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逸待劳》的成语故事及含义(要详细)

2.诸葛瞻七万雄兵以逸待劳,为何不敌邓艾长途跋涉的两千残兵呢?

3.楚德湖战役是亚历山大涅夫斯基青史垂名

4.以逸待劳的三国案例

5.说说古代战争中,用到《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最多的一场是哪一场呢?

《以逸待劳》的成语故事及含义(要详细)

以逸待劳的战役-以逸待劳的经典战役

注音yǐ yì dài láo 英文Await leisurely the exhausted enemy  《三十六计丛书·以逸待劳》封面

释义逸:安闲;劳:疲劳。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 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指作战、工作等方法 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养精蓄锐、用逸待劳 反义词疲于奔命 同韵词轻于鸿毛、腹背之毛、胆战心摇 灯谜最佳的养生之道 歇后语屏风马气巡河炮[1]? 原典 困敌之势①,不以战;损刚益柔②。 注释 ①困敌之势:迫使敌入处于围顿的境地。 ②损刚益柔:语出《易经·损》。“刚”、“柔”是两个相对的事物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相对的两方有可相互转化。“损”,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兑下艮上)。上卦为艮,艮为山,下卦为兑,兑为泽。上山下泽,意为大泽浸蚀山根之象,也就说有水浸润着山,抑损着山,故卦名叫损”。“损刚益柔”是根据此

卦象讲述“刚柔相推,而主变化”的普遍道理和法则。 此计正是根据“损”卦的道理,以“刚”喻敌,以“柔”喻已,意谓困敌可用积极防御,逐渐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使之由强变弱,而我因势利导又可使自己变被动为主动,不一定要用直接进攻的方法,同样可以制胜。 按语 此即致敌之法也。兵书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逸,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兵书论敌,此为论势,则其旨非择地以待敌;面在以简驭繁,以不变应变,以小变应大变,以不动应动以小动应大动,以枢应环也。如:管仲寓军令于内政,实而备之;孙膑于马陵道伏击庞涓;李牧守雁门,久而不战,而实备之,战而大破匈奴。

编辑本段成语出处

《孙子·军争》:“以近待远 以逸待劳

,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典故 西汉末年,陇甘军阀隗嚣脱离刘秀,去投靠在四川称帝的公孙述。刘秀大怒,派兵去攻打隗器,结果反被隗器打败。 刘秀再派征西大将军冯异,前去占领枸邑。隗器得到消息,命令部将行巡立刻去枸邑抢占有利地形。冯异的部将们知道后,都劝冯异不要和行巡大军作战。冯异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必须抢占枸邑‘以逸待劳’。”冯异命令部队急行军,抢在行巡之前,占领了枸邑。冯异严密封锁消息,紧闭城门,偃旗息鼓,让将士们休整。行巡的部队急匆匆地刚赶到城下,城楼上突然鼓声大作,亮出了冯异的帅旗。行巡的军队毫无防备,吓得四下逃窜。冯异大开城门,领兵冲出城来,大败敌军。 让自己的军队养精蓄锐,以等候从远方赶来的敌军,以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称为“以逸待劳”。 [2]

编辑本段成语辨析

正音逸:不能读作“tuì”。 辨形待:不能写作“侍”,“代”。[2]

编辑本段成语示例

◎他踞了碉楼,以逸待劳,我们倒难以刻期取胜。(清·吴敬梓 以逸待劳

《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 ◎11月10日,红三军在苗店、郝砦与尾追之敌发生激战,敌军以逸待劳,向红三军发起猛烈攻击,红军战士以大无畏的精神予敌以顽强反击,终于摆脱这一股敌军追击,红八师师长覃苏等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打仗,如能有效地运用“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等军事策略,就可以克敌制胜。

