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边苦李中 “诸儿竞走取之” 和 “人问之” 两句种的 “之 ”字的分别是什么意思

2.三国赤壁之战的真相是什么?曹操是怎样解释的?

3.关于烟的成语大全

4.烟组四字成语有哪些成语有哪些

5.烟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6.写周瑜的文言文

道边苦李中 “诸儿竞走取之” 和 “人问之” 两句种的 “之 ”字的分别是什么意思

烟炎张天指什么生肖-烟炎张天

“诸儿竞走取之”中的“之 ”指李子。

“人问之”中的“之 ”指王戎。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

原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一道玩耍。看见路边有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扩展资料

这个故事写王戎小时候,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他是一个聪明的小孩。

告诉人们做事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不能盲目追随他人,遇事要冷静沉着。

王戎自幼聪颖,神彩秀美,据说能直视太阳而不目眩。王戎六七岁时,在宣武场看表演,当时猛兽在栅槛中咆哮,众人都被吓跑,只有王戎站立不动,神色自如。魏明帝曹叡在阁上看见后,称赞王戎是奇童。

《世说新语》记载王戎为人贪吝,其俭啬一篇共有九条,即有四条记王戎事。《世说新语》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先分上,中,下三卷),每类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百度百科--道边苦李

三国赤壁之战的真相是什么?曹操是怎样解释的?

三国赤壁之战真相:曹操1句话说出真实原因,和周瑜关系不大

赤壁之战在三国历史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人说是赤壁之战成就了周郎,也有人说是周郎成就了赤壁之战。总之,周瑜因赤壁而一战成名。

唐代诗人胡曾,曾经就三国时著名的赤壁之战,作了一首诗歌,诗曰:

烈火西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破英雄百万师。

说赤壁之战中,曹操号称百万雄师,但却被周瑜击败,以此称赞周瑜过人的胆识和谋略,表达了对英雄的认可和向往。

苏东坡也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忍不住夸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可见在很多古代文人的眼中,认为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但实际上,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被严重夸大了,曹操的百万雄师更是无稽之谈。

决定赤壁之战胜负的关键因素

只看过《三国演义》的人认为,赤壁之战是诸葛亮的功劳。稍微看点《三国志》的人则是认为,赤壁之战,周瑜功不可没。实际上,赤壁之战,2人都参与了。周瑜是孙权方的统帅,诸葛亮是刘备方的军师,但胜负和2人关系都不大。

决定赤壁之战胜负的关键因素,是瘟疫。

《三国志?吴主传》中,赤壁之战是这样赢的:

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於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者大半。

这里说到,周瑜、刘备和曹操遭遇,赢了一个回合。战场本身就变化莫测,有赢有输,这属于正常现象。然而曹操接下来的做法是什么呢?自己把船烧了,断了南征的念想,为何呢?

士兵大多感染了瘟疫,了一大半,这船也不能要了。

从这里看出,拯救孙刘的是瘟疫。考虑到周瑜赤壁之战后不久就去世,极有可能也是感染了这场瘟疫。只是可惜了如花似玉的小乔。

曹操也曾经评价赤壁一战,认为赤壁之败,绝非周瑜的功劳,而是疾病所致,自己烧了船跑了,让周瑜得了个虚名。

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这段话,和《三国志?吴主传》相互印证,可信度很高。

而《三国志?周瑜传》中,关于赤壁之战的记载却和《三国志?吴主传》有所差别。

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看得出来,《周瑜传》前半段记载,和《吴主传》前面类似,不同的是,《吴主传》是曹操自己烧了船跑路了,而《周瑜传》则是详细的记载了周瑜采纳黄盖计谋,烧了曹操的战船,曹操被迫撤退。

那到底是曹操和《吴主传》在集体撒谎,还是《周瑜传》在吹牛呢?

