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国杨修之的真正原因:并非持才傲物,是高贵的出身要了他的命

2.关于锦衣卫的问题.

3.后字的四字成语是什么成语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4.明眸皓齿谁复见什么意思

5.冀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六单元《追寻李白》诗的意思

6.形容乱世四字称王成语

三国杨修之的真正原因:并非持才傲物,是高贵的出身要了他的命

势倾天下的意思-势倾天下是什么意思

三国,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出了不少影响至今的英雄,他们的事迹至今口耳相传。在三国史上有一件事我们不得不提,那就是杨修之。 杨修之跟后来的嵇康之,都是魏晋时代令人值得同情的千古悲剧。那么,杨修因何而? 建安二十四年三月,曹操由长安带兵增援汉中,刘备凭险固守,时王(曹)欲还(撤退),出令曰「 ”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杨修便自严装(收拾行李)。人惊问修:「 ”何以知之?”修曰:「 ”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什么意思呢? 就在大家不知所措的时候,杨修收拾包裹,准备打道回府。众人就问为何,杨修说鸡肋、鸡肋,食之无味、去之有味。他断定曹操的大军也不会在这趟泥潭里呆太久,提早就做好准备以防命令突发带来的仓促。 这让曹操很不满意,于是找了一个扰乱军心的罪名将杨修杀之。这就是杨修被杀的直接原因,于「 ”鸡肋”事件。 但仅仅因为这个,曹操就将杨修杀之,未免近于儿戏。 首先,曹操随后的确撤军了,这就说明杨修说的没错。曹操是个聪明之人,显然不会因为这个「 ”小事”就让自己下不来台,让人家觉得他心胸狭隘。而且从事实上看,曹操不是一个心胸狭隘之人。 其次,杨修之的时间、地点都有问题。按照演义的这个说法,杨修的亡时间是在当年5月份,但我们根据史料得出,杨修确切的亡时间是在当年秋季。因为杨修后不到一百天,曹操就去世了。 《三国志》卷一《武帝纪》明确记载了曹操的去世时间是建安二十五年的正月,往前推一百天,刚好是八九月份,也就是秋季。当时曹操早已在洛阳。 我们罗列一下当年的曹操时间线: 建安二十四年五月份,曹操从汉中撤军,回到长安。当年十月份,曹操从长安到洛阳。同月,曹操征战襄阳的关羽。建安二十五年一月份,曹操回到洛阳,当月病逝于洛阳。 从时间线上我们可以看出当年曹操从汉中撤军后就一直待在长安,而杨修在曹操身边任职,自然跟着曹操,所以杨修的亡地点是长安。 所以说,无论是亡的时间和地点,还是亡的动机,「 ”鸡肋”事件都不可能是杨修之的真正原因。既然不是「 ”鸡肋”事件,那么,杨修之到底是为什么? 有人说出杨修之的深层原因,聪明反被聪明误,持才傲物卷入了曹氏家族的继位之争,错将筹码押在了失败者一方。 首先,杨修和曹操性格的冲突。杨修和曹操都是那种自觉自己很牛的人,两个持才傲物的人搞在一起,能有什么好事吗?性格上的互补才能长久,性格上的相冲只能分道扬镳。 史料说:「 ”修为人恃放旷,数次犯干,曹操姑恕。操生平为人,虽能用才能之人,心甚忌之,只恐人高如己。” 《世说新语》上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操尝造花园,既成,操往而观之,不发言语,但取笔于门上书一「 ”活”字而去。人皆不知其意。修曰:「 ”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门阔耳。”乃筑墙围,复改,再请操观之。操大喜,问曰:「 ”谁知吾意?”左右曰:「 ”杨修也。” 操虽称美,然心忌之。 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曹操建造了一座花园,建好后,曹操去看了看,但没说一句话,只是在园门上写了一个「 ”活”字。结果大家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只有杨修知道,说丞相嫌门太窄,在门上写了活字,就是希望把门加阔一点。随后工人把门拆了重修,重修好后,曹操果然大喜。问是谁的主意,大家说杨修。曹操表面上很高兴,但其实心内不开心。 《世说新语》还记载了一个故事:又某日,塞北送酥一盒至。操自写 「 ”一合酥” 三字于盒上,置诸案头。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操问其故,修答曰:「 ”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耶?”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这个故事是说,曹操得到了一杯乳酪,自己吃了一口,然后再在盒上写了「 ”一合酥”三个字,传给众人。也是只有杨修知道,他马上吃了一口,他说「 ”一合酥”就是「 ”一人一口酥”的意思。 这次曹操又被杨修猜中自己的小心思,很不高兴,从此厌恶杨修。 还有一次曹操梦中杀了身边一近侍。杨修这个人偏偏不懂人性,说了一句犯大忌的话:「 ”丞相不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这种话等于揭穿了曹操虚伪的真相。 曹操虽然善于用人,但对于才华高于自己的,心内还是有些不舒服。而且杨修喜欢卖弄自己,又丝毫不顾及曹操的面子,这就更让曹操不舒服。当然,更关键的是杨修还卷入曹操立储斗争。 杨修与曹植是莫逆之交。而在杨修的精心辅佐之下,曹植占得了先机,颇得曹操喜爱。然而事与愿违,杨修为了进一步帮助巩固曹植巩固地位,状告曹丕,结果证据不足,落下诬告五官中郎将、副丞相曹丕嫌疑。最后,曹植因司马门事件,导致被淘汰,曹丕被曹操正式确定为太子。 同时,为避免子嗣的残杀或分裂,曹植的势力必须翦除,杨修的通达机敏成了曹操最大的心病。宣布曹丕为太子,等于宣判了杨修的刑。所以,曹操临终之前,干掉了杨修,为曹丕扫除障碍。 很多人都说这是杨修之的根本原因,其实,这还不是根本原因,只能是一个原因。丁仪、丁廙是两兄弟也是曹植的铁杆支持者,但此二人并未招致曹操的妒忌和。所以,杨修之还有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就是:出身。 杨修的出身极为高贵,他身上汇集了东汉两大顶级家族的血统。首先他本人出身关中望族弘农杨氏家族。弘农杨氏家族自东汉到隋唐,弘农杨氏家族人物辈出,冠盖轩冕相承。自高祖杨震到其父杨彪,每一代都曾有人担任过三公,所谓的四世三公。 其次,杨修母族出身于汝南袁氏,是袁术的姐妹,杨修本人是袁术的外甥。汝南袁氏也是四世三公的豪门士族,史称「 ”势倾天下”。 自东汉以来,豪族豪强开启了官僚化儒家化经学化的进程,不少豪族已经成功转身为世族、士族,个别家族开启世族化进程,世代通经,利用门生故吏、婚姻编织庞大的关系网,官场的权势转化为经久不衰的社会地位,如汝南袁氏、弘农杨氏是经世不衰的经学世家。 东汉后期社会矛盾激化,外戚宦官专权,社会日益黑暗,引起士大夫的高度不满。深受儒家思想浸*的士大夫更是以澄清天下污浊为己任,标榜节气,以名节自立。杨修的父亲杨彪继承家风,忠于汉室,正直敢言。汉献帝继位后杨彪又成为汉献帝的支持者。这对于曹操来说,自然不满意,很像铲除。 所以,建安二年因为袁术在淮南称帝,曹操借杨彪和袁术有姻亲关系罢免了杨彪并将其关到监狱,要不是孔融、满宠、荀彧等人的求情,杨彪早就小命不保。杨彪虽然保住一条命,但从此退出政治舞台。 而杨修的母亲那边,自然不用说,袁术和袁绍都被曹操击败。 对于士族的势力,曹操很早就开始清除,孔融、崔琰之就是曹操打击士族豪门的铁证。而杨修作为两大顶级士族的结合体,是豪门士族集团的最佳代表,一举一动影响很大。 本来他的祖辈们就与宦官作对,跟曹操家族是世仇。尤其是他的父亲杨彪,跟曹操是政治上的生冤家。他的舅父袁术和袁绍更不用说,曾经跟曹操是生对手。杨修既不是曹操的旧部,又没有跟曹操联姻,仅仅因为才华和出身,才有意拉拢。这么薄弱的关系,即便杨修为人低调都有可能招致麻烦,更何况他还那么嚣张。 当年,曹操势力还未强大的,能够容忍杨修,但晚年的曹操早已不是当初那个曹操,他随时可以取汉室而代之。所以,没有必要在忍让杨修。再加上跟杨修一样出身的魏讽又发生结党事件,曹操难免联想到杨修。 杨修复杂和深厚的背景如果一号召,自然后果不堪设想,他的子嗣曹丕未必能控制局势,这是曹操不愿意看到的。因此,曹操才下决心在自己临别之际干掉杨修。只有这样,他才能瞑目。 杨修之根本原因在于出身。或许,杨修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未必能真正参透。 那个门阀割据的魏晋时代,出身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你,一生的荣辱起落,都与这息息相关。那是一个政治黑暗,门阀割据,等级森严,儒教虚伪,前途无望,诸行无常的时代。不仅底层民众、文人墨客,就连皇家贵族、高级士族,都有可能朝不保夕,谁也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谁也不知道自己的明天会怎么样,茫然而无助。 命运早已注定,祸兮福兮都绝非人力能够逆转了。 朋友,欢迎关注!