编辑本段计名由来

以逸待劳,语出《孙子·军争篇》。在历代兵书和史书之中,对于以逸待劳这一理论的阐述和实例记载非常之多。如《孙子·军争篇》:“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古代“佚”与“逸”相通,意思是部队休整充分,精力旺盛。劳则于佚相反,是部队得不到休整,精力疲惫。以逸待劳的方法有许多,《孙子·虚实篇》:“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占地而趋战者劳。”抢先占领有利地形,是以逸待劳的一种方法。《南北筹兵论·上》说:“闻之兵法,守者常逸,而攻者常劳,以逸待劳。”先实行防御,后发制人,也是以逸待劳的一种方法。但是,以逸待劳的待,不是消极地坐等战机,而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调动敌人,牵着敌人的鼻子走,让敌人疲于奔命,不断地消耗敌人,待敌人锐气尽消之时,再动手消灭他。因此,《孙子》说:“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编辑本段用计概述

古人按语说:此即致敌之法也。兵书云:“凡先处战地而  以逸待劳的王翦

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 .虚实篇 )兵书论敌,此为论势,则其旨非择地以待敌;面在以简驭繁,以不变应变,以小变应大变,以不动应动以小动应大动,以枢应环也。如管仲寓军令于内政,实而备之。( 《史记》 卷六二《管晏列传》);孙膑于马陵道伏击庞涓(《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李牧守雁门,久而不战,而实备之,战而大破匈奴(《史记》卷八—《廉颇蔺相如列传》)。 古按语举了管仲治国备战,孙膑马陵道伏击庞涓,李牧大破匈奴的事实,来证明调敌就范,以逸待劳,是“无有不胜”,法。强调用中心枢纽,即关键性的条件,来对付无穷无尽、变化多端的“环”,即广大四周的情况。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是本计关键。谁人不知,两个拳师放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蠢人则其势汹汹,劈头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往往被退让者打倒。 《水浒传》 上的洪教头,在柴进家中要打林冲,连唤几个“来来”,结果却是退让的林冲看出洪教头的破绽,一脚踢翻了洪教头。 此计强调:放敌方处于困难局面,不一定只用进攻之法。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待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对动,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不让敌人调动自已,而要努力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劳的“待”字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等待。 “以逸待劳”在现代经商赚钱之中也是经常用到的一计。利用此计需要经营者心理承受能力好,在和对手进行斗智斗勇的过程中,要耐得住时间,耐得住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小恩小惠,保持良好的自我状态,才能取得自己真正的需求。在生意场中,甘愿妥协退步,不是目的,而是以退步赢得时机,休息静思,想出奇招,也使自己获益。因为必须的退步是换来更大的利益,万不可在经营不利的情况下,盲目行事与对手硬拼,定要停下来寻找机会,等待时机,再来竞争,反败为胜。 以不到500美元起家,最后主持年营业额达数亿美元的“国际管理顾问公司”的美国人麦科马克,在他写的《哈佛大学商学院里学不到的学问》一书中,道出他成为暴发户的一个成功秘诀:“自己的地盘有地利。” 在经销活动中,最大的“地利”莫过于使自己能够以逸待劳,从容地应付远道而来的生意对手。运用以逸待劳之计,不在自己的地盘里也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只需设法使对方感受到犹如远道跋涉般的疲惫就行了。比如,你是一个采购员,到外地去采购货物。你在排除竞争伙伴的独居买方“皇帝”位置之后,就可以开始设法调动你的货主,使其疲于奔命。你可以以检查样品质量为由,一而再、再而三地让他拿出一件件货物让你观看,再一件件地放回原处;你还可以以落实货源为由,催他四处检查;如果你有耐心和时间,还可以佯作拿不定主意,请他如此这般再做一遍。货主为你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折腾得焦头烂额。这笔生意若做不成,便觉得十分冤枉,于是在价格等许多方面你就有利可图,货主也会做出让步,从而成功地施展你的以逸待劳之计。