《三国志》中的?吹牛?现象

仔细研究《三国志》,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即三方传记中,对同一场战争人数的描写各不相同。

第一种:吹嘘别人,抬高自己。

公元244年,曹爽伐蜀。据《三国志王平传》记载,曹爽?步骑十馀万?,但《三国志曹爽传》中记载是?发卒六七万人?。

看得出来,这里蜀国是刻意夸大了,吹嘘敌人有多强大。如果自己打退了敌军,是自己厉害,如果打不过,不是自己无能,实在是对方太强大。

当然,也有可能他们压根就不清楚,对手到底有多少人马,纯属猜测。

第二种:吹嘘自己,吓唬对手。

曹操在赤壁之战前,曾写书给孙权,吹嘘自己有八十万水军,加上步兵差不多也一百万了。

江表传载曹公与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於吴。"权得书以示群臣,莫不向震失色。

但实际上,他并没有这么多士兵,而是只有二十多万,周瑜曾经给孙权做过分析:曹操击败袁绍后,得青州兵,总兵力也就十五万左右,拿下荆州后得了刘表兵七八万,加起来也就20来万。孙权这才放心和曹操开战。

周瑜问孙权要5万精兵,孙权东拼西凑,才凑了3万,实际上可能只给了两万。

看得出来,当时别说百万大军了,凑10万都是几乎不可能的事儿。可是,赤壁之战后不久,孙权却在合肥之战时,声称自己是10万大军。这个所谓是10万大军,大概率是有水分的,所以网上流传出?孙十万?这样的梗。

公元227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凉州三县投降。曹魏震动,朝中大臣很多建议魏明帝曹叡派大军征讨。但当时任中书令的孙资则认为,动用?十五六万人?进攻蜀汉,?天下骚动,费力广大?,力劝魏明帝以固守为主。孙资是魏明帝身边的红人,说话非常有分量,魏明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所以说,在整个三国时期,想凑够十万兵马都是非常困难的,那些动不动号称几十万大军,真的只是号称而已,实际数据可能相差很大。

孟子有句话说的好: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史书是我们了解历史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但里面却也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就经常被后世一些学者所诟病,认为他治史不严谨。但陈寿作为一名蜀国的史官,投降晋国后有太多的身不由己,并不能完全怪他,而关于吴国的历史,陈寿可能也是直接?抄?来的,难免在校对上出现问题。

正史虽然不是百分百准备,但起码还是比一些影视剧、小说靠谱多了!我们想要了解历史的真相,依然要去正史中抽丝剥茧,寻找答案。

各位看官,说到这里,结论已经呼之欲出,即曹操没有撒谎,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并没有起到太大作用,而是捡到了漏,成就了他的万世功名;而《周瑜传》,则是一定程度上夸大了周瑜的功绩。

讽刺的是,瘟疫成就了周瑜,却也害了周瑜。

关于烟的成语大全

过眼云烟、

荒无人烟、

浩如烟海、

烟波浩淼、

烟波浩渺、

乌烟瘴气、

烟消云散、

灰飞烟灭、

笔底烟花、

撞破烟楼、

雨笠烟蓑、

烟花贱质、

三尸神暴跳,七窍内生烟、

落纸云烟、

扼襟控烟、

烟花粉黛、

烟炎张天、

荒烟蔓草、

落纸烟云、

雨膏烟腻、

雨条烟叶、

烟花风月、

渺若烟云、

不吃烟火食、

七窍生烟、

烟岚云岫、

雾锁烟迷、

狼烟大话、

烟霞痼疾

烟消火灭、

荡为寒烟、

硝烟弹雨、

烟霏雾集、

人烟稠密、

烟飞星散、

烟不出火不进、

有气无烟、

齐烟九点、

紫玉成烟、

柳烟花雾、

万顷烟波、

三尸乱爆,七窍生烟、

烟霏雨散、

狼烟四起、

雨愁烟恨、

人烟阜盛、

一脉香烟、

烟熏火燎、

浩若烟海、

不食人间烟火、

竹烟波月、

烟聚波属、

蔓草荒烟、

雨井烟垣、

烟断火绝、

不食烟火、

如堕烟海、

露红烟绿

枪烟炮雨、

尘烟障目、

烟雾腾天、

烟销灰灭、

烟波钓徒、

千里无烟、

人烟浩穰、

蛮烟瘴雨、

烟波万顷、

扯纤拉烟、

烟视媚行

烟组四字成语有哪些成语有哪些

1. 烟字开头有哪些四字成语

烟字开头有哪些四字成语 :

