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辩论会失败是成功之母,我是反方,请给几个例子。

2.如何看待大学生创业

3.有人说“负债,真的会毁了一个人”你怎么看?

4.文言文 正面表现濮仲谦技艺之巧的例子

5.纳什均衡点,应怎样理解 请举出具体的例子,

辩论会失败是成功之母,我是反方,请给几个例子。

盲目乐观的导致失败的例子素材-盲目乐观的导致失败的例子

失败不是成功之母

1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每个人都会知道,一说起这句话,人们便会想起一些尝试过很多次而没有放弃的人,像爱因斯坦他为了完成统一场理论尝试了上千次.他的成功是失败积累起来的.于是,有些人认为失败多少次都没有关系反正会成功的.

这种想法是错的,"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要加一个前提条件.

如果失败之后不吸取教训,不去寻找失败的原因,不去积极地对待失败,而是认为"失败是成功之母"来.一碰到学习中的困难,不是想办法克服困难,而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对待学习,结果到期终考试,我仍然考不好.

成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挫折与失败是在所难免,但不能总用"失败是成功之母来安慰自己.在失败的时候我们应该进行总结,检讨,吸取教训,积极的心态对待失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失败是成功之母".

2.

中国有句俗话:失败是成功之母。我看未必。

父母们教育孩子总喜欢举的例子是爱迪生。看看人家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过程里为了寻找灯丝,试用了上千种材料,一遍遍的失败,一遍遍的重新寻找,最终他获得了成功。爸妈们在故事结束时还不忘语重心长的鼓励孩子们:失败不用怕,没有失败哪来成功?

没有失败哪来成功?这真是一件咄咄怪事了,好像在孩子们的道路上,一定要先经历失败,才能到达成功。

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有没有失败是或然的,能不能成功也是未定的。一件事的成功,需要两个方面:主观努力和客观的基础。有了主观努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必须有客观的事实基础。如果主观努力了,但事实上根本没有成功的可能,那会造成许多笑话。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人定胜天的观念主导下,我们的人民提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片面的追求高产,片面的追求人的作用,不顾科学事实的存在,结果使“”之风愈演愈烈。“”的失败固然有当时的政治因素在里面,但我们不要忘了,那个年代上至最高***,下达普通的农民,头脑热烈之下,谁又去想想失败的原因呢?一块田里,亩产没达到预定,只是强调肥力的少施,或者是管理的不善,或者是天气的无常。一次次的失败,我们总能用“失败是成功之母”来搪塞,但母亲一遍遍的降临,我们也没能看到她的娇儿——成功的降生。而客观事实有成功的可能,是不是就一定会成功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在一件事情成功的因素里,我们的努力也占有相当的分量。这种例子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人是一种情感动物,忙忙碌碌,但又喜欢定下种种计划。等人要实施计划的时候,人身体里最恶劣的一种东西也就显示出来,那就是惰性。孩提时代我们就听过寒号鸟颤颤的呼叫“哆罗罗,哆罗罗,明日就垒屋”,但这种叫声到现在也没能唤醒我们。作为同一品种的动物,也许古人一首叹吟: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最值得我们警醒了。

总之,一件事情的成功是主观努力和客观土壤完美的结合,缺一不可。

和成功相反,失败是主观和客观某一样或者是全部出了差错产生的结果。主观懈怠了,我们可以改正,只要有客观的基础,我们还是可以成功。如果客观没有成功的基础,我们再怎样努力,那也只是徒劳。我们的先辈不是还试图发明过什么“永动机”吗?甚至若干年前很多人还努力的去证明人是由上帝造出来的,结果当然是荒谬的。

由上可知,成功是成功,失败是失败,它们是完全不可并论的两种概念。如果天时、地利、人和都齐全了,成功自然可以一蹴而就,不必需要失败这个母亲。而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之说也是站不住脚的。

如果任由“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论调在教育界或者科学界流行。那样人们就不会正确面对失败,反正失败的母亲在了,成功的儿子还会远吗?这种想法只会产生两种效果:一是盲目的再次追逐失败,二是面对失败产生不去冷静的分析原因,盲目乐观。这两种效果最终的后果只有一个——失败。

对失败,我们应该冷静的分析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不盲目,也不应该气馁。如果主观原因良好而且有客观成功的基础,我们要找出原因,争取成功;如果客观没有成功的可能,我们要有勇气去放弃。

这就是我们现在需要做的。

如何看待大学生创业

在我看来, 大学生往往对未来充满希望,他们有着年轻的血液、蓬勃的朝气,以及“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而这些都是一个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大学生在学校里学到了很多理论性的东西,有着较高层次的技术优势,而目前最有前途的事业就是开办高科技企业。技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大学生创业从一开始就必定会走向高科技、高技术含量的领域,“用智力换资本”是大学生创业的特色和必然之路。一些风险投资家往往就因为看中了大学生所掌握的先进技术,而愿意对其创业计划进行资助。

但是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常常盲目乐观,没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对于创业中的挫折和失败,许多创业者感到十分痛苦茫然,甚至沮丧消沉。大家以前创业,看到的都是成功的例子,心态自然都是理想主义的。其实,成功的背后还有更多的失败。看到成功,也看到失败,这才是真正的市场,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年轻的创业者们变得更加理智。

有人说“负债,真的会毁了一个人”你怎么看?

