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朝统治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跪求《西游记》的读书笔记,共十篇,每篇十回(不是读后感,是摘抄和赏析)

3.成语笫四字行

4.隋朝大臣、文学家虞世基简介,虞世基和虞世南什么关系

5.描述清朝腐败的句子

清朝统治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贿赂公行者昧什么意思-贿赂公职人员犯法吗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幅员辽阔的土地上,居住着五十多个民族,其中汉族约占全国人口的90%以上,少数民族分布在全国60%以上的地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不断加强,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共同创造了祖国光辉灿烂的历史和文化。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将近四千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清王朝统治下的一个独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轻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着主要地位。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着的资本主义萌芽逐渐增长。丝织、棉纺织、陶瓷、冶炼、造纸等部门,出现了具有资本主义因素的手工工场。但是,在封建生产关系的桎梏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因素发展缓慢。地主阶级占有大量土地,农民则很少或完全没有土地。如乾隆年间,直隶怀柔县郝氏,有“膏腴万顷”;①乾隆、嘉庆之际,大学士和珅占地8000余顷;道光年间,直隶总督琦善25000余顷。至于占地几千、几万亩的地主,为数就更多了。大量土地的集中,使得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农或流民。乾隆时,湖南巡抚杨锡绂说:“近日田之归于富户者,大约十之五六;旧时有田之人,今俱为佃耕之户。”②随着土地的集中,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愈加沉重,当时的地租率竟高达50%以上。农民日益贫困,过着牛马奴隶的生活,因此,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趋于尖锐,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过速的人口增长,也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全国人口约为二亿零五百六十万人,1812年(嘉庆十七年)增至三亿三千三百余万人,到1835年(道光十五年)达四亿多人,人口增长速度越来越快,而耕地面积不可能成倍增长。嘉庆年间全国人均耕地二亩多,道光年间已下降到不足二亩。这也造成流民增多,加剧了社会的动荡。

自18世纪下半叶开始,清王朝已经走上衰败的道路。吏治日益腐败,大小官吏贪风炽盛,营私舞弊,贿赂公行。乾隆时揽朝政二十多年的权臣和珅,用各种手段积累的不义之财竟达四亿两之巨,相当于当时清政府八年的财政总收入。地方官吏巧取豪夺,更是无孔不入。道光时诗人张际亮在给鸿胪寺卿黄爵滋的信中,对吏治的败坏作了生动的揭露:“为大府者,见黄金则喜;为县令者。严刑非法以搜括邑之钱米,易金贿大府,以博其一喜。至于大饥人几相食之后,犹借口征粮,借名采买。驱迫妇女逃窜山谷,数日夜不敢归里门,归而鸡豚牛犬一空矣。归未数日,胥差又至矣,门丁又至矣,必罄其家产而后已。”①在贪官污吏的敲诈勒索下,人民生活十分悲惨。

军队也很腐化,武备废弛。鸦片战争前,清王朝拥有22万八旗兵和66万绿营兵。但不论八旗还是绿营,都已腐败不堪。军官不理营务,克粮冒饷,花天酒地,士兵不勤操练,许多人竟吸食鸦片,聚开。京城的八旗兵,“三五成群,手提鸟笼雀架,终日闲游,甚或相聚。问其名色,则皆为巡城披甲,而实未曾当班,不过雇人顶替,点缀了事”。外省军队,甚至出现了骑兵没有马,水勇不习水,武器生锈,炮台失修的严重现象;若遇检阅操演,骑兵便临时雇寻马匹,水勇雇寻渔户冒名顶替。至于沿海水师,也大都老弱无用,战船多半是薄板旧钉钉成的,“遇击即破”。

跪求《西游记》的读书笔记,共十篇,每篇十回(不是读后感,是摘抄和赏析)

诗曰: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会该一万八百岁。且就一日而论: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寅不通光,而卯则日出;辰时食后,而巳则挨排;日午天中,而未则西蹉;申时晡而日落酉;戌黄昏而人定亥。譬于大数,若到戌会之终,则天地昏蒙而万物否矣。再去五千四百岁,交亥会之初,则当黑暗,而两间人物俱无矣,故曰混沌。又五千四百岁,亥会将终,贞下起元,近子之会,而复逐渐开明。邵康节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到此,天始有根。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子会,轻清上腾,有日,有月,有星,有辰。日、月、星、辰,谓之四象。故曰,天开于子。又经五千四百岁,子会将终,近丑之会,而逐渐坚实。

九九归真道行难,坚持笃志立玄关。

必须苦练邪魔退,定要修持正法还。

莫把经章当容易,圣僧难过许多般。

古来妙合参同契,毫发差殊不结丹。

金蝉遭贬第一难,出胎几杀第二难,

满月抛江第三难,寻亲报冤第四难,

出城逢虎第五难,落坑折从第六难,

双叉岭上第七难,两界山头第八难,

陡涧换马第九难,夜被火烧第十难,

失却袈裟十一难,收降八戒十二难,

黄风怪阻十三难,请求灵吉十四难,

流沙难渡十五难,收得沙僧十六难,

四圣显化十七难,五庄观中十八难,

难活人参十九难,贬退心猿二十难,

黑松林失散二十一难,宝象国捎书二十二难,

金銮殿变虎二十三难,平顶山逢魔二十四难,

莲花洞高悬二十五难,乌鸡国救主二十六难,

被魔化身二十七难,号山逢怪二十八难,

风摄圣僧二十九难,心猿遭害三十难,

请圣降妖三十一难,黑河沉没三十二难,

搬运车迟三十三难,大赌输赢三十四难,

祛道兴僧三十五难,路逢大水三十六难,

身落天河三十七难,鱼篮现身三十八难,

金山遇怪三十九难,普天神难伏四十难,

问佛根源四十一难,吃水遭毒四十二难,

西梁国留婚四十三难,琵琶洞受苦四十四难,

再贬心猿四十五难,难辨猕猴四十六难,

路阻火焰山四十七难,求取芭蕉扇四十八难,

收缚魔王四十九难,赛城扫塔五十难,

取宝救僧五十一难,棘林吟咏五十二难,

小雷音遇难五十三难,诸天神遭困五十四难,

稀柿衕秽阻五十五难,朱紫国行医五十六难,

拯救疲癃五十七难,降妖取后五十八难,

七情迷没五十九难,多目遭伤六十难,

路阻狮驼六十一难,怪分三色六十二难,

城里遇灾六十三难,请佛收魔六十四难,

比丘救子六十五难,辨认真邪六十六难,

松林救怪六十七难,僧房卧病六十八难,

无底洞遭困六十九难,灭法国难行七十难,

隐雾山遇魔七十一难,凤仙郡求雨七十二难,

失落兵器七十三难,会庆钉钯七十四难,

竹节山遭难七十五难,玄英洞受苦七十六难,

赶捉犀牛七十七难,天竺招婚七十八难,

铜台府监禁七十九难,凌云渡脱胎八十难,

路经十万八千里,圣僧历难簿分明。"

成语笫四字行

1. 第四个字是行有哪些成语

身体力行、

雷厉风行、

踽踽独行、

特立独行、

衣食住行、

祸不单行、

势在必行、

烟视媚行、

一意孤行、

危言危行、

斗折蛇行、

谨言慎行、

嘉言懿行、

一目十行、

量力而行、

高山景行、

衣锦夜行、

官止神行、

三思而行、

不虚此行、

独断专行、

讷言敏行、

事在必行、

坐言起行、

七十二行、

鱼贯而行、

寸步难行、

与时偕行、

力学笃行、

生知安行

2. 第四个字是"行"有哪些成语

霸道横行 横行霸道,蛮横无理 倍道兼行 道:行程,路程;兼:加倍,加速。

指加倍速度行进 货赂公行 赂:贿赂;公行:公开。公开用金钱、财物收买别人进行不正当的行为 秽德垢行 指自污浊其德行以避祸患 嘉言善行 美善的言行 嘉言懿行 嘉:美好;懿:高尚。

美善的言行 按辔徐行 辔:马缰绳。轻轻按着缰绳,让马慢慢地走。

败德辱行 败坏道德和操守。 倍日并行 日夜赶路。

寸步难行 形容走路困难。也比喻处境艰难。

代拆代行 拆:拆开,指拆阅来电来文;行:发出。一般指首长不在时由专人负责代理拆阅和审批、处理公文。

形容权力极大。 斗折蛇行 斗折:像北斗星的排列一样曲折。

像北斗星一样弯曲,像蛇一样曲折行进。形容道路曲折蜿蜒。

独断独行 行事专断,不考虑别人的意见。形容作风不民主。

独断专行 行事专断,不考虑别人的意见。形容作风不民主。

恩威并行 安抚和强制同时施行。 儿女成行 可以把儿女排成一个行列。

形容子女很多。 风掣雷行 掣:闪过。

风闪雷鸣。形容像刮风和响雷那样迅速。

躬体力行 躬体:亲身体验;力行:努力实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

高山景行 高山:比喻道德崇高;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指值得效法的崇高德行。

官止神行 指对某一事物有透彻的了解。 瑰意琦行 瑰:美石,比喻珍贵;琦:美玉,比喻珍奇,美好。

指高明的思想和不平常的行为。 祸不单行 指不幸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

贿赂公行 贿赂:因请托而私赠财物;公行:公开做。指公开行贿受赂。

见机而行 看具体情况灵活办事。 谨言慎行 言语行动小心谨慎。

矩步方行 行走时步伐端方合度。指行为举止合乎礼仪规范。

径情直行 随着意愿,顺利地得到成功。 雷厉风行 象雷那样猛烈,象风那样快。

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

克己慎行 克己:克制自己;慎:谨慎。约束自己,小心做事。

踽踽独行 踽踽:孤零的样子。孤零零地独自走着。

形容非常孤独。 困知勉行 在不断克服困难中求得知识,有了知识就勉力实行。

狼心狗行 心肠似狼,行为如狗。比喻贪婪凶狠,卑鄙 *** 。

量力而行 按照自己力量的大小去做,不要勉强。 令不虚行 指制定的法令必须切实执行。

亏心短行 亏损天良,行为恶劣。 。

讷言敏行 讷言:说话谨慎;敏:敏捷。指说话谨慎,办事敏捷。

七十二行 泛指各行各业。 庆吊不行 庆:贺喜;吊:吊唁。

不予贺喜、吊唁。原指不与人来往。

后形容关系疏远。 三十六行 旧时对各行各业的通称。

滔天罪行 滔天:漫天。比喻罪恶极大。

特立独行 特:独特;立:立身。形容人的志行高洁,不同流俗。

蜗行牛步 蜗牛爬行,老牛慢走。比喻行动或进展极慢。

危言危行 危:正直。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文人无行 喜欢玩弄文字的人,品行常常不端正。 无胫而行 胫:小腿。

