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让金兀术割须而逃的南宋“兄弟名将” 吴氏兄弟

2.割须换袍什么意思

3.南宋哪位名将曾经杀的金兀术割须弃袍?不是岳飞

4.《三国演义》记载曹操在潼关被马超杀得割须弃袍,差点被马超刺,这事是真的吗?还是作者的文学创意

5.为何说马超把曹操打得“割须弃袍”,其实是无奈挣扎?

让金兀术割须而逃的南宋“兄弟名将” 吴氏兄弟

割须换袍的主人公是谁-割须换袍的主人公是谁的作品

一提起南宋的名将,一般人可能最先想到的是岳飞、韩世忠以及张俊、刘光世等“中兴四将”。很少有人知道其实在川陕前线,还有一对兄弟将领,他们抵抗金军,守卫着南宋在四川一带的领土长达十多年,他们曾让在战场上不可一世的金国名将、“四狼主”兀术”割须”而逃。

但由于受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的影响以及后来民间文学对岳飞抗金的过度传播,使得他们兄弟二人的抗金事迹逐渐淡出了普通人的视野。因此许多人对他们并不了解,有读者对二人提出疑问,本文就历史记载对他们兄弟二人生平做简要的解读,以飨读者。

吴氏兄弟二人,哥哥吴d,字晋卿,1093年出生;弟弟吴U,字唐卿,1102年出生,德顺军陇干(今甘肃静宁)人。兄弟二人出身军旅之家,自幼习文修武,善于骑射。吴d很早就从军,在与西夏以及江南方腊的战斗中,作战勇敢,崭露头角,曾以百名骑兵,斩首敌军一百四十级。

1127年开封陷落,徽钦二帝北迁,北宋宣告灭亡。1128年金军渡过黄河,进入陕西境内。吴氏兄弟二人率军作为先锋,在青溪岭挫败金军,追杀30余里。此后兄弟二人因作战勇敢,得到了当时主持川陕军务的宣抚使张浚的重视,吴d被封为统制、泾原路马步军副总管,吴U执掌帐前亲兵。

1130年金军统帅完颜娄宿与撒离喝率军长驱而入,吴d率军在彭店击败敌军,金军将领撒离喝被吓得啼哭而去,于是军中送给撒离喝一个外号“啼哭郎君”。但此后宋朝内部矛盾重重,将帅失和,张浚与吴d最终将大将曲端置于地。这也是吴d一生中的一个污点。

同年9月张浚调集吴d等5路大军,共步、骑18万人,号称40万,与金军在富平激战,结果宋军惨败,“五路皆陷,巴蜀大震”。兵败如山倒,军心涣散之际,吴氏兄弟召集几千残兵歃血为盟,在入川的门户和尚原地区安营扎寨,积粟缮兵,以阻挡金兵入蜀。

1131年金将乌鲁折合、没立分两路进兵,企图在和尚原会师。吴d利用有利地形,轮番攻击先到达的乌鲁折合所部。和尚原地区山谷路狭多石,马不能行,金人无法发挥骑兵的优势,只得舍马步战,结果宋军大获全胜。金军退到黄牛铺一带时,又遇上暴风雨,士气衰落,只得狼狈而逃。另一路金军也被吴d的部将击退。

金军初战失利大为光火,金兀术召集各路人马10万人,架设浮桥跨过渭水,在宝鸡一带设置连珠营,垒石为城,与吴d所部夹涧对峙,大战一触即发。10月金军向和尚原发起进攻,吴d命诸将挑选精弓强弩,组成“驻队矢”,分番迭射,连发不绝,繁如雨注。在稍稍顶住金军的攻势后,吴d挑选精兵从后切断金军粮道。

兀术见形势不妙,于是决定撤兵。金军在夜间撤至神坌时突遭宋军埋伏,金军被打的大败,兀术身中流矢,仅以身免,混战中他竟然割须换袍而走。此战对金军的打击非 常之大,因为这是其在灭辽破宋以来遭到的第一次大溃败,史书记载“金人自入中原,其败衄未尝如此也。”此战后吴d被封为镇西军节度使,吴U被封为泾原路马步军副总管。