没本事欠一个亿,还拿什么毁自己?

我也负债,我还没毁,这要看你自己对负债的态度,自己不上心。没人能帮你。

13年开始做生意,17年生意扩大,19年赔了200万,去掉自己的总欠帐155万,银行85万,私人50万,信用卡网贷20万。我这个数字如果按您问的问题我要去找个高点的楼。还是必须摔的那种。

可我没这么干,和老婆说明的情况,把房子车子卖了,一次性把银行的钱结清。三个私人债务,当面不少过十次的沟通。请求债务分期分款和拖时还款。信用卡来回转还。目前虽然难,可日子还是正常过的。

1.欠钱了,先把你自己的思路想清楚,要如何去偿还债务。最好都写在本子上,按每月的计划慢慢周转。这样会越来越好过。千万别说我不知道怎么办和不知道怎么还之类的话,你欠钱和别人没一分钱关系,能借给你没有一个坏人,不能因为你自己的过错让借你钱的人背锅,你可以现在还不起,但你的态度要让别人相信你一定有能力去还钱。只要够真诚,我相信没有哪个债权人会给你鱼网破。

2.不要报怨这个世界,不要报怨你的身边人,世界不欠你,身边人也没有义务去帮你。现在的人都是交富不交穷。穷,你就独善其身。改掉原来的不足,努力的让自己变的更坚强。其实也没有这么难。

3.欠钱还钱,别胡想,找个工作先让自己活着,只有好好的活着才能挣到钱。我身边有例子,欠了几百个,四年还掉现在比原来过的好的多。加油吧!负债能毁掉一个人,也能成就一个人。别人说什么屁用没有,关键还是你自己的心态!心态放正。一切都会好。没本事欠一个亿,还拿什么毁自己?

“负债”

我出来打工十年了,我最不想听到的就是“债”字。

我是一名90后女孩,自打记事起父母都是为了这个家拼搏~努力。父母都是老老实实的农村人,我呢就是一个丫头片子整天除了上学放学的时候也会帮父母做点小事情(父母以前做个小本生意)。

我有一个哥哥,他大我两岁、人家都说有个哥哥多么多么的好而在我这里我完全感受不到一个哥哥给的安全感。

出来打工期间,哥哥因为坏习惯老是自己的开销入不敷出,时常还要我来“救济”[流泪][流泪][流泪][流泪]。久而久之他觉得我理所应当给他一样,现在我也成家了。他也没有任何改变,就这样我们的关系慢慢疏远,一年也不打3通电话,根本没话说的那种。都不知道怎么办[流泪]

所以,我讨厌“负债”二字。

负债会“毁”了一个人。我之前生活比较安逸,我的性格也是喜欢安于现状这种人,因为家庭变故我家负债20几万,这个压力落到我身上,我为了还钱一天打两份工,省吃减用,3年半,我把钱还完了,我想还完就不这样拼命干了,当我想回到我以前的生活中,突然发现我习惯了这样拼搏的生活,负债“毁”了以前的我,变成了新的我

当然要看是什么情况,良性的负债,比如房贷,车贷,逼着自己去努力奋进,那样是一个积极 向上的。而恶性的负债就比较难说了!我目前的状况就属于负债累累,并且已经逾期的状况。

这个东西,跨过了,比没负债之前的我要强百倍.与其说是被毁掉不如说是一种重生,我很感谢这段经历,让我看清了世间人暖,从每天的自责,懊恼,痛苦不堪走出来实在是不容易,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知道这是一段非常无助迷茫的时期,举目无亲,家人的不理解,失望,亲戚朋友的冷眼相看,我一一记得, 这些事我逼自己却硬生生挺过来去。我现在每天都读心经,然后调节自己的心态,看着孩子喊我爸爸,开心的笑容,我就想我一定要坚持下去。为了我亏欠的人们,我需要坚持下去,来回报他们。下面我总结了几点该如何面对的经验:1,只要你抛弃所有的道德观念,保持身心 健康 ,直面结 果,负债拖不垮你。2,天真和盲目乐观自动消失了,负债可以让你极度理性。3,语言暴力, 甚至是肢体暴力可以极大的提升你的忍耐能力。4,增加与人斗争的经验,与人斗,其乐无穷。5,经历过骂不还口,打不还手的历练,你已经练就了泰山崩于前而面不该的沉稳,表面温和谦逊,实则心狠手辣。6,抗住了负债,你在心理层面上已经是个狠角色。一切不过是从头再来。实际上确实是这样的,只不过是从头再来而已,负债累累又如何?放平好心态,寻找身边赚钱的机会,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去赚钱,东山再起,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

