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有谋略的人文言文

2.孙庞斗智的意思及成语故事

3.中华成语故事 谚语,歇后语小学生好词好句好段(

4.孙庞斗智近义词

5.越王勾践,远交近攻,朝秦暮楚,图穷匕见,完璧归赵,孙庞斗智,尊王攘夷,。这些成语的意思及来历和故事

形容有谋略的人文言文

孙庞斗智的意思是什么-孙庞斗智文言文翻译和原文

1. 形容人谋略词语

才智:

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聪明绝顶,大智若愚,聪明伶俐,博学笃行,博闻强识 ,明知灼见,运筹帷幄,巧捷万端, 千伶百俐, 别具慧眼,卓尔不群,大智若愚 , 绝圣弃智 ,大巧若拙 ,虚怀若谷 ,睿智、天纵奇才、聪颖、才华横溢

谋略:

多谋善断 很有智谋,又善于判断。

多谋善虑 谋:谋划,策划;虑:思考。富于智谋,又善于思考。

发短心长 发短:指年老;心长:智谋深。头发稀少,心计很多。形容年老而智谋高。

满腹经纶 比喻政治见识和主张。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

匹夫之勇 指不用智谋单凭个人的勇力。

心长发短 心长:智谋深;发短:指年老。头发稀少,心计很多。形容年老而智谋高。

勇而无谋 谋:计谋。虽然勇敢,但没有智谋。

智勇双全 又有智谋,又很勇敢。

草船借箭 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殚谋戮力 竭尽智谋和精力。

计穷智短 计:计谋;穷:尽;智:智谋;短:缺少。计策用完了,才智也不够用了。形容已经想不出什么办法了。

力屈计穷 屈:穷尽。力量智谋都已用完。

妙算神机 形容智谋无穷,善于洞察形势,计策得当。

谋臣如雨 形容智谋之士极多。

挈瓶之智 挈瓶:汲水用的容量小的瓶子。比喻浅薄的知识或智谋。亦作“智类挈瓶”、“挈瓶之知”。

孙庞斗智 〖解释〗孙:孙膑;庞:庞涓。孙膑、庞涓各以智谋争斗。比喻昔日友人今为仇敌,各逞计谋生搏斗。也比喻双方用计较量高下。

策无遗算 策:计谋,策划;算:计划,筹谋。所出的谋略周密准确,没有遗漏失算之处

大展宏图 展:把卷画打开,比喻实现;宏图:比喻宏伟远大的谋略与计划。大规模地实施宏伟远大的计划或抱负

宏才大略 杰出的才能和谋略

出谋画策 谋:谋略。画:筹划。制定计谋策略。常指为人出主意。

大谋不谋 具有远大谋略的人,表面上好像看不出谋略。

伏龙凤雏 伏龙:(卧龙)诸葛孔明。凤雏:庞士元。两人都是汉末三国时期著名的谋略家,军事家。后指隐而未现的有较高学问和能耐的人。

腹中兵甲 兵甲:即甲兵,穿着盔甲的士兵。腹中装有士兵。比喻人有雄才谋略。

六出奇计 原指陈平所出的六条妙计。后泛指出奇制胜的谋略。

文韬武略 韬:指《六韬》,古代兵书,内容分文、武、龙、虎、豹、犬六韬;略:指《三略》,古代兵书,凡三卷。比喻用兵的谋略。

雄才大略 非常杰出的才智和谋略。

持久之计 持久:持之以久,即长久。长久的打算或谋略。

谋如涌泉 谋略像奔涌的泉水一样多。

上兵伐谋 上:上等,引申为最好的。兵:指战争,引申为用兵。伐:讨伐,攻打。伐谋:用计谋粉碎敌人的计策。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取胜。

神谟庙算 指神奇的谋略和计划。

文经武略 经世的文才和军事谋略。

雄材大略 杰出的才能和伟大的谋略。

熊韬豹略 比喻高妙的用兵谋略。

用智铺谋 运用智力,设谋略。亦作“用计铺谋”。

2. 形容有学问的古文,形容一个人满腹经纶很有才华的诗词

一、《国风·卫风·淇奥》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二、《留诲曹师等诗》

万物有丑好,各一姿状分。

唯人即不尔,学与不学论。

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

孝友与诚实,而不忘尔言。

根本既深实,柯叶自滋繁。

念尔无忽此,期以庆吾门。

三、《剑客》

十年磨一剑, 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 谁有不平事?

四、《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五、《寄兴》

长愿人人意,一生无别离。

妾当年少日,花似半开时。

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

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

百度百科:国风·卫风·淇奥

百度百科:留诲曹师等诗

百度百科:剑客

百度百科:冬夜读书示子聿

百度百科:寄兴

3. 求形容君王的意识深远程度 决定国势大局发展此类意思的古文或名人名

察者智,不察者迷。

明察,进可以全国;退可以保身。君子宜惕然。

察不明则奸佞生,奸佞生则贤人去,贤人去则国不举,国不举,必殆,殆则危矣。 君子谋国,而小人谋身。

谋国者,先忧天下;谋己者,先利自身。盖智者所图者远,所谋者深。

惟其深远,方能顺天应人。 圣王之举事,考之于蓍龟,不如谛之于谋虑;炫之以武,不如伐之以义。

察而后谋,谋而后动,深思远虑,计无不中。故为其诤,不如为其谋;为其,不如助其生。

羽翼既丰,何虑不翱翔千里。 所谋在势,势之变也,我强则敌弱,敌弱则我强。

倾举国之兵而伐之,不如令其自伐。 勇者搏之,不如智者谋之。

以力取之,不如以计图之。攻而伐之,不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或雷霆万钧,令人闻风丧胆,而后图之。