关于锦衣卫的问题.

厂卫,明朝内廷侦察机构。厂,指东厂、西厂、大内行厂;卫,指锦衣卫。合称厂卫。东厂系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于北京东安门北;西厂系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设于旧灰厂;大内行厂系明正德初年设立。锦衣卫原为内廷御林军,皇帝的卫队,洪武十五年(1382年)成立。厂卫是明代特务政治机构,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东、西厂或大内行厂的头目,多由司礼监太监充任。锦衣卫长官为指挥使,以皇帝亲信心腹担任,下领有十七个所和南北镇抚司。厂与卫职权基本相同,但锦衣卫为外官,奏请需用奏疏,不如东厂等太监亲近,故厂的势力大于卫。锦衣卫侦伺一切官员,厂则侦察官民和锦衣卫,内厂则监视官民和厂卫,而由皇帝直接领导与监督所有侦察机关,构成一整套侦察特务机构体系。厂卫均可不经司法机关,直接奉诏受理词状,逮捕吏民,用刑极为残酷,致使朝野上下人人自危。

东厂,官署名。明成祖时期为清除建文帝余党和体察民情,一方面恢复和加强锦衣卫,一方面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由宦官提督但任。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从而开宦官干政之端。

西厂,官署名。明宪宗时为加强特务统治,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设立西缉事厂(简称西厂),由大宦官汪直提督厂事,其权势超过东厂。汪直以西厂为据点,勾结一些朝官结党,排除异己,陷害忠良,威势倾天下。西厂特务侦缉各地,引起朝野反对,后被迫撤销。明武宗时大宦官刘瑾专权,又恢复西厂,后刘瑾倒台被凌迟后又被撤销。

大内行厂,官署名。明武宗时大宦官刘瑾专权,乃设大内办事厂,即大内行厂,简称内厂,由其亲自统领,比东厂、西厂尤为酷烈。武宗以前,厂、卫分立,更迭用事。此时,东厂首领丘聚,西厂首党谷大用,锦衣卫指挥史石文义,皆刘瑾党,以致厂、卫合势,特务遍天下,并创立重刑,令官吏军民谈虎色变,人们视宦官如虎狼。明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以谋反罪被杀,西厂、内行厂被撤销。

锦衣卫,皇帝的侍卫机构。前身为太祖朱元璋时所设御用拱卫司。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设大内亲军都督府,十五年设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活动,且不经司法部门.

明代设锦衣卫,乃是著名的酷政。其实,明代有许多朝廷官僚以外的、直属皇帝的专设监察、刑狱系统,包括锦衣卫、东西厂、镇抚司狱等,这类系统,自己有军队、有监狱,又直接向皇帝负责,基本上贯彻于整个明皇朝的始终。《明史·刑法志》把它们与廷杖(皇帝在朝廷打臣僚板子的肉刑)加在一起,称之为:“明之自创,不衷古制”。一语道破了贯穿明皇朝的特别专制的酷政性质。

明之锦衣卫,《明史·刑法志》明确说,近于汉武帝时之诏狱。所谓诏狱,主要是指九卿、郡守一级的二千石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始能系狱的案子。汉武帝与匈奴作战多年,将国家拖入了战时体制,多用法家酷吏,严刑峻法,《史记·酷吏列传》等篇说,汉武帝晚年,诏狱多达二十六所,关押有郡守、九卿一级高官前后达百余人,牵连对象至十余万人。不过,在汉代,这类酷政依然只是汉武帝晚年阶段较短时期的现象。