所以说负债不一定能摧毁一个人。

最近发生的事。有个同事,Z姐。不是特别熟吧,就一起上个班,工作时间很忙,没有深聊过。某天她突然没上班,后来听说她lg去世了,突发疾病。这样又过了一个多月。她突然问我借钱,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一W。挺心疼她的,毫不犹豫的借了。后来才听说她借了有二十多个人,每人一W起步。各个理由不同。大家传来传去的,都很吃惊,因为谁也不能确定她什么时候能还钱。最最让人不能理解的是她各个不同的借款理由。感觉她现在的形象已经全毁掉了,没有个人信誉了。

欠债白话讲就是欠别人钱,谁还没欠过钱?至于欠债会不会毁了一个人要看个人态度,你不能因为欠别人钱就赖着不还戴上“老赖”的帽子。

我为帮小弟还银行钱到今天还欠朋友二十多万,自己和朋友算得上莫逆之交,所以欠他钱也不着急还,朋友曾敞亮的给我说过很多次不着急还钱,让我什么时候有再还没有就算了,但是我认为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还不还是做人的底线和态度,什么时候还是能力,绝不能因为关系好或者没有钱而不还钱做老赖。

二十多万块钱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也是有一定的压力,但还不至于因此毁了我,而且自己的心态和平常没有什么两样,只不过是在日常生活中自己手头紧巴一点,不会像之前没有欠钱时那么的自由支配,每个月都会预存一部分,想着早点把钱给我朋友还清,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一个人负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人失去了斗志,更可怕的是一个人失去了诚信,如果一个人失去了诚信,比负债还要痛苦,一个人没有诚信,就必将失败,因为在你最堕落的时候,最惨的时候,没有人会帮你,如果你还有诚信的话,身边的朋友还是会帮你的,特别是身边的亲人。我自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已经负债两三年了,今年我一定要从这个负债的漩涡里爬起,这是我今年的目标,如果和我一样的人,希望你们不要气馁,好好的振作精神,从头再来,不要怕自己年龄大,也不要怕阻碍大穷才是最可怕的,因为你没有钱就没有面子,如果说我们为了一点面子,不敢去赚钱,拉不下那个脸去赚钱,那你就一定失败,往前冲,往钱冲,没有退路,没有人会救你的,只有靠自己,自己强大了才是真理

对于这个问题个人觉得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是怎样负债的?有没有偿还能力?针对不一样的人就会产生不同的化学效应,是成就一个人还是毁了一个人,又或者只是成长路上的一次普通的经历?我举几个例子吧:第一个,我自己在一次购买房产的过程中负债了20万,由于我家是有计划性的购置房产,所以分期3年还清了,对我家来说,没什么负担,也没什么影响,所以对我来说,该负债没产生任何意义,只是一次普通的长达三年的支出而已。第二个,我的一个朋友,在做生意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的借贷,导致最后破产,目前处于失联状态。说明一下,类似这种类型的特别多,有的,有自己花钱大手大脚的,所以我觉得负债毁人的概率更多点。第三个,也是我的一个朋友,他非常有做生意的天赋,他是利用银行低利息借款,然后做高利润生意,具体我也不是特别清楚,反正涉及挺广,房地产,制造业都有涉及,我曾经问过他,用贷款利息不是很高吗?他说相对而言是非常值得的。我不懂也不建议大家用啊,只是针对此问题说明一下而已。希望我的回答你能满意,我是卖童装的田田。

有人说“负债,真的会毁了一个人。”

是的,负债真的会毁了一个人,但也会让一个人成长起来,没经历过负债,你就不会知道人间冷暖,没负债你就不懂得还有几个人在乎你,负债是让一个人变得坚强的烈火,你能在烈火中重生,也能在烈火中化成灰烬。

负债是一场漫长而痛苦的煎熬,你不得不在求生中,顶着压力前行,有时扛不住了,只能暗自流泪,有时最后压垮你的只是那根微不足道的稻草。

负债让你看清一个人,也让你失去了一些朋友,能帮你的廖廖无几,如果在你负债时,遇到一个全力顶你的朋友,那么恭喜你了,你这一生无憾了,在你最困难的时候,能帮你的,才是真正的朋友。

负债自杀的也数不胜数,在我的身边,经常听到因为负债,被逼得上吊,跳江,跳楼的就有好几起,或许他们不堪负债的压力,选择了轻生,但这足以表明,债务确定可以毁了一个人。

有时负债本不是我们原意,但在不知不觉中就负了债,譬如说“我们去创业,没有管理经验,资金乱投,不知不觉把钱给亏掉了,变成了负债。有的是在中,输得到处借钱,亲朋好友都借遍了,而负债,有的是买房,买股票,向银行贷款负的债。”当我们冷静下来时,债务已经形成。

负债就像一座五指山那样,压得负债的人喘不过气来,但我只想对那些负债的人说“负债只是暂时的,不要让负债毁了你的人生,负债就像你在雨中淋湿了衣裳一样,只要你努力为自撑起一把伞,你的衣服总会有干的一天。”

负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在负债中自暴自弃。

有人说“负债,真的会毁了一个人”你怎么看?

这个说法太过片面,正确的应该是“负债,运用得好,真的会成就一个人;运用不好真的会毁了一个人”!