人皆知金帛为贵,而不知更有远甚于金帛者。谋之不深,而行之不远。

人取小,我取大;人视近,我视远。未雨绸缪,智者所为也。

为政之道,在于辨善恶,明赏罚。倘法明而令审,不卜而吉;劳养功贵,不祝而福。

贤身立而国兴;小人立而邦危。有国者宜详审之。

故小人宜务去;而君子宜务进。 大德容下,大道容众。

盖趋利而避害,此人心之常也,宜恕以安人心。故与其为渊驱鱼,不如施之以德,市之以恩。

赏不患寡而患不公,罚不患严而患不平。赏以兴德,罚以禁奸。

使下畏罚而利赏,下也;好德而思进,上也。天下无不可用之材,唯在于所用。

事上宜以诚,诚则无隙,故宁忤而不欺。不以小过而损大节,忠也,智也。

不欺上,亦不辱君,勉主以体恤,谕主以长策,不使主超然立乎显荣之外,天下称孝焉。荣辱与共,进退以俱,上下一心,事方可济。

骄上欺下,岂可久长? 攻城易,攻心难。故示之以礼,树之以威,上也。

上怨报之以德,上毁报之以誉,上疑报之以诚。隙嫌不生,自无虞。

事君以忠,不涓细流。待人以诚,不留小隙。

为上计,不以小惠,而以长策。小惠人人可为,长策非贤者不能为之。

故事之以谀,不如进之以忠。助之喜,不如为之忧。

思上之所思,而虑共无所思;为君谋利,不如为君求安。思之深,而虑之远。

锦上添花,不如雪中进炭。 君臣各安其位,上下各守其分。

居安思危,临渊止步。故易曰潜龙勿用,而亢龙有悔。

失利器者,人所欲取。故身怀利器者危。

宜示之以无而去其疑,方无咎。不矜才,不伐功,不忘本。

为人以谦,为政以和,守其常也。有隙则明示之,令其谗不得入;大用而谕之小用,令其毁无以生。

不折大节,不弃小惠。进退有据,循天理而存人情,此所以为全身之术也。

必欲图之,勿以小惠,以大德;不以图近,而谋远。 危房不可近,危邦不可入。

明珠必待识者,宝剑只酬壮士。以贤臣而事昏主,危矣。

故明主则谏,昏君则去。不去而隐于朝,宜也。

知其雄,守其雌。事不可为而身退,此为明哲保身之道也。

见宜远而识宜大,谋宜深而胆宜壮。军无威无以立,令无罚无以行。

威慑之,智取之,胆胜之,则何敌不克,何坚不攻?正胜邪,直胜曲。浩然正气,而奸佞折。

势者,适也。适之则生,逆之则危;得之则强,失之则弱。

事有缓急,急不宜缓,缓不宜急。因时度势,各得所安。

治不以暴而以道,胜不以勇而以仁。故彼以暴,我以道;彼以勇,我以仁;然后胜负之数分矣。

攻心之术多矣。如武穆用兵,在乎一心。

乱之扰之,激之困之,俟之以变,然后图之。欲得之,先弃之;欲扬之,先抑之。

畏之危之,其心必折,计然后可用。 虚予而实取之。

示之以害,其必为我所用。欲得其心,莫若投其所好。

君喜则我喜,君憎则我憎,我与君同心,则君不为我异。 知机者明;善断者智。

势可度而机可恃,然后计可行矣。处变不惊,临危不乱。

见机行事,以计取之,此大将之风也。 将错就错,以讹传讹,移花接木,巧取豪夺。

敌快我慢,以智缓之;敌强我弱,以计疲之。釜底抽薪,此消彼长。

敌缓则我速,敌弱则我强。此亦机变也。

随口毁誉,浮石沉木。奸邪相抑,以直为曲。

故人主之患在于信谗,信谗则制于人,宜明察之。然此事虽君子亦不免也。

苟存江山社稷于心,而行小人主事,可乎?小人之智,亦可谋国。尽忠事上,虽谗犹可。

然君子行小人之事,亦近小人,宜慎之。 兵权者,是三军之司令,主将之威势。

将能执兵之权,操兵之势而临群下,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随所遇而施之。 军国之弊有五害焉。

一曰结党相连,毁赞贤良;二曰侈其衣服,异其冠带;三曰虚夸妖术,诡言神道;四曰专察是非,私以动众;五曰伺候得失,阴结敌人。 知人之道有七焉。

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词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知其饥寒,察其劳苦,此谓之仁将,……见贤如不及,从谏若顺流,宽而能刚,勇而多计,此谓之大将。

故善将者,不恃强,不怙势,宠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惊,见利不贪,见美不*,以身殉国,一意而已。 将有五善四欲。

五善者,所谓善知敌之形势,善知进退之道,善知国之虚实,善知天时人事,善知山川险阻。四欲者,所谓战欲奇,谋欲密,众欲静,心欲一。

善将者,其刚不。

4. 写人物性格的文言文啊

(文言文)一、诸葛亮之士也:一、智谋、神明,有而坦坦之大智。二、忠贞、为国为民之德力之为。三、德格、超志力之表。

二、备者也:一、备有其仁、爱民之人本意,于时甚难。二、刘备性之谓“忠义”。三、备将一个招人,有着胆、量与谋之人杰。

三、关羽也:一、羽性之常然义,称为“义绝”。二、关羽更是一个武艺超伦、有著崇道之济世之才。三、关羽身上亦有而性骄、听不进谏之弊。

四、张之流也:一、张性之突然性耿之、精、;亦有粗、莽也。二、张面敢爱敢恨、同好恶。三、勇尤为长飞性最为甚也。四、张飞虽是一员武将,而粗中带细,或亦有所谋。

五、云者也:一、赵云先是一员骁将武艺超伦、。二、又有持重之操与天下为重之德。三、其犹一有而独思与见,有才、胆之将。

附录:

