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辽西的发现说成是点睛之笔是因为什么-辽西为什么被称为点睛之笔
1.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2.点睛之笔是什么意思我国辽西的这次发现为什么被称为碱性食品
3.四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第七,八单元复习知识点有哪些
4.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及反思(2)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语文课在中小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就是我为您收集整理的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飞向蓝天的恐龙
学情分析
10岁左右的孩子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但并没接触太多的科学知识,因此,本文的教学应结合这一实际来展开。对于恐龙的了解,学生有大量的资料,但并未深入去体会,尤其对恐龙的演变过程,学生了解很少,所以资料的补充应作为我班学生的重要学习环节。同时,在语言文字的体会上,我班学生已初步具备理解词、句的能力,但还需要作进一步训练。所以,个案设计应以重点段的学习为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有关恐龙资料片,激趣导入。
2、读课题质疑。
二、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感知
1、学生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在文中勾画生字词,自主学习生字词,标出自然段。
3、教师检查字词学习情况,如:
“顿”和“吨”要注意读音和字形的区别;“鸽”、“盈”、“捷”注意书写。
三、自读自悟第1~2自然段
1、先说方法:
读懂每句话的主要意思,串起每句的主要意思,就是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2、朗读第1自然段:
作者把笨重、迟钝的恐龙与轻巧灵活的鸟类看似毫不相干的两种动物展现在读者面前,告诉我们科学家的重大发现:“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抓住“一支”、“漫长的演化”等词,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生动。“一支”指的是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漫长的演化”是指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
3、朗读第2自然段:
了解这一科学发现的大致过程。抓重点句理解:“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⑴ 理解:
“画卷”和“点睛之笔”的意思。
⑵ 理解:
辽西的发现为什么能称为“点睛之笔”?
四、精读重点段,领悟写法
1、教师和学生一问一答读第3自然段,以“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这一设问,自然地引出下文。
2、深入体会第4自然段,理解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
⑴ 默读第4自然段,弄清共有几句话,用序号标出。
⑵ 抽学生说,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点拨。
(这段长句多,如“庞大家族”冒号后的句子具体指出庞大家族有哪些,前后都是围绕相同内容说的,一共8句。)
⑶ 重点体会第二句:
① 齐读第二句。
② 标出冒号后的分句:
3个分句组成一个长句。
③ 引导学生体会各分句的内容:
表格式或小标题式,如:行走──身体形态──性情。
④ 采用引读、对比读等方法,再次体会第二句话的意思:
恐龙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重点体会“繁衍”、“形态各异”、“庞大家族”、“凶猛异常”、“茹毛饮血”等词语的意思。
⑤ 学生看板书复述第二句话的内容。
⑷ 重点体会第三句:
① 自由读第三句,用序号标出冒号后的分句:
4个分句组成一个长句。
② 学生质疑,互相解答。
③ 引导学生边体会,边完成板书:
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骨骼、脑颅、前肢、体表
④ 学生看书将一、二、三句话连起来说:
教师注意引导关键词:
“大约”、“数千万年后”、“形态各异”、“庞大家族”、“有些”、“其中”、“一些”,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生动。
⑸ 体会第四至七句:
学生朗读这几句,体会科学家假想长羽毛的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的。
① 他们有哪两种猜想,请学生说一说。
② 前两句讲树栖恐龙在跳跃、降落中具备了滑翔能力,最终主动飞行。后两句讲地面上的带羽毛恐龙在奔跑过程中学会了飞翔。
⑹ 体会第八句:
① 齐读。
② 为什么说“毋庸置疑”?理由是什么?
⑺ 齐读第4自然段,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再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一说。
五、学习最后一段
1、教师读第一句后提问:
科学家们还有一个什么美好的愿望?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第二句)
2、“这一历史进程”具体指什么?