没有腿而能行走。比喻事物用不着推行,能迅速传播。

相辅而行 互相协助进行或互相配合使用。 秀出班行 秀出:高出,引伸为才能出众,优秀;班行:班次行列,指在朝为官的位次,后也指同列、同辈。

才能优秀,超出同辈。 烟视媚行 烟视:微视;媚行:慢行。

形容害羞不自然的样子。 修身洁行 修养品性,保持洁白的德行。

一目十行 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一意孤行 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衣锦夜行 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

夜里穿着锦绣衣服走路。比喻不能在人前显示荣华富贵。

衣绣昼行 昼:白天。穿了锦绣衣服在白昼行走。

比喻在本乡作官,或富贵后回到故乡。 鱼贯而行 象游鱼一样一个跟着一个地接连着走。

形容一个跟一个单行前进。 直道而行 比喻办事公正。

直情径行 径:直;行:从事。凭着自己的意思径直地去做。

比喻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坐言起行 坐能言,起能行。

原指言论必须切实可行,后比喻说了就做。 窒碍难行 窒:阻塞不通。

阻碍太多,难以实行。 昼伏夜行 伏:躲藏;行:赶路。

白天躲藏,夜间赶路。指为避免被敌人发现所采取的秘密活动。

肆意横行 〖解释〗肆意:任意残杀或迫害。横行:仗势作恶,蛮横凶暴。

随心所欲地为非作歹。亦作“肆虐横行”。

与时偕行 〖解释〗变通趋时。

3. 第四个字是"行"有哪些成语

霸道横行 横行霸道,蛮横无理 倍道兼行 道:行程,路程;兼:加倍,加速。

指加倍速度行进 货赂公行 赂:贿赂;公行:公开。公开用金钱、财物收买别人进行不正当的行为 秽德垢行 指自污浊其德行以避祸患 嘉言善行 美善的言行 嘉言懿行 嘉:美好;懿:高尚。

美善的言行 按辔徐行 辔:马缰绳。轻轻按着缰绳,让马慢慢地走。

败德辱行 败坏道德和操守。 倍日并行 日夜赶路。

寸步难行 形容走路困难。也比喻处境艰难。

代拆代行 拆:拆开,指拆阅来电来文;行:发出。一般指首长不在时由专人负责代理拆阅和审批、处理公文。

形容权力极大。 斗折蛇行 斗折:像北斗星的排列一样曲折。

像北斗星一样弯曲,像蛇一样曲折行进。形容道路曲折蜿蜒。

独断独行 行事专断,不考虑别人的意见。形容作风不民主。

独断专行 行事专断,不考虑别人的意见。形容作风不民主。

恩威并行 安抚和强制同时施行。 儿女成行 可以把儿女排成一个行列。

形容子女很多。 风掣雷行 掣:闪过。

风闪雷鸣。形容像刮风和响雷那样迅速。

躬体力行 躬体:亲身体验;力行:努力实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

高山景行 高山:比喻道德崇高;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指值得效法的崇高德行。

官止神行 指对某一事物有透彻的了解。 瑰意琦行 瑰:美石,比喻珍贵;琦:美玉,比喻珍奇,美好。

指高明的思想和不平常的行为。 祸不单行 指不幸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

贿赂公行 贿赂:因请托而私赠财物;公行:公开做。指公开行贿受赂。

见机而行 看具体情况灵活办事。 谨言慎行 言语行动小心谨慎。

矩步方行 行走时步伐端方合度。指行为举止合乎礼仪规范。

径情直行 随着意愿,顺利地得到成功。 雷厉风行 象雷那样猛烈,象风那样快。

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

克己慎行 克己:克制自己;慎:谨慎。约束自己,小心做事。

踽踽独行 踽踽:孤零的样子。孤零零地独自走着。

形容非常孤独。 困知勉行 在不断克服困难中求得知识,有了知识就勉力实行。

狼心狗行 心肠似狼,行为如狗。比喻贪婪凶狠,卑鄙 *** 。

量力而行 按照自己力量的大小去做,不要勉强。 令不虚行 指制定的法令必须切实执行。

亏心短行 亏损天良,行为恶劣。 。

讷言敏行 讷言:说话谨慎;敏:敏捷。指说话谨慎,办事敏捷。

七十二行 泛指各行各业。 庆吊不行 庆:贺喜;吊:吊唁。

不予贺喜、吊唁。原指不与人来往。

后形容关系疏远。 三十六行 旧时对各行各业的通称。

滔天罪行 滔天:漫天。比喻罪恶极大。

特立独行 特:独特;立:立身。形容人的志行高洁,不同流俗。

蜗行牛步 蜗牛爬行,老牛慢走。比喻行动或进展极慢。

危言危行 危:正直。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文人无行 喜欢玩弄文字的人,品行常常不端正。 无胫而行 胫:小腿。

没有腿而能行走。比喻事物用不着推行,能迅速传播。

相辅而行 互相协助进行或互相配合使用。 秀出班行 秀出:高出,引伸为才能出众,优秀;班行:班次行列,指在朝为官的位次,后也指同列、同辈。

才能优秀,超出同辈。 烟视媚行 烟视:微视;媚行:慢行。

形容害羞不自然的样子。 修身洁行 修养品性,保持洁白的德行。

一目十行 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一意孤行 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衣锦夜行 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

夜里穿着锦绣衣服走路。比喻不能在人前显示荣华富贵。

衣绣昼行 昼:白天。穿了锦绣衣服在白昼行走。

比喻在本乡作官,或富贵后回到故乡。 鱼贯而行 象游鱼一样一个跟着一个地接连着走。

形容一个跟一个单行前进。 直道而行 比喻办事公正。

直情径行 径:直;行:从事。凭着自己的意思径直地去做。

比喻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坐言起行 坐能言,起能行。

原指言论必须切实可行,后比喻说了就做。 窒碍难行 窒:阻塞不通。

阻碍太多,难以实行。 昼伏夜行 伏:躲藏;行:赶路。

白天躲藏,夜间赶路。指为避免被敌人发现所采取的秘密活动。

肆意横行 〖解释〗肆意:任意残杀或迫害。横行:仗势作恶,蛮横凶暴。

随心所欲地为非作歹。亦作“肆虐横行”。

与时偕行 〖解释〗变通趋时。

4. 第四个字是行的成语有哪些

一目十行 按辔徐行 霸道横行 败德辱行 半路修行 苞苴公行 倍道而行 倍道兼行 倍日并行 被绣昼行 秕者先行 便宜施行 变服诡行 薄志弱行 不护细行 不矜细行 不拘细行 不虚此行 草靡风行 草偃风行 察言观行 迟迟吾行 寸步难行 代拆代行 砥节厉行 砥节励行 砥节砺行 砥身砺行 电照风行 斗折蛇行 独断独行 独断专行 断而敢行 遁天妄行 恩威并行 儿女成行 法贵必行 方言矩行 防心摄行 非钱不行 菲言厚行 风掣雷行 改玉改行 高山景行 革心易行 躬体力行 狗心狗行 孤履危行 官止神行 瑰意奇行 瑰意琦行 诡谲无行 虎步龙行 话不在行 缓辔而行 贿货公行 贿赂并行 贿赂公行 秽德垢行 货贿公行 货赂大行 货赂公行 祸不单行 嘉言善行 嘉言懿行 见机而行 矫情饰行 矫言伪行 节俭躬行 节俭力行 洁身累行 洁言污行 谨言慎行 禁止令行 径情直行 矩步方行 踽踽独行 坎止流行 克己慎行 跨者不行 亏心短行 困知勉行 狼心狗行 雷动风行 雷厉风行 雷励风行 雷令风行 力学笃行 量力而行 蓼菜成行 趔趄而行 令不虚行 鹭序鸳行 鹭序鹓行 名不虚行 末节细行 谋听计行 目下十行 讷言敏行 逆耳利行 逆施倒行 逆天而行 匍匐而行 七十二行 千里之行 前言往行 潜德秘行 潜德隐行 轻薄无行 庆吊不行 曲学诐行 三十六行 三思而行 丧伦败行 山止川行 尚堪一行 身体力行 身无择行 深中笃行 神出鬼行 审势而行 慎言慎行 生知安行 施施而行 事在必行 势在必行 饰情矫行 水到鱼行 水宿山行 肆虐横行 肆意横行 素位而行 滔天罪行 特立独行 徒法不行 危言危行 威恩并行 威重令行 微服私行 文人无行 无胫而行 膝语蛇行 先言往行 相辅而行 相机而行 相须而行 嚣风遂行 信步而行 修身洁行 秀出班行 鸭步鹅行 烟视媚行 言不顾行 言不及行 言不践行 言不愿行 言从计行 言多伤行 言能践行 言听计行 言听事行 夜宿晓行 夜住晓行 一节一行 一目十行 一目数行 一目五行 一言一行 一意孤行 衣锦夜行 衣锦昼行 衣食住行 衣绣夜行 衣绣昼行 懿言嘉行 阴服微行 *心匿行 *言诐行 庸言庸行 有口无行 有文无行 幼学壮行 余食赘行 鱼贯成行 鱼贯而行 鱼贯雁行 鱼尾雁行 与时偕行 鹓鹭成行 元戎启行 择善而行 正道直行 正视绳行 知难而行 直道而行 直情径行 直言危行 窒碍难行 昼伏夜行 昼夜兼行 属托不行 卓尔独行 恣意妄行 坐言起行。