烟炎张天、

烟花粉黛、

烟花贱质、

烟云过眼、

烟花风月、

烟波浩淼、

烟霏雨散、

烟霏雾集、

烟霞痼疾、

烟消火灭、

烟波浩渺、

烟飞星散、

烟岚云岫、

烟熏火燎、

烟消雾散、

烟蓑雨笠、

烟雾腾天、

烟视媚行、

烟波钓徒、

烟消云散、

烟销灰灭、

烟波万顷、

烟断火绝、

烟断火绝、

烟聚波属

2. “烟”字开头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烟”字开头的四字成语有烟云过眼[yān yún guò yǎn]

象烟云在眼前一晃而过。比喻事物很快就成为过去。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视。

烟熏火燎[yān xūn huǒ liǎo]

烟和火熏烤,比喻酷热或干燥,嗓子烟熏火燎地难受。

烟消云散[yān xiāo yún sàn]

象烟云消散一样。比喻事物消失得干干净净。

烟霏雾集[yān fēi wù jí

形容众多

烟云过眼出自

宋·苏轼《宝绘堂记》:“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

烟消云散出自

《朱子全书·治道二·祯异》:“使一日之间,云消雾散,尧天舜日,廓然清明。”

烟霏雾集出自

南朝·宋·《河清颂》序:“嘉祥累仍,福应尤盛……烟霏雾集,不可胜纪。

3. 烟的成语有哪些成语大全

烟波浩淼、

烟波浩渺、

烟消云散、

烟花粉黛、

烟花风月、

烟炎张天、

烟花贱质、

烟岚云岫、

烟消火灭、

烟霏雾集、

烟飞星散、

烟霏雨散、

烟不出火不进、

烟霞痼疾、

烟熏火燎、

烟聚波属、

烟波钓徒、

烟销灰灭、

烟雾腾天、

烟波万顷、

烟断火绝、

烟视媚行

4. 带烟成语有哪些

带烟成语有 :

过眼云烟、

荒无人烟、

浩如烟海、

烟波浩淼、

烟波浩渺、

乌烟瘴气、

烟消云散、

灰飞烟灭、

雨笠烟蓑、

笔底烟花、

三尸神暴跳,七窍内生烟、

烟花粉黛、

撞破烟楼、

落纸云烟、

荒烟蔓草、

烟花风月、

烟炎张天、

扼襟控烟、

雨膏烟腻、

雨条烟叶、

烟花贱质、

渺若烟云、

雾锁烟迷、

落纸烟云、

不吃烟火食、

狼烟大话、

七窍生烟、

荡为寒烟、

狼烟四起

5. 带有火字和烟字的四字成语

烟消火灭:成语。比喻事物消失,不留踪迹。出自 晋·傅玄《四言诗》:“忽然长逝,烟消火灭。”

烟断火绝:成语,指人烟灭绝。出自《文选·江淹》:“若乃骑叠迹,车屯轨,黄尘帀地,歌吹四起,无不烟断火绝,闭骨泉里。” 李善 注:“烟断火绝,喻人之也。”

烟熏火燎:烟和火熏烤,比喻酷热或干燥

成语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

1、结构固定性

成语的构成成分和结构形式都是固定的,一般不能随意更变或增减语素。例如“唇亡齿寒”,不能改为“唇亡牙冷”、“唇亡牙寒”、“唇无牙冷”;“胸无点墨”,也不能增加成“胸中无有一点墨”。此外成语里的语序也有固定性,不能随意更改。例如“来龙去脉”不能改为“去脉来龙”;“汗马功劳”不能改为为“功劳汗马”。