负债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借款,负债率也就是金融人士常说的“杠杆率”,为什么叫“杠杆”?就是指用较少的投入去撬动较大的标的,以实现最大的收益率。一个企业、一个人有适当的负债是正常现象,不能用负债多少去判断一个人贫富,关键要看其负债用途和负债率。负债运用得当可以实现财富的快速积累、企业规模的快速膨胀,我们经常看到的"借船出海"、"借梯上楼"等等,就包括企业、个人,合理借用资金、适度主动负债去实现经营目标。合理的负债是与自己的资产、未来可预见的收入在合理的、可控的比例以内的金额。一般制造业资产负债率在50%左右、商贸流通企业在70%、房地产开发企业在80%,自然人每月的还本付息金额、一般不超过当月收入的一半。这仅是对一般企业和个人衡量标准,个别善于利用“负债”的企业家和个人会更高,大家看到现在很多著名企业家、知名房地产开发企业资产负债率都超过了90%,有的已突破100%,他们都是利用外力的“高手”!

负债确实是一把双刃剑,运用不好确实会‘毁掉”一个企业、一个人,负债不是无偿的、是要付出成本的即利息的,如果负债了不能实现经营盈利或超过借款利息的收益,借款人就成了债权人的“打工者”,不断滋生的贷款利息将会把借款人压垮,所以还是要建议企业、借款人要慎重负债、合理负债,更不要玩“ 空手套白狼 ”的 游戏 ,最后害人害己!

文言文 正面表现濮仲谦技艺之巧的例子

文言文

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

1.祠(cí):祭祀。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

2.舍人:门客,手下办事的人。

3.卮(zhī):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类似壶。

4.相谓:互相商议。

5.请画地为蛇: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画地:在地面上画(画的过程)。为蛇:画蛇(画的结果)。

6.引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引:拿,举。

7.蛇固无足:蛇本来就没有脚。固:本来,原来。

8.子:对人的尊称,您;你。

9.安能:怎么能;哪能。

10.为:给;替

11.遂:于是;就。

12.赐:赏赐,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赐。

13.为之足:给它画上脚。足(此句中的足):画脚。

14.终:最终、最后。

15.引:拿起。

16.且:准备。

17.成:完成。

18.余:剩余。

19.足:脚。

足:画脚

20.亡:丢失,失去。

21.为:给,替。

22.乃左手持卮:却,表示转折

23.夺其卮曰:他的,指代先成蛇者

24.遂饮其酒:那,指示代词

25.终亡其酒:那,指示代词

26、谓:对......说。

译文

古代楚国有个人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一壶酒。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

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他还没有(把脚)完成,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话刚说完,就把那壶酒喝完了。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

分析点评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蛇本来没有脚,先画成蛇的人,却将蛇添了脚,结果不成为蛇。后遂用画蛇添足,比喻节外生枝,告诉人们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弄砸。

不论对国家、人民或自己,都具有安全性。这个故事的意义是肤浅的,“画蛇添足”的教训,值得我们记取。不要因为小小的错误而丧失了自己本该有的东西。"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真是可惜!

揭示道理

1:做事不可多此一举了,否则有时还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拙。

2: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3: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凡做一件事情,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以清醒坚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人,往往为盲目乐观所蔽,而招致失败。

掩耳盗铃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②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③;以锤④毁之,钟况然⑤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⑥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7)也!

注释

(1)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

(2)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3)则:但是

(4)负:用背驮东西。

(5)锤(chuí):槌子或棒子。

(6)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7)遽(jù):立刻。

(8)悖(bèi):荒谬。 (8)恶(e):害怕。

译文

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寓意

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嫦娥奔月

羿请不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和.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摘令伐木。

注释

斫:zhuo,大锄;引申为用刀、斧等砍

翻译

羿从西王母处请来不之药,后羿的妻子嫦娥偷吃了这颗灵药,飞往月宫 嫦娥于是就住在月宫之中,变成了蟾蜍 就是传说中的月精 故老的传说中月亮上有颗桂树,还有蟾蜍。因此有一本记录异事的书上说:”月亮上有颗桂树非常高,树下有个人不停的砍砍,可是树被砍开之后马上就愈合了,砍树的人叫做吴刚,是西河人,在学仙道的时候犯了过错,就罚他砍伐桂树。

刻舟求剑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注释

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寓言故事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音同“笑”)。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音同“音”)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山海经》

注释

1、曰:叫作

2、发鸠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3、拓木:拓树,桑树的一种

4、状:形状

5、乌:乌鸦

6、文首:头上有花纹。文,同“纹”,花纹 

7、其鸣自詨: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8、是:这

9、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

10、故:所以

11、湮:填塞

古今异义词

赤足:1.文中指红色的脚。

2.现代汉语中指光脚。

译文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纳什均衡点,应怎样理解 请举出具体的例子,

纳什平衡,又称为非合作赛局平衡,是博弈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以约翰·纳什命名.