此后金人又与吴氏兄弟先后在饶风岭、武休关等地激战,双方互有胜负。1134年金兀术、伪齐的刘夔率10万大军攻占和尚原,吴d率军退守阶州,金军乘势凿崖开道,循岭东下,直趋蜀中门户仙人关。吴d率万人据险固守,弟弟吴U率兵转战七昼夜,才与吴d会师,随即宋金双方展开一场血战。

金分军为二,兀术列阵于东,韩常列阵于西,对宋军发起猛攻。吴d、吴U利用“驻队矢”,遏制金军的攻势,同时派遣精兵手持长刀大斧从左右夹击金军。战况十分惨烈,激战中金兀术麾下猛将韩常被箭矢射中左目,金军阵脚大乱,败退而去。经此一战,“金人自是不敢窥蜀者数年”。

1139年宋金开始议和,吴d被任命为开府仪同三司、四川宣抚使,职掌南宋川陕的军政。而也就是在此时,他也走到了生命的终点。当传旨的内侍抵达仙人关后,吴d只能被人搀扶着听旨。宋高宗得知消息后,急忙派遣御医前往,但还未抵达,吴d一命呜呼,时年47岁。对于他的因,史书上有明确的记载,嗜好女色、服用丹药,“故得咯血疾以”。

割须换袍什么意思

割须换袍的意思是打了败仗狼狈逃跑。

成语:割须换袍。

注音:gē,xū,huàn,páo。

解释:须:胡须。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跑。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战败狼狈样。

近义词:割髯换袍。

押韵词:三马同槽、吮墨舐毫、蠒丝牛毛、众口难调、比葫芦画瓢、一箭之遥、胙土分茅、妄生穿凿、燕处危巢、单根独苗。

成语典故:超遂令人叫拏短髯者是曹操。操闻之,即扯旗角包颈而逃。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8回。三国时期,曹操派大将钟繇攻蜀未成,退守潼关,就改派曹洪、徐晃驻守潼关,才九天时间曹洪丢了潼关。曹操率军亲自攻打潼关,结果被马超打得大败,为了逃命,曹操割掉自己的胡须,丢掉自己的战袍,化装逃回到自己的大本营。

割须换袍例句:

1、去往三门峡市湖滨区会兴中学之前,吴秀哥哥给嘉瑾和芜欣介绍了“割须换袍”的成语典故。

2、成语割须换袍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8回:“超遂令人叫我住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见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

3、千竺正偷偷地在抄写法国寓言故事《野兔和青蛙》,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理老师卒然让她用成语“割须换袍”造句,她的脑袋轰地一声,懵了。

4、欧洲留学生Ada听才俊说:用词语“割须换袍”造句是一个异常不容易的事情。

5、在去湘乡市树人中学的车上,青帝哥哥给若村和请不要笑曹操割须换袍的事。

南宋哪位名将曾经杀的金兀术割须弃袍?不是岳飞

吴d,南宋抗金名将。善骑射,曾读经史,凡往事可师者,皆录于座右,墙牖皆格言。

他年轻时参加了泾原路军,北宋末年,先是参加镇压方腊和河北义军,后在与西夏军作战中立功。

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金兵入陕,吴d屡胜之。张浚受命管制川陕,提拔吴d为统制。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富平一战失败后,他和其弟吴U退守和尚原。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大败金兵。三年(公元1133年),金将完颜杲攻饶风关,入侵兴元府。吴d退守武休关,又大败金军。四年(公元1134年),金军攻仙人关,吴d破之。自此金军再不敢进窥蜀地。

吴d有着非凡的军事才能,尤其是仙人关一战,其以3万之军破金兵10万之众,已成为“纵深配备,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