1、诸葛亮的人物特征:1、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有着胸怀坦荡的大智慧。2、忠贞不渝、为国为民的道德力量的代表。3、高尚人格、超凡意志力量的表率。

2、刘备的人物特征:1、刘备有着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十分难能可贵。2、刘备性格的核心是“忠义”。3、刘备还是一个善于招揽人才,有着胆识、胸襟和谋略的人杰。

3、关羽的人物特征:1、关羽性格的核心特征是忠义,称为“义绝”。2、关羽更是一个武艺超群、有着崇高道德修养的济世之才。3、关羽身上也有着生性骄傲、听不进劝谏的弱点。

4、张飞的人物特征:1、张飞性格的突出特征是生性耿地、精犷;也有粗鲁、莽撞的一面。2、张面敢爱敢恨、爱憎分明。3、勇猛更是长飞性格最为突出的一面。4、张飞虽是一员武将,却粗中带细,有时也有一定的计谋。

5、赵云的人物特征:1、赵云首先是一员武艺超群、骁勇善战的大将。2、他还有着极高的操守和天下百姓为重的德行。3、他还是一个有着独立思考和见解,有才智、胆识的将领。

5. 形容计谋的词语

操胜算,用妙计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变通 兵略 才略 策略 乘机 乘势 乘虚 从权 大略 胆略 多谋 活便 活动 活泛 活络

机变 机动 机谋 计策 计略 计谋 将略 良策 灵活 妙策 谋略 巧计 权变 权略 权宜

上策 胜算 施计 识相 图谋 下策 献策 心机 心计 心路 心术 心数 寻隙 圆通 战略

智略 智谋 智术 中策

反间计 空城计 苦肉计 连环计 灵活性 美人计 木马计 头脑活 有机变 有心计 走为上

百年大计 摆阵 便宜行事 变通办法 捕捉战机 乘势前进 乘虚而入 从权处理 打草惊蛇

胆略过人 调虎离山 多谋善断 耳软心活 反客为主 费尽心机 釜底抽薪 隔岸观火 工于心计

关门捉贼 缓兵之计 浑水摸鱼 机动灵活 机动掌握 及锋而试 计出万全 计谋深远 假痴不癫

见风使舵 见机而作 见机行事 将错就错 将计就计 借刀 借尸还魂 金蝉脱壳 锦囊妙计

举无遗策 看风使舵 窥测方向 老谋深算 李代桃僵 临机处置 灵活机动 灵活运用 六韬三略

瞒天过海 脑瓜子灵 盘马弯弓 旁敲侧击 抛砖引玉 弃卒保车 千方百计 擒贼擒王 穷寇勿追

权宜之计 人定胜天 软硬兼施 三十六计 善自为谋 上屋抽梯 深谋远虑 神机妙算 神通广大

声东击西 树上开花 顺风转舵 算无遗策 随风转舵 随机应变 通权达变 偷梁换柱 退兵之计

万全之策 万全之计 为人聪明 围魏救赵 文韬武略 无中生有 相机而动 相机行事 心眼活泛

胸中甲兵 雄才大略 虚张声势 研桑心计 以毒攻毒 以攻为守 以求一逞 以退为进 以一持万

以逸待劳 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 阴谋诡计 有机可乘 有勇无谋 欲擒故纵 远交近攻 运筹帷幄

智略过人 智术短浅 走为上计 足智多谋 遵时养晦 坐收渔利 智勇双全

6. 形容计谋的四字词语

出谋划策 谋:计谋;划:筹划。制定计谋策略。指为人出主意。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汝依违观望其间,并不见出奇画策,无非因人成事。”

出谋画策 谋:谋略。画:筹划。制定计谋策略。常指为人出主意。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六十九回:“汝依违观望其间,并不见出奇画策,无非因人成事。”

出谋献策 出主意、想对策来帮助解决问题。

出奇划策 犹言出谋划策。

出处:沙汀《淘金记》十二:“他就经常替他们出奇划策,为着种种吃人害人的事情准备堂皇的理由。”

从长计较 犹言从长计议。

出处:《水浒传》第四五回:“婶子且住,休要急速行,我从长计较,慢慢地商量。”

从长计议 用较长的时间慎重考虑、仔细商量。

出处:《左传·僖公四年》:“筮短龟长,不如从长。”元·李行道《灰阑记》楔子:“且待女孩儿到来,慢慢的与他从长计议,有何不可。”

从长商议 犹言从长计议。

出处:《水浒传》第六八回:“[苏定]也道:‘梁山泊吴用那厮,诡计多谋,不可轻敌,只宜退守;待救兵到来,从长商议。’”

多方百计 想尽或用尽种种方法、计谋。

出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东京学界告乡人书》:“一言之不入,再哀之不入,或多方百计以求之,总必达目的而后已。”

多谋善虑 谋:谋划,策划;虑:思考。富于智谋,又善于思考。

出处:清·李渔《凰求凤·画策》:“你是个多谋善虑之人,何不替我筹度一番,行了这个方便也好。”

孙庞斗智的意思及成语故事

魏国有一名大将叫庞涓,他指挥魏军打了不少胜仗,自以为是了不起的军事家。可是他心里明白,他的同学齐国人孙膑(bìn),本领比他强得多。据说孙膑是著名的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只有他知道祖传的13篇兵法。