六、整体感悟
科学工作者根据恐龙化石,能推测出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七、拓展学习
1、读一读,填一填:
⑴ 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 )经过( )的演化,( )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⑵ 亿万年前,一种( )羽毛的恐龙( )同类,飞向蓝天,
( )出今天的鸟类大家族。
⑶ 地球上的( )恐龙( )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像鸵鸟一样用两条后腿( )身体。
⑷ 数千年后,它的后代( )成一个形态各异的( )家族。
2、读一读,说一说(每组里哪个句子好,好在哪里):
第一组:
⑴ 猎食性恐龙的身体变小,长得像鸟类。
⑵ 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
第二组:
⑴ 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
⑵ 它们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
3、以“走向恐龙”为主题,开设、资料展。
设计意图
为了突破本课“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和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这一重点,备课组讨论所形成的框架式预案力图以“直击重点段”的方式,采取读──说──读的过程来达成这一目的。在这一思想指引下,根据我班学生的实情,我对这一思路和设计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一是对课文设计中的“理清课文线索”作重点处理,强化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二是在体会用词的准确性上,将复述作为体会用词准确性的方法;三是在设计上,让学生背诵感兴趣的部分,让孩子们积累、内化;四是在拓展学习中,主题活动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而设计。力图从这四方面突破重点,化解难点,内化知识。
点睛之笔是什么意思我国辽西的这次发现为什么被称为碱性食品
指文章传神绝妙之处。
点睛之笔是主旨句是总括本篇文章想要表达的意思的那个句子,也就是说,你不用看其他句子,只看了主旨句都能明白这篇文章想要讲什么问题,而画龙点睛的句子是指在经过了各个角度、各种方法的论证后,作者用一个句子将它们透彻地贯穿起来,使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古人在作画的时候,认为一副肖像的灵魂在于眼睛。如果眼睛画的好,那么这幅画就有神采,否则就失去了它的灵魂。所以点睛之笔,也是一幅画的成败之所在。
四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第七,八单元复习知识点有哪些
优质解答
第七单元复习提纲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这篇课文写的是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2、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答:12岁的听伯父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接着在租界里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他经过深思熟虑,在修身课上,立下了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3、课文写了三件事,中间有两次过渡.第一次是过渡句:“一连串的问题使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第二次是过渡段,即课文的第9自然段.“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
4、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答:其他同学“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在这样的对比中,显示出少年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5、理解重点词语:
耀武扬威:课文中指巡警凭借帝国主义的势力在租界里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得意扬扬:课文中指那个大个子洋人看到租界里的中国巡警不给受伤害的中国人撑腰而显得十分得意,神气十足.
铿锵有力:这里指回答问题的声音有力、响亮而有节奏.
胸怀:胸襟.这里指少年博大宽广的内心世界.
6、“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答:“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思是:为中国的振兴而读书.
7、读课文,体会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在修身课上的发言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8、 “同学们常常看到一个人在沉思”,结合“中华不振”的现实和他在修身课上铿锵有力的话语等内容,想象一下在沉思什么?
要点:不愿意自己的民族再这样软弱,不愿意自己的同胞再受到这样的欺凌,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
9、“惩”的声调是二声,不能读成三声;“惩处”的“处”是多音字,在这里读chǔ.;“巡”字中的三个“撇点”,不能写成半圆;“嚷、惩、铿、锵”是后鼻音.
10、建议两则周总理的故事《飞机遇险的时候》和《周总理的睡衣》,小仲马的故事《真实的高度》.
11、《大江歌罢掉头东》注释:
大江:宋代文学家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开篇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句.“大江”在这里泛指气势豪迈的歌曲.
邃密:深入、细致,这里是精研的意思.
群科:即社会科学.一说是各种科学.
济世穷:挽救国家的危亡.济,拯救,变革;世,社会,国家;穷,濒临绝境,危亡.
面壁:面对墙壁坐着.据《五灯会元》记载,达摩大师住在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们不知道他在干什么,都说是在看墙壁.这里用来形容刻苦钻研.
破壁:据《名画记》记载,南北朝著名画家张僧繇在金陵(今南京)安乐寺,画了四条没有眼睛的龙.他说:如果点了眼睛,龙就要飞走.别人认为这话说得荒唐,他于是点了龙的眼睛,不一会儿雷电大作,轰毁了墙壁,巨龙乘云飞去,而没有点眼睛的龙还在.这个具有神话色彩的故事,是形容张僧繇画技的高超.“画龙点睛”和“破壁”两个词语都是来源于此.这里表示学成之后,像破壁而飞的巨龙一样,为祖国和人民做一番大事业.
难酬蹈海亦英雄:难酬,难以实现,目的达不到.蹈海,投海.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即使理想无法实现,投海殉国也是英雄.这里借用了一个典故,据《史记》记载:鲁仲连善于出谋划策,秦军围赵都邯郸,曾以利害说赵、魏大臣,鲁仲连劝阻尊秦昭王为帝.他说:“彼即肆然而为帝,过而为政于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耳,吾不忍为之民也.”大意是,秦昭王妄图称帝,用错误的政策统治天下,那我将投东海而,也不愿作秦国的百姓.