编辑本段用计分析

《孙子兵法》对“以逸待劳”的诠释表明,凡是先在阵地上等待敌人来的,他就安逸而充满主动性,而后来到作战阵地的,必定是被动者和疲惫者,双方交战,先行者就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在双方作战力量均衡的条件下,“逸者”取胜“劳者”的胜率较大。而在双方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力量寡者,如果“以逸”,就可以战胜力量强势的“劳者”。所以,作为一位善战的指挥员,要充分了解、挖掘和及时掌握对方活动的规律,善于挑选一到数个恰到好处的伏击地点,要善于把敌人引诱到为之布好的“口袋”阵里,而加以歼灭。但是,如果双方军事力量(主要是武器装备)过于悬殊,“逸”者就不一定能战胜“劳”者。如:在《我的兄弟叫顺溜》的电视剧中,新四军六分区选择在村庄伏击日军,刚开始交火,日军被打得晕头转向,但,由于日军人多、武器装备远远强于我军,几个回合下来,六分区就渐渐地败下阵来,多亏一分区及时赶到救围,才避免了六分区被日军全歼的败局。 因此,以逸待劳计,并非万能的,也并非千篇一律的,尤其是现代战争,信息化作战成为战争的主导,“逸”、“劳”之间,相辅相成,而关健在于谁更拥有对战争的主导、主创和人文优势!

编辑本段计策典故

战国末期,秦国少 以逸待劳

年将军李信率二十万军队攻打楚国,开始时,秦军连克数城,锐不可挡。不久,李信中了楚将项燕伏兵之计,丢盔弃甲,狼狈而逃,秦军损失数万。后来,秦王又起用已告老还乡的王翦。 王翦率领六十万军队,陈兵于楚国边境。楚军立即发重兵抗敌。老将王翦毫无进攻之意,只是专心修筑城池,摆出一派坚壁固守的姿态。两军对垒,战争一触即发。楚军急于击退秦军,相持年余。王翦在军中鼓励将士养精蓄锐,吃饱喝足,休养生息。秦军将士人人身强力壮,精力充沛,平时操练,技艺精进,王翦心中十分高兴。一年后,楚军绷紧的弦早已松懈,将士已无斗志,认为秦军的确防守自保,于是决定东撤。王翦见时机已到,下令追击正在撤退的楚军。秦军将士人人如猛虎下山,只杀得楚军溃不成军。秦军乘胜追击,势不可挡,公元前223年,秦灭楚。 此计强调:放敌方处于困难局面,不一定只用进攻之法。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待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对动,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不让敌人调动自已,而要努力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劳的“待”字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等待。

编辑本段三国案例

刘关张结义多少年,始终就象亲哥们似的。待三国鼎立基本形成时,镇守荆州的任务落在二弟关羽身上。但关羽违背了诸葛亮为他制定的东和北拒的策略,结果是丢荆州走麦城,最后兵败身。为了替关羽报仇,刘备不顾劝阻,举倾国之兵东进伐吴。 开始时,蜀军士气旺盛,东吴难以抵御,连折数员大将,甘 以逸待劳