庞涓妒忌孙膑的才能,他居心不良,安排了一条陷害孙膑的诡计。他向魏惠王(魏国国君)举荐孙膑,魏惠王很高兴地派人请来孙膑,共议国事。孙膑的才华处处显露出来以后,庞涓在魏惠王面前诬陷孙膑私通齐国谋反。魏惠王大怒要杀孙膑,庞涓又假意讲情,结果孙膑被治了罪,剜掉了双腿的膝盖骨,成了残废。

后来孙膑知道了这是庞涓的诡计,一怒之下,烧掉了即将写成的兵书,装成疯癫,麻痹庞涓,再设法逃脱虎口。

恰好齐国的一位使臣到魏国办事,偷偷把孙膑藏在车内,混过了关卡,带到齐国。

齐国国君十分敬重孙膑,想拜他为大将,孙膑极力推辞:“我是个受过刑的残废,如果当了大将,众人会笑话的。”齐威王就让他作军师,行军时坐在有篷帐的车里,协助大将田忌作战。

在孙膑的策划下,齐军连打胜仗。公元前342年,庞涓带魏军攻打赵国,田忌、孙膑率齐军救赵。但孙膑指挥军队不去赵国,而直接攻打魏国。

庞涓得到情报,忙从燕国撤兵赶回魏国。路上庞涓观察齐军扎过营的地方:第一天的炉灶数,足够10万人吃饭用的;第二天的炉灶数,够5万人吃饭用的了;第三天的炉灶数,只够3万人吃的了。庞涓放了心,笑着说:“我就知道齐兵都是胆小鬼,到魏国才3天,10万大军就逃散了一大半。”他下令急追齐军。

魏军一直追到马陵(现河北省大名县东南),天渐渐黑了,马陵道在两山之间,路很窄,两旁都是深涧。这时,有士兵报告:“前面山道都用木头给堵住了。”庞涓急忙上前去看,果然如此,只有一棵大树没被砍倒,大树上还有一大片树皮被砍掉了,上面好像还写着字。庞涓命人拿火把来,借火光一看,他大惊失色,原来上面写的是“庞涓于此树下”,落款是“孙膑”。 庞涓想撤兵已来不及了。这时四面杀声震天,不知有多少支箭一齐射来,齐军已把魏军团团围住了。庞涓身中数箭,他已无路可走,就在树下自刎了。

中华成语故事 谚语,歇后语小学生好词好句好段(

小巫见大巫

成语故事三国时,有两个同乡好友,一个名叫陈琳在魏国作官;一个叫张纮,在东吴作孙权的谋士。两人都很有文学才华,虽然各事其主,但相互仰慕,经常有书信来往,探讨作品。

有一次张纮见了栩榴枕很是喜欢,专门为此作赋。千里之外的陈琳见到了这篇赋后,赞赏不已。在一次请客宴宾时,特地拿出文章让在座的宾客传阅、欣赏,嘴里还不断地夸耀说:“这篇文章写得多么脱俗清新呀!你们知道吗,这是我的同乡张纮写的呀……”

过了不久,张纮也看到了陈琳写的《武库赋》和《应机论》,不由得击掌叫好,并马上写了一封信给陈琳。信上对陈琳文辞清新、见解独到的文章风格大加赞赏,并表示要好好地向他学习。

陈琳见信后感慨极了,他在复信时谦虚他说:“我生活在北方,消息闭塞,与天下的文人学士交往很少,没见过大世面。只是这里能写文章的人不多,因此我在这儿容易冒尖,得到了大家过分的称赞,并不是我的才学真有那么好,是你太夸奖我了。我和你及张昭两人相比,差距实在太大了,就好像小巫遇见大巫,没法施展巫术了。”

水滴石穿

张乖崖是崇阳县的县官。一次,他看见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吏从仓库出来时,顺手将仓库里的一枚铜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他立即派人把这小吏抓来追问,并且下令用棍棒拷打,小吏心里不服,大声嚷道:“一枚铜钱有什么了不起?为什么对我这么凶狠啊!”

张乖崖听了,就拿起笔来,写了一条批语:“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意思是:一天一个铜元,一千日就是一千个铜元,这就像用绳子锯木头、水滴石头一样,日久天长,木头也会被锯断,石头也会被滴穿的。然后,他下令将这小吏斩首。

成语“水滴石穿”就是由这个故事来的。有时也写成“滴水穿石”,含义是一样的,故事原来的意思是说缺点、错误虽小,积累起来,也会造成很大危害。张乖崖就是根据这一条杀了小吏,这自然是滥用刑法。现在常从积极方面来使用,比喻学习或办事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够“水滴石穿”,战胜困难,得到成功。

口蜜腹剑

出于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意思为嘴上甜,心里狠。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的人。

唐玄宗(李隆基)的兵部尚书李林甫,论才艺,也还不错,一手字,画都很好;但他做官却不真真诚诚的办事,而是一味迁就和迎合玄宗的意旨。不但如此,他还用些不正当的方法结交玄宗亲信的宦官和妃子。

