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海无涯苦作舟下句-苦海无涯,下一句是什么
1.《警世贤文》之勤奋篇原文是什么?
2.学海无涯的四句全诗朗读
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全诗是什么
4.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强调了什么
《警世贤文》之勤奋篇原文是什么?
《警世贤文》之勤奋篇原文:
有田不耕仓禀虚,有书不读子孙愚。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少壮不经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书到用时方恨少,事到经过才知难。板橙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智慧源于勤奋,伟大出自平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少时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欲求生富贵,须下功夫。
《警世贤文》之勤奋篇翻译:
有田不去耕种,仓库里无储备,当然空虚了。有书不去读,子孙当然愚昧了。宝剑的锐利刀锋是从不断的磨砺中得到的,梅花飘香来自它度过了寒冷的冬季。如果少年时不知道早早地勤奋学习,恐怕到年老白头时就后悔读书太迟了。
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学问的人要耐下心来坐十年板凳,毫无怨言,文章却写得实在,没有半句浮华的空话。人的智慧是靠勤奋所得,只有勤读书、多历练,才能增长知识增长智慧。伟大的人都是由平凡的普通人变成的,只要努力,普通人也可以变得伟大。
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顺风船可驶,如果你想要在广博的书山、学海中汲取更多更广的知识,“勤奋”和“刻苦”是必不可少的。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如果想得到荣华富贵,必须付出拼的努力。
此文出自明代·周希陶修订的《警世贤文》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警世贤文》是中国明代时期编写的儿童启蒙书目。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
从表面上看似乎杂乱无章,但只要认真通读全书,不难发现有其内在的逻辑。该书对人性的认识以儒家荀子“性恶论”思想为前提,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会人生。亲情被金钱污染,“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友情只是一句谎言,“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尊卑由金钱来决定,“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法律和正义为金钱所操纵,“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人性被利益扭曲,“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
世故导致人心叵测,“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言善恶难辨,“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警世贤文》把社会诸多方面的阴暗现象高度概括,冷冰冰地陈列在读者面前。
《警世贤文》绝大多数句子都来自经史子集、诗词曲赋、戏剧小说以及文人杂记,其思想观念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儒道经典,从广义上来说,它是雅俗共赏的“经”的普及本。
不需讲解就能读懂,通过读《警世贤文》同样能领会到经文的思想观念和人生智慧。《警世贤文》还是谚语的选集。
作者简介:
周希陶曾修订过儿童启蒙读物《警世贤文》,清代同治年间人,生卒年不祥,序中说他是一老学究,是个塾师。
学海无涯的四句全诗朗读
学海无涯的四句全诗朗读: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此句出自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的一句治学名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增广贤文》中有收录,旨在鼓励人们不怕苦多读书,只有勤奋才能成功。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就像刀需要磨才能保持锋利,人也需要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否则就会被社会所淘汰。
类似地,书山虽然很高,但只要勤奋努力地攀登,就能找到通往知识的路径;学习就像航行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虽然艰苦,但只有坚持努力,才能驶向成功的彼岸。
意思是书就像一座山峰,如果想要成功到达高耸入云的知识山峰的山顶,勤奋就是那登顶的唯一路径知识就像海洋,刻苦的学习态度将是一艘前行的船,能够载你驶向成功的彼岸。
增广贤文是一本古代的教育读物,旨在通过讲述寓言故事和格言警句来教育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下是一些《增广贤文》中的经典格言:
1、勤能补拙:勤奋可以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2、温故而知新:通过回顾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获得新的知识和启示。
3、让利三分:在争取自己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他人的利益。
4、以直报怨:用真诚和善意回应他人的怨恨和冲突。
5、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接触不同的人和环境会对自己产生影响。
6、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成功常常只差最后一步的努力。
7、有志竟成:只要有坚定的意志和追求,目标最终可以实现。
8、不怕慢,就怕站:不怕进展慢,只怕停滞不前。
9、一寸光阴一寸金:时间宝贵,要珍惜利用。
10、谦受益,满招损:谦虚有益,骄傲会招致损失。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全诗是什么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意思是求学问道的方法在书读百遍(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此为勤);如百川赴海,日进不已(此为学海无涯)那样作学问须用耐心(此为苦)当舟。此句出自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旨在鼓励人们不怕困难多读书,只有勤奋学习才能成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强调了什么
