就一哄而散。
读音:shù dǎo hú sūn sàn。
南宋曹咏依附秦桧,官至户部侍郎,秦桧,党羽离散,曹被贬,其妻兄厉德斯赠之以〈树倒猢狲散赋〉。后用以比喻有权势的人一旦失势,则其依附者随即散去。
近义词
墙倒众人推
俗语,比喻人一旦失势或受挫,就会有许多人乘机打击他,使他彻底垮台。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九回:“他虽好性儿,你们也该拿出个样儿来,别太过逾了,墙倒众人推。”
用法: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含贬义。
树倒猢狲散的故事
树倒猢狲散的故事
树倒猢狲散的故事1树倒猢狲散
出处:宋代宠元英的《谈薮·曹咏妻》
意思:比喻当权的人一垮台,其他人失去了靠山,一哄而散。
南宋时,有个人名叫曹咏,因为和丞相秦桧有密切关系,当上了大官。他家乡有不少人奉承巴结他,使他非常得意。可是他的大舅子,名叫厉德新的,不买他的账。厉德新在家乡当个“里正”(类似村长或乡长),曹咏认为厉德新区区小吏,胆敢对他如此无礼,于是怀恨在心,指使当地县官给厉德新施加威胁,处处刁难。可厉德新始终没有屈服。
后来秦桧了,依附秦桧而得势的人纷纷随之垮台,曹咏也被贬官新州(今广东新兴)。厉德新便写了一篇《树倒猢狲散赋》。猢狲,即猴子。文章把秦桧比作一棵大树,把曹咏等人,比作一群猴子,猴子们靠着大树荫庇,作威作福。如今大树一倒,猴子们只得散伙了。这是一篇很深刻、辛辣和幽默的文章。厉德新把它寄给曹咏,曹咏看了,气得半。
另据明代政编撰的《七修类稿》里说:秦桧未当官时,曾经是个私塾,生活比较清苦,因此颇有牢骚怨愤。他写过两句诗:“若得水田三百亩,者(这)番不做猢狲王。”他把塾中学生比作猢狲,而自比“猢狲王”。所以,厉德新把依附秦桧的那帮小丑比为猢狲,不但是有所根据,也更增讽刺的'妙趣,而且“桧”又恰巧是一种树木的名称。
树倒猢狲散的故事2宋高宗时有个侍郎叫曹咏,他善于逢迎拍马,深得奸相秦桧的欢心,所以官运亨通,连升三级,当了朝中的大官。
曹咏当了大官后,有很多人来巴结他,唯一让他感到气恼的是,他的大舅子厉德斯却从不向他献殷勤。原来,厉德斯头脑清醒,他知道曹咏并非凭真才实学而是靠依顺秦桧才得以升官的,所以料定曹咏这种人没有好下场,便不肯与他同流合污。对此,曹咏耿耿于怀,一心想找个茬儿整整厉德斯,无奈厉德斯洁身自好,曹咏也无从下手。
后来,秦桧了,那些依附秦桧的家伙一个个倒台了,曹咏也被贬到了新州(今广东新兴)。曹咏在离开京城前往新州的时候,突然收到了厉德斯托人捎来的一封信。原来,厉德斯得到消息后,非常高兴,就写了一篇题为《树倒猢狲(húsūn)散(sàn)》的赋寄给曹咏。文中将秦桧比作一棵大树,把曹咏等人比作树上的猢狲,揭露了曹咏这种人依靠秦桧这棵大树作威作福、鱼肉百姓的丑恶行径。文中说如今大树一倒,猢狲四散,于国于家,真是可喜可贺。曹咏看了这篇文章后,气得半天说不出话来。很快,“树倒猢狲散”这句话便在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传开了。
