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师回朝的典故-班师回朝的典故有哪些
1.鸡肋的典故?
2.馒头至今大约已有2000年的历史,你知道它的由来与历史典故是什么吗
3.闻到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是什么典故?
鸡肋的典故?
曹操出兵汉中的时候,本来是企图进攻刘备;可是,驻入汉中后,估计形势,却又发现很多不利,进既不能,守也不便,思撤退,又怕于面子不好看。正在犹豫,恰巧厨子送来送进一盘炖鸡来,他就一边吃,一边继续盘算。
这时,部将夏侯惇来请示夜间的口令,曹操便随口说了两个字:“鸡肋”。杨修知道了,便叫勤务兵给他收拾行装。别人问他,他说: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曹公把汉中当肋,他觉得留在这里,没有什么味道,所以要回去了。”不久,曹操果然下令班师还朝。
后来,人们就借“鸡肋”来比喻乏味,说是,“如嚼鸡肋”,或者“味如鸡肋”,指做无多大意义而又不忍舍弃的事情。
扩展资料:
出自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译文:这鸡的肋骨,丢了它感觉可惜,吃它又没什么肉,就像汉中一样,进退不得大王想必是要回去了。
现在通常将鸡肋用做一些可有可无,看似需要又实则没多大用处的东西,如鸡肋食品,鸡肋文件,鸡肋软件,鸡肋家具等。
百度百科-鸡肋
馒头至今大约已有2000年的历史,你知道它的由来与历史典故是什么吗
一、馒头的来历距今已1700多年,它的创造者据说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
二、历史典故:
诸葛亮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是智慧的象征。他一生为复兴汉室,呕心沥血,勤奋工作,鞠躬尽瘁,而后已。诸葛亮不仅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用兵出神入化,而且对国赤胆忠心,爱民如子。他创制馒头就是一则爱民的典型事例。
蜀汉建兴三年(225年)秋天,诸葛亮采取攻心战,七擒七纵收服了孟获,与西南少族民族建立良好关系后,班师回朝。大军行到泸水,忽然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巨浪滔天,军队无法渡河。诸葛亮精通天文,对天气变化非常熟悉,但这突然的变化,使他也迷惑不解。他忙请教前来相送、对这一带地理气候非常了解的孟获。孟获说:“这里几年来一直打仗,很多士兵战在这里,这些客异乡的冤魂经常出来作怪,凡是要在这里渡水的,必须祭供。”诸葛亮想到这些战士,为了国家的利益,抛尸他乡,如今战争结束了,将士们得胜回朝,他们却永远成为异乡孤魂,祭奠他们是应该的。他问孟获用什么作祭品。孟获说:“要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祭供才会平安无事,而且来年肯定丰收。”诸葛亮一听,心里一沉:这些作祟的既然是冤魂,如果再用49颗人头去祭奠,不又是平白无故地增加49个冤魂吗?这样循环往复,冤魂就越积越多,泸水便永无宁日。再说,祭品用人头,这代价也太大了。
诸葛亮决定不以人头祭泸水。他来到泸水边,只见阴气四起,恶浪汹涌,士兵和战马也处在惊乱之中,看来不祭是不行的。当地土人对诸葛亮说:“上次丞相渡泸水之后,水边就夜夜鬼哭神号。从黄昏至天明,从不断绝。”诸葛亮心想,看来罪在我身上,怎么能牵连无辜军民呢,并决定亲自祭供。诸葛亮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用另一种物品替代人头的绝妙办法。他命令士兵杀牛宰羊,将牛羊肉斩成肉酱,拌成肉馅,在外面包上面粉,并做成人头模样,入笼屉蒸熟。这种祭品被称作“馒首”。诸葛亮将这肉与面粉做的馒首拿到泸水边,亲自摆在供桌上,拜祭一番,然后一个个丢进泸水。受祭后的泸水顿时云开雾散,风平浪静,大军顺顺当当地渡了过去。从此以后,人们经常用馒首作供品进行各种祭祀。由于“首”、“头”同义,后来就把“馒首”称作“馒头”。馒头作了供品祭祀后被食用,人们从中得到启示,以馒头为食品。如今,馒头遍布中国各地,还传到世界各地,至于其中包含着的诸葛亮的爱民精神,那知道的人也许就不多了。
闻到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是什么典故?
分类: 人文学科 >> 中国文学
解析:
〔闻道玉门犹被遮〕汉武帝命李广利攻大宛,作战经年,伤很多,广利上书请班师回朝,等待机会再发兵。汉武帝大怒,派使者遮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这里用这个典故,意思和杜甫诗“武皇开边意未已”类似。遮,拦阻。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