了解了诏狱的性质,明太祖朱元璋何以要设置锦衣卫也就容易明白了。《明史·职官五》说:“锦衣卫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恒以勋戚都督领之……盗贼奸宄,街涂沟洫,密缉而时省之。”明太祖担心自己后,下一代皇帝驾驭不了文武功臣,所以他几兴大狱,假借了若干由头,连杀带整,把辅佐他打天下的文武功臣差不多灭了个干干净净。这类案子,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如果交给朝官们按法办理,就有可能旷日持久,甚至定不了案。所以就把这些案子作为诏狱交给锦衣卫办理。这样来看锦衣卫,性质就十分清楚明白了。“侍卫”,本就是皇帝的亲兵;“刑狱”,自己可以断狱;加之“密缉”,则又说明其特务机构性质。汉武帝时的诏狱,仍是由朝官办案,只是严刑峻法的政策失误;明太祖的锦衣卫,则以消灭功臣为目的,罗织罪状,置无罪者于地。《明史·刑法志》说:“胡惟庸、蓝玉两(大臣)案,株连且四万(人)。”足见其酷烈程度。作俑之始,就是皇帝心术不正的产物,所以其后遗症也特别严重。

自然?明太祖自己也知道,此类酷政不可以为常,所以,在蓝玉案以后、也即是功臣都已杀得差不多后的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他就下“诏内外狱无得上锦衣卫,大小咸经法司”。不过,始作俑时心术已坏而造成的弊政,是难以断根的,到他的儿子燕王朱棣,借着京城文武功臣已经杀光、大伤元气的特殊机遇,起兵夺了明太祖嫡孙建文帝的帝位,是为明成祖,不免又要大杀忠于建文帝的正直官僚,这却又需要特务机构了,所以,明成祖手上,锦衣卫重又灿烂辉煌。明初两代重用锦衣卫,其后,有明一代,此弊终难去矣!

说清了锦衣卫的性质,东西厂、镇抚司狱等机构的性质,也就容易说明了。东厂始于明成祖,一开始就是从收买建文帝身边的宦官、刺探消息起家的机构,其特务性质更为明显,所以正式建立后即专以宦官负责,“缉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其后明宪宗又增设西厂,东西厂下面则用了一批干事,“京师亡命,诓财(敲竹杠)挟仇(报私仇),视(东厂所属)干事者为窟穴”,这也就是说,东厂干事成为流氓头子,“自京师至天下,旁午侦事,虽王府不免”,“冤者相属”。镇抚司狱也是明太祖时建立的诏狱,其后亦由宦官负责。明代的刘瑾、魏忠贤等专权的宦官,大多倚靠锦衣卫、东西厂、镇抚司狱等类带有特务性质的专设监察机构,不断陷害、诬杀正直大臣,多用酷刑,魏忠贤的狗腿子们,拷掠杨涟、左光斗等正直官僚时,械、镣、棍、拶、夹棍,五毒俱用,血肉溃烂,即是一例。这终于使整个明代成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专制黑暗的皇朝。

锦衣卫与东厂在天津设立机构后,就开始按照皇帝的意思私下打探军情民意,凡是有一点对皇帝不利的言论都逃不过他们的耳目,当地的官吏也不敢随便过问他们的事情。只要流露出对他们的不满,都有可能被抓去受刑,而一旦被特务们抓去,那就是九一生,最轻也要落个残疾的下场。

据明史记载,东厂、锦衣卫常用的刑具有18套,什么夹棍、脑箍、拦马棍、钉指等等都包括其内。其中有一项刑罚叫做“杖刑”,特务对于“杖刑”的执行非常有讲究,对一般的行刑官只说“打着问”,意思是不必太重;要求打重一些的,就说“好生打着问”;要求狠狠打,不论活的就说“好生着实打着问”。一般来说,只要被抓进来,18种刑具都要受过一遍。

相对于杖刑、夹棍等刑罚,厂卫不常使用的几大酷刑可就令世人不寒而栗,在几大酷刑中,刷洗、油煎、灌毒药、站重枷能把人折磨得去活来,生不如。

刷洗:就是将脱光衣服按在铁床上,用滚烫的开水浇在的身上,然后趁热用钉满铁钉的铁刷子在烫过的部位用力刷洗,刷到露出白骨,最后直到去。

油煎:类似于后来的铁烙铁。将一口平的铁盘烧热后,将人放在上面,不到片刻,将烧焦。

灌毒药:特务们灌一次毒药,然后喂一次解毒药,然后再灌另一种毒药,直到将毒,目的是使尝遍了的恐怖和痛苦,特务们从旁观赏。

站重枷:明代的这一刑法却很特别,戴枷之人必须站立,不准座卧。枷的重量超过常人体重,最重曾经做过300斤的大枷,给戴上后几天就得活活累。据明朝野史记载,厂卫的酷刑还有剥皮、铲头会、钩肠等刑罚,据说,这些刑罚又要胜过以上所说的几种酷刑。

为了监视、侦查、镇压官吏的不法行为,太祖先后任用亲信文武官员充当“检校”,“专主察听在京大小衙门官吏不公不法及风闻之事,无不奏闻。”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立“锦衣卫”,专掌缉捕、刑狱和侍卫之事,直属皇帝指挥。

锦衣卫官员有指挥使一人,正三品,同知二人,从三品,佥事二人,四品,镇抚二人,五品,十四所千户十四人,五品,下属有将军、力士、校尉、有法庭和监狱,其中,“经历司”掌文移出入,“镇抚司”掌本卫刑名,兼理军匠,即“诏狱”。锦衣卫平日为皇帝爪牙,镇压臣下时则罗织大狱,捕人,审讯和处刑。太祖大杀功臣,许多案件就是通过锦衣卫执行的,“幽絷惨酷,害无甚于此者,太祖时,天下重罪逮至京者,收系狱中,数更大狱,多使断治,所诛杀为多。”

和锦衣卫有密切关系的一种刑法,叫“廷杖”,即殿廷上责杖进谏触怒或有过失的大臣,以提高皇帝的威权。洪武年间,公侯如朱文正、朱亮祖,大僚如工部尚书薛祥等,都是受廷杖致的。

明朝的特务机构东厂和锦衣卫除北京外在各地都驻有分支机构,譬如今天津市河北区的锦衣卫桥大街和以前的锦衣卫桥,就是当初这些特务机构的所在地……当初众多大内高手大明特工横行天津城。