因此,他很得玄宗的宠信,一直在朝中做了十九年的官。李林甫和一般人接触。也总是在外貌上表现出和人很友好,非常合作,嘴里并说尽所有可以说的好听的、善意的话。可是实际上,他的性情和他的表面态度完全相反;他竟是一个非常狡猖阴险,常常使坏主意来害人的人。但是,坏人虽然有时可以得达害人的目的,逞奸谋于一时,日子久了,人家就发现了地这种伪善,于是大家便在背地里说他“口有蜜、腹有剑”。即是:口上甜甜蜜蜜,心中利剑害人。 唐朝还有一个做中书侍郎的李义府,平常的行动和表情,显得非常忠厚和温和;而且他不管和谁说话,总一定先自己咧开嘴笑,表现出十分诚恳和善良的样子。其实地的心地既刻薄,又奸诈,常使用阴险的计策害人。日子久了,人家也发现了他的这种假面具,就在背地裹说他“笑中有刀”。像李林甫和李义府那样的人是非常可怕的,因为也表里不一,若不小心,便要上当受害。所以“口蜜腹剑”不但是一句好成语,而且可作我们交友的戒言。 “口蜜腹剑”和“笑里藏刀”虽出自两个人的两个故事,但其含义是相同的,都是形容人口是心非和表里不一致;外面表现的很好,很讨人好感,叫人愿意结交,而心里却是尽想些坏主意计算人,谋害人。

反复推敲

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有一天,他骑着毛驴外出,在路上一面走,一面作诗,其中有两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贾岛反复地吟诵这两句诗,还用手做着推敲的姿势,是“推门”好呢,还是“敲门”好呢?他一时定不下来。

这时候,文学家韩愈经过这里。按当时规定,官员来了,行人都要让路。可是贾岛仍然在低着头吟诗,不觉一头撞到了韩愈的仪仗队里。

公差马上把贾岛从驴背上拽下来,推到韩愈眼前。贾岛只好把作诗的事讲了。韩愈听后不仅没有责备贾岛,反而笑着对贾岛说:“还是‘敲’字好啊!”

这个故事后来形成了一个词语,叫“推敲”。意思是在文字上再三琢磨修改。“反复推敲”就是反复琢磨,一再修改。

和“推敲”相近的还有“斟酌”这个词,和“字斟句酌”的成语。

外强中干

秦国和晋国之间发生了战争,晋惠公要使用郑国赠送的马来驾车。大臣庆郑劝告惠公说:“自古以来,打仗时都要用本国的好马,因为它土生土长,熟悉道路,听从使唤。用外国的马,不好驾驭(控制),一遇到意外,就会乱踢乱叫。而且这种马外表看起来好像很强壮,实际上并没有什么能耐(原文是‘外强中干’),怎么能作战呢?”但是惠公没有听从庆郑的劝说。

战斗打响后,晋国的车马便乱跑一气,很快陷入泥泞,进退不得。结果被秦军打得大败,晋惠公也被秦军活捉了。

庆郑所说的“外强中干”这句话,后来就成了成语。“外”是外表,表面;“中”是中间,内部;“干”是干枯、空虚。用来形容外表强大、实际上内部力量空虚。

和这近似的成语有“色厉内荏”。“色”是脸上的神色;“厉”是凶猛; “荏”是软弱。这句成语是说外表强硬而内心胆怯。

生吞活剥

唐朝时,有个县的武官叫张怀庆。他为了追求名利,常常弄虚作假,把别人的作品,改头换面当做自己的“创作”。当时诗人王昌龄、名士郭正一声望都很高,张怀庆便常常抄袭他们的作品。

大臣李义府写了一首“镂月为歌扇,裁云作舞衣”的五言诗。意思是要把天上的明月雕刻成歌舞时用的扇子,把空中的彩云剪裁成跳舞时穿的衣裳,想象奇特。张怀庆一看,便抄了下来,并在每句诗的开头加上两个字,凑成了一首“生情镂月为歌扇,出性裁云作舞衣”的七言诗。经他这么一“创作”,诗句都不通了,谁也不知道写的是什么意思。

张怀庆这首诗一传出,人们就议论纷纷,有人根据他常常抄王昌龄、郭正一作品的行为,还给他编了顺口溜,嘲笑他是“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 “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这句话,经过简化成了成语“生吞活剥”,使用上也发生了变化。现在用来比喻一些人不经过思考,不经过消化,就生

硬地照抄照搬别人的经验、方法。

口若悬河

晋朝时,有一位大学问家,名叫郭象,字子玄。

他在年轻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尤其是他对于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一些现象,都能留心观察,然后再冷静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因此,他的知识十分渊博,对于事情也常常能有独到的见解。后来,他又潜心研究老子和庄子的学说,并且对他们的学说有深刻的理解。

过了些年,朝廷一再派人来请他。他实在推辞不掉,只得答应了,到朝中做了黄门待郎。到了京城,由于他的知识很丰富,所以无论对什么事情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又非常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每当人们听他谈论时,都觉得津津有味。

当时有一位太尉王衍,十分欣赏郭象的口才,他常常在别人面前赞扬郭象说:“听郭象说话,就好象一条倒悬起来的河流,滔滔不绝地往下灌注,永远没有枯竭的时候。”郭象的辩才,由此可知。

后人就以“口若悬河”来形容人善于说话,一旦说起话来就像倒悬的河水、滔滔不绝,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

司空见惯

刘禹锡是唐朝中期一位杰出的诗人。他在朝廷任职期间,曾在政冶上谋求改革,失败后降了职,被贬到偏僻的地方去当刺史(官职名),晚年才回京城。回京途经扬州时,他的朋友李绅为他举行宴会。李绅当过“司空”(官职名),家里很富有,也很讲究排场。宴会上喝酒谈笑,李绅又让歌女出来演唱,并要她们向刘禹锡殷勤地敬酒。面对这种豪华场面,刘禹锡情不自禁地吟了首诗:

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成语“司空见惯”就是由诗句“司空见惯浑闲事”压缩而成的。“司空”