如果某情况下无一参与者可以独自行动而增加收益,则此策略组合被称为纳什均衡点

经典的例子就是囚徒困境,囚徒困境是一个非零和博弈. 大意是:一个案子的两个嫌疑犯被分开审讯,警官分别告诉两个囚犯,如果你招供,而对方不招供,则你将被立即释放,而对方将被判刑十年;如果两人均招供,将均被判刑两年.如果两人均不招供,将最有利,只被判刑半年. 于是,两人同时陷入招供还是不招供的两难处境. 但两人无法沟通,于是从各自的利益角度出发,都依据各自的理性而选择了招供, 这种情况就称为纳氏均衡点. 这时,个体的理性利益选择是与整体的理性利益选择不一致的.

学术争议和批评

第一,纳什(Nash)的关于非合作(non-cooperative)博弈论的平衡不动点解(equilibrium/fixpoint)学术证明是非构造性的(non-constructive),就是说纳什用角谷静夫不动点定理(Kakutani fixed point theorem) 证明了平衡不动点解是存在的,但却不能指出以什么构造算法如何去达到这个平衡不动点解.这种非构造性的发现对现实生活里的博弈的作用是有限的,即使知道平衡不动点解存在,在很多情况下却找不到,因此仍不能解决问题.[来源请求]在数学意义上,纳什并没有超越角谷静夫不动点定理.

经过《美丽心灵》的Sylvia Nasar(书作者)和Ron Howard(**作者)这样的主流媒体的介入,角谷静夫(Kakutani)在这些人的作品里被完全忽略.有人认为,“纳什平衡”(Nash equilibrium)的更合适的名字应该叫作“角谷静夫—纳什博弈论不动点”(Kakutani-Nash game-theoretic fixed point)或“角谷静夫—纳什平衡”(Kakutani-Nash equilibrium),没有角谷静夫不动点定理,纳什的证明没有多大学术意义.《美丽心灵》完全忽视角谷静夫之关键贡献的作法有待商榷.

第二,纳什的非合作(non-cooperative)博弈论模型仅仅是突破了博弈论中的一个局限.一个更大的局限是,博弈论面对的往往是由几十亿节点的庞大对象构成的社会、经济等复杂行为,但冯·诺伊曼(Von Neumann)和纳什的研究是针对两三个节点的小规模博弈论(有人称之为tiny-scale toy case).[来源请求]

这个假设的不完善处,可能比假设大家都是合作的(cooperative)更严重.因为在经济学里,一个庞大社会里的人极不可能全部都是合作的,非合作的情况通常在庞大对象的情形中更普遍,而在两三个节点的小规模经济中倒反而影响较小.既然改了合作前提为非合作前提,却仍然停留在两三个节点的小规模博弈论中,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缺陷.最近香港城市大学和北京清华大学的学者群邓小铁、姚期智在基于复杂度理论的大规模博弈论上有所进展.

MIT的一位计算机科学博士生的博士论文(PDF )——获得2008年度美国计算机协会学位论文奖——认为经济学家的推测是错误的,找到纳什均衡点是几乎不可能的事. 目前担任MIT电机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系助理教授的Constantinos Daskalakis与 UC伯克利的Christos Papadimitriou、英国利物浦大学的Paul Goldberg合作,证明对某些博弈来说,穷全世界所有计算机之力,在整个宇宙寿命的时间内也计算不出纳什均衡点.Daskalakis相信,计算机找不到,人类也不可能找到.纳什均衡属于NP问题,Daskalakis证明它属于NP问题的一个子集,不是通常认为的NP-完全问题,而是PPAD-完全问题.这项研究成果被一些计算机科学家认为是十年来博弈论领域的最大进展.

不过在同一篇论文里,Daskalakis也指出,在参与者匿名的情况下,则仅需多项式时间即可逼近纳什均衡.

现实的例子

上述例子可能显得不甚自然,但现实中,无论是人类社会或大自然都可以找到类似囚徒困境的例子,将结果划成同样的支付矩阵.社会科学中的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以及自然科学的动物行动学、进化生物学等学科,都可以用囚徒困境分析,模拟生物面对无止境的囚徒困境博弈.囚徒困境可以广为使用,说明这种博弈的重要性.以下为各界例子:

[编辑] 政治学例子:军备竞赛

在政治学中,两国之间的军备竞赛可以用囚徒困境来描述.两国都可以声称有两种选择:增加军备(背叛)、或是达成削减武器协议(合作).两国都无法肯定对方会遵守协议,因此两国最终会倾向增加军备.似乎自相矛盾的是,虽然增加军备会是两国的“理性”行为,但结果却显得“非理性”(例如会对经济造成都有损坏等).这可视作遏制理论的推论,就是以强大的军事力量来遏制对方的进攻,以达到和平.

[编辑] 经济学例子:关税战

两个国家,在关税上可以有以两个选择:

提高关税,以保护自己的商品.(背叛)

与对方达成关税协定,降低关税以利各自商品流通.(合作)

当一国因某些因素不遵守关税协定,而独自提高关税(背叛)时,另一国也会作出同样反应(亦背叛),这就引发了关税战,两国的商品失去了对方的市场,对本身经济也造成损害(共同背叛的结果).然后二国又重新达成关税协定.(重复博弈的结果是将发现共同合作利益最大.)

[编辑] 商业例子:广告战

商业活动中亦会出现各种囚徒困境例子.以广告竞争为例.