出身卑微一样为英雄

吴d和岳飞是同时代人,他出身卑微,父亲吴少年从军,为水洛城寨卒,寨卒相当于乡兵的一种。由于作战勇敢,吴从一名普通士兵逐渐升至指挥使。吴为人宽容大度,但有时未免宽大过头,对部下的管教就失之严厉,因此军纪不整。在一次对敌作战时,吴手下的士兵竟然怯战逃跑,致使宋军吃了败仗。吴的上司――水洛城的寨主非常生气,但念在吴平时的功劳,只是对他处以杖刑。吴觉得这是一种羞辱,从此做事常常心不在焉。就是这心不在焉,使他在一次作战时,猝不及防被一箭射。吴后葬在水洛城,因而吴d全家就徙居水洛城。

都说环境造就人,这话一点不假,从吴d身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出环境对人的影响。据《宋史?地理》记载,陕西“被边之地,以鞍马、射猎为事。其人劲悍而质木。”由于地理的特殊,秦陇自古便是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与汉族对垒的战场。长期的战争使这里的氛围完全不同于中原,而吴d居住的水洛城,更是一个以军人为职业的地区,这里除了士兵就是士兵的家属。吴d就生长在这种环境下,这使得他为人“深毅有志节,知兵善射骑,读书能通大义”,而且为人慷慨豪爽,具有典型的军人气质。

大约在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吴d“以良家子”入伍从军,隶属于泾原军(方镇名,治所在今甘肃省平凉)。不久,他便在抗西夏的战争中,立下战功,升为进义副尉,权(代理)队将。后参与镇压方腊起义军及河北起义军,屡立战功,逐渐升为忠训郎,任权泾原第十一正将。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西夏犯边,侵扰怀德军(今宁夏固原北),吴d率百余人打败西夏军,斩获颇多,因其武勇晋升为泾原路第二副将,在军中初露锋芒。

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四月,金兵进犯陕西,直趋泾原。吴d受陕西制置使曲端之命,率军迎击,至青溪岭(今甘肃泾川西南),一鼓击退金兵。因此次战功,他升任权泾原路兵马都监兼知怀德军。十一月,吴d又奉命东进,收复华州(今陕西省华县),随后又在鸣犊镇(今西安东南)镇压了史斌叛乱,因功升任右武大夫,这时的吴d已经开始成为中级军官了。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初,吴d升迁为忠州刺史。十一月,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巡视川陕,由于刘子羽的推荐,张浚会见了吴d兄弟,见吴d兄弟颇具才勇,十分器重,遂任命吴d为泾原路统制。

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初,吴d又升任泾原路马步军副总管,成为一路的副统兵官。不久,金军西路副帅完颜杲率军进犯麻亭镇(今陕西彬县南),吴d与张中孚、李彦琪等奉都统制曲端之命在彭原店阻击,而曲端则拥大军屯驻于后方的宜禄(今长武)。吴d等与金军恶战,初战告捷,但在金军的再次攻击下,吴d所部前军稍有退却,而曲端不但不进兵支援,反而立即退往泾州(今甘肃泾川),吴d遂战败。金军乘胜进占州(今陕西彬县),在进行烧杀后又退走。此战,曲端身为主帅应对战事负主要责任,但他却反以吴d违背他的节制而将吴d降为怀德军知军。但不久,张浚即升吴d为秦凤路副总管兼知凤翔府。

富平之败后的和尚原大捷

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秋,金军大举进攻宋国,江淮局势顿时吃紧,为了牵制金军东路主力金兀术所部,以避免金军再次渡江南下危及南宋政权,张浚决定主动出击,在西北发动攻势。但张浚是个文臣,并不懂军事,在没有经过认真准备的情况下就贸然 *** 刘锡、刘、赵哲、吴d等五路大军于陕西富平,令刘锡为统帅,欲与入陕金军决战。当时,吴d和刘均不同意如此草率行事。为此,吴d入谏说:“兵以利动,此间一带平原,敌人多为骑兵,容易为其所乘,恐有害无利,应先据高阜,凭险为营,方保万全。”但是,张浚完全没有把吴d的准确分析放在眼里,因为人多势众,他自大地认为:“我众彼寡,又有苇泽相阻,纵有敌骑前来,也无从驰骋,何必转陟高阜呢!”作为统帅的刘锡因为众人意见不一也拿不定主意,就在他犹豫之际,金兵已经蜂拥而至,他们皆担柴兜土,填投苇泽中,霎时间泥淖俱满,跟平地一样。于是,金军骑兵轻易就越过障碍,进逼宋军各营。随后,金兀术也奉令自六合率部赶到,与金将娄恃分左右翼,列阵挑战。吴d、刘在左翼与金兀术军大战,吴、刘身先士卒,奋勇驰杀,金军渐渐后退。但没想到的是右翼的赵哲临阵溃逃,使吴、刘陷入了金军的左右夹攻之中,最终,宋军大败。不久,陕西几乎全境失守。