2、意义整体性

成语在意义上具有整体性。“它的意义往往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的意义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2如“狐假虎威”,表面意义是“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实际含义是“倚仗别人的权势去欺压人”;“兔狗烹”,表面意义是“兔子了,猎狗就被人烹食”,实际含义是“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废寝忘食”,表面意义是“不顾睡觉,忘记吃饭”,实际含义是“极为专心努力”等等。

3、语法功能的多样性

从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汉语成语在句子里相当于一个短语,因为短语在一个句子中能充当不同的成分,所以成语的语法功能也具有多样性。汉语成语形式多样,如上文所说的有四字成语、五字成语、六字成语、七字成语、八字成语等等,其中四字成语是汉语成语的主要形式。所以这里对成语语法功能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四字成语充当句法成分的分析。

6. 烟燕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硝烟弹雨:硝烟:爆炸后产生的烟雾,指战争;弹:子弹。硝烟浓密,子弹如雨。形容战场炮火非常激烈 详细?

硝烟弥漫:弥漫:充满。指战场上炮火充满了整个空间 详细?

接续香烟:接:连接,继承;续:连接下去;香烟:祭品,指祭享。比喻生养子孙,繁衍不断 详细?

烟火邻居: 详细?

烟幕弹:能发出带色浓烟的装置。比喻迷惑人的手段 详细?

烟熏火燎:烟和火熏烤,比喻酷热或干燥 详细?

放烟幕弹:比喻制象,掩盖真相 详细?

人烟稀少:人烟:指住户。指住户少 详细?

瘴雨蛮烟:指南方有瘴气的烟雨。 详细?

云烟过眼:比喻事物转眼即逝。 详细?

杳无人烟:谓僻远无人居住。形容荒凉,偏僻。 详细?

千里无烟:谓广大地区粮尽炊断。 详细?

过眼云烟:从眼前飘过的云烟。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视。后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 详细?

不食烟火:①指不吃熟食。道家修炼主张绝粒却谷,不吃世间烟火物。②指诗文立意 详细?

乌烟瘴气:乌:黑。瘴气:南方的林中的湿热空气。原指环境污染。多比喻环境嘈杂;秩序混乱;风气不正或社会黑暗。 详细?

纸落云烟:形容落笔轻捷,挥洒自如。 详细?

一溜烟:形容跑得很快。 详细?

