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义灭亲是对是错-大义灭亲是对的吗
1.大义灭亲意思解释
2.“大义灭亲”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
3.孔子对大义灭亲的看法和态度
大义灭亲意思解释
大义灭亲的意思是为了维护正义,对犯罪的亲属不徇私情,使受到应得的惩罚。
一、近义词及翻译:
1、大公无私:大公无私比喻一心为公,毫无私心;常用来歌颂人的优良品质和秉公处理事情
2、不徇私情:意思是指不曲从私人交情,比喻为人公正,秉公处事。
3、六亲不认:意思是形容不重天伦,不通人情,对亲属都不顾。有时也指对谁都不讲情面。
二、反义词及翻译:
1、徇情枉法:意思受到私情的左右做出违法的事。
2、徇私舞弊:意思是为了私人关系(或自身利益)而使用欺骗(他人)的方法做违法乱纪的事。
3、亲亲相隐:指出于人性中最真挚的情感对自己的亲人有所袒护、隐瞒,不检举亲人的罪行。
三、成语出处及拼音
1、出处:出自《左传·隐公四年》:“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2、拼音:dà yì miè qīn。
关于大义灭亲的诗句及翻译
1、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翻译:惩罚有罪过的人,即使是大臣也不放过;奖赏善行,即使是百姓也不遗漏。
2、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说苑·政理》
翻译:面临着做官,没有什么比公平端正更得民心;面临着钱财,没有什么比廉洁不贪更为可贵。
3、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老残游记》
翻译:如果人人公正廉明,都可以为集体利益或者他人考虑的话,那么世界上就没有争端了;如果人人都只为自己的个人利益,自私自利,那么世界就变得乌烟瘴气了。
4、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第三》
翻译:公正就耳聪目明,偏私就昏暗愚昧。
5、衡之于左右,无私轻重,故可以为平;绳之于内外,无私曲直,故可以为正。——《淮南子·主术训》
翻译:考察左右的人,任用没有偏私,才可以算作公平;监督朝廷内外,判别是非没有偏颇,才可以算作正直。?
“大义灭亲”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
《释名?释言语》注:“义,宜也。裁制事物使合宜也。”“义”的本义为“道义”。“大义灭亲”是指为了维护正义,对犯罪的亲属不徇私情,绳之以法。用来形容正直无私,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对犯罪的亲人不徇私情,使其受到应有惩罚的人。
语出《左传?隐公四年》的古代父杀孽子的故事。
春秋时代,卫庄公在位时,十分溺爱小儿子州吁,因此州吁骄横无理。大夫石碏奉劝庄公说:“我听说疼爱孩子应当正确地教导他,不让他走上邪路。骄横、奢侈、*乱、放纵是导致邪恶的原因。这四种恶习就是因为孩子太被长辈溺爱而产生的。”但庄公并没把石碏的话放在心上,后来还任命州吁为将军。石碏的儿子石厚与州吁关系甚好,两人狼狈为奸,搅得卫都鸡犬不宁。
庄公后,桓公即位。公元前719年,石厚跟随州吁刺杀了桓公,篡夺了王位。州吁自立为国君,封石厚为上大夫。两人非常得意,但卫国人对这个国君并不认可。州吁见无法安定卫国的民心,于是通过石厚向石碏请教安定君位的方法。石碏说:“如能朝见周天子,州吁的君位就能稳定了。”石厚问:“怎样才能朝见周天子呢?”石碏答道:“陈桓公现在正受周天子宠信,陈国和卫国的关系又和睦,如果去朝见陈桓公,求他向周天子请命,就一定能办到。”石厚马上跟州吁去了陈国。石碏先一步派人告诉陈国说:第“卫国地方狭小,我已年迈,没有什么作为了。去贵国的两个人正是我们国君的凶手,敢请贵国趁机设法处置他们。”陈国人等州吁和石厚一到陈国便将他们抓住,并到卫国请人来处置。卫国派遣右宰丑前去,在濮地杀了州吁。石碏又派自己的家臣羊肩前去陈国杀石厚。石厚说:“我是罪该万贝,请将我用囚车载回卫国,见父亲一面,然后再处我。”羊肩说:“我奉你父亲之命,来诛杀你。你想见你父亲,就让我把你的头带回去见吧。”百于是羊肩将石厚诛杀。从此便有了“大义灭亲”这个成语。
孔子对大义灭亲的看法和态度
孔子对大义灭亲持谨慎和审慎的态度,他认为在特定情况下,为了维护社会公义与道德原则,可能需要采取大义灭亲的行动。
1.大义灭亲的定义
大义灭亲,即在面临道德困境时,为了追求公义和道德原则,不惜伤害或牺牲亲人的利益和生命。这是一个极端而艰难的决策,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中,被视为一种高尚的行为,但也需要慎重权衡。
2.尊重亲情的重要性
孔子非常强调家庭和亲情的重要性,他认为亲情是人际关系的基石,是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面临大义灭亲的决策时,孔子并不推崇轻易放弃亲情,而更多地倾向于通过其他方式解决道德困境。
3.大义灭亲的限制条件
孔子认为,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为了维护社会公义和道德原则,大义灭亲可能是必要的。然而,他也提出了一些限制条件,如先尽力以和平方式解决矛盾,只有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才考虑大义灭亲。
4.角色定位的关键性
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中,个体的角色定位是非常重要的。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社会角色和责任,在处理道德困境时,应该根据自己的角色定位和责任权衡利弊,并尽可能寻找和平解决方式。
5.道德原则的决定因素
对于孔子来说,道德原则是指导行为的基准。在面临大义灭亲的抉择时,孔子认为应该根据道德原则来判断,而非个人欲望或自私动机。只有当大义灭亲符合更高的道德原则时,才能被接受。
6.个案评估与后果承担
对于孔子而言,大义灭亲是一种极端情况下的决策,需要进行充分的个案评估。在做出决策后,个体也必须承担相应的后果和责任,不得滥用大义灭亲的概念或行为。
总结:
孔子对大义灭亲持谨慎和审慎的态度,他强调亲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限制条件和道德原则来指导决策。大义灭亲被视为一种极端而艰难的行为,在特定情况下可能是必要的,但也需要慎重考虑和个案评估。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