诗句解释 字面意思是指:用书堆积起来的大山中,要想攀登遥远的高峰,勤奋就是那登顶的唯一路径;无边无际的海洋里,苦难将是一艘前行的船,能够载你走向成功。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顺风船可驶,只要汲取更多更广的知识,也能走向成功。这句诗可以做为座右铭来激励一代一代的年轻人,学习上哪怕不聪明,但勤奋的人,才会达到一定的高度。编辑本段出处 该句出自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是其治学名言,旨在鼓励人们不怕苦多读书。《增广贤文》中也收录有此句。 在古训《增广贤文》中有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哲学家韩愈的一句治学名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的这句话意在告诉人们,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没有顺风船可驶,想要在广博的书山、学海中汲取更多更广的知识,“勤奋”和“潜心”是两个必不可少的,也是最佳的条件。 《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书名最早见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作者一直未见任何书载,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曾进行过重订,很可能是民间创作的结晶。 书山有路,但是只有在书海中勤快的奔波的人,才是真正的找到路,不然就一点也学不到。学海中没有边,只有用自己辛勤劳动用辛苦作舟才能达到彼岸。 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没有顺风船可驶,想要在广博的书山、学海中汲取更多更广的知识,“勤奋”和“潜心”是两个必不可少的,也是最佳的条件。 该句出自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是其治学名言,旨在鼓励人们不怕苦多读书。《增广贤文》中也收录有此句。 字面意思是指在浩瀚用书堆积起来的大山中,要想攀登高峰,勤奋就是那登顶的唯一路径;在追求学问和不断探索当中,那是一片没有边际的海洋,而在这里苦难将是前行的船,能够载你走向成功。 在我们不断探索真理的过程中,一定是需要你在书所承载的智慧中不断摸索,而要想有为成功的铺垫,就必须要克服惰性,有异于常人的勤奋,而在一般人看来,学习的过程都一定是枯燥乏味的,但是,正是能在这种常人认为很苦的海洋中你能挺过来,在没有边际的学识中找寻真的自己,以及理解这个真实的世界,领悟漂泊在智慧之海之上的自我感和成就感。 唐朝开元时期,长春地区成为唐‘安北都护府’的一部分,时被中原人士称为“书山府”,是唐朝发配文字狱的地方,当时书山城被冤枉发配的文人很多,也使之成为文化之城,是许多中原学子向往的学习之地,所以“书山有路勤为径”广为流传至今。此时长春已人口近十万的大城市,城墙面积扩大了数十倍。也因为这一时期中原文化广泛传入东北亚地区,此后千年一直影响东北民族文化发展方向。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25岁中进士,29岁登上仕途,却在功名与仕途上屡受挫折。 德宗贞元十九年(803)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县)县令。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又量移为江陵府法曹参军。 赴任途中,自郴至衡,路过耒阳,专程拜谒了杜甫墓,并作长诗《题杜工部坟》以吊之,最先认识到杜诗的价值。 与衡州刺史邹儒立会于石鼓山合江亭,留题古诗二十韵。《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全诗凡二百言,一韵到底,一气呵成,音调铿锵,气势磅礴,为自唐以来题咏石鼓千古传诵、脍炙人口之杰作,亦为后世文人学士所推崇,步其韵而歌者不乏其人。尤其是“瞰临渺空阔,绿净不可唾”两句,已成为后世人们广为传诵的名句。明万历中(1587~1598),与李宽、李士真、周敦颐、朱熹、张栻、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登临祝融峰,“韩愈开云”千百年来在南岳衡山传为佳话,历代文人以“开云”为题歌咏不绝。 他也是第一个写诗吟诵禹王碑的文人,明代杨慎称其《岣嵝山》一诗“发挥称赞岂在石鼓之下哉?” 因此四事,成为对衡阳人文历史影响最深远的大文学家。编辑本段释疑 关于本联的疑问: 人们经常引用或书写一副励志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总觉得这里面分明有误,曾试图去弄清真相。殊不知追溯到著名学者王芸生处,线索就断了。 王芸生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大公报》社的一名编辑。他在工作之余,致力于研究中日关系史,竟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通过查阅大量资料,采访若干名流,著成并出版了一部近二百万字的皇皇巨著《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成为时人极推重的一位中日关系史专家。他为这部书所下功夫之大,委实令人惊叹。别的不说,单以平均每月完成六七万字定稿的写作速度,即非一般学者所能想见。当时有人向他请教成功的秘诀,王芸生便口吟了这一副书山学海联。其意,自然是在强调学习与治学首先必须勤奋和不怕艰苦。可是这副联语究竟是王芸生自撰,还是他在复诵别人之作,我所见到的材料语焉不详。但不管怎么说,这副经王芸生之口而流传至今的联语,肯定是有毛病的。 毛病在哪里?就在上联的“路”和“径”字上。这两个字,音异而义同,出现在短短七个字的上联中,本身就显得笨拙、牵强而欠通,和下联音义皆异的“涯”和“舟”字相对,也太失水准。我想,不论是否王芸生所撰,只要是经他之口传出的,这么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怎么可能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揣度该联本意,可能是转述者无意间把上联的“路”和“径”这两个字念颠倒了。它原本应该念成—— 书山有“径”勤为路。 为什么把颠倒后的“径”字打上引号呢? 因为还原了位置的这个“径”字,本应写作“尽”——当初念颠倒了,才错写成“径”的。现在纠正过来,顿然文从字顺,对仗工稳,几乎称得上天衣无缝了。你看—— 书山有尽勤为路, 学海无涯苦作舟。 “ 学海”对“书山”,“无涯”对“有尽”,“苦作舟”对“勤为路”,不论声韵、词性、内涵、意境,无不字字工稳,处处贴切。这才应该是此联的本真! 可能有人一时还想不通。既是“学海无涯”,怎会又说“书山有尽”呢?这样岂不矛盾?其实,“学海”与“书山”,虽则有关,却非同一概念,二者是不可混为一谈的。学海之无涯,源于庄子的“知也无涯”,不论学习与研究,的确永无止境。而书山之有尽,则是就客观实际而言的,作为物质形态之书籍,总有其极限。别说是古人极言“学富五车”的那点儿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历史典籍、诗词歌赋不难被饱学之士所遍览,就是在今天各种著述浩如烟海之际,不也可以用几台电脑加一堆光盘,便将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型图书馆的藏书都囊括殆尽么? 所以,“书山有尽”而“学海无涯”,正体现了事物的一种辩证统一关系。 邓遂夫著 《探源偶拾》 (邓遂夫 自贡人 知名的红学专家,著名学者,多年来一直从事专职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其著述已在国内产生广泛影响,曾与魏明伦并称“自贡两大才子”。)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