富平之战,是宋金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宋朝损失最大的一次战役。这次战役的失败,揭开了吴d独自领兵抗金生涯的序幕,也终于给了吴d不再受节制而得以一展身手的机会。

富平战役之后,吴d受命为陕西都统制,他集拢散兵屯粮退保大散关(今宝鸡西南)以东的和尚原,积粟列栅,训练士卒,以扼守入蜀通道。吴d还和他的士兵们歃血为盟,从此吴d部队军心稳定,战斗力渐强。

此时宋金的局势十分微妙,在江淮战场上,韩世忠、岳飞及各地的义军沉重地打击了入侵的金兵,但宋高宗赵构只要皇位能坐稳就宁愿偏居江南而不想收复失地。金虽然想灭宋,却忌惮中原的韩世忠、岳飞。眼看光靠军事灭不了宋,金便变换政治手段,扶植傀儡,册立刘豫为“大齐皇帝”,企图“以汉制汉”,削弱宋国的国力;又把秦桧“遣回”宋国,安排他“倡议和”。战略上,金开始把川陕作为战略重点,妄想以此迂回灭宋。而宋也发现到蜀中的重要,认识到“守川陕”就是“保江南”,于是双方兵力集结,酝酿着一场大战。

经过精心策划,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五月,金军东路从凤翔西上,西路自阶州(今甘肃武都)、成州(今成县)东出大散关,合攻和尚原。有人劝吴d退入汉中,以避其锋。吴d愤然予以驳斥,慨然说:“我在此,敌不敢越我而进,保此地就是保蜀。”吴d对和尚原的战略地位十分了解,和尚原位于大散关以东,四面陡峭,顶上平宽,进可攻,退可守,金兵想要攻蜀就得先攻和尚原。不久,西路金军先到和尚原北山,分两路从正面和侧后面进攻,吴d率士卒坚守阵地,以逸待劳,他激励将士轮番作战、休息,寄托地形以杀伤金兵。四战四捷,士气大振。金兵都是骑兵,吴d就命令将士专挑山高沟深的地方伏击。和尚原都是山谷,路狭多石,战马发挥不了作用,金军被迫舍马步战,而山地战金军远远不是宋军的对手。连战三天,金军战败后退往西南的黄牛堡,又遇大风雨雹,无奈只得退回凤州。东路金军攻打箭笞关(今陕西千阳南),也被吴d事先派出的部队顽强击退。同时吴d又派出一小部绕小路迂回到金兵后面,奇袭金兵,金军大败。

金军第一次攻打和尚原以失败告终,吴d以功升陕西诸路都统制。

金军统帅金兀术闻败,十分震怒,当年十月,他亲率金兵10万,“造浮梁跨渭水,自宝鸡连三十里(结连珠营),垒石为城”,与吴d相拒。为了引诱金兀术到和尚原,宋军主动放弃神岔关。十日中午时分,到达和尚原的金兵马上发起进攻。此时的宋军早就做足了准备,个个胸有成竹,他们依托有利地形予以阻击,使用床子弩轮番射杀,顿时箭射如雨。金军的两次冲锋都被打退。黄昏时分,金兵开始撤退,吴d又趁他们慌乱的时候派兵绕到后面进行掩杀。晚上,吴d又命令优秀射手拿着强弓,看到金营哪里有火光就射向哪里,吓得金兵不敢点火,饭都吃不成。二更时分,吴d干脆袭击金兵大营,又累又饿的金兵被杀得鬼哭狼嚎。四更时分,劫寨获胜归来的宋军意犹未尽,杀气正旺,在与来接应他们的宋军会合后又向大散关的金兵发动进攻,金军又被杀得大败。此时的金兀术就像泄了气的皮球,而金兵早已人疲马乏。次日凌晨,金兵后撤。吴d早已做了准备,听到金兵后撤的消息,马上下令全线反攻。从和尚原到神岔关,金兵伤累累,尸横遍地。连金兀术也身中两箭,为了逃命,他竟然剃掉胡须换了衣服才逃走,为的是防止被宋军认出。至此,和尚原大战以金兵的惨败告终。史称,金兀术“自入中原,其败衄未尝如此也”。