5. 四字词语大全,什么四字词语都行

描写人物神态的词:神采奕奕 眉飞色舞 昂首挺胸 炯炯有神 精神焕发 龙马精神 兴高采烈 气宇轩昂 生龙活虎 喜笑颜开心旷神怡 心花怒放 欢天喜地 乐不可支 满面春风 落落大方 惊慌失措 漫不经心 垂头丧气 没精打采 愁眉苦脸 大惊失色 如坐针毡 有气无力 嬉皮笑脸 油腔滑调悠然自得 局促不安 面红耳赤 呆若木鸡 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词:忐忑不安 心惊肉跳 心神不安 心猿意马 心慌意乱 七上八下 心急如焚 心如刀割 描写人物品质的词:奋不顾身 舍己为人 坚强不屈 赤胆忠心 不屈不挠 忠贞不渝 誓不二 威武不屈 舍生忘 肝胆相照克己奉公 一尘不染 两袖清风 永垂不朽 顶天立地 豁达大度兢兢业业 宽宏大量 光明磊落 持之以恒 冰清玉洁 拾金不昧 表里如一 卖国求荣 恬不知耻 贪生怕 厚颜 *** 见利忘义 穷凶极恶 如狼似虎 伤天害理 口蜜腹剑 挑肥拣瘦 拈轻怕重 私心杂念 得寸进尺 斤斤计较 坐享其成 游手好闲 描写学习的词:学无止境 学而不厌 真才实学 好学不倦 勤学好问 发奋图强 废寝忘食 争分夺秒 孜孜不倦 笨鸟先飞闻鸡起舞 自强不息 只争朝夕 不甘示弱 全力以赴 力争上游专心一志 全神贯注 聚精会神 目不转睛 坚持不懈 积少成多 如饥似渴 业精于勤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不学无术 不耻下问 取长补短 日积月累 勤学苦练 不求甚解 一知半解 囫囵吞枣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描写谦虚的词:不骄不躁 大智若愚 功成不居 戒骄戒躁 洗耳恭听 虚怀若谷 自知之明 谨言慎行 描写骄傲的词:班门弄斧 孤芳自赏 居功自傲 目空一切 目中无人 恃才傲物 妄自尊大 忘乎所以 唯我独尊 自高自大自鸣得意 自我陶醉 自命不凡 自以为事 描写人的语言:口若悬河 对答如流 滔滔不绝 谈笑风生 高谈阔论 豪言壮语 夸夸其谈花言巧语 描写雪的词语:晶莹剔透 红装素裹 傲霜斗雪 傲雪凌霜 傲雪欺霜 兵不雪刃 报仇雪耻 报仇雪恨 报雠雪恨 冰魂雪魄 饱经霜雪 冰肌雪肠 冰天雪地 冰天雪窑 冰天雪窖 白雪皑皑 冰雪聪明 步雪履穿 白雪难和 冰消雪释 白雪阳春 冰雪严寒 抱怨雪耻 蝉不知雪 餐风啮雪 餐风茹雪 程门立雪 沉冤莫雪 斗霜傲雪 担雪塞井 担雪填河 担雪填井 鹅毛大雪 飞鸿踏雪 风花雪月 风花雪夜 飞鸿雪爪 飞鸿印雪 风霜雨雪 风雪交加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各人自扫门前雪 鸿飞雪爪 洪炉点雪 鸿泥雪爪 含霜履雪 鸿爪雪泥 积雪封霜 积雪囊萤 集萤映雪 镂冰劚雪 露钞雪纂 流风回雪 凛如霜雪 露纂雪钞 眠霜卧雪 啮雪餐毡 啮雪吞毡 囊萤映雪 骑驴风雪中 欺霜傲雪 如汤灌雪 如汤浇雪 如汤泼雪 如汤沃雪 瑞雪兆丰年 孙康映雪 山阴夜雪 饕风虐雪 挑雪填井 卧雪眠霜 雪案萤窗 雪案萤灯 雪鬓霜鬟 雪鬓霜毛 雪北香南 雪耻报仇 雪操冰心 雪窗萤火 雪窗萤几 雪鸿指爪 雪窖冰天 雪窑冰天 雪里送炭 雪虐风饕 雪泥鸿迹 雪泥鸿爪 雪上加霜 雪胎梅骨 雪天萤席 雪碗冰瓯 洗雪逋负 雪月风花 雪兆丰年 雪中鸿爪 雪中送炭 阳春白雪 萤窗雪案 萤灯雪屋 迎风冒雪 尤花殢雪 粤犬吠雪 云起雪飞 以汤沃雪 映雪读书 映雪囊萤 压雪求油 尤云殢雪 郢中白雪 照萤映雪 描写高兴的四字词语:眉开眼笑 捧腹大笑 眉飞色舞 手舞足蹈。

描写动作的四字词语:定睛一看 目不转睛 凝神注视 怒目而视 左顾右盼 东张西望 挤眉弄眼 瞻前顾后 举目远望 极目了望 尽收眼底 察言观色刮目相看 面面相觑 虎视眈眈 走马看花〔听得入迷 听信谣言百听不厌 道听途说 充耳不闻 心潮起伏 思潮澎湃 思绪万千 思绪纷繁 浮想联翩 思前想后 心往神驰 描写心情的四字词语:心旷神怡,怡然自得,兴高采烈,乐不思蜀,心花怒放 欣喜若狂 悲喜交集 悲愤填膺 百感交集 感人肺腑 动人心弦 情不自禁 心潮澎湃 激昂慷慨 慷慨激昂 感激涕零 感恩戴德 谢天谢地 没齿不忘 感同身受 垂头丧气 灰心丧气 心灰意冷 心灰意懒 万念俱灰 自暴自弃 黯然销魂 大失所望 心如刀割 切肤之痛 哀毁骨立 悲天悯人 描写表情的四字词语:大惊小怪 大惊失色 大惑不解 从容不迫 毛骨悚然 心不在焉 六神无主 泰然自若 心平气和 平心静气 目瞪口呆 处之泰然 半信半疑 毕恭毕敬 自言自语 喃喃自语 全神贯注 兴致勃勃 兴高采烈 呆若木鸡 将信将疑 含情脉脉 坐卧不安 怅然若失 忸怩作态 没精打采 沉吟不决 张口结舌 张皇失措 迟疑不决 局促不安 忍俊不禁 哑然失笑 幸灾乐祸 若无其事 若有所失 若有所思 和颜悦色 和蔼可亲 垂头丧气 受宠若惊 狐疑不决 怡然自得 诚惶诚恐 勃然大怒 恼羞成怒 炯炯有神 洗耳恭听 举止失措 神气十足 神色活现 神色自若 神采飞扬 神采奕奕 神思恍惚 屏息凝神 眉飞色舞 眉开眼笑 眉来眼去 怒不可遏 怒气冲天 怒火中烧 怒发冲冠 怒形于色 破涕为笑 热泪盈眶 唉声叹气 哭天抹泪 哭笑不得 笑逐颜开 笑容可掬 疾言厉色 谈笑风生 谈笑自若 冥思苦想 捧腹大笑 悠然自得 得意忘形 得意洋洋 惊恐万状 惊慌失措 喜上眉梢 慌手慌脚 聚精会神 愁眉不展 愁眉苦脸 精神恍惚 精神焕发 嫣然一笑 横眉冷对 嘻皮笑脸 噤若寒蝉 瞠目结舌 黯然神伤 黯然销魂 面面相觑 神采奕奕 眉飞色舞 垂头丧气 没精打采 愁眉苦脸 大惊失色 炯炯有神 昂首挺胸 惊慌失措 漫不经心 A里AB式词语 糊里糊涂、马里马虎、慌里慌张、俗里俗气、古里古怪 ABAB式词语 努力努力 享受。

6. 带有行的四字成语

雷厉风行

象雷那样猛烈,象风那样快。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

上行下效

效:仿效,跟着学。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干。

寸步难行

形容走路困难。也比喻处境艰难。

行云流水

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约束,就象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

一意孤行

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行思坐想

走着坐着都在想。形容时刻在思考着或怀念着。

卖俏行奸

指卖弄媚态诱惑人,搞不正当男女关系。

行险徼幸

指冒险行事以求利。

言行计从

说的话出的主意都采纳照办。形容深被信任。

砥节励行

指磨砺操守和品行。砥,磨练。励,振奋;振作。

风行电击 形容气势迅猛。

风行草偃 偃:倒伏。风一吹草就倒下。比喻道德文教的感化人。

隋朝大臣、文学家虞世基简介,虞世基和虞世南什么关系

人物简介

虞世基(?—618年)字懋世,中国隋朝时期人物,会稽余姚人。虞世南的哥哥。

父虞荔,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时。幼沉静,喜愠不形于色,博学有高才,能写书法,尤善草隶。拚命谄媚隋炀帝,先后任光禄大夫、内史侍郎,生活豪奢。在内史侍郎任内,与牛弘、苏威、宇文述等六人共同参与吏部选官,时人谓之“选曹七贵”。七人中虞世基有专断之权,并借此收受贿赂。大业十四年(618年)宇文化及弑杀炀帝,虞世基等也被诛杀,虞世南欲代兄而不得。