提起特务,很多人都会想到从事秘密工作、刺探军事情报的神秘人物,其实,在明朝时期,特务可是个公开的人物,当时的特务人员一般都出自东厂和锦衣卫,合称“厂卫”。

明代的特务机关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分驻各地的,一是驻在京师的,再有就是临时向外派遣的。除锦衣卫外,其余的全是由宦官主持,并且由宦官领导机关司礼监领导任免,然后由皇帝做最后的决定。这三部分中,以分驻各地的最为繁多,从明成祖朱棣时就开始设立,后来全国各省以及各重要城镇全部都设有。他们的任务实际是替皇帝侦察该地官吏军民人等,暗查军民动态。

明成祖朱棣在永乐15年将首都迁往北京,迁都前,首先派出负责皇帝防务的贴身卫队“锦衣卫”到天津卫,在原来3卫的指挥衙门前设立锦衣卫指挥衙门府,所在地就是现在的锦衣卫桥大街附近,专门负责暗地监察京津军民动态。(1404年设立天津卫后,由于天津还没有建城,天津卫指挥使的官衙就设在现在的狮子林桥望海楼附近;在建城以后,卫指挥使衙门迁入城内,原来的卫所便被空置。)

据介绍,锦衣卫作为地名的出现是在满清入关以后,因为在锦衣卫大街附近有一条河,满清乾隆年在这条河上修建一个木桥,后来人们就习惯称为锦衣卫桥。有桥以后,人们在此聚居,后称为锦衣卫桥村,锦衣卫大街也因此出现。锦衣卫桥在1953年天津卫兴修水利时被拆除,而锦衣卫大街一直被保留到现在,现在路过此地时,还可以看到“锦衣卫大街”的路牌。满清中叶以后屡有名人在此居住,满清咸丰八大臣之一的焦佑瀛在政坛失利后,退居锦衣卫桥村居住,深居简出,其后人焦菊隐是我国著名的戏剧家。身影随处见统一穿褐色制服――天津城特工多如牛毛。

当时的天津城,总可以看到厂卫特务的身影。虽说是特务机构,但他们的服饰非常显眼,让人一眼就可以认出。东西厂均由一个提督负责(西厂设立过两次,但时间都不长),由宦官担任,主持东厂的太监被厂内的人称为“督主”或者“厂公”,他的底下设掌刑千户一名,理刑百户一名,这两个人都是从锦衣卫选拔过来的。再下面是掌班、领班、司房四十多人,分为子丑寅卯十二颗,颗管事戴圆帽,着皂靴,穿褐衫。其余的人靴帽相同,但穿直身。实际在外面侦察缉访的是役长和番役,役长又叫“档头”,共有100多人,也分子丑寅卯十二颗,一律戴尖帽,着白皮靴,穿褐色衣服,系小绦。役长各统帅番役数名,番役又叫“番子”,又叫“干事”,这些人也是由锦衣卫中挑选的精干分子组成。所以,当身穿东厂服装或锦衣卫服装的人出现时,老百姓与当地的地方官都躲得远远的,生怕被这些人找茬抓起来。

明代宦官设有许多衙门,主要有:十二监、四司、八局,总称二十四衙门,其中司礼监是明代宦官二十四衙门的首席衙门,是明代特务机关最高指挥机关。东厂特务直接受皇帝指挥,派去主持东厂的宦官都是皇帝的亲信,颁发的关防(也就是工作证)比起其他宦官衙门也有权威的多,其他宦官的奉差关防都是“某处内官关防”几个字,惟独东厂的篆文是“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关防”。

东厂除侦察京师官民外,连锦衣卫也在侦察范围之内。由于东厂还要负责调查全国各地的情况,临时派遣的特务最为广泛,派出去的宦官或去监督军队,叫做监军;或去征收税赋,叫做税监;还有提督京营,监督仓场,采办货物等,遍于全国各地,全都负有侦缉的责任。

随着岁月的流失,今天在天津的厂卫衙门能够保留下来的,也只剩下了锦衣卫的一个地名。

后字的四字成语是什么成语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1. 这些四字成语的意思是什么

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多用于称年长而名位高的人。

津津乐道:形容饶有兴味地谈论。

别有深意:别有一种深层的意思。

奇妙无比:奇:神奇;妙:奥妙;无比:难以形容,比拟;奇妙无比:难以比拟的神奇。 花色斑斓:1、形容颜色很多,灿烂多彩 。 2、斑斓就是色彩艳丽,颜色好看,美伦美奂的意思,常说的色彩斑斓就是这个意思。 庞然大物:高大的样子。指高大笨重的东西。现也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强大但实际上很虚弱的事物。 断臂悬崖:形容山势险峻。 悬崖:高而陡直的山崖。断壁:绝壁,峭壁。 拔地而起: ①把东西从其他。|拔尖。⑤夺取;攻取:连拔敌人两个据点。 望而生畏:望:看见 畏:畏惧,害怕。看见了就害怕。 千峰万仞:仞,古代计量单位:一仞(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山高万仞。 千峰万仞,从字面上解释,是指形容山峰多而高,险峻。 绵亘蜿蜒:形容山延续不断,弯弯曲曲地延伸。 浩气长舒:浩然之气使人感到心情舒展。 舒,在这里是,伸展;宽解(拘束或憋闷状态) 浩气:即正气,刚直正大的精神。 浩气是不能拆开解的。 随心所欲:随:任凭;欲:想要。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 不拘一格:拘:限制;格:规格,方式。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 婷婷玉立:婷婷:高耸直立的样子。形容女子身材细长。也形容花木等形体挺拔。亦作“婷婷玉立”、“玉立亭亭”。 窈窕淑女:美好的样子。美好的女子。 水花四溅:水受到阻挡或撞击时形成的分离主体的水珠四处飞洒。 怦怦直起: Beat up 难以言状:难以描述,无法形容。状的意思则为形容或描述出来。 年过花甲:①年:年龄。 ②过:已过,多。 ③花甲:60岁了。年龄已经超过60岁的老人。形容这个人老,年龄大。 ④花甲:旧时用天干和地支相互配合作为纪年,六十年为一花甲,亦称一个。 ⑤甲子。花:形容干支名号错综参差。指六十岁。这里指超过了60年。 返璞归真: 璞,本义是蕴藏有玉的石头。也指未雕琢的玉。这里引申为天真,淳朴。 整个成语意思是: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同“返朴归真”。 意味深长:意味:情调,趣味。 长:长远,久远。 意思含蓄深远,耐人寻味

2. 后两个字是(天下)的四字成语或词语有哪些(形容人很厉害的)