烟不出火不进:形容人慢性子,不爱说话。

7. 烟可以组什么成语

烟波钓徒

烟波浩淼

烟波浩渺

烟波万顷

烟不出火不进

烟尘斗乱

烟断火绝

烟飞星散

烟霏露结

烟霏雾集

烟霏雨散

烟花风月

烟花贱质

烟火邻居

烟火之警

烟聚波属

烟岚云岫

烟幕弹

烟视媚行

烟蓑雨笠

烟雾尘天

烟雾腾天

烟霞沉痼

烟霞成癖

烟霞痼疾

烟霞蜩疾

烟消火灭

烟消雾散

烟消云散

烟销灰灭

烟熏火燎

烟炎张天

烟云供养

烟云过眼

放烟幕弹

分烟析产

分烟析生

荒烟蔓草

荒烟野蔓

灰烟瘴气

狼烟大话

狼烟四起

柳烟花雾

蛮烟瘴雾

蛮烟瘴雨

齐烟九点

枪烟炮雨

枪烟炮雨

人烟稠密

人烟凑集

人烟辐辏

人烟阜盛

人烟浩穰

人烟稀少

乌烟瘴气

硝烟弹雨

硝烟弥漫

云烟过眼

不吃烟火食

笔底烟花

不食烟火

痼疾烟霞

过眼烟云

灰飞烟灭

火灭烟消

浩如烟海

浩若烟海

坚卧烟霞

露红烟绿

露红烟紫

落纸烟云

渺若烟云

如堕烟海

如堕烟雾

万顷烟波

雾锁烟迷

雨愁烟恨

云飞烟灭

雨膏烟腻

雨井烟垣

一溜烟

雨笠烟蓑

雨蓑烟笠

雨条烟叶

匝地烟尘

撞破烟楼

扯纤拉烟

荡为寒烟

扼襟控烟

过眼云烟

荒无人烟

接绍香烟

接续香烟

落纸云烟

蔓草荒烟

渺无人烟

七孔生烟

千里无烟

七窍生烟

衰草寒烟

一脉香烟

有气无烟

杳无人烟

纸落云烟

瘴雨蛮烟

不食人间烟火

泉石膏肓,烟霞痼疾

三尸暴跳,七窍生烟

三尸乱爆,七窍生烟

8. 什么烟什么云的四字词语

没有什么烟什么云的词语。

包含烟或云的成语有:

纸落云烟、烟云过眼、云飞烟灭、人云亦云、烟波浩渺

1、纸落云烟

解释:形容落笔轻捷,挥洒自如。

出自:晋·潘岳《杨荆州诔》:“翰动若飞,纸落如云。”

译文:翰动若飞,纸落如说。

2、烟云过眼

解释:象烟云在眼前一晃而过。比喻事物很快就成为过去。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视。

出自:宋·苏轼《宝绘堂记》:“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

译文:看到可喜的,虽然当时又积蓄的,但是被人取走,也不再珍惜啊。这的烟云的眼前经过,百鸟之感了,难道不高兴地接待了他,然而去而不再担心了。

3、云飞烟灭

解释:比喻消逝。

出自:宋·辛弃疾《贺新郎·听琵琶》词:“千古事、云飞烟灭。贺老定场无消息,想沉香亭北繁华歇。”

译文:千古事、云飞烟灭了。贺老定场没有消息,想沉香亭北繁华歇。

4、人云亦云

解释:云:说;亦:也。人家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指没有主见,只会随声附和。

出自:金·蔡松年《槽声同彦高赋》诗:“槽床过竹春泉句,他日人云吾亦云。”

译文:槽床过竹春季泉句,有一天别人说我也说。

5、烟波浩渺

解释:烟波:雾霭苍茫的水面;浩渺:水面辽阔。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广阔无边。

出自:唐·崔致远《将归海东巉山春望》:“目极烟波浩渺间,晓乌飞处认乡关。”

译文:极目烟波浩渺之间,知道乌鸦飞处认乡关。

烟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烟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

烟波浩淼、

烟波浩渺、

烟消云散、

烟花粉黛、

烟花风月、

烟炎张天、

烟花贱质、

烟岚云岫、

烟消火灭、

烟霏雾集、

烟飞星散、

烟霏雨散、

烟不出火不进、

烟霞痼疾、

烟熏火燎、

烟聚波属、

烟波钓徒、

烟销灰灭、

烟雾腾天、

烟波万顷、

烟断火绝、

烟视媚行

写周瑜的文言文

1. 关于周瑜的文言文故事 400到500字 左右

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於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

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

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江表传载盖书曰:“盖受孙氏厚恩,常为将帅,见遇不薄。

然顾天下事有大势,用江东六郡山越之人,以当中国百万之众,众寡不敌,海内所共见也。东方将吏,无有愚智,皆知其不可,惟周瑜、鲁肃偏怀浅戆,意未解耳。

今日归命,是其实计。瑜所督领,自易摧破。

交锋之日,盖为前部,当因事变化,效命在近。”曹公特见行人,密问之,口敕曰:“但恐汝诈耳。

盖若信实,当授爵赏,超於前后也。”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

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

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江表传曰:至战日,盖先取轻利舰十舫,载燥荻枯柴积其中,灌以鱼膏,赤幔覆之,建旌旗龙幡於舰上。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盖举火白诸校,使众兵齐声大叫曰:“降焉!”操军人皆出营立观。

去北军二里馀,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瑜等率轻锐寻继其后,雷鼓大进,北军大坏,曹公退走。