仕陈,任建安王法曹参军事,历祠部殿中二曹郎、太子中舍人、尚书左丞等职。陈灭入隋,贫无产业,每佣书养亲。炀帝时为内史侍郎,专典机密,参掌朝政。又进位金紫光禄大夫。隋末大乱,世基唯诺取容,不以实闻。又纵妻、子娇*,鬻官卖狱,故为时所讥。后为反贼宇文化及杀于江都。《北史》卷八三及《隋书》卷六七之本传称其“博学有高才,兼善草隶”。

史籍记载

虞世基,隋朝大臣。字茂世,会稽余姚人也。父亲虞荔,陈太子中庶子。虞世基少与弟虞世南同师事顾野王。世基幼沉静,性恬静,喜愠不形于色,博学有高才,兼善草隶。陈中书令孔奂见而曰:“南金之贵,属在斯人。”少傅徐陵闻其名,召之,世基不往。后因公会,陵一见而奇之,顾谓朝士曰:“当今潘、陆也。”因以弟女妻焉。

仕陈后,释褐建安王法曹参军事,历祠部殿中二曹郎、太子中舍人。迁中庶子、散骑常侍、尚书左丞。陈主尝于莫府山校猎,令世基作《讲武赋》,于坐奏之曰:夫玩居常者,未可论匡济之功;应变通者,然后见帝王之略。何则?化有文质,进让殊风,世或浇淳,解张累务。虽复顺纪合符之后,望云就日之君,且修战于版泉,亦治兵于丹浦。是知文德武功,盖因时而并用,经邦创制,固与俗而推移。所以树鸿名,垂大训,拱揖百灵,包举六合,其唯圣人乎!

鹑火之岁,皇上御宇之四年也。万物交泰,九有V安,俗跻仁寿,民资日用。

然而足食足兵,犹载怀于履薄;可久可大,尚懔乎于御朽。至如昆吾远赆,肃慎奇o,史不绝书,府无虚月。贝胄雍弧之用,犀渠阙巩之殷,铸名剑于尚方,积雕戈于武库。熊罴百万,貔豹千群,利尽五材,威加四海。爰于农隙,有事春L,舍爵策动,观使臣之以礼,沮劝赏罚,乃示民以知禁。盛矣哉,信百王之不易,千载之一时也!昔上林从幸,相如于是颂德,长杨校猎,子云退而为赋。虽则体物缘情,不同年而语矣,英声茂实,盖可得而言焉。其辞曰:惟则天以稽古,统资始于群分。膺录图而出震,树司牧以为君。既济宽而济猛,亦乃武而乃文。北怨劳乎殷履,南伐盛于唐勋。彼周干与夏戚,粤可得而前闻。我大陈之创业,乃拨乱而为武。戡定艰难,平壹区宇。从喋喋之乐推,爰苍苍而再补。故累仁以积德,谅重规而袭矩。惟皇帝之休烈,体徇齐之睿哲。敷九畴而咸叙,奄四海而有截。既搜扬于帝难,又文思之安安。幽明请吏,俊V在官。

御璇玑而七政辨,朝玉帛而万国欢。昧旦丕显,未明思治。道藏往而知来,功参天而两地。运圣人之上德,尽生民之能事。于是礼畅乐和,刑清政肃。西暨析支,东渐蟠木。罄图谍而效祉,漏川泉而A福。在灵贶而必臻,亦何思而不服。虽至治之隆平,犹戒国而强兵。选羽林于六郡,诏蹶张于五营。兼折冲而余勇,咸重义而轻生。遂乃因农隙以教民,在春L而习战。命司马以示法,帅掌固而清甸。

导旬始以前驱,伏钩陈而后殿。抗鸟旌于析羽,饰鱼文于被练。尔乃革轩按辔,玉虬齐鞅。屯左矩以启行,击右钟而传响。交云罕之掩映,纷剑骑而来往。指摄提于斗极,洞阊阖之弘敞。跨玄武而东临,款黄山而北上。隐圆阙之迢递,届方泽之垲爽。于斯时也,青春晚候,朝阳明岫。日月光华,烟云吐秀。澄波澜于江海,静氛埃于宇宙。乘舆乃御太一之玉堂,授军令于紫房。蕴龙韬之妙算,誓武旅于戎场。锐金颜于庸蜀,躏铁骑于渔阳。彀神弩而持满,天弧而并张。曳虹旗之正正,振夔鼓之镗镗。八陈肃而成列,六军俨以相望。拒飞梯于萦带,耸楼车于武冈。或掉鞅而直指,乍交绥而弗伤。裁应变而蛇击,俄蹈厉以鹰扬。中小枝于戟刃,彻蹲札于甲裳。聊七纵于孟获,乃两擒于卡庄。始轩轩而鹤举,遂离离以雁行。振川谷而横八表,荡海岳而耀三光。谅窈冥之不测,羌进退而难常。

亦有投石扛鼎,超乘挟b。冲冠耸剑,铁J铜头。熊渠殆凶,武勇操牛。虽任鄙与贲、育,故无得而为仇。九攻既决,三略已周。鸣镯振响,风卷电收。于是勇爵班,金奏设,登元、凯而陪位,命方、邵而就列。三献式序,八音未阕。舞干戚而有豫,听鼓@而载悦。俾挟纩与投醪,咸忘躯而殉节。方席卷而横行,见王师之有征。登燕山而戮封豕,临瀚海而斩长鲸。望云亭而载跸,礼升中而告成。

实皇王之神武,信荡荡而难名者也。

陈主嘉之,赐马一匹。及陈灭归国,隋朝时为通直郎,直内史省。贫无产业,每佣书养亲,怏怏不平。尝为五言诗以见意,情理凄切,世以为工,作者莫不吟咏。

未几,拜内史舍人。

炀帝即位,顾遇弥隆。礼书监河东柳顾言博学有才,罕所推谢,至是与世基相见,叹曰:“海内当共推此一人,非吾侪所及也。”俄迁内史侍郎,以母忧去职,哀毁骨立。有诏起令视事,拜见之日,殆不能起,帝令左右扶之。哀其羸瘠,诏令进肉,世基食辄悲哽,不能下。帝使谓之曰:“方相委任,当为国惜身。”

前后敦劝者数矣。帝重其才,亲礼逾厚,专典机密,与纳言苏威、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黄门侍郎裴矩、御史大夫裴蕴等参掌朝政。于时天下多事,四方表奏日有百数。帝方凝重,事不庭决,入x之后,始召世基口授节度。世基至省,方为敕书,日且百纸,无所遗谬。其精审如是。隋大业八年(612),从炀帝出征高丽,辽东之役,以功进位金紫光禄大夫。后从幸雁门,帝为突厥所围,战士多败。世基劝帝重为赏格,亲自抚循,又下诏停辽东之事。帝从之,师乃复振。及围解,勋格不行,又下伐辽之诏。由是言其诈众,朝野离心。

帝幸江都,次巩县,世基以盗贼日盛,请发兵屯洛口仓,以备不虞。后数次劝谏,帝均不从,但答云:“卿是书生,定犹b怯。”于时天下大乱,世基知帝不可谏止,又以高G、张衡等大臣相继诛戮,惧祸及己,虽居近侍,遂唯诺取容,不敢忤意,为时人所讥。盗贼日甚,郡县多没。世基知帝恶数闻之,后有告败者,乃抑损表状,不以实闻。是后外间有变,帝弗之知也。尝遣太仆杨义臣捕盗于河北,降贼数十万,列状上闻。帝叹曰:“我初不闻贼顿如此,义臣降贼何多也!”世基对曰:“鼠窃虽多,未足为虑。义臣克之,拥兵不少,久在阃外,此最非宜。”帝曰:“卿言是也。”遽追义臣,放其兵散。又越王侗遣太常丞元善达间行贼中,诣江都奏事,称李密有众百万,围逼京都,贼据洛口仓,城内无食,若陛下速还,乌合必散,不然者,东都决没。因唏嘘呜咽,帝为之改容。世基见帝色忧,进曰:“越王年小,此辈诳之。若如所言,善达何缘来至?”帝乃勃然怒曰:“善达小人,敢廷辱我!”因使经贼中,向东阳催运,善达遂为群盗所杀。此后外人杜口,莫敢以贼闻奏。

世基貌沉审,言多合意,是以特见亲爱,朝臣无与为比。其继室孙氏,性骄*,世基惑之,恣其奢靡。雕饰器服,无复素士之风。孙复携前夫子夏侯俨入世基舍,而顽鄙无赖,为其聚敛。鬻官卖狱,贿赂公行,其门如市,金宝盈积。其弟虞世南,素国士,而清贫不立,未曾有所赡。由是为论者所讥,朝野咸共疾怨。

十四年,宇文化及于江都兵变,杀逆也,弑隋炀帝,世基乃见害焉。

长子虞肃,好学多才艺,时人称有家风。弱冠早没。肃弟虞熙,大业末为符玺郎。

次子虞柔、虞晦,并宣义郎。化及将乱之夕,宗人虞持而告熙曰:“事势以然,吾将济卿南渡,且得免祸,同何益!”熙谓吃唬“弃父背君,求生何地?感尊之怀,自此诀矣。”及难作,兄弟竞请先,行刑人于是先世基杀之。

作品一览 讲武赋

夫玩居常者,未可论匡济之功;应变通者,然后见帝王之略。何则?化有文质,进让殊风,世或浇淳,解张累务。虽复顺纪合符之后,望云就日之君,且修战于版泉,亦治兵于丹浦。是知文德武功,盖因时而并用,经邦创制,固与俗而推移。所以树鸿名,垂大训,拱揖百灵,包举六合,其唯圣人乎!