宁、潘璋、马忠皆在此役中战。蜀军兵锋所指无人能当,此时东吴生存亡之秋,举国震惊。 在此危急时刻,经阚泽举荐,孙权拜年轻的书生陆逊为大都督,总督江东兵马与刘备决战。陆逊的部下多是东吴的功臣宿将或公室贵族,他们自恃功高,对陆逊这位年轻统帅既不服气,又不尊重。对于陆逊坚守不战更是不理解,认为陆逊怯懦无能。 陆逊说:“我虽一介书生,蒙主上委以重任,认为我有长处,就是能忍辱负重。各位将军要各守隘口,牢守险要,不许妄动。违令者斩!” 这时,天气炎热,士兵取水困难,刘备便命令将营扎在山林茂盛、靠近泉水的地方。蜀军从巫峡建平起到彝陵700里间,接连设营,从正月到5月,与东吴相持不下。 刘备要求决战,无奈对方就是不理,气得够呛,派吴班领数千弱兵在平地立营,引吴军出来,自带精兵埋伏于山谷之中,准备切断吴兵退路。但吴兵就是不出战。陆逊劝告众将,吴班讨战,其中必有诡计,我们只能观望。 刘备见吴兵不出,只好把埋伏的兵撤出来。两军又相持了一个来月,陆逊观察形势,见蜀兵没了开始时的锐气,准备反守为攻。可将领则认为进攻还是开始的时侯,现在不能有利。可陆逊胸有成竹,先派兵试探了一下,没有成功,马上改变战术,命令士兵每人拿一把草,用火攻的方法,袭击蜀军,全体吴军一齐出战。这一仗烧得蜀军狼狈逃窜,并斩了好几名蜀将。 这一战破了蜀军40座大营,迫使蜀军几名战将投降,刘备逃到了白帝城。这就是有名的彝陵之战。蜀军是大败呀。 陆逊不算完,继续猛攻,刘备千方百计才算逃了出来。书中描写是多亏了孔明的八卦阵。 此次战役,陆逊用的就是以逸待劳之计: 一是知道刘备远来,水土不服,当然想速战速决,此时要战,吴军非输不可。 二是陆逊故意示弱,有意麻痹蜀军,让蜀军深入(现在叫诱敌深入)。 三是拖垮蜀军,蜀进攻不成,战斗力下降,意志力减退,这时决战吴兵就肯定胜了。

编辑本段商场案例

福特的袖里乾坤 上世纪20年代初,福特面临又一次打击,汽车销量急剧下降,出现了不景气的现象。当时,正值美国汽车工业全面起飞的时期,各大公司纷纷推出色彩明快鲜艳的新型汽车  福特牌A型车

,满足消费者的不同喜爱,因而销路大畅。惟独黑色的福特车保持不变,显得严肃而呆板,销路自然大受影响。但是,无论对各地要求福特供应花色汽车的代理商,还是对公司内的建议者,福特总是坚决顶回去:“福特车只有黑色的。我看不出黑色有什么不好,至少比其它颜色耐旧些。”生产逐渐艰难了,福特开始裁减人员,部分设备停工,将夜班调成白班以节省电费,公司内外人心浮动,连福特夫人也大惑不解,沉不住气了。 福特却笑着说:“这是我的袖里乾坤,先不告诉你,等想妥了再说。”他夫人担心公司牢骚太盛,会不会人心思走。 福特了解夫人的担忧,信心十足地说:“我们公司的待遇高于任何企业,他们不会生异心,同时他们知道我是绝不服输的人,相信我不跟别人生产浅色车,一定另有计划。” 有人建议说,至少我们应该有新车在市面上销售,不至于让人说我们公司快倒闭了。福特诡谲地一笑:“让他们去说吧,谣言越多对我们越有利。”人们感到很奇怪,问公司是不是正在设计新车?是不是跟别人一样,会有各种颜色的新车? 福特回答说:“不是正在设计,是已经定型了!也不是跟别人一样,而是我们自己的,而且我们的新车一定比别人都便宜!”这就是福特一生中最得意的“杰作”之一——购买废船拆卸后炼钢,从而大大降低了钢铁的成本,为即将推出的A型汽车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1927年5月,福特突然宣布生产T型车的工厂全部停工,这是公司成立24年来第一次停止新车的出厂,市面所卖的都是存货。 消息一出,举世震惊,猜测蜂起。除了几个主管干部外,谁也摸不清福特打的是什么算盘。让人奇怪的是,工厂停工后工人并没有解雇,每天仍然上下班。这一情况引起新闻界的极大兴趣,报上经常刊登有关福特的新闻,助长了人们的好奇心。 两个月后,福特终于透露,新的A型汽车将于同年12月应市。这比宣布工厂停工引起的震动更大。年底,色彩华丽、典雅轻便而价格低廉的福特牌A型车终于在人们的长期翘首等待中源源上市,果然盛况空前。它形成了福特公司第二次起飞的辉煌的局面。 福特公司由于T型车的开发,早已确定了它在美国汽车工业中的地位。这次面对各公司以色彩、外形为武器发起的挑战,福特并没有应战,而是养精蓄锐,扬长避短,抓住质量、价格这两个关键作充分准备,一旦成熟,就使对手们由强变弱,由优变劣了。这就是老福特的“锦囊妙计”——以逸待劳。 老福特的“以逸待劳”正是一种后发制人策略。这种策略常常表现为一种紧跟方式,就是说,企业并不强行研究开发新产品,而是当市场上某种新产品初露头角并显示出较强生命力时,就立即进行仿造和改进,把自己的改进型新产品快速抛入市场,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后发制人”或者是“ 以逸待劳”的策略是在商战中经常应用的。“以逸待劳”并非“好逸恶劳”,而是养精蓄锐,等敌人劳师动众、疲于奔命、彼竭我盈之后待机而动。 因此,决胜之关键除了要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镇定冷静之外,还要有“知己知彼”、“妙算多者胜”的能耐。使用以逸待劳这种策略的时候,务必要沉着冷静,把自己和对方的环境、意图,以及彼此间的实力估计清楚,机警地随时随地注意事情的变化,时机未成熟时要稳如泰山,机会一来就要翻江倒海。此计强调,让敌方处于困难局面,不一定只用进攻的方法,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待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制动,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劳的“待”字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等待。