澄清天下 指整肃政治,清楚奸佞,使天下复归太平

独步天下 独步:独一无二,特别突出。超群出众,无人可比。

横行天下 横行:纵横驰骋,毫无阻挡。形容遍行天下,有受阻碍。亦形容东征西战,到处称强,没有敌手。

滑天下之大稽 强调事情非常滑稽可笑(带讽刺意味)。

甲冠天下 甲冠:第一。称雄天下。形容人或事物十分突出,无与伦比。

经纬天下 经,纬:治理。指治理国家。

名满天下 天下闻名。形容名声极大。

名高天下 比喻全国闻名。

冒天下之大不韪 不韪:不是,错误。去干普天下的人都认为不对的事情。指不顾舆论的遣责而去干坏事。

平治天下 平:平定;天下:指全中国。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

扫除天下 扫除:消除,肃清。肃清坏人,安定社会。

势倾天下 形容权势极大,压倒一切人。

包打天下 包:承担全部任务,负责完成。将打天下的整个任务承担下来。常指人逞强争胜。

驰名天下 驰:传扬。形容名声传播得很远。

功盖天下 功劳天下第一。

怀柔天下 使天下归服。怀柔:旧指统治者用政治手腕笼络人心,使之归服。

浪迹天下 浪迹:到处流浪。到处流浪,足迹遍天下。

权倾天下 权势压倒天下。形容权势极大。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指本来没有事,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

天下归心 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悦诚服。

天下莫敌 见“天下无敌”。

威震天下 威:威势或威望。震:震动。威势或威望震动天下。亦作“威振天下”。

无敌天下 天下都没有对手。

疑误天下 疑:怀疑。令天下迷惑不解。

誉满天下 美好的名声天下皆知。亦作“誉满全球”、“誉满寰中”、“誉塞天下”。

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 出处解释旧时认为有知识的人即使待在家里,也能知道外面发生的事情。示例故事

兼善天下 〖解释〗兼善:使大家都有好处。使天下人都得到好处。

马上得天下 〖解释〗喻指武功建国。

桃李遍天下 〖解释〗比喻学生很多,各地都有。同“桃李满天下”。

挟天子以令天下 〖解释〗挟制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现比喻用领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同“挟天子以令诸侯”。

3. 四字成语中第一个字是文 的成语是什么后面是什么

四字成语中,第一个字是文 的成语:

文不对题 : 文章里的意思跟题目对不上。指人说话或写文章不能针对主题。

文不加点 : 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文从字顺 : 从:服从,顺从;顺:通顺。指文章通顺。

文房四宝 :俗指笔、墨、纸、砚。

文风不动 :一点儿也不动。形容没有丝毫损坏或改变。

文过饰非 : 文、饰:掩饰;过、非:错误。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文君新寡 : 指妇女去丈夫不久。

文君新醮 : 醮:旧指女子出嫁,这里指再嫁。原指汉代卓文君嫁司马相如事。后指寡妇再嫁。

文理不通 指文章在词句和内容方面都行不通。

文人无行 喜欢玩弄文字的人,品行常常不端正。

文人相轻 指文人之间互相看不起。

文如其人 指文章的风格同作者的性格特点相似。

文韬武略 韬:指《六韬》,古代兵书,内容分文、武、龙、虎、豹、犬六韬;略:指《三略》,古代兵书,凡三卷。比喻用。

文恬武嬉 恬:安闲;嬉:玩乐。文官安闲自得,武官游荡玩乐。指官吏只知贪图安逸享受,吃喝玩乐,不关心国事。

文武双全 文:文才;武:武艺。能文能武,文才和武艺都很出众。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现用来比喻生活的松紧和工作的劳。

文行出处 文:学问;行:品行;出:作官;处:隐居。旧指文人的学问、品行和对待出仕隐退的态度。

文以载道 载:装载,引伸为阐明;道:道理,泛指思想。指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的。

文章憎命 憎:厌恶。文章厌恶命运好的人。形容有才能的人遭遇不好。

文治武功 比喻政治与军事。

4. 四字成语大全及解释什么成语后面是随心所

夫倡妇随

衔尾相随

萧规曹随

言出法随

包藏祸心

碧摁丹心

别有用心

别具匠心

不得人心

恻隐之心

赤子之心

赤胆忠心

怵目惊心

触目惊心

促膝谈心

大快人心

低首下心

掉以轻心

动魄惊心

独具匠心

佛口蛇心

高下在心

革面洗心

耿耿于心

古貌古心

蛊惑人心

将心比心

刻骨铭心

口不应心

苦口婆心

狼子野心

力不从心

利欲熏心

笼络人心

镂骨铭心

漫不经心

漠不关心

木人石心

切齿腐心

清夜扪心

人面兽心

煞费苦心

蛇蝎为心

深入人心

世道人心

万众一心

万箭攒心

无所用心

先得我心

协力同心

一德一心

一体同心

一片冰心

一见倾心

一寸丹心

以心传心

有口无心

振奋人畅穿扳费殖渡帮杀爆辑心

多历年所

各得其所

流离失所

得其所

5. 后两个字是无边的四字成语

成语词目 解释

法海无边 佛教中比喻佛法广大如大海,无边无际。

法力无边 法力:佛教中指佛法的力量;后泛指神奇超人的力量。佛法的力量没有边际。比喻力量极大而不可估量。

苦海无边 原为佛家语,形容深重无比的苦难。常和“回头是岸”连用。

风月无边 极言风景之佳胜。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佛教语。意指尘世如同苦海,无边无际,只有悟道,才能获得超脱。亦以比喻罪恶虽重,只要悔改,便有出路。

一望无边 一眼看不到边际,形容地域十分辽阔。

明眸皓齿谁复见什么意思

此句出自:苏轼《虢国夫人夜游图》

佳人自鞚玉花骢,翩如惊燕蹋飞龙。

金鞭争道宝钗落,何人先入明光宫。

宫中羯鼓催花柳,玉奴弦索花奴手。

坐中八姨真贵人,走马来看不动尘。

明眸皓齿谁复见,只有丹青余泪痕。

人间俯仰成今古,吴公台下雷塘路。

当时亦笑张丽华,不知门外韩擒虎。

作者说:这绝代的佳人,如今又在何处呢?她那明眸皓齿,除了画图之外,谁又曾见到过呢?当年的欢笑,似乎今天在丹青上只留下点点惨痛的泪痕了。陡转两句,笔力千钧。

全诗赏析:

“虢国夫人夜游图”是唐代流传下来的一幅名画。图为张萱所绘,一说是出自周昉之手。先后曾珍藏在南唐宫廷、晏殊府第。1086年(宋哲宗元祐元年),作者在汴京任职中书舍人时曾看到此图,作了这首七言古诗。 