鹑火之岁,皇上御宇之四年也。万物交泰,九有V安,俗跻仁寿,民资日用。然而足食足兵,犹载怀于履薄;可久可大,尚懔乎于御朽。至如昆吾远赆,肃慎奇o,史不绝书,府无虚月。贝胄雍弧之用,犀渠阙巩之殷,铸名剑于尚方,积雕戈于武库。熊罴百万,貔豹千群,利尽五材,威加四海。爰于农隙,有事春L,舍爵策动,观使臣之以礼,沮劝赏罚,乃示民以知禁。盛矣哉,信百王之不易,千载之一时也!昔上林从幸,相如于是颂德,长杨校猎,子云退而为赋。虽则体物缘情,不同年而语矣,英声茂实,盖可得而言焉。其辞曰:

惟则天以稽古,统资始于群分。膺录图而出震,树司牧以为君。既济宽而济猛,亦乃武而乃文。北怨劳乎殷履,南伐盛于唐勋。彼周干与夏戚,粤可得而前闻。我大陈之创业,乃拨乱而为武。戡定艰难,平壹区宇。从喋喋之乐推,爰苍苍而再补。故累仁以积德,谅重规而袭矩。惟皇帝之休烈,体徇齐之睿哲。敷九畴而咸叙,奄四海而有截。既搜扬于帝难,又文思之安安。幽明请吏,俊V在官。御璇玑而七政辨,朝玉帛而万国欢。昧旦丕显,未明思治。道藏往而知来,功参天而两地。运圣人之上德,尽生民之能事。于是礼畅乐和,刑清政肃。西暨析支,东渐蟠木。罄图谍而效祉,漏川泉而A福。在灵贶而必臻,亦何思而不服。虽至治之隆平,犹戒国而强兵。选羽林于六郡,诏蹶张于五营。兼折冲而余勇,咸重义而轻生。遂乃因农隙以教民,在春L而习战。命司马以示法,帅掌固而清甸。导旬始以前驱,伏钩陈而后殿。抗鸟旌于析羽,饰鱼文于被练。尔乃革轩按辔,玉虬齐鞅。屯左矩以启行,击右钟而传响。交云罕之掩映,纷剑骑而来往。指摄提于斗极,洞阊阖之弘敞。跨玄武而东临,款黄山而北上。隐圆阙之迢递,届方泽之垲爽。于斯时也,青春晚候,朝阳明岫。日月光华,烟云吐秀。澄波澜于江海,静氛埃于宇宙。乘舆乃御太一之玉堂,授军令于紫房。蕴龙韬之妙算,誓武旅于戎场。锐金颜于庸蜀,躏铁骑于渔阳。彀神弩而持满,天弧而并张。曳虹旗之正正,振夔鼓之镗镗。八陈肃而成列,六军俨以相望。拒飞梯于萦带,耸楼车于武冈。或掉鞅而直指,乍交绥而弗伤。裁应变而蛇击,俄蹈厉以鹰扬。中小枝于戟刃,彻蹲札于甲裳。聊七纵于孟获,乃两擒于卡庄。始轩轩而鹤举,遂离离以雁行。振川谷而横八表,荡海岳而耀三光。谅窈冥之不测,羌进退而难常。亦有投石扛鼎,超乘挟b。冲冠耸剑,铁J铜头。熊渠殆凶,武勇操牛。虽任鄙与贲、育,故无得而为仇。九攻既决,三略已周。鸣镯振响,风卷电收。于是勇爵班,金奏设,登元、凯而陪位,命方、邵而就列。三献式序,八音未阕。舞干戚而有豫,听鼓@而载悦。俾挟纩与投醪,咸忘躯而殉节。方席卷而横行,见王师之有征。登燕山而戮封豕,临瀚海而斩长鲸。望云亭而载跸,礼升中而告成。实皇王之神武,信荡荡而难名者也。

成就

纂有隋朝《区宇图志》1200卷,是较早的全国性区域志。著有《茂世集》5卷。

所作诗文

《四时白歌二首,江都夏》

长洲茂苑朝夕池,映日含风结细漪。坐当伏槛红莲披,雕轩洞户青苹吹。

轻幌芳烟郁金馥,绮檐花簟桃李枝。兰苕翡翠但相逐,桂树鸳鸯恒并宿。

《四时白歌二首,长安秋》

露寒台前晓露清,昆明池水秋色明。摇环动佩出层城,d弦凤管奏新声。

上林蒲桃合缥缈,甘泉奇树上葱青。玉人当歌理清曲,婕妤恩情断还续。

《奉和幸江都应诏诗》

巡游光帝典,征吉乃先天。泽国翔宸驾,水府泛楼船。

七萃萦长薄,三翼妍通川。夙兴大昕始,求衣昧旦前。

澄澜浮晓色,遥林卷宿烟。晨霞稍含景,落月渐亏弦。

回塘响歌吹,极浦望旌旃。方陪觐东后,登封禅肃然。

《汴水早发应令诗》

夏日朝万国,轩庭会百神。成功畴与让,盛德今为邻。

区宇属平一,庶类仰陶钧。銮跸临河济,裘冕肃柴。

启行分七萃,备物象三辰。祈祈妍原隰,济济咸缙绅。

阳谷升朝景,青丘发早春。兖衣敷帝则,分器叙彝伦。

临淄成诵美,河间雅乐陈。薰风穆已被,茂实久愈新。

《在南接北使诗》

会玉二崤至,瑞节三秦归。林蝉疏欲尽,江雁断还飞。

墙垣崇客馆,旌盖入王畿。共此敦封植,方欣荐衣。

《奉和望海诗》

清跸临溟涨,巨海望滔滔。十洲云雾远,三山波浪高。

长澜疑浴日,连岛类奔涛。神游藐姑射,睿藻冠 *** 。

徒然虽观海,何以效涓毫。徒然虽观海,何以效涓毫。

《赋昆明池一物得织女石诗》

隔河图列宿,清汉象昭回。支机就鲸石,拂镜取池灰。

船疑海槎渡,珠似客星来。所恨双蛾敛,逢秋遂不开。

《赋得石诗》

蜀门郁遐阻,燕碣远参差。独标千丈峻,共起百重危。

镜峰含月魄,盖岭逼云枝。徒然抱贞介,填海竟谁知。

《衡阳王斋阁奏妓诗》

金沟低御道,玉管正吟风。拾翠天津上,回鸾鸟路中。

镜前看月近,歌处觉尘空。今宵织女见,言是望仙宫。

《奉和幸太原辇上作应诏诗》

唐巡光帝则,夏务穆宸仪。珠旗扬翼凤,玉兽俨丹螭。

流吹和春鸟,交弄拂花枝。

《初渡江诗》

敛策暂回首,掩涕望江濉N薷炊南气,空随西北云。

《零落桐诗》

零落三秋干,摧残百尺柯。空余半心在,生意渐无多。

《晚飞乌诗》

向日晚飞低,飞飞未得栖。当为归林远,恒长侵夜啼。

《入关诗》

陇云低不散,黄河咽复流。关山多道里,相接几重愁。

《赋得戏燕俱宿诗》

大厦初构与云齐,归燕双入正衔泥。欲绕歌梁向舞阁,偶为仙履往兰闺。

千里争飞会难并,聊向吴宫比翼栖。

轶事典故

原文

隋炀幸广陵。既开渠,而舟至宁陵界,每阻水浅。以问虞世基。答曰:“请为铁脚木鹅,长一丈二尺,上流放下,如木鹅住,即是浅处。帝依其言验之,自雍丘至灌口,得一百二十九处。”《智囊全集》(冯梦龙)

译文

隋炀帝游广陵,虽已开辟渠道,但船行至宁陵后,常因水浅而无法前进。炀帝问虞世基(字茂世)可有解决之道。

虞世基说:“请制作长一丈二尺的铁脚木鹅,由上游往下游流放,如木鹅不动,就表示是水浅处,即可标示予以浚深,日后就不会再有舟行不便的情形发生。”

炀帝依计而行,自雍丘至灌口,共有一百二十九处浅滩。

历史评价

虞世基之悲剧固是整个隋朝的悲剧,固由宇文化及叛乱造成。但其位列九卿,不思臣子之应为,既而谄君,既而失职欺君,既而鬻官卖狱、贿赂公行,以其败催隋朝政权之败,不足惜。追踪其一生,可知世基的悲剧,是由最初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造成。若世基能安心于贫困,若世基在炀帝之前有一颗正直无畏的心,若世基轻财宝而重兄弟义,还不至于被后来史志所诟病。所以说,虞世基在生命不同时期的行为变化,也是其欲望的变化,是其为人为臣原则的变化,是其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变化。但这所有的变化,都可以上溯到“贫无产业,每佣书养亲,怏怏不平”之时。

虞氏兄弟

隋唐交替之际,天下纷争,群雄逐鹿,其混乱只有春秋战国与秦汉交替可以比拟。所谓“时势造英雄”。于斯时,也产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成就了无数的传奇故事。然唐承隋制,隋唐交替,初唐兴起之赫赫名臣在这段时期均有脱俗之表现。囿于研究唐人的风骨,在这里只简单的讨论一下虞世基、虞世南兄弟的事迹。

虞世基、世南两兄弟,会稽余姚人氏,出生官宦世家。两兄弟自小就负才名。入隋时,时人谓之“二陆”,媲美于入晋之陆机、陆云兄弟。(陆机、陆云两兄弟是东吴名将---夷陵之战大败刘备百万大军的陆逊之孙,与羊祜割江对峙的陆抗之子。东吴灭亡之后,两人归附西晋 *** 。当时南方文风倍弱于北方,可是陆机、陆云两兄弟则才学过人,道德文章赢得了西晋 *** 文化界的一致推崇,国人谓之“二陆”。)虞世基、世南兄弟才学之高妙,可见一斑。这里不表两人的才学与经历如何,只描述一下两兄弟患难、富贵之时的兄弟高谊。