捷报传开,举国欢呼。这是宋军自“靖康之变”以来同金军作战的第一次大捷,意义之重大可想而知。宋高宗赵构自然也很高兴,派遣使者授予吴d镇西军节度使之职,当时,吴d年仅39岁。

《三国演义》记载曹操在潼关被马超杀得割须弃袍,差点被马超刺,这事是真的吗?还是作者的文学创意

百度百科啊!

:小说《三国演义》中,「战马超」分别有第五十八回「马孟起兴兵雪恨,曹阿瞒割须弃袍」及第五十九回「许褚裸衣斗马超,曹操抹书间韩遂」都是描写此战,不过将马腾被杀与马超起兵的顺序做了调换。其中,割须弃袍是虚构的,躲船避箭却是史实;难怪战后作为敌方的杨阜对马超评价很高:马超有(韩)信、(英)布之勇,甚得羌胡心,若大军还,不为严备,则陇上皆非国家所有也。而马超后来的表现也证实了杨阜的说法。[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潼关之战前期西凉军攻占长安,战斗力上一度占优势,然而将领战略规划比曹操徐晃差太远了,此次战役是曹操主动挑起诱敌聚歼从而平定西陲的重大战役。可以说马超一部兵少,其他西凉军鱼龙混杂,打从一开始就没胜算。

为何说马超把曹操打得“割须弃袍”,其实是无奈挣扎?

曹操在赤壁之战后一年多时间里,已经为下一步扩张做好了准备。

在公元211年的三月,曹操派遣司隶校尉钟繇讨伐张鲁,命令征西护军夏侯洲等率领大军从河东出发,与钟繇会合。

一时间舆论哗然,因为曹操的做法就是一个标准的昏招。此时的西北主要由马超和韩遂掌控,依然处于半独立状态。想要越过西北讨伐张鲁,那不是没事挑逗马超和韩遂吗?

立刻有人劝说曹操从长计议,这样会逼着马超和韩遂造反,但曹操并未听从这一建议。

结果曹操的大军还没到,马超和韩遂就聚集了十万人马,据守潼关防范曹操。

简单地看,曹操的所作所为就是一个标准的昏招。

为什么会有人认为曹操的这一做法是昏招呢?因为自从马腾进入许昌中央政府任职以后,曹操对于西北的全面渗透工作已经进行了好几年。

如果此时的曹操想要继续向西北渗透,可供曹操使用的方法有很多种。但现在曹操选择了最莫名其妙的方法瞎折腾,实在是让人看不懂。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讨伐张鲁的计划无疾而终,而西北更有可能顺势脱离许昌中央政府的掌控。

在马超和韩遂看来,曹操就是想找个借口收拾西北军阀。看法一致,得出的应对措施却是南辕北辙。

根据激进、中庸和保守三种应对措施,可以分成上中下三策。

上策是给曹操迎头痛击,让他此生都不敢再打西北的主意,战斗结束后谋求西北独立。

下策是舍弃部分利益与曹操和谈,毕竟曹操代表中央实力强大,还是尽量别得罪他。

从事后的发展来看,上策和下策都没有太大的市场,西北军阀们更中意中庸的中策。

中策是强调不能妥协,但也不能硬顶曹操。找个机会,显示一下自己的力量,然后立刻与曹操和谈,只要能维持之前的状况,什么都好说。

重中之重就是:一定要给曹操留下一个印象,我们西北军很强,没事别来打我们的主意。

西北军阀们认为这是曹操昏头之后做出的抉择,后来西北军阀们之所以败得稀里糊涂,就是因为他们一直在这样自欺欺人。

为什么说他们自欺欺人呢?因为曹操明显就是针对西北做出的这种决定,可西北军阀们却不敢与曹操决裂。当西北军阀们据守潼关的时候,却没有清理潼关外围的曹操势力,也没有派兵驻守黄河一线。