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2. 三国周瑜传文言文原文

三国志周瑜传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

从祖父景,景子忠,皆为汉太尉。父异,洛阳令。

瑜长壮有姿貌。初,孙坚与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

坚子策兴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之。

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

谐也。”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

乃渡江击秣陵,破笮融、薛礼。转下湖孰、江乘,进入曲阿。

刘繇奔走,而策之众已数万矣。因谓瑜曰:“吾以此众取吴会平山越已足。

卿还镇丹杨。”瑜还。

顷之,袁术遣从弟胤代尚为太守,而瑜与尚俱还寿春。术欲以瑜为将,瑜观术终无所成,故求为居巢长,欲假涂东归,术听之。

遂自居巢还吴。是岁,建安三年也。

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

以瑜恩信著于庐江,出备牛渚,后领春谷长。顷之,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导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

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

复近寻阳,破刘勋,讨江夏,还定豫章、庐陵,留镇巴丘。 五年,策薨。

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

十一年,督孙瑜等讨麻、保二屯,枭其渠帅,囚俘万余口,还备(官亭)。江夏太守黄祖遣将邓龙将兵数千人入柴桑,瑜追讨击,生虏龙送吴。

十三年春,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其年九月,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将士闻之皆恐。

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议者咸曰:“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

愚谓大计不如迎之。”瑜曰:“不然。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况操自送,而可迎之耶?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场,又能与我校胜负于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揖,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

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擒操,宜在今日。

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陡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

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台,此天以君授孤也。

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

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

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

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

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

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

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

烟炎张天,人马烧溺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备与瑜等复共追。

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瑜与程普又进南郡,与仁相对,各隔大江。兵未交锋,瑜即遣甘宁前据夷陵。

仁分兵骑别攻围宁。宁告急于瑜。

瑜用吕蒙计,留淩统以守其后,身与蒙上救宁。宁围既解,乃渡屯北岸,克期大战。

瑜亲跨马擽陈,会流矢中右胁,疮甚,便还。后仁闻瑜卧未起,勒兵就陈。

瑜乃自兴,案行军营,激扬吏士,仁由是遂退。 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

以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为奉邑,屯据江陵。刘备以左将军领荆州牧,治公安,备诣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

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是时刘璋为益州牧。

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曰:“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

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

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马丘病卒,时年三十六。权素服举哀。

感动左右。丧当还吴,又迎之芜湖,众事费度,一为供给。

后著令曰:“故将军周瑜、程普,其有人客,皆不得问。”初瑜见友于策,太妃又使权以兄奉之。

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

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

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瑜两男一女,女配太子登。

男循。

3. 三国周瑜传文言文原文

三国志周瑜传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

从祖父景,景子忠,皆为汉太尉。父异,洛阳令。

瑜长壮有姿貌。初,孙坚与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

坚子策兴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之。

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

谐也。”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

乃渡江击秣陵,破笮融、薛礼。转下湖孰、江乘,进入曲阿。

刘繇奔走,而策之众已数万矣。因谓瑜曰:“吾以此众取吴会平山越已足。

卿还镇丹杨。”瑜还。

顷之,袁术遣从弟胤代尚为太守,而瑜与尚俱还寿春。术欲以瑜为将,瑜观术终无所成,故求为居巢长,欲假涂东归,术听之。

遂自居巢还吴。是岁,建安三年也。

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

以瑜恩信著于庐江,出备牛渚,后领春谷长。顷之,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导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

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

复近寻阳,破刘勋,讨江夏,还定豫章、庐陵,留镇巴丘。 五年,策薨。

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

十一年,督孙瑜等讨麻、保二屯,枭其渠帅,囚俘万余口,还备(官亭)。江夏太守黄祖遣将邓龙将兵数千人入柴桑,瑜追讨击,生虏龙送吴。

十三年春,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其年九月,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将士闻之皆恐。

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议者咸曰:“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

愚谓大计不如迎之。”瑜曰:“不然。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况操自送,而可迎之耶?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场,又能与我校胜负于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揖,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

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擒操,宜在今日。

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陡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