话说隋炀帝当政期间,刚愎自用,不纳谏言。虞世基迎合隋炀帝的心意,逢迎拍马,因此获得一再提拔,官居内史侍郎(唐之中书侍郎),专典机密,即以中书侍郎衔行宰相职务,同时他家庭生活豪奢,类于王侯;而虞世南则耻于炀帝之为政,仅为起居舍人这样的小官,生活极其清贫。可是,兄弟二人却是住在一起,十分友爱。虽然政治理念不同,却能够做到如此,弟固然贤,兄也不十分坏。读到此处,不由的感到十分温馨,因为里面有浓浓的亲情在里面。后来,宇文化及江都兵变,要杀虞世基,世南抱持号诉请代不得,显示了浓烈的亲情;同时,他的儿子们也是慷慨赴,不避刀兵,家庭豪奢若此,而父慈子孝,可见虞世基也没有忘本。

其实,虞世基本质上并不是一个坏人。他若遇到明主,可以是一个很好的宰臣;可惜他遇上的是一位不纳谏言的隋炀帝,时焉,命焉?从虞世基早年的劝谏陈后主来看,他也是一个有良知的官员;而后来他也曾劝谏隋炀帝,可是隋炀帝听不进去。他从此看透了隋炀帝的本质——听不得谏言。怕的性格使他屈从了隋炀帝,来获得富贵。最终他也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道不行,吾将隐已!”在其位,而无所作为,就应该引咎辞职,或许,虞世基的错误就在于此。可是,像隋炀帝这样聪明的暴君,又有谁可以使他回心转意,力挽大隋颓势于未倒呢?魏征后来的评价也不过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风凉话而已。

想想唐代的开国名臣们,在隋末都是什么作为?或引退,或逃官,也不过是非暴力不合作而已。救世的唯一良方就是推翻隋炀帝的统治。可惜,他们这些士子是没有这个能力与行动的,领头的还是社会上有声望的陇西士族,走投无路的破产农民,或者是有强烈野心的军权掌握者。所以,虞世基最起码也是一个有底线的坏人。

况且虞世基就算没有做到治国平天下,至少修身齐家做的相当不错了。他的豪奢家风至少有继室孙氏的功劳,这可能是由于他怕老婆的缘故。看他的儿子们的行为,可见他的家教算是相当成功的了。想想唐初名臣的家教,比起他来要汗颜不止了。房玄龄的儿子谋反;杜如晦的儿子谋反……他算是善养嘉儿的了。

况且他与虞世南的兄弟友爱自始至终。穷,固不改;富,也无变。没有因为政治理念的不同而手足相残;没有因为贫富的差距而心生厌恶。毕竟,一个巴掌拍不响,光有虞世南的兄友弟恭是不够的,也得兄长配合啊!想想后世有多少滥好人由于黑心的亲人而弄至拳脚相向,龌龊横生,就可以明白这一点了。

所以,虞世南固然值得称赞;虞世基也不应该一棒子打。

分析

读《旧唐书》虞世基传,能发现他在不同时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改变——此改变,也是一个贪官的蜕变过程,于当代有现实意义。例举几则: 一、“贫无产业,每佣书养亲,怏怏不平。”此时为陈灭后,隋文帝执政期间,世基官通直郎,直内史省。虽父辈虞荔虞寄为前朝重臣,但屡历战乱和朝代变迁,至世基时已“贫无产业”,佣书者,雇佣写手也。佣书而养亲,其贫可知——而其不平亦可知:世基不是个安心于贫困的人。这为日后虞世基的“恣意奢靡,雕饰器服,无复素士之风”的变化提供了依据。此说世基重物质,轻精神,为日后蜕变作了铺叠。

二、“世基幼恬静,喜愠不形于色,博学有高才,兼善草隶。”“世基气貌沈审,言多合意,是以特见亲爱,朝臣无与为比。”“喜怒不形于色”,和“气貌沈审”,是世基城府幽深,不可探究。“言多合意”而“特见亲爱”,是其在隋炀帝前的谄媚之状,完全丧失了一个名士和素士的风骨。这既是虞世基最基本的处世准则和立场的改变,也是造成日后祸及自身的主要原因。此说世基城府之深,又精通仕宦之道(其实是奸臣和弄臣之道),有权臣手腕。

三、“世基知帝不可谏正,又以高G、张衡等相继诛戮,惧祸及己,虽居近侍,唯谄取容,不敢忤意。”“盗贼日甚,郡县多没,世基知帝恶数闻之,后有告败者,乃抑损表状,不以实闻。是后外间有变,帝弗之知也。”知不可谏而不谏,就是知应谏而不谏,失却了重臣的应有责职。而“抑损表状”,就是更进了一步。非但不谏,而且瞒报战况实情,置炀帝于无知无觉中。此前说,为贪生怕,无为臣原则;后说又错上加错,摇身成奸臣。

四、“其继室孙氏,性骄*,世基惑之,恣意奢靡,雕饰器服,无复素士之风。孙复携前夫子夏侯俨入世基舍,而顽鄙无赖,为其聚敛,鬻官卖狱,贿赂公行,其门如市,金宝盈积。”受媚惑于枕边,日渐奢靡,再无素士之风,此为虞世基从内心质变,到外在的量变。后竟从事“鬻官卖狱,贿赂公行”,为后来宇文化及提供了一个杀戮的理由。

五、“以母忧去职,哀毁骨立。有诏起令视事。拜见之日,殆不能起,令左右扶之。哀其羸瘠,诏令进肉。世基食,辄悲哽不能下筋。”“化及将乱之夕,宗人虞持而告熙曰:“事势已然,吾将济卿南度,且得免祸,同何益。”熙曰:“弃父背君,求生何地,感尊之怀,自此诀矣。”及难作,兄弟竞请先,行刑人先世基杀之。”此条为唯一优点。一克循孝礼,二教子有方。其子知必,故竞请先,此举必出自内心。既能拖延其父的行刑时间,又是子不忍父先受刑,代为受之的心理。

六、“世南素国士,而清贫不立,未曾有所赡。由是为论者所讥。”此条尤为奇怪,难测其心理动机。世基既孝,为何不善待亲弟?或是因弟过继给虞寄伯父的缘故?但世南是兄弟骨肉啊。况父早逝,长兄为父,这一点令人费解。世南在隋十年,一直是九品文职,收入极薄,又要抚养家小,而此时世基已显,“恣意奢靡”,“雕饰器服”,“金宝盈积”。此条为虞世基的“入则能孝,出则不悌”。

描述清朝腐败的句子

清朝是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现在看来已经早已进入历史记载的朝代。不过它灭亡之日距离今天还不到百年。然而清朝留给后人除了百年的耻辱,还有更多的历史思考。清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大一统朝代最长久的封建王朝,自清太祖努尔哈赤从明万历44年起兵到明崇祯17年得国,龙兴辽东,三代人不懈努力终于以东北偏隅之地并吞海内,天下一统。顺治1644年入主中原到宣统1912逊位期间经历10个皇帝,一共268年。期间既有康乾盛世独步天下的辉煌,也有道咸衰世彷徨无奈的屈辱;最后光宣末世寿归正寝的结局。

清朝自开国以来,汉人的反抗斗争一直都没有停止,包括在康乾盛世也不断有各种起义发生。 清朝从嘉庆帝开始,下面的君主才能都比较平庸。既缺乏康熙,雍正,乾隆的雄才大略,又无作为守成。乾隆盛世留下的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清朝已经危机四伏。白莲教,天理教起义,全国上下,烽火四起。在嘉庆18年(1813年)连皇宫都被天理教教民攻入。从道光20年(1840年)开始,清朝是每况愈下,先是签定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往后太平天国起义,甲午战争以及《马关条约赔款;八国联军进北京以及《辛丑条约》赔款等等。内忧外患,此伏彼起;严重消耗了国家的元气。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之后全国各地闻风而动,纷纷响应向清廷宣布“独立”;清朝统治顿时土崩瓦解。清朝历代皇帝都有很强的忧患意识,以及对于广大汉人的防范心理。几百万满人统治百倍以上的汉人,令他们时时刻刻如履薄冰,不敢懈怠。所以他们搞大屠杀、文字狱,都是用武力来逼迫汉人向他们靠拢。力图在肉体和精神上消灭汉人的反抗意识,在成功的维护了中央集权的同时也抹杀了人民的自主意识,制造出了大批只会唯唯诺诺的奴才。如果把战战兢兢提防人民反抗的精力放到认识与国外的差距,抵御外患上来也不会闹到后来的地步。清朝是历史上唯一没有受到北方游牧民族大规模骚扰的王朝,但他们遭到了来自海上商业民族的挑战。《中英南京条约》仅仅还只是一个开头。之后不平等条约一发不可收拾。最可悲的是,清朝统治者到最后也没认为自己是中国真正的主人,一直把自己看做外来人。在列强入侵时,"宁予友邦,不予家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样的论调充分暴露了他们的心态。子卖爷田心不疼,签下了不计其数的卖国条约。他们一直都认为自己卖的是别人的地方,自己真正的老家在辽东。清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文明落后于西方,对外战争所以屡屡失败,丧权辱国的不平等的条约造成全国人民对于清朝彻底的失望,在到了后期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再加上贪污腐败盛行,使广大的汉民族民族主义的觉醒。修编《清史稿》的清朝遗老不由得感慨:“本朝以兵兴,亦以兵败。”从一定程度上讲太平天国运动虽然没有直接灭亡清朝,却埋下了颠覆清朝专制政府的种子。太平天国战争之后汉族官僚逐步掌握了军权,而满清的根基--八旗子弟早在康熙时期就已经基本垮掉了。原来的开国雄师成了一帮一事无成、百无一用的纨绔子弟。通过太平天国对于清朝的打击,清朝统治者不得不起用汉人精英来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汉人精英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清朝的军权;最后汉人新军起义最终敲响了清朝的丧钟。