诸葛瞻七万雄兵以逸待劳,为何不敌邓艾长途跋涉的两千残兵呢?

司马昭灭蜀战役,及其兵力部署

曹魏司马昭伐蜀之战,是以钟会为主帅,在钟会传记中,对这次战役的兵力部署有详细的记载。

据《三国志?王毌丘诸葛邓钟传》记载:

四年秋,乃下诏使邓艾、诸葛绪各统诸军三万馀人,艾趣甘松、沓中连缀维,绪趣武街、桥头绝维归路。会统十馀万众,分从斜谷、骆谷入。

景元四年(263年)八月,魏元帝曹奂下诏命邓艾、诸葛绪各自统领三万余人,征西将军邓艾趣至甘松、沓中(甘肃舟曲西北)牵制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趣至武街、桥头截断姜维的退路;镇西将军钟会率领十几万大军从斜谷、骆谷进入蜀国境内,意欲乘虚夺取汉中,然后直趋成都。

同时,以廷尉卫权为镇西军司马,持节监督钟会、邓艾的军事行动,由大将军司马昭统一调度指挥。

这是司马昭灭蜀之战的战役规划及兵力部署情况。

据《邓艾传》的部分记载:

维遂东引,还守剑阁。锺会攻维未能克。

初战,姜维就被邓艾击败,欲从雍州逃走,又被诸葛绪阻挡。姜维得知钟会已经占据了汉中,于是,引领大军退守剑阁。

钟会十几万大军围困姜维,但没有攻克姜维四五万人把守的剑阁。

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馀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

于是,邓艾就给钟会上书,提出了?从阴平小路经德阳亭直趋涪城,在剑阁以西一百里、距离成都三百里的地方,以奇兵突袭蜀汉的心脏。姜维必然放弃剑阁的防守来增援涪城,那么钟会就趁机突破剑阁,直趋成都;如果姜维按兵不动,不支援涪城,那么涪城之敌就势单力孤。这叫?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如此一来,必定乘虚攻破他们。

楚德湖战役是亚历山大涅夫斯基青史垂名

楚德湖战役是亚历山大涅夫斯基青史垂名

1940年的时候诺夫哥罗德公国的公爵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曾经在涅瓦河口击败瑞典的军队,之后统治了诺夫哥罗德公国,但是后来遭到了众贵族和领主的反对,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公爵带着他的家臣定居到佩雷亚斯拉夫尔去了。后来看到日耳曼人的骑兵团已经到达了诺夫格罗德四郊的地区,贵族们慌忙向亚历山大求救,于是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组织起一支军队前去抵御日耳曼人,经过多方的考察和考虑亚历山大·涅夫斯基选择在楚德湖与日耳曼人开战,于是1242年4月5日拂晓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在楚德湖以逸待劳与日耳曼人开战了。