12、近义词:
耀武扬威——得意扬扬 左顾右盼——东张西望 果真——果然
风和日丽——风柔日暖 踊跃——积极 惩处——惩戒
驱使——促使
13、反义词:
繁华——荒凉 热闹——冷清 清晰——模糊 坚定——软弱
训斥——表扬 欺凌——保护 得意扬扬——垂头丧气
疑惑不解——豁然开朗 耀武扬威——平易近人
26、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1、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回忆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2、课文写“我”到叶老家里做客,两次具体描写了叶老家院子里满墙的爬山虎:下午刚进院时见到的阳光照耀下的爬山虎和黄昏时落日余辉映照下的爬山虎,作者通过写爬山虎表达了自己当时的心情(借景抒情).
3、 “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句话与题目呼应,写出了15岁那个夏天的事情一直留在“我”的脑海中,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激励着“我”前进.
4、词句解析.
(1) 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
“干净”,在这里指句子简洁明白,不啰嗦.“规范”,指语言标准、典范.
(2)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拂”,轻轻擦过,“春风拂面”指像春风一样从脸上轻轻擦过,形容使人感到非常愉快、舒服.作者运用这个比喻,更形象地表达出自己对叶老的感受.
5、课文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答:因为“我”的作文写得好,叶老请“我”到他家做客.我在叶圣陶家见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他的教导使“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怎样作文.时间虽已过去很久,但当时的情景如在眼前.一想起叶圣陶先生,就仿佛又看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所以以此为题.
6、读叶老给肖复兴的评语,体会“全是具体事实”“深受感动”“亲切自然”是写好作文的必要前提.
7、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这篇作文作了仔细的推敲、修改,主要是从以下六个方面修改的.(在课后“资料袋”中找一找)
(1) 把用词不准确的地方改准确.
(2) 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
(3) 把长句断成短句.
(4) 删去重复啰唆的词句.
(5) 增添一些词句,使表达的意思更清楚、更完整.
(6) 改正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
8、近义词:
推荐——推举 质朴——淳朴 摇曳——摇晃 和蔼——和气
居然——竟然 燥热——炎热 楷模——模范
9、反义词:
透露——保密 清楚——模糊 拘束——大方 消融——隔阂
一丝不苟——马马虎虎 受益匪浅——一无所获
17、乌塔
1、这篇课文写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表现了这个少年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
2、理解词语.
反驳:是指说出自己的理由,来否定别人跟自己不同的看法.
逻辑:是指事物客观的规律性.
惬意:这里是很满意、很舒服的意思.
语塞:指不知怎样回答对方的问题.
4、近义词:
惬意——舒服 蒙眬——模糊 疲倦——疲惫 道别——告别
匆匆——匆忙 反驳——反对 充足——充分 危险——危急
5、反义词:
便宜——昂贵 充足——不足 危险——安全
疲倦——精神 反驳——赞同 匆匆——姗姗 蒙眬——清楚
筋疲力尽——精神抖擞
28*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1、课文由两封信组成,一封是张国强同学写给柯岩的信,他认为同学们嫉妒他获奖,因而疏远他,感到很寂寞,所以写信向柯岩老师讨教,希望得到柯岩老师的帮助.一封是柯岩的回信,她在信中分析了张国强失去朋友的原因,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告诫国强:只有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一点一滴地改正自己的缺点,才能拥有越来越多的好朋友;彼此知心交心,患难与共,才能飞快地进步.
2、赏析句子.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也作“尺短寸长”.尺比寸长,但和更长的东西相比就显得短;寸比尺短,但和更短的东西相比就显得长.比喻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楚辞·卜居》云:“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3、理解词语.
红眼病:在课文里指看到国强取得好成绩非常羡慕而忌妒.
碰钉子:比喻遭到拒绝或受到斥责.
摔跟头:比喻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4、书信的格式:
(1) 称呼.把对收信人的称呼写在第一行,顶格.后面加上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怎样称呼,要根据写信人和收信人的关系而定,一般说,当面怎样称呼,信上就怎样称呼.有时可以在称呼前面加“敬爱的”“亲爱的”这样的词语.
(2) 正文.这是信的主要部分.正文的开头空两格,通常是先写问候的话,如,“您好!”“你身体好吗?”如果写的是回信,可以写“×月×日的来信已收到”等内容.如果来信中提出一些问题或要求代办的事,可以先把问题回答清楚,或者把代办事情的结果告诉对方,然后再写自己想说的话.如果说的事情多,就应该分段写,写完一件,再写一件.每段起行空两格,转行顶格.