这个成语原来的意思是,树倒了,依附此树生活的猢狲也就四散而去了。后来,人们就用“树倒猢狲散”比喻一旦为首的头儿垮了台,追随他的人也只能一哄而散了。猢狲,猴子
树倒猢狲散的故事3出处:宋代宠元英的《谈薮·曹咏妻》
意思:比方当权的人一塌台,其余人失去了靠山,一哄而散。
南宋时,有个人名叫曹咏,由于和丞相秦桧有亲密关联,当上了大官。他故乡有不少人阿谀巴结他,使他十分自得。可是他的大舅子,名叫厉德新的,不买他的账。厉德新在家乡当个“里正”(相似村长或乡长),曹咏以为厉德新区区小吏,胆敢对他如斯无礼,于是怀恨在心,支使当地县官给厉德新施加要挟,处处刁难。可厉德新始终不屈从。
后来秦桧逝世了,依附秦桧而得势的人纷纭随之倒台,曹咏也被贬官新州(今广东新兴)。厉德新便写了一篇《树倒猢狲散赋》。猢狲,即猴子。文章把秦桧比作一棵大树,把曹咏等人,比作一群猴子,猴子们靠着大树庇荫,作威作福。现在大树一倒,猴子们只得搭伙了。这是一篇很深入、辛辣跟风趣的文章。厉德新把它寄给曹咏,曹咏看了,气得半。
另据明代政编撰的《七修类稿》里说:秦桧未当官时,曾经是个私塾,生涯比拟清苦,因而颇有怨言怨愤。他写过两句诗:“若得水田三百亩,者(这)番不做猢狲王。”他把塾中学生比作猢狲,而自比“猢狲王”。所以,厉德新把依靠秦桧的那帮小丑比为猢狲,岂但是有所依据,也更增讥讽的妙趣,而且“桧”又凑巧是一种树木的名称。
“树倒猢狲散”比喻精妙,讽刺辛辣,这个词语出自何处?
树倒猢狲散,树一倒,猴子们就散了。解释当树倒下时,树上的猴子会散开。这是一个比喻,当一个有权势的人崩溃时,依赖他的人就会和他分手。词性是贬义的。在中国古代,有一句谚语说“得道鸡犬升天”或“靠大树乘凉好”。这意味着一个人富有或权威,而其他相关的人得到利益或好处。相反的词是“树倒猴子散”。字面意思是树倒下后,树上所有的猴子都跑掉了。
典出宋代庞元英《谈薮·曹咏妻》:“宋曹咏依附秦桧,官至侍郎,显赫一时。……咏百端威胁,德新卒不屈。及秦桧,德新遣人致书于曹咏,启封,乃《树倒猢狲散赋》一篇。” 宋朝有个叫曹咏的人,并无真才实学,但却很会拍马屁。他依靠大奸臣秦桧的帮助,很快坐到了侍郎的位置,显赫一时。他的大舅子厉德新知他不学无术,依附秦桧才得任高官,所以断定他没有好下场。
曹咏很是气恼,一心想找个机会收拾他,但厉德新洁身自好,没有任何把柄落在他手里。 秦桧后,那些依附他的大臣相继倒台,曹咏也被贬到新州。厉德新听说后,就写了封信给他。打开一看,是一篇题目叫《树倒猢狲散》的赋。文中把秦桧比喻为一棵大树,把曹咏等人比成树上的猴子。揭露了曹咏这种人依附秦桧作威作福、鱼肉百姓的丑恶行径。
文章说现在大树倒了,猴子散了,国家和人民真是可嘉!曹勇看不出他说了什么。后来,人们用“树倒猴子散”来形容权势人物倒下后,依附于他的人纷纷分手。这个词也常与“墙倒,人人推”连用,如“树倒猢狲散,世态炎凉;墙倒众人推,落井下石。”树倒猢狲散的下半句,其实就是“墙倒众人推”,如果说上半句是人之常情,那这下句话就有点不厚道了,一个人生活如意,人们都来巴结他,可等到他出了一点状况,那些曾经巴结他的人都恨不得上前讽刺一般,趁火打劫,趁人之危,这样的行为,实在是让人无法认同。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