尤其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清朝如同暮日西沉,广大汉族同胞都以为清朝的末日到了。之后又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起义,各种内忧外患纷至沓来;一浪接连一浪不断冲击着腐朽不堪的清朝的统治。在各种力量的打击下清王朝的统治越发摇摇欲坠,。清朝末年光绪年间,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清廷最后垂挣扎曾经两次变法。试图通过变法维新,挽救大清王朝的危亡局势。第一次戊戌变法在1888年,仅仅维持103天,六君子喋血菜市口;百日维新被血祭,变法以失败告终。第二次是在1905年,在慈僖太后主持下变法,其中原先戊戌变法提出来的废除科举制度被彻底执行。废八股科举,得罪了天下所有一辈子寒窗苦读的读书人,数不清的读书人因此自杀寻,出身科场的读书人无一不切齿痛恨。科举制度是清朝入关之后为笼络汉族读书人的选择,甚至还规定进士前三甲一定出自汉族书生,因此巩固了王朝的统治,很多读书人为了求得功名,也就此放下了民族之争。如今既然杜绝仕途出身之路,满汉之分的老帐又开始清算起来,清王朝的统治越发摇摇欲坠。科举制度的好处并不仅仅在于招贤纳士,而是给普通大众构筑了一条通往上层官僚阶层的通道,虽然成功的几率很小。但毕竟多数人不甘心平庸一世,尤其是那些自觉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对于统治者来说,这股力量如果运用的好,可为我所用,比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等,假如运用不好,则是危害统治秩序的潜在力量;比如黄巢、洪秀全和孙文。黄巢一个落第举子居然攻陷京师长安,差一点颠覆了唐朝的社稷。唐朝在他的打击下加快了灭亡的进程。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烽火燃遍中国十一省,北伐军居然攻打到了天津。逼的清朝咸丰皇帝宣布京师戒严,尽管以后起义被扑灭了,却严重撼动了清朝统治根基。而孙文屡屡发动起义,尽管失败了多次,但是最后的辛亥革命还是成功了。貌似强大的清朝这匹二百多年的骆驼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倒了。看似两个貌不起眼的布衣,最终把清朝送进了历史。

清朝从1840年鸦片战争依靠惯性苟延残喘到1911年,居然还存活了72年现在看来不得不承认是个奇迹。当时天下形式如同河决鱼烂,处于无法收拾的局面了。就连当年李鸿章都哀叹,认为中国遭遇上了三千年来未有之奇变。外有列强环伺侍强陵弱,内有革命起义风起云涌。李鸿章是全力剿灭太平天国,挽救清朝于频临灭亡三大巨头之一,在甲午战争之前,其他的两个巨头曾国藩和左宗棠都已经辞世。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的重任全部落在了李鸿章身上,当时日本蠢蠢欲动想要侵略清朝的附庸国——朝鲜。身为清廷重臣的李鸿章手握重兵,拒绝出兵保护朝鲜,坐视烽火在朝鲜半岛上燃烧。他的幕僚马氏兄弟曾经提建议让朝鲜宣布独立,或者清朝直接出兵占领朝鲜,收为清朝第十九个行省;断绝日本侵略的狼子野心。然而李鸿章在当时却说:“大清朝我都不敢保证它有二十年的寿命,何况是高丽?”结果一语中地,朝鲜很快被日本占领。而清朝灭亡的日期还真的被他说中了,17年之后的1912年2月12日,是清朝的最后一天。隆裕太后偕同6岁的宣统帝溥仪在乾清宫颁布退位诏书。

退位诏书全文如下: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睽隔,彼此相指,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用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之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清朝以少数民族崛起于关外而后入主中原,经过几代人的励精图治,完成了

国家的统一大业,社会经济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创造了中国历史上蔚为壮观

的康乾盛世。但是就在国家鼎盛之际,统治阶级放弃了文治武功和积极的进取精

神,反而因富而奢、因盛而骄。而奢侈必然导致贪婪,骄傲必然走向懈怠,最终

因贪婪而腐化,因懈怠而落后,使盛世如过眼烟云,很快滑向衰落。愈演愈烈的

贪污腐败之风刮得英勇无敌、剽悍善战的八旗子弟成为挥金如土、战则必败的败

家子;也使原来简洁高效的官场变得官无不贪,吏无不恶,文治武功俱废。结果

是清王朝因腐化而衰败懈怠、落后挨打,最后在不间断的外国侵略和内部变乱中

彻底覆亡。清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反映了腐败消解国家统一意志和前进动力、导

致社会灾难和王朝倾覆的不变真理。

清朝的兴起与康乾盛世的鼎盛

清初,经过几代人的励精图治,出现了在中国历史上足以傲视汉唐的康乾盛

世。清朝的兴起和康乾盛世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从顺治到乾隆前期的统治者推行

了较为得当的政治、经济和民族政策,其中清初政治的简洁廉明是清朝兴起和迈

向盛世的关键因素。

清朝于关外白山黑水之间的崛起强盛是一部惊天动地的创业史。从努尔哈赤

起兵(1583年)到建立后金政权(1616年),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从建政到入

关问鼎、底定中原(1645年),也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

清朝以区区十几万人的少数民族能够在两代人的时间里兴起并君临中原,得

益于其精兵简政、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和威猛善战的八旗兵,即所谓“马上得天

下”。清朝入主中原后能使统治很快臻于治境,出现国家空前统一、社会经济繁

荣、人口持续增长的康乾盛世,则主要依靠清廉高效的政治体制、适宜的民族统

一政策和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

因为是“小兵临大国”,清初统治者保持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勤奋与谨

慎,也充满了新兴力量的勃勃生机。在政治上,清初统治者非常注意笼络人心,

争取大多数汉人的合作。与朽败、贪腐、黑暗的晚明社会政治相比,入关的清朝

代表着希望和新气象,清军不仅没有遇到太大的阻力,而且还受到群众特别是士

绅阶级的欢迎。尽管有剃发、投充、圈地等野蛮政策,但是清朝迅速废除明朝

“三饷加派”等苛捐杂税,实行“满汉一体”和“永不加赋”、“摊丁入亩”等

政治经济政策,这些都极大地赢得了人心,使自己的统治稳定下来。

清初的国家机构还带有关外满族人简明廉洁的传统,军政机构精干、高效。

清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及后来的军机处,就比明朝的内阁六部精简有效

得多。清初宫廷人员只有明朝的1 /10~1 /20,花费只及明朝的1 /8 ,廷苑

规模只有明朝的3 /10(《清朝文献通考》卷39,康熙29年、康熙49年)。一个

不那么追求奢华、排场的最高统治层,其工作效率和对全社会的示范作用是显而

易见的。统治机构的精干使政府开支可以大大减少,清政府可以实行轻捐薄赋、

休养生息政策,人民的负担也得以减轻。清初统治者目睹了明末战乱连连、生灵

涂炭的惨象,亲身经历了创业建国的千辛万苦,深知创业打天下的艰难,因此他

们能够兢兢业业、清正廉洁、励精图治。

面对因为长期战乱严重破坏而使人口锐减、土地荒芜、民生凋敝的残破的社

会经济,清王朝采取了变更土地产权(即实行更名田)、招徕流民奖励垦荒、军

民大力屯垦、兴修水利、轻捐薄赋直至“永不加赋”(1712年)、“摊丁入亩”

等一系列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的政策。经过不断努力,清朝的耕地面积和人口都

有持续迅速的增加。1645年全国在册耕地只有4 .03亿亩,1688年恢复到6 .08

亿亩,1754年增加到7 .08亿亩。加上不在册耕地,到乾隆年间全国耕地实际上

在10亿亩左右。清代人口从1651年的6000万增加到1691年的1 亿左右,1761年达

到2 亿,1801年达到3 亿(孙毓棠、张寄谦:《清代的垦田与丁口记录》,载《

清史论丛》1979年第一辑)。另据经合组织(OECD)发展中心1996年的一份研究

报告,1820年时,中国GDP 占世界总量的28.7 %(与现在美国占世界的比重相

当),人口占世界总数的35.5 %((美)A ·麦迪森:《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

》,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11页)。实际上这时清朝已经走向衰落,如果以1790

年的数据进行比较,中国的比重还要高得多。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耕地面积

和人口数量的增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在农业生产发展和工商业繁荣的

基础上,清朝社会财富和清政府的财政收入逐年增加,国库存储丰富。1777年

(乾隆42年)国库存银多达8182万两,成为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繁荣昌

盛的有力见证。

清朝入关从顺治到乾隆中期,经过4 代人100 多年的励精图治和休养生息,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耕地和人口成倍增长,中国历史进入自唐宋以来又一个高峰