楚德湖战役简介

楚德湖战役是俄罗斯的诺夫哥罗德共和国与日耳曼民族的条顿骑兵团之间发生的一场著名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诺夫哥罗德的公爵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经过精心的考虑与布置在楚德湖一带与当时在东欧战场上屡战屡胜的条顿骑兵团展开了激战,并且取得了这场战役的最终胜利,将条顿骑兵团消灭殆尽,下面做一下楚德湖战役简介。

1240—1242年,德意志条顿骑兵团及丹麦和瑞典的封建主乘罗斯抗击蒙古拔都汗军队而遭到削弱之机,加紧侵略罗斯西北部的领土。在这段时间内条顿骑兵团可以称得上是所向披靡,成功的攻占了伊兹博尔斯克、普斯科夫、科波里耶村等很多地方,侵略者的铁蹄甚至是到达了诺夫哥罗德郊区。在严峻的形势之下,诺夫哥罗德的贵族们只好是放下自己内部的恩怨,请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公爵重新出来掌控政权。

在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的带领之下诺夫哥罗德人连续攻克两个城池,取得了反侵略的胜利,之后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经过精心的筹划与条顿骑兵团在楚德湖进行了一场决战,在这场决战中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利用了楚德湖冰层比较薄,无法承担条顿重骑兵的有利条件,同时采取了避其主力攻其两翼的战略方针,最终在楚德湖地区几乎全歼条顿骑兵团,从此之后日耳曼人很长时间内不敢再觊觎诺夫哥罗德公国。

楚德湖战役过程

楚德湖战役是发生在诺夫哥德罗公国和日耳曼人的条顿骑士团之间的一场战役,在这场战役之中诺夫哥罗德公国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在战役发生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多方进行了考察,最终决定在楚德湖进行这场战役,战役的结果证明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的预测是准确的,下面说一下楚德湖战役过程。

楚德湖战役之前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对战役的场地做了充分的考察,楚德湖附近有很多的温泉,使得楚德湖的冰结的并不是很厚,这些冰可能禁不住重骑兵的重量,所以在战役中对条顿骑兵团会非常不利,经过对条顿骑兵团的队形的考察,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制定了有利于自己的战略规划,1242年4月5日条顿骑士团对诺夫哥罗德公国的前卫团发起攻击,并且迅速的将其击溃,并从行进间突破诺夫哥罗德的中军,但在楚德湖的岸边却与两翼团形成激烈的白刃格斗。诺夫哥罗德的军队强大的两翼团使条顿骑士军无法机动。武士队伏兵四起,使条顿骑土军陷入重重包围之中。条顿骑士军的主力被压缩包围在一块狭小的湖区,四面都是诺夫哥罗德的步兵。正像是亚历山大·涅夫斯基预测的那样,楚德湖的薄冰承受不住重骑士的压力而破裂,许多骑士掉到湖水中被淹,只有少数的骑兵得以突围逃走。诺夫哥罗德的骑兵在冰上一直追击到苏博利奇岸边,将侵略者全部歼灭。

楚德湖战役结果

楚德湖战役是发生在诺夫哥罗德公国和日耳曼人的条顿骑兵团之间的一场战役,在这场战役之中诺夫哥罗德公国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将在东欧战场上屡战屡胜,所向披靡的条顿骑兵团彻底击败,条顿骑兵团在这场战役中几乎被全歼,从此之后日耳曼人很长时间内不能走出这场战役造成的阴影。下面详细介绍一下楚德湖战役结果。

楚德湖战役的结果是诺夫哥罗德人大胜,条顿骑兵团几乎被全歼,约500名骑士和数千名武士被击毙和被俘,总共损失将近万人,这场战役大大的打击侵略者日耳曼民族的气焰,使得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日耳曼民族不敢再侵犯罗斯人的领土,1243年,立窝尼亚骑士团求和。双方以交换战俘和骑士团不再继续东侵为条件缔结了和约,保障了诺夫哥罗德公国的安全。