(3) 结尾.正文完了,结尾应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如,“此致敬礼”“祝你健康”.结尾的写法,根据对象而定.如果给长辈写信,可以写“敬祝近安”“敬祝健康”;如果给平辈写信,可以写“祝你健康”“祝你工作顺利”;如果给晚辈写信,可以写“祝你进步”“望你努力学习”.其中,“此致”“祝你”等字眼,应紧接正文之后,或单独占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工作顺利”等字眼,要另起一行顶格写.
(4) 署名.结尾写完后,在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可以带姓,也可以不带姓(熟悉的人可以不写姓).有时可以在名字前面加上称谓,如“弟、儿、侄、妹”.如果加称谓,一般不带姓.如果是给单位或组织写信,姓名要写齐全.
(5) 日期.日期另起一行写.
如果在信里问候别人,一般在署名和日期之后,另起一行,写上“请代向××问好!”“××并此问好!”
如果信已经写好,但是还有一些话没有说完,可以写在信的后面.先写一个“附”字,后面加上冒号,写完补充的话以后,再加上“又及”二字,“又及”后面加句号.
5、信封的格式
(1)在信封的第一行写收信人的地址.字迹要工整,地名要详细.写地名要由省、市、县,一直写到区、街和门牌号码.如果是给农村写信,还要写上乡名和村名.信封的左上角画着六个方格,应在里面填上收信人的邮政编码.
(2)在信封的第二行中间写收信人的姓名.可以根据收信人的身份,在名字后面写“同志收”或“先生(女士)收”等,此处应避免写称谓,如,不宜写“爷爷收”.
(3)在信封的第三行写上寄信人的地址和姓名,在信封的右下角写上寄信人的邮政编码.信件万一出现投递困难的情况,邮局可以凭借这些信息,迅速地把信退还给寄信人.
(4)信封正面距右边55毫米至160毫米、距底边20毫米以下的区域是条码打印区,不要在这个区域里写字或署名,以免影响投递.
(5)信封上的字不能用铅笔写,以防模糊不清;更不能用红笔写,因为这是不礼貌的行为.
(6)托人转交的信,在信封上要写“面交”“烦交”等字样,在信封第三行的后半行上,写“×××托”或“×××拜托”就可以了.
6、近义词:
告诫——劝诫 乐观——豁达 冒昧——唐突 摆脱——解脱
烦恼——苦恼 骄傲——傲慢 讨教——请教
和睦相处——友好相处
7、反义词:
疏远——亲密 嫉妒——不屑 寂寞——热闹 乐观——悲观
语文园地七
1、默写“日积月累” 中古人对于成长、人生的一些积极向上的看法的名句.
有志者事竟成.
有志气的人只要坚持不懈,事情终究会取得成功.《后汉书》共九十卷,是南宋范晔所作.
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好事再小也要去做,但坏事再小也不能去做.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奋刻苦,学业的荒废,在于嬉戏游乐;道德行为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败毁在于因循苟且.(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进学解》)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是东晋文学家、田园诗人陶渊明的《杂诗》八首之一,感叹时间一去不复返,勉励人们应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
2、搜集、默写其他成长名言.
3、听写“读读记记”“读读写写”.
4、掌握书信的格式.
第八单元复习提纲
29、 呼风唤雨的世纪
1、第3、4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列举具体事例巧妙地揭示了科学技术对改变人类生活的作用十分巨大.
2、句子赏析.
(1)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呼风唤雨”意思为“使刮风下雨,原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在比喻能够支配自然”,在课文中比喻人类在利用自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不再像从前那样受到自然条件的严格限制.
(2)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这句话概括地说明了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
“发现”是指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经过研究探索,看到或找到了一些前人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现”的是本来存在的但我们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则是指创造出的新事物或新方法,“发明”的是本来不存在的事物,是新的创造.如,本组后面的三篇课文中讲到的电脑、太空育种是前所未有的新发明创造,而恐龙飞向蓝天演化成鸟儿,就是新发现.
(3)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千里眼”“顺风耳”,在旧小说中指能看得很远和听得很远的人.这两个词在课文中是指人们想象中的超脱自然的能力.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只能用这种方式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4)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盛唐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句形容纷纷大雪好似梨花开放,原意是用来形容北国边塞异常寒冷.课文中引用这句古诗,表现了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变化之快、变化之大,是人们始料未及的,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3、在充分阅读理解第3、4自然段的基础上,说一说“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 “现代科学技术为人类创造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体现在哪里?