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台,此天以君授孤也。

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

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

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

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

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

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

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

烟炎张天,人马烧溺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备与瑜等复共追。

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瑜与程普又进南郡,与仁相对,各隔大江。兵未交锋,瑜即遣甘宁前据夷陵。

仁分兵骑别攻围宁。宁告急于瑜。

瑜用吕蒙计,留淩统以守其后,身与蒙上救宁。宁围既解,乃渡屯北岸,克期大战。

瑜亲跨马擽陈,会流矢中右胁,疮甚,便还。后仁闻瑜卧未起,勒兵就陈。

瑜乃自兴,案行军营,激扬吏士,仁由是遂退。 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

以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为奉邑,屯据江陵。刘备以左将军领荆州牧,治公安,备诣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

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是时刘璋为益州牧。

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曰:“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

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

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马丘病卒,时年三十六。权素服举哀。

感动左右。丧当还吴,又迎之芜湖,众事费度,一为供给。

后著令曰:“故将军周瑜、程普,其有人客,皆不得问。”初瑜见友于策,太妃又使权以兄奉之。

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

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

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瑜两男一女,女配太子登。

男循。

4. 求描写,或有关,或有提到周瑜的诗句,或文言文句子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赤壁之战

东吴精兵广,

西蜀多强将。

同舟共济谱一曲,

绝唱:

千百年来犹回荡。

饮酒中军帐,

既生周瑜何生亮?

天下无人出其上,

狂妄:

长江为之翻波浪。

5. 求写周瑜的文章

情倾周瑜曾经,零零碎碎写过不少篇关于周瑜的文章。

那个少年得志的将军成了我无数次午夜梦回的对象。依稀还是梦中,那些骑在白马之上,一身戎装,俊朗不凡的影子统统成了他。

每一次停笔,再翻一遍《三国》,又会觉得对他有了新的认识,那薄薄的几张纸,竟是永远也写不尽他的好与坏,高明与失策。于是,仿佛是注定了的,每一次停笔,都会再次留下遗憾。

他的身影,在想象中愈加高洁。我这个人有一种偏执。

一旦认定了一个人,无论什么事,都再无法改变他在我心中的形象。就好像那个“金屋藏娇”的故事。

不记得从哪里看来,觉得阿娇很可怜,此后,无论多少个电视版的阿娇多么刁蛮,多少个小说版的阿娇多么无理取闹,我一直认为,是那表面光鲜的金屋葬送了曾经的红颜似水,并怨刘彻寡幸,恨卫子夫狐媚,厌刘陵负义至今。我很清楚诸葛亮的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也看见了周瑜的心胸狭窄,暗中冷箭。

可是,无论做多少次选择,我的答案还是不还改变。在他的大仁大义,至情至性中,那多数人都会有的通病简直已渺小到足以让我忽视的地步。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东坡的赤壁怀古成就了我的共鸣。出于朋友之义,孙策后,东吴风雨飘摇之际,他第一个站出来,尊孙权为主上,帮其稳定人心。

如果他有私心,大可以自己登上那个宝座,携兵符以令诸侯……但是他没有。出于夫妻之情,在曹操强大之时,他大可以投靠曹家大树……只要献出小乔。

但是他没有。宁愿在沙场上得重于泰山,也不愿靠出卖妻子活得轻于鸿毛。

他嫉妒诸葛亮,想方设法和其作对,但是关键时刻,他还是能以大局为重,压下个人情绪,共同对敌。我敬佩、倾慕他的一切一切。

然而,老天只给了他太少的时间,36年,仅此而已。在狭窄的时间与空间内,他的才情永远被诸葛亮的光环所掩盖……既生瑜,何生亮?终究是意难平!他的一腔抱负并未实现,却早早离开了人世,在历史长河中,就如一滴小水珠般,没有泛起一丝涟漪。

小乔的周瑜,孙策的周瑜,东吴的周瑜,或许都不完美,但我心中的周瑜,却是天下无双。那样的一个英雄……鄙人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