原诗中指李绅。“见惯”是看得习惯了。现在“司空”已经失去了具体意义, 这句成语用来形容看得太多、便不足为奇。

类似的成语还有“屡见不鲜”。“屡”表明次数多;“鲜”是新鲜、新 奇。也就是说,见多了就不觉得新鲜了。

对症下药

东汉末年,有一个杰出的医学家叫华佗,他的医术非常高明。有两个病人,一个叫李延,一个叫倪寻,都得了头痛发热病,找过很多

医生也没治好,于是来找华佗。 华佗经过细心诊断,给他们各开了一个药方。给李延开的药方是发散药,

给倪寻开的药方是泻药。他们俩一看,心里就嘀咕起来:都是一样的病,怎么用药完全不同呀?便问华佗这是什么道理。

华佗说:“吃药要看具体情况,你们症状相同,可是得病的原因却不同。倪寻的病是从内部伤食引起的,李延却是从外部受寒造成的。病因不同,当然用药就不能相同了。”

两人听了,便放心服药,病果然很快好了。由这个故事产生了成语“对症下药”。“症”指病症。现在这成语的用

法广泛得多。不光形容治病,凡是针对具体情况,具体问题,采取恰当措施和方法的,都可以用这个成语来比喻。相近的成语还有“有的放矢”。“的” 是靶子;“矢”是箭。意思是要有目标地射箭。“对症下药”强调的是要根据客观情况采取有效方法;“有的放矢”强调的是办事要有目的性、针对性。

大器晚成

典故  大器晚成谓贵重器物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常比喻大才之人成就往往较晚。《老子》:“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汉 王充《论衡·状留》:“大器晚成,寳货难售。大崇一朝辄成贾者,菜果之物也。”《三国志·魏志·崔琰传》:“ 琰 从弟 林,少无名望,虽姻族犹多轻之,而 琰 常曰:‘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 宋 陈师道《后山谈丛》卷二:“暮年方妙者,乃大器晚成尔。”《儒林外史》第四九回:“二位先生高才久屈,将来定是大器晚成的。”老舍《四世同堂》四一:“最后,那驰名的‘白杏’用绵纸遮护着下了市,好象大器晚成似的结束了杏的季节。”

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带兵攻打山戎国,获得了胜利。山戎国王逃到了孤竹国。齐桓公紧追不放,又向孤竹国进军。

去时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等到孤竹国被打败时,已经春去冬来了。出征时还有茂密的树林,现在尽是枯枝败叶;那时只见遍地的鲜花,现在全是茫茫的白雪,来时道路的痕迹,一点儿都找不到了。齐国军队迷了路,被围在山里,齐桓公焦急万分。这时候,大臣管仲想出了个办法,他让士兵牵出几匹老马在前面带路。大军紧紧地跟在后面,就这样终于回到了齐国。

成语“老马识途”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意思是老马认识道路。“途” 就是路途、道路。现在一般用它来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了解规律。有时候也写作“识途老马”,意思是一样的。

大材小用

庞统

周瑜病后,鲁肃向孙权推荐庞统,孙权不用他。鲁肃就推荐庞统去投奔刘备。刘备见他长相难看,就将他安排到耒阳县当县令,庞统不悦想用才学打动刘备,又见诸葛亮不在,只得辞行。到了那以后,终日借酒浇愁。刘备听闻庞统不理政事,终日把酒取乐,大怒,命张飞去荆南巡视。张飞遂与孙乾一同前往。到时未见庞统出来迎接。庞统的同僚告诉张飞,庞统如何不理政事。张飞大怒,想擒拿庞统。孙乾劝他见了庞统,治罪不迟。张飞见庞统后,大喝他把县的各种事给废了。而庞统却认为都是小事,结果只用半天的时间,就把这个月的事都处理了,张飞佩服不已,就向刘备推荐了他。后人便演化出了庞统当县令——大材小用的歇后语。

因势利导

战国时期的孙膑是有名的军事家,他曾经与庞涓一起学过兵法。后来庞涓在魏国当了将军,很受信任,但是他深知自己的才干不如孙膑,就假意邀请孙膑来到魏国,设毒计挖掉了孙膑的两只膝盖骨。

后来,孙膑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秘密逃到了齐国,受到了齐国的信任。有一次,魏国派庞涓与赵国一起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王派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带着军队前去帮助韩国。孙膑和田忌一进军,就直

指魏国的都城大梁,迫使庞涓撤兵回国。孙膑见庞涓被引诱回来,就对田忌说:“魏国军队强悍,看不起齐国,

总以为咱们的军队胆子小。善于指挥作战的人就要顺着这一趋势往有利的方面来引导(原话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现在我们可以假装败退,采用逐日减灶的计策,好让敌人产生误解。”于是田忌命令部队修灶做饭,第一天修十万个灶,第二天修五万个灶,第三天减少到三万个灶。

庞涓看到齐军的柴灶一天天减少,以为齐军士兵胆小,逃跑了大半,便只带一部分轻骑兵去追击。

孙膑估计追兵夜晚可以赶到地势险要的马陵,就选定一棵大树,刮去树皮,写上“庞涓于此树下!”几个大字,并且让一些射手埋伏在大树周围的乱草丛中,约定见到火光时,一齐放箭。

果然,庞涓在夜里赶到了马陵。当他派人点着火把辨认树上的字迹时,

无数飞箭一起朝火光射来。顿时,魏军大乱。庞涓这时才知中了圈套,走投无路,只好自杀了。

这就是历史上“孙庞斗智”的故事。成语“因势利导”就是由孙膑所说

的“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简化来的。“因”是顺着、按照;“势”是趋势;“导”是引导。整个成语的意思是要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来很好地加以引导。