———康乾盛世。在清初100 多年的持续上升和繁荣时期,清朝战胜了内外一系

列困难和挑战,清朝的国力和声威也达到鼎盛。一个空前广阔、统一、繁荣、强

盛的大清帝国屹立在世界东方。

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之一:腐败

大清帝国在空前的繁荣盛世下潜伏着巨大的危机———奢侈、骄怠、贪污、

腐败等罪恶的毒瘤藉盛世疯长,正日益腐蚀破坏着国家和社会的肌体。当朝廷上

下对乾隆的文治武功洋洋自得、沉湎于盛世而自我感觉良好时,清王朝却从盛世

的顶峰迅速滑落,很快从康乾盛世跌到嘉道中落。衰落紧随鼎盛,一切都发生在

乾隆年间,与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由盛转衰的历史悲剧惊人地相似。

乾隆朝的文治武功和经济繁荣,是经过顺治、康熙、雍正几代人励精图治、

奋发图强的结果,乾隆基本上是坐享其成。而恰在此时,朝廷上下,从皇帝到各

级官吏好大喜功,统治者放松了吏治,丢弃了先前廉政简政的传统,奢靡贪污之

风日益盛行。由于乾隆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终朝兵事不断。所谓十全武功,旷

日持久,劳民伤财。乾隆朝岁入虽比前代有所增加,但开支增加得更快,国库积

储增加的速度已大大放慢。到嘉庆改元时,接过的已是一个庞大的空架子,以至

于嘉庆不得不拿和?开刀,补充国用。同时,在乾隆朝岁入增加的背后,是非正

常的收入来源(包括捐输、商人报效、盐斤加价、公摊养廉甚至卖官鬻爵等乱收

费项目)不断增加并成为定例。这些不正常的收入虽能缓解一时之急,但对政府

和国家社会而言则无异于饮鸩止渴。国家财政依赖大量非正常收入,已可见到清

朝腐败并必然最后走向衰亡的端倪。

导致清王朝急剧衰落的更基本、更有决定意义的原因是整个官僚机构乃至整

个社会在封闭自大的环境下的奢靡骄怠和贪污腐化。朝野上下在富裕和鼎盛之后,

昧于时世,看不到世界大局的变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方向和动力,贪图眼前的

奢侈享受,追求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奢靡生活。贪奢*靡和腐败之风遍及官场

内外,使貌似强盛的清王朝潜伏着社会变乱和衰落覆亡的巨大危机。

康熙晚年,奢侈腐败之风已经兴起,后来经过雍正时期的厉行节约和严刑峻

法等改革措施而有所控制。到乾隆时,随着经济繁荣和财力充裕,奢靡腐败之风

重新抬头并愈来愈甚。乾隆六巡江南,游山玩水,沿途接驾送驾、进贡上奉、大

兴土木,豪华与排场空前,糜费特甚。乾隆带了头,其示范效应无与伦比,大小

官吏借接驾和其他机会,极尽奢华之能事。他们为了讲排场、比阔气,竭力摊捐

派差、贪污受贿、敲诈勒索。由此上行下效,贪贿公行,吏治日废,奢侈*靡、

贪赃枉法、腐化堕落的歪风邪气愈演愈烈;而奉公守法、勤俭节约、清正廉明的

正气反而日益孤立。自皇帝而下,无论王公贵族、文武百官、大地主、大商人,

无不过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尤其是满族亲贵,沾染的奢侈*靡的习气

最严重。满人阿克当阿任淮关监督十余年,搜刮的民脂民膏不计其数,豪富无敌,

人称“阿财神”。汉族官宦豪族的奢华情形也大同小异。大小官吏上任之时大多

两手空空,离任返乡则车拉船载,浩浩荡荡。

与统治阶级奢靡生活相伴随的是权力机构中普遍的贪赃枉法和腐败黑暗。在

清王朝表面繁荣实际在走下坡路的过程中,腐败就如癌细胞一样在国家和社会肌

体里扩散,损害着国家机体的健康。雍正时期曾经锐意改革积弊,实行“耗羡归

公”、大幅提高官员薪酬(“养廉”),借此整顿吏治,并以铁腕手段打击贪污、

追赃索赔,使贪腐之风一时有所收敛。到乾隆时,官僚机构日益膨胀老化,行政

运转日益低效。并且由于皇帝带头奢靡腐化,官僚机构所潜伏的腐败细胞失去抑

制,获得疯长的环境条件,朝野上下,贿赂公行,贪污成风。乾隆中后期,陆续

发生贪污腐败的大案要案。1757年,发生云贵总督恒文和云南巡抚郭一裕的“金

炉案”。两人在操办进贡金炉过程中,低买高卖,掺杂使假,中饱私囊。同年又

发生山东巡抚蒋洲在山西巡抚任上贪污库款案。案发后,恒文被赐令自尽,蒋洲

被诛,郭一裕充军。随后又有连续3 任两淮盐政高恒、普福、卢见曾的“盐引案”,

贪污达1000万两(相当于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1 /4 ),案发后3 人均被诛。但

是此后贪污大案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1781年,时任浙江巡抚的王?望

前在甘肃任内贪污赈灾粮案发,牵连官吏60多人,王?望等22人被诛,涉案的陕

甘总督靳尔谨自尽。并且此案还案中套案,查办此案的闽浙总督陈辉祖在抄家过

程中以金换银,将王的赃物据为己有,事发后陈辉祖被赐令自尽。1782年又发生

山东巡抚国泰、布政使于易简贪污国库案,国泰于案发后自尽。1786年闽浙总督

伍拉纳、福建巡抚浦霖因索贿被诛。1792年,浙江巡抚福崧因索贿、侵吞公款案

发自尽。虽然诛戮了一批巨贪大蠹,并且不少是总督、巡抚等高级官员,但官场

贪污腐败之风仍然愈演愈炽,因为乾隆和和?即是贪污腐败的总根子,他们惩贪,

实际上借机“宰肥鸭”,乘机大捞一把,其结果无异于纵贪。这些大案要案不过

是贪污腐败案的冰山一角。上述案发被诛督抚,均属事情败露不可掩盖,其余得

到风声弥缝无迹当数不胜数。和?在乾隆庇护下当政20多年,搜刮的私财价值达

1亿两,相当于当时政府2年的财政收入。就连其两个仆人被抄没的财产也达700

多万两。故当时有民谚称:“和?跌倒,嘉庆吃饱。”

当时官场明明十分腐败,可乾隆还一味装聋作哑,粉饰太平,不听劝谏。1790

年礼部侍郎尹壮图上疏乾隆,劝谏道:“各督、抚声名狼藉,吏治废弛。臣经过

地方,体察官吏贤否,商民半皆蹙额兴叹。各省风气,大抵皆然”(赵尔巽:《

清史稿》卷109 )。乾隆看后大怒,先以“挟诈欺公,妄生异议”罪判“斩立决”,

后为避免成全尹壮图忠谏美名,免去罪,降职处分。

在这种只听好话不听规谏、讳医忌药、官官相护、上下包庇、只知敛财纳贿、

不管百姓活的风气下,大小官吏因循苟且,谗上欺下,朝纲不振,效率低下,

百务废弛。曹振镛是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的大红人,位极人臣,其为官之道就

是“多磕头,少说话”。清朝中后期就是由这些人来治理国家,其后果可想而知。

腐败还是引起清王朝军事涣散、军队战斗力下降的直接原因。军队是国家机

器的支柱,是国家强盛和社会安定的保证。到乾隆中后期,随着政治腐败而来的

是军事懈怠和武备废弛。清初的八旗兵是强悍善战的军队,入关时所向披靡,战

功赫赫,为底定中原和统一全国立下了丰功伟绩。但仅仅经过一代人的时间,八

旗和满族因种种优渥与特权而退化、腐朽,失去了先辈威猛凛凛、英勇善战的气

概。在康熙平定“三藩之乱”的战斗中,八旗兵军纪已散,军力已大不如前。此

后,八旗子弟和八旗兵更加骄怠,他们凭借权势,横行无忌,无恶不作;不仅军

纪败坏,训练荒疏,而且生活腐化,聚赌,包伶,甚至敲诈勒索,蹂躏

百姓。原来剽悍英武的八旗兵变成不能打仗、只会扰民的老爷兵,八旗子弟成了

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和坐吃山空的败家子。后来,朝廷一有战事,便主要依靠绿

营兵。但绿营兵在腐败的社会大环境下也很快腐化,克扣军饷,兵匪勾结,贪污

中饱,弊端丛丛,也沦为徒有其表,只能吓唬平民老百姓的花架子军队。嘉庆皇

帝还是皇太子时,曾经随乾隆阅兵,所见到的却是“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堕

地”的闹剧(《嘉庆朝东华录》,卷7 ,嘉庆4 年正月)。由于八旗和绿营均因

腐败而退化,丧失战斗力,到白莲教起义时,清朝不得不主要利用乡勇和团练。

到鸦片战争时,八旗、绿营、乡勇、团练都不中用,数十万清军被万余名英国远

征军打败。清朝从此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由于帝国主义入侵和太平

天国起义等内乱,清朝局面日益失控,腐败也日甚一日,军事、政治、财政权力

逐渐外转下移,中央权威日益缩减,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内部腐败的侵蚀下,清

王朝一步步走向衰败覆亡的不归路。

官僚统治机构的奢靡腐败的必然后果,就是强化对小民百姓的压榨和剥削,

致使广大民众生活日益贫困。官僚、贵族、地主、富商大量兼并土地,失地无地

的农民越来越多,还有大量的农民因无法忍受横征暴敛而弃田逃亡,失去生计,

四处流浪。社会上流民数量急剧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加,阶级矛盾日益

尖锐,一场社会大风暴正在酝酿。1796年2 月,一场历时9 年、席卷湖北、四川

等5 省的白莲教起义爆发。清朝调动16个省的兵力,耗银2 万万两才勉强将起义

扑灭。白莲教起义剥开了清王朝繁荣升平的盛世外衣,暴露了其腐朽和虚弱的本

质,成为清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宣布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又安,仍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

这份退位诏书由光绪二十年状元张謇的幕僚杨廷栋起草初稿,再由张謇润色修改,文章的确是大手笔、名家风范一览无余。中国自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称帝到1911年一共长达2123年的封建时代正式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