虢国夫人是杨贵妃三姐的封号。据《旧唐书·杨贵妃传》,杨贵妃“有姊三人,皆有才貌。长曰大姨,封韩国夫人;三姨封虢国夫人;八姨封秦国夫人。并承恩泽,出入宫掖,势倾天下”。苏轼这首诗和杜甫的《丽人行》一脉相承,含有一定的讽谕意义。 

诗的起四句为第一段,渲染虢国夫人恃宠骄肆。前两句所描绘的形象,正是图中虢国夫人形象的再现。作者写这位佳人,驾驭玉花骢马,淡妆多态。她骑在骏马上,身段轻盈,恍如惊飞的春燕。骏马骄驰在进宫的大道上,宛若游龙。美人名马,相互辉映;神采飞动,容光艳丽。《明皇杂录》记载:虢国夫人出入宫廷,常乘紫骢,使小黄门为御者。画和诗所绘写的都有所据。“金鞭争道”两句,写虢国夫人的骄纵,和杨家炙手可热的气焰。作者用“金鞭争道宝钗落”这句,再现了图中的情景。为了抢先进入明光宫,杨家豪奴,挥动金鞭与公主争道,致使公主惊下马来,宝钗堕地。据史载,某年正月十五日,杨家五宅夜游,与广平公主争道西市门,结果公主受惊落马。诗所写的,正是画意所在。 

诗的第二段是“宫中羯鼓催花柳”以下六句,写虢国夫人入宫和宫中的情事。此时宫中正作“羯鼓催花”之戏,贵妃亲自弹拨琵琶,汝阳王李琏在敲击羯鼓。在羯鼓争催的情况下,弦歌并起,舞姿柔曼,柳宠花娇。秦国夫人已经先期艳妆就座,打扮得非常娇贵。虢国夫人乘车缓缓而行,惊尘不动,素妆淡雅。入宫以后马的步子是放慢了。其是珠光宝气,人影衣香,花团锦簇,在不夜的宫廷里,一派欢乐情景,纷呈纸上。诗中叙玉奴和八姨作为衬映,而“自鞚玉花骢”的佳人,才是主体。画图是入神之画,诗是传神之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作者写诗至此,于欢情笑意中,陡作警醒之笔。作者说:这绝代的佳人,如今又在何处呢?她那明眸皓齿,除了画图之外,谁又曾见到过呢?当年的欢笑,似乎今天在丹青上只留下点点惨痛的泪痕了。陡转两句,笔力千钧。 

第三段是最后四句,紧承前文,作者在观图感叹之后,更对历史上一些回环往复的旧事,致以深沉的感慨。诗说:“吴公台下雷塘路,人间俯仰成今古。当时亦笑张丽华,不知门外韩擒虎。”历史上的隋炀帝,当年也曾嘲笑过陈叔宝、张丽华一味享乐,不恤国事,不知道韩擒虎已经带领隋兵迫近宫门。可是他后来也步陈叔宝的后尘,俯仰之间,身人手,国破家亡,繁华成为尘土。言外之意,是说唐明皇、杨玉环、虢国夫人等,又重蹈了隋炀帝的覆辙。“吴公台下雷塘路”,葬埋了隋朝风流天子;“马嵬坡下泥土中”,也不仅仅只是留下杨玉环的血污,她的三姨虢国夫人也在那里被杀掉了。荒*享乐者的下场,千古以来,如出一辙。昙花一现的恩宠,换来的仅仅是一幅供人凭吊的图画。 

全诗着意鲜明,前两段十句,全以画意为诗,笔墨酣畅。“明眸皓齿”两句转入主题,作轻微的感叹。末段四句,揭示意图,语意新警,亦讽亦慨,而千古恨事亦在其中,如此题图,大笔淋漓,有如史论,引人深思。

望采纳!祝好~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六单元《追寻李白》诗的意思

闻王昌龄②左迁③龙标遥有此寄①

唐李白

杨花④落尽子规⑤啼,

闻道龙标⑥过五溪⑦。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⑧直到夜郎⑨西。

注“随风直到夜郎西”,有的地区将“风”写为“君”,即“随君直到夜郎西”。

①选自《李太白全集》。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实生于中亚的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唐代著名诗人,后人称“诗仙”与杜甫并称“大李杜”。

②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低,降职。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黔阳县,唐时这里还是非常荒远的地方。

③左迁:古尊右卑左,左迁即贬官。

④杨花:柳絮。

⑤子规:即杜鹃鸟,啼声哀婉凄切。又称布谷鸟。

⑥龙标:今贵州隆里,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⑦五溪:指沅溪、武溪、酉溪、巫溪、辰溪五条溪水,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⑧随风:亦作“随君”。

⑨夜郎: 汉代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湖南沅陵县(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君直到夜郎西”。

杨花落尽,子规鸟儿不停地哀啼,听说你遭贬了,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沅溪、武溪、酉溪、巫溪、辰溪。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上面这首七绝,是李白写给他的好友王昌龄的,题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灿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这从李白集中另两首诗的标题《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可以推见。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新唐书》卷二零三《文艺传》说他“不护细行,贬龙标尉”,可见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龙标即今湖南省芷江县。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读了这两句诗,我们不难想象出:寄游在外的诗人,时当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柳絮,耳边是一声声杜鹃的悲啼。此情此景,已够撩人愁思的了,何况又传来了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君”字一作“风”。这里所谓“夜郎”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国,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其地当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见《舆地纪胜》卷七十一);而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说法。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蕴藏着丰富内容的,值得细细玩味。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王昌龄贬官前为江宁丞,去龙标是由江宁溯江而上的(见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借明月以抒发羁旅思乡愁怀旧念远的感情,这种联想和表现手法在李白以前的诗作中便不止一次地出现过。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汤惠休《怨诗行》:“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中也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句。但拿它们和李白这两句诗相比,李诗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前代诗人还只是在看到明月之后联想到异地的亲友或进而想托明月寄去自己的一片深情,而李白在这里不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