楚德湖战役是中世纪的时候的一个非常著名的战役,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由于涅瓦河、楚德湖战役中取得的胜利,被俄国的东正教会尊奉为圣人。在苏联的卫国战争期间,政府还曾设立以亚历山大的姓名命名的勋章,用这些勋章来奖励那些战功卓著的军官。

楚德湖战役的结果对罗斯人的精神鼓舞是巨大的,使得罗斯人充满了民族自豪感,而在这之后条顿骑兵团更是受到楚德湖战役的影响没有再进行大规模的入侵战争。

总而言之,楚德湖战役结果是诺夫哥罗德一方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条顿骑兵团之后受到这场战役的影响对罗斯人也有所忌惮,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更是因此获得了圣人般的推崇,在俄罗斯历史上青史垂名。

以逸待劳的三国案例

刘关张结义多少年,始终就象亲哥们似的。待三国鼎立基本形成时,镇守荆州的任务落在二弟关羽身上。但关羽违背了诸葛亮为他制定的东和北拒的策略,结果是丢荆州走麦城,最后兵败身。为了替关羽报仇,刘备不顾劝阻,举倾国之兵东进伐吴。

开始时,蜀军士气旺盛,东吴难以抵御,连折数员大将,甘宁、潘璋、马忠皆在此役中战。蜀军兵锋所指无人能当,此时东吴生存亡之秋,举国震惊。

在此危急时刻,经阚泽举荐,孙权拜年轻的书生陆逊为大都督,总督江东兵马与刘备决战。陆逊的部下多是东吴的功臣宿将或公室贵族,他们自恃功高,对陆逊这位年轻统帅既不服气,又不尊重。对于陆逊坚守不战更是不理解,认为陆逊怯懦无能。

陆逊说:“我虽一介书生,蒙主上委以重任,认为我有长处,就是能忍辱负重。各位将军要各守隘口,牢守险要,不许妄动。违令者斩!”

这时,天气炎热,士兵取水困难,刘备便命令将营扎在山林茂盛、靠近泉水的地方。蜀军从巫峡建平起到彝陵700里间,接连设营,从正月到5月,与东吴相持不下。

刘备要求决战,无奈对方就是不理,气得够呛,派吴班领数千弱兵在平地立营,引吴军出来,自带精兵埋伏于山谷之中,准备切断吴兵退路。但吴兵就是不出战。陆逊劝告众将,吴班讨战,其中必有诡计,我们只能观望。

刘备见吴兵不出,只好把埋伏的兵撤出来。两军又相持了一个来月,陆逊观察形势,见蜀兵没了开始时的锐气,准备反守为攻。可将领则认为进攻还是开始的时侯,不能有利。可陆逊胸有成竹,先派兵试探了一下,没有成功,马上改变战术,命令士兵每人拿一把草,用火攻的方法,袭击蜀军,全体吴军一齐出战。这一仗烧得蜀军狼狈逃窜,并斩了好几名蜀将。

这一战破了蜀军40座大营,迫使蜀军几名战将投降,刘备逃到了白帝城。这就是有名的彝陵之战。蜀军是大败呀。

陆逊不算完,继续猛攻,刘备千方百计才算逃了出来。书中描写是多亏了孔明的八卦阵。

此次战役,陆逊用的就是以逸待劳之计:

一是知道刘备远来,水土不服,当然想速战速决,此时要战,吴军非输不可。

二是陆逊故意示弱,有意麻痹蜀军,让蜀军深入(叫诱敌深入)。

三是拖垮蜀军,蜀进攻不成,战斗力下降,意志力减退,这时决战吴兵就肯定胜了。

说说古代战争中,用到《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最多的一场是哪一场呢?