两个公司互相竞争,二公司的广告互相影响,即一公司的广告较被顾客接受则会夺取对方的部分收入.但若二者同时期发出质量类似的广告,收入增加很少但成本增加.但若不提高广告质量,生意又会被对方夺走.

此二公司可以有二选择:

互相达成协议,减少广告的开支.(合作)

增加广告开支,设法提升广告的质量,压倒对方.(背叛)

若二公司不信任对方,无法合作,背叛成为支配性策略时,二公司将陷入广告战,而广告成本的增加损害了二公司的收益,这就是陷入囚徒困境.在现实中,要二互相竞争的公司达成合作协议是较为困难的,多数都会陷入囚徒困境中.

[编辑] 自行车赛例子

自行车赛事的比赛策略也是一种博弈,而其结果可用囚徒困境的研究成果解释.例如每年都举办的环法自行车赛中有以下情况:选手们在到终点前的路程常以大队伍(英文:Peloton)方式前进,他们采取这策略是为了令自己不至于太落后,又出力适中.而最前方的选手在迎风时是最费力的,所以选择在前方是最差的策略.通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大家起先都不愿意向前(共同背叛),这使得全体速度很慢,而后通常会有二或多位选手骑到前面,然后一段时间内互相交换最前方位置,以分担风的阻力(共同合作),使得全体的速度有所提升,而这时如果前方的其中一人试图一直保持前方位置(背叛),其他选手以及大队伍就会赶上(共同背叛).而通常的情况是,在最前面次数最多的选手(合作)通常会到最后被落后的选手赶上(背叛),因为后面的选手骑在前面选手的冲流之中,比较不费力.

[编辑] 与囚徒困境相关的各事件

[编辑] 异想

威廉·庞德斯通(William Poundstone)在他的著作中,以一新西兰的例子来说明囚徒困境.在新西兰,报亭既无管理员也不上锁,买报纸的人自行放下钱后拿走报纸.当然某些人可能取走报纸却不付钱(背叛),但由于大家认识到如果每个人都偷窃报纸(共同背叛)会造成以后不方便的有害结果,这种情形很少发生.这例子特别之处是新西兰人并没有被任何其他因素影响而能脱离囚徒困境.并没有任何人特别去注意报亭,人们守规则是为了避免共同背叛带来的恶果.这种避免囚徒困境的大家共同的推理或想法被称为“异想(magical thinking)”.[3]

[编辑] “认罪减刑”不可行

囚徒困境的结论是许多国家中认罪减刑(英文:plea bargain)被禁止的原因之一.囚徒困境带来的结论是:如果有二个罪犯,其中一人犯罪而另外一人是无辜的,犯罪者会为了减刑坦白一切甚至冤枉清白者(单独背叛).最糟糕的情况是,如果他们二人都被判入狱,坦白的犯罪者刑期少,坚持无罪的冤枉者刑期反而更多.

[编辑] 公用品悲剧

现实的博弈参与者不只一方,会有多方参与的囚徒困境.加勒特·詹姆斯·哈丁(Garrett James Hardin)的公用品悲剧就是一例:“公用品悲剧是指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财产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物”,例如渔业,公海中的鱼是属于公共的,而在本身不滥捕其他人也滥捕的思想下,渔民会没有节制的大捞特捞,结果海洋生态破坏,渔民的生计也受影响(共同背叛的结果).但是,多方囚徒困境的提法有待商榷,因为其总是可以被分解为一组组经典的二方囚徒困境.就是说只有二方的囚徒困境,没有多方的.所谓多方的囚徒困境只是由多个二方囚徒困境混杂在一起而形成的错觉.

[编辑] 重复的囚徒困境

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在其著作《合作的进化》中,探索了经典囚徒困境情景的一个扩展,并把它称作“重复的囚徒困境”(IPD).在这个博弈中,参与者必须反复地选择他们彼此相关的策略,并且记住他们以前的对抗.阿克塞尔罗德邀请全世界的学术同行来设计计算机策略,并在一个重复囚徒困境竞赛中互相竞争.参赛的程序的差异广泛地存在于这些方面:算法的复杂性、最初的对抗、宽恕的能力等等.

阿克塞尔罗德发现,当这些对抗被每个选择不同策略的参与者一再重复了很长时间之后,从利己的角度来判断,最终“贪婪”策略趋向于减少,而比较“利他”策略更多地被采用.他用这个博弈来说明,通过自然选择,一种利他行为的机制可能从最初纯粹的自私机制进化而来.

最佳确定性策略被认为是“以牙还牙”,这是阿纳托尔·拉波波特(Anatol Rapoport)开发并运用到锦标赛中的方法.它是所有参赛程序中最简单的,只包含了四行BASIC语言,并且赢得了比赛.这个策略只不过是在重复博弈的开头合作,然后,采取你的对手前一回合的策略.更好些的策略是“宽恕地以牙还牙”.当你的对手背叛,在下一回合中你无论如何要以小概率(大约是1%-5%)时而合作一下.这是考虑到偶尔要从循环背叛的受骗中复原.当错误传达被引入博弈时,“宽恕地以牙还牙”是最佳的.这意味着有时你的动作被错误地传达给你的对手:你合作但是你的对手听说你背叛了.