后生可畏

后生可畏 hòu shēng kě wèi ,出自先秦·孔子《论语·子罕》。指青年人势必超过前辈,令人敬畏。

孔子在游历的时候,碰见三个小孩,有两个正在玩耍,另一个小孩却站在旁边。孔子觉得奇怪,就问站着的小孩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玩。小孩很认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闹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会伤人的身体;再退一步说,撕破了衣服,也没有什么好处。所以我不愿和他们玩。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过了一会儿,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里面,好久不出来,也不给准备动身的孔子让路。孔子忍不住又问:“你坐在里面,为什么不避让车子?”“我只听说车子要绕城走,没有听说过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孩子说。孔子非常惊讶,觉得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会说话,实在是了不起,于是赞叹他说:“你这么小的年纪,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小孩却回答说:“我听人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生下来,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马生下来,三天就可跟着母马行走,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么大小可言呢?”孔子不由感叹他说:“好啊,我现在才知道少年人实在了不起呀!”

自相矛盾

矛与盾是古代的两种兵器。长矛用来进攻,可以刺杀敌人;盾牌用来防御,可以保护自己。

楚国有个出售武器的人,带着他制造的矛和盾到处推销。逢人就说他的矛和盾是用最坚硬的材料制成的。他一会儿指着盾牌对人夸口:“我的盾是特制的,最坚硬,任何武器也刺不透!”一会儿又举着长矛吹嘘:“我的长矛是最锋利的!能刺透任何东西!”

有个人问:“那么用你的长矛去刺你的盾牌,又会怎样呢(原话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问得他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成语“自相矛盾”就来自这个故事。它用来比喻那种办事、说话前后抵触、互相对立的情况。

大公无私

春秋时,晋国一个叫南阳的地方缺个县令,晋平公就去问当时大夫祁黄羊,对他说:“南阳县缺个县令,你看,应该派谁去当这个官比较合适呢?”

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叫解狐去,他为人公正,做那里的县令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

平公惊奇地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

祁黄羊笑着说:“您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当南阳的县令,您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我和他只是私人的恩怨,并不能掩盖他的才华嘛。”

晋平公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也觉得解狐这个人确实不错,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果然很有治理的才能,为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

过了一段时间,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

祁黄羊毫不犹豫地说:“祁午能够担任这个职位的。”

晋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

祁黄羊说:“可是您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法官这个职位,所以我推荐了他;您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

晋平公很满意祁黄羊的回答,于是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果然能公正执法,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

孔子听说这两个故事后,十分称赞祁黄羊。孔子说:“祁黄羊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才,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他。像黄祁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啊!”

后来居上

汉武帝的时候,有位大臣叫汲黯。他为人正直,对皇帝也敢当面提出意见,所以汉武帝虽然不太喜欢他,但又不得不尊重他。

汲黯是位老臣,当汉武帝还是太子时,他的职位就比较高了,可是后来他再也没有得到升迁,而他手下的人却一个个不断得到提拔,超过了他,这使汲黯很不舒服。

有一次,他终于忍耐不住,对汉武帝说:“你任用大臣的办法,就像堆放柴禾一样,越是后来的就越放在上边呀!”(原文是“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汉武帝知道他是在发泄对自己的不满,也就默默地听了。

“后来者居上”这句话经过演变,成了“后来居上”这句成语。“居” 是在的意思。汲黯的原话是对汉武帝的批评、讽刺,意思是资格浅的、后来的人尽管缺乏才能,但反而超过了资格老的人。现在这句成语的意义有了变化,而是用来形容和赞扬后来的人超过了前人。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兔子尾巴--------长不了

23、偷鸡不成--------蚀把米 24、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25、老虎屁股--------摸不得 26、老虎拉车--------谁敢

27、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28、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29、墙上茅草--------随风两边倒 30、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31、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32、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33、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34、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35、猫哭耗子--------假慈悲 36、饺子破皮--------露了馅

37、扁担挑水--------一心挂了两头 38、对牛弹琴--------白费劲

39、八仙聚会--------神聊 40、霸王敬酒--------不干也得干

41、板上订钉--------跑不了 42、背鼓上门--------讨打

43、草把做灯--------粗心(芯) 44、竹笋出土--------节节高

45、菜刀切豆腐--------两面光 46、钉头碰钉子--------硬碰硬

47、高山上敲鼓------四面闻名(鸣) 48、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49、关公走麦城--------骄必败 50、铁打的公鸡--------一毛不拔

51、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 52、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53、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54、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55、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 56、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57、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58、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59、泼出去的水--------收不回 60、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61、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62、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63、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64、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65、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66、王八吃秤砣--------铁了心

67、歪嘴讲故事--斜(邪)说 68、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69、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70、周瑜打黄盖--------两厢情愿

71、赶鸭子上架--------吃力不讨好 72、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73、瞎子戴眼镜--------装饰 74、猴子捞月亮--------空忙一场

75、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 76、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77、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78、和尚训道士--------管得宽

79、过年娶媳妇--------双喜临门 80、聋子见哑巴--------不闻不问

81、铜钣上钉铆钉---一是一,二是二 82、里弄里扛竹竿--------直来直去

83、苦水里泡黄连--------苦上加苦 84、我解缆,你推船--顺水人情

85、猪鼻子里插葱--------装象 86、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87、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88、放风筝断了线--------没指望了

89、池塘里的风波--------大不了 90、谈心不点灯--说黑话

91、顶风顶水划船--------硬撑 92、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93、东洋人戴高帽--------假充大个 94、到火神庙求雨--------找错了门