5、“潜”读qián,不能读成qiǎn.比较记忆“幻”和“幼”、“懒”和“赖”.
6、近义词:
依赖——依靠 改观——改善 探索——探究 回顾——回忆
大概——可能 出乎意料——意想不到
7、反义词:
依赖——独立 美好——丑陋 紧密——松散
出乎意料——意料之中
30* 电脑住宅
1、课文是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来介绍的.第1自然段总体说明了住宅的装置和使用情况;第2至7自然段从几方面具体说明了电脑住宅中智能系统的使用和功能,这一部分是详写.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说明电脑住宅中电脑设置隐蔽、各负其责、相互合作的特点.课文表现了电脑的神奇和它给人们带来的快捷、方便、安全和舒适,使我们体会到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便利.
2、近义词:
舒适——舒服 悦耳——动听 减弱——削弱 陌生——生疏
贮存——储存 烹调——烹饪
3、反义词:
减弱——加强 持续——中断 舒适——难受 熄灭——燃烧
31 飞向蓝天的恐龙
1、赏析句子:
① “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为什么说辽西的发现为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这是一个比喻句,作者将古生物科学家们历时百年的漫长研究历程与取得的成果喻为“画卷”.“点睛之笔”是指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科学家们提出了鸟类由恐龙演变而来的假说,但缺少证据.而发现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为这一假说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因此,说它是“点睛之笔”.
② “科学家们希望能够重现这一历史进程.”
“这一历史进程”指的是恐龙家族中的一支──猎食性恐龙长出羽毛、学会飞翔、演化为鸟类的漫长历史过程.这句话是说科学工作者希望搜集到更多的化石、资料,力争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将其演变的全过程展示在世人面前.
③“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一支”指的是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漫长的演化”是指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
④“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
“一些”表示不是所有的恐龙;“应该”表示一种推测的意思,说明在没有找到证据之前,不能确定.
③④两句能够看出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2、理解词语.
茹毛饮血:指原始人不会用火,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
毋庸置疑:指无须怀疑,是铁一样的事实.
3、“凌”读línɡ,不要读成lín;“崭”读翘舌音;“鸽”字的第二笔是点不是捺;“盈”字上面的“横撇点”不能写成“撇点”,“横撇点”的末笔是点,不能写成捺.
5、近义词:
五彩斑斓——五彩缤纷 轻盈——轻巧 敏捷——灵敏
后裔——后代 繁衍——繁殖 庞大——巨大 笨重——沉重
迟钝——愚钝 相似——相像 顿时——立刻 膨大——膨胀
6、反义词:
笨重——轻盈 凶猛——温顺 迟钝——敏捷 崭新——陈旧
庞大——微小 躲避——显露 脱离——聚合
欣喜若狂——悲痛欲绝
32* 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1、题目《飞船上的特殊乘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赏析句子.
① “除了食用,太空归来的这些特殊乘客还有很多用武之地呢!”
“用武”本义是指使用武力、用兵,“用武之地”形容作用的范围.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太空归来的这些特殊乘客除了食用之外,还有许许多多其他的作用.
② “小小的植物种子经过一番太空旅行,好像获得了“魔力”,可以有这么多美妙的变化和神奇的用途.其实真正的魔法师是聪明勤劳的科学家们,是他们的知识和工作创造出一个个奇迹!“
“魔力”指使人沉迷的吸引力.作者惊异于植物种子的变化,说它似乎获得了某种魔力;又把科学家们比作 “魔法师”,借此赞美科学研究的神奇力量,赞美聪明勤奋的科学工作者.
3、理解词语.
美味佳肴:“肴”本来的意思是做熟的鱼肉,在本文中是指味道美好、营养丰富的太空蔬菜.
4、;“处于”的“处”字作动词用时应读chǔ,不读chù;“差异”的“差”字当“不同”这个意思讲的时候应读chā,不能读chà;“比较”的“较”字应读jiào,不要误读为jiǎo.
5、近义词:
淘汰——剔除 特殊——特别 筛选——挑选 遨游——漫游
差异——差别 浩瀚——广大 花卉——花草
美味佳肴——山珍海味
6、反义词:
特殊——平常 聪明——愚笨
语文园地八
1、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定型的词语或短句,一般来说,成语中的字或词不能随便颠倒、增减或更换.