通过分析高分策略,阿克塞尔罗德指定了策略获得成功的几个必要条件.

友善

最重要的条件是策略必须“友善”,这就是说,不要在对手背叛之前先背叛.几乎所有的高分策略都是友善的.因此,完全自私的策略仅仅出于自私的原因,也永远不会首先打击其对手.

报复

但是,阿克斯洛德主张,成功的策略必须不是一个盲目乐观者.要始终报复.一个非报复策略的例子是始终合作.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选择,因为“下流”策略将残酷地剥削这样的傻瓜.

宽恕

成功策略的另一个品质是必须要宽恕.虽然它们不报复,但是如果对手不继续背叛,它们会一再退却到合作.这停止了报复和反报复的长期进行,最大化了得分点数.

不嫉妒

最后一个品质是不嫉妒,就是说不去争取得到高于对手的分数(对于“友善”的策略来说这也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友善”的策略永远无法得到高于对手的分数).

因此,阿克塞尔罗德得到一种给人以乌托邦印象的结论,认为自私的个人为了其自私的利益会趋向友善、宽恕和不嫉妒.阿克塞尔罗德关于重复囚徒困境的研究的重要结论之一,是友善的家伙能先完成交易.

重新考虑经典的囚徒困境一节中给定的军备竞赛模型:结论是,只是理性策略增进了军事力量,似乎两个国家都宁可花费其GDP在枪炮而不是黄油上.有趣的是,企图说明对抗国家实际上以这种方式(在“重复囚徒困境假定”下的不同时期,军费支出在“高”和“低”之间反复)竞赛的尝试,却经常表明假定的军备竞赛并没有如预想的那样出现.(例如希腊人和土耳其人的军费支出,看来并不像遵循“以牙还牙”的重复囚徒困境式的军备竞赛,却更可能是被其国内的政策所驱使.)这可能是一次性博弈和重复性博弈中的理性行为不同的例子.

对一次性囚徒困境博弈来说,最佳(点数最大化的)策略是简单地背叛;正如前面解释的,无论对手的行动可能是什么,这都是真实的.但是,在重复的囚徒困境博弈中,最佳策略依赖于可能的对手的策略,和他们怎样对背叛和合作作出反应.例如,考虑这样一个人群,那里每个人每次都背叛,除了一个人是遵循以牙还牙策略.这个人处于一种轻微的不利地位,因为第一回合的损失.在这样的人群中,对这个人来说最佳策略就是每次都背叛.在一个有一定的百分比的总背叛者而剩下的则是以牙还牙者的人群中,对个人来说的最佳策略依赖于这个百分比和博弈的长度.

一般有两种方法得到最佳策略:

贝叶斯纳什均衡:如果对抗策略的统计分布能被确定(例如,50%以牙还牙,50%一直合作),就能从数学上获得最佳的相对策略[4].

已经有了人群的模拟,在这里低分个人消失了,高分个人一再被生产出来(一种获得最佳策略的天才算法).决赛人群中的算法合成通常依赖于初赛人群中的算法合成.

尽管以牙还牙始终被认为是最可靠的基本策略,但是在重复囚徒困境的20周年纪念赛中,来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的一个小组(由尼古拉斯·詹宁斯(Nicholas Jennings)[1]领导,包括了拉蒂普·达什(Rajdeep Dash)、萨瓦帕里·拉姆琼(Sarvapali Ramchurn)、亚历克斯·罗杰斯(Alex Rogers)斯和皮鲁克里士南·维特林根(Perukrishnen Vytelingum))介绍了一个新的策略,这个策略证明了它比以牙还牙更成功.这个策略依赖于程序之间的合作,为单一程序中获得了最高的点数.南安普敦大学提交了60个程序参与竞赛,这些程序的开头被设计成通过一组5到10个的动作去彼此识别.一旦这些识别被作出,一个程序将总是合作,其他程序则总是背叛,保证背叛者得到最大的点数.如果程序识别出它在操作一个非南安普敦参与者,这程序将持续地背叛,企图去最小化竞争程序的得分.结果[5],这个策略以获得前3位结束了竞赛,也得到了大量接近底部的位置.虽然这个策略显著地证明了比以牙还牙有效,但是这是因为利用了下述事实:在这个特殊的竞赛中,多重通道是被允许的.在一方只能控制单一参与者的竞赛中,以牙还牙确实是更好的策略.

如果重复囚徒困境将被精确地重复N次,已知N是一个常数,那么会产生另一个有趣的事实.纳什均衡就是每次都背叛.这很容易用归纳法证明.你也可以在最后的回合背叛,既然你的对手将没有机会惩罚你.因此,你们都将在最后的回合背叛.这时,你可以在倒数第二回合中背叛,既然最后一回无论你做什么,你的对手都将背叛.依此类推.为了合作以保持请求,这时未来必须对两个参与者来说是不确定的.一个解决方案是让博弈总次数N变成随机的.对未来的预期必须是无法确定的长度.