这就带来了两个恶果:自己没有获得足够的缓冲区,还能让曹操越过黄河顺利杀入关中。

西北军阀虚张声势,曹操看得很明白。于是在公元210年的七月,曹操亲率大军赶赴潼关。

当时的曹操也有上中下三策可选。

上策是深入关中,彻底打破西北军阀们半独立半割据的状态。但从曹操的角度去看,他似乎并不急于做这件事。因为前面分析过,曹操全面渗透西北好几年,绝对有更稳妥和更巧妙的做法可供选择。

当时的情形去看,似乎有点不像。因为,我们前面分析了,以曹操在西北奠定的基础,如果曹操愿意这样做,显然有很多比现在更稳妥、更巧妙的方法。所以,简单的去看,曹操对解决西北的半独立问题,缺乏全盘的、长久的战略安排。

中策是消灭潼关守军,然后逼迫他们走向谈判桌,交出部分利益之后息事宁人。这一点与西北军阀们的中策不谋而合,出点血换平安,西北军阀们不会不乐意的。

下策是简单地和西北军阀们对峙一番,然后主动走向谈判桌。双方谁也不用付出什么,曹操对内承认自己决策草率,然后各自撤军就是了。

曹操是怎么想的?从西北军阀的角度来看,曹操这是标准的下策啊!我们西北军如此强大,你还敢来惹我们?

但是从曹操的选择来看,曹操似乎选择了中策。因为曹操没有沿着黄河杀入关中,而是直接来到了潼关,打算跟西北军阀们硬碰硬。

但是,狡猾的曹操却在此时,派遣徐晃和朱灵率领四千军队偷渡黄河,在河西筑起大营。

情形对于西北军阀们而言已经非常严峻,此时他们的最好选择就是立刻攻击徐晃和朱灵。但西北军阀们却没有魄力做出这种决断,依旧幻想着可以把曹操拉到谈判桌前。

等徐晃和朱灵在黄河以西站稳脚跟后,曹操立刻率领军事主力抢渡黄河。直到此时,西北军阀们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为时已晚。

虽然在此过程中,马超一度让曹操很狼狈,《三国演义》还编了一个“割须弃袍”的故事。但在大战略上,西北军阀们败得很惨,曹操终究还是渡过了黄河。

此时的西北军阀,已经彻底陷入了被动之中。

西北军阀们先是决定割河西之地求和,被曹操拒绝;想送人质去许昌,又被拒绝。

就在马超决定驻军潼关抵御曹操的时候,曹操杀了马超的父亲马腾。后世很多人因此说马超是白眼狼,害自己的父亲。

在我看来,这或多或少有些冤枉了马超。因为在落败之前,马超一直低估了曹操的决心。

曹操准备进军西北,马超立刻决定率军据守潼关。但据守的目的不是为了什么自立,而是想方设法地和曹操谈判。一旦曹操有意愿谈判,马腾自然会安然无恙。

可马超错在低估了曹操的决心,曹操并不准备和西北军阀们谈判,而是要彻底瓦解西北诸军阀。除非马超投降,否则马腾的命运就注定是局。

在两军交战期间,还发生了一些趣事,曹操利用马超与韩遂的反目,击溃了潼关的十万守军。马超和韩遂逃回凉州,杨秋逃到安定,其他人都被彻底击溃了。

同年十月,曹操包围安定,杨秋投降。

到此为止,以长安为中心的地区,都纳入了曹操的势力范围。

但马超和韩遂依然盘踞凉州,拥有强大的实力。

正在曹操犹豫是否乘胜追击的时候,幽州和冀州发生叛乱,曹操决定回军平叛。

虽然是一场不太完美的胜利,但曹操通过这次胜利,让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