我国古诗的体裁至唐代而大备。作为一代宗匠的李白,无论对于哪种体裁,用起来无不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不过其中尤以歌行和七绝的精湛成就为后人所津津乐道。在李白集中,题材是怀人赠别而体裁又是七绝的多达数十首,但绝无一首构思或表现方法雷同。“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用“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用“比”,“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寓情于景,“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哭晁衡卿》)情景交融。不管用哪种手法,都能真切而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朋友的一片赤诚,使人回味无穷;而本篇则以想象的驰骋和构思的别致在同类诗篇中独具一格。诗人匠心独运和技巧之娴熟,于此也可窥见一斑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李白 (701—762年12月),生日701年2月8日,身高七尺六,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与李商隐、李贺三人并称唐代“三李”,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编辑本段]背景知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唐玄宗天宝七年(748)戊子四月,以高力士为骡骑大将军,其权力与地位日渐显赫,太子称之为兄,诸王公称之为翁,附马则直呼为爷。李林甫、安禄山同时因附其而被摧升为将军与大臣。杨贵妃三姊皆被封为国夫人,地位既高,势倾天下,杨贵妃的堂兄杨钊,善窥玄宗之意而迎逢之,恩幸日隆。云南剑川石钟山石窟约开凿于该年。

王昌龄五十八岁。春,以“不护细行”之罪,被谪龙标(今黔城)尉。时李白还金陵,与王昌龄相遇,遂作《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相送:“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编辑本段]诗歌赏析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左迁:贬官降职。古人以右为尊,左为卑,故称。龙标:唐代县名。唐武德七年(624)设置,治所在今湖南黔阳县。王昌龄贬官龙标,故后世习称王龙标。诗中“闻道龙标”,即以贬官之地龙标代指王昌龄。

这是李白的一首七绝名作。据考证,王昌龄贬为龙标尉约在天宝七载(748)。第二年杨花飘落、子规鸣啭的暮春季节,李白在扬州听到王昌龄被贬的消息后,写下这一情真意切的诗篇,寄给贬谪远方的王昌龄。

王昌龄为何被贬?当时殷?[在《河岳英灵集》评语中说是“不矜细行”,新旧唐书也都说是“不护细行”,可见王昌龄没有犯大的过错,充其量只不过是细枝末节的小事,竟然被贬滴到离京城长安三千多里外的“遐荒”,这就不能不使人同情和叹惜。诗人常建在一首怀念王昌龄的诗中已流露愤慨和不平:“谪居未为叹,谗枉何由分?”(《鄂诸招王昌龄张债》)李白更是不顾社会上“谤议沸腾”(殷璿语,引自《唐诗纪事》),秉笔直抒胸臆,表达了他对王昌龄的深厚同情和慰藉。

一、二两句,侧重于写景和叙事。起句用笔奇巧,写景中暗寓节令。杨花漫天飞舞,飘泊无定;子规(杜鹃鸟)一声声“不如归去”,鸣声凄厉。景物的描写,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也象征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真是融情入景,天衣无缝!

次句叙事。“过五溪”,点明王昌龄跋涉穷山恶水,到达龙标。五溪一带,当时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这里山深水急,交通十分困难,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此句虽是简单的叙事,但王昌龄跋涉之苦,以及李白深切关怀王昌龄安危之情,已力透纸背。

三、四两句则转为抒情。第三句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李白内心悲愁,无可排遣,无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我寄愁心与明月”,诗人只好把满腔悲愁托付给普照寰宇的明月,带给远隔数千里的天涯沦落人。

结句奇语迭出,又把另一自然物——风也拟人化了,愿随迅疾的长风直到夜郎西。此句“到夜郎西”和第二句“过五溪”遥相呼应,语意有异,其实相同,都是指王昌龄的贬谪地龙标。至此,我们看到诗人李白寄给王昌龄不仅仅是一首短诗,而是一片真挚的友情,一颗赤诚的心。

全诗想像丰富,构思奇特,正是李白善于吸收乐府民歌丰富滋养的结果。六朝吴声歌曲《子夜秋歌》已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的佳句;初唐诗人齐擀《长门怨》是一首列入“相和歌辞”的乐府诗,诗中“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也是以拟人手法写月的绝妙好辞。显而易见,李白对以上前人的诗句既有所继承,也有所创新。诗人含英咀华。 自铸伟词,使语意一新,意境一新。清人施补华评此诗“深得一‘婉’字诀”(《岘佣说诗》),恰好道出李白此诗深得乐府民歌天真自然的风致。

[编辑本段]作品特色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想像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形容乱世四字称王成语

1. 带有乱世的四字词语

1、乱世凶年

luàn shì xiōng nián

解释时世,年成极坏。

2、乱世英雄

luàn shì yīng xióng

解释乱世:的不安定的时代;英雄:才能勇武超过常人的人。混乱动荡时代中的杰出人物。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曹公少时见乔玄。玄谓曰:‘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实是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

结构偏正式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动荡时代的杰出人物

近义词乱世出英雄

2. 求有关于乱世的成语,越多越好

谜底:兵连祸结,鸡犬不宁,民不聊生,兵荒马乱,烽火连天,狼烟四起,颠沛流离,流离失所,马革裹尸,厉兵秣马,鸡飞狗跳,国破家亡,山河破碎。

兵荒马乱

读音

bīng huāng mǎ luàn

解释

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出处

元·无名氏《梧桐叶》第四折:“那兵荒马乱,定然遭驱被掳。”

例句

此时四处兵荒马乱,朝秦暮楚,我勉强做了一部《旧唐书》,那里还有闲情逸致弄这笔墨。

语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战争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的混乱状况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在陈国闲居等待封官。吴王夫差灭了越国后,势力强大,带领披发左衽的吴兵乘机攻打陈国,陈君连夜潜逃,孔子还是按计划去主持祭祀仪式,外面兵荒马乱,乐工继续奏乐,弟子们强拉他上车,逃出陈国前往蔡国。

3. 乱世用重典的同义词,四字成语,想不起来了,谢谢

刻鹄类鹜

发音 kè hú lèi wù

释义 刻:刻画;鹄:天鹅;类:似,象;鹜:鸭子。画天鹅不成,仍有些象鸭子。比喻模仿的虽然不逼真,但还相似。

出处 《后汉书·马援传》:“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成,陷为天下轻薄子,所为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枉辔学步

发音 wǎng pèi xué bù

释义 比喻错误地模仿别人。同“邯郸学步”。

出处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定势》:“因利骋节,情采自凝;枉辔学步,力止寿陵。” 《百度》

供你参考。

4. 和浮尘乱世意思相近的四字成语

和浮尘乱世意思相近的四字成语——多事之秋、多灾多难、风雨飘摇、内忧外患。

多事之秋

duō shì zhī qiū

解释多事:事故或事变多;秋:时期。事故或事变很多的时期。

出处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二:“所以多事之秋,灭迹匿端,无为绿林之嚆矢也。”