另一个单独的案例是“永不停止”的囚徒困境.这个博弈被重复很多次,而且你的分数是一个平均数(当然是用计算机计算的).

囚徒困境博弈是某些人类合作和信任理论的基础.假定囚徒困境能够模拟需要信任的两人之间的交流,群体的合作行为可以用有多个参与者的、重复博弈的变体来模拟.这从而引起了许许多多学者经久不衰的兴趣.1975年,格罗夫曼(Grofman)和普尔(Pool)估计,致力于这方面研究的学术文章,数量超过2000篇.

[编辑] 学习心理学和博弈论

当博弈参与者能学会估计其他参与者背叛的可能性,他们自身的行为就为他们关于其他人的经验所影响.简单的统计显示,总体上,缺乏经验的参与者与其他参与者的互动,或者是典型的好,或者是典型的坏.如果他们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行动,(通过更多的背叛或合作,否则)他们可能在未来的交易中受损.随着经验逐渐丰富,他们获得了对背叛可能性的更真实的印象,变得更成功地参与博弈.不成熟的参与者经历的早期交易对他们未来参与的影响,可能比这些交易对成熟的参与者的影响要大得多.这个原理部分地解释了,为什么年轻人的成长经验这么具有影响力,以及为什么他们特别容易被欺负,有时他们本身最后也成为欺凌弱小者.

群体中背叛的可能性,可以被合作的经验所削弱[6],因为先前的博弈建立了信任.因此自我牺牲行为可以,例如,加强团体的道德品质.如果团体很小,积极行为更可能以互相肯定的方式——鼓励这个团体中的个人继续合作——得到反馈.这与相似的困境有关:鼓励那些你将援助的人,从可能使他们处于危险的境地的行为中得到满足.这类方法主要在互惠利他主义、群选择、血缘选择和道德哲学的研究中涉及.

[编辑] 相关的博弈

[编辑] 封闭袋子交易

霍夫施塔特2曾提出像囚徒困境的问题.他提出“密封袋子交易”,他认为以这简单博弈题,有助人们理解此论题.

“密封袋子交易”:甲、乙两人面对面交换密封的袋子,双方的共识是甲的袋放钱、乙的放商品.双方各自可以诚实地把东西放到袋子,然后交换;又或者交空袋子给对方,选择背叛.

在这场博弈中,由于背叛可获得巨大利益,必然有多人选择背叛.这意味着理性的商人不会进行这种交易,因而“封闭袋子交易”将由于逆向选择而失去市场.

[编辑] 是敌是友?

“是敌是友?”是一个竞赛表演节目,从2002年到2005年在美国竞赛表演广播网(Game Show Network)放映.这是一个用真人进行的囚徒困境博弈例子,不过情景是人造的.这个竞赛表演有三对人参与竞争.当每对人被淘汰时,他们做一个囚徒困境博弈,决定如何分他们的奖品.如果他们都合作(“朋友”),他们的奖品就被平分.如果一个合作而另一个背叛(“敌人”),背叛者得到所有的奖品,合作者什么都得不到.如果双方互相背叛,那么两人都一无所获.注意,这个支付矩阵与前述标准的支付矩阵不同,因为发生“互相背叛”的情形和“我合作而对手背叛”的情形,其损失是一样的.和标准囚徒困境的稳定均衡相比,“互相背叛”是不稳固的均衡(weak equilibrium).如果你知道你的对手将成为“敌人”,这时你的选择无法影响你的奖品.在某种意义上,“是敌是友”拥有一个介于“囚徒困境”和“小鸡”之间的支付模型.

这个支付矩阵是:

如果参与者都合作,每人得到 +1.

如果都背叛,每人得到 0.

如果甲合作而乙背叛,甲得到0而乙得到 +2.

是敌是友对于想对囚徒困境作现实分析的人将是有用的.注意到,参与者只能进行一次,所以所有涉及重复进行博弈的观点都不适用,“以牙还牙”策略也无法发展出来.

在是敌是友中,每个参赛者被允许做一个声明,使另一半友在双方秘密决定合作或背叛之前,确信他的友善.可能“打破制度”的方法将是一个参与者告诉他的对手:“我会选择做敌人.如果你相信我后来会和你分奖品的话,就选择做朋友.否则,如果你选择做敌人,我们都会空手而回.”一个更贪婪的版本将是:“我将选择做敌人.我会给你百分之X,剩下的百分之(100-X)归我.所以,要或不要,要么我们都得到一些,要么我们都一无所获.”(在最后通牒博弈中时.)现在,奸计就是去尽量减少那个百分之X,并保持另一个竞争者仍然选择做朋友.基本上,这个参与者必须知道这个界限,在这里他的对手从看到他一无所获中得到的效用,要超过他从肯定能赢得的金钱中得到的效用,如果他顺利的话.

在竞赛中这个方法从未被试验过;可能是因为裁判们不会允许,而且即使允许,不平等厌恶也会由于这个规则的使用而导致较低的期望收益.(最后通牒博弈中尝试了这个方法,结果导致对高而不平等的出价的拒绝——在一些案例中,相当于两周的工资优先于两个参与者一无所获被决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