95、鲁班门前耍斧--------有眼无珠 96、老太太吃汤圆--------囫囵吞

97、出太阳下暴雨--------假情(晴) 98、挂羊头卖狗肉--------虚情假意

99、担着胡子过河--------谦虚过度 100、唱歌不看曲本--------离谱

101、泰山顶上观日出--高瞻远瞩 102、提着灯笼砍柴--明砍

103、提着马灯下矿井--步步深入 104、跳上舞台凑热闹--逢场作戏

105、推小车上台阶--一步一个坎 106、大姑娘坐轿——头一回

107、借了一角还十分--分文不差 108、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109、窗户边吹喇叭——名声在外 110、螃蟹过街——横行霸道

111、上鞋不用锥子——针(真)行 112、程咬金的斧头——就这三下子

113、聋子耳朵——摆设 11

孙庞斗智近义词

关于孙庞斗智近义词分享如下:

孙庞斗智是一个成语,一般用来形容两个人(或团体)中智谋对决的情况,其中一方以巧妙的方法获胜。这个成语经常用在文学作品或者日常生活中。

近义词是指意思相近但用法或语气略有不同的词语,下面列出了几个和孙庞斗智意思相近的成语:

1、智勇双全:意思是指一个人不仅机智,而且勇敢,能够在面对复杂困难的时候游刃有余地解决问题。与孙庞斗智类似,智勇双全强调人的胆略和判断力,还需要拥有冒险精神。

2、智取其城:意思是指用聪明才智取得城池,类似于孙庞斗智中“智取”的部分。这个成语强调计谋的独特性,暗示着只有非常聪明的人才能够做到。

3、谋定而后动:意思是待计谋考虑周到之后再行动。与孙庞斗智相比,这个成语强调计谋的策划过程,并且更多的是指在决策时需要全面考虑。

4、用智取胜:意思是用才智战胜对手。与孙庞斗智非常类似,这个成语强调智慧的作用,并且能够做到比对手更聪明才智,从而制定最佳策略。

5、钩心斗角: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兵法大师鬼谷子的弟子庞涓设计让魏王残害他的师弟孙膑。被砍了双腿的孙膑逃到齐国做大将田忌的军师。魏王派庞涓去攻打赵国。

总的来说,孙庞斗智和类似成语是表达智慧和谋略的一个方式。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经常需要运用自己的智慧,独特的思考方式,才能够获得最好的结果。

同时,这些成语也暗示了,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智慧的作用必将越来越重要,我们应该注重培养思维灵活性、创造力和各种解决问题的能力。

越王勾践,远交近攻,朝秦暮楚,图穷匕见,完璧归赵,孙庞斗智,尊王攘夷,。这些成语的意思及来历和故事

越王勾践不是成语拉- -。。。与他有关的成语是卧薪尝胆。。

卧薪尝胆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解释: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人物简介

勾践(约公元前520-前465),大禹后裔。春秋末期越国的君主。越王允常之子。公元前496~前465年在位。吴王阖闾曾于公元前496年被越军所败。阖闾受伤而,其子夫差立志报仇。勾践于次年主动进攻吴。在夫椒山(今江苏吴县西南)与吴兵发生激战,越兵大败。为了保存力量,勾践退兵至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南),用范蠡的计策,向吴称臣乞和。勾践归国后,卧薪尝胆,时时不忘灭吴雪耻。他任用范蠡、文种等人,改革内政,休养生息。后来勾践利用夫差北上争霸、国内空虚之机,一举攻入吴国并杀了吴太子。夫差返国后只得言和。勾践不断举兵伐吴。勾践二十四年,吴都被围三年后城破,夫差自杀。吴亡。随后,勾践又乘船进军北方,宋、郑、鲁、卫等国归附,并迁都琅琊(今山东胶南南),与齐、晋诸侯会盟,经周元王正式承认为霸主。

远交近攻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解释:联络距离远的国家,进攻邻近的国家。这是战国时秦国采取的一种外资策略。后也指待人处世的一种手段。

出自:《战国策·秦策三》:“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朝秦暮楚:

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

图穷匕见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解释:图:地图;穷:尽;见: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这个是当时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赢政时的事,他把匕首藏在地图卷里。。诈做把燕国那边的地图给他,地图打开的时候匕首就出来了。。。。

完璧归赵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解释: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孙庞斗智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解释:孙:孙膑;庞:庞涓。孙膑、庞涓各以智谋争斗。比喻昔日友人今为仇敌,各逞计谋生搏斗。也比喻双方用计较量高下。

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这个是孙膑庞涓当时的事,他们俩都是鬼谷子的徒弟,庞涓妒忌孙膑的能力,把他骗到别国。。削掉了他的膝盖骨,孙膑后来到了齐国,庞涓在魏国,两国交战,两个人互相斗智,比拼兵法。。最后庞涓被孙膑用计杀了的说。。。

尊王攘夷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详细解释

谓尊崇王室,排斥夷狄。

春秋 时代,居于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国家,称其他少数民族为“夷狄”。当时, 周 天子的地位已日趋衰微,但名义上仍然是诸侯的共主。 齐 晋 等大国为了争取诸侯的领导权,在其主持会盟期间,都以“尊王室”、“攘夷狄”相号召。 汉 以后这种正统思想经过敷陈阐发,在封建社会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每当汉民族建立的政权受到异族侵略时,统治阶级就以“尊王攘夷”作为动员臣民拥护王室、团结御敌的口号。《论语·宪问》“ 晋文公 谲而不正, 齐桓公 正而不谲” 宋 朱熹 集注:“二公皆诸侯盟主,攘夷狄以尊 周室 者也。” 清 皮锡瑞 《经学历史》八:“尊王攘夷,虽《春秋》大义;而王非唯诺趋伏之可尊,夷非一身两臂之可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