用计最多战役是应该是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共用了三十六计中的6个计谋,我逐一分析如下:

首先更正下朋友的这个问题,《三十六计》并不是出自《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完成在明清时期,具体作者还待考究。《孙子兵法》创作于春秋战国时期,由著名的军事家孙膑所作,这也是中国最早的兵书,《三十六计》很多计策都是以此书为指导与借鉴,总结整理而成的。

计策一:以逸待劳

曹操知道袁绍南下的消息后,从东、西、南、北四方做好战争准备,以逸待劳,先发制人。

东面:派臧霸占领山东的齐、北海、东安等地,用以牵制袁绍,防止袁军从东面进攻;

西面:曹操亲率大军据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协助白马的守军一起阻止袁绍大军;

北面:曹操将主力部队安排在官渡一带,挖战壕、筑堡垒,用以阻挡正面进攻的袁绍大军;

南面:南方的各诸侯已平定:徐州的吕布被铲除;扬州的袁术病;南阳的张绣也投降了;江南东吴的孙策被刺杀;下邳叛变的刘备被曹操打得落荒而逃,投奔袁绍。

计策二:声东击西

有名的“白马之围”:公元200年,颜良进攻白马,曹操听取了谋士荀攸的建议,声东击西,派兵到延津,假意袭击袁绍后方。袁绍果然中计,分兵向延津阻击曹军。但曹操只是虚晃一招,迅速派出张辽关羽带一支轻骑兵火速赶往白马袭击颜良。最终,关羽斩杀颜良,解除了白马之围。

计策三:借刀

曹操利用关羽杀了颜良、文丑,逼着袁绍杀刘备,幸好刘备及时解脱,并说可劝关羽投降袁绍,袁绍大喜,不由手舞足蹈,放声大笑,说:“吾得云长,胜颜良、文丑十倍也。”,就这样刘备算是躲过了杀生之祸。虽然曹操的“借刀”最终没能杀了刘备,但是却利用关羽杀了袁绍的2员顶级高手,也为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计策四:笑里藏刀

两军阵前,曹操约袁绍喝茶,用谄媚之言套近乎、哄袁绍开心,自降身价,向袁绍“请和、求和、乞和”,并送“天子”及徐州、美女给袁绍,让高傲的袁绍放松了警惕,暗地里排兵布阵,袁绍被曹操吹嘘了一番,更看不透曹操的拖延之计了。待到正午,太阳直射袁军之时,曹操率大军趁着袁军松懈以少胜多战胜袁绍。

计策五:釜底抽薪

许攸来降曹操,这已经是釜底抽薪了。许攸一来就献上妙计,曹操在军中已无粮的情况下采取了许攸的计策,亲率5000士兵乔装打扮,全力击杀袁绍大将淳于琼,焚烧所有粮草及辎重,袁军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同时张郃、高览因被诬陷转投曹操。袁绍大败,一气之下又杀了忠臣田丰。从此已基本没有实力与曹操抗衡了。

计策六、抛砖引玉

白马之战后,袁绍派武将文丑追击曹操。在延津的曹操却命令骑兵解下马鞍,到敌人来的方向放马休息,并把军用物资放在道路上。曹操的将领看见敌人来了很多,请求去守卫营垒。曹操的谋士荀攸说:“这正是引敌上钩,怎么能走?”文丑的骑兵越来越多,达到5、6000人,果然是争先恐后去抢夺军用物资。此时,曹操一声令下,不到六百人的骑兵,突然发起反击,大破袁绍的军队,文丑也被关羽斩杀了。

“官渡之战”是史上最著名的战役之一,决定着北方霸主的归属。最终以曹操大胜结束。在这次战争中,曹操的取胜绝非偶然和侥幸,其根本的决定因素还是曹操的军事指挥、决断能力很强,知人善用,才取得了这场世纪大战。以上分析只是针对“三十六计”其中主要计策来阐述,还有“瞒天过海”、“趁火打劫”、“暗度陈仓”、“顺手牵羊”“欲擒故纵”等都与以上6个主要计策有异曲同工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