结构偏正式。

用法一般作宾语。

近义词多灾多难、风雨飘摇、内忧外患

例句目前国际上正处于~;我们一定要坚定自己的立场。

5. 形容"乱世奸臣"的词语有哪些(如:胁肩诌笑)

我认为历史上对人物的定性 通常不能直接了事的说 好或者坏 比如,和绅是忠臣,忠于皇上,但是贪官。

在乾隆眼里和绅是个听话的奴才, 尽管知道他贪污没有办法还是要用他, 但是嘉庆就不这么想, 因为和绅的官职太多, 他怕做儿皇帝, 就要杀他了,列了他的二十罪状, 在嘉庆眼里和绅是奸臣。 再比如 秦桧, 主要罪名是岳飞的,还有和敌人议和。

有人说是他的责任, 有人说责任在皇帝哪里, 也有的说是秦桧议和是为本来打不过人家的宋朝提供了缓冲机会等等。 下面这个给你参考: 我国历史上十大奸臣 1.中国历代十大奸臣之赵高(秦朝) 赵国人,生而受宫刑。

及长,强健有力,通狱法,秦始皇闻之,遂以其为中车府令,教其幼子胡亥。公元前210年七月,始皇于出游途中,高伪造诏书,改立胡亥,杀始皇长子赢扶苏、十二公子、十公主及大将军蒙恬、右丞相冯去疾等人。

及胡亥即位,高为郎中令。乃杀丞相李斯,自为丞相,集大权于一身,驾空二世。

他横征暴敛,滥杀无辜,誉“众者为忠臣”;在危机四起之时,又杀二世,立赢子婴为秦王。后为子婴所杀。

2.中国历代十大奸臣之董卓(汉朝) 陇西人,性粗猛,有谋,体力过人。少时曾游羌中,尽与其豪帅相结。

初为兵马掾。继为羽林郎、军司马、郎中、东中郎将。

公元184年,被黄巾军击败,抵罪。公元190年,征为少府,辞不受命,驻兵河东,以观时变。

八月,率兵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自为相国,专断朝政,凶 *** 乱,激起全国反对。

他焚烧洛阳,西迁长安。公元191年二月,为太师,位在诸王之上。

他掠夺钱财巨万,计黄金二三万斤、白银八九万斤,锦绮奇玩堆积如山。公元192年,为司徒王允等人所杀。

中国的三国大分裂时代终于到来了。 3.中国历代十大奸臣之黄皓(三国) 宦官。

不知为何许人。性奸佞,善奉迎。

初,服侍太子刘禅。禅即位,是为后主。

因先有丞相诸葛亮,后有侍中董允主持朝政,皓不敢售其奸,位不过黄门丞。公元246年,允,陈祗代为侍中。

皓、祗二人狼狈为奸,纵后主*乐,朝治日益腐败。及祗,皓为中常侍、奉车都尉。

自是操弄权柄,以至灭亡。魏征西将军邓艾,知其奸险,将杀之。

皓贿赂艾左右,终免一。 4.中国历代十大奸臣之阮佃夫(南北朝) 会稽人,初为台小吏,后为淮阳王刘彧主衣,后为世子刘昱之师,颇受信任。

公元456年,佃夫等杀前废帝,立彧为帝,是为宋明帝。继因平定长史邓琬之乱,迁龙骧将军、司徒参军。

后为太子步兵校尉参预朝政,权压人主。横征暴敛,人有逆之,祸害立至。

大收贿赂,生活奢侈,诸王莫及。广用亲信。

公元472年,明帝,立太子刘昱为后废帝,佃夫加给事中、辅国将军,权任益重。次年,镇压建平王刘景素之乱,以功为南豫州刺史、冠军将军。

公元477年,因废长立幼,被诛。 5.中国历代十大奸臣之杨素(隋朝) 弘农华阴人,初事北周武帝。

后事隋文帝杨坚,为上柱国,拜御史大夫。588年,伐陈有功,任荆州总管。

继为纳言、尚书左仆射。执掌朝政,以奸诈自立。

依附晋王杨广参与宫廷阴谋,废太子杨勇,杀文帝。杨广立,他拜司徒。

素十分骄横,任意侮辱属臣,凡逆己者,必加陷害。贪图财货,广营产业。

公元606年,。 6.中国历代十大奸臣之李林甫(唐朝) 唐宗室。

初为千牛直长,后官至宰相。为人奸诈阴险。

其手段是厚结宦官、妃嫔,迎合玄宗,排除异己;表面上示人以友好,而暗中陷害,世称“口有蜜,腹有剑”;收罗党羽,结党营私;唯庸才是用,以固其权。他广收贿赂,生活奢侈。

致朝风日益腐败,终于酿成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公元752年十一月,。

7.中国历代十大奸臣之秦桧(宋朝) 江宁人, 进士出身。北宋末为御史中丞。

曾主抗金和反对立张邦昌为帝,被俘至北方。成为金太宗之弟完颜昌之亲信。

公元1130年,昌放弃南归。声称杀金人监者夺船逃回。

朝官多疑之,但宰相范宗尹等力排众疑,遂为参知政事。继任右相。

次年,罢相。公元1134年,复为相。

桧性残忍阴险。为相十九年,杀岳飞,贬忠良,极力破坏抗战,主持和议,向金纳贡称臣。

晚年屡兴大狱,冤案不可胜数。实为中国第一大奸臣,一直为国人所唾骂。

公元1155年,病。 8.中国历代十大奸臣之哈麻(元朝) 康里人,其母为宁宗乳母,哈麻颇受顺帝宠爱,相继任殿中侍御史、同知枢密院事。

公元1340年,脱脱为相,他趋附之。脱脱与大臣太平等有隙,他支持脱脱。

脱脱复相,他拜中书添设右臣。不久与脱脱不和,决计害之。

他进西番僧以房中术媚顺帝。顺帝日事其法,广取妇女,君臣 *** ,丑恶不堪。

公元1355年,拜中书左丞相。十二月,害脱脱。

次年二月,被杖。 9.中国历代十大奸臣之魏忠贤(明朝) 肃宁人,原名进忠。

少无赖,喜。因输钱,为一群恶少所逼,恨而自阉。

万历年间,入宫,勾结熹宗乳母客氏。熹宗即位,为司礼太监,他因善导帝倡优伎乐及狗马射猎而得信任,遂掌东厂。

他与客氏相结,排斥异己,广结党羽,致有“五虎”、“十狗”、“十孩儿”、“四十孙”之称。势倾天下,媚事者拜呼他为“九千岁”,各地督抚竞相为他建生祠。

公元1627年,思宗即位,发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