例如:(括号内是正确的字)
咳(刻)不容缓(药品广告);出神入画(化)(房地产广告)
口蜜腹健(剑)(饮料广告);随心所浴(欲)(热水器广告)
2、默写“日积月累”中关于探索科学的名人名言.
3、结合本单元课文体会这些名言的含义.
例如在《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中,我们可以看出:正是科学家们注意到了恐龙和鸟类的相似之处,做出了大胆的猜测,并不断加以验证,才得出了鸟类是由恐龙的一支进化而来的结论,恰好验证了“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这句话.
4、积累名人名言.
5、听写“读读记记”、“读读写写”.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及反思(2)
?点睛之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辽西化石的发现,是?点睛之笔?呢?
5、小结:发现了带羽毛的恐龙化石,可见在很久以前,有些恐龙是长羽毛的,和鸟儿很像。这更有力地证明了鸟类是恐龙演化来的。
三、课堂练习
根据课文内容填写。
( )的霸王龙 ( )的马门溪龙
(的鸽子 ( )的`孔雀
( )的演化 ( )的鸟儿
四、布置作业
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 复习生字词,整体感知内容
1、读准下面的词语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3、自由读文,回忆: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合作学习,了解过程
1、恐龙怎么就变成飞向蓝天的鸟儿了呢?(很惊讶的样子)课文中哪一部分介绍了这一过程?那请同学们快快默读这一自然段,看看你有什么新的收获?知道了哪些新知识?
2、 自读这一段后,你有什么新收获?
3、同学们,你们真是些会学习的孩子。仅仅是通过自己读课文,你们就知道了这么多的知识。真了不起!但是同学们,仅仅了解到这些,还远远不够。恐龙究竟是怎样飞向蓝天的呢?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好吗?
4、根据导学案小组合作学习。(课件出示导学案)
温馨小提示:小组成员积极参与,合作完成,由小组长执笔填写。
5、合作学习后交流:哪一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恐龙是怎样一步一步演化成鸟儿的?(各小组派代表汇报)
6、理解想象重点句:?数千万年后,它们的后代繁衍成了一个形态各异的大家族。?
?形态各异?是什么意思?都有些什么样的恐龙呢?
7、(课件出示课本插图)说一说你看到的景象?这是一个怎么样的世界呀?
(大屏幕出示句子:数千万年后,它们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大家族:?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一长句话。
8、梳理过程:恐龙演化成鸟儿,大体经历了几个阶段?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好吗?(师根据学生复述课件逐步出示恐龙演化成鸟儿的过程)
三、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表达的准确性
1、(大屏幕出示句子: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学生齐读句子。)同学们,你们看加点的这些词语?一支?漫长?最终?,自己再仔细默读一下这个句子,体会一下这些词语用的有什么好处?(学生思考,发表自己的意见)
2、语句表达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一大特点。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吗?找一找,和同桌交流一下。
四、引导学生猜解恐龙灭绝的谜团
1、恐龙这种神奇的动物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多年,大约在6500万年以前,这些恐龙突然神秘地消失了。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2、大家说了这么多,我都被说糊涂了,真相到底是什么呢?你们所讲的原因都只是猜测,恐龙灭绝到底是什么原因,至今还是一个谜。科学家们也在不懈的努力,它们希望能够重现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这一历史进程,更希望找到恐龙灭绝的原因。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解开这个谜。说不定解开这个谜的,就是我们班的同学呢。
五、总结深化,让学生诉说心声
学完了课文,现在你最想去干什么? (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课下请同学们都去收集恐龙的有关资料,准备举行?恐龙知识知多少?主题活动。
六、布置作业
1、找一些关于恐龙的资料读一读。
2、背诵自己感兴趣的段落。
七、板书设计:
31 飞向蓝天的恐龙
第一代恐龙 ? 庞大家族 ?猎食性恐龙(其中一支)?飞向蓝天
(两亿三千万年前)(数千万年后) (许许多多年后) (亿万年前)
八、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上,我为学生设计了表格,并进行示范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明确了,积极性也提高了。他们仔细阅读着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寻找着答案,来完成表格。在这一过程中,也清楚地了解了恐龙飞向蓝天的过程。因为表格的提示,学生的叙述更加有条理。
引导学生揣摩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是本课的又一重点。我先引导学生一起体会?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这句话中?漫长的?、?一支?这类词语的精确,然后让学生去全篇文章搜索哪些句子也让你感受到其语言的精确。学生找得准,体会得也很不错,效果很好。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